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施一公的主要成就
施一公是结构生物学家,主要研究手段——冷冻电镜。2017年诺贝尔奖化学奖就颁给了三位开发冷冻电镜技术的科学家,因为冷冻电镜将生命科学带入了新纪元,让大家看清了以往看不见的蛋白。施一公就是在这个新纪元中走在世界前列的学者。
他在细胞凋亡、大分子机器、膜蛋白研究领域国际领先,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祯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等多个国内外大奖。他“一身三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8年,施一公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工作,全职回到国内,2009~2016年期间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5年起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至今。
在他的治下,清华生科院有了长足进步,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科独立实验室从40多个增加到了100多个。同时,他的学生一个个在国际生物学界崭露头角。
在施一公之前,发国际顶级期刊CNS(Cell,Nature和Science)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是“鱼跃龙门”。到了施一公,发CNS易如反掌。不仅一年能发很多篇,能在2016年8月26日同期发两篇姊妹论文在Science上,还能在这些期刊上发一个主题(剪接体)的连载。
施一公告诉年轻人,想真正做到拔尖创新、立志将研究做到世界前沿,所有的知识内容都用得上。比如2013年的他还在看中学物理。木瓜君也是经历了多年的科学研究才体会到这一点。无奈作为综合大学标准生科院的配置,当年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从内容到师资,都是最低“版本”。
这样培养的科研人员如果想做交叉学科的研究,会发现本科低年级学的课程不对路。而一些世界名校的课程设置却能让学生融会贯通。他们为更高深的科研,打好了基础。其实当初为中国高等教育设置课程的也都是学界泰斗,但往往只局限于本领域。能够跨界看到这种缺陷的,也就是施一公。
(1)施一公科研成果扩展阅读:
施一公的人物评价:
2008年2月,已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在海外华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鲁白说:“他是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
由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等主办的“2013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推选活动2014年1月24日晚正式揭晓,施一公为10位获奖者之一。
“他是闻名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13年,他的科研小组研究进展不断: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进展,为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为开发新型抗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2013年也是他收获荣誉的一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双院外籍院士。他在科研中不忘育人之心,他深受学生爱戴。他就是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施一公。”
在美国生活了18年的施一公,2008年初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后来还放弃了美国国籍。他的归来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⑵ 如何评价施一公老师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最新成果
施一公老师发表的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最新成果是,第一次揭示了与发病直接相关的结构,为之后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症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让人兴奋和惊叹的发现,是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有了这一发现,就好像是黑暗的前路有了那一丝光亮,虽然光还很微弱,尽头也依旧非常的遥远。但因为这一束微弱的光的出现,让人们知道努力的方向应该朝向哪儿,也让人们有了更多的希望。
总而言之,施一公老师的这一发现是非常有意义的。
⑶ 2016除了韩春雨,施一公,还有哪些重大华人研究
上半年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屡登国际著名期刊,韩春雨今年5月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一篇重磅研究,发明出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近日施一公研究组于《科学》杂志就剪接体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发表两篇长文,而且这是施一公团队第二次在《科学》上同时发表两篇论文。
中国科学家的在一些领域的研究已走在世界的前沿,生命科学领域由是如此。下面生物谷小编整理了2016年以来部分中国科学家的重磅研究,供大家参考:
颜宁、高福:NPC1蛋白介导胆固醇转运和埃博拉病毒入侵的分子机制--《细胞》
(清华大学;中国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组)
原始出处:http://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6)30570-0
6月2日《细胞》发表了一篇题为《NPC1蛋白介导胆固醇转运和埃博拉病毒入侵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此研究系清华大学颜宁课题组与中国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组高福院士课题组合作的一项最新成果,在世界上首次解析出NPC1蛋白的清晰结构,并初步揭示了它的工作过程,从而为干预、治疗罕见遗传疾病"尼曼-皮克病"和埃博拉病毒打开了新大门。
