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丝绸之路有什么重要意义
新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最大的人文地理博物馆。她富集的文化储量与新疆的石油、煤炭、森林、草原一样,都是我们的珍贵财富,是历史赋予我们发展的地缘机遇。
两千年前,东起长安牗今西安牍、横贯新疆、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五彩丝绸、中国瓷器和香料曾络绎于途。两千年后,途经中国和中亚、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丝绸之路即“新亚欧大陆桥”,和古代连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基本重合,又被称为“新丝绸之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不仅是新疆,而且是中国的名片。
丝绸之路
自汉代张骞(?~前114年)通西域,“丝绸之路”逐步形成,以丝绸为代表的东西方贸易及文化交流便缓慢地由沿途各地民族特别是中亚民族作为中介进行转运。除了这一条由汉代政府直接主导开通的丝绸之路外,在张骞到达西域大夏(公元四世纪初建于鄂尔多斯地区的一个小国,国都叫统万城)国时,还发现了来自巴蜀南方某地区,经缅甸,印度而至大夏的丝绸,这一条南方丝绸之路应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
汉朝用丝绸换回了国防急需的良马,同时也依靠丝绸与西域大小王国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促进了沿途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融合,以丝绸筑就的这条欧亚洲际交流大道,对东西方而言,都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就从汉代开始,中国的丝绸像一位妩媚而成熟的女人,从中国的乡间小道走出,或穿越大漠戈壁,或远涉重洋,辗转中亚、西亚、南亚,一直抵达地中海及东非沿海地区,以万种风情,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时间最持久、路程最漫长、内容最丰富的一次文明的惊艳之旅。
❷ 丝绸之路的发展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前1世纪以前上古时期。
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购买产自现新疆地区的和田玉石,同时出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往来。公元前13世纪,中国就已经开始和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进行商贸往来。
第二个阶段,公元前1世纪到7世纪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开始策动对西域的控制。公元前60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以汉朝在西域设立官员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第三阶段,7世纪到12世纪二度繁荣。
唐朝时,中国政府借击破突厥的时机,一举控制西域各国,并设立安西四镇作为中国政府控制西域的机构,打通了天山北路的丝路分线,将西线打通至中亚。这一时期东罗马帝国、波斯(7世纪中叶后阿拉伯帝国取代了波斯的中亚霸权)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令这条商路再度迎来了繁荣时期。
第四阶段,12世纪以后
蒙古帝国和它在中国的权利继承者,对这些从西方前来的旅行者抱以非常欢迎的态度,元朝统治者甚至任命一些外国人——主要是基督教徒,担任地方的行政长官。不过沿着丝路前进的人们,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们,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的丝绸之路了。
(2)新丝绸之路的发展成果扩展阅读
草原丝路:
草原丝绸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时游牧文化交流的动脉,其由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古阴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带的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北陆的欧洲地区。
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整个欧亚大陆的地理环境中,沟通东西方交往极其困难。环境考古学资料表明,
欧亚大陆只有在北纬40度至50度之间的中纬度地区,才有利于人类的东西向交通,而这个地区就是草原丝绸之路的所在地。这里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的核心地区,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链接点。
对于草原丝绸之路来说,大宗商品交换的需求起源于原始社会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中原旱作农业地区以农业为主,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这种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的关系,是形成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54]。因而草原丝绸之路则因其特点还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丝绸之路
❸ 丝绸之路当今现状及价值
丝绸之路是一个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非常明显的线性文化特征:是线状或带状的文化遗产区域,范围大,包括的遗产种类多,反映的人类活动形式丰富。既有地域的特点,也有相互交流和交融积淀的历史;尺度较大,可以指跨越众多城镇的一条水系的整个流域;也可以指贯穿很多国家的某条贸易之路;承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与变化,相互影响与交流,构成文化带上文化遗存的共性与特性、多样性和典型性,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内在的密切关联;涉及到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样的特征使得它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从历史学看,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到唐朝丝路贸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再到元朝草原丝路的兴起、宋明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直到今天的衰落,丝绸之路的发展史贯穿了中国历史。因此丝绸之路的研究意义不仅局限于它本身,对于丝路的研究、考证同样有于我们对于古代中国甚至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的了解、佐证。从地理学看,丝路从中原出发经新疆、中亚、西亚到达欧洲并联接北非,这一路经过了不同的地理类型与不同的文化圈,丝路知识可以用来帮助自然地理上对古今自然地理变迁的研究,也可以用来研究人文地理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关系。从社会学来说,民族交融原因与过程、文化传播媒介和方式、世界不同文化圈的形成、差异和相互影响等都是研究的热门课题,而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对此当然菲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❹ 丝绸之路的内涵,成果体现在哪些方面
