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论述题 (一) 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5分) (二) 社会的突变、渐变及其与语言变化的关系。(2
一)初创阶段(1979-1987):从自发到自觉
一般认为,中国的社会语言学是舶来品,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最早提出社会语言学的学者之一陈原则指出,社会语言学发源比较早。自古以来,中外语文学家都曾讨论过古语与今语、文语与口语、标准语与方言在社会功能上的差别。欧洲19世纪初的方言学家对于自己民族语言内部各种变体的调查,其实即是进行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事实上,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和有没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是两回事。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并不等于建立了某一个学科。当然,一个学科的出现决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定是长时间学科积累的结果。现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语言运动,如20世纪初期的国语运动、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以及北方拉丁化运动,50年代的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等等,都可以算是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但是这些运动或工作可以说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7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语言学”这个术语的出现,人们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7]。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通论性的著作和理论的译介方面。前者除上述陈原的两本著作外,还有陈松岑的《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游汝杰、周振鹤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许国璋早在70年代末开始引进社会语言学,有关论文后来收入《许国璋论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980年到1982年,英国语言学家特鲁基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由林书武等翻译,在《国外语言学》连载。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祝畹瑾编的《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和前苏联什维策尔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卫志强译)。此外,《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85年第5期(中文版)以 “语言与交往:社会语言学研究个案与应用”的专刊形式,发表了一大批社会语言学的论文,很有指导意义。可惜因为发行上的原因,许多人没有看到。
这一时期有两大缺点:一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不够,二是对社会语言学的对象和范围的认识还相当模糊。例如有的学者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之类问题也列入社会语言学,这显然是不妥的。此外,受国外的影响,也有热衷于无谓的名份之争的现象。
(二)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
1987年12月1日至5日,中国社科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首届社会语言学讨论会。会议展示了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和水平,它标志着中国社会语言进入了一个火热的阶段,对推动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8月,深圳教育学院深港语言研究所主办了首次“双语·双方言”讨论会。1990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和苏州大学在苏州召开了首届应用语言学讨论会,其中有不少的论文也是关于社会语言学的。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社会语言学的专题研究。著作有张清常的《胡同及其他——社会语言学的探索》(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高天如的《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等。论文数量很多,结集出版的有《双语双方言》(1-4集)(分别由中山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语言·社会·文化——首届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1)等等。
这个阶段,继续出版了一批关于社会语言学的译介、概论性著作和教材。在译介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方面,除了《国外语言学》等杂志连续刊登译介文章(例如Lesley Milroy的《语言和社会网络》等)外,还出版了佐伊基的《社会语言学演讲录》(刘明霞等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9)、郝德森的《社会语言学》(丁信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等的中译本。其中有的还不止一个中译本。著作方面主要陈原的《社会语言学专题四讲》(语文出版社,1988)、《社会语言学论丛》(湖南出版社,1991)和《语言和人——应用社会语言学若干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陈建民的《语言文化社会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孙维张的《汉语社会语言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等等。教材方面主要有祝畹瑾的《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王得杏的《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英文版)、戴庆厦的《社会语言学教程》(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等等。
据粗略统计,此期出版的社会语言学方面的著作(含教材、译著和论文集)达60本以上,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更是难以统计。一个学科热到这种程度,实在少见。
除此以外,不少学校逐步开设了社会语言学的课程,还有的学校开始招收以社会语言学为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国家学位办也列社会语言学作为3级学科。
这一时期也有一些明显不足。除了缺少理论概括和材料积累以外,方法的欠缺(如材料采集、材料分析的技巧,定量研究多于定性研究等)等现象比较突出。
(三)稳定深入发展阶段(1994-):从热潮走向冷静和成熟
80年代末到90年代前半期,是中国社会语言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然而,到了1995年以后,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表现得相对冷清一些。除了两年一次的“双语双方言”讨论会在主办者的不懈努力下继续照常召开以及应用语言学讨论会上还有人继续关注社会语言学问题外,专门的社会语言学研讨会从1992年起一次也没有举办。这方面的论文从数量上看也有所下降。以致有的朋友对中国社会语言学前途感到忧虑,甚至将其类比于日渐失式微的“文化热”,提出要重振中国社会语言学。
事实上,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语言学不仅没有走下坡路,相反,它显得成熟起来。
