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近年来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首登月球暗面
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2、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伶仃洋区域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段,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开通运营。
3、人造瀑布
人造瀑布是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烈变广场的一个城市景观,楼高121米,瀑布设计高度达到108米,也是全世界最高的人造瀑布。
4、渤海之眼
“渤海之眼”摩天轮,位于山东潍坊,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无轴摩天轮。有别于传统的有轴摩天轮,渤海之眼摩天轮中间没有任何支撑,运行时轮盘不转动,轿厢自带行走机构,通过轨道沿轮盘转动。
5、上海佘山世茂洲际酒店
上海佘山世茂洲际酒店,是世界首个建造在废石坑内的自然生态酒店。被美国国家地理誉为“世界建筑奇迹”。
㈡ 急求一篇《当今国际形势与我国外交成果》的论文,1800-2000字左右,谢了!
楼主可以参考:
当今国际形势与我国外交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这一科学论断精辟概括了当前一个时期国际形势演变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2007年国际战略形势的主要特点。目前国际战略形势中出现的深刻变革和复杂调整,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三大趋势深入发展的推动下,各国利益出现新的变化、实力出现新的消长、政策出现新的变动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互动的结果。
就我国而言,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关系,构成了我国外交态势的全局。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重点,周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要点,发展中国家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基点,多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亮点。过去一年,我国的国际战略态势总体上继续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进一步”: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周边关系进一步改善,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进一步加强,多边关系进一步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必须居安思危,妥善应对:一是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世界仍很不安宁;二是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三是我与各大国关系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四是我国周边还存在一些复杂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台独”分裂势力正在加紧进行分裂活动。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但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展望2008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四个继续”: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大国关系
过去一年,国际力量对比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推动着新一轮大国关系的调整。美国单边主义严重受挫,2007年明显加强对国际上其他力量的协调和借重。欧盟实现第六次扩大,成员增加到27个,欧盟峰会通过《里斯本条约》,一体化建设摆脱停滞状态。俄罗斯复兴势头强劲,2007年经济增速可达7.6%,俄对外政策进取性增强。日本经济保持复苏势头,积极谋求世界大国地位。在此背景下,美俄矛盾有所发展,针对美进一步挤压俄战略空间的做法,俄积极展开战略反制;美欧分歧犹存但关系有所拉近;美日强化同盟关系的同时分歧有所展现,特别是日政府被迫中止海上自卫队在印度洋对美军的支援行动,对美日关系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重点。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达到3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过去一年,我国与各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
1、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新的进展。
胡主席与布什总统两度会晤、多次通话;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成功举行,取得多项成果。2007年1—9月,中美双边贸易额为2213.6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我成功接待美国防部长盖茨访华,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
2、中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
两国高层互动频繁。胡主席与普京总统五度会晤,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二个10年的发展确定总体框架。双边经贸合作务实推进,2007年1—9月,中俄双边贸易额达349.2亿美元,同比增长41.8%,2010年前双边贸易额增至600-800亿美元的目标可望如期实现。
我成功在俄举办“中国年”活动,双方共签署价值约43亿美元的21项合作协议,举行300多项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
3、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2007年年内,胡主席与时任日首相的安倍两度会晤,温总理成功访日,日现任首相福田成功访华,双方为构筑和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而共同努力。2007年1—9月,两国贸易额达1719.4亿美元,同比增长14%;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会议机制正式启动,并举行首次会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曹刚川成功访日,是中国国防部长时隔近10年再度访日;中国海军军舰首次访日,书写了两国军事交流的新篇章。“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举行近百次活动,加深了两国民间往来和相互理解。
4、中欧关系保持稳定和发展。
胡主席会晤多位欧洲政要,法总统萨科齐、英首相布朗等欧洲国家领导人访华,中欧举行第十次领导人会晤和第三轮中欧战略对话。2007年1—9月,中欧贸易额达2561.3亿美元,同比增长27.8%。9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在大西洋及地中海海域分别与英、法、西班牙等国海军举行海上联合军演,军事交流领域有新的拓展。
二、周边关系
我国周边地域广阔,国家众多,既是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也是诸多矛盾和问题相对集中的热点。过去一年,我国周边地区形势保持总体稳定,朝鲜半岛形势明显趋向缓和,东盟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南亚区域合作步伐加快,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成就显著。8月,上合组织峰会通过《上合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并成功举行“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演,引起广泛关注。
周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要点。过去一年,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进一步改善。俄罗斯和日本既是大国,也是我周边重要邻国。中俄关系、中日关系继续取得新的进展。除此之外,我与周边各方向上国家的关系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1、与东北亚国家关系取得新的成果。
尽管解决朝核问题仍然是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但我在朝核问题有关各方之间积极斡旋,推动六方会谈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007年年内,六方会谈先后于2月和10月通过《落实共同声明起步行动》共同文件和《落实共同声明第二阶段行动》共同文件。朝同意完成对宁边核设施的去功能化,并对核计划进行申报;美将根据朝方行动并行启动不再将朝列为“支恐”国家程序,推动终止对朝适用《敌国贸易法》进程;各方重申向朝提供经济、能源与人道主义援助。我在朝核问题解决进程中充分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称赞。中朝传统友好关系进一步巩固。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中日韩三国交流合作得到加强,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成功举行,“中日韩文化交流年”顺利展开。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深入推进。1月和11月,温总理先后出席第十次和第十一次东盟与中国“10+1”峰会,与东盟达成多项重要共识。7月1日起,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协议》正式实施,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积极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安全政策会议等对话活动,成功主办东盟与中日韩武装部队国际救灾研讨会和中国与东盟维和研讨会,与东盟安全对话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2、与中亚国家关系不断深化。
2007年是我国与中亚国家建交15周年。15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成功解决边界问题,不断增进互信,共同建立“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已成为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的典范。
