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成果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如下:
1、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中最具有代表的、也是最重要的发明成果是蒸汽机。以往人们都是依靠人力来作为工厂的生产动力的。
随着世界对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传统的以人力为主的生产模式根本无法给资本阶级带来巨大的收益。慢慢地,人们发明了用水力代替人力的生产模式,初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但是这样的模式完全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属于“靠天吃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制衡生产效率。自从蒸汽机发明以后,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
蒸汽机是由英国人发明的,英国工厂在利用蒸汽机的原理进行生产之后,迅速提高了生产效率,成了一个工业大国,是当时的“世界工厂”。
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中另一个比 较重要的发明是蒸汽船。它是在蒸汽机的原理上进一步创造的。它作为蒸汽机的衍生品,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丝毫不亚于蒸汽机。
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是很少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交通工具不发达,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而蒸汽船的发明使得国与国之间建起了沟通的桥梁,使得先进的文化迅速向世界传播。
2、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以电力和内燃机的使用为主要标志,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1)工业化成果图片扩展阅读:
1、第一次工业革命意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大范围的大肆杀戮抢占商品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奴役当地农民,加剧了当地农民的贫困落后,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经验,同时,猛烈地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是全世界各国人民觉悟。
2、第二次工业革命意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经济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工业生产综合能力显著提升
1.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经过70年的发展,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很多产品产量从小到大。主要经济指标迅速提升,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1
9.8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305160.2亿元,年均增长1
2.61%,高于同期国民收入增长率
1.1%;工业利润总额由1952年的2
8.3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74916亿元,增长2647倍;工业企业单位数由1952年的1
6.95万个上升至2017年的3
7.27万个,增长约
2.2倍;工业企业资产由1978年的4525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112288
1.5亿元,增长约248倍。
2.工业生产体系完备。目前,我国工业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微型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一大批家电通信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原煤、发电量等能源产品产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别增长
4.7倍和2
4.3倍;乙烯、粗钢、水泥等原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
6.9倍、2
5.2倍和3
4.8倍;汽车产量已达2900多万辆,连续9年蝉联世界第一。
3.制造业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列。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
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
6.0%,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
3.2%,居世界第二;2010年占比进一步提高到1
9.8%,跃居世界第一,自此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世界经济论坛《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140_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8位,比2012年提高1位,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这其中,工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表现尤其突出。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竞争力指数最新结果显示,中国与德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一并成为全球5个最具工业竞争力的国家。2016年,中国、美国和德国被列为世界最具制造业竞争力的前3个国家。
(二)工业生产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政策经历了改革开放前重工业优先发展,到改革开放后优先发展轻纺工业、重点加强基础产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
1.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加大钢铁、煤炭、石化、建材等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减量调整,破除无效供给,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2013—2015年,全国共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800万吨、炼钢5700万吨、电解铝110万吨、水泥(熟料和粉磨能力)
2.4亿吨、平板玻璃8000万重量箱。在此基础上,2016年、2017年两年又化解钢铁产能
1.2亿吨、煤炭产能5亿吨,全面取缔
1.4亿吨“地条钢”,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6500万千瓦以上。
2.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据测算,2015年至2017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分别增长
10.0%、
10.5%和1
1.0%,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
3.