NPC1是一个由1278个氨基酸组成并含有13次跨膜螺旋的膜蛋白,该论文在国际学术界首次报道了人源胆固醇转运蛋白NPC1的4.4埃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并分析探讨了NPC1和NPC2两个蛋白协作介导细胞内胆固醇转运的分子机制,同时为理解NPC1介导埃博拉病毒入侵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分子基础。
曹雪涛:找到抗病毒免疫细胞"开关"--《自然-免疫学》
(中国工程院)
原始出处:http://www.nature.com/ni/journal/v17/n7/full/ni.3464.html
免疫系统作为机体的自卫系统,主要是依靠免疫细胞的防御功能,但免疫细胞又是如何识别外来病毒,如何自主进行防御工作的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团队发现DNA甲基化酶Dnmt3a能够使天然免疫细胞针对病毒感染处于高敏感状态,一旦识别病毒入侵就可以显着产生干扰素和启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此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自然-免疫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选择能够通过调控DNA甲基化来决定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分子"为观察点,经筛选发现DNA甲基化酶Dnmt3a能够促进天然免疫细胞高效释放I型干扰素。研究结果表明,DNA甲基化能够维持抗病毒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分子高表达,为天然细胞在病毒入侵时及时高效启动抗病毒免疫反应做充分准备。该发现揭示了抗病毒免疫应答新型表观遗传机制,也为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治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
谢晓亮、白凡:揭示细菌耐药性产生分子机制--《Molecular Cel》
(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
原始出处:http://www.cell.com/molecular-cell/fulltext/S1097-2765(16)30048-X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子刊Molecular Cell于4月21日以长文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谢晓亮、白凡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采用综合应用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和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深入探究了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揭示了耐药性持留菌在大部分生理活动都静止的情况下而外排系统却在活跃地工作的原理,其不断地排出持续进入的药物分子,为耐药性细菌的存活添加安全屏障。
外排系统越活跃体内的抗生素浓度就越低,在含有抗生素的环境中持留菌才得以生存。之前的理论认为持留菌形成一般是通过"消极的被动防御战略",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增强外排活动将抗生素泵出从而减少细胞内药物浓度这种"积极的主动防御战略"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重要发现完善了现有的关于持留菌形成的生物学机制的认识。
王韫芳、裴雪涛:首次将胃细胞转变成肝和胰腺细胞--《细胞-干细胞》
(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 )
Doi:10.1016/j.stem.2016.06.006
王韫芳和裴雪涛两人的研究团队在前几日取得了一项革命性研究成果,他们利用小分子化合物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利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人体胃上皮细胞直接转换为内胚层祖细胞。内胚层祖细胞可以被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肝细胞、胰腺细胞和肠道上皮细胞等,为将来利用干细胞技术治疗终末期肝病、糖尿病等带来新的希望。7月21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这一重要成果,覃金华、王术勇、张文成三位博士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该研究突破了经典重编程对转录因子的依赖,丰富了干细胞再生生物学的理论体系,为成熟肝细胞、胰腺细胞等内胚层来源的功能性细胞提供了安全、可控、有效的细胞来源,在个性化再生医学治疗、药物筛选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该技术在医学上可以进行个性化组织培养,解决器官移植的难题,改善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情况。
刘兵、汤富酬、袁卫平:造血干细胞起源获单细胞尺度解析--《自然》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 ;北京大学生物光学动态成像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病医院 )
原始出处: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7997.html
《自然》杂志于5月19日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中国科学家刘兵课题组、汤富酬课题组和袁卫平课题组合作在造血干细胞起源研究中取得的重要突破。其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单细胞诱导移植、组织特异性基因敲除等多种研究手段,首次在单细胞尺度实现小鼠造血干细胞发育全过程的深度解析。
研究针对HSC发育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5类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揭示了pre-HSC在转录活性、代谢状态、动脉基因表达、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网络等方面的突出特征。利用血管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特异性的两种基因敲除小鼠,阐明Rictor基因在HSC发生过程中的特异性调控作用。此外,测序数据挖掘和功能实验证实pre-HSC具有细胞周期状态的异质性,部分细胞增殖活跃。最后,通过与更多细胞群体测序数据的比对分析,发掘出pre-HSC的98个特征基因。