"丝绸之抄路"是指起始于袭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1.多元性,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东西方之间,以及中国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交往迁徙流动的大舞台. 2.开放性,开放性既表现在地理环境的开放上,更表现在民族心理 的开放上.任何一个民族和地域的文化艺术,都不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的,而是在于周围的民族和地区先进文化艺术的交流融汇中繁荣昌盛起来的. 3变异性,丝绸之路的文化艺术不仅能兼容并蓄地接纳各民族的补养,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无私地向外界输出自己独特 的文化艺术创造和优秀的 文化艺术人才,反过来推动其他地区人类文明的进步.
❺ 丝绸之路产生了哪些文明成果
佛教传入
❻ 当代的新丝绸之路是指什么
当代的新丝绸之路是指连接连云港与荷兰鹿特丹的铁路线-新亚欧大陆桥。
当代的新丝绸之路又称一带一路,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6)新丝绸之路的发展成果扩展阅读: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一带一路"经济区开放后,承包工程项目突破3000个。2015年,中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同比增长18.2%。2015年,中国承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78.3亿美元,执行金额121.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和23.45%。
❼ 什么是新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2013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7)新丝绸之路的发展成果扩展阅读:
推进原因
1、中国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2、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中国营造良好的周边政治、国防、民族环境。
3、可以推进区域之间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各种互联互通,有利于推进区域合作水平。
4、有利于消化中国严重过剩的各种产能。
5、有利于构筑以开放促中国西部大开发,促中国东部再改革的新的倒逼格局。
❽ 新丝绸之路带给我国经济的变化
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兰新铁路西段与哈萨克斯坦土西铁路接轨,标志着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的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
建设“新丝绸之路”的初衷是通过这条链接亚欧两大陆、辐射30多个国家的大动脉促进国际贸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与中亚国家、欧洲国家之间的往来不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了空前发展。“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已不满足于仅仅建设交通运输生命线,还要不断加深沿线区域经贸合作,形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近年来,总人口30亿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已具雏形。这条经济大走廊东端连着充满活力的亚太地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活力四射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在交通、金融、能源、通信、农业、旅游等各大领域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潜力巨大。当然,这条经济带目前还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个别国家政局不稳,基础设施落后,投资贸易法规还不健全,特别是缺少一个涵盖“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协调机制。
目前,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当其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但由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公开的国际场合正式提出,尚属首次。这表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已由学术、局部和部门层次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外交战略的高度,体现了中共18大后中国外交的创新,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合作共赢外交新理念的具体表现。
联想到不久前我国提出共建“中缅孟印经济走廊”的战略构想,“中缅孟印经济走廊”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构成我国西南和西北两个战略方向上的两大战略性经济带,极大地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空间,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同时也会促进两条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也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地缘政治利益。
❾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新丝绸之路的发展为什么突破了建设的初衷
材料一 丝绸之路,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词汇,在当今的中国,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高层领导提出了“共建现代丝绸之路,扩大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主张。时隔近20年,随着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上任,“丝绸之路”在国际上更是屡次被提起。
建设“新丝绸之路”的初衷是通过这条链接亚欧两大陆、辐射30多个国家的大动脉促进国际贸易。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与中亚国家、欧洲国家之间的往来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空前发展。“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已不满足于仅仅建设交通运输生命线,还要不断加深沿线区域经贸合作,形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这突破了“新丝绸之路”建设的初衷。
材料二 在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我们共同期盼着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中国和法国,亚洲和欧洲,一起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建“新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标志着中欧两个文明的再度交汇,汇聚成“思想的丝绸之路”。“思想的丝绸之路”一旦碰撞出新的火花、放射出新的光芒,必将照亮整个世界。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新丝绸之路”的发展为什么突破了建设的初衷。(14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中国在建设“思想的丝绸之路”中应作出怎样的努力。(12分)
答案
【命题立意】本题以丝绸之路为切入点,考查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与论证问题的能力。
