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科研成果建设

科研成果建设

发布时间:2021-10-15 20:56:06

1. 如何加快推进科研成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要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使成果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新趋势。
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转化方式,并且这两种方式也并非泾渭分明,经常是相互包含的。
【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1.科技人员自己创办企业2.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或合同研究3.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开展人才交流4.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沟通交流的网络平台【科技成果的间接转化】科技成果的间接转化主要是通过各类中介机构来开展的。
机构类型和活动方式多种多样。
在体制上,有官办的、民办的,也有官民合办的;
在功能上,有大型多功能的机构(如既充当科技中介机构,又从事具体项目的开发等),也有小型单一功能的组织。
1.通过专门机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2.通过高校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实施转化3.通过科技咨询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主体作用】(一)政府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风险性事业。
没有政府作后盾,没有政府资助,单个个人或企业很难做到。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政府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科技成果转化,首先是政府要引导,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政府应当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国科技体制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大量的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长期形成了科技与经济相分离的局面,所以,有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
对于国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出现的特殊问题,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大力支持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尽快承担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重任,搞好科技成果的转化。
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订有效的产业政策和相应的产业技术政策及产业结构政策,促使企业组织集团化,从而集中资金、人力和物力,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技术开发,形成规模能力。
(二)企业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主体。
企业可以自行发布信息或者委托技术交易中介机构征集其单位所需的科技成果,或者征寻科技成果的合作者,也可以独立或者与境内外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合作者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承担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还可以与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相结合,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长期以来,国绝大部分企业仍然通过资金、人力投入来实现量的扩张,通过上规模来增加企业的效益。
而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还没有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主流。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质上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吸纳科技成果能力和经营能力,而不是仅靠资金、人力的投入上规模来实现量的扩张及效益的提高。
要不断提高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认识,勇挑重担,使企业寓科技成果于产品开发和发展生产之中,真正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及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是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
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导下,随着“211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高校正逐渐发展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高校科技工作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及科研机构承担建设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基地或平台,积极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等一系列科研任务,使高校总体科技实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知识贡献与社会服务能力大大增强,正在成为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强大力量。
(四)中介机构自技术市场开放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大量涌现。
它们存在于技术市场化的全过程的各阶段,沟通了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的联系,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切入点,是技术进入市场的重要渠道,对于技术市场化的进程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科技中介主要有科技部和各地科委成果推广机构、技术成果交易会、技术商城、技术开发公司、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形式。

2. 张季超的主要科研成果

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六五至十一五期间近百项各级各类科研、科技开发项目及重点工程,其中国家级重点工程4项,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16项,推动了建筑隔震新技术首次在国内外的巨型钢结构中使用,完善了饱和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和巨型钢结构绿色建造技术,推进了重大工程项目低碳节能的发展,开展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技术创新,取得了多项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
近5年来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管理机制与模式以及运营保障制度研究》、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耐久性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科技平台建设专项)《绿色建筑与新型建材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等纵向科研项目。在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AppliedMechanicsandMaterials、《工程力学》、《岩土工程学报》、《施工技术》、《建筑结构》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9篇,其中EI、ISTP收录20余篇 ;
主编专著及教材30余本,包括专著:《广东科学中心建设科技创新》(科学出版社,2011年)、《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管理机制及运营保障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基础工程测试技术与案例分析》(科学出版社,2012年)、《新编地基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科学出版社,2014年)、《广东科学中心建设与管理——建筑篇》(科学出版社,2008年)等 ;
先后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1项,广州市科学技术奖4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其中,主持的科研成果《广东科学中心建设与管理的创新实践》获200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隔震减振新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的应用与研究》获2010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光纤健康监测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中的研究与应用》获2010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 、《广东科学中心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0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大型科技场馆土木建筑工程灾害防护研究应用》获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3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减震隔震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创新实践》获2013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光纤维健康诊断技术在重大工程结构中的研究与应用》获201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排4)获201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

