Ⅰ 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培养方案
教学设置
1.专业结构与布局
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有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和服装服饰设计两个专业,下设戏曲舞台美术设计、戏曲服装设计、舞台灯光设计、化妆造型设计、舞美工程设计与管理、戏曲服装衣箱技术与管理六个专业方向。由舞台设计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党宁副教授);戏曲服装设计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刘小庆教授);舞台灯光设计教研室(教研室主任:马路副教授);化装造型设计教研室(教研室主任:龚元副教授);设计基础教研室(教研室主任:黄健副教授)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
2.培养方案与实验
在中国戏曲学院统一部署下,舞台美术系对六个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修订后的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舞台美术系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紧紧围绕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这一中心,体现出继承与创新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鲜明特色。确定各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所需达到的专业能力,并通过一些通选课的开设,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学科领域涉及面宽的人才,以适应社会要求;在稳固各专业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开设大量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向学分制的全面实施过渡;以实施高起点、经典与现代内容相结合的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以传授专业基本知识与注重科技前沿知识引导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设大量实践类课程,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其今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教师教学在课程讲授的基础上,鼓励实行讨论式、探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能动作用,鼓励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授课,强化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教学实践与保障
近年来,舞台美术系在教学实践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实践类课程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六个专业方向的实践类课程普遍不少于350学时。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舞台实践演出,从设计、制图、装台、操作,甚至器材搬运等各个环节,是学生全面了解艺术生产过程和艺术创作规律。此外舞台美术系还为各个专业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技师,对学生进行技术层面的辅导,以确保学习实践的有效性。
4.教学条件与使用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舞台美术系的建设和发展,在教学经费、师资配备、教室环境、教学设备、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方面都给予很大的支持,使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舞台美术系现有多媒体教室10间、舞台设计教室6间、绘景和模型制作教室2间、灯光教室3间、服装工艺教室1间、印染工艺教室1间、化妆教室2间、塑型教室1间此外,舞台美术系管理的大小剧场及其附属设施,为舞台美术系各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地和作品展示场地。这些专业教室和实习场所硬件配备完善,设备先进,运转正常,利用率高,在人才培养中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
专业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戏曲舞台设计 舞台设计基础 专业课
传统戏曲舞台设计
话剧及影视舞台设计
中国古典名剧舞台设计
戏曲新编剧目舞台设计
中外舞台美术史
舞台技术
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基础素描 专业基础课
彩画
中国画(山水、花鸟)
平面构成
色彩构成
立体构成
专业设计软件应用
舞台效果图技法
表导演知识
舞台灯光设计 灯光设计基础 专业课
舞台灯光设计
影视灯光设计
歌舞灯光设计
戏曲灯光设计
灯光技术与实践
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基础素描 专业基础课
彩画
中国画(山水、花鸟)
平面构成
色彩构成
立体构成
专业设计软件应用
灯光效果图技法
灯光技术与实践
摄影与摄像
戏曲服装设计 服装设计基础及服装小品设计 专业课
传统剧目设计
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目设计
戏曲莎剧及话剧影视歌舞剧目设计
服装工艺
戏曲服装制作工艺、立体剪裁
服装工艺(印染工艺)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服饰史
中国画 专业基础课
平面构成
色彩构成
立体构成
装饰绘画
传统戏曲服装知识
化妆知识讲座
戏曲表演知识
戏曲导演知识
中文舞美史
专业设计软件应用
服装设计效果图技法
化妆造型设计 传统戏曲化妆技法 专业课
戏剧戏曲化妆造型设计
影视化妆造型设计
形象策划与设计
化妆造型设计基础
影视化妆技法
时尚妆技法
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中外服饰史 专业基础课
服装设计概论
基础素描
彩画
雕塑
平面构成
色彩构成
中国画
专业设计软件应用
化妆设计效果图技法
表导演基础
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于1979年开始筹建,1982年招收第一届戏曲舞台美术本科班。从此开辟了中国戏曲舞台美术专业高等教育的新天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 进步,近年来,又先后开展了戏曲服装设计、舞台灯光设计、化装造型设计、舞美工程设计与管理、戏曲服装一项技术与管理六个专业方向的教学。从而成为我国培养舞台美术高等人才的重要基地。舞台美术系现任主任李威教授、党支部书记陈娟、副主任马路副教授。
一、教师团队与专业设置
舞美系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团队,在学术领域和行业领域里均享有很高声誉。其中教授、硕士生导师5名、副教授8名、讲师15名、副高级职称以上实验室管理人员5名、实验室管理员5名。教师的学历组成有博士2名、在读博士1名、硕士6名、在读硕士3名、以及部分本科学历人员。
舞台美术系设有五个专业教研室:戏曲舞台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党宁教授)、戏曲服装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刘小庆教授)、舞台灯光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马路副教授)、化装造型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龚元副教授),设计基础教研室(主任:黄健副教授)。
