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报告
国土资源部 国家统计局
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
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
根据国务院决定,我国自1984年开始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截止到1996年全部完成,并将数据成果统一到了1996年10月31日同一时点。这次调查,全国组织了50多万专业人员,采用航空为主的遥感资料和大比例尺地形图,全野外实地调查的方法,逐地块调绘量算面积,查清了每个地块准确的土地数据。逐级汇总出全国土地类型、数量及分布。农业土地面积普查是全国农业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项调查是以全国土地详查的原始资料为基础,通过土地变更调查取得分行政村的耕地面积数据。这一重大成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有关政策、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各地、各部门编制规划和计划等应采用公布的土地调查数据;农用地转用、征用等应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确定的地类、面积为准。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根据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变更后,农村土地承包、农业税赋以及其他涉及农民负担等现行政策都不作调整。
一、调查的全国主要地类面积
耕地:13003.92万公顷(19.51亿亩)
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607.15万公顷(0.91亿亩)
园地:1002.38万公顷(1.50亿亩)
林地:22760.87万公顷(34.14亿亩)
牧草地:26606.48万公顷(39.91亿亩)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407.53万公顷(3.61亿亩)
交通用地:546.77万公顷(0.82亿亩)
其它为水域和未利用土地。
二、 我国耕地分布及质量状况
(一) 耕地面积总量
我国用来种植农作物的耕地面积,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它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小于1.0米,北方宽小于2.0米的沟、渠、路、田埂。据汇总的结果显示:截止199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3003.92万公顷(19.51亿亩)。分东中西部地区来看,东西部地区的耕地面积较少,各占28.4%,中部地区较多,占4.32%(见表1)。
(二)耕地质量结构
在全国耕地面积中,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607.15万公顷(0.91亿亩)。分东中西部地区来看,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见表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应当有计划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表1 东中西部耕地分布情况
地区
耕地面积
占全国比重(%)
万公顷
万亩
东部地区
3695.59
55433.83
28.4
中部地区
5611.89
84178.33
43.2
西部地区
3696.45
55446.68
28.4
表2 东中西部地区25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积
地区
耕地面积
占全国比重(%)
万公顷
万亩
东部地区
38.67
580.00
6.4
中部地区
104.00
1560.00
17.1
西部地区
464.00
6960.00
76.5
在耕地面积中,无灌溉设施的耕地比重高于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分别占60.2%和39.8%;分东中西部地区看,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的无灌溉设施比重大(见表3)。
表3 东中西部地区有灌溉设施和无灌溉设施的耕地占各自耕地面积的比重
有灌溉设施耕地比重(%)
无灌溉设施耕地比重(%)
东部地区
57.7
42.3
中部地区
32.9
67.1
西部地区
32.4
67.6
三、土地基本国情未变,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仍是长期任务
在土地面积的调查中,以国际和国内标准的公顷和市亩统一了各地在耕地面积计量中普遍使用但标准不同的“习惯亩”。同时,对耕地的概念和口径范围也实行了统一标准,包括了北方宽二米、南方宽一米以下的沟、渠、路、田梗面积。全国耕地面积调查数比经常性的统计年报数大3506.83万公顷(5.26亿亩),主要是耕地面积数据的计量单位和统计口径标准化了,数据准确了,实际耕地并没有增加。
从人均耕地看,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106公顷(1.59亩),仍不到世界人均的一半,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人均耕地大于0.13公顷(2亩)的12个省,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自然条件较差、粮食产量较低的地区。人均耕地少于0.067公顷(1亩)的7个省(市、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京津沪三个直辖市。这些地区自然条件较好,粮食产量高,但也是耕地大幅度减少的地区。
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这是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是我们当前执行基本国策的重要措施和目标。
㈡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成果是什么
调查的资本内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的,其任务是分县查清各内村和各权属单位的土地总面积容和分类面积及其分布状况,为建立土地登记、统计制度和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资本单位,农区到村(行政村),林区和牧区到乡,并按全国统一的土地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调查所使用的基础图件,在农区是近期1:10000、重点林区以及相应比例尺的航片或影象平面图。通过野外调绘和补测,将地类界、行政和权属界、以及变化了的地物界线转绘到地形或影象地图上。以修绘后的地图作为工作底图,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并自下而上逐级统计汇总出各权属单位及各行政辖区的土地总面积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绘制各行政辖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他相关图件。 调查的主要成果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结束后,应提交如下成果资料:
㈢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有什么内容
您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如下: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的,其任务是分县查清各村和各权属单位的土地总面积和分类面积及其分布状况,为建立土地登记、统计制度和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资本单位,农区到村(行政村),林区和牧区到乡,并按全国统一的土地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调查所使用的基础图件,在农区是近期 1:10000、重点林区以及相应比例尺的航片或影象平面图。通过野外调绘和补测,将地类界、行政和权属界、以及变化了的地物界线转绘到地形或影象地图上。以修绘后的地图作为工作底图,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并自下而上逐级统计汇总出各权属单位及各行政辖区的土地总面积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绘制各行政辖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他相关图件。
谢谢阅读!
