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基于成果

基于成果

发布时间:2021-10-08 19:59:43

『壹』 主要成果认识

在充分收集前人研究资料和成果认识的基础上,在专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对陕西秦岭地区主要矿集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典型铅锌、银、铜、金矿床的成矿环境、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找矿标志、成矿特征、成矿机制、成矿模式及矿床成因等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对秦岭造山带中高山地区铅锌、银、铜、金矿开展了物探、化探、遥感等综合勘查方法技术试验和有效性评价,建立了综合勘查模型,指出了成矿远景区,圈定了找矿靶区,并对重点找矿靶区实施了工程验证,获得了8个方面的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果:

1)基于1:5万水系沉积物和1:2.5万沟系次生晕资料,对凤-太、柞-山、勉-略-宁三大矿集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重新认识、全面总结,开展了化探异常圈定和成图,并提出找矿预测区。

在凤-太矿集区圈定以Au、Ag、Pb、Zn、Cu为主的5个异常带和一个异常区,即苏家沟-老铁厂-黄柏塬异常带、长沟-洞沟异常带、双王-(八卦庙-铜岭沟)-南山异常带、双石铺-铅硐山-苇子坪-太白河狮子坝异常带、西坝-王家塄异常带和文家庄异常区;柞-山矿集区圈出以Au、Cu、Ag、As为主的3个异常带,即北部老林-营盘街-丰北河Au、Ag异常带、中部曹坪-上官坊Au-As异常亚带和马耳峡-穆家庄-元子街-马鹿坪Au-Cu-As异常亚带、南部二台子-板板山-龙王庙异常带; 在勉-略-宁矿集区圈出以Au、Zn、Ag、Cu(Ni、Co)为主的3个异常带,即郭镇-茶店异常带、代家坝-艾叶口异常带和巩家河-雪花太坪-陈家坝异常带。

2)选择凤-太矿集区典型铅锌、金矿床进行了物化探方法试验研究,并对这些物化探方法进行了有效性评价。

对典型铅锌、金矿床的物探方法有效性试验研究表明:①常规充电法适合于埋深200~500m的就矿找矿,应用前提是要求有较好的矿体天然露头或人工揭露见到矿体,应用充电方法在凤-太矿集区进行盲矿体追索效果极佳; ②TEM法有效探测深度可以达到500~700m以下,在圈定异常体的水平投影界线时准确性较高,但对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对含炭质岩层、含金属矿物的岩脉、断层及不同电性界面也会形成异常,对矿体形态判断不利;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法是电阻率-频率测深,具有探测深度大、快捷、能及时提供视电阻率-频率拟断面图等优点,但也有静态效应、近场效应及场源附加效应,以及所测电阻率参数单一等不利因素增加了解释难度,推断异常体深度的误差较大; ④EH4方法具有较大的探测深度,由于工作频率的限制,深部采样间隔较大,使得该方法也有先天的明显缺陷,在已知矿区的试验结果与地质现象相反,勘查效果不佳。

1:2.5万沟系次生晕测量、1:1万(或1:5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大比例尺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可有效圈定找矿靶区,评价不同地质体的含矿性。土壤金属活动态测量等化探新方法对于寻找隐伏矿体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3)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完成了凤-太矿集区柴蚂金矿、沈家湾金矿和柞-山矿集区池沟铜矿蚀变矿物的ASD填图试验。

对已知矿区的蚀变矿物填图试验研究认为:①ASD蚀变矿物填图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低成本的勘查方法,可以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判断蚀变类型和矿化分带,为勘探工程部署提供更充分的地质依据; ②ASD仅是对矿物的鉴定,而不能判断矿床成因;③ASD仪器对含羟基矿物的辨别比较准确和快捷,而对硅化和钠长石化的矿物成分难以区分;④开展ASD蚀变矿物填图工作,选择工作对象非常关键。对于与浅成-超浅成中酸性岩浆有关的金属矿床,由于岩浆热液所引起的蚀变带范围一般远大于矿体的范围,并且蚀变带中的矿物组合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性,蚀变矿物填图效果往往比较明显,而对于沉积岩区或与区域变质有关的金属矿床,由于这些矿床在形成过程中不发育或仅发育小规模的蚀变,且蚀变矿物组合的规律性不明显,因此利用ASD仪器开展蚀变矿物填图,判断蚀变类型和矿化分带效果较不明显。

