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果

发布时间:2021-10-19 00:59:27

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体现在哪些方面

1、从宏观上规定了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2、从总体上规定了全社会成员不仅实现温饱,而且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要求在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存性需求的基础上,能够充分享受健康向上、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各种文化娱乐。


4、在促使城乡居民和个人消费水平从初步小康向比较殷实的小康迈进的同时,能够提供足够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5、在提高生活消费水平的前提下,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在人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7、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果扩展阅读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习近平说,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②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果是什么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果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较富裕。

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康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20世纪末全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也就是初步达到小康水平。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所谓低水平就是现在仅仅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不全面,因为现在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研究的成果,2000年末,全国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是75%左右,现在全国还有3000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城镇还有近2000万人生活在最低社会保障水平线以下,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是低水平的不巩固的温饱。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没有解决温饱的要尽快地解决温饱,并且要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达到小康;温饱不巩固要巩固温饱,温饱解决了要向小康前进,变成一种全面的小康。十六大所提出来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让全国十几亿人口过上小康生活。

小康生活状态是什么?

用经济学的指标讲有两个含义,第一个称之为人均收入,第二个称之为恩格尔系数。从人均收入来看,1980年,我们的起点基本上是属于世界上的低收入国家。到了2000年以后,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世界称之为“下中等”收入国家。第二个含义是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的食品性支出,就是“吃”占整个消费支出比重的系数,一般来讲高于60%就认为是绝对贫困。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吃占60%到50%之间是勉强度日,我们叫温饱;占50%到40%就认为是小康;40%到20%,就认为是富裕。

小康社会是什么样?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现在的人均收入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60%,而到了全面的小康社会,中国有可能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接近世界的中等水平。过去20年,我们主要是讲先富论,使一部分地区、人群、城市先富起来,这个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今后20年,既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它的难点不在于北京、上海,主要的难点还是在于中西部地区。难点也不在于城市,而是主要在农村。难点也不在于汉族人口,主要是在于少数民族地区和人口。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共同富裕。

小康社会从哪几方面体现?

过去我们讲的小康,是从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来讲的。十六大讲的,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经济体制改革,包括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科技、文化、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等等,是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要求。报告最后有一个很好的概括,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概括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大文明。