邵一鸣:首次从中国病人体内分离出"青少年"HIV中和抗体--《Immunity》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Doi:10.1016/j.immuni.2016.03.006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TSRI)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描述了有史以来首个在一类强效地抵抗HIV的免疫分子中发现的未成熟的或者说"青少年"抗体。论文通信作者为TSRI生物学家Jiang Zhu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4月5日在线发表在Immunity期刊上。
这项研究开始于2006年,Zhu和他的同事们吃惊地发现这种抗体在2006年到2008年期间快速地进化,获得抵抗HIV所需的很多特征。之前的研究提示着VRC01级别抗体需要花费长达10到15年的时间产生有用的特征,而这一发现有力地反驳了这一点。研究人员也注意到这是首次从一名亚洲病人体内分离出VRC01级别抗体,之前的VRC01级别抗体来自非洲人或白种人病人。这意味着不同遗传背景的人们可能受益于一种利用人体制造VRC01级别抗体能力的疫苗。
刘光慧:抑制引起早衰的NRF2抗氧化通路--《Cell》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原始出处:http://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6)30565-7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实验室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癌症研究所Tom Misteli研究组合作,通过筛选具有逆转人类细胞衰老潜能的基因,发现转录因子NRF2(NF-E2-related factor 2)介导的细胞抗氧化通路的紊乱是导致细胞衰老的驱动力。此外,通过筛选具有激活NRF2通路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发现一种用于治疗脂肪肝的NRF2激动剂奥替普拉可以延缓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进程,并提高其体内活性。该研究成果于6月2日发表在Cell杂志上。
研究表明,异常表达的progerin与转录因子NRF2结合,并将其捕获锁定在细胞核膜上,使之无法正常激活下游抗氧化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的慢性氧化应激。在年轻的正常间充质干细胞中抑制NRF2的活性可以模拟儿童早衰症的多种加速衰老的细胞缺陷,而在儿童早衰症患者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的间充质干细胞中重新激活NRF2可以有效逆转细胞加速衰老的表型。这些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于人类衰老的认识,而且为延缓衰老及防治衰老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靶标和策略。
周永胜:找到利用脂肪干细胞治疗骨缺陷疾病的新靶点--《Stem Cell Reports》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Doi:10.1016/j.stemcr.2016.06.010 ?
近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周永胜研究小组在《Cell》子刊Stem Cell Reports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一种microRNA能够通过影响脂肪干细胞的信号调控网络促进骨生成,该研究为利用脂肪干细胞治疗骨质疏松等疾病提供了新的方向。
组织工程技术已经成为骨再生医学领域最具治疗前景手段之一。人类脂肪来源干细胞作为一种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深入了解脂肪干细胞向骨方向分化的分子调控网络是开发干细胞治疗方法的重要基础。
该研究发现MiR-34a在人类脂肪来源干细胞(hASC)向骨方向分化的过程中会出现表达上调。在体外过表达MiR-34a能够显着增加hASC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矿化能力同时还会促进骨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在hASC中过表达MiR-34a再进行异位移植也会观察到骨形成能力增强。
中国研究人员:发现遏制乳腺癌进展的重要microRNA--《cancer research》
(广州中山大学)
Doi:10.1158/0008-5472.CAN-15-1770?
许多研究表明转录因子NF-kB在肿瘤细胞中存在异常激活,是导致许多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NF-kB信号的表达强度和持续时间会在多个水平上得到严格调控,但NF-kB信号途径在癌症中持续激活的机制究竟是什么一直没有得到完全阐述。
最近来自广州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cancer research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了一种microRNA发生沉默可能参与癌细胞内NF-kB信号的异常激活。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乳腺癌细胞中研究了microRNA介导的NF-kB信号级联调控,并发现miR-892b表达在人类乳腺癌标本中显着下调,同时该microRNA的表达情况与病人生存期存在相关性。
研究人员通过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证明,在乳腺癌细胞中过表达miR-892b能够显着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转移能力以及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而删除细胞中的miR-892b则会增强上述特性。实验表明miR-892b能够通过直接靶向抑制NF-kB的多个调节蛋白的表达,抑制NF-kB信号途径,其靶向目标包括TRAF2, TAK1以及TAB3,因此乳腺癌细胞中的miR-892b发生沉默会维持NF-kB活性,导致该信号通路持续激活,进而增强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能力。
中国研究人员:解答钠盐摄入如何影响血糖平衡--《cell metabolism》
(中国第三军医大学)
Doi:http://dx.doi.org/10.1016/j.cmet.2016.02.019?