4)开展的大比例尺遥感图像解译指示性强,为找矿选区提供了信息支撑。

通过对凤太地区1:5万和1:1万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和解译,认为:①在秦岭中高山强覆盖地区开展大比例尺遥感影像解译,Aster数据和IKONOS数据均能够满足分辨率方面的要求,采用彩色合成、数据融合等手段进行数据处理,能够有效地增强数据的可分辨程度; ②采用Aster数据的多光谱特性在1:5万层次进行特征矿物蚀变信息的提取较ETM/TM数据具有较高的优越性;③利用Aster数据开展1:5万层次影像解译,遥感信息提取成果及地质解译与已知地质要素吻合程度较高;④利用IKONOS数据开展1:1万层次影像制作,在微观地质单元的解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如对小面积的碳酸盐岩(及其褶皱构造)分布区域以及人类采矿形迹能够达到详细解译的程度,遥感解译与地质吻合程度较高,对于找矿选区可提供指示信息。

5)建立了三大矿集区中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提出了秦岭造山带多数金属矿床的“两期/二元成矿控矿”模式。

通过对研究区内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规律、矿床成因及最新测试数据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凤-太矿集区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八卦庙金矿床,柞-山矿集区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穆家庄铜矿床,勉-略-宁矿集区煎茶岭金矿床、铜厂铜(铁)矿床等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并提出找矿标志。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发现,秦岭造山带中的多数金属矿床,经历了早期初始富集成矿和后期构造改造就位的成矿过程,从关键控矿因素分析,造山带中的多数矿床具有明显的“两期/二元成矿控矿”规律,即同一区域的矿床既受某一特定构造时期的成矿环境及其成矿建造控制,具有特定的成矿元素组合,同时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晚期构造岩浆改造作用控制,多数矿床的最终就位主要受区域晚期造山构造岩浆作用控制。根据这一共性控矿规律,秦岭造山带矿床往往具有变质热液矿床和岩浆热液矿床的基本特征,矿床的富集空间主要为断裂构造、褶皱虚脱部位和印支-燕山期侵入体内外接触带。

6)对山阳池沟铜矿进行了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同位素年代学、矿产勘查学及遥感等多学科系统研究,获得了矿床成岩成矿年龄,认为该矿床为斑岩型铜矿。

系统的LA-ICP-MS测年研究表明,Ⅰ号岩体结晶年龄为(146±1)Ma,Ⅱ号岩体年龄为(148±1)Ma,Ⅲ号岩体年龄为(141±1)Ma,Ⅳ号岩体年龄为(144±1)Ma,V号岩体年龄为(140±1)Ma,Ⅵ号岩体年龄为(146±1)Ma,池沟小岩体形成于140~148Ma。该矿床辉钼矿Re -Os测年显示,矿石的形成时代为148Ma,与岩体的形成时代一致,表明岩体的侵入与矿化存在时、空和成因联系,矿床属斑岩型铜矿床。

7)初步建立了秦岭中高山地区Pb、Zn、Ag、Cu、Au矿床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体系和隐伏矿床的综合勘查模型。

快速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为:①预查选区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综合研究+水系沉积物测量+激电剖面+地质地化剖面; ②普查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地质填图+沟系次生晕加密+高精度磁测+TEM/CSAMT +工程控制; ③详查阶段,主要方法组合为地质填图+大功率激电+井中/井地充电+工程控制。以上方法组合依据不同的矿种、矿床类型和成矿环境等有所区别,但地质和综合研究工作贯穿于所有方法的整个应用过程中。

综合勘查模型为: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综合研究确定找矿远景区→TEM、激电和或CSAMT物探方法与化探沟系次生晕加密确定勘查靶位→钻探、坑探或槽探发现矿体→坑道或钻孔充电确定矿体走向和延伸,指导探矿工程布设→系统勘查,控制矿体,圈定估算资源量。

8)找矿勘查验证取得重大进展和发现。

通过成矿理论预测选区,依据综合勘查模型选择投入有效的找矿方法组合,实施工程验证,新获得铅锌332+333+3341资源量28.7×104t,铜332+333+3341资源量20×104t,实现了产学研密切结合推动地质找矿突破的重要目标。

在秦岭造山带风-太矿集区取得了铅锌矿找矿重要成果,在白杨沟、东塘子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了良好效果,白杨沟铅锌矿新增铅锌332+333+3341资源量4.3×104t,东塘子铅锌矿新增铅锌332+333+3341资源量24.4×104t。

在柞-山矿集区取得了斑岩铜矿重大发现,勘查发现了山阳池沟斑岩型铜矿。该矿床主要由池沟隐伏钼矿化带、Ⅰ号铜钼矿化带、付桑沟矽卡岩铜矿化带和Ⅳ号铜矿化带组成。综合研究认为,铜矿化与石英闪长岩关系密切,在已控制岩体和围岩中黄铁矿化和黄铜矿化发育。初步预测硫化物富集于Ⅰ、Ⅲ、Ⅳ号岩体中。岩体形态复杂,产状陡立,Ⅳ号岩体尚未控制到根部,判断岩体沿东西方向侵入。通过地表和深部工程,池沟铜矿预获铜333+3341资源量14.7×104t。