在校学生295人,有本科生、研究生两个培养层次。建系三十多年来,已为全国文化艺术系统的专业院团、艺术教育、电影电视等领域培养了一大批舞台美术人才,为继承传统文化、发展民族艺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培养方案与实施
在中国戏曲学院统一部署下,舞台美术系对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修订后的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舞台美术系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紧紧围绕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这一中心,体现出继承与创新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鲜明特色。确定各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所需达到的专业能力,并通过一些通选课的开设,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学科领域涉及面宽的人才,以适应社会要求。
在稳固各专业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开设大量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向学分制的全面实施过渡;以实施高起点、经典与现代内容相结合的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以传授专业基本知识与注重科技前沿知识引导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设大量实践类课程,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其今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教师教学在课程讲授的基础上,鼓励实行讨论式、探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能动作用,鼓励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授课,强化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条件与教学设施
近年来,舞台美术系在教学实践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实践类课程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舞台实践演出,从设计、制图、装台、操作,甚至器材搬运等各个环节,使学生全面了解艺术生产过程和艺术创作规律。此外,舞台美术系还为各专业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技师,对学生进行技术层面的辅导,以确保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舞美系拥有各种多媒体教室30余间,实践教学实验室20多间。其中,舞美创作实验室6间占地面积约800 M2,微型多用组合加工机床22套,各种手动、电动加工工具多套,常用材料齐全,展示研讨空间宽敞;化妆造型教学实验室8间占地面积约400 M2,戏曲盔头改良实验、人物造型实验室2间;服装加工印染车间2间占地面积约200 M2,服装剪裁设计软件、电脑数字化剪裁系统,小而精的印染车间,给师生们的教学改革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灯光设计教学工作室实验室5间,约占地2500M2。具有代表性的电脑灯5种98台,电影回光及换色器400多套,高流明多媒体投影机5台,国际最新电脑数控摇头投影机2套,筒灯、成像灯、天地排泛光灯、主流进口调光台、多功能组合架等成批教学设备,还有,国外先进的灯光设计师专用软件,配合成熟完善的教学理论及系统,所承担和能够完成的教学任务收效良好。
虽然设备配置还不尽完善,但是,随着政府的继续支持和学院的继续投入,会使我们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进步。
四、学科建设与科研立项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舞台美术系的建设和发展,在教学经费、师资配备、教室环境、教学设备、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方面都给予很大的支持,使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经过几代国戏舞美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基本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戏曲舞美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评估活动中,获得了“优秀”的评价。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特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得到了上级主管单位的鼓励和支持。
2007年“戏曲舞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荣获教育部教研教改立项和专款支持;
2008年“戏曲舞美特色专业建设”
荣获北京市教委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和专款支持;
2008年“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研究”
获得北京市教研教改面上项目立项和专款支持;
2009年“舞台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获得北京市教委“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并得到北京财政的大力支持;
2009年“传统经典戏曲舞台设计”
获得北京市教委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和专款支持;
2009年“北京人艺教学实践基地”
荣获北京市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立项和专款支持。
近五年,舞美系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教学研究,出版学术著作、自编教材、创作作品等30余部。这些科研、创作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学科专业建设,促进了本科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中国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表演特征、美学原理、舞美创作多种风格样式等方面共同探索了实践教学理念、教学体系、运行机制。在多年的建设中也锻炼出一批扎实的教师队伍,完善并总结了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管理方法。
五、教学实践与教学成果
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心共同创作实践的戏曲新剧目逾40部。广泛涉及京剧、昆曲、评剧、吕剧、豫剧、越剧、黔剧、山东梆子、上党梆子、北路梆子、柳子戏等剧种,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
如:2004年学院多系、部联合教学剧目京剧《杜十娘》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舞美系多专业与中国京剧院、西藏藏剧团共同创作的京剧·藏戏《文成公主》,荣获中宣部2006年“五个一工程”奖、2007年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奖、中国舞台美术学会2005年度“学会奖”。
山东梆子《山东汉子》两次荣获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奖、全国人口文化金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山东省“五个一工程”奖。
