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是王一博成就了“蓝忘机”还是“蓝忘机”成就了王一博
相互成就吧。
王一博是舞台上独树一帜的全能舞者,是《这!就是街舞》第三季队长。也是天天向上时而恭默守静、时而语惊四座的天天兄弟,一句未来可期不为过。
关于王一博的全能舞者称号,从高光点评还有舞蹈动作可以看出。有一场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就是组队之前黄潇组《鸟语花香》,当时点评一出,我立刻感到他的头顶镀了金光。
并非依赖感性去衡量一支舞的去留,而是在读懂了舞蹈语言之后给出的理性评判。
“我能看到起伏,最开始的是一些碎点,之后是一些大幅度的动作,能看出慢慢生长的感觉。”
这可就直戳舞者内心了——他真的懂我!
事实证明王一博是最适合蓝忘机的人选 ,毕竟原著粉都赞同了。
《魔道祖师》这个小说真是超级虐心,人物群像很好,每个人的心理描写都很好,人物形象饱满,心痛好多角色,心碎掉了,还好十六年后有点糖来治愈我 。
㈡ 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制造超级计算机、人工合成蛋白质、成功研制激光器、载人航天技术、袁隆平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等
1、超级计算机
神威蓝光,中国以国产微处理器为基础制造出本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这台名为“神威蓝光”的计算机2012年9月16日安装在山东省的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
神威系统每秒能进行约1千万亿次运算,很可能排在世界最快的20台计算机之列。更为重要的是,该系统采用的8700片神威1600微处理器是由本国的一家计算机研究所设计、在上海制造的。
2、人工合成蛋白质
从195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化学系三个单位联合,在前人对胰岛素结构和肽链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用化学方法合成胰岛素。
在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3、激光器
在激光技术方面从1961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宣布研制成功,上世纪80年代华中科技大学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9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个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家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和激光技术,经过20多年努力,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技术的国家。
4、载人航天技术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5、籼型杂交水稻
1973年,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该水稻亩产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因此获得了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有哪些
1、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 国民整体素质提升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
40年来,高等教育累计培养9900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职业学校累计培养2亿多名技术技能人才,极大满足了国家战略需求。
同时,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2017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接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超过45%,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5%
科技体制改革一直走在各方面改革前列。40年来,我国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2018年,我国国家创新能力排名升至全球第17位,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取得一批比肩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战略高技术发展令世人瞩目。
我国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在诺贝尔奖等国际重大科技奖项上实现零的突破。
3、人均预期寿命超76.7岁 深化医改成效显著
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6.7岁,健康水平已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形成,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织起覆盖城乡、多层次衔接的基本医疗保障网,跨省异地就医费用逐步实现直接结算。
实施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改革,基本实现儿童药、短缺药持续稳定供应。落实抗癌药“零关税”配套措施,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4、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
40年来,我国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日趋完善。目前,我国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已经超过9.3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已经超过13.5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均达到2亿人左右,覆盖了绝大多数职业群体。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自2005年以来连续14年上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都随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相应提高。
5、农村面貌日新月异 创造人类减贫史奇迹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我国粮食产量已由1978年的6000多亿斤增长到2017年的12358亿斤。目前,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完全可以自给,肉蛋菜果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17年接待游客25亿多人次。
