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晶的获奖情况
1.第四来届长春市社会科学成源果奖二等奖,长春市人民政府,吉林省百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
调查研究,省级二等奖,2010.6;
2.第五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吉林省百村老年妇
女生存状况调查研究,部级二等奖,省人口学会一等奖,2010.7;
3.第二届中国妇女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全国妇女联合会,部委级三等奖,2009.12;
4.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年12.1,《中国农民信仰问题研
究》,国家级;
5.东北师范大学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一等奖:《中国农民信仰问题研》,2005.12;
6.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奖一等奖:《中国农民信仰问题研究》,2004.12,省级;
7.吉林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三等奖:“宗教势力对我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及对
策,2004.12;
8.首届吉林省社会科学届联合会优秀成果优秀奖:“宗教势力对我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
影响及对策,2004.12;
9.《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信仰问题研究》被评为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
②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济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济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是主要开展全球化开放框架下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学术机构,该中心在充分汲取国际主流经济学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理论研究特色——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凸显现代、指向未来,惟理而不惟权、惟实而不惟书,开放交流、纵横比较、创新进取。该中心的创立:来自于国情的呼唤,成长于学界的期盼,服务于和谐的发展,通达于创新的彼岸。该中心侧重于使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人口经济学等主要分析工具,在致力于现代经济理论创新的同时,也尽力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管理咨询、文化支撑、人员培训和决策信息等智力服务。该中心将与学术界、企业界、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保持通畅和谐的互动交流,定期举办包括学术论坛在内的各种学术活动,为经济学家提供讲台、为企业家提供平台、为政府官员提供舞台、为学子们提供看台,为那些愿意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的志士仁人提供跳台。我们全体研究人员的普遍共识和惟一宗旨,就是能够竭尽全力地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做我们理应做的事情。在学术风格上,我们非常看重学品学术学问,尤其推崇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和马寅初以及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三位先生的学术风骨。我们会用激情活跃理性并以理性引领激情,在文化激荡的簇拥下,沿着怀疑、批判、反思、超越、创新的学术隧道而昂首前行……
中心地址:中国·济南·济微路106号(济南大学经济学院)邮编:250022 (1)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路径与长效发展机制研究
(2)路径依赖、制度变迁、制度效能与制度竞争力研究
(3)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精英人才研究
(4)产权制度创新、国有经济退却和民营经济崛起研究
(5)公共产品、政府职能、宏观政策与经济自由度研究
(6)经济全球化、人口流动规律与城市化发展进程研究…… 中心主任:俞宪忠: 1956年12出生,男,汉族,无党派,山东省滕州市人,100%的纯粹农民家庭出身。2007年12月获得河海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人力资源方向)学历和学位。现为济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新浪网和凤凰网财经专栏“经济学人”。在学术研究方面主研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人口经济学。先后共出版经济学著作与教材11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日报》、《经济研究资料》、《经济学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人口年鉴》、《文史哲》、《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界》、《天津社会科学》、《浙江学刊》、《财经科学》、《学术论坛》、《齐鲁学刊》、《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理论学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等重要报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30余篇,95%以上为个人独立作者,其中CSSCI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6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口年鉴》、《经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文摘报》、《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学术百家》和各大网站等媒体多次全转、摘转和摘目。独立主持和骨干参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和一般研究项目共3个,另外还独立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共3个。先后共获得第三届全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中国人事科学优秀成果奖(2009)、山东省第6届精品工程奖(2001)、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0、2008)等多个学术奖项。
学术秘书:张伟,男,汉族,1964年11月生,原籍河南省上蔡县,现为山东省城市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首席专家,济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环境经济方向博士,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兼职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山东生态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研究机构研究员等。研究方向为体制转轨与环境经济管理、城市发展投融资。