来自中国第三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metabolism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钠盐的摄入能够通过一条由脂肪组织PPARδ介导的信号途径调节血糖平衡。这项研究对于指导人们健康饮食,帮助糖尿病病人预防心血管代谢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高钠盐摄入是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压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促进钠的排泄能够降低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血管代谢病变的风险。但是目前关于钠盐的摄入与葡萄糖平衡之间的关系了解得仍然不够深入。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报告称高钠盐摄入能够显着增加野生型小鼠的尿钠排泄,但是这种作用在脂肪组织特异性敲除了PPARδ的小鼠和糖尿病小鼠模型中受到了阻断。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发现使用激动剂或高钠盐摄入激活肾周脂肪的PPARδ能够调节脂肪组织adiponectin的水平,进而抑制肾脏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的功能,SGLT2是肾脏进行葡萄糖重吸收的一种主要转运蛋白,SGLT2抑制剂是一类重要的糖尿病治疗药物。上述结果表明高钠盐诱导的尿钠排泄过程受到脂肪组织PPARδ的调节作用,而PPARδ的这种调控作用需要adiponectin介导,并通过调节SGLT2 的功能来实现。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糖尿病状态下,由于肾脏SGLT2的功能发生紊乱,高盐摄入诱导的尿钠排泄也受到了损伤。存在高血糖症的2型糖尿病病人尿钠排泄更少,这与他们血浆中的adiponectin水平有关
⑷ 施一公的人物经历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郑州小郭庄。1972年,离开小郭庄,全家搬往200公里之外的驻马店镇。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
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年提前一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
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年—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
2008年,婉拒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HHMI)研究员的邀请,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2013年4月25日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4月30日 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12月1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 。
2014年12月9日施一公以校长助理身份,会见匈牙利罗兰大学校长巴纳·德布勒森一行。2014年12月11日证实,施一公教授已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
2015年08月,施一公拟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2015年09月,施一公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2016年3月25日,施一公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2016年6月2日,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第九届全委会第一次会议,施一公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8年1月9日,施一公已请求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筹建西湖大学。 2018年4月16日,施一公当选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4)施一公科研成果扩展阅读:
奇迹诞生的根源:瞄准最前沿的世界课题
早在2008年,《纽约时报》就这样报道施一公的回归:“施一公和其他顶尖科学家的回归是一种信号,中国在拉近和发达国家科技鸿沟的时间上,比许多专家预期得要快。”
如今,施一公和他的同事们,以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科研成果,让这个预言变成了现实。仅仅是一个月之前,清华生命科学学院的年轻教授颜宁刚刚在同一地点发布了另一个世界级的科研发现。
首次破译人体能量转运通道,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奇迹,为什么能接二连三地出现在中国科学家的实验室里?