3. 潘晨光的科研成果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挑战》,《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2期;
2、《构建“双线制”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继续教育》,2007年5期;
3、《中国“双线制”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想》,《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8年7月;
4、《加快人才建设应对科技革命》,《瞭望》,第25期,2012年6月28日;
5、《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年6月4日;
6、《突破传统理念中的人才桎梏》,《光明日报》,2012年7月18日;
7、主编《中国人才前沿》1—5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009年;
8、主编《中国人才发展6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9、主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1—9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012年;
10、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外功勋荣誉制度研究”,2008—2009年;
11、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国情调研课题“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中国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能力主义”下的中国职称制度建设与发展”、“身份管理体制对人才发展的制约研究”、“国家财政对人才投入的现状、问题和建议”,2006—2011年。

4. 如何让科研成果在学校见成效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学校领导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实施科学地管人、理财、用物、处事,提高学校管理的综合效益。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的因素”。如何发挥人的管理效能,确实是全面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直接因素。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关键是搞好对教师的管理。教师中蕴藏着极大的工作热情,只要学校领导善于调动它,就能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巨大力量。下面就如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问题谈两点看法。
一、运用激励机制是途径。
人文的管理理论告诉我们:管理不仅要以组织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以组织中的人为基础,要研究人,重视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等。学校管理的核心就是人的管理,工作的绩效主要取决于人的因素,其中人的积极性又是关键之中的关键。通过激励,可以创设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使每一位教师充分发挥其才能,激发其潜力;通过激励,可能使校园充满活动,使教师的革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学校要充分运用各种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1、奖赏激励机制。这是一种通过奖励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工作并做出成绩的先进分子,以引导教师努力奋进的导向性激励机制。它包含物质奖赏和精神奖励两种。具体要求:①建立教师奖励制度,奖励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老师。可设有先进班主任奖、教学进步奖、优秀课奖、先进教研组奖、最佳服务奖等,并在每年教师节进行颁奖;②健全教师评优评先制度。要坚持标准,依照程序,由下而上逐步推荐并公示,广泛听取意见;③在学校经费紧缺情况下,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④要做到公平合理,不能意气用事,对人不能有新疏之分,对事不能有抑扬之嫌。
2、情感激励机制。具体要求学校管理者:①要以情感人,关心每一位教师的冷暖,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②要经常了解教师的思想,开展经常性的谈心活动;③要创设条件,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④对一些弱势者、受挫者要及时给予更多的关怀,让他感到集体有情,产生归属感、依附感,从而调整心态,激发热情。
3、目标激励机制。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的各项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它将使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高度自觉的积极性,而每一个目标的实现,又能给人以某种需要的满足,激励人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运用目标激励机制,具体要:①学校要制定明确、合理、有吸引力的集体目标;②要通过教育、宣传、引导教师把个人利益和目标与学校集体目标和谐统一起来;③实行严格的教育教学目标管理,推行教育教学的科学评价工作,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激励功能。
另外,必须强调的是在运用激励机制时,这种“激”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调控教师过“激”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还要构建控制系统,充分发挥制度他控和道德自控功能。 ①对可能出现的违规现象要有具体的惩处条例。如在竞争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等;②要倡导和培育“宽松、和谐、务实、进取”的学校精神;③要推选教师行为准则。
二、凝聚人心所向是关键。
效能管理理论要求我们:人心向背是效能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不断强化人心所向的凝聚力,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1、领导表率是凝聚人心的关键。
①校长应当永远当好公仆。一位好校长,对等教师应以诚相见,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在工作上能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这样的“师者之师”的校长,在教师面前才有威信,教师才会心悦诚服,学校就能产生积极的心理环境,形成团结、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相反,如果校长把自己视为教师控制者,缺乏爱心关心,没有人情味;在工作上没有长远打算,任人唯新,在这样的校长带领的学校必定派别林立,勾心斗角,正气不足,学校就缺乏凝聚力,更谈不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②校长在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要致力于建设支团结务实高效的领导班子。一方面,校长要注意分析和授权给班子成员,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才能;另一方面,班子每一位成员要尊重、信任和理解广大教师职工,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起来,并善于接受他们的监督。这样,才能把广大教师凝聚在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周围。
③校长要不断强化民主意识,要认识到教师是学校的主人,要不断完善教师代表大会制度,切实推行校务公开制度,让教师真正参与学校管理,民主决策,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设,要定期召开教代会,每学期向教代会作工作报告,并由教代会制定通过各项规章制度。这样,不仅能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而且能使校园人际关系更加融洽,才有利于积极性的提高。
2、思想工作是凝聚人心的动力。要不断加强师德教育,实施“树我形象,铸我师魂”工程。要通过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要注意联系实际,对教师关心的热和难点问题,组织进行讨论,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3、帮困解难办实事,这也是凝聚人心所向的重要工作。要开源节支,积极筹措资金,逐步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和居住条件,恰当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还应利用节假日组织活动,春节走家慰问,日常看望慰问病号,及时帮困解难,为教师办实事,这样才能大大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总之,办好一所学校的根本和关键都在于都教师。学校管理者只有千方百计地把教师积极性调协起来,把教师身上蕴藏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才能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