吕剧《画龙点睛》荣获文化部全国优秀地方戏曲(北方片)调演“一等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中国“第八届艺术节”参赛剧目
北路梆子《黄河管子声》荣获文化部全国优秀地方戏曲(北方片)调演“一等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中国“第八届艺术节”参赛剧目、山西省第十届杏花节“舞美设计奖”。
评剧《马本仓当“官”记》荣获文化部第六届评剧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
评剧《仁义胡同》荣获文化部第六届评剧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
京剧《宝莲灯》荣获文化部第五届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2009年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奖
京剧《晋德裕》荣获文化部第五届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2009年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奖等等。
多年来,积累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实验体系,总结了教学经验也赢得了一定的荣誉。为中国戏曲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我们正在将现有的教学成果、教学档案、教学方式深入细致地分析与理论研究,凝练更加具有特色的新型实践教学理论体系,提高实验教学中心的示范性。为首都的文化建设、中国戏曲艺术教育、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专业建设及发展规划
中国戏曲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以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坚持“育人为本、特色立足、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戏曲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办好优质本科教育为主体,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保持戏曲教育国内领先的优势,建设民族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艺术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中国戏曲高级专门人才。是中国戏曲学院的人才培养主要目标。
我们深刻认识到戏曲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深刻认识到弘扬、传播民族戏曲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深刻认识到高等戏曲教育在全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深入贯彻“立足首都,服务全国”的指导思想,肩负起戏曲舞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大责任。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戏曲学科交叉发展,建设具有民族戏曲艺术内涵特色的教学体系是我们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力度和空间,共同研究舞美人才的发展需求和培养机制,探索国际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努力将舞美系建成专业高级人才培养教学中心、实践理论研究中心、国际教学科研探索中心,为中国戏曲学院创办“民族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师资队伍
舞美系负责人:
系主任:李威
书记:陈娟
副主任:马路
戏曲舞台设计专业教研室:
主任:党宁
成员:李威、张武、宋旸、党永生、张杨、吕钦
戏曲服装设计专业教研室:
主任:刘小庆
成员:张靖、秦文宝、彭丁煌、张梅石
舞台灯光设计专业教研室:
主任:马路
成员:王滨利、王睿
化装造型设计专业教研室:
主任:龚元
成员:肖燕、魏玮
设计基础教研室:
主任:黄健
成员:曹林、王辛娣、徐宏、韩波
外聘教师:
办公管理:
王敬琨、蒋斯蒙、张晓晨
舞美系负责人
Write me an E-Mail
李威
舞台美术系主任、教授
出生年月:1963年1月
1991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
戏曲舞台设计专业 学士
1999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
戏曲舞台设计专业 硕士
社会兼职: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副会长
学术出版部主任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客座教授
Write me an E-Mail
陈娟
舞台美术系党支部书记
出生年月:1977年9月
2003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教育系 教育表演专业 学士
Write me an E-Mail
马路
舞台美术系副主任、副教授
出生年月:1962年5月
1989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灯光设计专业 学士
社会兼职: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副秘书长
中国照明学会
舞台电影电视委员会 委员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客座教授
Ⅱ 介绍藏戏200字 像导游一样的介绍 急用!各位学霸帮帮忙!!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在藏语文中被称为“阿吉拉姆”,是‘仙女姐妹”的意思,简称“拉姆”(即仙女)。藏戏艺术,历史十分悠久,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佛教内容。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藏戏形式多样,颜色也极为繁多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的,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表示压抑和恐怖;
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面具多用夸张手法制作,这也是藏戏的面具保留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藏戏起源于公元15世纪。据说当时有一个名叫汤东杰波(也作唐东杰布或汤东杰布)的藏传佛教噶举派僧人,为了造福众生,方便人们的出行,立志在西藏的各条河流上修造起桥梁。他想尽办法筹集资金,但三年过去了却没有什么成果。后来他便在虔诚的佛教信徒中招募了7位容貌俊俏、聪明伶俐、能歌善舞的姑娘,指导她们排练由他自编的具有简单情节的佛教故事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劝导人们捐献钱财作为建桥经费。一般认为,这就是藏戏的雏形,汤东杰波也因此被奉为藏戏的祖师,而藏戏也被藏族人称为“阿加拉姆”(意为“仙女姐妹”)。
Ⅲ “藏”字共几画第十三画是什么
简体笔画:17画
第十三画是【竖】
拼 音 cáng zàng
部 首 艹
笔 画 17
基本释义
[ cáng ]
1.隐避起来:埋~。包~。~奸。~匿。隐~。蕴~。~污纳垢。
2.收存起来:收~。~品。~书。储~。
[ zàng ]
1.储放东西的地方:~府。宝~。
2.道教、佛教经典的总称:道~。大~经。三~(佛教经典“经”、“律”、“论”三部分)。
3.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等省:~族。
4.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简称。
