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东莞的发展成就
《经济日报》第13版以整版篇幅,全面介绍了东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深入阐述了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思路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报特全文转载。 营造创新环境 实现跨越发展 ———广东省东莞市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纪实 数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东莞市发展的真实图景。 实力强: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31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20倍,年均增长18%,是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的13个城市之一;2007年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540亿元,比1978年增长440余倍,年均增长22.5%。2007年东莞市村组集体净资产超800亿元。全市32个镇街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总额159亿元,平均每个镇4.97亿元,其中超10亿元的镇街3个。28个镇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生活富:2007年东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84倍、77倍。2007年,东莞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达52辆,位居全国前列。2000年,东莞率先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并逐年提高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制造强:东莞生产的运动鞋全国第一,年产约十亿双,全球每十双就有一双产自东莞;中国服装五分之一产自东莞;中国出口的家具五分之一来自东莞;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电脑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微型马达、电脑冰箱、录像磁头等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居世界第一。 贡献大:2007年,东莞的国税收入突破400亿元;东莞为全国约500万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了就业机会,近10年来外来务工人员经东莞邮局汇款金额累计高达1400亿元。 荣誉多:近年来,东莞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第二名”、“国际花园城市”等多项殊荣。 2007年,东莞市获中国创新型城市、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综合竞争力广东省第一、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地级及以上大城市第二。 在中国南方,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省东莞市,30年改革开放发展的足迹、20年建市异军突起的成就,让我们从一座城市的变迁感受到了跨越发展的勃勃生机。 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的东莞市,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毗邻香港,面积246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1万,2007年暂住人口557.8万。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东莞是广东省惠阳地区的一个生产总值仅为6.11亿元的农业小县。1985年9月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30年过去,东莞已经实现城乡一体化,把32个镇街紧紧地“化”为一座城市了。 一条大道与一种追求 东莞是一片富有激情的沃土。行走在这片沃土上,满目生机。 车出广深高速公路,人们便会进入“东莞大道”———一条连接东西、贯穿东莞新城区的快速路。这条建于2002年、从当年泥泞小道到一般水泥公路,到如今两旁丛林掩映、中间鲜花绿树相隔、宽达12车道的优质沥青快速大道,亦如它的名字,直观而深刻地表达了东莞的发展,生动地诉说着东莞发展的昨天与今天。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的路况普遍不好,外企开始到东莞来投资,四五吨的集装箱货车开进来,坑坑洼洼的路要走一天。从1955年到1978年,东莞修了1006公里路,但这些路中只有250公里是符合国家等级公路标准的,所谓等级,也只是简易公路或者四级公路。 从东莞建市的第二年,开始大张旗鼓修路。1994年,东莞的4条主干道和13条连网公路全部全线贯通。1995年,东莞平均公路密度达到92.9公里/百平方公里,而此时全国平均公路密度是11.6公里/百平方公里。正是这些交通大动脉,让东莞的城市建设上了一层楼,更让东莞的经济开始腾飞。