一方面,学术界开始就中国社会语言学形成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总结成果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如高一虹(1996)就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等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出版的新著大多都极其注意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所讨论的问题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过了前两个时期。其中主要有陈保亚《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汉越(侗台)语源关系的解释》(语文出版社,1996)、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周庆生《语言与人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邹嘉彦、游汝杰的《汉语与华人社会》(复旦大学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1)、汤志祥《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90年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汉语词语现状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袁焱《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民族出版社,2001)、于根元《网络语言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等等。此外,《双语双方言》继续按计划连续出版(5-6集)。其他论文集如陈恩泉主编《双语双方言与现代中国》(北京语言与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李如龙主编的《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北京语言与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等等也为相关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社会语言学学的英文原著,其中包括社会语言学的重要创始人拉波夫(William Labov)的语言学自选集(北京语言与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这为中国社会语言学提供的理论“外援”。
说这一时期社会语言学从“热”到“冷”也并非没有道理。8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语言学步履维艰的时期(郭熙,1996)[9]。社会语言学的出现无疑给它以新的希望。它和文化热一样,成了学者们竞相追逐的目标。言必“文化”、言必“社会”,成了一种时尚。9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语言学等的兴起和计算机科学对语言学成果的需求,回归本体又成了中国语言学的一个趋势。或许可以这样说,今天在社会语言学领域辛勤耕耘的人,大概是真认准了这条道路。
㈡ 徐兴无的研究成果
1.《白日薄西山--大汉帝国的衰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新译〈金刚经〉》,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97。
3.《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构建》,北京,中华书局,2003。
4.《刘向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5。
5.《孟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中国高校哲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5》(文学部分),与丁帆等合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中国高校哲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6》(文学部分),与丁帆等合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中国高校哲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7》(文学部分),与丁帆等合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丁帆、徐兴无主编,《中国高校哲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文学卷》,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周宪、徐兴无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传统及变革》,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参加编写《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生论文集》(任责任编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参加编写《古文类选》(柳士镇、张宏生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参加编写《中国古代文学》(许结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主编《新编大学语文》(与丁帆、朱晓进合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 莫砺锋、许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编写其中的两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论赵岐〈孟子章句〉》,《古典文献研究》(1989-1990)(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谶纬与经学》,《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3.《论谶纬文献中的天道圣统》,《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5)
4.《〈易纬〉的文本及源流研究》,《中国古籍研究》第1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5.《谶纬文献与战国秦汉间的道家》,《道家文化研究》第12辑(北京,三联书店,1998)。
6.《从〈孝经〉到〈孝经纬〉--谶纬学说与汉代道德构建的完成》,《学人》第十五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
7.《诗经》,《文苑明珠》(中国典籍精华丛书)第五卷(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8.《战国秦汉间封禅祀典的构建》,《新古典新义》(台北,学生书局,2001)。
9.《清代王照圆〈列女传补注〉与梁端〈列女传校读本〉》,《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0.《石渠阁会议与汉代经学的变局》,《古典文献研究》第六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11.《<容斋随笔>中的西汉史研究》,《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12.《西汉武、宣两朝的国家祀典与乐府的造作》,《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
13.《陈仲甫先生论韵遗墨及其他———有关〈陈独秀音韵学论文集〉的史料》,《书品》2006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释〈春秋〉必以周礼明之——读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注例〉》,《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5.王国维《〈汉书艺文志举例跋〉“未达者”之一试解——兼及刘向歆父子校书和汉代今古文经问题》(《古典文献研究》第九辑,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06)
16.《道德、政治、医术——谶纬文献中的儒家治气养性之术》(《中华文史论丛》第八十七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7.《跋周勋初师藏胡小石先生临史敬君碑》(《古典文献研究》第十辑,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07)
18.《作为匹夫的玄圣素王——谶纬文献中的孔子形象与思想》(《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一辑,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08)
19.《论说与叙事——从〈左传〉看儒家的史学传统和话语形式》(莫励锋编《周勋初先生八十大寿辰纪念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