在勉-略-宁矿集区取得了铜矿勘查重大进展,在铜厂矿床西延部位勘查发现了徐家沟铜矿床。地表目前共圈出3条铜矿化蚀变带,根据工程控制程度,现已在Ⅰ号矿化蚀变带中圈定出11个铜矿体,Ⅱ号矿化蚀变带中初步圈定出2个铜矿体,预获铜332+333+3341资源量5.4×104t。另在徐家沟铜矿外围圈定两个找矿预测区:徐家沟南矿带和黄泥梁矿带,预测这两个成矿带远景资源量在(10~15)×104t间。

『贰』 周庆山的主要成果

学术论文
1 周庆山,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实施,图书情报知识 20112 周庆山,张薇,网络视听节目不良内容对未成年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地区中学生的调查分析,现代传播,20113 周庆山,三十而立 硕果满园——为《情报资料工作》贺岁,情报资料工作 20104 周庆山,评价与保护网络信息生态,社会科学报 20105 周庆山,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的优势所在,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6 周庆山,骆杨,网络媒介生态的跨文化冲突与伦理规范,现代传播,20107 翟金金,周庆山,企业竞争情报搜集中的伦理问题及解决措施,情报资料工作 20108 董燕影,周庆山,开放获取自存档的版权许可障碍与解决措施初探,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9 董燕影,周庆山,网络隐私第三方认证机制初探,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10 赵需要,周庆山,张文德,网络信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略,情报学报 200911 周庆山,黄国彬,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典型分析与启示,图书情报工作 200912 周庆山,王雯,李瀚瀛,冀志贤,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与保护的生态战略研究(下) ,图书馆 200813 周庆山,王雯,李瀚瀛,冀志贤,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与保护的生态战略研究(上) ,图书馆 200814 周庆山,图书馆伦理与法律研究进展,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15 赵需要,周庆山,张文德,我国情报学教育及学科发展新动向分析——基于2007年新增情报学硕士点的统计,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16 陈淑云,周庆山,高校自主管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版权管理模式初探,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17 周庆山,王京山,维基网络信息自组织模式探析,情报资料工作 200718 周庆山,基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整合构建的文献交流思想述略,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719 周庆山,李瀚瀛,朱建荣,李腾东,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概况与术语界定初探,图书与情报 200620 周庆山,计算机网络信息专业伦理守则制定问题初论 周庆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 【期刊】图书与情报 200621 周庆山,《文献交流引论》出版20周年北大信息管理系座谈会纪念,图书与情报 200624 赵需要,周庆山,我国情报学教育研究取向分析——基于我国情报学硕士点研究方向的统计,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625 周庆山,图书馆立法势在必行 周庆山,图书与情报 200626 周庆山,数字时代图书馆权益的保障与著作权法的完善,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431 周庆山; 周城雄,我国B2C电子商务支付方式及信用风险分析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硕士研究生 【期刊】南方经济 200334 周庆山; 施燕,香港大学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图书馆网站建设的比较研究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期刊】津图学刊 200236 周庆山; 王涛,Trips协议与我国信息立法完善策略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期刊】情报资料工作 200237 周庆山,孙洁,美国数据库保护立法的新进展——兼论我国数据库专门权利法律保护之定位 ,图书馆学研究 200238 周庆山,情报交流研究的文本阐释学取向引论,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240 周庆山,政府信息立法及权利义务分析,图书情报知识 200242 专业杂志中的精品 学术创新上的园地——贺《图书情报工作》创刊45周年 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大学信息传播研究所 北京 【期刊】图书情报工作 200144 大众传播信息合理使用原则分析 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期刊】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145 澳门文献信息跨文化交流发展战略探析 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期刊】情报资料工作 200146 香港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 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47 信息法结构模型分析(英文) 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期刊】图书情报工作 200148 初景利,周庆山,变革中的西方图书情报学教育,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049 王锦贵,周庆山,香港的社科信息服务业,情报资料工作 199850 周庆山,面向21世纪的信息法学,情报理论与实践 199851 周庆山,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思考,图书情报工作 199752 周庆山,中西合壁的澳门市政厅图书馆,图书与情报 199753 周庆山,论图书情报工作的公共传播原理,图书情报工作 199754 周庆山,文本阐释原理与文献传播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755 周庆山,继承与创新:学科建设管见,图书情报工作 199756 周庆山,交流、合作与共享———澳门首届国际图书资讯学学术会议述略 ,图书馆 199657 吴慰慈,周庆山,面向21世纪的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探讨,大学图书馆学报 199658 周庆山,杨鼎家,情报科学共同体初探,情报杂志 199659 周庆山,试评《信息管理学》的学术特色,情报资料工作 199660 周庆山,文献传播的非均衡性分析,图书与情报 199661 周庆山,文献传播立法问题研究述略,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9662 周庆山,我国信息政策的调整与信息立法的完善,信息与研究 199663 周庆山,文献学与古籍整理,中国图书馆年鉴 199664 周庆山,文献传播障碍的人文考察研究,图书情报工作 199565 周庆山,国际文献传播非均衡性研究,情报资料工作 199566 周庆山,跨文化战略:文献传播的国际共享,图书馆 199567 周庆山,论文献传播的网络化发展策略,津图学刊 199568 周庆山,论文献传播的文化功能,图书与情报 199569 周庆山,文献社会传播渠道形式的对比评价,高校图书馆工作 199570 周庆山,文献传播的社会功能简论,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9571 周庆山,文献传播产业化发展政策研究,图书馆学研究 199572 周庆山,文献的人际传播形式研究,四川图书馆学报 199573 周庆山,跨国资料流通的社会影响与对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99574 周庆山,世纪之交的信息咨询产业的发展对策,现代情报 199475 周文骏,周庆山,以信息为基点的情报学研究,图书情报工作 199476 J.柯克; 周庆山,增值信息服务:信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图书馆学刊 199377 周庆山,周文骏图书馆学情报学思想述略,图书与情报 199278 周庆山,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及对改革我国专业教育的启示,山东图书馆季刊 199179 周庆山,传播学的启示与现代图书馆学研究模式,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8980 周庆山,初景利,论图书馆管理中的公共关系策略,图书情报工作 198881 周庆山,图书情报机构有偿服务理论综述,黑龙江图书馆 198882 周庆山,传播理论与现代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学研究 1986

