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国对外开放的例子。
1、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地域包括今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个区。当时,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建设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所有制结构为多种形式共存,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2、1990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策开发上海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之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又一个领头羊。
3、2001年11月:在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并批准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随即递交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的通知书。一个月后,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
4、2008年8月: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整在中国首都北京开幕,上海、天津、沈阳、秦皇岛、青岛、香港为协办城市。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不仅圆了国人百年奥运梦,更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一次盛会,展示了中国在过去数十年现代化和开放之路上取得的成就。
5、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在简政放权、负面清单、人民币自由兑换、推动境内资本的境外投资和境外融资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了宝贵经验,最终复制推广至福建、广东、天津、辽宁、陕西等省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
㈡ 求中国近几年对外开放的事例
有以下事例:
1、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地域包括今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个区。当时,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建设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所有制结构为多种形式共存,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2、1990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策开发上海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之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又一个领头羊。
3、2001年11月:在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并批准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随即递交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的通知书。一个月后,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
4、2008年8月: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整在中国首都北京开幕,上海、天津、沈阳、秦皇岛、青岛、香港为协办城市。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不仅圆了国人百年奥运梦,更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一次盛会,展示了中国在过去数十年现代化和开放之路上取得的成就。
5、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在简政放权、负面清单、人民币自由兑换、推动境内资本的境外投资和境外融资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了宝贵经验,最终复制推广至福建、广东、天津、辽宁、陕西等省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
6、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向世界发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旨在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和历史符号,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重点,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7、201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人民币2016年10月1日起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即“SDR货币篮子”)。人民币由此成为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并列的第五种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入篮”被视作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这也是对于中国在过去几年在货币和金融体系改革开放方面所取得进步的认可。
8、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在北京举行,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等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高峰论坛,来自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嘉宾作为正式代表出席论坛。同时,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的4000余名记者注册报道。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体现了中国推动更高标准对外开放的决心和诚意,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清单,进一步为“一带一路”在全球赢得了人心。
㈢ 对外开放取得成果的事例
加入WTO,重返联合国,神5、神6,嫦娥一号,中国在朝核问题中起重要作用,科技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㈣ 我国对外开放伟大的成就有哪些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年来,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由市场确定,95%以上的投资来源于企业、银行和社会.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年多来,严格信守承诺.清理和修订法规,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开放服务贸易,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为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良好条件.
㈤ 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实例
1978年不是古代啊,楼上历史只是太贫乏
㈥ 简要说出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影响
http://ke..com/view/694876.htm
㈦ 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事例
1、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地域包括今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个区。当时,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建设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所有制结构为多种形式共存,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2、1990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策开发上海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之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又一个领头羊。
3、2001年11月:在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并批准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随即递交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的通知书。一个月后,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
4、2008年8月: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整在中国首都北京开幕,上海、天津、沈阳、秦皇岛、青岛、香港为协办城市。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不仅圆了国人百年奥运梦,更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一次盛会,展示了中国在过去数十年现代化和开放之路上取得的成就。
5、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在简政放权、负面清单、人民币自由兑换、推动境内资本的境外投资和境外融资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了宝贵经验,最终复制推广至福建、广东、天津、辽宁、陕西等省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
㈧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的近期案例,越多越好,满意给分给好评!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对外开放逐步推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逐步推进,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980年,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设立为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航船正式扬帆起程,此后,我国逐步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形成了分步骤、多层次、逐步开放的格局。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市场,转变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双向开放市场;由被动地接受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转变为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由只能依靠双边磋商机制协调经贸关系的开放,转变为双边、多边机制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开放。