张伟在体制转轨与环境经济管理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迄今已经在绿色投融资理论与实务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一是对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水平与绩效进行了测算,探讨了体制转轨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其代表性成果为《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统计评价方法研究》和《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绩效的统计测算与对策研究》等研究报告和论文。二是探讨了环境污染末端治理以及发展绿色技术创新进行污染源头控制的对策。其代表性成果为《经济体制转轨绩效与城市环境设施投资体制个案研究》专著、《市场化、城市新型工业化与创业投资绿色化研究》专著以及《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城市污染治理设施投融资绩效研究》、《依靠区域创新推进山东省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等研究报告和论文。三是研究了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依靠发展低耗低污产业促进环境保护的作用机理和对策,重点探讨“投融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环境保护”的作用机理和对策。其代表性成果为《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新型工业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外商投资推进探讨》、《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山东文化大省建设的理论探讨与对策研究》、《文化产业资本运营研究》等论文和研究报告。
张伟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包括:一是拟对绿色信贷进行深入研究,重点探讨“绿色信贷---企业绿色生产经营---环境保护”的作用机理和对策;二是拟对绿色产业集群融资进行深入研究,重点探讨“利用外资---绿色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保护”的作用机理和对策。
围绕研究方向,张伟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在高水平刊物《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软科学》等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0多项;先后出版著作5部,主编教材4部;获得山东省、国家统计局等优秀科研成果奖10多项。
③ 董志强的代表论文
按文章所属领域排序
2013,工会是否改善劳动收入份额?——理论分析与来自中国民营企业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第08期(与魏下海、黄玖立) 2011,我们为何偏好公平:一个演化视角的解释,《经济研究》第8期;人大复印《理论经济学》2011年11期全文转载。 2013,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全国民营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第05期(与魏下海、刘愿) 2012,制度软环境与经济发展--基于30个大城市的经验研究,《管理世界》第4期(与魏下海、汤灿晴);获第11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优秀论文奖 2011,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基于我国2007年所得税改革背景的研究,《管理世界》第1期(与李增福、连玉君) 2008,制度及其演化的一般理论,《管理世界》第6期 ;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8(08)全文转载;获2008-2009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2010,收入波动与基尼系数:对收入不平等的一个讨论,《统计研究》第9期(与汤灿晴) 2006,掏空、合谋与独立董事报酬,《世界经济》第6期(与蒲勇健) 2013, Why Does China's Labor Income Share Tend to Dec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ange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with X. Wei and Q. Zhao),China Economist 8(3):pp.52-63. 2013,中国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分解:代际效应与年龄效应——基于队列分析方法的发现,《财经研究》第1期(与魏下海)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05期全文转载。 2013,老龄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及收入分配格局,《探索与争鸣》第1期 2012,人口老龄化是否加剧收入不平等?——基于中国(1996~2009)的实证研究,《人口研究》第5期(与魏下海、汤灿晴) 2012,地市级官员交流与地方经济发展——基于广东省(1988-2009)的经验研究,《南方经济》第10期(与周敏丹,魏下海);获广东2012经济年会优秀论文奖 2012,人口年龄分布与中国居民工资收入变动——基于微观数据群组分析方法,《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与魏下海、余玲铮) 2012,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劳动收入份额:理论与经验研究,《南开经济研究》第2期(与魏下海、赵秋运) 2012,不可观测技能回报、结构效应与农村居民工资残差不平等,《经济科学》第01期(与魏下海、温伟华) 2012,创业与失业:难民效应与企业家效应的实证检验,《经济评论》第2期(与魏下海、张天华);获广东2011经济年会优秀论文奖、广东2011社科年会优秀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07期摘要转载。 2012,创业何时带动就业:一个理论模型,《中国劳动经济学》卷7第1辑(与汤灿晴、李永杰) 2011,国外创业与就业关系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第9期(与汤灿晴、李永杰) 2010,对全球公司治理的一个经济解释,《制度经济学研究》,第4期(总第30辑);获第八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优秀论文奖 2010,大规模诚信缺失为何出现在转轨时期?