『叁』 田原宇的研究成果

自1998年以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省部级科技攻关和企业横向重大课题十六项,其中提出石油加工碳氢氧三元素平衡、煤的化学族组成、煤的六组分分离法、煤分级气化等新理论和工艺,开发了NS导向提馏专用塔板、多功能可降解黑色液态地膜、NS混合聚结器、NS-1催化雾化喷嘴、倾斜长条复合塔板和BVT蝶型浮阀塔板、油煤水浆代油燃料、油焦水浆代油燃料、硬沥青水浆燃料、常减压蒸馏深拔等技术并工业应用,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离子体裂解煤制有机物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和等离子体炬辅助下的煤气化项目。已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篇,其中被EI国际索引收录5篇次,授权专利20项,公开实审7项,获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浆态床甲醇、二甲醚催化剂液相合成新技术的基础研究”、山东省重大科技专项 “以褐煤为原料的多功能可降解黑色液体地膜的研制”,以及山东省环保局科技项目、青岛市科技攻关项目、企业横向合作项目8项等。入选2013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8年以来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973课题、国家863课题等国家、省部和企业横向重大课题三十余项。作为首位人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或国家行业协会)级奖30项,其中一等奖13项。其中: 2010年,富含腐植酸的劣质煤梯级综合利用技术及其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12;2012年,高效高通量高操作弹性的立体复合塔板及其配套塔内件的研究与应用,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10;2011年,大型化高效复合塔板及配件的研制与应用,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12;2008年,劣质煤综合利用技术—以富含腐植酸的劣质煤生产可降解液态地膜技术,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15标志性成果:①富含腐植酸的劣质煤梯级综合利用技术②基于塔板与填料耦合的高效高通量高操作弹性的立体复合塔板及其配套塔内件;③生物质、低阶煤或油页岩自混合下行循环流化床快速热解工艺及配套设备技术④煤、城市生活垃圾和生物质燃气型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工艺及配套设备技术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生物质大规模快速热解液化的基础研究》、国家863课题《褐煤热解改质生产优质气化原料研究》、国家863课题《千吨级生物质制备含氧液体燃料中试系统研制》、国家863课题《污灌农田及退化土壤修复关键技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项目《生物质大规模快速热解液化及其产物高效利用的研究》等纵横向课题11项 。

『肆』 成果简述是什么意思

阶段性,是证明你做这是是有分阶段分步骤的,
阶段性成果,你这阶段的成果专或发现,
然后简述出来属。简述:简单的叙述。你可以这样说:xxx事情,的第几阶段(或初级阶段,中期阶段后期)的成果是,1,2,3~(或成果是发现什么,得到什么)
例如;
写论文,计划第一阶段是,市场调查。这个阶段性的成果是:1。xxx得到什么数据
2。什么问题完成3.~~~
简述最好分点说明~