9、
4.5和
4.4个百分点。部分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集聚效应。据统计,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包含的七大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居于首位,2016年其增加值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超过1/4;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在18%左右。
3.“两化”融合日益深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了明显进展。据工信部统计,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已分别达到6
3.3%、4
6.4%、4
4.8%和39%,培育了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智能主导的特征日趋明显。
4.发展方式转变明显。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大力提升传统动能,工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技术改造投资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2013-2016年,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
4.3%,2017年技改投资依然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增长1
6.3%,增速比制造业投资高1
1.2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比重达4
8.5%,比上年提高
4.6个百分点。
5.单位产品能耗明显降低。2017年与2012年相比,在统计的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耗能工业企业中,吨钢综合能耗下降
5.3%、机制纸及纸板综合能耗下降1
1.0%、烧碱综合能耗下降1
2.6%、电石综合能耗下降
2.4%、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
5.7%、水泥综合能耗下降
4.5%、平板玻璃综合能耗下降
9.1%、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
3.9%。按照统计的25个重点耗能产品、108项单耗指标测算,五年累计形成直接节能约
1.0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节能量的近10%。
(三)制造业竞争力逐步提升,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产品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工业产品生产与制造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工业产品进口金额由1999年的165699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万美元,年均增长1
4.40%。其中初级产品进口金额由1999年的26846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万美元,年均增长1
8.74%;初级产品进口占比由1999年的1
6.20%上升至2018年的3
2.85%。初级产品进口集中在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由1999年的138853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43402
4.78万美元,年均增长1
3.07%;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比由1999年的8
3.80%下降至2018年的6
7.15%。工业制成品进口集中在机械及运输设备。
工业产品出口金额由1999年的194931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487400.74万美元,年均增长1
4.34%。其中初级产品出口金额由1999年的19941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3508
5.83万美元,年均增长
10.59%,初级产品出口占比由1999年的
10.23%下降至2018年的
5.43%。初级产品出口集中在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由1999年的174990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35202
1.25万美元,年均增长1
4.65%。
来源:中国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叁』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在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美国等欧美先进国家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开辟了利用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丰富自然资源的广阔前景,这就使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原来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以工业为基础的工业社会。这些国家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世界经济、科学文化、军事和政治的重心从亚洲古老文明国家转移到欧洲和北美,世界格局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世界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一、生产力的一次巨大飞跃
以机器取代手工工具,以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动机等动力机械取代人力、兽力、水力和风力,克服了人力兽力的局限性和自然力的不可遇见性及难以控制性,提高了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飞跃。与过去时代的技术变革相比,工业革命中生产技术的变革具有全面、深刻、规模大等特点。它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从纺织工业到动力工业,从采矿业到冶金业,从金属加工到工作母机的制造,从农业到交通运输业,没有一个部门不被卷入技术革命的洪流。在许多工业部门,机械化涉及生产的全过程。
采用机器仅仅是工业革命的一个方面,生产组织和管理的科学化对提高生产效率也起了重要作用。把大量的机器和人力集中在工厂里,实现劳动分工的高度专业化;把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机器合理地组成机器系统,形成生产流水线;科学地计算完成每道工序所需的劳动时间,合理地安排劳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产品元部件的专业化,增加可替换性,以便实现产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耐用性,以上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动力和原材料供应,公用设施齐备,有利于发挥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的优势及提高投资效益。