对外开放从商品贸易向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推进,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取得积极成果。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服务领域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以旅游、运输服务为基础,以通讯、保险、金融等新兴服务贸易为增长点的服务贸易全面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贸易区域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对外开放层次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辟贸易区域,办起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多种形式的贸易区域,实行特殊贸易政策,对扩大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提升对外贸易管理水平、拓展开放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2008年,54个国家级开发区创造地区生产总值占同期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1%,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8.5%,出口总额占14.4%,进口总额占15.9%,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占全国的20%以上。
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小、贸易伙伴少、贸易方式和外贸商品单一。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全面建交,对外货物贸易伙伴迅速增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外贸商品日益丰富,贸易结构逐步改善。
对外贸易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居世界位次迅速提升至第3位。
195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11.3亿美元,1973年突破百亿美元,1978年为206亿美元。1988年突破了千亿美元,之后贸易总额增长不断加快。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外贸易增长迅速。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7年又一举突破2万亿美元。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616亿美元。1979年至2008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7.4%。
进出口贸易对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占GDP比重达到59.8%,我国成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1978年,进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7%,2008年达到59.8%。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极大地缓解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外汇资金,使我国从一个外汇极度紧缺的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7亿美元,2008年达到19460亿美元,为我国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资金。进出口贸易成为我国税收的重要来源,增加了国家财力,2008年我国关税和进口环节税9161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16.9%。
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达到7.9%,在世界贸易中位次稳居第3位。
1978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仅为0.8%,在世界贸易中居第29位。2004年,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跃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之后一直稳居该位次。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提高到7.9%。中国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86.7%,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明显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了从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向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产品为主的转变。1995年以来,机电产品出口连续保持我国第一大出口商品地位。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822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6%。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自此之后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大幅提高。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15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8年的11%提高到29.1%。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已居世界第2位。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41.1%,新中国成为世界重要制造业基地。
改革开放初期,一般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在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等资源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加工贸易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通过发展“两头在外”的轻纺和机电、电子等产业的加工贸易,我国出口市场不断扩大、国际竞争力大幅增强、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步伐不断加快,新中国逐渐发展为制造大国。2008年,加工贸易增加到10536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41.1%。1982年至200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24.8%,高于同期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8.6个百分点。
贸易伙伴发展到220多个,贸易市场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参与国际经济交往不断深入。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1951年,我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53%。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提出了“市场多元化”战略。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的贸易伙伴已由1978年的40多个发展到目前的220多个,贸易市场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形成。
服务贸易蓬勃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旅游、运输服务为基础,以通讯、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和广告等新兴服务贸易为增长点的服务贸易全面发展格局,服务贸易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贸易占世界的4.2%,居世界位次上升至第5位。
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82年的仅44亿美元上升到3045亿美元;占我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9.4%上升到10.6%;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由0.6%提高到4.2%;居世界位次由第34位上升至第5位。我国服务贸易增长快于世界平均水平。1983年至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7.7%,比同期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高8.7个百分点。
贸易结构逐步优化,高附加值服务行业快速发展,咨询服务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2.4%。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以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为主,传统服务贸易出口占比达80%以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出口显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在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2008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额由1997年仅0.84亿美元增加到62.5亿美元,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由0.3%提高到4.3%;咨询服务出口由3.5亿美元增加到181.4亿美元,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4%提高到12.4%。
国际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取得长足发展,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居世界第5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发展餐饮旅游业,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础上,大力挖掘旅游资源,积极吸引外国游客,来华旅游人数逐年增多,营业收入不断提高。
2008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从1978年的181万人次增加到13003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从2.6亿美元增加到408.4亿美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居世界位次由1980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5位。居民出境旅游也保持快速发展。2008年,国内居民出境人数由1993年的374万人次增加到4584万人次,居世界位次由1995年的第17位提高到2007年的第6位。