一个基于微观行为的解释框架,《财经研究》第9期(与汤灿晴) 2010,审计市场竞争与审计合谋:历史与理论考察,《审计与经济研究》第5期(与汤灿晴) 2010,行为劳动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对劳动经济学的贡献,《经济评论》第5期(与洪夏璇);获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2009,扶弱抑强:组织中的资源分配歧视,《财经研究》第3期 ;获第七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优秀论文奖 2009,科层组织中的合谋:理论发展与应用研究前景,《经济管理》第6期(与汤灿晴); 人大复印资料《企业管理研究》2009(08)全文转载 2009,组织中的派系斗争及其控制,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第5期(与汤灿晴) 2008,行为劳动经济学研究进展,《经济学动态》第2期(与洪夏璇) 2008,市场化改革与政府退出——评《从政府信用到企业信用》,载张曙光(主编)《中国制度变迁案例研究 第6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公共选择与和谐发展:理解中国经济当前的问题和挑战,《南方经济》第7期(与李永杰) 2008,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载《制度变迁、公共选择与和谐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政府拨款博弈中的拖延和等靠:一个模型分析,《财贸经济》第2期 封面首篇文章;人大复印资料《财政与税收》2007(05)首篇文章全文转载 2007,监察合谋:惩罚、激励与合谋防范,《管理工程学报》第3期(与严太华) 2007,基于文化价值观招募的粗糙决策方法,《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第8期 2006,纯粹利己主义反思与经济学方法论的二重性,《学术月刊》第8期 2006,公共管理领域监察合谋防范机制,《中国管理科学》第03期 2006,人员管理的经济方法:过去的成就与未来的方向,《管理工程学报》第1期(与蒲勇健) 2006,科学理论、经济现象与博弈模型,《经济评论》第5期 2005,失业劳动力保留工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第1期 2004,组织中分权的若干问题研究,《经济管理·新管理》第10期;人大复印数据《人力资源开发管理》2004(09)全文转载 2004,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约思想,《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第6期 2004,董事会与公司治理效率:已知与未知,《当代财经》第5期 2004, 私营企业“家族治理”锁定现象的经济解释,《江苏社会科学》第4期 2001,关系、法律与经济效率,《经济评论》第5期 2001,延期报酬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经济管理.新管理》第18期 ;人大复印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2(01)全文转载 2001,农民会失业吗?《改革与理论》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2(04)全文转载 2001,重庆市的就业问题与人力资源开发,《人口与经济》第3期 2000,经理备忘录:变革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与理论》第4期;人大复印数据《管理科学》2000(08)全文转载
④ 李仲生的学术成就
李仲生博士长期从事新兴边缘学科人口经济学研究,出版专著《人口经济学》等5部,合著1部,代表性日文专著《中国的人口变动──从人口经济学角度分析》在2002年荣获首届日本“华人学术奖”。日本人口学会高度评价了这部学术专著,国内的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共中央统战部等数十家媒体和部门报道他的研究成果。日本著名人口学家佐佐木阳一郎指出:“这部专著以推行世界上最强有效的人口控制政策的中国人口问题为题,意义深远,内容丰富,具有独创性,正因为如此,他荣获千叶大学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第一号经济学博士的荣誉。”回国后主持教育部留学基金项目《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该研究成果2004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前线》杂志以及欧美同学会通讯等都为此作了书评。2006年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人口经济学》,人民日报理论版、《中国人口科学》以及中国人口报等为此作了书评,同年该著作获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口学会第四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人民日报理论版、《中国人口科学》、《求实》、《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国统计》、《中国人才》、《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人口与经济》、美国《中国经济评论》、日本《亚洲文化研究》以及日本《东瀛求索》等中外核心刊物和一般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人口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变化》等120余篇,代表性论文《中国的未来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因素》获国际优秀论文奖,总研究成果达400多万字。在日本留学14年期间,曾参加过30多次在日本举行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和日本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多次提交论文发表演讲。 1、《没有播出的故事--半生博士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传记著作,2001年5月。
2、《中国的人口变动--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日本侨报社,2002年5月。
3、《人口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1、《中国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载日本《城西大学经济经营纪要》1995年。
2、《中国的乡镇企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载日本《亚洲文化研究》1996年总第3期。
3、《中国经济多重结构的变化》,载日本《亚洲文化研究》1997年总第4期。
4、《论人口过度增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的人口变动和经济成长》,载日本《亚洲文化研究》1998年总第5期。
5、《中国的出生力变动及其要因》,载日本《千叶大学社会文化科学研究》1999年总第3期。
6、《中国的将来人口和结构变动》,载日本《东瀛求索》1999年总第10期。
7、《中国的人口流动》,载日本《千叶大学社会文化科学研究》2000年总第4期。
8、《中国的将来人口变动和经济发展》载日本《亚洲文化研究》2000年总第7期。
9、《中国的经济转换与雇用及失业》,载日本《亚洲文化》2000年总第24期。
10、《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原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人口
与计划生育》2001年第5期。
11、《中国的经济开放与经济型人口流动》,载《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6期。
12、《中国的人口增长和动态变化》,载日本《东瀛求索》2001年总第12期。
13、《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趋势展望》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第2期。
14、《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人口因素》载日本《亚洲文化研究》2002年总第9期。
15、《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变化》原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年第10期;转载于中国文史出版社编《中国经济技术