8月,胡主席对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11月,温总理对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进行正式访问。高层互访和各层级交流进一步增强了我与中亚国家的政治互信与互利合作。
3、与南亚国家关系稳步发展。
2007年年内,中巴双方同意将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新的水平。7月1日起,中国对巴实施中巴自由贸易协定第一阶段降税,推动中巴自贸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印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胡主席、温总理与辛格总理多次会晤,双方同意不断推进中印合作“十项战略”,深化双边关系发展。两国外长2007年年内共5次会晤,创历年之最。2007年1—9月,中印双边贸易额达272亿美元,超过2006年全年水平,同比增长52%,增幅在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中居于首位。11月,中印举行首次防务与安全磋商;12月,举行首次陆军联合反恐训练,两国军事互信合作取得新的进展。
三、发展中国家关系
过去一年,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联合自强趋势明显上升。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金砖四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经济总和已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亚洲、非洲、拉美地区经济都保持较高增速。新兴力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传统大国。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07年143个发展中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均实际收入都在增加,只有10个国家人均实际收入水平有所减少。
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基点。过去一年,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2007年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各项后续措施的开局之年。1月30日—2月10日,胡主席对非洲8国进行国事访问,有力推动了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9月,中国与非洲48国外长在联大举行首次政治磋商,启动了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外长级定期政治对话机制。中国对非援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非发展基金正式启动,免债、免关税等工作有序进行。2007年1—9月,中非双边贸易额达526.1亿美元,同比增长29.7%。
我与拉美国家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拉双方在联合国、里约集团、美洲国家组织成员与常驻观察员对话会等机制内保持密切磋商、不断加强协调。以“G8+5”等机制为平台促进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在全面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同时,我积极主动地推进和引导南北对话与合作。
自2002年起,八国集团在峰会期间与部分发展中国家举行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2007年6月,八国集团启动“G8+5”常规对话机制,今后将定期召开会议,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能源、社会等领域加强对话与沟通。“G8+5”机制正成为推进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的重要平台。2007年年内,胡主席出席在德国海利根达姆举行的“G8+5”对话会,就世界经济问题阐述中方立场,主张促进在国际发展领域的南北合作;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中方政策主张,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率先承担减排义务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在出席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集体会晤时就加强南南协调提出倡议,得到与会领导人的积极响应。这是胡主席继2003年法国埃维昂会议、2005年英国鹰谷会议、2006年俄罗斯圣彼得堡会议之后,第四次出席南北领导人对话会,对加强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巩固我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多边关系
过去一年,全球和地区多边关系发展更趋活跃。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APEC)、世贸组织、上合组织、欧盟、东盟、非盟、阿盟、亚欧峰会等全球和地区性多边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影响不断增强。在解决朝核问题、伊核问题、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等方面,联合国安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12月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厘岛路线图”这一新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协议,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和广泛赞誉。亚太经合组织经过18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拥有21个成员,占世界人口总数的41%、世界经济总量的53%和世界贸易的46%,成为当今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地区性国际组织。9月,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悉尼宣言》,就气候变化、多哈回合谈判、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达成重要共识。
多边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亮点。过去一年,我国多边关系进一步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上合组织、东盟与中国“10+1”和东盟与中日韩“10+3”、东亚峰会以及“G8+5”等多边机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联合国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全球和地区性组织的活动。以联合国为重要舞台,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高度重视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一贯坚持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有关国际问题,在朝核、伊核、苏丹达区等问题上既注意照顾有关国家的合理关切,又重视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既有效维护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权威,又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建设性作用,全面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中国积极加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力度,截至2007年11月底,我军共参与联合国18项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事人员9040人次,是安理会五常中派出维和部队人数最多的国家。2007年,我应联合国请求,又向黎巴嫩派遣1支60人的维和医疗分队,将赴黎巴嫩维和工兵分队由182人扩编至275人,承诺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1支315人的多功能维和工兵分队,其中140人的先遣队已于11月24日部署到任务区,获得良好的国际反响。中国积极履行对联合国应尽的财政义务,会费比额由2.05%上升至2.667%,增幅居各国之首。中国还从2007年起参加《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恢复参加《联合国常规武器登记册》,为推动联合国裁军和军事信任制度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重视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支持该组织在亚太地区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2007年9月,胡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针对气候变化这一会议主要议题,胡主席明确提出坚持合作应对、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主张,提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介绍了中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措施、成就和目标。这是继“G8+5”会议后,胡主席再次在多边场合深入、系统地阐述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也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在国际会议中就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具体、务实的合作建议,受到各方积极评价和支持。会议通过的《悉尼宣言》采纳了中国提出的主张。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的建设性作用日益增强。
新的一年,我们将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战略态势,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㈢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①建国第一复年就同苏联等制17国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④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都促成了会议成功。