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中华大地发生了感天动地的伟大变革。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只要我们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3)蓝飞成果扩展阅读: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也改变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改革开放不断对党的自我革命提出新要求,赋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新的时代内涵。
在领导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进程中,我们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通过自我革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将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40年前,“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科技落后、人民贫困,中国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毅然决然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觉醒,引发了一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由此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并正在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跨越。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也改变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_改革开放
人民网_党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㈣ 中国航天成就简写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中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发射升空,11月21日返回,飞行1天。
“神舟”一号是不载人的试验性飞船。这是“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首次研制型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考核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
实验:飞船搭载一些农作物种子,包括各10克左右的青椒、甜瓜、番茄、西瓜、豇豆、萝卜等品种以及甘草、板蓝等中药材。此外,还搭载了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开发的Monascus生物活性菌株。
㈤ 现代苏联,美国,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
我国最具代表性、卫星遥感显示出独特的技术优势,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制导。
目前、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服务业等相关领域、刘伯明。自此,卫星通信,为尼日利亚成功发射通讯卫星一号并在轨交付。
载人航天工程先后攻克了飞船总体技术,进行了29次国际商业发射、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实践活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第二颗整星出口卫星委内瑞拉通讯卫星于10月30日发射、返回和再入技术、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直接应用于广播电视、卫星导航,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翟志刚,发射了35颗商业卫星。特别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期间,20余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大批航天技术转移到工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已有7种型号的长征火箭用于国际商业发射,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我国先后研制了14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2007年、通信、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运载火箭技术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有近2000项航天科技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促进了有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航天科技更成为我国高科技“走出去”的一面旗帜、国土普查,以较少的投入。其中、远程教育,中国航天人成功敲开了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大门。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改革开放以来发射了106次。据统计、安全性,在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农业生产。
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9月28日,为国民经济。1990年、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自1996年以来,第三颗出口卫星巴基斯坦卫星项目也已正式签约,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进行了111次发射,为1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卫星发射和搭载服务、防灾减灾,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气象预报,在较短的时间内。
截至10月底,中国航天实现了卫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我国首次以火箭、景海鹏三名航天员的平安返回,飞船推进,长征火箭已连续69次发射成功、导航控制技术、海洋观测。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成功率居世界前列,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我国自行研制的各类应用卫星,成功地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近80%是在航天需求的牵引下研制的。
与此同时,在可靠性、导航定位,发射了109颗卫星和7艘飞船、农业,我国航天事业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苏联-俄罗斯
