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山大学软件工程的人才培养
1、急社会所需,突出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中山大学针对泛珠三角地区软件业“一般人才好找,高级人才难求”的局面,以及中山大学培养研究型、国际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将软件学院的建设作为计算机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步骤,将软件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IT行业的高级应用人才,即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适合我国软件产业发展需要并能与国际软件人才需求接轨的高素质软件人才。
基于这一方针,学校充分利用中山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借助学校多学科的条件,全力满足软件学院的教学需求,为培养软件工程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强力的支持。
软件学院在做好软件工程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为地方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服务,并积极探索软件人才培训的新模式。广州市将软件产业的发展列为“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领域,市政府成立了“软件产业发展领导办公室”,直接由主管副市长领导,并建立了软件人才培训的专项基金。软件学院抓住这一与自身发展方向一致的机遇,积极与广州市政府合作,成立了“中山大学软件人才培训中心”,配合落实政府的各项人才培养计划,尤其是中高级软件人才的培训计划。这种合作密切了学院与人才需求单位的关系,学院通过这个窗口可以更好、更快地了解社会对高级应用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体系。学院目前正在与广州市发改委探讨更深层次的合作,与地方政府建立全面共建关系,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积极探索“课程+实训”的课程体系建设。
2、创办软件工厂,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
培养工程型高端软件人才离不开实践环节。然而,目前国内的软件企业以及国内的大环境还没有在大范围形成接纳学生实习、为在校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的文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山大学软件学院借鉴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模式,于2006年3月和合作伙伴广东电信工程公司、广东南方海岸科技有限公司一起,创办了中大软件工厂。
软件工厂的成立为学院和企业搭建了沟通对话的平台,为进一步的产学研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软件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了校内实践的重要平台,为学生搭建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桥梁。学生可以在实际软件工程项目中巩固和掌握课本上的理论和方法;反过来,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又回到课堂和书本里寻找答案,增强了学习兴趣。
软件工厂除了作为软件学院学生的实践平台外,还具备如下功能:第一,承接软件开发类项目,并进行自主产品研发。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参加实际项目的机会;另一方面促进软件工厂自身的发展。第二,作为教师、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的窗口;第三,为学生的创业提供一定的条件和相应的平台。
软件工厂在对外合作、自主研发等方面中大软件工厂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和运行。与多家IT企业开展广泛合作,承接了“直属海关预警系统”、“SAVL车辆自动监测系统”、“嵌入式教学实验平台”、“七号信令网关”、“石油公司调运系统”等项目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在项目开发中,软件工厂的高级软件工程师为广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项目开发指导,编码和测试工作基本上是学生完成的。部分同学先后参加了2-3个项目的开发,还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有能力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由此可见,同学们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结合动手实践能力。
学院以后还将继续走医学院的教学培养方式,把教学过程和实践环节进一步有机的结合起来。
学院还准备利用软件工厂的平台,向国际知名企业征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院学生软件工程实践能力,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