短短一两年间,这些新路沿线就吸引了超过300亿元的投资。 东莞有个镇叫高埗,当地农民到只隔了一条江的城里去卖菜,要绕道20多公里,有时人还没进城,蔬菜就颠坏了。1985年,该镇修了全国第一座由农民集资建设的收费大桥,走3公里就进城了。当时交通部派员来东莞调研,东莞人最先提出了“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 如今东莞高等级公路通到村,高速公路贯穿多个镇街。到2006年,全市通车里程达3891公里,公路平均密度达157.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前列。伴随高速公路而来的是东莞的高速发展。 如果说“想致富,先修路”表达了东莞人求发展的朴素追求,路通财通展示了东莞发展的行进足迹,那么迈上可持续发展的宽广大道,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便是东莞人新的追求。 一群人与一个公司 富裕而和谐的东莞是人干出来的。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东莞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是一群实干的人,敢干的人,能干的人。“宏远人”——东莞宏远集团的创业者是他们中的代表。 这些在创业中求发展的农民,他们在东莞开创了许多第一——东莞第一家上市企业,中国第一家民营篮球俱乐部,CBA第一家赢利的俱乐部,中国足坛第一笔转会等等,说起这些,宏远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林感慨万千!陈林是东莞篁村人,1983年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林叔”。虽然做小家电、小型发电机生意赔了本,但背了一身债务的陈林没有走回头路。随后,陈林和乡亲们借一次运动会举办之际做起了柴油和化肥生意,3年间便还清了债务,并用剩余的钱盖起了厂房,于1988年成立了宏远集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宏远的发展涉及工业、农业、高科技、体育等多个产业。1991年,宏远成立股份公司,开始融资,宏远公司的股份竟一度乏人问津。宏远人认准了不回头,1994年,陈林终于带领宏远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那时的深交所,乡镇企业寥寥无几。 1993年,宏远集团公司创建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1994年7月宏远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社会公众股1800万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以多功能工业区开发经营为基础,房地产开发为重点的粤宏远,目前总资产已达到22亿元。 说起宏远的发展,陈林一个深刻体会是用人之道。他说,东莞用人很有包容性。比如宏远集团,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是青海的,总经理是广东兴宁的,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是广东增城的,财务总监是广东汕头的。 宏远涉足职业体育界,也是勇于“吃螃蟹”的表现。如今,广东宏远篮球队已经成为东莞的城市名片,从这里走向NBA的篮球明星,又将“东莞制造”带向世界。陈林感慨地说,宏远是一群人奋斗的成果。 宏远集团20年的发展历程,是东莞20年繁荣兴盛的一个缩影。而骁勇善战的宏远篮球队,也代表着东莞的城市形象与城市精神。 这座城市与这个时代 2007年1月初,东莞城市精神确定为“海纳百川,厚德务实”。 东莞城市精神的形成,是东莞这座城市优秀人文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时代内涵,将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东莞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民生。2006年,东莞内源型经济税收首次超过外源型经济税收,占税收总额的58%。2007年提高到66.7%。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也位于全国城市前列。东莞坚持对镇村基层实行少统筹多让权让利,充分尊重基层的自主权,调动基层积极性,东莞人享受各种福利,率先实现小康生活。 东莞经济的发展不但解决了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吸纳了全国各地的几百万人,使东莞成为综合性现代人才培训的基地。来莞务工,不仅实现了“输出一人,全家脱贫”,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产业工人、实业家等。仅2007年,新莞人通过邮政汇出金额达193亿元。有些新莞人运用学会和掌握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回乡办起个体户或私营企业,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一座城市因一个时代而辉煌,一个时代因一座城市而更精彩。 这座城市叫东莞。
② 广东省在科技发展方面取得成就,有哪些例子
关于新中国取得成就的例子:
1.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
回2.2001年7月13日,北答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3.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