新材料的发现和发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冶金工业的技术进步,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为工作机、工作母机、交通工具、建筑和日常生活提供了坚固耐用的基础材料,煤气制造、发电技术和石油提炼方法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新型热源和动力。化学工业的发展使人工制造染料、肥料、药品和其他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产品成为可能。
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的科学化,使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工业生产量和贸易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各项社会经济指标都明显改善。在1820—1980年的160年间,16个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总量增至60倍,人口增至4倍,人均产值增至13倍,而一个劳动力的平均年工时却从3000小时减至不到1700小时,劳动生产率提高约20倍,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至70岁。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全世界,经济增长的幅度同样给人以深刻印象。1860年至1913年期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7倍,世界贸易额从1851年的6.41亿英镑增至1913年的78.4亿英镑,增长11.2倍。工业发达国家在世界工业和贸易增长中占了很大份额。
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英国为例,英国(联合王国)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770年的45%降到1841年的22%,1901年再降至6%,工业相应地从24%上升至34%和40%。大不列颠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从1801年的35%下降至1901年的9%,工业劳动力则从29%上升到54%。
工厂工业的发展导致工业资产阶级和产业无产阶级的产生,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近代大工业的建立奠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中心地位。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把旧时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和地主阶级排挤到次要地位。各国经过资产阶级激进运动或民主革命,或通过一系列渐进式的改革,资产阶级获得参政权,多数居民亦获得选举权,政党政治及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逐渐建立起来。经济基础的发展使国家职能发生变化,政府的机构从王要管理财政、外交、军事和内政等,变成执行多种职能的庞大机器。以英国政府机构设置为例,1761年政府仅有14个大臣席位,到1892年自由党组阁时,主管大臣席位增至48个,政府加强了管理经济、教育、殖民事务、地方事务和司法方面的职能,政府机构的设置和国家职能趋于现代化。资产阶级为维护其经济利益和巩固其阶级统治,建立了非常庞杂和完善的国家机器。经济上强大起来的欧美大国在对世界其余地区进行经济、军事和领土扩张的同时,还竭力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推广到全世界。
二、全球交通网及世界市场的形成
在前工业社会,由于交通工具落后、旅行困难,世界各地区之间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人员往来,文化和商品交流都不多。直到汽船发明以前,海上运输既费时又艰险,从欧洲到美洲需要航行约2个月。欧洲与美、亚、非各地区的贸易仅为少数冒险商人操纵,外来商品数量和品种都很少,价格非常昂贵。欧洲航海家、商人和传教士所涉足的地区仅限于沿海商站和河口,亚、非、美各大洲的腹地对欧洲人来说,还罕为人知,至于大洋洲,直到17世纪才被欧洲人发现。
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船运和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社会进入汽船和铁路运输时代。交通运输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各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自从1819年美国汽船“萨凡纳”号横渡大西洋抵达利物浦和彼得堡后,从欧洲国家到美洲的航行时间从约2个月缩短到19世纪中的10—15天。欧洲国家之间,欧洲和其他各大洲之间,凡可通航的地方,都建立了定期和不定期的航运联系。在19世纪,造船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推进装置由明轮翼改为螺旋桨,船体由木制改为铁制和钢制。19世纪70年代以后,汽船在数量上压倒木船。英、美、法、德等国都相继建立远洋运输公司,开辟了欧美之间及欧美各国通向亚非各重要港口的定期航线。
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一些国家修建了横跨大陆的铁路干线和国际铁路。美国走在各国前列。它在19世纪建成5条横贯全国的铁路干线,把美国东西两岸和南北疆域都连接起来。加拿大也于1885年建成跨越大陆的铁路。1888年,欧洲建成加来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铁路。1903年,俄国建成西伯利亚大铁路。南美洲从阿根廷到智利的铁路也于1910年建成。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的发展扩大了大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拓宽了商品市场。
欧美国家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加强殖民掠夺,致力于打通远洋运输的瓶颈。1855年,美国建成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铁路,1914年建成巴拿马运河。这条铁路和运河把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起来,使两洋间的海路大为缩短。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伦敦到新加坡和孟买的距离分别缩短了1/3和2/5。1895年德国建成基尔运河,开通了北海和波罗的海间的捷径。
联结各大洲和大洋的海路的开通,使海上运输网和陆上运输网互相衔接,形成全球性的交通运输网络,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
此外,电报和电话等先进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世界各地区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先进工具。