『伍』 项目成果报告

完成了所有一级项目来及自子项目的成果报告编写,编制4 579幅图件和8 171份表格。其中,常规油气资源评价完成3 11 1 幅图件和3 187份表格,编写了10个二级项目成果报告,编写了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成果报告及数据表、图册;煤层气资源评价编制各种图件450幅、表格2 666份,编写了4个二级项目报告,编写了煤层气资源评价成果报告及数据表、图册;油砂资源评价编制各种图件530 幅、表格548份,编写了5个二级项目报告,编写了油砂资源评价成果报告及数据表、图册;油页岩资源评价编制各种成果图件91张、成果表格1 044张,编写了油页岩资源评价成果报告及数据表、图册;油气资源可采系数研究与应用编制各种图件38张、表格147张,编写成果报告15余万字;油气资源发现趋势预测编制各种图件55幅、表格200份,编写了5个二级项目成果报告,编写了油气资源发现趋势预测成果报告及数据表、图册;油气资源评价系统建设共编制各种成果图件38张、成果表格37 张,编写报告43万余字。在一级项目成果的基础上,编写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成果报告及数据表、图册。

『陆』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1)全面分析了全球地质环境驱动力、组成要素、环境问题时空变化及未来趋势,表明经济全球化促使世界资源环境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交织程度日益加深。

按照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的技术框架,分析了全球化大背景下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等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变化的驱动作用,研究了土地、水、矿产等地质环境要素随时间变化规律和水土污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环境问题走向,梳理了国际社会为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所做出的政策响应,并对未来全球地质环境形势进行了研判。

研究表明:各国经济发展和全球化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世界资源环境格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化明显,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形势日趋严峻,各国之间的资源、环境与生态影响不断加大,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交织程度日益加深,全球经济体面临着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艰难选择。全球地质环境前景堪忧,对地质环境调查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向资源、环境与生态综合管理构建地质环境研究新框架,加强地质环境科学对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的支撑与沟通,加强全球化对地质环境变化驱动作用研究。

(2)梳理总结了新的世情下国际环境地质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战略,提出地球关键带为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图景,是地质环境研究的新框架,并对地球关键带内涵、特征、研究范式与进展进行了系统归纳。

通过梳理新的世情下美国、欧盟等经济体环境地质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战略,勾勒出国际环境地质科学研究根据国际、国内需求转变的发展路线和脉络,提出地球关键带为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图景,是地质环境研究的新框架,在界定地球关键带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关键带科学研究的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体系框架和3M(填图—监测—建模)循环体系框架,从填图、监测、建模三个方面总结了关键带研究进展。

当今经济社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相互关联、相互耦合,迫切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搭建一个新的技术框架,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系统研究。地球关键带将与经济社会最密切的地球圈层作为独立的开放系统,为这种需求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框架。地球关键带具有独有的特征: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不断变化、相互耦合;在空间展布上呈现出高度的非均质性;在垂向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特征;在外在过程的作用下不断发生着短期的变化和长期的演化。

地球关键带科学有两种研究范式:DPSIR体系框架,以环境问题的因果链为主线,从基础研究通向管理措施;3M循环体系框架,以循环上升的认识过程为主线,从数据采集通向综合分析。近年来研究进展表明,通过将地质学、水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等学科进行融合,地球关键带科学为气候变化、生态管护、水资源安全、自然灾害防治等重大问题的解决展示了一种新的图景。面向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地质环境工作应将地球关键带作为重点靶区开展基础地质和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建立近地表圈层三维地质框架;同时,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小流域建设关键带观测站,为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搭建一个开放平台。

(3)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地质环境的空间变化与脆弱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深化了对我国地质环境脆弱性的认识。

中国地质环境总体上具有明显的先天脆弱性。通过对地质环境脆弱性内涵与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地质构造、地表形态和组成物质等影响因素构建了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地质环境的空间变化与脆弱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服务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和支撑生态国土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中度脆弱—极度脆弱区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总体脆弱是我国地质环境的突出特征;我国区域地质环境脆弱程度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高东北低的总体空间格局,大致以贺兰山—六盘山—邛崃山—乌蒙山一线为界,此线以西地区地质环境脆弱程度高,此线以东地区地质环境脆弱程度低。区域地质环境脆弱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具有框架性的制约作用,地质环境脆弱度与人口密度、GDP等呈负相关关系。

(4)集成物质流分析与生态足迹方法建立了地质环境压力评价体系与模型,定量刻画了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压力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变化,提高了对我国地质环境走势的研判能力。

经济活动通过资源开发所形成的输入物质流和废弃物排放所形成的输出物质流,对地质环境施加压力。地质环境压力的大小可采用单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上物质流的数量来衡量。基于这一认识,集成物质流分析方法与生态足迹方法构建了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评价模型将区域经济活动强度与区域生态承载力耦合在一起,能够更准确地衡量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大小。采用所建立的模型,对1995~2013年国家尺度的地质环境压力的时间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对1997~2013年省域尺度的地质环境压力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估。