【答案解析】本题共分两个小题,分别从哲学与文化生活设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等观点,因此第一小问答案的范围相对明确。分析问题可知,丝绸之路的发展能突破初衷,主要在于丝绸之路的发展进程超越预想,这就要从“快速发展”及其原因入手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考查的是文化生活,据题可知,设问范围清晰,只需把握住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即可,重点在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答案】
(1)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因此要注意把握事物发展的条件。随着各方面的条件不断完善,新丝绸之路的发展有了新的机遇和期待。(4分)
②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新丝绸之路在已有的发展成就基础上,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4分)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新丝绸之路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新情况,产生了新的发展要求,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
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因此,“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已不满足于仅仅建设交通运输生命线,还要不断加深沿线区域经贸合作。(3分)(若考生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分析,可酌情给分。)
(2)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求同存异,共谋发展。(2分)
②立足新的实践,创新合作模式,谋求新的发展机遇。(2分)
③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传递、沟通和共享方面的强大功能,(2分)加强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分)
④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让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2分)汲取欧洲文明的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2分)(若考生答出“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亦可得分。)
❿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新丝绸之路的发展为什么突破了建设的初衷
材料一 丝绸之路,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词汇,在当今的中国,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高层领导提出了“共建现代丝绸之路,扩大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主张。时隔近20年,随着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上任,“丝绸之路”在国际上更是屡次被提起。
建设“新丝绸之路”的初衷是通过这条链接亚欧两大陆、辐射30多个国家的大动脉促进国际贸易。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与中亚国家、欧洲国家之间的往来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空前发展。“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已不满足于仅仅建设交通运输生命线,还要不断加深沿线区域经贸合作,形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这突破了“新丝绸之路”建设的初衷。
材料二 在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我们共同期盼着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中国和法国,亚洲和欧洲,一起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建“新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标志着中欧两个文明的再度交汇,汇聚成“思想的丝绸之路”。“思想的丝绸之路”一旦碰撞出新的火花、放射出新的光芒,必将照亮整个世界。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新丝绸之路”的发展为什么突破了建设的初衷。(14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中国在建设“思想的丝绸之路”中应作出怎样的努力。(12分)
答案
【命题立意】本题以丝绸之路为切入点,考查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与论证问题的能力。
【答案解析】本题共分两个小题,分别从哲学与文化生活设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等观点,因此第一小问答案的范围相对明确。分析问题可知,丝绸之路的发展能突破初衷,主要在于丝绸之路的发展进程超越预想,这就要从“快速发展”及其原因入手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考查的是文化生活,据题可知,设问范围清晰,只需把握住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即可,重点在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答案】
(1)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因此要注意把握事物发展的条件。随着各方面的条件不断完善,新丝绸之路的发展有了新的机遇和期待。(4分)
②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新丝绸之路在已有的发展成就基础上,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4分)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新丝绸之路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新情况,产生了新的发展要求,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
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因此,“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已不满足于仅仅建设交通运输生命线,还要不断加深沿线区域经贸合作。(3分)(若考生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分析,可酌情给分。)
(2)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求同存异,共谋发展。(2分)
②立足新的实践,创新合作模式,谋求新的发展机遇。(2分)
③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传递、沟通和共享方面的强大功能,(2分)加强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分)
④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让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2分)汲取欧洲文明的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2分)(若考生答出“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亦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