4.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成功升天;
5.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6.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7.2008年8月8日,北京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中国取得了金牌51枚、奖牌总数100枚的历史最好成绩;
8.2010年,我国内地首条海底隧道、全长8.695公里的厦门翔安隧道正式通车,标志着我国海底隧道自主设计、自行施工的能力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9.株洲诞生时速305公里电力机车。其动力车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的高集成化模块结构等十项国际先进水平的设计理念。
10.2013年,神舟十号再次飞天实现对接。
③ 广东陆丰东海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成就
试验区自创办以来,先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区内已经形成一个具备通路、通电、通信、通水等的投资辨厂的良好硬体环境,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兴业。现在区内落户的企业约40馀家,总投资9亿多元。其中比较上规模的企业有:亿达洲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新兴利纺织有限公司、福来喜食品有限公司、美联电力有限公司、富荣针织有限公司等等。
近年来,为继续发挥开发区在大辨工业中的龙头作用,市委市政府重新启动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调整充实了新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开发区以“以诚招商、优质服务、真抓实干、加快发发展”为宗旨,在开发区内辨企业,同开发区负责协助辨理有关证照手续,提供优质服务。开发区将以优惠的辨厂用地价格、优惠的政策扶持吸引社会能人贤士投资办厂。
④ 广东未来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1、干劲 排头兵和杀出一条血路的干劲,这绝对是全国人民需要向广东人学习的,这是我最佩服粤人的地方,这也毫无疑问是未来中华复兴的重要动力。
2、只弄广深,不搞非珠,是一大失误 在经济上,只弄广深,不搞非珠,是一大失误。湛茂和潮汕位置绝佳,居然不如中西部,当需广东省政府检讨。今后10年粤省成败关键在非珠,非珠发展从交通建设和教育投资开始。港珠澳大桥之争,有香港自私的考虑,但广东也有责任。希望这桥赶快修好!在港粤之争里,中央只能偏香港;但港台之争,中央绝对偏台湾。最近有香港媒体说,马英九上台后两岸三通,会损害香港作为两岸贸易中转港口的优势,损害香港经济利益;结果中央很不高兴很恼火。这只能说明这家媒体太不识大体了,呵呵。
3、广东人的优缺点 广东人有很多优点:务实、朴素、低调、勤劳。尤其是客家人和潮汕人,确实是很正宗的中华文化传承人。我很佩服他们那种勤劳创业的精神。但广东人的缺点在于考虑事情过于偏重经济利益,大局观稍有欠缺。比如上交国税问题,如果按国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过去的上海,现在的江苏,都远远超过现在的广东。还有,现在广东上交的税收并未投入到长三角,而是东北和西部。并且这也是必须的。关于深圳的税收问题,确实很特殊,但广东暂时少提为好,因为效果会适得其反。以后深圳的税制会有个有利于广东的改变。
4、未来发展在文化教育 广东未来发展不在珠三角的服装玩具工厂,而在文化教育。岭南文化是中国很独特的一支,广东很多方言中,所蕴涵所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也远远超过普通话;甚至有些广东方言的词汇就是古汉语,完全可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另一方面,推广应用普通话又很必要,希望广东的兄弟姐妹能够理解。在广东,考虑很多事情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就可以,但在北京的层面,却要复杂很多。我在广州曁南大学小住过半年,感受到粤文化的独特性,粤语更有汉唐之音啊!我很喜欢!呵呵。总之,方言要保留,普通话也必须学好。粤语和国语都说得好,才是真正合格的排头兵。呵呵。
5、湛江,茂名和阳江 湛江的未来一个是钢铁,一个是造船。茂名和阳江的港口也可以建大造船厂。个人感觉这三个城市的发展方式应该是整合海岸线资源,走和广深不同的路子。并且,这里的人崇尚读书,这在广东本地人中很例外,另一个例外是梅州,但是梅州又不沿海。所以未来广东省应该将发展重点转到这三市。汕潮揭三市不属于珠三角,虽政治上归广东,但经济上应该入闽台。汕潮揭三市应赶紧融入海西经济区,现在中央马上要拿大笔钱砸到海西经济区,你们快去北京找中央政府反映情况,争取加入海西经济区,这才是关键。还有,到北京后,别光说为了发展经济,一定要让中央知道你们加入海西经济区对统一台湾有多么重要!
6、深圳问题 深圳的问题,一言难尽,去过十次,感觉说深圳的问题太复杂。深圳的问题不是被谁抛弃的问题,而是自己要抛弃掉一些东西,比如低端产业和过多的低素质民工。在政治上要低调,不要再讲升直辖市的事情,避免被香港猜疑,被广州打压。不要再想着去中央要政策,除非你想要的这个政策能有利于统一台湾,否则肯定要不到。最好的方法就是少说多做,最好能人均GDP超过香港。
7、广东和北京 在广东考虑问题和在北京考虑问题,差别非常大!
