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科研成果通报

科研成果通报

发布时间:2021-10-01 03:44:52

㈠ 岳湘安的主要科研成果

近年来,在相关领域内,主持和完成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9项、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课题10余项。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均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已有3项科研成果和研发的新技术在油田应用,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目前,在气驱(CO2驱、N2泡沫、空气驱)、低(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油藏深部调驱、化学驱、微尺度流动及渗流机理等方面,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课题1项、国家“973”项目中课题1项、其他重大课题5项。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出版专著3部、教材3部,主编的教材《提高石油采收率基础》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8年)、获2004-2009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2009年);截至2010年7月,在《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科学通报》、《力学学报》、《石油学报》、《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化学通报》、《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 Engineering》、《Petroleum Scienc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SCI收录15篇、EI收录38篇、ISTP收录6篇。
最近5年来,在气驱(CO2驱、N2泡沫、空气驱)、低(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油藏深部调驱、化学驱、微尺度流动及渗流机理等方面的重要学术技术工作:
● 2006年4月25~27日,作为执行主席之一,主持了以“温室气体地下封存及其在提高石油采收率中的资源化利用”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76次学术讨论会。
● 作为课题长组织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复杂油气田地质与提高采收率技术”中课题“油田开采后期提高采收率新技术”(课题编号:2009ZX05009-004)
●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中的课题五“CO2驱替过程中多相多组分非线性渗流机理和规律”。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二氧化碳气驱提高采收率试验研究”中的子课题“低渗油藏CO2驱深部封窜技术研究”(大庆油田外围低渗透油藏——扶杨油层CO2驱提高采收率)。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前期研究专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02CCA00700)”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三级专题“低渗非均质砂岩油藏深部封堵与改造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3BA613A-07-05)”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合物溶液微尺度流动探索研究(项目批准号:50574060)”。
●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化学驱和微生物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基础研究”中课题“新型驱油体系驱油机理研究”
● 承担并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低(超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中“低(超低)渗透油藏气驱窜流抑制技术研究”。
出版专著3部、教材3部,主编的教材《提高石油采收率基础》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8年)、获2004-2009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2009年);指导的博士生获校优秀博士论文1篇,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获校优秀硕士论文1篇;截至2010年7月,在《科学通报》、《石油学报》、《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化学通报》、《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 Engineering》、《Petroleum Scienc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SCI收录12篇、EI收录36篇、ISTP收录6篇。
近三年代表性论文
论文名称发表时间刊物名称
润湿性对模拟原油微尺度流动及渗流的影响 2010.3石油学报
Physical simulation of fluid flow and proction performance in extra-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2009.12Petroleum Science
Effect of stress sensitivity on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n CO2 flooding for fracture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iors2009.9Petroleum Science
Influnce of wettability on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through microtubes and cores
2009.7Chinese Science Bulletion
Effect of time lag and stress loading rate o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iors
2009.7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bility and water control of nitrogen foam in bulk phase and porous media
2009.6Petroleum Science
氮气泡沫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2009.1石油学报
污泥与盐酸在多孔介质中的反应及分布规律2008.9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驱油剂界面特性和流变性对石油采收率的综合影响2008.8应用化学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reaction properties of carbon dioxide in microtubles and porous media2008.6Chinese Science Bulletion
文13西块油藏岩石形变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2008.6岩土力学
微管中的酸化反应:沉淀及界面效应2008.4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Micro-mechanisms of resial oil mobilization by viscoelastic fluids
2008.2Petroleum Scienc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deionized water in microtubes
2007.3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粘弹性和幂律型驱油剂的等效渗透率2007.1石油学报

㈡ 科技部通报有关论文涉嫌造假处理情况,论文造假会有什么惩罚

科技部通报有关论文涉嫌造假处理情况,论文造假是属于一种诈骗行为,需要分具体情况而分析。
在最近网络反映了很多大学里面的院士和教授论文造假事件,但是通过科技部的调查发现,这一些网络上举报的论文造假人员不存在造假行为,只是论文里面存在很多图片,误用反映了实验室管理不严谨。而很多人们想了解到的是论文造假会有什么处罚吗?论文造假是属于一种诈骗行为,根据造假人员的具体情况,会有具体的处罚。首先,第1种就是涉事人员还没有获得学位而进行的论文造假,则对造假人员取消学位申请的资格。第2种就是已经有了学位的造假人员,对造假人员的学位资格进行取消,并且三年之内不可以通过任何的学位申请。第3种就是在读学生被发现,论文造假的话,就会被开除学籍以及取消和撤销申请资格。