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宇航工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嘱目的成就,为人类开辟了通往宇宙开发的道路,在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留下了许多“第一”的骄傲。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辟了人类征服太空的新纪元,也确定了苏联在世界宇航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苏联科学家成为自动太空飞行和载人太空飞行的先驱。在制造多座位宇宙飞船、发射轨道站、太空焊接方面,苏联也是世界上的第一个国家。苏联和俄罗斯宇航员保持着滞留太空的世界纪录。
1960年5月15日,苏联发射第一个宇宙飞船。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绕地球一圈,成为世界第一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近两年俄罗斯发生的航天事故
1963年6月16日,苏联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6号绕地球飞行48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女宇航员。
1965年3月18日,苏联宇航员别列亚耶夫和阿列克谢·列昂诺夫乘坐上升2号飞船进入太空,这在人类史上是第一次。列昂诺夫系着5米长的保险绳,在舱外供停留12分钟,成为第一个走出飞船、在太空自由飘动的人,被誉为“太空行走”第一人。
1967年4月23日,苏联宇航员科马罗夫乘坐联盟1号升空,第二天在地面坠落,降落伞的绳子纠缠在一起,科马罗夫不幸遇难,成为在空间死亡的第一个人。
1986年2月20日,苏联发射和平号轨道空间站,这是人类送入近地轨道的第一个实验室。苏联还发射了第一颗生物卫星。
1988年12月9日,苏联第一个太空邮电局在和平号轨道空间站上开业,邮件只限于在空间站上工作的宇航员的家信及特种纪念邮件。
苏联宇航业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成因在于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斯大林执政时期确定了“要把落后的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家”的思路,提出“掌握了技术的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二战期间,苏联全民动员保卫国家,但大学生、科学家不是动员对象,从而为国家保留了科学力量。在实施太空计划期间,苏联有138个研究所、几百个工厂服务于这项计划,总人数达到数万人。
2000年2月12日,俄罗斯质子火箭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成功,并把一颗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上述史实展示着苏联宇航业辉煌的历史,但是由于苏联的解体、俄罗斯连续出现的经济危机,宇航业的正常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宇航业,航天部门的国家拨款减少了13至14倍,但航天部门通过国际合作,增加了预算外资金。作为世界宇航业的大国,俄罗斯的雄厚科技实力举世公认。38年来,俄罗斯包括前苏联,共发射了3000多颗卫星。80年代初期是卫星发射事业的黄金时期,平均每年发射110至120颗卫星,比同期世界其它国家发射卫星的总和还多。在作为宇航业尖端技术的轨道空间站技术方面,俄罗斯领先于美欧等西方国家数十年。80年代进入太空的“和平”号轨道空间站,已围绕地球转了5万多圈,进行了大量科学试验,至1997年初仍在正常工作。
俄罗斯学者在飞往其它天体──月亮、金星(苏联自动仪器在这里进行了“软”着陆)方面的成就卓著,并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俄罗斯不仅在载人飞行方面保持着领先地位,在研制火箭发动机、航天器小牵引电子发动机方面,也处于先进行列,它的火箭在造价和可靠性方面在世界上具有优势。
美国
20世纪初,R.H.戈达德开始研究和试验固体火 箭,后发表著作论证向月球发射火箭的可能性。1921年,他转向 研究液体火箭发动机,并于1926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以液氧、 汽油为推进剂的液体火箭。1936年,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T. von卡门等人也开始研制液体火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缴获的德国V—2火箭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大型火箭和导弹。陆军在W.von布劳恩等德国专家的帮助下,于1945年发射了V—2火 箭,1949年开始研制“红石”弹道导弹,1954年制定用“丘辟特”C 火箭(“红石”导弹作为第一级)发射卫星的“轨道器”计划。美国海军利用V—2火箭技术研制“海盗”号探空火箭,并从l949年开始 飞行试验。美国空军于1954年开始研制“宇宙神”洲际弹道导弹, 并提出以这种导弹为基础发射卫星的方案。为了不影响弹道导弹 的研制,美国决定由海军以“海盗”号探空火箭为基础,研制发射卫 星的“先锋”号运载火箭。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促使美 国在执行“先锋”号计划的同时抓“轨道器”计划。1958年1月31 日用“丘辟特”C火箭(改名“丘诺”1号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第一颗 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为了加速发展航天事业,美国在1958年 2月成立了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并在同年10月成立主管民用 航天活动的国家航空航天局。从1961年开始实施“阿波罗”登月 计划,1969年7月首次把两名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球。 从1972年起,美国航天活动的重点转向开发和利用近地空间,并 开始研制航天飞机。1982年11月航天飞机进行首次商业飞行。
美国的航天活动包括军用和民用两个部分,分别由国防部和国 家航空航天局负责。国防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均有独立的科研和 试验机构、发射基地和测控系统,并与政府其他部门、高等院校和私 营企业广泛协作。美国主要的航天器发射场是空军东靶场、西靶场 和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从1958年到1984年底,美 国使用了8种运载火箭:“先锋”号、“丘诺”号、“红石”号、“雷神”号、 “宇宙神”号、“侦察兵”号、“大力神”号、“土星”号和航天飞机,共发射 了1019个航天器,居世界第二位,耗资约1700亿美元。
人造卫星应用
从1958年至1984年底,美国共发射人造地 球卫星923颗,包括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其中应 用卫星约占加呢。60年代初和以后,相继发射了侦察卫星、气象 卫星、导航卫星和测地卫星。1964年8月19日发射了世界第一颗 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使卫星通信进入实用阶段。从70年 代起,预警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相继投入使用。到80年代,在继续 改进原有几种应用卫星的同时,又发射了广播卫星、跟踪和数据中 继卫星等。
载人航天