中大软件工厂还是学院和市场的一个重要窗口。学院的老师可以将科研成果拿到中大软件工厂进行转化、孵化,再推向市场,创造效益。中大软件工厂向软件学院投入80万元设立学生虚拟创业基金,该基金由软件学院和软件工厂共同管理,用于资助学生团队在软件工厂内部进行虚拟创业。在学院的组织下,软件学院的学生,可以向软件工厂申请虚拟创业基金。已资助的项目有:基于2.75G的视频监控系统,资助金额:15万元。创业团队共7人,全部为软件学院本科生。虚拟创业基金的运作和管理参照风险基金管理模式,当创业项目孵化到一定阶段,从软件工厂剥离出去,单独成立创业公司运营该项目。
学院还和eBay、Microsoft、IBM、Oracle、SUN、HP和Cisco等跨国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Oracle、TCL集团工业研究院、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几十家知名IT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并与这些公司在联合实验室、学生毕业实习、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就业培训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3、引进行业经验,培养研究型、创新型高端软件工程人才
在校内针对所有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开设实训必修课,这是中山大学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第二个重要特色。
为此,学校专门建设了一个软件工程实训基地,共投入建设经费300多万元。中山大学软件学院的学生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起点高、就业面广。学生的就业去向不仅仅局限于IT产业;二是中山大学学生具有成为团队技术和管理领军人物的愿景和潜质。因此,学院的软件工程实训教学和一般软件企业的职业培训不同,不仅着重进行具体的计算机系统技术和领域知识的培训,而且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自主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优良的职业素质。因此,实训教学采用了企业化管理和自主型学习组织相结合的模式。
学院对软件工程本科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将“软件工程实训”列入本科生的必修课,共分三个层次进行实训。在高级实训期间。实训教学模拟公司管理模式,指导老师作为实训项目总监,项目组的各种角色,如PM、SCM、SQA、DBA、TS等都由参训学生担任。为此,学院与软件工厂一起制订了一整套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管理制度、软件工程实训过程规范、实训案例库、绩效考核办法、考核评价办法、奖惩办法等。2007至2009年分别对1500名2004级和2005级本科生进行了实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学院在此基础上,初步总结出一套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的实训方案。
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从另一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是中大软件学院的人才培养的又一特色。
学校专门为软件学院的学生创业和科技创新活动建立了实验室。学院拨出专项经费,派出指导教师,形成了以学生科技骨干为主体、广大同学积极参与的学术科技活动氛围。在嵌入式软件、电子标签、信息家电、网络游戏等方面形成了学生科研团队。其中多项作品先后参与了中山大学“创意基金”、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等比赛。已经取得的成果涉及到多个应用领域,如音乐王国门户网站、网络加密传输系统、电子游戏地图编辑引擎、裸眼可视三维立体显示器等。
学院还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比赛及交流机会锻炼学生,每年举办 “软件创新设计大赛”, 2007年承办了IBM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对抗赛(华南赛区)等比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先后获得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省级奖6项、数学建模比赛省级奖1项、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大赛省级奖7项、金蝶杯全国高校企业模拟经营实战精英赛全国二等1人近两年共有10个本科生项目获得学校“本科生科研基金”立项资助,“中山大学3D数字图书馆”还获得教育部大学生创新项目资助。
学院学生富有活力,工程实践能力强,几年实践下来,有不少学生在高水平的学术性比赛和综合能力竞赛中取得佳绩,同时也扩大了学院在社会上的影响。由学院学生组成的Blackstone团队在2006“IBM杯”中国高校SOA应用大赛中蟾宫折桂,力夺冠军,并赢得了10万元奖金;而P&T团队在2008“IBM杯”全添加国大学生SOA业务流程建模竞赛决赛中,勇夺大中华区总冠军,成功蝉联“IBM杯”。此外,还获得其它科技类奖项,如2007年苹果公司全球优秀学生奖学金、广东省“挑战杯”课外论文比赛一等奖、广东省“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二等奖、“花旗杯”科技应用大赛总决赛三等奖等奖项。
在推进山区信息化方面,学院学生更是积极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地方信息化,协助边远山区梅州市梅江区完成了“中国·梅江”政府网站建设和山区信息化建设的调研与规划工作,并完成了逾五万字书稿“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山区信息化——梅州市梅江区信息化实践与探索”。这次实践还建成了“中山大学软件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正式确立了政校合作模式,为同学们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5、成立软件人才培训中心,为地方经济服务