发展优秀文集(第一卷)》,2003年6月。
16、《转轨时期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载《西北人口》2002年第4期。
17、《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原载《人口与经济》2002年增刊;转载于北大学子编辑部编《北大学子》2003年第3期。
18、《人口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19、《中日企业在职教育培训模式比较》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1期。
20、《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载《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2期。
21、《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载《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一书,2003年4月。
22、《中国如何应对21世纪人才大战》载《中国留学生创业》2003年第5期。
23、《中国乡镇企业发展与影响因素》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第3期。
24、《中国的经济起飞与人口动态》载日本《亚洲文化研究》2003年总第10期。
25、《发达国家的人才竞争策略》载《中国留学生创业》2003年第8期。
26、《中国生育率转变的因素分析》,载《西北人口》,2003年第4期。
27、《中国人口控制的人口效果》,载《中国统计》,2003年第12期。
28、《中国的未来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因素》,载《中华名人文论大全》,2004年4月。
29、《经济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圈的发展》,载《求实》,2004年第5期增刊。
30、《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载《跨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2004年8 月。
31、《人口投资与经济发展》,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第8期。
32、《人口质量与科技进步》,载《中国当代经典论文》,2004年9月。
33、《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载《当代杰出管理专家人才名典 Ⅱ》,2004年9月。
34、《中国的人口增加与粮食供求》,载《当代中国科教文集》2004年9月。
35、《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失业》,载《与时俱进 走向辉煌》,2004年9月。
36、《人口质量与劳动力素质》,载《中国人才》,2004年第10期。
37、《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载《当代中国百业英才业绩·论文卷》,2004年10月。
38、《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原载《人民日报》理论版,2004年11月16日;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年第2期。
39、《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剩余劳动力》,载《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6期。
40、《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载《中国改革发展理论文集》,2004年12月。
41、《人口老龄化与储蓄消费》,载《历史的回眸──共和国改革文集》,2004年12月。
42、《中国人口控制的人口经济效益》,载《建国五十五周年优秀论文获奖文库》,2005年1月。
43、《人口发展与资源》,载《中国党政经济文献》,2005年1月。
44、《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载《21世纪理论与发展优秀论坛精典》,2005年2月。
45、《试论乡镇企业就业与剩余劳动力的关系》,载《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005年2月。
46、《论21世纪全球化的人才竞争策略》,载《新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2005年2月。
47、《古典经济学派的人口经济理论》,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3月。
48、《人口转变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载《中国当代思想宝库》,2005年4月。
49、《人口与矿产资源、能源》,载《共和国的辉煌理论成果卷》,2005年4月。50、《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载《当代专家论文精选》,2005年5月。
5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载日本《亚洲文化研究》(日文),2005年总第12期,2005年6月。
52、《人口与土地、森林资源》,载《当代创新专家文论大全》,2005年6月。
53、《人口与劳动力供给》,载《中流砥柱》,2005年9月。
54、《中国的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载《WTO与中国经济》,2005年10月。
55、《论凯恩斯学派的人口经济学说》,载《中华名人文论大全 Ⅱ》,2005年10月。
56、《论就业政策与充分就业》,载《中华名流世家──中华成功思想博览》第二卷,2005年11月。
57、《论早期的经济适度人口学说》,载《中国精神文明大典 论文卷》,2005年12月。
58、《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载《华夏名人论坛》第二卷,2005年12月。
59、《战后发达国家的人口经济发展》,载《新时期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2005年12月。
60、《现代经济适度人口学说》,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61、《从萧条到低速增长的日本经济》,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
62、《西方就业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载《感动中国 人民公仆》,2006年1月。
63、《生育率的经济决策与经济分析》,载《中国当代优秀领导理论文选》,2006年1月。
64、《美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年第2期。
65、《英国工业化时期的人口与经济起飞》,载《文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2006年3月。
66、《21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经济发展》,载美国《中国经济评论》,2006年3月号第6卷第3期。
67、《苏联和东欧各国的人口经济发展》,载《人口与经济》2006年增刊,2006年4月。
68、《日本的工业化与人口城市化》,载《中华知名人物理论创新宝库 论文全集》2006年4月。
69、《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经济发展》,载《西北人口》,2006年第3期。
70、《日本的人口转变和战后经济复兴》,载《中国创新报道论文集》2006年5月。