研究表明:1995~2013年,我国地质环境压力指数经历了缓慢增加、快速增加和平稳增加3个阶段,说明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压力从缓慢加大、急剧加大开始向高位趋稳过渡;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资源需求增速放缓、节能减排力度加大,我国地质环境压力可能将接近峰值,在高位趋稳后会缓慢下降。1997~2013年,省域地质环境压力总体呈上升态势,东部地区省域地质环境压力较大,但近年有所减弱;西部地区地质环境压力较小,但上升较快;地质环境压力大的区域以京津冀地区为中心逐步向中部、西部地区扩展,其空间分布重心有从东部京津冀地区向中部、西部转移的趋势。2013年地质环境压力的总体格局表现为以山西和京津冀地区为中心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递减态势。

(5)在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地质环境形势、需求、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迈向生态文明的地质环境调查战略框架,明确了地质环境调查工作转型方向、战略重点与对策措施。

在论述地质环境调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理论基础的基础上,从驱动力、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环境管理等3个方面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地质环境形势发展趋向,剖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环境调查的需求与挑战,对1999年以来地质环境调查工作进展与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迈向生态文明的地质环境调查战略框架,明确了地质环境调查工作转型方向、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对策措施。

新的历史时期,地质环境调查要以生态文明建设及其重大战略实施为核心,突出水资源安全、地质灾害防治、空间格局优化、地质环境健康等四类问题,抓好水文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环境健康调查、地质环境管理研究、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等六大战略任务,夯实填图、监测与建模三个基础,构建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平台,不断深化区域地质环境的认知程度与规律把握,促进地质环境与生态系统交互作用过程耦合,服务与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地质环境调查需要实现六个转变:在研究对象上,实现从特定的地质实体向地球关键带转变;在研究模式上,实现从偏重于填图向填图—监测—建模一体化转变;在效用评价上,实现从偏重资源价值向资源价值与生态价值耦合方向转变;在问题应对上,实现从偏重事后应急向事前预警转变;在组织实施上,实现从单纯依赖地质部门向联合大地学部门转变;在国际视野上,实现从偏重解决国内问题向积极参与全球地质环境治理转变。

(6)针对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需要,通过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分布和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分析,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地质环境调查总体布局与宏观部署方向。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我国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根据全国与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梳理了全国主体功能区分布总体布局,统计分析了各类主体功能区地质环境事件分布、矿产资源开发现状与前景,研究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地质环境调查总体思路与布局方向。

研究表明: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地质环境事件分布相对密集,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分布相对稀疏,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质灾害威胁,重点开发区域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污染;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重叠性,煤炭资源开发与重点开发区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重叠性;我国重要矿产资源西移的分布格局初步形成,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服务供给的主阵地,资源开发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服务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地质环境调查总体思路是: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确定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地质环境调查服务方向和重点任务,形成与城市化、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格局相适应地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布局,推动制约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的解决,推进各地区主体功能的强化和提升。

(7)针对国家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需要,通过对重要经济区资源环境形势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总体思路与工作布局。

在总结重要经济区布局与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重要经济区水资源、土地资源、污水与废弃物排放、地质环境事件等资源环境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梳理了面临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回顾总结了地质环境调查工作进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总体思路与工作布局,以期为推进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计划提供决策参考。

围绕不同需求,循序渐进推进地质环境调查。服务国土空间开发规划编制,服务水土资源开发、工程建设与城市管理,服务地质环境精细化管理,服务资源、环境与生态综合管理,由面上1∶25万调查尺度向重点区1∶5万调查尺度、由重点区向完整的地质单元、由静态的地质框架向动态的地质环境过程不断推进、拓展和深化。围绕四大区带,布局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环渤海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地区加强含水层及地下水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环渤海海岸带、活动断裂调查。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水文地质、城市与重大工程建设区工程地质、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长江经济带加强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突发性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重大工程建设区工程地质、活动断裂调查等。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强地下水与土壤污染、地质灾害、海岸带重大工程建设区工程地质调查。

『柒』 关佶红的科研成果

主持和承担科研课题情况 1. “基于移动Agent和GML的分布式空间信息集成研究与实现”,国家863计划项目。编号:2002AA135340。项目主持人。项目总经费:20万;起止时间:2002.7-2004.6。2. “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WebGIS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01ABB041。项目主持人。项目总经费:2万;起止时间:2002-2003。3. “基于移动Agent和GML的分布式WebGIS研究”,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WKL(01)0303。项目主持人。项目总经费:3万;起止时间:2002-2003。4. “面向海量信息管理的中文文本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60173027。主要研究者(排序3)。项目总经费:18万;起止时间:2002-2004。5. “海量中文文本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01ABB050。主要研究者(排序4)。项目总经费:2万;起止时间:2002-2003。6. “面向空间数据库的聚类新算法研究”,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WKL(00)0302。主要研究者(排序3)。项目总经费:3万;起止时间:2001-2002。7. “Web挖掘中的若干新问题研究”,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SKL⑷003。主要研究者(排序2)。项目总经费:5万;起止时间:2002-2003。8. “高性能网络文档自动分类技术研究”,国家信息关防与网络安全保障持续发展计划。主要研究者(排序3)。项目编号:2001–研2–B-032。项目总经费:30万;2002。