从1961年至1984年底,美国先后实现了5项载人航天计划,完成46次载人航天,耗费约500亿美元。1961年5月 A.B.谢泼德乘“水星”号飞船首次完成轨道飞行。1961年9月组 建约翰逊航天中心,它的任务是设计和制造载人飞船,选拔和训练 宇航员。印年代实现了“水星”计划、“双子星座”计划和“阿波罗” 工程。通过前两项计划,解决了载人上天和返回的问题,试验了飞 船的轨道机动、交会、对接和宇航员出舱活动等技术,为实施“阿波罗”工程奠定了基础。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先后有6艘 “阿波罗”号飞船完成了月球航行,12名航天员在月面上进行了科 学考察。70年代美国重点实行两项计划:‘‘天空实验室”计划和航 天飞机工程。1973。1974年间以“天空实验室”为空间活动基地, 先后有3批宇航员乘“阿波罗”号飞船上去工作,开展了生物学、天文学、地球资源勘测和生产工艺方面的实验。航天飞机于1972年 开始研制,1981年4月首次试验,1982年11月投入使用。
深空探测
美国深空探测的目标是考察太阳系内的天体和行 星际空间环境,重点是月球和火星,其次是金星、水星、木星和土星。1958。1968年间先后用“先驱者”号探测器、徘徊者”号探测 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和“月球轨道环行器”等考察了月球,包括拍 摄月面照片和分析月球土壤,为实现载人登月提供了科学资料。 火星探测器主要有“水手”4号、“水手”6号、‘‘水手”7号和“水手’,9 号以及“海盗”1号和“海盗”2号。1962年发射的“水手”2号和 1967年发射的“水手”5号先后在离金星35000公里和7600公里 处掠过,测量了金星的大气密度和表面温度。1972年3月2日和 1973年4月5日发射的“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分别于 1973年12月和1974年12月掠过木星,探测了木星的辐射带和大 气层,拍摄了木星极区的照片。“先驱者”10号于1986年穿过冥王 星的平均轨道,成为飞离太阳系的第一个航天器。1977年发射的 “旅行者”l号和“旅行者”2号于1979年飞临木星,首次临近观80年和1981年先 后飞近土星,拍摄了土星的照片,提供了关于土星环结构的新资料 并发现了土星的新卫星。
NASA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历史简介
水星-红石3号于1961年5月5日发射,宇航员艾伦·谢泼德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宇航员。太空竞赛
前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成功地将第一枚人造卫星史泼尼克一号送入太空之后,美国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正在起步的航天工业发展。国会受到此一史泼尼克危机的震撼,要求政府立即采取行动,但艾森豪总统与其顾问团则认为应该更审慎地考量,在数个月的商议后,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全新的政府机构,以领导所有非军事太空行动。
美国的第一颗环地球人造卫星“探索家一号”在1958年1月31日发射升空。同年7月29日,艾森豪总统签署了NASA的成立,1958年10月1日NASA正式成立。NASA以拥有46年历史的研究机构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的四个主要实验机构与其中80名成员改组而成。由在战后迁移美国的前德国火箭专家沃纳·冯·布劳恩所领导的德国火箭计划,对于美国进入太空竞赛领域有着重大的贡献,被誉为美国太空计划之父。陆军弹道飞弹署(Army Ballistic Missile Agency)和海军研究中心(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的一部份也整合到NASA的组织里。
航天计划
水星计划
双子星计划
阿波罗计划
太空实验室
航天飞机
国际空间站 (与俄罗斯、加拿大、欧洲、Rosaviakosmos以及日本宇宙开发局合作)
星座计划
原计划中,在水星计划和双子星计划结束之后的阿波罗计划启动,以在太空中做“有意思”的工作,甚至把宇航员送入月球轨道(并未计划登月)。肯尼迪总统在1961年5月25日的演说中声称美国应该在1970年以前“把一个宇航员送到月球上并把他安全带回来”使得阿波罗计划被迅速调整。阿波罗计划也就变成了载人登月计划。双子星计划很快变成了为复杂得多了的阿波罗计划提供辅助航天器技术的任务。
奥尔德林(阿波罗11号)在月球表面行走包括阿波罗1号中美国第一次有宇航员牺牲的事件,阿波罗8号首次航天器环绕月球的壮举在内,8年的初期准备之后,阿波罗计划为阿波罗11号派遣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于1969年7月20日登月并于7月24日返回做好了准备。在踏出登月舱之后,阿姆斯特朗说道:“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也是全人类的一大步。”到1972年为止,共有12个宇航员登月成功。
美国太空总署赢得了登月竞赛,但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方向,至少失去了以保持保证国会批准高额预算的来自公众的关注和兴趣。约翰逊总统下台之后,美国太空总署失去了其主要的政治支持,火箭科学家沃纳·冯·布劳恩被派到华盛顿游说政客。作为后续计划,建立宇宙空间站,建立月球基地,并在1990年前由宇航员登陆火星的想法被提出,但是土星火箭和阿波罗计划所使用的设备却无法支持这些目标。阿波罗13号氧气罐爆炸近乎失事而差点损失全部3名宇航员的性命,引起了全国上下的注意和关切。尽管阿波罗计划一直安排到阿波罗20号,阿波罗17号为她的母计划画上了句号。这个计划因为预算紧缩(部分因为越南战争的高额支出),和建造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计划而结束。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研活动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气象在航空技术方面,主要从事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① 空气动力:紊流学、翼型、 超音速飞行等。② 推进技术:燃烧与燃料、噪声及其传播、计算流体力学、涡轮机械部件研究。③ 材料与结构:复合材料、高温材料、动态加载与气动弹性、结构分析等。④ 航空电子学和人素工程:制导/导航、航空电子学、飞行管理和模拟技术。
NASA的长远目标:在利用航空航天技术以满足国家需要方面起领导作用;利用新型空间远距离通信能力于公众服务事业;保持美国民用和军用航空优势;继续进行科学探索以及加强对宇宙、太阳系和地球环境的了解;人造卫星的应用,人造卫星研究和技术发展; 将航天技术和知识转移以用于一般工业。目前NASA主要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目标包括:
航空航天技术:实现航空航天领域技术和工程革命,开发更加先进、更加安全的航空技术,增强运载能力,降低辐射和噪声;革新航天运输系统,降低成本,增强安全性并进行商业开发。
人类航天探索与开发:探索空间前沿,开发能够让人类永久工作和生活空间,对宇宙进行商业开发,分享探索带来的经验和益处。
地球科学:开发一个了解地球科学系统,探索它对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情况的反应,提高气候、天气和自然灾害预测水平。
宇宙科学:负责与天文有关的项目,研究太阳系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
㈥ 20世纪5大尖端技术成果是什么
20世纪的5大尖端技术成果
在科学的先导和生产的促进下,20世纪发展起来五大尖端技
术:核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能
源、材料、自动化、海洋和环境等高新技术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
步。
1、核能与核技术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反应将产生和释放出远大于机械能、化
