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古代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一)造纸术
1.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 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2.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作植物纤维纸。
(二)印刷术
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
2.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三)指南针
1.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
2.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火药
1.唐朝时《真元秒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2.北宋时火药已经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宋仁宗时成书的《武经总要》记载了许多火器的制作方法。
3.宋代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2. 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及其成就
1、蔡伦 (东汉宦官,“蔡侯纸”发明者)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 。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 。
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 。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
2、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他的研究适应了当时生产实践的需要。他亲自研究度量衡,并用最新的圆周率成果修正古代的量器容积的计算。
古代有一种量器叫做“ 釜 ”,一般的是一尺深,外形呈圆柱状,祖冲之利用他的圆周率研究,求出了精确的数值。他还重新计算了汉朝刘歆所造的“律嘉量”, 利用“祖率”校正了数值。以后,人们制造量器时就采用了祖冲之的“祖率”数值。
祖冲之写过《缀术》五卷,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隋书》评论“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故废而不理”,认为《缀术》理论十分深奥,计算相当精密,学问很高的学者也不易理解它的内容,在当时是数学理论书籍中最难的一本。
3、张衡 (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
公元132年(阳嘉元年),张衡在太史令任上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称为候风地动仪。
张衡在西汉耿寿昌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浑天说,创制了一个比以前都精确、全面得多的“浑天仪”。
《灵宪》是张衡有关天文学的一篇代表作,全面体现了张衡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和发展。原文被《后汉书·天文志》刘昭注所征引而传世。文中介绍的天文学要点如下:
张衡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天体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蚀起因于地遮日光,月绕地行且有升降。他认识到太阳运行(应是地球公转)的某些规律,正确解释了冬季夜长、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昼夜等时的起因。
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见到的星有2500个,与今人所知略近。他经过对某些天体运转情况的观测,得出一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结论,与近世所测地球绕日一周历时365天5小时48分46秒的数值相差无几。
4、郭守敬 (元代科学家)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
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
郭守敬参与制定的《授时历》除了在天文数据上的进步之外,在计算方法方面也有重大的创造和革新。主要特点有:
废除上元积年:改用至元十八年(1281年)天正冬至(即至元十八年开始之前的那个冬至时刻,实际上在至元十七年内)为其主要起算点。以万分为日法。发明正确的处理三次差内插法方法。发明弧矢割圆术。
5、徐光启
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
他为中国天文界引进了星等的概念,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徐光启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
《崇祯历书》的编译,自明崇祯四年(1631年)起直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始克完成。全书46种,137卷,分五次进呈。前三次乃是徐光启亲自进呈(23种,75卷),后二次是徐光启死后由李天经进呈。其中第四次还是徐光启亲手订正(13种,30卷),第五次则是徐氏“手订及半”最后由李天经完成的(10种,32卷)。
徐光启在修改历法的疏奏中,详细论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他一共提出了十个方面(“度数旁通十事”),即:天文历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军事工程、会计理财、各种建筑工程、机械制造、舆地测量、医药、制造钟漏等计时器。说把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讲述得十分完备。徐光启还曾建议开展这些方面的分科研究。
3. 根据我国古代各朝代利用档案修史的成果并分析各自特点
我国古代各朝代利用档案修史的成果有如下特点:
一、我国古代科技档案工作是古代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有连续性、遗产最丰富的科技档案工作 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档案的古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简单说明:首先,我国最早的有关档案文献的记载——《吕氏春秋·先识览》中记载的太史令终古用以规劝夏桀的“图法”。就包括地图科技档案;其次,我国已知最早的档案实物——甲骨档案中有大量的天文学、地理学、农学、医学等方面的内容;再次,我国最早的档案管理者——太史令都是精通天文学等的科学家,其保管的档案典籍中包括科技档案(如天文档案);第四,我国古代已知较早的正规档案库房应推汉代的石渠阁,而石渠阁所收藏的档案材料为萧何收集的秦图籍档案,其 中。作为科技档案的地图占有较大的比例。以上,我们通过最早的档案记载、最早的档案实物、最初的档案工作者、较早的正规档案库房的收藏,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科技档案工作是十分古老的,历史十分久远。
二、我国古代科技档案主要由天文档案、地理档案、农业档案、医学档案、建筑档案等实用科技档案组成 我国古代科技之发达,主要表现在实用技术方面。开发实用技术是进行统治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具体地说,我国古代进行天文学观测和保存天文档案,是为了附和其“天人感应学说”和制订历法等需要;进行地理学研究,特别是地图档案的制作与保存.是出于军事目的和农业生产、征收赋税、交通等需要;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各地方官的奏文许多与农业有关,中央的各种文件亦是如此;古医学档案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从淳于越的医案到宫廷医药档案,其数量亦相当可观;古代宫廷、王府等各类建筑,归政府的工部等负责修建(也称将作大匠等),其图纸也保存在官府,形成一定数量的建筑档案,清“样式雷”(清皇室世袭之设计官)所遗留下来的图纸就达数千张。此外,其它科技档案也零星可见。