20.《“王者之迹”与“天地之心”——汉代〈诗经〉学中的两种文化阐释倾向》(《文学评论丛刊》第11卷第1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文学史(本科必修)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导读(本科必修)
先秦诸子研究(本科选修)
楚辞研究(本科选修)
经学研讨(本科选修、研究生选修)
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研究生必修)等
《左传研究》(博士生课程) 1.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96年度资助项目“谶纬文献与战 国秦汉间以儒学为主的文化构建”。已结项。
2.主持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汉唐儒学研究”。已结项。
3.主持教育部2003年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汉唐通儒研究”。该项目正在进行之中。
4.参加教育部项目“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已结项。
5.参加江苏省教育厅2002年项目“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已结项。
6.2006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中国现代社会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
7.2007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语言普查试点项目“语言普查工作的社会语言学论证”,课题组成员。
8.教育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专项任务项目,课题组成员。 1. 1999年3月赴香港中文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2. 1999年10月,赴台湾清华大学参加 “纪念闻一多先生百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
3. 2001年5月,参加哈佛儒学研讨会。
4. 2001年6月,访问美国达特慕斯大学东亚系。
5. 2003年12月,赴香港浸会大学参加“汉魏六朝宗教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6. 2004年8月,赴香港理工大学参加“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
7. 2006年12月,赴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参加“体知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8. 2008年4月,赴香港浸会大学参加第二届中文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
9. 2008年5月,赴台湾淡江大学参加第十二届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10. 2008年10月,赴法国阿尔多瓦大学参加孔子学院成立仪式暨“镜像中的法国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
11. 2008年11月,赴韩国中央大学参加艮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1. 1995年至1999年,均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奖教金。
2. 1995年获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3. 1998年,获南京大学新鸿光教育发展基金社科成果奖。
4. 2001年获得 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5. 2007年,获江苏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中文专业研究型课程体系建构)。
6. 2007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
㈢ 田贵森的学术成果
主要学术成果有:《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汉语禁忌语》、《高级阅读课中的写作活动》、《语义结构》评介、《中国的英语交际能力教学》、《论语用隐语》、《如何写研究论文与学术报告》、《现代英语教学法》、《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禁忌语的交际功能》、《外语学习与教学引论》、《新世纪中国的英语教师教育》、《中国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学习新语言:第二语言习得论》等。
㈣ 曹德明的学术成果
研究论文有“语言规范与语言的多样性”、“词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等三十余篇,
《现代法语词汇学》、
《法汉实用分类词典》、
《加拿大文学词典》、
《法语渐进》、
《女士乐园》、
《阿达拉勒内》、
《社会语言学》、
《从巴黎到耶路撒冷》、
《伏尔泰中短篇小说集》、
《写作》
㈤ 徐大明的研究成果
1.Xu, Daming and Li Wei (2002), “Managing Multilingualism in Singapore”, in Li Wei, Jean-Marc Dewaele, Alex Housen (ed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Bilingualis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75-295.
2.Xu, Daming, Chew Cheng Hai, and Chen Songcen (1998).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Attitudes in the Singapore Chinese Community”. In S. Gopinathan, Anne Pakir, Ho Wah Kam & Vanithamani Saravanan (eds.), Language, Society and Ecation in Singapore: Issues and Trends (Second Edition),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 133-154.
3.Xu, Daming (1993). “Unexceptional Irregularities: Lexical conditioning of Mandarin nasal deletion”. Diachronica. Vol. 10, No. 2, pp.215-236.
4.徐大明(1999):“新加坡华社双语调查——变项规则分析法在宏观社会语言学中的应用”,《当代语言学》,第1卷第3期,25-35。
5.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1997):《当代社会语言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㈥ 史宝辉的研究范围和科研成果
主要研究范围: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词典学、句法学、社会语言学、英语教学理论、翻译理论与实践
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教材20余部,译作多部:
代表性论文:《我国语音学与音系学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交际式语言教学二十五年》、《牛津英语词典的新进展》、《河口英语:特征和定位》、《自由主义思潮和语言态度》、《冷静地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专著:《语言交际研究与应用》(与李健、孙亚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主编:《九十年代中国林业外语教学》、《IELTS词汇学习手册》、《雅思词汇卡片》、《英语词汇学(高教自考辅导用书)》、《新编高级英语阅读教程》
参编(撰稿):《语言学教程》(修订版、第三版、第四版)、《语言学高级教程》、《英语多科词典》、《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历程》、《儿童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中国语言学:与世界同步》
正式出版的译作:《北京名木——纪念树》、《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中国苏派盆景艺术》、《中国林业(1949-1998)》(合译)、《中国林业(1999-2005)》(合译)、《北京老街》(合译)等
主要校内教材:《翻译教程》、《英语词汇学》等