学能等产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既安全
又清洁、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宝库。
1942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首次实现了
人工控制的链式核裂变反应。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
52年第一颗轻核聚变的氢弹爆炸成功。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
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60年代以后,核电站进入实用阶段,发展
至今已成为一种重要能源,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5。
核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材料、考古和环保等领域
。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开始大量生产,1947年比利发明了C14测定
年代的方法,1951年开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疗癌症,70年
代以来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广泛应用于临床,80年代
初发展到核磁共振扫描技术(MRI)。
2、航天和空间技术
1903—1914年,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为动力的航行理
论,奠定了航天学的基础。1919年,戈达德提出火箭飞行的数学
原理,并于1926年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的火箭。
1942年,布劳恩主持设计发射的液体军用飞箭成为二战后各国火
箭发展的蓝本。
1957年,苏联用洲际导弹的火箭装置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星,“空间时代”从此开始。1961年,苏联发射载人宇
宙飞船,人类首次飞向太空。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
登月,人类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个脚印。1971年,苏联建造空间
站,人类首次在太空中有了活动基地。1981年,美国发射航天飞
机成功,从此人类可以自由进出太空。
自50年代后期起,人类开始对月球和太阳系各大行星,以及
遥远的行星际空间进行探测,至今已发射了100多颗空间探测器,
去揭示宇宙的形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间环境对人类
生存环境的影响。
3、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它对人类社会、经
济、政治、文化等产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06年,三极电子管的发明使电信号放大,从而使远程无线
电通信成为可能。1947年,第一只晶体管的诞生为电子电路集成
化和数字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1945年问世的电子计算机,已经
历了第一代(电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体管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电路,60年代中至70年
代初)和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70年代初开始)
等发展阶段,80年代开始对新一代的智能计算机、光学计算机和
量子计算机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果。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计算机向巨型化和微型化两极
发展。70年代中,巨型机的向量运算速度超过了每秒亿次;微机
则进入了千家万户,标志着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当今,巨型机
的运算速度已达每秒3.9万亿次,而计算机互联网络则在2亿多网
民的学习、研究、交流、贸易甚至娱乐等方面创造了崭新的工作
和生活方式。
4、激光技术
1917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辐射的过程中,提出了“受激
辐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论基础。1958年激光被发现。19
60年美国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它用红宝石晶体做发光材
料,用发光强度很高的脉冲氙灯做激发光源,在这种受激辐射作
用下产生的一种超强光束就是激光。
继红宝石激光器之后,半导体激光器(1963年)、气体激光
器(1964年)、自由电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
77年)等相继问世。
5、生物技术
基因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和
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的最前沿领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尔
伯和史密斯发现细胞中有两种“工具酶”,能对DNA进行“剪切”
和“连接”;内森斯则使用工具酶首次实现了DNA切割和组合。D
NA的重组能创造性地利用生物资源,实现人类改造生物的遗传特
征、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生物类型的意愿。80年代以来,已获得上
百种转基因动植物,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转基因药物的研
制和生产则将为人类的健康带来新的福音。
除基因工程外,生物技术(即生物工程)还包括细胞工程、
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领域。1978年首例试管婴儿路
易斯诞生、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现都是细胞工程的杰作;加酶
洗衣粉和嫩肉粉等则是酶工程的产品;现代发酵工业始于青霉素
的生产,现已大规模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抗生素等。至于根据需要
对天然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改造,生产出新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
的优质蛋白质,更是日益受到重视,被誉为第二代基因工程。
㈦ 20世界五大尖端技术成果是什么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世纪,人类在本世纪所取得的
科技成就和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它们是推动经
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世界的面貌。
它们中有一些为科技界公认的重大成就,将在人类历史上永远闪耀着
夺目的光辉。
20世纪初科学革命两大成就
20世纪的科学是在19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如热力学与电磁学理论、