“引进来”与“走出去”共同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我国基本没有利用外资,也没有企业海外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敞开大门吸引外资,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提升了综合竞争实力。2000年,“引进来”战略实施20年之后,我国实施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通过采取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多种方式走出国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利用外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利用外资方式日益丰富,我国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定了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吸收外资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992年至2000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233亿美元,年均利用外资金额达到359亿美元,是1986年至1991年的10倍多。2008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952.5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41倍;外商直接投资924亿美元,增长99.4倍。1979年至2008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498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526亿美元。
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29.7%,外商投资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带动产业技术进步、扩大出口、提供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8年,占全国企业总数3%左右的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全国的29.7%,实现出口额占全国的55.3%,进口额占54.7%,缴纳税收占全国的21%,直接吸纳就业4500万人。通过吸收外资,我国引进了一大批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填补了国内部分高新技术领域的空白,促进了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境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对外投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3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9亿美元,2008年上升到407亿美元,2004年至2008年年均增长69.6%。对外投资形式逐步多样化,由单一的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扩展,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
对外经济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力逐步增强,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达到1130亿美元。
1976年,我国的对外承包劳务队伍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数量逐年增多,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领域逐年拓展。自1995年起,我国开展了对外设计咨询服务,对外经济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目前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已经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㈨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开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成就的例子有些什么
对内改革的举措
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
城市: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银行金融体系。
经济体制:由单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政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由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社会保障:进行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和福利、教育、科技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举措
1、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改革经济和对外贸易体制;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进投资环境;5、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6、实行走出去战略,拓展海外市场,在全球配置资源;7、降低关税
㈩ 中国从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哪些要具体的例子。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呈现了从数量小到数量大、从质量低到质量高的开放新趋势。中国正在以开放的新英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开放格局经过先试验后推广,采取了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一)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推进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航船正式扬帆起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对外开放的范围由特区逐步扩大到了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初步形成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格局。1992年相继开放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沿边城市,开放太原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原区域性推进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至此,一个从沿海到内地、由南向北、自东向西、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
(二)对外开放从商品贸易向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推进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对外开放以“出口创汇”为切入点,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成为政策的基本指向。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不仅要继续扩大商品贸易,而且可以让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办企业、搞加工贸易。这样就使原来的对外经贸交流从贸易领域扩展到投资和生产领域。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到国际市场融资等多种方式被广泛采用。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服务领域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二、对外贸易连上新台阶
对外贸易是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方式和渠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与出发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货物贸易规模增长超过100倍
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1737亿美元,增长了104倍。其中,出口总额从98亿美元增加到12178亿美元,增长了124倍;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9560亿美元,增长了87倍。1979-2007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8.1%,进口年均增长16.7%。
特别是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抓住国际产业加快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对外贸易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赢得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2002-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年均28.5%的速度增长,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8.9%,进口年均增长27.3%。200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097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又一举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
自1950年起的58年历程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00亿美元用了29年,从2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用了23年,从5000亿美元到1万亿美元用了3年,从1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也仅用了短短的3年时间。2002-2007年入世6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即从改革开放到入世之前23年的总和。
30年来,进出口贸易从逆差转变为顺差,使我国从一个外汇捉襟见肘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从改革开放到1993年,除少数年份进出口贸易有小规模顺差外,多数年份均为逆差。进入1994年以来,进出口贸易均保持顺差,且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贸易顺差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67亿美元。2005年又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20亿美元。2007年再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618亿美元。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从1978年仅有的1.67亿美元迅速扩大到1.5万亿美元。
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改革开放初期位居第32位,2004-2007年稳居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其中,2007年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8.8%,世界排名跃居到第2位;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也提高到6.7%,位居世界第3位。