5.古同“脏”。
Ⅳ 藏字共几画第十三画是什么
藏字
五行:木
繁体字:藏
简体笔画:17画
康熙笔画:20画
第十三画是【竖】
Ⅳ 请问,国家出台了哪些文件,保护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呢,特别是针对贵州仡佬族文化,有哪些文件提到吗,贵州
我国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中对继承、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帮助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有明确的规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集中出台了一批重要法规和文件,比如:《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等等。这些法规和政策涵盖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加大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加快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政府除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以外,在图书馆和博物馆建设、重点文物古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创作、少数民族各类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将资金重点向民族地区倾斜。最近,国家还在北京、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延边建立了民族文字出版基地,重点支持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事业;另外,国家还将在整合若干项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专门设立“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补助资金”,用以支持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
1.少数民族文物古迹保护成绩斐然。
国家从“十五”规划时起开始实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其中少数民族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占有较大的比重。西藏自治区先后颁布《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布告》、《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和规定,文物保护工作日益法制化、规范化,文物古迹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西藏有各类文物点4277处(其中国家级55处、自治区级210处),馆藏文物232万件(套)。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拉萨、日喀则、江孜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藏博物馆被列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0年以来,中央先后投入资金20.4亿元,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其中,列入国家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的西藏三大重点文物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维修保护工程总投资3.8亿元人民币,于2002年6月26日开工,2009年8月竣工。这项工程是西藏文物保护史上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技术要求最严的工程。“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用于西藏文物保护资金将达到17亿元人民币。
2.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和保护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一直受到我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2003年我国政府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使许多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和保护,有效地维护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自2002年至2009年,国家财政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达3.86亿元人民币,其中约有四分之一的经费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1年,国家财政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达到了4.15亿元人民币,比9年前翻了400倍。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是全面反映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戏曲、音乐、舞蹈、民间文学、曲艺等10个领域的巨著,其编辑出版工作历时30年,被称为“中国民间文艺的万里长城”。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是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古籍解题书目套书。全书共66卷、近100册,它将把我国各少数民族落之于笔墨、传之于口头的各种古籍文献一一清点入册,堪称“盛世修典”之壮举。
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格萨尔》已正式出版了100多部藏文本,总印数达400万册,按藏族总人口计算平均每个成年人就有一本《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已经陆续出版了各种版本近10种。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已经记录并出版了柯尔克孜文演唱本共8部18册。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由各民族文化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组成的专门队伍,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少数民族戏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少数民族戏曲大约有藏戏、白剧、傣剧、侗剧、布依戏和壮剧等六种。这些剧种基本处于自生自灭、无人扶持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少数民族戏曲已经形成剧种繁荣、剧目丰富、人才济济的大好局面。
截至2010年,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共有28项,其中少数民族项目有10项。
截至2011年,在国务院公布的三批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
Ⅵ 雪顿节是哪个民族爱摔跤的民族是什么族
雪顿节是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节日,大都在藏历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在藏语中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2006年5月,西藏自治区申报的雪顿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西藏自治区文化厅获得雪顿节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Ⅶ 陈珂参与的重要项目:的介绍