⑤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⑥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邦交关系实现正常化。
⑦在新的国际形式下,中国加强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自己对外工作的根本目标。
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中国一贯主张互不干涉内政,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而不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异同为标准。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一些国际性组织成员国。
㈣ 当今世界我国的外交政策和成就有那些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70年代末、80
年代初,尽管国际局势的基本特点仍然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但
是,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壮大,日益成为国际政治中一支重要力量,日
本、西欧政治经济实力迅速增强,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中国加入联合国
后,国际地位迅速提高,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和平与发展两大战
略问题日益突出。在此期间,中国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
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拨乱反正工作,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中国进
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为了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增强和团结维护和
平的力量,为了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创造和维护
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80年代初,中国在外交政策上进行了必要调整。
其主要内容是:(一)确定了争取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的新时期对外政策总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经过仔细观
察,冷静分析,对战争与和平问题重新作了科学估计。和平和发展仍然是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
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世界要和平国家要
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通要
求。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关系到世界的稳定与繁荣,关系到中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也关系到世界人民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因此,保
卫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是中国在新时期外交工作的主要内容。(二)
更加突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原则。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
本原则。新中国成立以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坚持这一原
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独立自主原则表达得更为完整与明确。独立自
主就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独立自主地制定和执行
本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来决定,反对任何
外来干涉,对待国际问题,完全根据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我们的态
度和立场,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中国决不届服于任何外
来压力。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个
重要原则就是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中国
永远不称霸,永不搞扩张,同时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
略扩张行为。中国反对军备竞赛,主张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行
有效的裁军和军控。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我国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公认
的国际关系准则,坚持实事求是和伸张正义的原则。我们主张在互相遵重
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的
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三)对外开放是长期的基
本国策。1982年12月,中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把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正式规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世界经
济的发展,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封闭式经济,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中华要
腾飞,必须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
明建设,而且也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普
遍适用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以及其它有益文化。我们的开放政策不仅适
用于发达国家,而且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对促进我
国经济发展有利,我们就同他们进行合作。我国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了一
个有层次、有重点,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格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
来在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力地促进
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政策,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家合作,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㈤ 分析中国当代外交特点
中国当代外交特点,那就是忍让不声张埋头苦干,把自己赶到世界先进水平
㈥ 当代中国的外交是什么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不当头,韬光养晦。
㈦ 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当今世界和平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①1971年,第 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席位。②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③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①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⑤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0世纪 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两极格局已经结束,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我国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在新时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作为国际大家庭中的一员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外交在新时期的实践中逐步行成了自己的风格:中国外交是层次多样的,在不同领域和国家之间发展友好关系,从而形成了一个各方面优势互补的复合型外交。
积极发展文化外交、民间外交。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当今国际形势,冷战时代早已结束,世界新的国际体系还未最终形成。和平与发展依旧是全人类面对的共同课题,但与此同时矛盾与问题丛生,天下并不太平。霸权主义有了新的体现,部分国家的极右势力沉渣泛起,军国主义值得警惕,国际反华势力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局部战争、恐怖主义、国际贩毒行为、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也在一刻不停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三十年来,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加强,中国正以一个世界性大国的姿态展现在国际舞台上。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中国作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将一如既往地发展同一切友好国家的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的共同进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
㈧ 中国当代外交学期总结怎么写
知道过错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