71、《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及其分析》,载《中国管理科学研究文献》,2006年6月。
72、《死亡率转变的经济理论与分析》,载《中国科技发展精典文库》2006卷,2006年6月。
73、《英国的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载《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本色 文论集》,2006年6月。
74、《近代的世界人口与经济发展》,载《感动中国──时代杰出新闻人物》(经典理论卷),2006年9月。
75、《对孩子数量和质量选择理论的分析》,载《中华功勋人物论坛文库》,2006年11月。
76、《日本人口学科体系对中国的启发》,载《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6期。
77、《20世纪前期发达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发展》,载《中华文明榜》,2006年12月。
⑤ 朱义坤的获奖情况
(1)2015,广东省首届特支计划“教学名师”。
(2)2014年,“CEPA条件下跨境法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获广东省第七届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
(3)2013年,《董事会结构性偏见的心理学机理及问责路径》获第六届中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三等奖。
(4)2011年,入选教育部2010年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NCET-10-0122)。
(5)2011年,《论董事问责的诚信路径》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6)2015年,《董事问责标准的重构》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7)2010年,获“第五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8)2010年,“中国法全英教材系列”获广东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9)2009年,《商法学:原理·图解·实例》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教材奖一等奖。
(10)2010年,“尽快制定人口国际化条件下的外国人管理与服务地方性法规”的提案获广东省政协优秀提案奖。
(11)2006年,《简明中国法》(英文版)获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优秀作品奖。
(12)1998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经济发展与法制转型》获广东省第二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3)1996年,《海峡两岸经贸关系与两岸关系立法》获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证书。
⑥ 俞宪忠的学术成果
著作教材类
●学术著作:《现代市场经济学》(独立完成)
个人专著,45万字,山东省第16届精内品工容程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8出版。
●学术著作:《流动性发展》(第1位)
独立学术主笔,45万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最终成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出版。
●通用教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主编,全国通用教材,30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出版。
●学术著作:《中国个体经济管理学》(第2位)
副主笔,28万字,获山东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专著三等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4出版。
●学术著作:《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田雪原1、俞第3位)
主要撰稿人,全书50万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2出版。
第三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与中国人口学会联合颁发)。
●通用教材:《商品经济学》
主编,全书共44万字,海洋出版社1990.5出版。
●通用教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新编》
主编,全书共27万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10出版。
●学术著作:《WTO与中国》(第2位)
主要撰稿人,全书30万字,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年出版。
⑦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的下属系部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3月,其前身为成立于1979年的人口研究协会、1981年的人口研究中心。成立之初的目的主要是为接受联合国人口基金的资助,在中国开展人口科学和计划生育政策的研究,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经过20年的艰苦创业与发展建设,西安交大人口所已成为拥有一支高水平科研队伍,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人口研究机构。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现有教师9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博士生导师3名。
研究所的创始人和名誉所长蒋正华教授和朱楚珠教授在技术人口学、人口与区域发展协调、女性人口等研究领域创建了中国人口研究的特色。 全所研究人员已完成科研项目近100余项,其中“人口系统定量研究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分区(区域)模型生命表”、“中国劳动就业与社会老年保障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女性人口”、“计生工作评估方法及计算机软件包”、“计划生育对中国妇女的双面影响”、“中国儿童生存性别差异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第1-3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项,朱楚珠教授获得第4届中华人口奖,以及各类省部级科技进步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20余项。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已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4部,在SCI/SSCI检索的英文期刊上已发表论文20余篇,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