『捌』 常庆瑞的学术及科研项目、成果情况

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科技攻关等课题20余项,在土壤学报、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90多篇,参编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编和参编出版教材7本。进行了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分析;土地资源荒漠化及其防治,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环境效应评价;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与管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土壤发生特性、系统诊断分类和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建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学术及科研成果如下:
1、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合理利用 七·五~十·五期间,参加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研究和北方旱地农业持续综合发展研究,系统开展了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合理利用研究,从土壤及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入手,分析估算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能力,根据利用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用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探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和实施途径,提出不同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模式,形成了一整套开展区域土地资源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土地荒漠化形成与监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资助下,对农牧交错带进行土地荒漠化形成演变、监测评价和预警管理研究:①分析探明了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的本质和过程机制,提出荒漠化形成的4个阶段(风沙侵蚀、蚀积平衡、沙尘堆积和土壤发育)和荒漠化土地的5种类型(肥力衰退粗化型、表层剥蚀型、片沙覆盖型、流动沙丘型和固定沙丘型);②应用3S技术,查明了近15年区域土地利用/覆盖与荒漠化动态变化规律和驱动机制,建立了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监测评价技术体系。
3、植被恢复的土壤环境效应研究 通过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型植被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和黄土丘陵沟壑区防护林体系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从土壤形成发育和系统进化的角度,对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土壤环境效应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得出不同植被类型、树木种类、造林模式、生长年限等恢复措施作用下的土壤质量特点和本质差异,提出评价植被恢复效应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为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4、土壤发生与分类 针对传统地理发生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地区土壤特点和有争议的内容,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系统诊断分类体系和数值分类方法,开展土壤发生分类研究:①提出了陕西土壤系统分类体系,确定了主要诊断层、诊断指标与检索命名方法,及其两种分类系统参比;②建立了秦岭山地土壤垂直带谱,探讨了山地土壤的发生特性、成土过程和类型划分方法;③鉴定了黄棕壤、黄褐土在形成环境、发生特性的主要差异,明确了两者的分类归属和空间分布;④确定了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与作用,提出土垫旱耕人为土诊断层、诊断指标和分类体系的修正方案。
5、资源环境监测管理技术 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是当前世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实时准确地掌握资源与环境的存在状态、演变规律,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的关键技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攻关项目项目资助下,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进行了土壤侵蚀遥感定量分析、监测评价和预警管理,遥感模型识别与自动分类,区域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研制,从调查方法、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影像解译、模式识别、系统设计、和程序编写方面总结出了一套先进、实用的技术与方法。

『玖』 基于激励理论的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

激励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凡是能够对科技成果转化起积极作用的政策法规都具有激励的作用,但纵观国内学者的观点,基于激励理论提出的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利益分配机制,有效激励科研人员

郭莉(2010)等学者均承认利益分配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分配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蒋文、谢清(2010)指出由于一些科研机构担心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会影响到教学、流失国有资产,因此在制定分配政策时,主要强调本单位的利益而忽略了科研人员的劳动,影响了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建议在平衡好科研机构和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体现科研与推广人员的劳动与贡献。如: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将技术成果的应用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效益进行量化并在科研人员的年终考核、职称评定、晋级等方面予以体现;或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各个环节根据科研人员和推广人员的贡献,制定相应的优惠和奖励政策;亦可鼓励科研人员利用闲暇时间从事研发、创办科技企业、到企业兼职等。

李艳军等人(1996)认为科研机构内部对成果转化利益的分配没有体现向个人倾斜的原则,不足以弥补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机会成本,建议把科技成果转化、开发的绩效纳入学校各种奖励、住房分配、职称评定的条件范围;调整科研机构内部对成果开发利益的分配比例,科研院所应适当减少提留比例并将部分提留返还课题组,一方面可以保证成果直接研制推广者的获利水平,另一方面也为成果继续研究和开发提供经费来源;探索出一套以利益分配关系为核心的科研机构附属企业的最佳管理模式,促进其快速发展。

