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近年来的科技成就
一、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上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号送上天空,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二、歼20成功亮相珠海航展
.歼-20身披割裂迷彩涂装参加珠海航展并首次对外进行展示。
三、神州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升空。神州十一号飞船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并进行一系列的空间实验。
四、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
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也被称为“天眼”,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启用。FAST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中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的“利器”。
五、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
“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在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这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在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方面继续走在国际前列。
六、绘制全新人类脑图谱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蒋田仔团队联合国内外其他团队,经过6年努力,成功绘制出全新的人类脑图谱。
七、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
德国法兰克福国际超算大会(ISC)公布了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由中国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运算速度夺得第一。
八、高铁总里程达两万公里
郑(州)徐(州)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中国不仅是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而且高铁的安全运输规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九、中国造出世界最大起重船
振华重工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12000吨起重船在上海长兴岛基地交付,并在现场命名为“振华30号”。这艘船一单臂架12000吨的吊重能力和7000吨360度全回转的吊重能力位居世界第一。
十、“高分”家族新丁雷达遥感卫星高分三号
② 梁辉的主要成果
1987—1990年红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农作物遗传育种工作,参与“小麦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课题,1991年新品种“84—420”获州人民政府科学进步二等奖,主持“早地麦新品种引种示范研究”课题,1993年新品种“872—232(71)”获州人民政府科学进步三等奖;1990年至今,红河州风景园林(旅游)管理处从事园林、绿化、旅游业、历史文化名城(名村)、风景名胜区(国外称国家公园)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一直致力于“山水城市”建设和大地景观和人类生存空间的研究,探讨风景园林理论及学科体系建设。1994-1998年间还从事植物生长调节剂ABT生根粉系列推广与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司和林业部科学技术司的推广特等奖和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林业部科学技术司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林科院二等奖,两篇论文获中国林科院三等奖,一篇获中国林科院ABT生根粉综合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优秀奖。1998年7月被中共红河州委、红河州人民政府评为群团工作先进个人。2000年分别被建设部和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评为先进个人。2001年被中国科协和国家经贸委评为先进个人。《红河州城市绿化美化园林病虫防治的对策及措施》一文,1998年11月被中国园林学会植物保护学术专业委员会评为二等奖,被世界文化名人成就金像奖评委会常设机构、中国国际名人院评审委员会、中国国际名人协会评审委员会、北京市名人文化研究中心授予“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撰写的《风景园林师体系建构初探》(载于《中国市容报》1998.3.11)已录入《世纪论典——当代中国领导干部文选》、《世界学术文库·华人卷》和《中国当代战略文典》等书籍,《现代风景园林科学的学科建设》已录入《中国改革发展文库》一书,《红河州旅游业发展战略及对策》(州“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分课题)已录入《呼唤新的朝阳》一书,《园林风景名胜CI战略》(载于《经济地理》1997年旅游专集)已录入《中国社会科学文库·十四大以来中国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和《中国世纪发展文论大系》等书籍,《红河州草(坪)业发展的地位及作用》(载于《经济地理》)已录入《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文选》和《面向21世纪的中国草坪科学与草坪业》(中国农业出版社)等书籍,《刍议红河州花卉产业的地位及作用》(载于《中国花卉报》主办的《中国园林花卉信息》等)已录入《中国农业发展文库》一书,《盘活集镇土地,加速乡村城市化建设》(载于《云南土地》1998.2)一文被评为州土地局、《红河日报》社征文三等奖,已由中央电视台-7改编拍摄成电视纪实片,并录入《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研究文库》和《中国改革与建设研究文库》等书籍,《红河州风景名胜产业发展问题及措施建议》(《城乡建设》1999.3),已被收录《中国当代兴国战略研究》、《中国新世纪理论文献》、《世纪文典》、《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典范文献》等多部大型典籍,还撰写了《红河州风景园林事业发展研究》(《中国建筑科技与经济管理》2006.8),《云南屏边大围山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开远南洞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泸西县逸圃乡农业发展问题研究》(原载《红河州委党校学报》并被红河州科协评为1996-1999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云南石屏历史文化名城调查报告》。承担编制了《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红河州部分)》,参与编制了《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规划》,参与编辑出版《红河建设大观·风景园林篇》、《华夏城市之花》和《锦绣中华万里行》等大型画册,组织《植物立体扦插育苗试验》并获1998年红河州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和1998年云南省建设厅科技成果三等奖。事迹已被上级有关单位(部门)推荐编录入《中国当代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大辞典》、《世界名人录》、《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中国人才辞典》、《华夏英杰》、《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当代学者风采录》、《国魂——跨世纪中华兴国精英大典》等辞书典籍。
