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国后,20世纪至70年代,中国先后掌握了“两弹一星”技术;1973年,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该水稻亩产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因此获得了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下,时任中顾委主任邓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863计划”就因上述时间而得名。半年后,《863计划纲要》形成,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和海洋高技术八个领域列为中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科研合作成果扩展阅读:
中国政府为了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设立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规格最高的奖项当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选出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公民,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并颁发荣誉证书和高额奖金。每位获奖者的奖金总额均为人民币500万元,其中50万元直接授予个人,另外450万元作为科学研究经费由获奖人全权管理具体用途。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授予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公民的奖项,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奖不授予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奖设一、二等两个奖励等级。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国家最高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是授予在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中国公民,同时国家技术发明奖不授予组织。国家技术发明奖设一、二等两个奖励等级。国家技术发明奖表彰的是当年中国国民经济中新的、先进的、效益好的新技术。
参考资料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
Ⅱ 产学研合作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什么作用
【摘要】本文立足于如何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来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最强劲的动力。【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剩余3303字)
Ⅲ 产学研合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
大学、科研机构拥有科技开发人才、实验设备、仪器等优势,科技成果转化经验版却不足;企业技术开权发能力相对薄弱,但资金优势明显。因此,企业依托大学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有产学研合作传统的日本十分重视加强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合作形式多种多样:联合研究;大学接受企业委托进行研究;高校教师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高校接纳企业研究人员在学校里进行项目研究;高校接受企业的捐赠等。英国的科技创新主要由大学来推动,一批相似、互补为特征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围绕大学校园建成,使高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可以说,产学研相结合是各个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可是,我国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往往自成体系,缺乏紧密联系,使许多处于国际前沿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形成科研成果的极大浪费。为改变这一现状,政府应该强化宏观调控手段,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Ⅳ 最新的科技科研成果有哪些
纳米二氧化硅
纳米二氧化硅微粉技术在我国是一项刚刚起步的新兴技术。由于其表面积大,吸附力强,表面能大,因此该微粉具有特殊的性能,在众多学科及领域内独具特性,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世界发达国家对超细材料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跃,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它以其优越的稳定性、补强性、增稠性和触变性,在橡胶、涂料、医药、造纸、日化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为其相关工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材料基础和技术保证,享有“工业味精”、“材料科学的原点”之美誉。自问世以来,已成为当今世界材料学中最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发达国家已经把高功能、高附加值的精细无机材料作为本世纪新材料的重点加以发展。
原本国内生产氧化硅微粉采用气相法工艺路线,所用原料以SiCl4 ,Si(CH3)n为主,因来源紧张,价格昂贵,收率低,使得其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而普通沉淀法虽采用廉价原料,但也只能生产颗粒较大的微粉,其产品粒径在30—45μm之间,达不到超精微粉的级别,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但现在,一些公司,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工艺路线---化学直接合成法。在这个方法中,采用的为改良沉淀法,即在沉淀过程中,通过分散剂控制粒子生长的方法控制关键的反应阶段及操作数据来生产氧化硅微粉。
纳米二氧化硅微粉能使材料和产品改善并提高其固有的物理属性和化学性能。几乎所有行业提高产品质量指标所需要的。目前国内外大量生产的是粒径较大的二氧化硅。因此本项目的研制成功,填补国内空白,为我国生产纳米二氧化硅产品开辟了一条新路,对我国新材料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Ⅳ 郑贵林的学术及主要科研成果
专著:《现代继电保护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11
论文:发表SCI检索论文8篇,EI检索l论文52篇,国内核心期刊35篇,共计已发表95篇文
专利:国际发明专利2项,国内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国内软件著作权8项 (1) 已完成的国家部委项目
已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0多项,其中: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
参加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
承担并完成国家电力公司重点项目2项;
承担并完成水利部重点推广项目2项,948项目2项;
主持完成国际合作项目1项;
广东省海洋局专项1项;
国家海洋局海洋能发电专项1项;
其余横向各类自动化、仪器、传感器课题超过200项。特别是:
领先开发并完成了基于物联网平台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项目,基于物联网的大型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大型水库自动化系统、大型闸门自动化系统80多项,获得水利部重点推广先进技术7项。
创新发明了海洋差动波浪能发电技术,自取能源的移动海洋观测平台和船舶智能微电网供电、用电系统,船舶微电网补偿稳定技术装备等先进技术和装备,引领着海洋能源综合利用和提升船舶电气系统向智能化、人性化、网络管理透明化及优化节能的前沿。
创新发明了基于交流电过零点核心技术的只能系列、网络化开关,为智慧城市和智慧大厦的构建奠定聊装置平台、通讯平台,同事有效融合了消防安全监测、管理及其消防设施状态诊断,是新一代的电源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重大突破。
合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自动化项目经费逾7800万元
(2) 主持国家部委科技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国家电力公司专项3项;
水利部科技专项2项;
广东省海洋局专项1项;
国家海洋局专项1项;
广州市重大科技专项2项。
(3)多年来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电力能源优化管理及负荷智能控制技术
风光互补野外设备电源技术
高可靠分布式直流后备电源技术
网络化环境、水情无线遥测技术及传感技术
基于INTERNET平台的信息共享和OA技术开发
脉冲负载高速交流过零点无功补偿装置及谐波治理装置
智能系列数字传感器(全系列水文仪器、全系列多功能智能电表)新技术
离岸海洋波浪能差动能量高效发电技术及装备
SPOOP自主动力的海洋观测平台装备开发与制造
智能微电网技术及装备
智能高速局域用电侧电网补偿稳定技术及装备
管道智能机器人
交流过零点智能高速开关及电动机智能双向控制器
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微处理机并行可编程控制器PLC装备开发及应用
小型旋翼飞机制造技术
Ⅵ 张季超的主要科研成果
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六五至十一五期间近百项各级各类科研、科技开发项目及重点工程,其中国家级重点工程4项,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16项,推动了建筑隔震新技术首次在国内外的巨型钢结构中使用,完善了饱和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和巨型钢结构绿色建造技术,推进了重大工程项目低碳节能的发展,开展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技术创新,取得了多项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