化学原子论、生物进化论与细胞学说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世纪的
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电子)导致了20世纪前30年的物理学革命,
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成为20世纪科学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1、相对论
1905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爱因斯坦在他26岁时创立了狭
义相对论,提出了不同于经典物理学的崭新的时空观和质(m)能(
E)相当关系式E=mc2(此处光速C=3×108米/秒),在理论上为原
子能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关于E=mc2,即物体贮藏的能量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
方,这个数量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说,1克物
质全部转化成的能量,相当于常规状态下燃烧36000吨煤所释放的全部
热能;或者说,1克质量相当于2500万度的电能。
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空间
和物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空间和时间是随着物质分布和运动
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从1923年开始,爱因斯坦用他的后半生致力于统一场论的探索,
企图建立一个既包括引力场又包括电磁场的统一场理论,虽然他没有
取得成功,但是杨振宁和米尔斯于50年代创立了“杨—米尔斯场方程”,
发展了所谓“规范场”的理论,使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统一场论可望
在规范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2、量子力学
1900年,普朗克创立了量子论,提出能量并非无限可分、能量的
变化是不连续的新观念。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论,揭示了
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尔把量子化概念引进原子结构理论。
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谔分别建
立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1928年,26岁的狄拉克提出电磁场中相对论
性电子运动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场论,使包括矩阵力和波动力学在
内的量子力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代末量子力学的建立,是继1905—1915年相对论建立之后对经
典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
本规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学和固态物理学的发展,为核物理学和粒子
物理学准备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化学键理论和分子生物学等的
产生。因此,量子力学可以说是20世纪最多产的科学理论,迄今仍具
有强大的生命力。
20世纪中后期5大科学成就
30年代以来,物质基本结构、规范场、宇宙大爆炸、遗传物质分
子双螺旋结构、大地构造板块学说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理
论的创建,使人类的视野进一步拓展到更为宇观、宏观和微观的领域,
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1、物质的基本结构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在探讨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有没有公
共的基本单元。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这种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
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内部有一个核;1913年,玻尔指出放射性变
化发生在原子核内部,于是研究原子核的组成、变化规律以及内部结
合力的核物理学应运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从此,人们认识到各种原子都是
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于是把这三种粒子和光子称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并不“基本”。一方面,正电子、中微子、介子
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继发现;另一方面,基本粒子还有其内部结构。
60年代以来,出现了基本粒子结构的“夸克模型”、“层子模型”等,
使40年代末诞生的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基本粒子物理学(又称高能
物理学)至今方兴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论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发端于爱因斯坦。他在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
后,用它来考察宇宙的结构问题,于1917年提出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
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静态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是可能膨胀的。
1929年,哈勃确定了星系红移(即退行速度)和距离之间的线性关系,
证实了宇宙膨胀理论。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说。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学的知识同宇宙膨胀理论结合起来,发
展了大爆炸理论,并用它来说明化学元素的起源。这一宇宙大爆炸理
论在1965年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现象和1998年哈勃望远镜探测到距地
球120亿光年之遥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双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克
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就后来被
誉为20世纪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也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
标志。
DNA是遗传基因的物质载体——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简称。1915至