施一公说,今天所有的成就,是他自己在回国前都“始料未及”的。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和科研条件毅然回国的他,被很多人认为“疯了”,“连我在美国的亲戚都觉得我脑子有问题。”
可他说,自己现在的心情却“前所未有的舒畅”,“当时也有过很多担心,担心学生质量,担心科研设备。但现在,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实验室的总体水平、做科研的深度、系统性等。
已经全面超过我在普林斯顿最鼎盛时期的水平。”事实上,6年来,施一公在科研上的贡献显而易见: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科从只有40多个独立实验室增加到了120多个。
被他引进到清华全职工作的世界范围的优秀人才多达70余名。他自己也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级的期刊上发表了15篇学术论文。
总结自己、团队和同事的成功,施一公认为有三条:一是有一批优秀、努力的学生;二是不再囿于论文、课题的压力,瞄准的全部都是最前沿的世界级课题;三是得益于良好科研环境的支持。
如今的他,尽管已经站在了全世界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制高点上,却仍然时刻保持着拼搏的警醒和担当。“我们的目标是得到更高分辨率γ分泌酶复合物的结构,这样就可以精细地解释。
任何一个引起老年痴呆症突变的氨基酸突变是如何导致γ分泌酶复合物切割A42的肽段,这样就可以根据结构来设计药物分子,这是一种愿景吧。”
“不能只把眼光盯在现在的成功上。别忘了,中国的整体创新力还只排在世界20多名。要是在所有的科研领域都能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那我们的国家就真得不得了了。
⑸ 施一公为何饱受非议是因为美女徒弟吗
他放弃美国国籍,为中国培养三名美女弟子,却因一句话被舆论围攻
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而对待工人农民的态度则可考验这个民族的良心。不管是社会底层的工人和农名,亦或者是站在时代领航者的知识分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相对而言,科学家对整个社会的推动更为明显,也更为受人瞩目。
每个家长都希望有一位施一公这样的名师来教授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孩子也都希望取得颜宁、白蕊和万蕊雪那样的成就,可是,想要攀登科学高峰何其难也。首先要跨过的一道坎便是被称为"数学之母"的数学。
⑹ 清华大学哪位教授,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挖走”
清华大学颜宁教授已经在清华任教长达10年,算得上是清华大学的一位老教授了,颜宁高考考入清华大学,就与清华大学留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出国留学深造,学业有成的她最终决定返回清华大学任教,为祖国的科教事业做贡献。
颜宁教授在清华大学已经很知名,在学术界和科研圈的名气也是响当当,她有勇气选择离开清华大学,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也足以见得颜宁教授是一位对人生有追求,有勇有谋的女科学家。
虽然落选了中科院院士,但是颜宁教授去往美国发展后,却顺利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终究是获得了院士的头衔和荣誉,希望颜宁教授能够在普林斯顿大学专不断精进,他日研究有果,能够选择回国发展,为祖国的科教事业再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我们也希望颜宁教授不会变更国籍,未来不会成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而是成为名副其实的中科院院士;对此,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⑺ 怎么评价施一公的科研能力
施一公的科研能力非常强。从小对科学感兴趣的他,就立志在这条道路上奉献自己,当他以优异的成绩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的科研之路就此开始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当选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同年12月,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一公的科研能力毋庸置疑,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也是值得肯定的,他不仅是一个科学家,更是一个爱国者!
⑻ 中国三位生命科学饶毅、王晓东和施一公科研成就是怎样的
申明:
三位大神都是我辈生物学子的榜样,也为我国的生物领域推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⑼ 施一公得意女弟子颜宁,离开清华大学后被评为院士,是巧合吗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作为一名高材生,亦或者是科学家,都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和心思都集中在学业或者是研究上,而应该时时刻刻懂得心系祖国,把祖国捧在自己的手心上。
3、给予表彰
没有人不想得到他人的认可,不想给自己争取到荣誉,对于青年科学家来说,他们也希望自己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能够获得认可,希望自己能够凭借着突出的科研成果获得相关的荣誉。
因此先要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就应该要及时给一些在科研领域取得成果的人,一些表彰,给予他们一定的荣誉,让他们知道原来自己是被重视的,而不是忽视的。
结语:我们也希望从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大学出来的青年科学家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能够懂得心系祖国,在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能够选择回国发展,舍小家,为大家,为祖国科教事业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今日互动话题:各位朋友们,你们认为还有哪些原因让颜宁教授决定离开清华大学呢?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分享!
⑽ 施一公的生物科研会获诺贝尔奖吗
诺贝尔奖的评选,要么是重大的理论突破,要么是有巨大的使用价值,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施一公是有很多的研究,但很好有突破性的研究,目前也并未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很大的应用,因此,短期内很难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