⑤ 广州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果及未来新科技的发展有哪些
一、广州改革开放40年来成果:
1、收入方面
40年来,广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增长下行中保持就业稳定,减贫成就巨大,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即将全部脱贫,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劳动力素质显著提高。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18倍,年均实际增长
7.8%。40年间,我国居民用31年时间实现人均收入跨万元大关,用5年时间实现人均收入跨2万元大关,目前正向人均收入3万元大关迈进。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中国的中等收入人群正在不断扩大,贫富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大部分人已经实现了小康生活。
2、衣食住行
改革开放前,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吃饭靠粮票和油票,住的是土砖房,交通靠步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收入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舒适的穿衣体验,吃上也开始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瓜果四季常有。
大家也都住上了高楼大厦和新房子,用上了现代化的家具,出行方式的选择也多了很多种,公交,地铁,私家车,高铁飞机等等,不管是去哪儿,总能在24小时到达。
3、体育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了体育新的时期,明确了新时期的发展目标、政策措施和战略思想,中国体育开始回到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正确轨道。79年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80年首次参加冬奥会。
2018年,国家一系列重大改革政策和发展成果所带来的无限活力和巨大动力,体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动员共获得奥运冠军237个;获得世界冠军3319个,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总数的99%以上;创超世界纪录1125次,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总数的86.4%。
二、未来新科技的发展
1、科技增量发展
一线城市里面广州的增量空间是最大的,衡量一个城市有没有未来,最大的衡量就是增量空间有多大。北京和上海的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极限,反观广州1400万的人口规模,相对北上来说还有1000万的增长空间,广州也还有部分建设用地待启用,这些因素让广州具备增量机遇。
2、产业竞争发展
珠三角是个多核地带,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呈现“诸侯争霸”的情况,不像上海几乎可以称霸长三角,北京在华北一城独大。两天前重新核算的GDP数据显示,2016年深圳GDP首超广州,两者都是2万亿上下的规模。
城市实力旗鼓相当,各地政府间对于吸引优秀企业自然会有竞争压力,迫使政府改善营商环境,企业更有活力。硅谷是一个多核的结构才有这么多创新企业出现。珠三角有这么多企业出现,也是因为它是一个多核的结构。
3、生态科技发展
广州能够崛起有两个秘诀,一是包容,二是空调。空调改变了热带地区的生产环境,提高地区的生产能力,近十年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情况,例如美国底特律出现负增长,而佛罗里达人口数量和经济体量的增长都很突出。中国的经济重心有南移的迹象,广州得到发展。
(5)广东发展成果展扩展阅读:
广州开放成果记录
2019年1月8日,中国科技最高领奖台上,广东刷新历史。45个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总数居全国第四,占全国比例达15.79%,创历史最高。
预计2018年研发经费支出超过25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5%,有效发明专利达24.9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一半,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保持全国第一。
制定实施“科技创新十二条”等创新政策,首次出台《广东省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多项改革创新举措。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4万家,总数、总收入、净利润等均居全国第一,技术自给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72.5%和68%。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创造未来的科技发展新趋势(大势所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广东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⑥ 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成就
开发区效益初现,势头较好。开发区已有36家企业(包括南方工业城10家)投产,投入资金近4亿元。2006年前8个月,实现工业产值2.59亿元,同比增长73%;实现税收1015万元,同比增长56%;用工人数4886人,比2005年同期增长36%。开发区正积极落实市委市府及市委刘书记的指示精神,加大力度招商,努力完善A、B区首期基础设施(主要工程已完成)。届时,开发区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省第四届“山洽会”在梅召开。
⑦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概况
广东省以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在许多经济指标上都列各省第一位。如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专利申请量、税收、进出口总额、旅游总收入、移动电话拥有量、互联网用户、货物运输周转总量等。其中进出口总额年均占全国约1/4;累计吸引外商投资占全国约1/4。广东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深化区域金融合作,全力建设金融强省,对周边地区的金融辐射力越来越强。广东已基本形成了以货币、外汇、产权等市场为主体的金融市场体系。现与港澳合作打造粤港澳都市圈。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建议。
应答时间:2021-03-2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⑧ 广东近几年会 发展什么
1、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工业、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
2、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升级。
3、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包括汽车、造船、机械等重型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业、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等。
4、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扩展,力争拥有更多的专利、品牌、标准和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