近5年来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管理机制与模式以及运营保障制度研究》、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耐久性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科技平台建设专项)《绿色建筑与新型建材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等纵向科研项目。在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AppliedMechanicsandMaterials、《工程力学》、《岩土工程学报》、《施工技术》、《建筑结构》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9篇,其中EI、ISTP收录20余篇 ;
主编专著及教材30余本,包括专著:《广东科学中心建设科技创新》(科学出版社,2011年)、《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管理机制及运营保障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基础工程测试技术与案例分析》(科学出版社,2012年)、《新编地基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科学出版社,2014年)、《广东科学中心建设与管理——建筑篇》(科学出版社,2008年)等 ;
先后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1项,广州市科学技术奖4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其中,主持的科研成果《广东科学中心建设与管理的创新实践》获200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隔震减振新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的应用与研究》获2010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光纤健康监测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中的研究与应用》获2010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 、《广东科学中心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0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大型科技场馆土木建筑工程灾害防护研究应用》获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3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减震隔震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创新实践》获2013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光纤维健康诊断技术在重大工程结构中的研究与应用》获201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排4)获201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
Ⅶ 甘肃省科学院的科研成果和社会效益
建院以来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和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共取得科研成果418项,其中有53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稀土钴磁力传动器系列获国家发明奖;固定化酵母酒精发酵技术研究被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太阳灶、结构抗冻型不锈钢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固定化酵母和电渗析器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磁力驱动全密封系列泵列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并建有亚洲最大的太阳能采暖与降温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和亚太地区太阳能研究与培训中心。一大批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为甘肃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甘肃省科学院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科研中心工作,不断探索和创新运行机制,坚持贯彻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的工作思路,以科研为中心,以创新为灵魂,以项目为载体,以改革为动力,优化全院科技资源配置,扶持重点优势学科,加强内部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全面发展。始终把自身优势学科及重点研究领域紧密结合地方国民经济建设,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科研领域和特色,在专业设置和布局上突出能源、生物、信息、生态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国家优先发展的技术领域,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近年来,甘肃省科学院按照国家和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转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以应用型研究开发为主的科研方向,从实际出发,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人员结构,强化综合性多学科特色和优势,强化国际国内合作。力争在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固定化细胞规模制备技术研究(863项目)、年产3000台磁力泵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项目实现重大突破。实现把甘肃省科学院建成全省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的省级代表队,成为全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和全省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基地和窗口,成为甘肃科技进步、工农业技术需求的中坚力量,成为甘肃省应用技术综合研究开发的龙头和中心的发展目标。
Ⅷ 谢长法的主要科研成果
一、学术著作:
(一)专著
1、《借鉴与融合:留美学生抗战前教育活动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中国留学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中国职业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版。
4、《黄炎培画传》,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版。
(二)主编
1、《简明中外教育史教程》,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2、《中国中学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版。
3、“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丛书”(含九部著作),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至2011年版。
4、《中国教育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三)参撰
1、《中外教育比较史纲》(近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版。
2、《中外教育交流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3、《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4、《中国古代教化史》(统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版。
二、学术论文:
(一)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研究
1、《清末的女子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96年第10期。
2、《民国初年女子职业学校的发展》,《教育与职业》98年第3期。
3、《清末农业科技的引进》,《琼州大学学报》98年第3期。
4、《晚清女子教育与女子职业的发展》,《教育与职业》2000年第7期。 5、《实业教育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萌芽》,《教育与职业》2001年第10期。
6、《晚清实业教育的发展》,《教育与职业》2001年第12期。
7、《民国初期的职业指导》,《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28期。
8、《实业教育的改革与职业教育的兴起》,《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2期。
9、《抗战前的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4期。
10、《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近代中国的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5期。
11、《抗战时期与战后职业教育的演进》,《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7期。