三、先进技术的扩散
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新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必然要从它诞生的地方向周围传播,尽管这种传播会受到各种政治因素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但最终还是会推动世界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近代技术革命的中心首先是英国,然后迅速向欧洲大陆和北美蔓延,再进一步传播到全世界。新技术的扩散主要通过先进国家对外出口机器、对外投资、工程技术人员的流动和技术走私等途径。
最先吸收英国先进技术的是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欧洲大陆国家和北美,其次是白人殖民地,再次才是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其他国家。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英国企图垄断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曾颁布禁止熟练工人移民和机器出口的禁令。但新技术是封锁不住的,一些先进机器经特许或走私出口到其他国家,许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不顾禁令移居国外,向移居国带去先进生产技术、机器图纸和技术知识。有些技术情报通过刊物公布于世。
法国在18世纪70年代就引进英国的珍妮纺纱机,随后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都引进了英国的纺纱机和织布机,机械化的纺织工业技术不久就传遍了全世界。英国新型的动力机—蒸汽机也在极短的时间内传到欧洲大陆和北美。法国建成第一条铁路仅比英国第一条铁路晚5年,美国晚7年,德国晚10年。在英国出现铁路后的一二十年里,在欧洲和北美就掀起了铁路热,一种崭新的陆上交通工具很快风靡全球。
欧洲大陆国家和北美不仅大量进口英国的机器,还引进英国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在这方面,法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英国企业家艾伦·曼比和他的四个儿子在法国建立机器制造厂和煤气厂,并拥有内河汽船。曼比和他的合伙人丹尼尔·威尔逊在巴黎附近开设机器制造企业,这些英国人建造的企业对该时期法国工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约翰·威尔金森1785年在勒克勒佐建造了法国第一座焦炭炼铁炉。英国资本、技术知识和熟练的工程师促进了法国内部的汽船运输和铁路建设。
19世纪40年代,约有一半的法国铁路公司股份都是英国的。在法国的英国工程技术人员不胜枚举,至1830年,有1.5至2万英国工人受雇于法国,在工厂、铁路和运河上操纵从英国进口的设备。
英国人约翰·休斯1869年与新俄罗斯合作创建了乌克兰炼铁工业,最初该企业的矿工、搅炼工和高炉工都来自威尔士。爱尔兰企业家W.T.马尔瓦尼及其合伙人在开发鲁尔煤田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兰开夏机械师威廉、科克里尔帮助比利时创建了纺织业和冶金工业,并在那里安装了第一台蒸汽机。挪威也是因引进英国技术和设备,才发展了近代棉纺织工业的。
英国技术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对外投资。19世纪,英国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在英国资本的支持下,在欧洲和北美建起了一系列的铁路公司,内河航运公司、矿山、纺织厂、机器制造厂、煤气厂和自来水厂。资本输出与机器设备的出口和技术人员移居国外,三者往往紧密相联,互相密不可分。
英国和跟随其后的其他欧美国家工业革命的技术成就也传到拉丁美洲、大洋洲、亚洲和非洲,但这些国家的命运与欧美国家大不相同,这在下一节里谈。
四、欧美国家工业革命对亚、非、拉国家的双重影响
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对亚非拉地区历史的发展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它加快了弱小国家沦为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过程。与此同时,在欧美列强对亚非拉进行殖民掠夺和经济开发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把欧美先进的工业技术带到这些地区,使这些国家缓慢地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与欧美国家比较起来,亚非拉国家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是极具艰难曲折的,充满了险阻和挫折,阻力主要来自欧美列强的掠夺和奴役性政策。
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力飞跃发展,工业制成品成倍增长。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群众处于被剥削地位,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接纳不了迅速增多的产品,以致造成生产过剩的危机,因此资本家们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同时,欧美列强对原材料和农产品的需求量也急剧增长,扩大廉价的原料和农产品来源也成了这些国家的当务之急。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使这些国家获得大量超额利润,形成剩余资本,需要到欠发达国家和殖民地去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以便利用那些地区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赚取更多的超额利润。这些因素推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个空前规模的殖民扩张浪潮。工业革命也使欧美大国具备了向外扩张的物质力量。
19世纪,特别是该世纪最后30年,是欧美列强争夺殖民地最激烈、最疯狂的年代,它们争夺的范围从亚洲、非洲、拉美和澳洲的沿海地区延伸到内地,凡是可以开发的地区都有殖民主义者的足迹,整个世界都被帝国主义者瓜分殆尽。
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也是最大的殖民帝国。亚洲经济比较发达的文明古国是英国掠夺的首要对象。到19世纪中,英国完全征服印度,并通过2次鸦片战争,强迫中国政府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它还先后征服新加坡、马来西亚、沙捞越、北婆罗州、文莱、阿富汗、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宣布它们为英国的殖民地或保护国。法国则把印度支那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它多次发动侵略战争,最后于80年代占领印度支那,稍后又与英国划分在暹罗的势力范围。非洲大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但那里资源十分丰富,是西方列强争夺的最后一块大陆。