(二)货物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从出口商品结构看,30年来,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1985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近平分秋色,分别为50.5%和49.5%;到1986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大大超过初级产品,达到63.6%,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到36.4%。2007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进一步转变为5.1%和94.9%,工业制成品占据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绝对主导地位。
令人欣喜的是,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提高,1994年为26.4%,2000年提高到42.3%,2003年进一步提高到51.9%,2007年则达到57.6%。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2000年为14.9%,2003年提高到25.2%,2007年进一步提高到28.6%。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
从进口商品结构看,为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进口商品结构中,资源、基础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明显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
1985年初级产品在进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仅为12.5%,2007年这一比重提高到25.4%。其中,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和非食用原料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由1985年的0.4%、7.6%提高到2007年的11.0%、12.4%。近几年,大豆、铁矿砂、石油等基础原材料的进口量呈持续大幅增长之势。
与此同时,国内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工业制成品进口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分别为4990亿美元和2870亿美元,分别是1994年的8.7倍和2000年的5.5倍;机电产品占进口额比重从1994年的49.4%提高到52.2%,高新技术产品占进口额比重从2000年的23.3%提高到30.0%。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资源和技术的不足,而且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条件。
从贸易市场结构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伙伴已达220多个,贸易市场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与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的贸易合作蓬勃发展,对东盟、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取得较大进展,与其他贸易伙伴往来发展较快。
1998-2003年,日本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位居第2位和第3位;2004-2005年,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和日本位列第2位和第3位。2007年,中欧、中美和中日双边贸易额分别为3561亿美元、3021亿美元和2360亿美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5.2倍、4.5倍和3.8倍。
2007年,东盟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2025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7.6倍。俄罗斯、印度分别为我国第八、第十大贸易伙伴。
(三)服务贸易取得长足发展
2007年服务贸易总额由1982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509亿美元,25年增长了57倍,年均增长17.6%。其中,出口额从24.8亿美元增加到1217亿美元,年均增长16.9%;进口额从18.7亿美元增加到1293亿美元,年均增长18.5%。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严格履行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的承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入世6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24.4%,高于同期世界平均13.8%的增速,也高于同期世界主要国家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同时,服务贸易的结构也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通讯、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等全面发展的格局。改革开放之初,以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达80%以上,2007年这一比重已下降到60.8%。
2007年,服务贸易总额占我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82年的9.4%上升到10.3%,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升至4%;世界排名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位居第5位,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其中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位居第7位和第5位。
三、利用外资发展迅速,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外资的进入,弥补了长期困扰我国的资金和技术双缺口,推动了经济增长,增加了税收和就业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了我国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
(一)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渐成主流。
1992年以前,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是对外借款特别是政府贷款,外商直接投资一直偏小。1979年至1991年,每年都是对外借款大于外商直接投资,13年间累计对外借款高达526亿美元,而外商直接投资仅为251亿美元。1992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对外借款,此后,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大幅度增长,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最主要的方式。
从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看,1983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仅9.16亿美元,2007年已达到748亿美元,24年增长了81倍;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超过7700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0.1%,远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其中,1983年至1991年吸收外资较少,平均每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26亿美元;1992年以后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1992年吸收外资首次突破100亿美元,1993年登上200亿美元台阶,1994年迈过300亿美元,三年跨过三道坎,此后,我国成为全球投资热点的地位逐步确立,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稳步扩大。1992年至2007年平均每年吸收外资超过450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19.4%,比同期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额年均增速高出7.5个百分点。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2007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量达到创纪录的1.5万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1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近4400亿美元。2007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加上金融领域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合计约835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5.4%,占发展中国家的19%。我国从1993年起已经连续15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2007年末在我国实有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超过28万家,实有投资总额达2.11万亿美元。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12549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的57.7%,缴纳的税收超过9900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20%,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5000万个。
(二)利用外资方式不断拓展
改革开放初至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相对单一,一直以绿地投资为主,并购投资和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很少。入世以来,我国认真履行加入WTO承诺,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开放资本市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正在有序推进。
首先,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到境外上市。中国政府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到境外上市,扩大融资渠道,参与国际竞争。截至2008年4月底,共有150家境内公司到境外上市,筹资总额1105亿美元,其中有55家企业同时发行A股。
其次,主动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目前,QFII投资额度已提高至300亿美元,54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获准投资额度约105亿美元,另有5家外资银行获准开展QFII托管业务。QDII方面,有21家基金管理公司和9家证券公司取得QDII资格,9只QDII基金产品和1只QDII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获得批准,获批投资额度已达375亿美元。