为地方经济服务,也是中山大学软件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
广州市政府非常重视软件产业,张广宁市长提出“要像抓汽车业那样抓软件业”。2006年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加快软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广州市软件人才发展战略,指出要“大规模培养和培训适用软件人才”、“建立1-2个大型示范性软件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计划以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为依托,大规模培养、培训适用软件和动漫人才。
软件学院积极响应广州市政府的号召,为广州市软件人才培养出谋划策,派出骨干教师参加了广州市相关软件产业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并于2007年1月成立了“中山大学软件人才培训中心”,致力于为广州地方培养培训大量适用软件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作为学院面向政府的窗口。中山大学软件学院为广州市制定了培养中高级软件技术和管理人才的计划,根据自己的特点,主要承担中高级软件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训、低端软件人才培养环节中的师资培训、培训和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等任务。
学院已经承担了为广州市市属大中专院校培养软件师资的任务,至今已入学两批学员。与国外大学、企业合作进行高层次软件人才培养的工作也正在进行中。通过这种合作,广州市获得了地方软件产业发展急需的中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软件学院不仅获得了一定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密切了与地方人才需求单位的合作关系,对他们的需求更加了解,有利于促进各项教学改革,尤其是面向实践的课程体系建设。而且通过这种社会服务活动,扩大了软件学院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学院的声誉。
6、携手国外高校和跨国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
为了能真正让学生在国际合作中受益,学院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学院已经开始了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知名企业的合作与交流。至今为止,学院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工作进展顺利,与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签订了2+2本科生合作框架协议,并与英国伯明翰大学、比利时鲁汶工程联合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签订了2+2本科生合作培养协议。2007年开始已经有学生到国外高校进行境外2年的学习。
学院积极参与由海外知名学者参加,旨在提高国内研究生教学水平的“龙星计划”。 “龙星计划”的发起人美国A&M大学副校长赵伟教授于2004年12月到中山大学访问和落实“龙星计划”合作后,学院已经连续两年承办了“龙星计划”的美国研究生课程 “高级图形学和可视化”和“数据挖掘”,分别由美国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的秦洪博士和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裴健博士进行授课。
学院与多家知名IT企业的合作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如2009年11月,美国IBM公司软件部资深工程师、科学家凌棕博士来我院为本科生开设选修课程《高级电子商务工程》;2006年11月微软公司派出资深工程师为我院研究生开出课程《微软生产技术》;2007年11月IBM公司派出资深工程师讲授研究生课程《面向服务的软件工程》。先后和Intel、IBM等 6个知名IT公司联合建立了8个联合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立,是学院国际化以及深层次的校企合作的良好开端。
7、建立高端立交桥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学院充分发挥中山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从2004级本科生开始实行“专业高端立交桥”模式:和传播与设计学院合作建设“数字媒体技术”方向;与电子系通信工程专业合作建设“通信软件” 方向等。
在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中,这种高端立交桥培养模式也是中大软件学院的重要培养特色。
8、与行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按照教育部和学校的有关要求,积极推进办学机制改革,将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思路推进了一步,开展与行业的合作办学,为社会培养急需的、有行业特色的人才。在软件工程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下,根据行业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计划,实行“订单式”培养。例如:学院与广东省卫生厅合作开设广东省医学界卫生系统行业班,培养卫生行业急需的软件人才,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卫生信息管理”、“医院信息概论”等课程。2007至2008年,受广州市发改委委托,开办了广州市市属大中专院校教师师资班,也针对师资班的具体情况增设相应课程。