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必须明确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这个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和谐社会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1,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和谐社会提出定义和解释,但是,所有的专家都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
高尚全教授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从理论上说,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级成员各尽所能,使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全面发挥;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简言之,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系统,有效的系统。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把和谐社会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和谐社会以人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第二,和谐社会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道德约束来实现的;第三,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定时期公共治理的实现。汪玉凯认为,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必须满足以上三个层次的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洪大用提出了理解和谐社会的三个角度。第一,贫富差距的利益分配角度;第二,社会公众的社会共识角度;第三,可持续发展角度,即积极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洪大用认为,社会现在非常关注第一个角度的理解,即从利益分配角度来讲述和谐社会,但是,和谐社会更重要的在于第二和第三个角度,即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共识;必须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张大平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因为“和谐”是没有上限的,达到和谐以后还可以再和谐,这是一个过程。但是和谐社会却有底限,如果社会的不和谐突破了这个底限,社会将发生动荡。因此,理解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找到和谐社会的底限在什么地方,通过构建社会安全网等措施保证社会和谐的底限不被突破,进而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和谐的社会。
2,和谐社会的提出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央提出“和谐社会”这个理念,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
高尚全认为,和谐社会理论的出现是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他指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开始强调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往人们对小康社会的理解主要体现在数量方面,而和谐社会的提出则强调了质量方面。这表明我们开始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质量,而不仅仅是重视经济指标的增长。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求,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根本所在。
李连仲则认为,“和谐社会” 的提出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即“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逐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问题。“和谐社会”的提出解决了第三个重大问题:社会主义要想巩固,党要继续执政,社会就必须和谐,我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迟福林认为,目前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大利益的重新调整。但是调整到什么程度并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调整的成败,这个问题以往并没有得到重视。和谐社会的提出事实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国改革利益调整必须以和谐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各种改革措施是否有利,可以用“是否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标准来判断。
其他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提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孙立平指出,和谐社会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这个社会开始从单一中心的时代逐步过渡到一个多元中心的时代。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全社会都忙于阶级斗争;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社会都忙于经济建设。孙立平认为,一个只有单一中心的社会不可能是和谐的社会。而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逐步形成多元化中心,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中心任务。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单一的中心时代的理论必然具有不足之处。和谐社会的提出正好适应了多元化社会的需要,是多元化社会背景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演化出来的一个具有很强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理论。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丁元竹研究员认为,提出和谐社会这个理论具有三重意义。第一,实践意义:解决和应对当前我们面对的各种社会矛盾;第二、理论意义:一方面,从全面建设小康的理论到全面发展的理论,最后演化到和谐社会理论,这是理论的不断深化过程;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理论突破了单纯重视经济指标,逐步重视社会事业和社会发展,最后扩展到重视文化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和谐社会包括了社会责任、社会信任和社会诚信等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三,战略意义:中央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一项政策提出来,不仅对提升国内的经济硬实力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提升国内的软实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适应了全球化趋势下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3,关于和谐社会的要素。尽管专家们分析和谐社会组成要素的角度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一致认为,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基本要素,实行机会均等,形成自动解决冲突的机制。
丁元竹认为,一个和谐社会必须要有三个要素,即:机会、责任、社会组织。首先,一个和谐社会应该给这个社会的成员提供参与、分享的平等机会、公正的机会。其次,一个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责任的社会。政府有政府的社会责任,公民有公民的社会责任,企业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只有各个组成部门都负责任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最后,如果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全,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比较困难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积极作用。
汪玉凯则指出,和谐社会有三个层次的和谐。第一个层次是人和自然的和谐,这包括:崇尚自然规律、爱护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最大限度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层面体现了人和社会的和谐。第三个层面,公共治理和谐,即政府公共治理必须达到和谐。这个内涵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政府、市场、第三部门三者之间的有效发展;第二,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政府与社会的合作;第三,社会公平以及政府的管理体现正义。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李晓西教授认为,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但我们要正确、全面理解“人”的本质含义。李晓西指出,对“以人为本”有六个方面的理解,即:“以人为本”对公务员是一种管理目标的要求,即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为本”是对现实矛盾的一种反思,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对后代人的代际负责,即以后代人为本;“以人为本”对社会制度而言是文明的体现,即以所有人为本;“以人为本”对强者而言是对弱者给予帮助的呼唤,即以自己和他人平等为本;“以人为本”对公民是一种基本的理念,即以他人和自己同等为本。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指出,和谐社会有许多要素,但是如下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和谐解决冲突的机制。赵晓认为,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冲突,而是有一种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冲突,能够使这个冲突最后回归到一种和谐当中去。他以美国为例,美国这个国家有很多问题,但是它的政治框架有一种强大的能力,可以把这些矛盾和冲突有效地解决掉、消化掉,使这个社会最后的结构能够达到比较和谐的状态。
孙立平认为,构成和谐社会的要素主要有三个,即结构多元化、职能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孙立平指出,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分化的结构履行不同的职能,不同的职能体现不同的价值。在各个结构不同的分工与合作之下,形成一个稳定的、和谐的社会。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在书面发言中提出,在近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中,需要防止狭隘化的倾向,即把和谐社会仅仅归结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协调问题。常修泽认为,和谐社会内部蕴含了三个有机的统一体,即民主和法治的统一、活力和秩序的统一、多元与公正的统一。