第三,在WTO框架内开放证券业。截至2008年4月底,中国证监会已批准设立7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31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其中15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权已达49%。
第四,改进和完善外资并购政策。2006年颁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我国外资并购政策和环境全面改善。
截止到2007年底,外国投资者共并购2.18万户中国境内企业的股份,占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总户数的7.6%,其中外国投资者购买1.94万户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股份,购买2373户内资企业的股份;并购的企业实有注册资本1343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注册资本的11.6%。
(三)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利用外资总体上呈现出数量扩张型特征,为了出口创汇和引进外资,各级政府对出口导向型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了用地、税收和融资等多方面的优惠,并由此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商投资格局。入世后,我国相继修订完善了相关政策,颁布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取消了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进一步扩大了服务业开放;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外资项目进入。同时,充分发挥外资在自主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优化外资区域布局、创新利用外资方式,积极稳妥扩大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对外开放,拓展利用外资的新领域。
在新的外商投资政策指导下,外商投资的重点,从一般制造业发展到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近几年外商投资于研发中心、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产品等高技术项目明显增加;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后,商业、外贸、电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已成为外商新一轮投资的热点。
外商投资的产业构成显著改善,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大幅度提高。2005-2007年,第三产业外商投资金额占全部外商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4.7%、31.6%和41.4%;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是74.1%、67.5%和57.3%,呈现出相反的变动趋势。
四、“走出去”战略实施取得初步成效
“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推动企业以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走出国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外经济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力逐步增强。
对外经济合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生事物,经过不断努力,迅速发展成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6年,我国的对外承包劳务队伍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到1980年共有29家企业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主要市场集中在西亚和北非。1981年以后,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队伍开始逐步壮大,企业的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在外承揽的业务规模扩大,综合竞争力增强,市场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自1995年起,开展了对外设计咨询业务,对外经济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拓宽。
入世以来,对外经济合作驶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从改革开放之初仅有几家企业,到2007年已发展成为一支由1000多家企业组成的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队伍,业务范围向技术性较强的领域不断扩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2002—2007年,对外经济合作签订合同累计48.6万份,合同金额257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633亿美元,分别是1976—2001年对应项目总和的1.9倍、2倍和1.8倍。
2007年是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新签合同金额85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7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1%和34.2%;派出各类劳务人员75.3万人。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3%。业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金技术密集的电力、冶金、石化、轨道交通和电子通讯等领域的项目已占到总营业额的一半;大项目数量增长迅速。2007年有49家企业入选美国《工程新闻杂志》(ENR)全球最大承包商225强,14家跻身百强。
(二)对外投资规模增势强劲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经国家批准,只有少数国有企业主要是贸易公司走出国门,开办代表处或设立企业。
经过30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虽依然较小,但已取得积极进展。入世以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步入较快发展期。200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仅有27亿美元,到2007年已经上升到265亿美元,2002—2007年6年间年均增速25.1%。截止到2007年底,7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的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已超过1万家。
对外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宽,对外投资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呈现出市场多元化发展态势,投资国别已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2007年,亚洲地区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比重为62.6%,拉丁美洲占18.5%,欧洲、北美和大洋洲合计占13%。
对外投资由单一的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扩展。跨国并购已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主要流向资源、电讯和石油化工等行业。2007年,以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全部投资流量的23.8%。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产业集聚区逐步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不仅采掘业、制造业和商务服务业继续加大对外投资,金融业也开始了境外投资试点。截至2006年底,中国工商银行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总资产达2268亿美元。国有商业银行在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等29个国家和地区设有47家分行、31家附属机构和12家代表处。到2008年4月底,我国已批准10家证券公司、6家期货公司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31家境内企业获准从事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境外期货交易。
截止2007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179亿美元,其中,金融类企业存量167亿美元,非金融类企业存量1012亿美元。
五、多双边经贸合作成就瞩目
一是把建设自由贸易区提到战略高度。自由贸易区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式、新起点,以及与其他国家实现互利共赢的新平台。我国从2000年开始建设自由贸易区,截至2007年10月,我国跟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对其出口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与东盟签署并实施了自贸区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议,促进了“10+1”、“10+3”机制的深化。
二是双多边和区域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我国已与123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129个国家和地区、1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180多个多双边联委会机制,对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2006年9月20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正式启动,迄今为止已举行了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双方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签署了多项协议。与此同时,中国还相继与日本、欧盟、东盟等建立了相应的经济对话机制,加强了与主要经贸伙伴的协调与沟通。与俄罗斯互办“国家年”,涉及多项经贸活动。丰富了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内容。创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落实了8项对非经贸合作举措。建立了“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论坛”两个机制。
展望未来,推进对外开放的任务仍十分繁重。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确定的对外开放的方针路线,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努力创造并保持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