③ 最新科技成果有哪些 科技新成果有哪些
名列榜首的是纳米电子学。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科学家 们发现,传统上以硅为基础的电路存在极限。于是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想方设法突破这一极限,利用分子和小化学物质组合来制造出纳米(十亿分之一米)级的装置。2001年,美国哈佛大学、IBM公司和朗讯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分别在纳米电子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美国IBM公司科学家制造出了第一批纳米碳管晶体管,发明了利用电子的波性来传递信息的“导线”;美国朗讯贝尔实验室则用一个单一的有机分子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纳米晶体管。这些成就为制造体积更小、运算更快、功能更强的电脑铺平了道路。《科学》杂志的主编唐纳德·肯尼迪评价说,开发新一代分子电脑也许还需许多年,研究人员面临一条“漫长而不平坦的路”,但“未来成功的可能性极大”。《科学》杂志称,纳米电子学是世界电脑业的未来,新技术一旦全面成功,世界科技无疑会实现新的飞跃。 多项生物科学入选 处于第二位的是对RNA(核糖核酸)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RNA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它与DNA、蛋白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框架。但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RNA仅仅是传递遗传信息的“信使”。前几年,科学家们发现,其中一些RNA小片段能够使特定的植物基因处于关闭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作“RNA干扰”(RNAInterference简称RNAi)。今年,分子生物学家发现RNAi在老鼠和人体细胞中也可以“停止基因活动”。此外,生物学家还发现有关“信使RNA”(mRNA)生产过程的许多新信息,以及RNA与蛋白质间的关系。 基因测序是又一亮点,名列第四位。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和美国塞莱拉公司2001年同时公布进一步完善后的人类基因组图谱,提前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此外,科学家们还破译了60多种生物的基因密码。 排名第六的是科学家在发育中的神经系统中发现了分子信号如何诱导和压制神经轴突的生长,这将有助于科学家找到修复受损成年神经的方法。 排名第七的是用于临床医学的“智能炸弹”式药物。它可以对付导致癌症的某些明确生化缺陷,使人类征服癌症病魔的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此类药物中的一种被命名为“格力维克”,是某种白血病的克星,今年已获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并开始上市。 环境科学受关注 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的揭开名列第三。科学家早就从理论上推断,在太阳核心的热核反应中,会产生大量的中微子(一种质量极小,没有电性,穿透力极强的基本粒子)。然而实测到的太阳中微子的数目远远小于理论值,大量的太阳中微子失踪了。这就是困扰科学家多年的“中微子失踪之谜”。2001年6月,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的科学家证实了1998年一些科学家的分析:中微子事实上没有失踪,只是在游离太阳的旅途中本身特性发生了变化,从一种形态(如电子中微子)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如缪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据专家称,这一最新发现对目前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提出了质疑,因为该标准模型认为,中微子在通过大量物质时不发生变化。 超导研究取得新进展,列第五位。日本科学家发现,二硼化镁在零下234摄氏度成为超导材料,超过了此前金属化合物创下的超导临界温度。美国科学家将氯仿和溴仿搀入碳60分子,使碳60分子的超导临界温度从零下221摄氏度上升到了零下156摄氏度。 冷原子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名列第八。“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高度重视,有3位科学家因此而荣获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今年,这一领域的研究继续深入,两个法国研究小组首次制造出氦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锂、钾的凝聚态也在今年获得。 令人瞩目的是,《科学》杂志今年首次对环境科学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排名第九与第十位的成就都与环境科学有关。 名列第九位的是,国际气候变化专家调查组正式宣布,过去50年中的全球变暖现象很可能是由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聚集造成的,也就是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人类活动,而非自然。 名列第十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二氧化碳沉降得出了确定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是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树木等植物吸收,转化成其它形态的化合物,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的过程。过去,美国研究人员在沉降程度问题上曾有极大分歧,而2001年,美国两个一直“顶牛”的科研小组终于通过对大气和陆地上二氧化碳沉降的观测而达成一致,找出确切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吸收了美国当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左右,但沉降在今后百年中将可能放慢。
④ 科技成就有哪些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世纪,人类在本世纪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它们是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世界的面貌。它们中有一些为科技界公认的重大成就,将在人类历史上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20世纪初科学革命两大成就