㈦ 写一篇社会语言学的小短文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对这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此研究应以语言为重点,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的变异;有的学者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使用语言学的材料来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我们比较倾向于前者。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diglossia)、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
2)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或socialect)、标准语和土语(vernacular)、正式语体(formal style)和非正式语体(informal style)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般认为是:
1)语言的变异(variation),并且联系社会因素来探讨语言变异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常常使用统计的方法和概率的模式来描写这些变异现象。这又被称为"微观社会语言学"(micro-sociolinguistics)或"小社会语言学";
2)社会中的语言问题,如上面提到的双语、语言接触、双方言,语言规范化问题等,这又被称为"宏观社会语言学"(macro-sociolinguistics);
3)研究人们怎样在实际环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以及不同的社会、社团使用语言的差别,如某一社会阶层使用语言的不同习惯(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的不同,这被称为语言的社会变异),又如不同的性别、年龄、行业和经济地位等对个人言语的影响(这被称为个人语言变异)。
如果说,从索绪尔开始的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研究的是同质的(homogeneous)语言,那么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有序异质的(orderly heterogeneous)的语言,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来研究语言的结构。这是社会语言学不同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特征。
社会语言学现在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随着6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对语言异质性的认识的加深,社会语言学又发展出交际民族志学、跨文化交际、交际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会话分析、语言变异研究等学派。
1) 交际民族志学主要从语言的文化、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规律,它侧重于用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来描写语言的运用,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社团、组织、社区以及社会中因文化习俗的不同给言语运用所带来的限制性特征,如:特定社区的社会语言学资源、实际言谈活动中上述资源是如何被开发和利用的等等;
2)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主要是探索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交际策略和具体差异;
3) 交际社会语言学注重研究一个种族内部的交际差异,例如同一种族内男女性别差异对交际策略的影响,不涉及跨文化和跨种族的交际策略;
4) 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的研究把语言的本质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因而儿童的语言习得就与他所处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5) 会话分析是一个专门的学派(在英文文献中常用大写的CA来替代),主要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对话,为其他关心实际言谈的社会语言学派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的框架;
6) 语言变异研究则是以拉波夫为代表的"变异学派"。1966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发表了《纽约城英语的社会分层》(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一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精心调查了纽约市上中等级百货公司里职员的语音,并用一句包含fourth的句子作为调查手段。他发现,不同的r 发音,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人清楚地发r音,有人发得不清楚甚至基本不发。经过统计,他发现,上层和中层的职员,发r音的百分比比较高(分别为62%和51%),而下层的职员发的比例则相对低得多(只为20%)。
通过这个变异调查,拉波夫断定,不发r音是下层口音的标志,下层职员出于向上中层靠拢的心理,经常在顾客面前发r音。此后,变异研究不仅以语言变异作为首要的研究对象,而且发展出了一整套调查语言社团、搜集语言素材并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虽然早期变异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语音方面,但目前已逐渐扩展到语法、语义、话语分析等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
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语言提出了一种更为细致的同时又更为广阔的概念,打破了索绪尔以来只研究语言内部同质系统的局限;2)对语言研究进行计量统计的分析;3)通过语言变异的研究在共时和历时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解决了共时和历时的矛盾。
㈧ 胡萍的科研成果
(一)主持的课题
1.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语言接触与湘西南苗瑶“平话”调查研究》(09BYY064)
2.2008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我国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汉语的语言接触与变异研究》
3. 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07JC40002)《湘西南苗族平话的语言接触和语言转移研究》
4. 2006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0400505)《湘西南苗族“平话”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5.2006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资助项目(0606014A)《湘西南少数民族汉语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
6.2005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湘西南汉语方言语音的区域特征和历史演变研究》,已结题(结项证书号为20070097)。
(二) 专著及教材
专著(独著):《湘西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教材(主编):《新编应用文写作》,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
(三) 主要论文
1.《湖南会同话知三章组的老派和新派读音》(独著),《方言》2009第3期
2.《从湘方言词语看宗教信仰对农业生产习俗的影响》(合著,第一作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麻阳(高村)话两个特殊的语音现象》(独著),《语言研究》2006年第3期。
4.《20世纪以来湘西南汉语方言研究述评》(独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四期。