④ 建成小康社会现阶段所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祖国六十年的变化弹指挥间、沧桑巨变,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六十年来,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
六十年里,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文明古国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没了许多楼房,淹没了许多人民,却淹不灭中华儿女的爱心;2007年年底,当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阻碍了人们回家的道路,却阻碍不了中华儿女救灾的决心;2008年5月,里氏高达8.0级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牵动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楼房,震碎了一颗颗逝世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突破重重困难的热情.我相信,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会变成小小的烦恼,再小的帮助乘以13亿,会变成大大的扶持.炎黄子孙会手挽手,心连心,克服一切困难!
六十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中国在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叔叔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2008年,中国的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飞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访嫦娥和玉兔;同样是2008年,神舟七号升空,翟志刚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中国的科技技术蒸蒸日上,为发展中的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十年来,中国建设新农村的脚步越走越快.以前,农村人知识很少,只知道劳作.现在,“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越来越普遍,连许多老年人都发奋学习.农业不仅用上了力气,同时也充分运用上了智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上了中学、大学,成为了建设祖国新一代的智囊团;以前,农村生活是吃不好,穿不暖,过的都是苦日子.现在,农村人的经济能力越来越好,纷纷过上了小康生活.手机、彩电、冰箱……这些曾经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一样样成为了现实.以前,农村给人的印象是又脏又乱.一下雨,小路便成为了“水泥路”,山上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现在,一提到农村,人们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青山绿水……改革开放,让农村展现出了勃勃的生机,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
我坚信,中国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28 16:35 2009年,我们的共和国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放眼未来,我们信心百倍.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从北京天安门升起,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新中国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第一,表明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第二,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第三,宣告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一,建国六十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已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建立了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没收了大官僚垄断资本,通过土地改革,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作为阶级的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就从根本上铲除了阶级剥削的根源,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现象;这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消灭了剥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优点,从此全体人民有了共同的根本利益.人民利害相同、休戚与共,每个人的利益都依赖于国家、集体事业的发展.人们在生产中建立起了同志式的协作关系.尽管在人民内部还有矛盾,但这种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局部的、暂时的,只要正确处理,就不难解决.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根本利益一致,因此人们有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就是我国人民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符合我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它经过全体人民的奋斗,一定能实现.对于这一点,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有着坚强的共同信念,并由此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我们的生产力能够高速度地向前发展.建国60年来,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工业的发展上,我们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半个多世纪走过的路程.我们的农业、交通运输、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实现“四化”创立了可以依靠的前进阵地.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人.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社会主义制度在人类历史上是新生的制度,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它还不完善,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到挫折,出现反复,但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有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同时吸收世界各国的进步因素,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在日益显示出来,它必将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必将赶上和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二,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左”倾路线,标志着“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结束,开启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从那时以来的30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文明古国,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30年,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在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走过了辉煌的历程,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我国人民在建国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30年的改革开放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给中国带来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文革中一度濒临崩溃边缘的中国经济,到今天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老百姓从温饱不足到吃饱穿好,不少人还买房买车,到国外旅游.从抗震救灾中,从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中,从神七飞天太空行走中,我们进一步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30年的基本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就是要让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实现伟大复兴.
三,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
胡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胡书记指出: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党中央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制定和作出了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又为我们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奋斗目标,只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一代接一代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党确立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举措,特别是强调要以“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发展,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目的就是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承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发展,下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果扩展阅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了新的阐述,主要包括: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等。

这充分表明,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社会,是一个更加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

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是人人都安居乐业,温饱自给自足,幸福感大大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贫富差距不在如此之大,不存在有些人民温饱解决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届时人人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不说人人都非常富裕,至少不会再出现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人民,并且人人都能够有些许存款,能够有业余的时间去享受生活,而不是每天疲惫不堪,没有任何休闲娱乐的时间,这个状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理想的状态,如果真的能达到这种水平,也就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真正成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利处还有很多好多,以上列举的两个利处也是我们最能切身感受到的利处,也是我们肉眼可见的利处,所以要问实现这一目标的意义何在,我觉得以上两方面意义是不必可少的。

⑦ 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取得哪些巨大成就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 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⑧ 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谈谈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成就的根源是什么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主要原因是经济的进步 原因。经济的发展。政治上的不断改革。文化的进步。社会观念的解放 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

阅读全文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