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周朝后,诸侯擅自割让或交换土地会导致什么后果
导致多方混战,还会导致战争的发生,老百姓还会受苦
❷ 西周的土地制度
西周实行井田制度。每个男性主要劳动力授田百亩(相当于现在31亩多),每隔3年耕作者之间更换一次分配的田地。当时普遍采用熟荒耕作制,使得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
井田制产生在西周初年,到了东周前期,这个制度仍然在继续实行,春秋时文献中还有关于井田制的记载。到了春秋末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的让渡、转移和宅圃的买卖,便是公然进行了。
从西周以来,“田里不鬻”的格局已被冲破了缺口,土地关系正走向私有化的道路,尽管由于各(诸侯)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井田制的崩溃过程也先后不一。
到秦统一六国,于公元前216年颁布实施“令黔首自实田”的命令,实行对土地私有产权的保护为止,大体时间段为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到公元前216年。
(2)周朝土地转让扩展阅读:
青铜农具使用比商代更为广泛,排水与引水技术掌握较好,农作物中桑麻瓜果都有栽培种植。手工业部门多,分工比商代更细,有“百工”之称,商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国”与“都”中,出现了更大的市场。
西周时期,商业发达,有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海贝、海蚌和占卜用的龟甲等,往往都是从远方贡献和交换来的。海贝当时也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计算。舟船和马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❸ 周朝的土地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统一规划土地,普遍推行井田制,巩固和加强国家的经济基础。据史书记载,周朝的土地制度大体是这样的:京城周围的土地为天子所有,即所谓“王畿千里”。王畿之中留下千亩,称为籍田。朝廷每年举行春耕典礼,周天子象征性地亲自扶犁,算是“亲耕”,劝导百姓不违农时。王畿土地收入,供周王室饮食、祭祀之用。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和公卿。诸侯在各封区内普遍推行井田制。井田划分为“公田”与“私田”。农夫“同养公田”,收入交奴隶主即诸侯和公卿享用。一夫授田百亩为“私田”,根据土地的肥瘠也有少于或多于此数的。“田里不鬻”,土地不能自由买卖。农夫“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他们依附在土地上生息繁衍,没有迁徙的自由。井田制的确立,并非如孟子后来所赞誉的:“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滕文公》),但是,它确实适应周朝前期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❹ 为什么周朝土地私有制会触犯贵族利益
解释这个问题先要明确一点:周朝是奴隶社会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地位最高,享有全国的土地,但是一个人是无法管理这么多土地的,所以他把土地分给亲戚、功臣和先贤后裔。这些被封得土地的人就是诸侯,下层人民在他们的领地中工作并缴税。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土地私有制就意味着土地不能被分封只能被购买,这些诸侯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税供。
❺ 将周朝的土地送出去一半,周襄王为何要这样自掘坟墓
经历过“子颓之乱”、“子带之乱”之后,周王朝的势力大不如以前。而晋国的势力当时是威震一方的,并且他们帮助周襄王平定了“子带之乱”.之后,晋文公向周襄王索要一些比较“过分”的封赏,为了安抚晋文公,周襄王把土地送了出去。
晋文公在平复“子带之乱”中是有功的,而且在当时有一定的势力,所以难免会有“不臣”之心。他向周襄王提出“隧礼”的要求已经佐证了这一点。所以周襄王才把周朝一半的土地送出去,以自掘坟墓的方式来安抚晋文公。
❻ 周朝为何要把土地都分封出去,只统治一小块地方呢
周朝为了让这些诸侯国都来保护周王室,这样也可以在初期稳定周朝统治。
❼ 春秋时期土地转让关系发展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的瓦解时期,当时周朝的奴隶制度土地原则上还是国有,当时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因此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新开垦的土地实际上归开垦的奴隶主所有,也不用向国家缴纳任何费用。因此当时存在两种土地形式。
❽ 为什么周朝要把土地都分封出去,自己只保留一小块土地呢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周王朝可以说是存在时间最久的朝代了,也即接近800年的历史,明显超过汉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等朝代。但是,实际上,在东周时期,也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比如历史上有名的“盟津之誓”,据说有800多个诸侯和部落加入了周武王的联军,这些诸侯总共出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3000人,并且,庸、蜀、羌、鬃、微、卢、彭、濮等许多小国也率兵配合。
因此,对于周武王来说,本身是没有消灭商朝的实力。在借助这些诸侯势力消灭商朝后,周武王自然不能卸磨杀驴,所以需要分封这些诸侯,比如蜀国、杞国、庸国等西周之前就存在的诸侯,就获得了周王室的册封,包括给予爵位,增加封地等。
❾ 中国周朝的土地制度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至少有两种观点,我在看书的时候查过。张传玺老师的《简明中国古代史》里的分封制,认为西周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天子是全国的土地所有者和全民的统治者。通过血缘关系和政治结合的权利财产分配制度,也就是宗法和分封结合实现全国的统治。 封建之下,诸侯、卿大夫、士各自占有采邑、劳动人民,一方面向天子履行义务,一方面实现自己的权利。
另一种观点是,如付乐成先生《中国通史》里认为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基本上不是事实。因为周天子只是全国名义的统治者,其实际所拥有的土地只不过是王畿“宗周”(镐京),“成周”(洛邑)以及周边的土地。而且这些土地后来还要分封给新的卿大夫。 而且,各个封国的“公室”(诸侯)和“氏室”(卿大夫)在开始还是比较听话的,后来随着和周关系的越来越远,也就那么回事了。据说,一直和周王室关系比较好的,一直到春秋都比较好的有卫国、齐国、晋国和鲁国。像是秦国态度就差了些、郑国后来还射伤了周平王、楚国本来就远更没啥感情了。
俺自己认为,西周的封建制(分封制)使得周王统御了一个空前的国家(与夏商相比),有着空前的权利。但是也造成了周王室的权威无法时刻和更广范围的影响若干封国。
原因在于
第一,分封制以井田制为基础。井田制实质是一种封建农奴制剥削制度。以周天子为例,王畿土地上,被分为了平均“九分”,中间是周天子的田,其他就应该是农奴们占有(注意不是“所有”)的土地。农奴们把属于天子的土地整好了,才干敢自己的活。他们是人身关系绝对依附土地的劳役地租。当时井田制不仅是周天子的王畿之地实行,也推行与全国各地,但凡是贵族就都这种情况。这就决定了每个阶级的贵族都有按照等级分配的“采邑或食田”,周天子不需要太过于追求对土地的倾占就可以拥有采邑粮食和诸侯的供奉。 而且在当时工商业是周王室的专营行业,根本不需要大规模交换就有其他物品了。
第二,周的分封制相对商代更为典型和彻底,实行分封是唯一的途径。
第三,西周的分封相当有策略性。周封国71,而王室独居53个。而且这些忠于西周的封国是沿着当时农产区、交通要道以及战略要地分封的。这样一方面防止了商朝后裔的反叛,如卫国、鲁国、齐国。一方面通边疆的封国遏制所谓戎狄,如燕国、晋国、秦国。一方面保证了版图的扩大。所以我认为周天子=是名义的“共主”,土地拥有名义上的“莫非王土”。但并不能否认西周时期周天子的权威性。要知道西周政治实质是宗法血缘关系和分封制度的结合,只要其中一支贵族中的“大宗”忠于王室,其他小宗也可能是忠于王室的。
❿ 周朝建立后,土地都分封给什么人了
周灭商之后,周天子进行了一场改朝换代后的权力“大洗牌”——分封天下,将“有功之臣”分封于各地,即后来所谓的“诸侯”。那么,这些“诸侯”都是些什么人呢?主要这么有几个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