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戏剧调查 主办单位: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时间:1994年6~7月,地点:各少数民族地区。 本人担任调查工作初期策划,调查表格和文件起草工作,并与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孟慧英研究员一起担任藏戏调查工作,负责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藏戏。后期的调查报告由本人作为第一执笔完成。全部论文编辑成《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论文集》,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出版,本人担任编委工作。 欧阳予倩艺术论坛 主办单位:天津教育学会,天津文学会。 会议时间:2005年10月3日至5日 地点:天津教育学会。 主题发言并提交论文:《重返欧阳予倩:对其“真戏剧”的思考》 2006’国际动画艺术沙龙年会(武汉·中国光谷)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湖北省文化厅 承办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会议时间:2006年11月1日至5日。地点:武汉大学。 主题发言并提交论文:《寓教于乐还是寓道于乐——动画剧作中的中国艺术精神》 纪念欧阳予倩诞辰120周年学术讲座 主办单位: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中央戏剧学院。 会议时间:2009年11月9~10日。地点:中央戏剧学院 主题发言并提交论文:《欧阳予倩和他的“红楼戏”——兼评其戏曲剧本创作和演剧艺术特色》。 戏剧形态研究及教材编写与标准课件设计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06年立项,现已结题) 项目负责人:陈 珂 项目主要成员:陈珂,叶长海,高景文 结题成果:《戏剧形态发生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 第五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 主办单位:中央戏剧学院。会议时间:2010年5月19~20日 主题发言并提交论文:《关于艺术管理系“演出制作学”学科建设的构想》 《影视剧制作教程》电视讲座 主办及制作单位: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 广播影视作品审查中心 全套教程由:编剧(陈珂)、导演(侯克明)、表演(刘诗兵)、摄影(赵永华)、美术(全荣哲)、录音(刘嘉)、剪辑(周新霞)、制片管理(陈晓春)等8个单元组成。全套教程计约20小时,篇幅宏大。成果为DVD光盘及讲座文稿辑录,由北京广播影视作品审查中心2010年印制。 第五届中国艺术管理学会年会暨艺术管理国际论坛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管理学会,2010年9月17日至20日在京举行。 第六届中国艺术管理学会年会暨艺术管理国际论坛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管理学会。2011年10月21日至23日在天津举办。 中国重庆阳戏(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2011年11月13-17日。主题发言并提交论文:《古埃及奥西里斯仪式剧的祭祀性特色》。 中国湖南临武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湖南省文化厅、临武县文化局。2012年8月15-19日。主题发言并提交论文:《古希腊戏剧中的祭祀性特色》。
Ⅷ 西藏的雪顿节是个什么节日西藏的雪顿节是那一天开始
雪顿节
雪顿节是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节日,大都在藏历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1]
在藏语中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
2006年5月,西藏自治区申报的雪顿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西藏自治区文化厅获得雪顿节项目保护单位资格。[3]
Ⅸ 谁能提供中央音乐学院田联韬老师的联系方式和他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参考书目,往年试题等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西城区鲍家街43号中央音乐学院新五楼601号
邮编:100031
电话:0086-10-66413628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我看过06年一次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报告少数民族音乐系的参考书目是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音乐)参考书目:《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概论》田联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
另外招博士生考试是统考的
附上 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http://kaobo.kaoyantj.com/kaobo2007cankaoshu/2006/11/04/75BFA208BD67703C.html
及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加试科目
http://kaobo.kaoyantj.com/kaobo2007mulu/2006/11/04/7B10A532B697FCB6.html
田联韬,男,汉族。民族音乐学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1930年生于天津,祖籍河南项城县。1948年先后入读南京金陵大学工学院、中央大学工学院。1949年参军,曾在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西南军区文工团、西南人民文工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任队员、队长、创作员。1960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60-1984年,任教于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曾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984年起,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曾任音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音乐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创作及研究工作,数十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田野工作,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培养少数民族作曲及民族音乐学专业人才40余人,博士生、硕士生、外国留学生多人。曾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教委博士点及北京市教委少数民族音乐科研项目。
学术成果
1. 论文:
《侗族歌唱习俗与多声部民歌》、《中国境内藏族民俗音乐考察研究》、《中国境内佤族民俗音乐考察研究》、《中国境内傣族民间音乐考察研究》、《藏族传统乐器》、《雍和宫“金刚驱魔神舞”音乐考察》、《藏族宗教音乐初探》、《藏传佛教羌姆乐舞音乐考察研究》、《傣族乐器》、《溯本求源<小河淌水>》等数十篇。
