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国科学技术各领域的代表成就和代表人物
马大猷,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两年完成博士论文的人,40年代27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教授,55年40岁最年轻的学部委员之一,第一个声学试验室、水声实验室、高声强实验室的创建人,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者在八月19日科学时报上说:“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只是在落后国家中较强,研究工作水平不断下降,国际科学前沿够不上,新高技术主要靠引进,这使我国科技人员愧对国际同行,愧对国外华人科学家。我着急呀想给大家提个醒”。自然杂志对93-01年3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论文统计,按照论文引用排序,中国名列19位,我国论文占全世界论文的比例也就为2%多一点。美国或者欧盟一个人发表的论文大约等于中国5个人,日 本相当于中国三个,中国科技人员产出太少,质量更是相差悬殊。全世界科学论文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有4000人,中国只有13人,其中香港11人,内地只有2人,现代科学前沿几乎不见中国科学家。马院士说中国新技术产品较为发达,但是核心技术与研究很少是中国人的贡献。我国缺少第一流科学大师和科学领袖人物,还谈什么诺贝尔奖。同样的教育国内的科学家到了国外就和国内不同,取得了不少成绩,原因是环境改变了,科研体制不同了。一个自费留学美国的的中国科学家29郭申元岁离开了人间,去世前五年间在《细胞学》《生物化学学报》《美国科学院学报》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五篇极具震撼力的生命科学前沿成果论文,29岁死于癌症,克林顿给它的父母发来慰问信,苏步青、周光召、谈家桢等先生为其题词。美国准备捐献给复旦大学一尊塑像以示纪念。郭申元的父母认为放在学校不可能,放在系里海是可以的,结果系里一位干部一口回绝说,它不是公派出国的自费出取得,它的研究成果是在美国实验室作出来的。其父母想将骨灰放在陵园,管理人员问是哪一级干部,听说是科学家说不是干部,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不配放在这里。著名学者王元化说:当今中国门阀等级制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比利时上最为严重的魏晋时期还严重,这样下去,何来民主何来自由,社会如何进步,人格如何尊重
② 中国近年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改革开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都在飞速发展,在高科技领域间距已经与西方发达国家慢慢减小,甚至有些领域已经超越西方国家,成为他们遥不可及的梦。
当然,在科技上,我们跟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还需要更多的科学家。现在我们小学也开科学课,但确实有一个问题,就是好多学校不知道怎么上科学课,因为没有积累,有的甚至是音乐课老师来上科学课。
这就麻烦了,因为科学课是对老师要求最高的学科,是真的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懂教育方法,才能让孩子爱上科学。有了兴趣,那什么都好办了,就算孩子有时候像陈云霁样,脱离一下,但很快又会回到正轨。现在的科学课很多就是考试时发点资料,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完全不考虑孩子是不是真的对科学感兴趣了。这样反而扼杀了孩子对科学的爱好。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能够激发孩子兴趣的书。
③ 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
1964年6月,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腾空而起。
2.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3.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4. 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5.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点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6.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首次进行出舱作业的飞船,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
7. 2011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实“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8. 2011年11月3日1时3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完成首次交会对接。
分类
按航天器探索、开发和利用的对象划分,航天包括环绕地球的运行、飞往月球的航行、飞往行星及其卫星的航行、星际航行(行星际航行、恒星际航行)。
按航天器与探索、开发和利用对象的关系或位置划分,航天飞行方式包括飞越(从天体近旁飞过)、绕飞(环绕天体飞行)、着陆(降落在天体上面)、返回(脱离天体、重返地球)。
如今,航天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科学技术领域,对国家和国际的政治、经济、军事与社会生活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④ 我国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专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
(4)成果所属科学技术领域扩展阅读:
基本特征: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⑤ 人工智能领域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果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引起人们很大兴趣的一个领域:它的研究目标是用机器,通常为电子仪器、电脑等,尽可能地模拟人的精神活动,并且争取在这些方面最终改善并超出人的能力;其研究领域及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例如,自动定理证明、推理、模式识别、专家知识系统、智能机器人、学习、博彩、自然语言理解等等。
模式识别可能是人工智能这门学科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简单来说,模式识别就是让电脑能够认识它周围的事物,使我们与电脑的交流更加自然与方便。它包括文字识别(读)、语音识别(听)、语音合成(说)、自然语言理解与电脑图形识别。现在的电脑可以说是又耸又哑,而且还是个瞎子,如果模式识别技术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并应用于电脑,那我们就能够很自然地与电脑进行交流,开也不需要记那些英文的命令就可以立接向电脑下命令。这也为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它能使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与外面的世界进行交流。
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当中最有趣的应该就是机器人了其实机器人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各种外型的智能机器人,还包括一些用于工业生产的、用于代替人类劳动的机器人、现在的机器人技术在制造只有某一种功能的机器人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要研制一种多功能、人性化的智能机器人,还需要不少时间。到了那时,我们在科幻片中看到的人类与机器人的矛盾不知会不会成为现实。专家系统具有一定的商业特性、它先把某一种行业(譬如医学、法律等等)的主要知识都输入到电脑的系统知识库里,再由设计者根据这些知识之间的特有关系和职业人员的经验,设计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不仅能够为使用者提供这个行业知识的查询、建议等服务,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人工智能系统、必须具有自动推理、学习的能力。专家系统经常应用于各种商业用途,例如企业内部的客户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我们在世面上可以看见的医学顾问、法津顾问等软件。