9、注重素质培养,全面发展
学院经常性地开展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了全校性“文华杯”知识竞赛、“情满海珠区,助残送温暖”文艺演出、“五四”征文比赛,白云区神山镇三农问题考察、参观烈士陵园、黄埔军校
近几年来,学院先后举办了30多场人文科学讲座,将特色培养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开展精英教育,使学生学有楷模,明晰了成长目标。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博士、中国前驻以色列外交官陈腾华教授、时代财富科技公司总裁张静君女士等知名人士先后赴我院讲授成功经历。
包括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博士、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副校长赵伟教授、美国亚特兰大大学吴杰教授、美国ACDSee总裁Douglas Vandekerkhove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
10、重视培养质量,赢得良好社会声誉
学院成立伊始,学校和学院领导就一直将办学质量视为软件学院的生命线。在软件工程硕士招生、入学考试、培养过程、学位论文指导和毕业答辩等环节,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和“严进严出”的原则。在本科生教育方面重视教学质量,注重规范管理,切实做好培养的每一环节。为此,针对软件学院的办学特点,在学校相关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条例,以保障教学质量。经过努力,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声誉。
2009年1月,我院05级本科生张磊同学喜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攻读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这是我院第二次有本科生获得此类资格。此前,我院04级本科生黄晨昱同学获得2008年国家高水平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资格,是全校67名获公派资格学生中的唯一一名本科生。
学院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我院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在一些高水平的学术性比赛中取得佳绩。例如由我院王青等学生组成的Blackstone团队在2006“IBM杯”中国高校SOA应用大赛中蟾宫折桂,力夺冠军,并赢得了10万元奖金。在初赛时,他们是241支队伍当中最早最完整地提交作品的团队,他们的方案甚至成为了评委用于评判其他方案的标准。复赛的方案展示中,他们出色的表现征服了众多的评委,评委们给了Blackstone 团队“专业、专心、优秀”的高度评价。最后2个月在IBM中国研究中心和开发中心进行项目开发的决赛中,Blackstone团队在评比的各项指标上一直领先于来自清华、北大、西安交大的其余4支队伍,最后成为了名至实归的全国总冠军。队长王青总结软件学院的专业培养和素质锤炼是他们赢得比赛的关键。
我院赵杭等同学组成的P&T团队在2008“IBM杯”全国大学生SOA业务流程建模竞赛决赛中,勇夺大中华区总冠军。在全国200多所高校的800只队伍参赛的初赛阶段,P&T团队凭借自身丰富完整的初赛交付件顺利进入复赛。在复赛阶段,他们重新对业务建模流程进行细化,并且提出多个创新点,完成文档49份、共881页,视频4个,最终通过严格筛选,进入决赛。决赛阶段共有大陆15支队伍和台湾2支队伍参赛,P&T团队在决赛期间对每个细节都考虑周到,从决赛答辩到作品展示都准备充分,最终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竞赛评委对P&T团队的评语如下:“P&T团队在业务流程和仿真方面都具有创新性的表现,对于ROI和绩效评估分析中,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一只思考型的团队,本作品体现了一只优秀的团队所具有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团队文化建设和展示对于作品的成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毕业生综合素质好,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在2006年软件学院验收评估中,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组织的毕业生质量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分数在全国示范性软件学院中名列前茅(全国有9所学校得分4.3分以上,中山大学软件学院得分4.34分)。
毕业生就业去向好,除继续攻读更高一级学位外,多数进入华为、Cisco、IBM、亚信、网易、腾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部分在银行、学校、税务、通信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软件学院经过短短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绩。我们相信,在我院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软件学院的明天将会更灿烂更美好!
欢迎你踊跃报名加入到我们的大家庭中来,成为光荣的中山大学软件人!