㈣ 土地资源调查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调查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①准备阶段。包括图纸资料的收集、仪器准备和人员组织等。其中准备底图和弄清现有图纸的利用价值是准备工作的关键。②外业阶段。主要工作项目包括现场踏勘,航片判读,调绘或地形图补测,如标绘各级行政及土地使用单位以及各种土地类型的界线,修正变化的地物界线、实地丈量线状地物(道路、渠道)的宽度,以及收集、了解近年来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等。调绘或补测工作应符合规程的精度要求。③内业阶段。主要是将外业补测或航片调绘的内容转绘到工作底图上、根据底图量算面积、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写土地资源调查报告等。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仪器法、交会法、辐射网络法、方格法等转绘方法,按一定的技术要求把航片的调绘成果转绘到地形图上。量算面积的工作,在转绘好的分幅底图上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图按行政区编绘,要能正确反映开展土地调查地区的各类土地的数量和分布,以及行政区划和主要土地使用单位的界线。各类用地要用相应规定的图式、注记表示。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25000~1:100000;乡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比例尺,农区为1:10000,林区、牧区为1:25000~1:100000。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成果有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面积统计表和土地调查报告等。
㈤ 简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本流程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本流程:准备阶段、外业工作阶段、内业整理阶段、成果检查验收阶段。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具体可分为八大步骤:调查的准备工作,外业调绘;航片转绘;土地面积量算;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及说明书;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资料上交归档。
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整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土地利用现来状调查成果整理是源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过程中的土地面积汇总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图、权属界线图的编制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或说明书的编写等工作。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束后,整理的主要成果资料有:
(1)县、乡、村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和以土地权属单位划分的土地面积统计表。
(2)县、乡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分幅的土地权属界线图。
(3)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说明书。
(4)县、乡土地边界接合图表。
(5)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和争议原由书。
㈦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怎么叠加套合
转换到统一坐标系下,然后加入同一工程文件中
㈧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来工作成果(天诚国源土):
1、图件
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土地利用现状挂图等。
2、各地类土地面积汇总表和土地总面积汇总平衡表
村土地面积汇总表;乡(镇)土地面积汇总表;县(市)土地面积汇总表;土地总面积汇总平衡表。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县(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说明书;有关专题报告。
①县、乡(镇)、村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表
②县、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
③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
④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说明书
⑤县、乡(镇)土地边界接合图表
㈨ 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质量如何评价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质量评价是指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各项成果的质量,综合评定整个调查成果质量等级的过程。调查成果质量评价采取计算质量合格率的方法进行,其步骤是:
(1)计算各项调查成果(检查项目)的总评合格率。
(2)根据各项调查成果总评合格率的比重,计算各项调查成果总评合格率的加权平均值,作为整个调查成果质量综合合格率,计算公式是:综合合格率(%)=∑(各总评合格率×比重)。
(3)采用优秀、良好、合格三级标准,综合评定整个调查成果质量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