5. 任欣伟的科研成果

1、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课程统整的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研究”,于2009年立项,正在研究。
2、省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文化的重建”于2010年12月结题。
3、 中央电教馆专项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于2006年结题,并被评为优秀项目。
4、省规划课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于2007年结题。
5、省级课题“高中综合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于2009年结题,成果获一等奖。
6、国家级课题子课题“语文学科活动方式与教学策略研究”“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应用研究”等3个课题于2007-2009年结题。
7、论文《我心目中的大学》2012年5月发表于中小学校长高峰论坛。
8、论文《常州一中所追求的教育》2011年入选《全国优秀高中与高校衔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论坛会刊》(清华大学委托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出版)。
9、论文《教育家应该有什么样的文化品位》(《成才导报》2008年第21期)
10、论文《校园文化建设要念好“三字经”》(《成才导报》2008年第21期)
11、论文《从民主管理走向共同管理》(《成才导报》2007年12月19日)
12、论文《把民主当作制度来建设》(《成才导报》2006年10月11日)
13、论文《把校庆当课程来建设》 (《成才导报》2006年第41期)
14、论文《站在新起点谱写新篇章 》(《常州晚报》2006年2月)
15、论文《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思考》(《精品教育导刊》2005年第9期)。
16、论文《要重视学校文化的重建》(《精品教育导刊》2005年第11期)。
17、论文《关于建立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的思考》(《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3月)。
18、论文《关于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几点理论探讨》(《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3月)。
19、专著《行走在教育理想和教育实践之间》(江苏人民出版社(主编)2008年)。
20、专著《诱思探究的光辉实践》(远方出版社(主编)2004年)