1928年间,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坐落在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
基因决定着生物性状,从而创立了基因理论。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
DNA组成的。过去生物学界一直认为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直到
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过实验才证明了遗传载体不是蛋白质,而是DNA。
1953年DNA分子结构双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开遗传之谜的关键。60年代
尼伦柏格等人破译了遗传密码,证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遗传密码都是
相同的——DNA的4种核苷酸碱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遗传信息,决定
着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作为基因载体的DNA是生命
的后台指挥者,生命的一切性状通过受DNA决定的蛋白质来表现。
4、大地板块构造学说
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认为在地质历史上的古生代,
全球只有一块巨大陆地,周围是一片大洋;中生代以来,这块古陆开
始分裂、漂移,逐渐成为现在的几个大陆和无数岛屿,原来的大洋则
分割成几个大洋和若干小海。
大陆漂移说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由地幔对流说(1928年)、海
底扩张说(1961年)等阶段,到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块
构造学说,建造了全球被分为欧亚、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
极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的结构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验证,
特别是海洋地质学的有力支持。
5、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948年,申农《通讯的数学理论》、维纳《控制论:关于动物和
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贝塔朗菲《生命问题》的出版,标志着
交叉科学信息论、控制论、一般系统论的诞生;1957年,古德等《系
统工程学》的出版为系统工程论奠定了基础。6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
新的交叉科学——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理论。
交叉科学不仅沟通了为数众多的自然科学学科,而且在方法论上
也沟通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它向人们提供了定量、精确和最优的
认识世界的方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的5大尖端技术成果
在科学的先导和生产的促进下,20世纪发展起来五大尖端技术:
核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能源、材料、
自动化、海洋和环境等高新技术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1、核能与核技术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反应将产生和释放出远大于机械能、化学能
等产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既安全又清洁、
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宝库。
1942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首次实现了人工
控制的链式核裂变反应。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52年第一
颗轻核聚变的氢弹爆炸成功。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
发电站。60年代以后,核电站进入实用阶段,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重
要能源,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5。
核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材料、考古和环保等领域。
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开始大量生产,1947年比利发明了C14测定年代的
方法,1951年开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疗癌症,70年代以来计算
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广泛应用于临床,80年代初发展到核磁共
振扫描技术(MRI)。
2、航天和空间技术
1903—1914年,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为动力的航行理论,
奠定了航天学的基础。1919年,戈达德提出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并
于1926年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的火箭。1942年,布劳
恩主持设计发射的液体军用飞箭成为二战后各国火箭发展的蓝本。
1957年,苏联用洲际导弹的火箭装置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空间时代”从此开始。1961年,苏联发射载人宇宙飞船,
人类首次飞向太空。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人类在
月球上留下了第一个脚印。1971年,苏联建造空间站,人类首次在太
空中有了活动基地。1981年,美国发射航天飞机成功,从此人类可以
自由进出太空。
自50年代后期起,人类开始对月球和太阳系各大行星,以及遥远
的行星际空间进行探测,至今已发射了100多颗空间探测器,去揭示宇
宙的形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
响。
3、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它对人类社会、经济、
政治、文化等产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06年,三极电子管的发明使电信号放大,从而使远程无线电通
信成为可能。1947年,第一只晶体管的诞生为电子电路集成化和数字
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1945年问世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历了第一代
(电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体管,50年代末至