三、我国古代科技档案的载体多种多样、富有特色 我国古代科技档案的载体与同时期世界各国相比,种类繁多,并富有特色。除纸张外,还有甲骨(包括骨签)、帛、简、金属、石和其它形式的载体材料。 1.甲骨科技档案。 甲骨科技档案首先是指殷墟出土的以龟甲兽骨制成的档案材料,包括天文、气象、农业、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关于天文学,其中的日食、月食、新星、日饵等天象记录,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档案记录,等等。 不久前,甲骨类科技档案家庭中又增加了一个新成员,这就是近年来出土的汉代骨签档案。骨签档案作为一种工业管理档案,是选用高级骨料制成的,体积小,便于集中穿放,工艺高,表面整齐、光洁。上面的文字用书刀镌成,填以矿物颜色,刀笔有力,是一种规格较高的档案材料。 2.帛书科技档案。 在我国古代,由于某些科技档案极为珍贵。因此时常用造价昂贵的缣帛来制作。著名的帛书科技档案有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三幅古地图和《五星占》等。 3.简策科技档案。 简策是一种应用比较普遍的科技档案载体。著名的简策科技档案有我国最早的历谱档案——山东临沂出土的汉武帝七年的竹简历谱和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档案——湖北云梦出土的秦代竹简法医记录等。 4.石刻科技档案。 石刻科技档案实物是我国明清以前科技档案中实物遗留较多的一种。这一方面是由于石质材料易于长久保存,另一方面是由于古人也较经常地将各种图样等科技档案书刻在石上,并称之为上石。著名的石刻科技档案有西安碑林的《华夷图》、《禹迹图》;长江上游各种洪水和枯水题刻;洛阳龙门石窟药方洞中的石刻药方等。 5.金属及其它特殊材质的科技档案。 我国古代科技档案的其它特殊载体包括金属、木板、蜡等。 著名的金属材料的科技档案有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铜版“兆域图”,清代的《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地图》等;著名的木版科技档案有现今世界上最早的古地图——天水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的7幅刻在木版上的地图等;著名的蜡制科技档案有沈括制作的立体地理模型图等。
总之,我国古代已经有了一定水平的科技档案工作实践.但必须指出,据现有资料看,我国古代还没有有关的理论研究,更谈不上建立科技档案管理学了~
4. 我国古代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
我国古代取的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就是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造纸术,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发明,促进了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
5. 我国古代科技成果辉煌,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史实说一说。。 请学霸解答,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政局稳定,各民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我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这是原因之一)
②古代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封建社会经济的基础就是农耕经济。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也就意味着国家经济的高度繁荣。这是我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经济保障)
③民族的融合与中外交流的频繁 (这是丰富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成果,如少数民族的科技文化,藏族的医药学。中外交流的频繁,明清是个很好的例子,如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泰西水法》等等)
④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 (如清编纂的《四库全书》 《古今图书集成》等)
6. 我国古代科学家及其成就
1.张衡(公元78-139年)成就: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2.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研究出了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发明了“割圆术”3.甘德,战国时代天文学家.经过长期的天象观测,甘德与石申各自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4.贾逵(30~101),东汉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首先提出在历法计算中应按黄道来计量日、月的运动,并发现月球的运动为不等速.所撰有《春秋左氏传解诂》、《国语解诂》等古代的天文学家老多了,咱们中国地大人博哈,
7. 我国古代科技成就列表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指中国古代各项科技成果,包括造纸、印刷、纺织、陶瓷、冶铸等。
中国古代科技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种实用技术。造纸、印刷、纺织、陶瓷、冶铸、建筑等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发明创造无不带有鲜明的实用烙印。然而,时代在前行,曾经应用广泛的古代实用技术,今天早已失传或正在消失,需要我们以现代技术手段复原和再现,以今天的科学道理去揭示和阐述。
1.造纸术,蔡伦造出廉价而又便于书写的“蔡侯纸”,让古文化不再负重前行
2.地动仪是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一传世杰作,可探测千里之外的地震和地震方位,这比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1700多年
3.麻沸散,神医华佗从植物中提取出麻沸散,要比西方早1600多年
4.诸葛亮设计孔明灯是来传递信号的,现在它是热气球的始祖
5.圆周率,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
6.京杭大运河,世界上最长最老的运河,古代南粮北调全靠它
7.活字印刷术,它使得知识可以大规模复制和传播,掀起了古代的“信息革面”
8.算盘是古代世界最具现价比的机械计算机,直到20世纪,我国还在使用算盘进行着精密的计算(两弹一星)
9.火药,老祖宗长生不老药没炼成,却歪打正着的发明了火药,它让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也让人类迈入了热武器时代
10.宋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如今我们又一次引领了世界潮流——移动支付
11.宋人创造了古代的足球——蹴鞠
12.中国最早的牙刷是东汉发明的,大多都是骨制
13.郭守敬的《授时历》中以365.2425为一回归年,比现行公历早了300年
14.明朝人挖掘了世界上第一个石油井
15.明朝用牛痘接种预防天花
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远不止于此,中华名族辉煌的传统科技文化,反映了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贡献,使先贤的智慧成为激励当代国人创新的精神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8. 我国还有哪些古代重要科技成就呢
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呢?下来我们沿着我们的文明逐步了解吧。
中国经历了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古代科技源于我们的先辈在世的生活繁衍中的各种实用技术。如造纸、印刷、纺织、陶瓷、冶铸、建筑、桥梁等这些令我们现在都引以自豪的发明创造。它们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的思考和延续。下来我们走进历史长河感受我们灿烂辉煌的古代科技成果吧。
冶铸技术。夏代就有冶铸青铜器记载。如“禹铸九鼎”和夏启命人在昆吾铸鼎,出土的铸造铜器的遗存可以为证。在二里头文化遗存中有青铜铸造的刀、锥、锛、凿、镞、戈、爵等工具、武器和容器,同时还发现有铸铜遗址,出土有陶范、铜渣和坩埚残片。
9. 我国古代科技成果最突出的代表
应该是宋朝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火药的大规模运用,冶铁技术的发展,改进了水车灌溉技术等等,详细可以看天工开物,里面记载了宋朝在农业手工业上的科技发明。宋朝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