除此之外,在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能找到人工智能的影子。
⑥ 有关科技领域方面的发展成果
科来技领域方面的发展成果:
源1、信息技术领域我国不断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支持力度,诸多成果引起世界瞩目:研制成功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实现了峰值速度每秒11.2万亿次,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十万亿次级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以龙芯、众志等为代表的高性能通用CPU设计技术经历了从初步掌握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初步改变了我国信息产业“空芯”的状况;我国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填补了我国百年通信史的空白,规模网络应用实验顺利完成。
2、生物科技药物研发取得突破,研制成功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成为全球第一个正式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
3、军事方面 空军的歼10战斗机和枭龙战斗机,海军的170和171中华神盾,元级aip潜艇和093商和094晋核潜艇,陆军99式主战坦克,二炮的东风41洲际导弹列装。
4、航空航天。神舟11号飞船顺利升空、返回;量子号通讯卫星成功发射。
⑦ 中国有哪些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伟大成就
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果。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等八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
工农业科技获得进展。农业科技方面,仅"九五"期间共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单产增产10%左右。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
工业科技取得了若干重大技术突破,提升了重点产业技术水平。数字程控交换机、氧煤强化炼铁技术、镍氢电池、非晶材料等的产业化方面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结合三峡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集成电路、泰山核电站二期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了若干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药物、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小康住宅、夏商周断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设施的建设,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⑧ 丁雨田的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
采用热型连铸技术制备:(1)铜单晶研究。该研究 被国家经贸委立为国家重点技术改造“双高一优”项目,现已在河南省焦作市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生产,达到年产 200 吨单晶铜的生产规模,实现新增产值 800 万元 ;(2 ) Cu 基和 Ti-Ni 形状记忆合金研究。制备的形状记忆合金其抗疲劳性能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制备的合金;(3 )键合线材研究。制备的 Al-1%Si 和单晶铜键合线材具有优异的可拉性能且性能达到国家标准。目前与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封装实验室合作开展 Al-1%Si 和单晶铜键合线性能的研究工作;(4 )高速铁路用接触导线研究。制备的 Cu-Ag 高速铁路用接触导线其各项性能均达到国家标准。目前正在开展电流作用对 Cu-Ag 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工作;(5 )制备 Cu 基块状非晶研究。该研究拓展了热型连铸技术,于 2003 年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的资助。目前主要开展外场作用对凝固组织影响和电磁净化的基础理论试验研究工作,为开发新型连续定向凝固技术做前期工作。
2 、 (1)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热型连铸过程微观组织的形成及演化过程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在热型连铸的凝固过程中单晶组织的演化经历了晶粒迅速淘汰、缓慢淘汰和单晶生长阶段,提出了液 - 固界面形态对晶粒生长过程的影响;(2 )采用热型连铸凝固传热过程的显示交替差分数值模拟方法和微观组织模拟相结合的元胞自动机法,建立了微观与宏观统一的二维和三维微观组织模拟耦合模型,对热型连铸过程中铜单晶线材的组织演化过程随不同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准确、可靠且卓有成效的模拟,明确提出 CA 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热型连铸凝固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演化规律,且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非常接近。
2012年6月10号下午2时30分,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名拾荒老人当场死亡,一名在校学生受伤,于当天晚上甘肃省武警医院抢救无效,不幸离世。肇事司机系兰州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丁雨田 。
⑨ 宋代时期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期
沈括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是闻名于世的三大发明,到宋代又有了划时代的发展。天文、数学、医药、农艺、建筑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不仅超越前代,而且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指南针在宋代又有重大进展 ,北宋末已有使用指南针于航海的记载。南宋时,海船上普遍装有针盘,即原始的罗盘导航。这是世界海运史上空前的进步。
唐、五代时开始应用雕版印刷术印书,北宋时有了很大发展。开封府、杭州、西川、福建是当时印书的中心。南宋临安府是印书业最发达的地方。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宋廷设有火药武器的作坊。宋神宗时,边防军已大量配备火药箭。北宋时进行了多次较全面的恒星观测 。景德三年(1006)关于客星的记载,是世界上著名超新星中的最早记录。元佑年间,苏颂、韩公廉等人创造了水运仪象台。宋代的历法经过多次改进 ,庆元五年( 1199 )实行的《统天历》,和现行公历的一年长度完全一样,但比公历颁行早383年 。北宋中期贾宪的开方作法本源图 ,世称贾宪三角形 ,比西欧相同的帕斯卡三角形早约600年 ;他的增乘开方法,与霍纳的方法大致相同 ,但早约770年 。宋代医药学比唐代有较大的发展 。元丰五年 ( 1082 ),唐慎微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所收药物种类为《唐本草》的一倍。宋徽宗时审定的《和济局方》,是中国由国家颁布的第一部配方手册 。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卷 ,标志着针灸学的重大进步。太医局将产科、眼科等单独设科,是医学史上的重大进步。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名著。南宋《洗冤集录》十五卷,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北宋末陈旉在南宋初撰成《农书》,是综合性的农学著作。皇佑元年(1049),陈翥撰写的《桐谱》,嘉佑四年(1059),蔡襄著《荔枝谱》,淳熙五年(1178 ),韩彦直著《橘录》,都是传世最早的有关经济作物的专著。庆历元年(1041),喻皓在开封建成砖塔,其建筑方法成为以后北方通用的砖塔建筑方法。今河北定州城内的开元寺塔 ,于至和二年(1055)建成,又称了敌塔,高84米,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砖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