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电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和第四代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70年代初开始)等发展阶段,80年代
开始对新一代的智能计算机、光学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的探索已取得
初步成果。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计算机向巨型化和微型化两极发展。
70年代中,巨型机的向量运算速度超过了每秒亿次;微机则进入了千
家万户,标志着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当今,巨型机的运算速度已达
每秒3.9万亿次,而计算机互联网络则在2亿多网民的学习、研究、交
流、贸易甚至娱乐等方面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激光技术
1917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辐射的过程中,提出了“受激辐射”
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论基础。1958年激光被发现。1960年美国制
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它用红宝石晶体做发光材料,用发光强度
很高的脉冲氙灯做激发光源,在这种受激辐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超强
光束就是激光。
继红宝石激光器之后,半导体激光器(1963年)、气体激光器
(1964年)、自由电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77年)
等相继问世。
5、生物技术
基因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和发展
的现代生物技术的最前沿领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尔伯和史密
斯发现细胞中有两种“工具酶”,能对DNA进行“剪切”和“连接”;
内森斯则使用工具酶首次实现了DNA切割和组合。DNA的重组能创造性
地利用生物资
㈧ 中国近几年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中国近几年科技发展迅速,在很多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双向驱动已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下面就是我国近几年在科技突破上取得的傲人成绩。
中国大飞机:2017年5月5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中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民用客机试飞成功。
造岛神器:2017年11月3日,亚洲最大绞吸挖沙船“天鲲号”在江苏启东下水,相比之前的绞吸挖沙船,“天鲲号”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将更多的泥沙送至更远的目的地。以“天鲲号”为代表的新中国系列绞吸挖泥船现在是南海快速吹填造陆的主力军,在永兴岛、美济岛、永暑岛等8个岛礁建设中得到应用,依靠其强大的挖掘能力,打通了坚硬环礁口门,在不到20个月内吹填造岛近14平方公里、增加永陆面积17倍,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速度。
5G的到来:2019年2月18日,“全国首个5G火车站”在上海虹桥站启动建设。2019年3月30日,全国首个行政区域5G网络在上海建成,随着首个5G手机通话的拨通,上海也成为全国首个中国移动5G试用城市。
最后,我们要坚信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让科技强国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让科技强国的伟大力量更加充分展现,最终让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早日实现。
㈨ 我的家乡作文600字
我的家乡
昔日尘土飞扬的公路已没有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水泥马路。走在马路上,你一定会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五年前,这儿还是自行车的天地,现在已经成为汽车的海洋了。各种各式各样的汽车无所不有,有红色的小轿车,黄色的面包车……十字路口还亮起了红绿灯,马路两边,百花争艳,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外,有百货商场、摩托车专卖……在房顶上,高大的广告牌,展示着我们海虞优秀的工农业产品。啊!变了,变了,我的家乡变了!
以前,海虞的人民购买日常生活用品,都要乘车千里迢迢地去常熟城里购买。现在好了,著名的常客隆、如海超市开到了家门口,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高中档次的应有尽有,满足各层次的消费要求,买东西再也不用犯愁了。啊!变了,变了,我的家乡变了!
人们的经济收入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幢幢式样新颖的楼房拔地而起,还真吸引人呢。瞧!墙壁色彩五颜六色,有粉红的、淡黄的、浅绿的……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再数数有几层,一层、两层,甚至有三层。房顶上都装着太阳能热水器,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墙壁上还都挂着空调。啊!变了,变了,我的家乡变了!
再过二十年,我相信,我的家乡将成为江南的一颗璀璨明珠!
我的家乡坐落在伏牛山脚下的一个小县城————栾川县(古名鸾州)。党的春风吹进了我的家乡。唤醒了家乡的人们。从此我的家乡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昔日,我的家乡不过是一个小县城,路大多都是柏油路,坑坑洼洼的,非常不方便,到了夏天走在上面脚下软哄哄的,有时还会把鞋子粘掉。残留在我脑海里的房屋,都是土房子,高高矮矮,有钱的人盖楼房,没钱的人始终守着他们的老房子
。那时候,不说买轿车了,买得起摩托车或电动车就算是不错得了,人们都很少买新衣服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会慰劳一下自己,用一句不是太贴切的话,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现在,我的家乡在飞速得发展后,与昔日相比,那简直是天地之别呀!只看那马路又宽又直,能容得三辆车通过。房屋一座比一座漂亮,一座比一座高。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那教学是一流的,建筑更是一流的。就连北京也有我们学校的照片。现在的人也不像以前那样落后了,人们都在追求着买高级轿车呀,买漂亮房子呀,总之什么好买什么。现在的衣服也很漂亮,人们总是隔三差五地去买衣服,简直是:“新三天,旧三天。”我的家乡不仅有这些变化,而且随着人们旅游意识的提高还开发了许多很有知名度的旅游景点呢!比如:鸡冠洞、龙峪湾、重渡沟等等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随时欢迎全国各地游客的到来,我们会用最热情的方式招待他们。
我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要让家乡变得更美,更发达。
家乡,我爱你美好的一切,更爱你那永远不老的面貌喜看家乡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