研究所自成立后相继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至今为止已培养毕业的博士有40余名,硕士有70余名,干部专科和专业证书毕业生150多人。研究所拥有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的外文书刊和积累的中文资料约7000余册,设人口与社会发展重点实验室和女性人口研究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亚欧研究所由西安交通大学、香港政策研究所、西安浐灞河管委会等合作建设,研究所设在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进入新千年,随着当代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欧亚问题日益得到各方面的关注。我国与欧亚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西安与欧亚大陆桥沿线区域和城市的交往也成为经济界和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西安交通大学亚欧研究所是一个以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为主旨的教育研究机构。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专题研究与人才培养共同推进欧亚大陆桥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与经济发展,同时为每年在西安举办的“欧亚经济论坛”提供智力支持。 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前身是高等教育研究室,始建于1984年10月,1987年6月扩建为研究所。范效良研究员、朱继洲教授、张发荣研究员等先后担任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领导职务,现任所长为陆根书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着重研究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和我校改革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大学学习学研究、高等教育史(尤其是西安交通大学校史研究)、大学生心理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998年经陕西省学位办批准,高等教育研究所设立了“高等教育学”硕士点,下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管理”、“教育经济学”、“国防教育”等研究方向。该硕士点自设立以来,一直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与学校军事教研室合作开办“高等教育学(国防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为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国防教育师资。除了开办“高等教育学”硕士点,高等教育研究所还与我校其他有关单位联合开展“职业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硕士点的建设工作。 有着百年悠久历史的西安交通大学是中国西部地区首家MPA教育试点单位。西安交通大学MPA教育中心创建于2001年3月,它以培养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层次的应用型、综合型、专业化的职业公共管理人才为目标,致力于提高MPA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为提升我校公共管理学科的综合实力,奠定MPA教育的坚实基础,学校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两个学科的基础上组建了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由我国著名人口经济学家、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蒋正华教授担任院长。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国外知名学者作为客座教授。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MPA教育中心,在整合全校师资力量和资源,依托管理学、应用经济学、公共行政学、信息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整体优势下,为我院MPA教育构建了更为宽广的体制平台和学术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MPA教育中心自成立以来,本着科学的教学理念,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向MPA研究生提供独特的培训计划,严肃认真的教育教学以及一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办学上突出研究与应用导向、国际化等特色,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MPA专业学位点。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于1998年9月成立,中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动员和集中可利用的资源和人才,紧密联系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研究加快中国西部发展问题,并将理论研究、政策研究、资讯提供与西部发展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国西部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 中心紧随西部发展大潮,提供理论支持、促进观念更新,为西部大开发鼓与呼。
中心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邀请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访问讲学、专题调研,组织举办各类研讨会、报告会,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为企业等实际工作部门提供咨询和策划。
中心办有《西部发展论坛》杂志和“西部秀网”网站,大力宣传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展示西部各省、区、直辖市的开发思路和举措,推介西部,促进合作;讴歌西部改革与发展、开放与开发、百业人才,汇集天下高论妙策,促进西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设立的培训机构。该中心以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的“应用型、综合型、专业化”的高级公务人员队伍为目标,整合学校一流的师资力量、设计有完善的学科体系、灵活的培训计划。作为西安交通大学公管学院的培训机构,高级公务人员培训中心将不断探索公务人员培训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⑧ 王树新的工作经历
1978年10月调入北京经济学院在原单位曾多次评为优秀党员、优秀教师、优秀青年、先进工作者;
1984年6月评为北京经济学院优秀党员;
1985年评为北京经济学院先进科研工作者;
1986年评为北京经济学院优秀党员;
1986年10月评为北京经济学院优秀教师;
1988年《新生劳动力培养费用调查研究》获国家教委优秀成果奖,同年获经济学院优秀成果1等奖;
1991年2月因在北京人口控制中贡献突出,被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评为“北京市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
1991年12月《北京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研究》获北京市第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等奖;
1994年月《论开发利用轻龄老年人力资源》获首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中国老年学研究10年优秀成果奖;