12、《近代中国职业指导的历史进程》,《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10期。
13、《江苏省教育会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12期。
14、《孟禄的来华教育调查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8期。
15、《穆藕初与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32期。
16、《<教育世界>与晚清实业教育》,《职教论坛》2009年4月(上)旬刊。
17、《蒋维乔与职业教育》,《职教论坛》2009年7月(上)旬刊。
18、《黄炎培的教育考察与职业教育在中国的萌生》,《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11期。
19、《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职业指导的近代化》,《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7期。
20、《舒新城与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10期
21、《顾树森与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19期。 22、《民国初期的女子职业学校述论》,《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25期。
23、《“新政”时期的女子职业学校述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4、《职业教育的渊源:实业教育的引入与倡导》,《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9期。
25、《抗战后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16期。
26、《郭秉文与职业教育》,《职教论坛》2010年第25期。
27、《职业指导在近代中国的引入》,《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4期。
28、《民国时期职业指导理论著作考述》,《职教论坛》2011年第7期。
29、《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早期职业教育理论探讨》,《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11期。
30、《基督教青年会与职业指导的推展》(第二作者),《教育学术月刊》2013年第8期。
31、《抗战时期高校就业政策及其管理》,《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32、《民国时期的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职教论坛》2014年第16期。
33、《近代中国职业补习教育研究述评》(第二作者),《职教论坛》2014年第34期。
(二)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研究
1、《唐才常的维新教育思想与实践》,《教育史研究》93年第3期。
2、《陈子褒的教育观简述》,《教育评论》94年第4期。
3、《杨杏佛的实业改造活动与实业教育思想》,《教育与职业》99年第7期。
4、《任鸿隽的实业教育思想》,《教育与职业》99年第8期。
5、《清末教育改革家罗振玉》,《历史月刊》(台北)99年第12期。
6、《蒋梦麟的职业教育思想》,《教育与职业》2000年第8期。
7、《庄泽宣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1年第8期。
8、《廖世承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3年第5期。
9、《廖世承的职业指导思想》,《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25期。
10、《罗振玉:晚清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11、《王艮的教育思想》,《孔孟月刊》(台北)第42卷第12期(2004年8月)。
12、《试析黄炎培与蔡元培的生死道义之交》,《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年第1期。
13、《余家菊的师范教育思想》,《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7年第5期。
14、《任鸿隽:中国近代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推进者》,《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19期。
15、《蒋维乔: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弄潮儿》,《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13期。
16、《顾毓琇:一位科学巨擘的教育追求》,《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19期。
17、《黄炎培与民初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3期。
18、《刘湛恩与近代职业指导运动》,《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16期。
19、《庄泽宣与近代职业指导运动》,《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28期。
20、《任鸿隽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4期。
21、《刘湛恩的职业指导思想》,《职教论坛》2010年1月(上)旬刊。
22、《黄炎培与穆藕初——中国近代教育家和实业家携手合作奋斗的典范》,《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28期。
23、《潘文安的职业指导思想》,《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7期。
24、《舒新城与近代中国教育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第4期。
25、《民国职教知识分子的救国理想及历史境遇》(第二作者),《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26、《何清儒的职业补习教育理论探析》(第二作者),《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25期。
27、《陈选善职业指导思想探析》(第二作者),《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4期。
28、《杨卫玉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第二作者),《职教论坛》2014年第25期。
(三)中国近现代留学教育研究
1、《清末女子留日与师范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94年第2期。
2、《清末的留日女学生》,《近代史研究》95年第2期。
3、《清末留日运动中的师范留学潮》,《教育史研究》95年第3期
4、《清末的留日女学生及其活动与影响》,《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北)第4期(96年8月)
5、《晚清的实业留学潮》,《教育与职业》2000年第6期。
6、《留美学生与孟禄的中国教育调查》,《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0年第2期。
7、《留美学生与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徐州师大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8、《留美学生与杜威来华》,《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3期。
9、《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与高等教育近代化》,《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
10、《民国初期的留美女学生》,收入《近代中国留学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2006年3月。
11、《留美学生顾毓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徐州师大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6期。
(四)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研究
1、《祠堂及其社会教化》,《孔孟月刊》(台北)34卷第11期(96年7月)。
2、《清代中前期的尊孔崇儒策略》,《孔孟月刊》(台北)34卷第12期(96年8月)
3、《乡约及其社会教化》,《史学集刊》96年第3期。
4、《清代地方官学与社会教化》,《孔孟月刊》(台北)35卷第6期(97年2月)
5、《明清时期族谱的教化功能刍议》,《湖南师大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6、《孟子的教化思想》,《孔孟月刊》(台北)第43卷第7、8期(2005年4月)。
7、《朱元璋以儒治国的策略》,《孔孟月刊》(台北)第44卷第9、10期(2006年6月)。
8、《宋元时期书院的教化功能刍议》,《山西师大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1期。
9、《魏晋时期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化》,《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9年第9期。
10、《隋唐时期的社会教化政策》,《孔孟月刊》(台北)49卷第9、10期(2011年6月)
(五)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变迁研究
1、《清末学制近代化的历程》,《教育史研究》97年第1期。
2、《中国近代普通中学职业科施设的历史考察》,《教育与职业》2000年第10期。
3、《清末民初中学的发展及其师资培养》,《焦作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年第2期。
4、《“五四”时期的中学“男女同学”述论》,《衡水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5、《中国大学男女同校之始考论》(第二作者),《教育学报》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