20世纪的科学是在19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如热力学与电磁学理论、化学原子论、生物进化论与细胞学说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世纪的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电子)导致了20世纪前30年的物理学革命,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成为20世纪科学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1、相对论
1905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爱因斯坦在他26岁时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提出了不同于经典物理学的崭新的时空观和质(m)能(E)相当关系式E=mc2(此处光速C=3×108米/秒),在理论上为原子能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关于E=mc2,即物体贮藏的能量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个数量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说,1克物质全部转化成的能量,相当于常规状态下燃烧36000吨煤所释放的全部热能;或者说,1克质量相当于2500万度的电能。
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空间和时间是随着物质分布和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从1923年开始,爱因斯坦用他的后半生致力于统一场论的探索,企图建立一个既包括引力场又包括电磁场的统一场理论,虽然他没有取得成功,但是杨振宁和米尔斯于50年代创立了“杨—米尔斯场方程”,发展了所谓“规范场”的理论,使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统一场论可望在规范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2、量子力学
1900年,普朗克创立了量子论,提出能量并非无限可分、能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新观念。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论,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尔把量子化概念引进原子结构理论。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谔分别建立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1928年,26岁的狄拉克提出电磁场中相对论性电子运动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场论,使包括矩阵力和波动力学在内的量子力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⑤ 中国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全球首对体细胞克隆猴姐妹“中中”“华华”诞生
2018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宣布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诞生;12月5日第二个克隆猴“华华”诞生。多年来,与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一直没有解决,成为世界性难题。该成果标志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实现了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由国际“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2、“慧眼”卫星填补我国空间X射线探测卫星空白
2018年1月30日,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其进入科学成果产出的新阶段。据介绍,“慧眼”卫星已多次参加了国际空间和地面的联测,获得了银道面扫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阳耀发等的大量观测数据,发布了30多个伽马射线暴的观测结果,直接测量到了目前最强的中子星磁场回旋吸收线,完成了国内最高精度的脉冲星导航试验。
3、我国科学家实现全球首例人类肺脏再生
从患者支气管刷取出的几十个干细胞,在体外扩增数千万倍之后,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经过3至6个月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这些干细胞逐渐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气管结构,进而完成了对患者肺部损伤组织的修复替代——同济大学医学院左为教授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利用成年人体肺干细胞移植技术,在临床上成功实现了人类肺脏再生。
4、“301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揭示水稻遗传信息密码
2018年4月25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长文刊登了“301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研究成果。研究人员用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机平台,对这些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基因组重测序和大数据分析,解析了水稻种群基因组多样性本质。
5、“天鲲号”海试成功中国疏浚事业迈向深蓝
“天鲲号”于2018年6月8日-11日进行海上试航,期间,“天鲲号”完成多项考验,如航速测定、停船试验、回转试验、抛锚试验、操舵装置试验、船舶动力系统功能试验及其他辅助系统功能试验。除了航行时需要进行慢车、停车、全回转、溺水救生等一系列紧急动作外,还要对雷达、电罗经、磁罗经等助航辅助设备进行调试校正,返航后开始为后期挖泥试验做准备。
⑥ 最新的十大科技成果是什么
《科技新时代》杂志(美国著名科普杂志《Popular Science》简体中文版)12月号评选出了“2007年度100项最佳科技版成权果”。新浪科技作为《科技新时代》杂志网络合作伙伴,将与您共同分享这100项最佳科技成果。 2007年度100项最佳科技成果涉及电脑、运动休闲、医疗保健、航空航天、汽车、家庭娱乐、电子、工程、家用技术、绿色技术等各个领域的产品与技术,其中许多成果与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这些极富创新性的成果将对人们的未来生活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⑦ 李加纳的科技成果
1、油菜优质高产育种的有关遗传规律研究,获1994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1完成人
2、油菜新品种杂油05示范推广,获1997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1完成人