5.《论湘语在湘西南地区的接触与变异》(独著),《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6.《湘西南汉语方言精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及演变》(独著),《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7.《从古全浊声母的渐变看曾家湾(绥宁县)话的过渡性》(独著),《船山学刊》2006年第3期。
8.《湘语区农业生产习俗的地域特色》(合著,第一作者),《求索》2007年第3期。
9.《离散式音变的方言新证——以关峡(绥宁县)苗族平话ou韵的来源为例》(独著),《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0.《从方言视角看湖南地域文化》(独著),《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1.《湘西南苗族平话词汇的文化透视》(独著),《船山学刊》2007年第5期。
12.《湖南通道“本地话”语音记略》(独著),《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
13.《绥宁(关峡)苗族“平话”的语音特点》(独著),《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14.《试论绥宁“关峡平话”的系属》(独著),《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5期。
15.《绥宁关峡苗族平话的代词》(独著),《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
㈨ 池昌海的研究成果
(一)主要论文:
1·《谈谈语用学与修辞学的区别》 《修辞学习》,1990年第1期。
2·《谈谈修辞学的研究角度》 《修辞学研究》(论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
3·《“吃”语言与“吃”文化》 《杭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1期。
4·《“吃”语符列与其负载的文化信息》 《宏观语言学》(英国),1992年第1期。
5·《广告创作中对传统文化非精华部分的渲扬》 《中国广告》,1994年第1期。
6·《社交障碍及克服障碍的途径》(译文) 《修辞学习》,1994年第1期。
7·《新闻标题实现简练表达的语言途径》,《’94语言论丛》,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
8·《徐迟散文语言分析》 《杭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1期。
9·《相声包袱与语用“预设”“含义”虚假》 《修辞学习》,1996年第3期。
10·《修辞的文化浸染与修辞研究的文化视角》 《汉语学习》,1996年第3期。
11·《相声民族特色藉以实现的符号途径》 《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2·《相声包袱的构拟与语用合作原则的偏离》 《南昌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13.《五十年汉语同义词研究焦点概述》 《杭州大学学报》, 1998年第2期。
14.《对汉语同义词研究重要分歧的再认识》 《浙江大学学报》, 1999年第1期。
15.“洋名”综论 《’98语言论丛》,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16.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杭师院学报》, 2000年第1期。
17.孔子的修辞观 《浙江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
18.《史记》中具礼制价值的“死”义词语的语用选择的复杂性及其原因《修辞学习》,2000年第1期。
19.孔子的儒学修辞思想 《古汉语研究》, 2000年4期。
20.《史记》的修辞艺术与传统等级伦理文化 《 继承与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1.恰似一颗青橄榄,欲嚼欲啖涩难耐 《修辞学习》, 2001年5期。
22.《史记》同义词特殊修辞作用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
23.《史记》中“死”义词语语义与分布特征分析 《汉语史学报》, 2002年第1期。
24.贬佛语汇与汉民族传统宗教心理关系论 《 语言与文化论文集》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5.二十年征婚启事语体特征变化分析 《修辞学习》, 2003年第1期。
26.二十年来征婚启事特征变项语言运用变化调查报告 《 中国社会语言学》, 2003年第1期。
27.《史记》中副词“弗”功能特征分析 《古汉语研究》, 2003年第4期。
28.《史记》中副词“弗”修辞功能的计量分析 《修辞学习》, 2004年第1期。
29.托形格略析 (合作) 《修辞学习》, 2004年第5期。
30《史记》中助动词“可”、“可以”语法功能差异初探 《语言研究》, 2004年第2期。
31.温州话重叠动词分析 (合作) 《 浙江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
32.当前杭州市户外用语与文字规范调查《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
33.常识与责任:传媒使用方言现象的语言学考察 《中国传媒报告》, 2005年第1期。
34.大陆征婚启事二十年来语言运用变化分析 《语言文字学研究》(第一届中国语言文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200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5年。
35.(S)+V得+NP+VP句语义指向与歧义分析 (合作)《 汉语语言学探索》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36.先秦儒家修辞思想的特点论析 《浙江社会科学》, 2007年第5期。
37.让步连词“即使”的语法化 (合作) 《江南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
38.《周易》的话语思想 《浙江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
39.《左传》名词活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40.在学科范式上体现中国文化特色 《社会科学报》(上海),2009年6月4日。
41.框架、概念和关联——语言学概论类教材略谈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42.从述谓差异看“春秋笔法” 《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3期。
43.新论《诗经》中“兴”的特点与类型 《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44. 孟子的修辞思想 《孔子研究》,2010年第6期。
45.《春秋》笔法:句义成分关联与限定成分增添示褒贬 《福建师大学报》,2011年第2期。
46. 回指的修辞制约及其功能 《当代修辞学》,2012年第1期。
(二)著作与教材
1·《汉字人机两用字典》(参编) 江西科技出版社, 1995年。
2·《汉语语言学》(参编)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
3.《语言的逻辑分析》(参译) 杭州大学出版社 , 1998年。
4.《现代汉语通论》(参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01/2007年。
5.《史记》同义词研究(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6.《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程》(编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2009年。
(该书被评为:浙江省2009年度高等学校重点建设教材)
7.《现代语言学导论》(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2007年。
(该书被教育部评为: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8.《汉语研究新探》(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9.《陈望道全集》(10卷,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先秦儒家修辞要论》(著) 中华书局,2012年。
㈩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diglossia)、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
2)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或socialect)、标准语和土语(vernacular)、正式语体(formal style)和非正式语体(informal style)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