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瓜分非洲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北非成为英法两国争夺的焦点,埃及于1882年沦为英国殖民地。然后英国殖民主义者溯尼罗河而上,占领苏丹和整个尼罗河流域,法国则把阿尔及尔、突尼斯和北摩洛哥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西非,英、法为争夺尼日尔河和刚果河流域而进行角逐。英国占领了塞拉利昂、冈比亚河、伏尔塔河、尼日尔河下游的土地,以及黄金海岸(今加纳)和尼日利亚。从80年代起,从地中海到几内亚的大片土地,形成法属非洲。德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家们就建立殖民协会(1882年),推动殖民扩张。德国在80年代夺占盛产金刚石的安格拉、佩昆纳,并宣布多哥和喀麦隆为德国保护国。荷兰和比利时也参与了对非洲的殖民掠夺。
美国在1817年成立殖民协会,鼓吹殖民主义。工业化加快了美国殖民扩张的步伐,首先是越过阿巴拉契仑山脉,向西扩张领土,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强占他们的家园。40年代,美国发动对墨西哥的战争,吞并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拉丁美洲被美国资本视为扩张重点。
1898年,美国发动美西战争,夺取古巴、波多黎各、太平洋上的关岛、菲律宾群岛,并正式吞并夏威夷群岛。
拉丁美洲原为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1810年至1826年期间,拉美人民经过独立运动,纷纷取得民族独立。但新独立国家在政治经济上很软弱,英、法、美等国资本乘虚而入,加紧进行经济渗透,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它们通过大量移民、直接投资、进行不平等贸易等方式,掠夺该地区资源,剥削其廉价劳动力,使这些国家陷入半殖民地的境地。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列强在大肆扩张殖民地的同时,还改变了对殖民地的掠夺方式。在前工业化时期,殖民掠夺的主角是商业资本及其所控制的特许公司。它们对殖民地虽然也进行经济开发,但更多的是采取直接掠夺、强迫纳贡、掠夺式贸易等方式,这些活动并未在殖民地造成根本性的社会和经济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工业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了对殖民地的经济开发,把殖民地当作推销工业品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殖民地成了工业资本的剥削对象。他们为了利用殖民地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积极投资铺设铁路,修建港口,开发矿山,采伐森林,兴办种植园,建立加工工厂,特别是初级加工工场。殖民活动的范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一时期的殖民活动使被征服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发生深刻变化,使它们变成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19世纪以前,欧洲国家对非洲的掠夺除了掠取黄金、金刚石、象牙等贵重物品以外,主要是猎获黑人,从事奴隶贸易,以此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进入工业革命阶段以后,欧洲工业资产阶级认为把非洲开辟为工业品市场、原料来源和投资场所更为有利,转而采取反对奴隶贸易的立场,原先积极从事奴隶贸易的英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都在19世纪头20年先后宣布禁止奴隶贸易。欧洲工业国需要利用非洲的人力资源开发那里的矿山和土地,以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
澳大利亚在1820年前是英国的罪犯流放地,此后英国改变政策,从1840年停止向那里流放罪犯,转向重视经济开发,大量移民,在那里开采黄金等矿藏,发展养羊业,把澳变成“‘约翰牛’的羊毛袋”。1807年,澳大利亚开始出口细羊毛,到1831年,出口量达250万磅。1851年,澳多处发现金矿,出现淘金热,此后10年间,黄金开采量价值12400万英镑,在此期间羊毛出口量和粮食种植面积都扩大了1倍以上。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均收入水平都超过了母国。
英国对印度掠夺方式的改变最能说明工业革命对殖民地国家命运的影响。原先,英国对印度的掠夺主要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它强占印度土地,征收赋税,巧取豪夺。该公司垄断了东方香料、棉丝织品和茶叶向欧洲市场的出口,赚取暴利。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新生工业资产阶级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地位提出挑战。1813年,该公司的贸易业务被取消,变成英国进行殖民统治的军事行政机构。从此,英国工业品大量涌入印度。
印度曾是纺织工业大国,其手工棉丝织品曾享誉欧洲市场。英国为保护本国毛织业,曾禁止英国人穿戴印度棉织品,对进口棉布征收高额关税。英国机器纺织业发展起来以后,机制棉纱和布匹大量输入印度,在1830—1880年期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从5690万码(包括中国、日本、爪哇)增加到181340万码,出口印度的棉纱从490万磅增至4710万磅。1850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织品占其棉织品出口总额的1/4。印度从棉丝织的重要出口国变成进口大国,到50年代末和70年代,印度进口的棉制品和丝毛织品已占商品总额的50%以上。英国的机器制成品摧毁了印度的手纺车的手织机,破坏了殖民地的城乡手工业。英国的蒸汽机的科学在印度全境把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彻底摧毁了,使千百万城乡手工业者和以手工业为副业的农民丧失生计。除纺织品以外,英国还向印度出口金属制品、陶瓷、玻璃、纸张等工业制成品,印度成为英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市场。
从两次鸦片战争时起,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轰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了欧美工业国家的工业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在东方,只有日本幸免于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悲剧,它通过明治维新,革新政治,成功地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独立地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最后也加入了殖民扩张的行列。
欧美工业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贸易主要是进口原材料和食品,出口工业制成品。以英国为例,1870—1879年期间,英国出口商品中,食品和原料仅占16.6%,而工业品却占83.4%,在进口商品中,食品和原料占86.6%,工业品仅占13.4%。同殖民地的贸易在主要殖民帝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拿英国来说,1913年,殖民地食品在英国进口总额中占30.3%,原料占34.5%。
