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侦查人员虚构刑事勘察现场见证人并伪造签名如何处理
这属于伪造犯罪证据,可以去上级部门告,但要有证据。
⑵ 传销为什么可以提供见证书和单据
证书和单据都是可以伪造的啊
⑶ 遗嘱见证书有效吗
补充回答:由于你父母均立有合法遗嘱,因此,你们兄弟七人不存在放弃继承权的问题,我国继承法规定只有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才启动法定继承,因此,在你父母有合法遗嘱的情况下(所谓见证应当是律师的见证,一般不可能出现形式或实质形式的欠缺),你们兄弟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继承权,遗嘱中只有你大哥才拥有继承权,其他兄弟怎么放弃不存在的权利。
遗嘱是由立遗嘱人自由处分的死因行为,立遗嘱人处分的是自己的财产,除非违反强行性法律,其他任何人无权干涉,因此,你二哥同意不同意,或者其他的兄弟放弃不放弃继承在法律角度毫无意义,因为除了你大哥其他人都不存在继承权。
由于遗嘱内容涉及不动产的变动,根据各地对于不动产过户的规定,一般两种方式:一,如果遗嘱经过公证,不需要其他继承人同意,由遗嘱中确定的继承人过户房产;二,如果遗嘱未经过公证,需要由全体法定继承人一起确认,如果有法定继承人不同意遗嘱内容,应该经过诉讼,由法院进行判决,继承人持有判决书进行过户手续。
另外见证不能替代公证。
####################
1.自书遗嘱的生效,不一定非得经过公证.
只要自书遗嘱具备有效的形式要件\\实质要件它就能生效.
自书遗嘱民事行为符合民法通则五十五条的规定(实质要件).《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如下3个条件:(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即不是虚假的或者受胁迫达成的,完全是自愿达的。(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2.公证是比较权威的证明自书遗嘱的真实性、有效性.
公证是国家的法定证明机构,如无足够证明公证有明确错误的,一般来说法院可以直接采用公证书来认定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如两人以上的见证人证明,需要见证人到庭接受质证.还有自书遗嘱是否具备完备形式要件\\实质要件.
3.办理过户时也方便.
凡涉及房产或其他不动产的产权继承,公证是法定程序。
你说的遗嘱人生前的自书遗嘱,应当而且必须经过公证处公证,才能凭继承公证书和其他证件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否则无法直接从行政程序上即在产权局直接办理过户。
如果,您所说的立自书遗嘱人,已经去世,就不能办理公证了.虽无公证,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它还是有效的.
遗嘱不是公证才能生效,但是用遗嘱办理房产过户时,房管部门会要求由所有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共同办理公证手续,承认遗嘱的效力。这样的公证要所有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以你说的情况应该是二老的所有子女)共同办理继承公证,这不叫遗嘱公证。
如果你拒不配合,不能办理,你哥哥只能到法院起诉,如果遗嘱确实有效,法院会判决按遗嘱办理,到时持生效判决办理过户就不必公证了。
##############
另外,由于遗嘱是死因行为,而房子是你父母的夫妻共有财产,你父亲只有一半的处分权,他的去世只产生房产的一半份额的物权效力,也就是说你哥在你父亲去世的时候,只获得了房产一半的份额,另外一半还是属于你在世的母亲的财产。你母亲在世,意味着她和你父亲共同设定的遗嘱还未全部生效。
遗嘱与赠与是不同的,遗嘱是一种可以由立遗嘱人变更和撤销的死因行为,立遗嘱人在没有过世之前均可以随时变更和撤销遗嘱。如果你的母亲要求变更或撤销她的遗嘱内容,则你父母共同订立的遗嘱只发生你父亲的遗嘱效力,不发生你母亲的遗嘱效力。
因此,你可以说服你母亲变更或撤销该遗嘱,争取比较有利的遗产分配。
⑷ 请问几年前向别人借款,最近把帐结清了,写了个已还清的条,有双方的签字,但没有见证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有效。一般当事人不会对事实不承认的,除非你把条丢了,或者上面的字都看不清楚。
网络搜索“点滴法律网”找我咨询。第一个就是我的网站。
⑸ 其他股东伪造把我的股权转让了,可以通过字迹鉴定吗
可以进行字迹鉴定
深圳公司转让股权需要转让方、受让方同时到场才可以在见证所办理股权转让见证书,2013年之后的,转让方不到场签字是办不了见证书的。
笔迹鉴定,如果是民事活动,直接找司法鉴定机构就可以了。如果是刑事活动可以在检察机关或者公安机关技术部门做。一般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又法院指定司法鉴定机构来做,承担举证责任一方也可以自己要求指定司法鉴定机构。刑事诉讼活动一般由侦查机关先做,如果不利一方有异议可以提出重新异议或者要求社会司法鉴定重新鉴定。
社会人员如果有相关资质,也是可以到相关机构去做笔迹鉴定。一般在这个行业做的都是公检法的技术人员,或者相关院校的毕业生,社会人员半路去学的机会不是很大。
⑹ 双方私下签订高利贷合约并且伪造见证人签字告到法庭是否有效
1、部分有效;2、不受牵连;3、仅支持法定利率4倍以内的利息。
⑺ 侦查人员虚构刑事勘察现场见证人伪造伪造签名如何处理
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现勘取证的客观和真实。当然,当犯罪嫌疑人及辩护人质疑现勘客观性时,见证人有充当证人的角色。
⑻ 违反见证取样管理规定会受到什么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订
。。。。。。。。。。。。。。
第二节账簿、凭证管理
第十九条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账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进行核算。
第二十条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应当报送税务机关备案。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抵触的,依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款、代扣代缴和代收代缴税款。
。。。。。。。。。。。。。。。。
第二十四条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按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保管期限保管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
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不得伪造、变造或者擅自损毁。
。。。。。。。。。。。。。。。。。
第三十五条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
(一)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账簿的;
(二)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但未设置账簿的;
(三)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四)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
(五)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六)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
。。。。。。。。。。。。。。。。。
第五十四条税务机关有权进行下列税务检查:
(一)检查纳税人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有关资料,检查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账簿、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
。。。。。。。。。。。。。。。。。。。
第六十条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
(二)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者保管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的;
(三)未按照规定将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报送税务机关备查的;
(四)未按照规定将其全部银行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的;
(五)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或者损毁或者擅自改动税控装置的。
纳税人不办理税务登记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经税务机关提请,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件,或者转借、涂改、损毁、买卖、伪造税务登记证件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一条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账簿或者保管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记账凭证及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二条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或者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和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三条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⑼ 遗嘱见证人作假怎么办
遗嘱见证人作假的行为属于伪造证据,后果也是严重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