6. 庞鸣嵘的科研成果

1995年,在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课题,中学政治学科实验中,所撰写的《针对不同年级思维训练在层次、途径、方法上的区别》被评为国家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1996年,在国家教委“八五”重点科研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被评为先进科研工作者。
2000年,在承担《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中,经验收获国家级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自2003年-2006年承担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任务。
自2003年-2004年承担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中成绩突出,被评为年度先进个人。
2004年,在全国教育规划“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思想政治课教学经验现状调查及课程资源开发》被评为省级一等奖。
庞鸣嵘十一五《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立项证书
2009年,《“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的课题研究报告》一文在“2009全国教育改革与创新”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2010年,庞鸣嵘校长论文《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发展》,在由中国教育学会研究会主办的的第二届“全国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论坛”教研成果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2010年,《先进的办学理念创新的办学特色》在“全国教育管理与实践论坛”大赛作品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2010年,在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重点课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材实验研究》,子课题《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教材实验研究》中庞鸣嵘任课题主持人,该课题经评审准予结题。
2010年,经辽宁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您承担的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专项课题《利用网络及其资源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已通过结题鉴定,经审核准予结题。
2011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立项课题《建构主义理念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研究》,此项课题已完成,经评审准予结题。 1998年《中学教学数学中运用研究法大有作为》获东北地区优秀论文。
2002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编入《现代教育理论研究》。
2002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编入中国名校600家一书。
2003年,指导的“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一课评为省优秀课一等奖。
2004年,撰写的《践行校长职能、提高管理效能、发展群体智能、创建名牌学校》在辽宁省普通高中校长工作会上做了专题学术报告。
2004年,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教坛精英传略》一书,获市科研一等奖。
2005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一文在中国管理科学理论成果奖评定中荣获特等奖。
2006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创新教育》入编在全国中小学千名杰出校长一书。
2009年《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发展》发表在《中华少年》2010.1期上。
2009年,《“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的课题研究报告》一文经编委会审定,入编《教育改革与创新问题研究》一书。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0年,《先进的办学理念创新的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保证》刊登在《东西南北·教育观察》一书中。
2010年,《高三复习要“对症下药”》发表在《中国教师》2010第6期上。
2010年,《浅议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发表在《基础教育参考》2010年3月(下)上。
2010年,《领悟高三,解读高考》发表在《时代教育》2010年第7期上。
2010,《论人本管理理念下的高中学校管理》发表在《科技资讯》2010年第28期上。
2010,《践行校长职能,提高管理效能,发展群体智能,创建名牌学校》一文发表在《名家论道——辽宁省中小学专家型校长谈教育》一书上,辽宁民族出版社。
2010、《论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发表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9月刊上。
2011,《新课程背景下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发表在《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1期上。
201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创新教育》发表在岳麓教育论坛论文集上。
2011,《领悟高三,解读高考》荣获第二届全国教育科研创新成果一等奖。
2011,《科研兴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发表在《探索之路——本溪市“十一五”教育科研成果选编》上。
2011年《试谈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文章,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体系的建构及心理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总课题专家组评审,获得论文一等奖。
2012年《论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荣获首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研成果一等奖。

7. 赖钟雄的科研成果

在业务上,长期教学科研双肩挑。在教学上,多年来一直从事园艺、园林、生物技术等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工作。已培养出站博士后,毕业博士生、硕士生130多名。在科研上,长期致力于园艺植物的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研究。近10多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48”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香蕉)专项资金、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首批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省重大科技专项专题、省重大科技平台建设项目等各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获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项,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1篇;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和参编专著、教材6部。

8. 科研成果有哪些级别的如何划分

科研成果评价
科研成果评价

指对科研成果的工作质量、学术水平、实际应用和成熟程度等予以客观的、具体的、恰当的评价。这是科研成果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科研的发展方向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及经济建设的发展。主要应从学术价值、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评审。对不同类型的成果,要有不同的侧重,但不能偏废。对基础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学术价值;技术研究成果(应用研究印发展研究成果)应侧重于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在成果具体评价上,必须坚持科学性、客观性原则。体育科研成果有:体育科学理论成果、体育科学新技术成果、体育科学新产品成果、体育软科学和体育信息成果,以及对已有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分为理论性成果和应用性成果两种形式。对前者通过评审的方式进行评价.对后者用鉴定的方式进行评价。体育科研的理论性成果,通常是以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或专著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类成果占有相当数量.但“可比性”较差,又缺乏一种相对检验的标尺,所以较难评审。对这类成果可以通过各种学术会议来宣读论文,组织评审;组织专题报告,以答辩的形式进行评审;把论文上报本单位学术委员会,或通过本部门年度科研评奖工作进行评审;把材料寄给有关专业研究机构.或通过报刊编辑出版单位进行评审等。具体的评审方法有写出评审意见、推荐宣读、批准发表。投票表决、订分评定等。在组织评审中要注意两点;(1)参加评审者必须具有广博和专深的知识,一般都是同行中有一定学术威望的专家或学者;(2)着重对成果在阐明某一现象、特征和规律方面有无创见或突破做出评价,并衡量其提出纳新概念、新建设、新理论、新体系等的深度和广度。对纯理论研究的成果,一般不应要求具有明确的近期应用效果,而对具有应用价值的理论性成果,则应对其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和意义做出评价。体育科研的应用性成果,是指为解决某一技术问题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包括基础研究直接取得的应用性成果),例如研制的新仪器、新方法、新器械等。这类成果应采用科学签订的方式进行评价.目前大多是召开各种级别的技术鉴定会。在鉴定之前,一定要十分细致地做好准备工作:提供鉴定的报告、数据准确、说理清楚、论据充分;有关资料、样品、图纸齐全;审查讨论时要实事求是。目前。有些单位不采用鉴定会而通过“运用检验法”或“个别通信评价法”做出鉴定,这是一种有益的探讨和尝试。