西方工业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开发,对亚非拉的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工业国家的机器制成品在大量倾销到这些地区的时候,摧毁了当地传统的手工业,使土著的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遭到破坏。西方工业强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开发矿藏,发展单一农业,它们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在于把这些国家变成工业品市场、原料供给地和投资场所。
工业国家对亚非拉地区的经济开发带有强烈的掠夺和奴役性质,阻碍了当地经济的正常发展。帝国主义国家操纵受奴役国家的经济命脉,控制其财政、海关,主宰其经济生活,使其长期处于依属地位。
另一方面,西方工业强国在把亚非拉国家变成工业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把西方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带到那里。西方列强的殖民开发打破了亚非拉国家的封闭和隔绝状态,破坏了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使原来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和手工业土崩瓦解,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慢发展,把亚非拉国家卷进了工业化的洪流,变成世界资本主义大市场的一部分。西方列强为了更好地掠夺亚非拉国家的资源和财富,一般都投资兴建铁路,发展陆上和水上运输,发展商业,开设银行,建立工厂,兴办学校,这些经济活动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对农业社会的改造。
殖民地工业的发展造就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广大人民来说,遭受帝国主义列强奴役的过程是极其痛苦的,但它们经过炼狱般的磨难以后,终于觉醒,以无产阶级为主力军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多数国家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获得解放,纷纷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加快了世界历也发展的进程,它不仅使西欧北美的经济文化获得空前的发展。也改变了亚非拉国家的历史命运,把它们卷进了工业文明的潮流。
『肆』 第四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成果是什么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继蒸汽技术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人工智能、石墨烯、基因、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为技术突破口的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基于网络物理系统的出现。网络物理系统将通信的数字技术与软件、传感器和纳米技术相结合。与此同时,生物、物理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将改变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1]
中文名
第四次工业革命
外文名
The fourth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时间
21世纪—22世纪中叶
发起国家或组织
中国、美国、欧盟、日本、英国等
分类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通信、新材料、分子工程、基因工程、核聚变等
快速
导航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
无纸办公并未实现
各界观点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要到来
2013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4月7日至11日举行。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厂商参展。中国以近600家参展商规模成为东道主德国以外的最大参展国。在为期五天的展会中,“工业4.0”概念受到关注。舆论认为,作为工业领域的全球领先展会,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推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参展商和观众们对本届展会都给予高度的评价。
德国联邦科研部专家伯伊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加强德国作为技术经济强国的核心竞争力,早在2006年的,联邦政府就已经通过了《高技术战略2020》,该战略文件重点为《未来项目—“工业4.0”》。联邦政府从2010年到2013年为高技术战略大约投入270亿欧元,对未来项目的专项投资达83亿欧元。为了进一步落实“工业4.0”的计划,最近德国三大工业协会—德国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以及德国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三大协会”)决定,三大协会共同建立一个名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平台”的办事处,该平台已正式启动,旨在推动实施联邦政府制定的高科技战略。
汉诺威工博会负责人柯克勒认为,“工业4.0”在本届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已成为核心题目,在未来10年至15年,制造业的综合整合将对全球产业产生巨大影响。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悄然到来。
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西方国家及衍生国家,并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开创的“蒸汽时代”(1760—1840年),标志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电气时代”(1860-1950年),使得电力、钢铁、铁路、化工、汽车等重工业兴起,石油成为新能源,并促使交通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更为频繁,并逐渐形成一个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开创了“信息时代”(1950—),全球信息和资源交流变得更为迅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一步确立,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也达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兴未艾,还在全球扩散和传播。
前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生态成本,急剧地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空前的全球能源与资源危机、全球生态与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多重挑战,由此引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一系列生产函数发生从自然要素投入为特征,到以绿色要素投入为特征的跃迁,并普及至整个社会。