1995年《北京婚姻家庭妇女地位》专著获北京优秀图书1等奖;
1996年12月《北京婚姻家庭妇女地位》获北京市第4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
1998年5月《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获第2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
2000年5月评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先进科研所长;
⑨ 翟振武的成就荣誉
翟振武全程参与了中国人口学第一届及以后各届所有本科生的教学培养工作,创造性地将现代人口分析技术大量引入教学中,加快了我国人口学在技术方法方面与国际接轨的速度。翟振武教授主编的《现代人口分析技术》成为中国第一本高级人口分析方法方面的专业教材;主编的《人口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创建了完整的课程和教学体系,成为中国人口学教学和学科体系发展过程的一个里程碑,并因此获得第一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对中国人口问题的研究中,他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主编和参编了二十几部著作,提出了许多有影响的、公认的创新性理论和观点,丰富了人们对中国人口发展规律的认识。他的研究成果4次获得省部级一等奖,6次获得省部级二等奖。2005年获中国人口学界最高成就奖——中华人口奖。
为党和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提供政策咨询、建议和智力支持,也是翟振武同志的突出贡献之一。他主持的 “中国社会抚养费”的调研项目,所获结论为国家人口计生委在“二胎生育间隔”等重大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并为中国政府在国际人权领域的斗争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他是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课题中“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研究”子课题负责人,“人口态势组”分报告撰写组负责人,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总报告参与者,直接为国家人口战略的重大决策提供了学术支持。
《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报道《人口爆炸的“引线”已经拆除——专家解读第六次人口普查》,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等几位人口专家的一些观点。
这篇报道说:“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的观点,代表了学界很多人的注意力所在:‘人们应更关注老龄化的问题,更关注年轻劳动力后续下降太快的问题。’……翟振武说,目前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已经达到13%,再过十多年就会达到20%,老龄人口从10%增加到20%只用了20多年,而欧洲达到这个水平用了近60年,法国用了100年。他们的老龄化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相伴随进行,时间也比较长。中国在这么短时间迎来快速的老龄化,物质准备和制度准备有所不足,完全是‘未富先老’。”
⑩ 杨军昌的人生经历
1996年杨军昌从石阡县调入贵州大学后,把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对贵州人口与发展领域的诸多问题研究中。他撰写了《面向21世纪的贵州人口与发展问题研究》、《贵州民族地区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中国方志学概论》《西南民族地区人口与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研究》、《区域人口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等学术专著,发表人口学方面的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包括《妇女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重要学术期刊。他还独立主持过国家社科项目1项,贵州省社科规划、省教育厅、省“五个一”、省人口发展战略招标、省人口理论等项目17项,先后获得了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贵州省第二届人口奖科学奖、贵州省首届高校人文社科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贵州省社科三等奖等奖项。
杨军昌教授最初对人口学的了解,是从1986年至1996年在石阡从事人口志的编写和协助分管计划生育工作的县长处理政务开始的。1999年,杨军昌在著名人口学家吕左教授的帮助下真正涉入了人口学领域的研究。对于毕业于历史学专业的杨军昌来说,36岁改行,无疑是件考验人的难事。在十年的基层工作中,杨教授编撰过人口志、军事志、地理志、财政金融志、教育志、司法志、民族志、学校志等方志,也曾协助县长、副县长处理过农业、工交、财税、文教卫体等方面的政务。他充分利用自己的阅历经验,选择了将与人口学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从文理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路径。由于其刻苦钻研、勤奋治学,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与研究重点的转移,一年内便在《贵州社会科学》、《中国地方志》等刊物上发表了《西部大开发与农村人口问题》等人口学研究论文。
2000年,杨军昌担任贵州大学人口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他连续申报了几个相关的省级课题,在大量的第一手调查材料基础上,撰成了《贵州民族自治地区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一书,在书中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在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变的前提下,怎样因时因地调整民族地区的人口政策等系列的有创建性的观点和对策。
在教学中,被学生称为“亦师亦友”的好老师!杨军昌十分强调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他的参与式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思维,与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杨军昌在教学科研中,非常注重学科交叉性,注重学科的前沿和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强调学术的“经世致用”与资治效果。除上述研究外,杨军昌在农村贫困人口与反贫困、人口安全与全面小康建设、出生性别比失调与和谐社会建构、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老年人口问题与农村社会保障、人口法律法规等问题均有较深的思考,并相继发表了系列研究文章,曾多次参加省内外重大学术交流活动,应邀到湖南吉首大学、贵阳市、黔西南州等地作人口学专题报告和远程教育讲座,他的一些研究成果如《黔东南州出生性别比调查分析》、《贵州省农村特困人口移民搬迁与安置问题研究》等为贵州省有关人口与发展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铺垫,被公认为是贵州人口学理论研究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