2. 中山大学是否属于985 211
中山大学属于985,211院校。中山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国家“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广州地区多所高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
(2)中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扩展阅读:
中山大学具有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学科厚实基础,不断追求学术创新,以国际视野开放办学,现已形成了“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色。
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导向;树立了“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发展思路。
3. 中山大学科研成果有哪些
2001年-2013年,中山大学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国家973计划(包括国际重大科学计划)15项,主持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共18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类项目58项,理工医科领域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7项,其中,7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研究分别获中华医学科学奖一、二、三等奖。
2006年至2013年,中山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重点及一般项目189项。2011年,学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41项,立项数在全国高校并列*9。“十一五”以来,全校文科共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210项,其中,2006年获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6项,2007年获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1项;2009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8项,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3项;2011年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5项;2013年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5项,获广东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7项。
4. 求推荐国内专门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企业有朋友说南方的新诚生物还不错,有了解情况的吗
国内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做得好的企业比较稀缺,一般来说转化的主题有高校、企业、政府,就南方来说,高校里领头羊无疑是中山大学,他们既有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也有其产学研基地--新诚生物,而其核心创始团队基本都是来自于中大的博士、博士后,研发实力很强。目前他们研究的高端医疗器械的产品有挺多的,有不少产品处在临床试验、注册拿证阶段,有适用于骨科、眼科、医美等科室的不同产品,综合来说,其研发和转化的实力都不错。
除了科技成果转化,他们也提供医疗器械的研发CRO等服务,更多的信息建议到网上去搜一下哈。希望能帮到你。
5. 中山大学是几本
重点一本大学
中山大学在广东是本科批次招生,在省外是第一次批次招生,所以通常认为中山大学是一本大学。教育部门并没有说中山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毕业证上只有本科和专科之分,是几本只是民间的说法,到底是一本还是二本要根据所在省份招生批次确定。因此通常认为中山大学是一本大学。
中山大学的发展: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山大学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7月,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9月,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
2020年7月10日,中山大学成为粤港澳高校智慧校园联盟创始成员。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10月29日,成为广东省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管理研究联盟理事单位。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山大学
6. 医疗器械的科技成果转化都有哪些环节会有哪些主体参与新诚生物主要参与环节有哪些
作为初入行业者,简单说一下我的了解吧,回答不对的话,请多指教。
医疗器械原创研发及产业价值化过程涉及环节众多,且每个环节都极其专业,如临床研究、产品开发、中试生产、验证应用、注册、市场推广、政策对接、营销管理等内容。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应该是通过精细化的分工和合作去实现的。
参与转化的主体有:高校、临床、科研机构、投资机构、政府、企业等,新诚生物作为研发型的企业,核心聚焦在研发及产业化环节上,选择走一条服务行业的路径,成立前端的研究院,和后端的孵化器,能够组织各方面力量,新诚生物则承担其中最复杂、最困难的一部分,同时他们也自己的研发团队,其自主研发产品,进行技术转移或与其他企业合作,共同孵化。
7. 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哪个更好
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都好。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都是实力比较强的地方性名校,而且这两所高校的办学规模都特别庞大(全国前几位),在办学层次、录取分数、总量数据都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1、院系设置
华中科技大学根据2020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华中科技大学下设46个院系,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设有103个本科专业。
中山大学据2020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广州校区有35个学院(系、部),珠海校区有18个学院(系),深圳校区有10个学院。
2、师资力量
华中科技大学截至2019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有专任教师3400余人,其中教授12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
中山大学截至2019年11月,中山大学有专任教师402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687人,具有正高级职称1655人,具有副高职称1643人。
(7)中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扩展阅读
华中科技大学学校前身是1952年创办的华中工学院、1907年建立的上海德文医学堂和1898年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历经传承与发展,2000年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成立。
截至2019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占地7000余亩,绿化覆盖率72%;有专任教师3400余人,其中教授12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
教师中有院士1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3人;设有103个本科专业,4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8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
8. 中山大学在985里什么水平
总体看来,中山大学在985高校中算作排行中等水平的学校。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简称中大,位于广州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
“211工程”,入选国家“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等。
是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成员。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5月,中山大学设有5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5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4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据2020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有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其中攀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山大学
9. 中山大学的产学研项目对接具体怎么操作
有专门的部门可以对接产学研,比如学校的科技处。然后,在东莞和深圳也设立了研究院,也会做一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落地,不过都是以理工科的居多。文科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做产学研转化,比如股权架构啊、运营啊、薪酬等。具体可以找一找中山大学高等继续教育中心,或者中大紫荆公司(应该就是这个名字,带有"紫荆”二字反正),他们就是做各种对接与落地的。其他的带有"中大"字眼的应该都不是学校直属的部门,是一些老师或者关系户打着中大的旗号搞的。中山大学拿走不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