9. 毕硕本的科研成果社会效益

1、第一作者论文检索情况
(1)Research frame and implement flow of the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for field archaeology,第一,November 2-5,2004,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 No. 1;
(2)Management pattern of developing framework: Using the case of DOSCIS,第一,November 3-7,2004,Proceeding of the world engineers’ convention 2004. Vol. A.
(3)Spatial data mining in settlement archaeological databases based on vector features,第一,Proceedings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 and Knowledge Discovery,FSKD2008,277-281. EI Accession number:。
(4)聚类算法在姜寨一期聚落考古中的应用研究,第一,2006年,第5期,计算机工程。
(5)Spatial Data Mining on Cultural Stratums for Field Archaeology Based on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Databases. Bi Shuoben,et al.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al Intelligence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2009年11月. EI检索。
(6)Study on Data Mining in First Period of Jiangzhai Site Based on the Association Algorithms. Bi Shuoben,et al.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al Intelligence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2009年11月. EI检索。
(7)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Technology Based on Abstract Methd in Archaeology. Bi Shuoben,et al.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9年12月. EI核心检索
(8)A Measurement Model of Reusability for Evaluating Component. Bi Shuoben,et al.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9年12月. EI核心检索
(9)Research on Short-range Climatic Forecast Method Based on EMD and SVM. Shuo-ben Bi, Yin Xu, Xuan Chen, Bi-qiang Wang.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2010年,6月. EI核心索引.
(10)Research on spatial knowledge reasoning about Jiangzhai settlement in first period. Shuoben Bi, Jingtao Liang, Shengjun Xue, Lianghu Lu.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0,5(1):128-134. EI 核心索引。
2、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1)大庆油田工程勘察及地面建设信息系统,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1095万元;
(2)大庆油田地面建设信息系统,节省规划费60万元/年,提高工作效率而产生效益980万元/年;
(3)大庆油田地面建设信息系统推广应用,节省规划费,提高工作效率;
(4)军用软件可重用技术,提高软件开发生产率,产生较大的直接效益;
(5)萨南油田地面工程数据库,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50万元。

10. 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国后,20世纪至70年代,中国先后掌握了“两弹一星”技术;1973年,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该水稻亩产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因此获得了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下,时任中顾委主任邓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863计划”就因上述时间而得名。半年后,《863计划纲要》形成,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和海洋高技术八个领域列为中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0)科研成果建设扩展阅读:

中国政府为了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设立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规格最高的奖项当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选出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公民,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并颁发荣誉证书和高额奖金。每位获奖者的奖金总额均为人民币500万元,其中50万元直接授予个人,另外450万元作为科学研究经费由获奖人全权管理具体用途。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授予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公民的奖项,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奖不授予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奖设一、二等两个奖励等级。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国家最高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是授予在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中国公民,同时国家技术发明奖不授予组织。国家技术发明奖设一、二等两个奖励等级。国家技术发明奖表彰的是当年中国国民经济中新的、先进的、效益好的新技术。

参考资料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

阅读全文

与科研成果建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