为《中国大网络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音乐大网络全书》,以及日本、英国《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等辞书,撰写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条目。
2.专著
《藏族传统音乐集粹》(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主编)(2006年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
3.音响制品
1993年由荷兰PAN RECORDS 音像公司出版田采集整理的《藏戏音乐选段》CD光盘。1983、1985、2005年先后在香港、北京出版发行电影音乐《孔雀公主》磁带、密纹唱片、CD光盘。
三、音乐作品
电影音乐:《孔雀公主》(1982)、《火娃》(1979)、《第三女神》(1982)、《爬满青藤的木屋》(1984)
电视音乐:《红岩》(10集)(1985)、《非洲纪行》(1982)等
舞剧音乐:《凉山巨变》(与杨碧海、夏中汤合作。1965)、《阿凡提的故事》(为香港舞蹈团创作。1987)
舞蹈音乐:《黄河之水天上来》、《茶花朵朵》、《织氆氇》、《送粮路上》(合作)、《康巴清泉》、《春满草原》、《拖拉机上雪山》、《红云》(与张一骥合作)等数十首。1997年应香港回归庆委会约请,创作大型舞蹈音乐《紫荆璀灿耀中华》,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庆典活动中演出。
器乐作品:钢琴曲《塔吉克舞曲》、《天山的节日》,小提琴曲《帕米尔随想》,大提琴曲《红河的孩子》、《喜玛拉雅随想曲》(与宋涛合作)等。
歌曲:《家家户户运粮忙》、《边疆,我可爱的家乡》、《我们为祖国建设边疆》、《格桑拉》、《在这里留下我美丽的梦》等数十首。
四、科研工作
承担并完成国家教委 “七五”、“八五”规划博士点科研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系统研究”、“藏族传统音乐考察研究”,及北京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科研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系统研究”。2003年起主持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重点课题“中国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研究”。多次应邀赴欧洲、美国、香港、台湾及国内各地出席音乐学术会议和讲学活动。
五、主要社会兼职和所获奖项
兼任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音乐集成特约编审,解放军艺术学院、云南大学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三峡大学艺术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分院等校客座教授,《中国音乐大网络全书》编委、分支主编。
曾入编多种名人词典,如《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音乐家词典》、英国剑桥《世界音乐名人词典》(《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Music 》)等。90年代先后被聘为香港特区学术评审局特邀评委、香港特区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专家评委。1998、2001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委,2003--2006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科校外考试委员。
1953年歌曲《家家户户运粮忙》获全国群众歌曲评选二等奖。同年被评为西南大区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1983年电影音乐《孔雀公主》被北京电影制片厂评为当年最佳音乐创作。2006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92年获政府颁发特殊津贴。1998年为北京市及国家民委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Ⅹ 陈珂的参与的重要项目:
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戏剧调查
主办单位: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时间:1994年6~7月,地点:各少数民族地区。
本人担任调查工作初期策划,调查表格和文件起草工作,并与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孟慧英研究员一起担任藏戏调查工作,负责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藏戏。后期的调查报告由本人作为第一执笔完成。全部论文编辑成《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论文集》,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出版,本人担任编委工作。
欧阳予倩艺术论坛
主办单位:天津教育学会,天津文学会。
会议时间:2005年10月3日至5日 地点:天津教育学会。
主题发言并提交论文:《重返欧阳予倩:对其“真戏剧”的思考》
2006’国际动画艺术沙龙年会(武汉·中国光谷)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湖北省文化厅
承办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会议时间:2006年11月1日至5日。地点:武汉大学。
主题发言并提交论文:《寓教于乐还是寓道于乐——动画剧作中的中国艺术精神》
纪念欧阳予倩诞辰120周年学术讲座
主办单位: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中央戏剧学院。
会议时间:2009年11月9~10日。地点:中央戏剧学院
主题发言并提交论文:《欧阳予倩和他的“红楼戏”——兼评其戏曲剧本创作和演剧艺术特色》。
戏剧形态研究及教材编写与标准课件设计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06年立项,现已结题)
项目负责人:陈 珂
项目主要成员:陈珂,叶长海,高景文
结题成果:《戏剧形态发生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
第五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
主办单位:中央戏剧学院。会议时间:2010年5月19~20日
主题发言并提交论文:《关于艺术管理系“演出制作学”学科建设的构想》
《影视剧制作教程》电视讲座
主办及制作单位: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 广播影视作品审查中心
全套教程由:编剧(陈珂)、导演(侯克明)、表演(刘诗兵)、摄影(赵永华)、美术(全荣哲)、录音(刘嘉)、剪辑(周新霞)、制片管理(陈晓春)等8个单元组成。全套教程计约20小时,篇幅宏大。成果为DVD光盘及讲座文稿辑录,由北京广播影视作品审查中心2010年印制。
第五届中国艺术管理学会年会暨艺术管理国际论坛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管理学会,2010年9月17日至20日在京举行。
第六届中国艺术管理学会年会暨艺术管理国际论坛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管理学会。2011年10月21日至23日在天津举办。
中国重庆阳戏(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2011年11月13-17日。主题发言并提交论文:《古埃及奥西里斯仪式剧的祭祀性特色》。
中国湖南临武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湖南省文化厅、临武县文化局。2012年8月15-19日。主题发言并提交论文:《古希腊戏剧中的祭祀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