冯振珉、胡元清(2006)认为目前政府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利益分配政策和法律比较滞后,科研机构也很少将科技成果转化直接与利益分配挂钩,影响了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议科研机构可以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政策,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各种开放、优惠政策。如:尽量提高科研工作者及科技成果转化参与者的利益比例;拥有科技成果或具有从事科技咨询资格的科研人员可以在一定年限内带薪离岗创办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学科性公司、科技咨询公司等;有能力的科研人员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同时去科技成果转化的单位兼职;把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益与科研人员及科技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挂钩,科研人员和教师的课题结余经费可以作为他们创办科技型企业、投资其他科技成果转化公司的资金等,以扩大自主支配权限。

从以上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把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益与科研人员的年终考核、职称评定、晋级等挂钩。②尽量提高科研工作者及科技成果转化参与者的利益比例。③鼓励拥有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员可以在一定年限内带薪离岗创办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学科性公司。④鼓励有能力的科研人员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同时去科技成果转化的单位兼职等。

(二)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对于人才的激励方式,国内学者的意见普遍一致,就是要综合采用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曹明亮(2011)认为科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体现出了参与科技转化工作人员的成效,他们的付出不仅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还应给予一定奖励。如果仅侧重精神奖励而缺乏物质激励,会使科技成果转化失去原动力,建议设立专门的科研奖励基金,对科研活动尽可能地提供相关的物质保障。范道胜(1997)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认为国家设立科技成果推广奖,各部委、省市设立相应的推广类奖,可以引导全社会注重和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推广奖应主要奖励直接从事成果推广应用、开发转化的人员。同时,将获得科技成果推广奖的数量等级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作为对科研院所进行评估以及下一轮科研立项的主要依据,特别是要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工程中心挂钩。

杨兰蓉等人(2006)认为在获奖项目成果推广应用中,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提出将科研院所和高校中的科技人才分为研发人才和推广人才,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激励体系。对于研发人才,实行“基本收入+风险收入”的激励管理模式,让他们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部分,保障研发人才的利益,激发他们对市场需求的关注;对于推广人才,则采取“基本收入+提成+职务消费”的激励管理模式,来提高推广人才的工作热情。

万华(2003)则从具体的激励方式出发,指出为使科技成果得以产业化,可以对科技创新人才采取两种激励方式:一种是产权激励,就是以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作为系统对其内在的创新人才就其能力和贡献大小进行量化,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发挥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成果孵化工作。另一种是期权激励,根据未来实际工作的贡献大小,给予科技创新人才期权(或虚拟期权)激励,以更好地吸纳和留住优秀人才,减少优秀人才的跳槽。

(三)健全技术市场,为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搭建良好的平台

根据激励理论,市场力量是科技成果产生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力源泉(肖龙阶,陈爱江,2007),但是市场激励又依赖于技术市场的良性运行。因此,针对如何健全技术市场,学者们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赵正洲、李玮(2012)认为我国的技术市场发育很不成熟,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供给与需求的传输渠道没有建立或健全。要按照“科学、高效、开放、共享”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全国或区域技术市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与技术信息的及时、准确、高效流通。要按照独立法人的属性、条件和程序,建立和健全全国或区域技术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强化技术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游文明等人(2004)则从产学研合作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或学研机构可以通过科技成果孵化器、企业技术(科研)中心、校办科技产业、院所办科技产业或者以产权为纽带合作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等方式,在组建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技术市场,促使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围绕全部各方有效需求进行整合,降低科技成果的交易成本。

(四)创新管理制度,为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

由于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需要借助政府行为来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以保护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利他”动机。关于如何为成果转化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有下列看法。

观点一: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评价考核体系。何先美等人(2010)认为我国的科技评价体制存在偏差,承担国家重大计划、获国家奖、SCI论文等是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这使从事应用研究的教师常处于不利地位,极大地影响了优秀的科研人员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建议对不同性质的教师实行分类指导: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考核其论文发表及引用情况;从事技术研究开发的教师,重点考核其承担课题及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情况,并在成果产业化后的利益分配上向教师倾斜。

观点二: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激励政策。刘强等人(1998)认为目前在成果转化中存在一个普遍性问题是企业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不愿过早参与成果的孵化,唯恐投入失败。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有效地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激励政策,如:对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投入实施优惠利率,对实行产业化后的高新技术产品减免、返退税收等。

观点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郭莉(2010)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科研工作者知识产权意识普遍较淡薄。因此,应该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宣传,提高领导、管理层以及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格执行《专利法》,保护企业和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陈俊(2005)也指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特别是专利保护所达到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需要检视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之不足,对职务发明成果原始权利人的归属、专利申请人的资格、科技转化收益、受奖励权、技术入股等问题,对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商业秘密的保护,做出立法完善。

观点四:推动产学研合作。周玉玲(2007)认为我国政府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鼓励大学和企业合作。政府要加强组织管理职能,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搭桥铺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起以“政府支持、依托大学、市场机制、企业运作”的运行机制,把政府、企业、高校紧密而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有力地促进官、产、学、研的互动链接。

阅读全文

与基于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