21世纪发动和创新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中国第一次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过去200多年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上,我们曾先后失去过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在前两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中国都是边缘化者、落伍者,急剧地衰落,由于错失工业革命机会,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由1820年的1/3下降至1950年不足1/20,落后就要挨打,这也是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之后中国在极低发展水平起点下,发动国家工业化,同时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即使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信息革命中,我们也仅仅是侥幸上了末班车,还是个“后来者”,因为对外开放才成为“追赶者”。但是中国实现了成功追赶,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ICT(信息通信技术)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正在成为领先者。进入21世纪,中国第一次与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伍』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点和当时取得重大成就是什么
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建成一大批现代化大型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建立了许多过去没有的新工业部门。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轧钢厂、无缝钢管厂、炼铁炉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新中国有了第一炉铁水、第一根无缝钢管。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6年北京电子管厂建成;在齐齐哈尔的富拉尔基建成了――富拉尔基重工业基地。其中重型机械厂和特种钢厂成为我国国防工业的重要基地。
2、建设了多条交通干线,改变了交通落后的局面。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打破了四川、福建两省不通火车的历史。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3、形成了以东北为中心的一批现代工业基地。
一五计划以苏联帮助援建的156个重大工程为依托,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陆』 图1 苏联工业化宣传画 图2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图3 红场士兵吃上了麦当劳 回答:
(1)1925年。成果:“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苏联宣布成为工业国;“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原因:工业发展使苏联粮食紧张,为改变粮食供应困难状况,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落后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适应工业迅速发展需要。 问题:全盘集体化,超越当时生产力的水平,遭到一部分农民的抵制;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富农和新经济政策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 (3)新气象:外国公司进入苏联市场。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实行美苏缓和的外交战略等。 |
『柒』 苏联工业化的成就是什么
1926年至1927年投入工业的资金为十亿卢布,三年后达到五十亿卢布。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比战前增长了六倍多,工业产值超过英法德,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与20年代末、30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的经济危机相比,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在工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化阶段的飞跃,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当代人见证了一个千年文明古国是如何发展成为世界性工业大国的。
1、1949年—1978年是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这个时期工业化战略的特征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国家指令性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封闭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
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积极探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的战略重心逐步转向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市场作用、低成本出口导向、建设开放型经济、基于产业演进规律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8)工业化成果图片扩展阅读: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70年工业化进程积累了宝贵经验。新中国70年的工业化进程,集曲折的过程和辉煌的成就于一身,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从哲学层面看,新中国成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基本经验在于遵循了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基本原理,具体来讲,就是遵循了一个大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共性规律,同时又尊重了自己的独特国情,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工业化道路,最终探索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