3、甘蓝型油菜细胞核+细胞质双重不育系选育研究,获2002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2完成人
4、甘蓝型黄籽油菜新材料的选育与研究,获2002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
5、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渝杂18”的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获2000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
6、黄籽羽衣甘蓝新材料研究与利用,获2006年度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第1完成人
7、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示范推广,获2006年度农业部丰收计划三等奖,第1完成人
8、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形成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2005年6月通过重庆市科委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第1完成人
9、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微量花粉调控研究,2000年3月通过四川省科委和重庆市科委共同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第2完成人
10、甘蓝型油菜高蛋白材料“辐油一号”,1994年4月通过四川省科委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第1完成人
11、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新品种“渝黄3号”,2004年12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渝审油2005001),第3完成人
12、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新品种“渝黄2号”,2004年10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油2004022),第1完成人
13、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新品种“渝黄1号”,2001年5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渝审油2001005),2003年1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油2003024),第1完成人
14、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渝油19”,2001年11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第2完成人
15、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渝杂18”,1998年1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第1完成人
16、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渝油12”,1995年5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第2完成人
17、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渝杂09”,1995年3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第2完成人
18、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杂油05”,1994年9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第2完成人
19、国家发明专利 “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调控方法”(专利号ZL200310110898.x),第2发明人
20、国家发明专利“甘蓝型油菜含油量调控方法”(专利号ZL200310110899.4),第2发明人
⑧ 李炯明的科技成果
先后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10余项,培养硕士研究生二十余人,2011年荣获中华医学会最高奖泌尿外科钻石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省卫生厅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泌尿系结石的微创治疗和预防、以及泌尿生殖系肿瘤的微创外科手术。率先在西南地区开展了输尿管镜取石、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经皮肾镜取石及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等新技术。完成了经皮肾镜取石手术安全体系的建立,为我国泌尿系结石诊治领域的主要学术代表人。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减少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尿流改道术出血的临床研究,有效解决了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手术术中出血的问题。
⑨ 2019年十大科技成果
1“嫦娥四号” 实现人类首次 月背软着陆
等待了数十亿年后,月球永远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终于迎来第一个翩翩降临的地球访客。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2、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
5G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全方位变革,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3、科创板鸣锣开市
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性时刻。7月22日,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中国资本市场由此向科技创新企业开放大门。在未来国际科技实力竞争中,科创板将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持续补充后续能量的“大粮仓”。
4、开发出全球首款类脑芯片
8月1日,清华大学开发出的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该芯片结合了类脑计算和基于计算机科学的机器学习,这种融合技术有望提升各个系统的能力,促进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发展。原则上,一个人工通用智能系统可以执行人类能够完成的绝大多数任务。
5、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
限于通信光纤的损耗和探测器的噪声等原因,量子密钥分发系统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内获得较高成码率。目前最远成码距离是潘建伟团队于2016年实验实现的404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