三、论文造假千万不要做。
如果被发现论文造假的话,那在教育行业方面基本上是属于废的了。而且这种行为还会被录入档案,特别是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千万不要这样子做。录入档案的话,去一些国家单位面试的话,基本上就是被人当做污点,是非常难处理的。论文还是要自己专门的去做。

㈢ 科技成果评价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建立健全科学技术评价制度,规范科学技术评价活动,正确引导科学技术工作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学技术评价是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科学技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科学技术评价是指受托方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按照规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学技术活动以及与科学技术活动相关的事项所进行的论证、评审、评议、评估、验收等活动。
本办法适用于对中央或地方财政资金资助的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机构、人员、成果的科学技术评价。
第四条 科学技术评价工作应当遵循“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要求,必须有利于鼓励原始性创新,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利于发现和培育优秀人才,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有利于防止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
第五条 科学技术评价工作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证评价活动依据客观事实作出科学的评价。
第六条 科学技术部是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宏观管理、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国务院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有关的科学技术评价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科学技术评价活动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二章 基本程序和要求
第七条 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行为主体包括评价委托方、受托方及被评价方。委托方是指提出评价需求的一方,主要是各级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负有管理科学技术活动职责的机构等;受托方是指受委托方委托,组织实施或实施评价活动的一方,主要包括专业的评价机构、评价专家委员会或评价专家组等;被评价方是指申请、承担或参与委托方所组织实施的科学技术活动的机构、组织或个人。
第八条 科学技术评价工作一般应由委托方委托专业评价机构、评价专家委员会或评价专家组作为受托方进行。
第九条 委托方应对受托方的科学技术评价工作提出明确的规范性要求,并与受托方签订书面合同或任务书。合同的主要条款应当包括:
(一)评价对象与内容;
(二)评价目标;
(三)评价方法、标准与具体程序;
(四)评价报告的要求;
(五)评价费用及支付;
(六)相关信息和资料的保密;
(七)其他必要内容。
评价费用应由委托方支出,不得由被评价方支出。根据需要或合同约定,评价合同中的评价目标、方法、标准、程序等有关内容应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条 受托方接受委托后,应当根据合同约定制定评价工作方案,在取得委托方认可后,独立开展评价工作,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涉。
第十一条 受托方应根据评价对象、内容及评价目标,遴选符合要求的评价专家进行评价活动。根据工作需要,委托方也可以直接遴选、组建评价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作为受托方,由受托方独立进行评价活动。
第十二条 受托方可以采取实地考察、专家咨询、信息查询、社会调查等方式,收集评价所需的信息资料,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评价,形成评价报告,按时提交给委托方并由委托方归档保存。
第十三条 评价报告一般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评价机构、评价专家委员会、评价专家的名称或名单;
(二)委托方名称;
(三)评价目的、对象及内容;
(四)评价原则、方法及标准;
(五)评价程序;
(六)评价结果;
(七)合同约定或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评价过程中收集的与评价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其他需要附录的信息资料可以作为附件。
第十四条 评价结果由评价专家委员会或评价专家组以会议或通讯方式评议产生。对重大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成果及重要机构、人员等的评价以及合同有特别约定的,应当采取记名投票表决方式产生。
评价专家有不同评价意见的,应当如实记载,并予以保密。
第十五条 根据需要,在保证不被侵权、不泄密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委托方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公开有关评价结果,必要时,也可以将评价结果告知被评价方或其所在单位。
被评价方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评价结果有异议的,可以根据本办法的规定提出申诉。
第十六条 评价结果是委托方进行科学技术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可作为对被评价方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给予资助、连续资助或终止资助的依据。依据评价结果所做的决策行为,其责任由决策行为方承担。
被评价方要根据正反两方面的评价结果和建议,及时调整、改进自身的科学技术活动。
第三章 评价专家遴选
第十七条 建立健全评价专家资格审查制度。评价专家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判断能力,熟悉被评价内容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
(二)具有良好的资信和科学道德,认真严谨,秉公办事,客观公正,热心科学技术事业,敢于承担责任。
第十八条 建立健全评价专家库。评价专家库应包括来自研究与发展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的科学技术专家、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等,并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及时更新。
各级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评价专家库共享机制。
第十九条 遴选评价专家应当遵守下列原则:
(一)随机原则。参与具体评价活动的评价专家一般应从评价专家库中依据要求和条件随机遴选,必要时,可以遴选一定比例的管理专家、经济学家、企业家及用户代表参加。遴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应体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技术、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单位和不同地区的代表性,并应当有一定比例的在一线从事实际研究与发展工作的专家参加。
(二)回避原则。与被评价方有利益关系或可能影响公正性的其他关系的评价专家不能参与评价。已遴选出的,应主动申明并回避。被评价方可以按规定提出一定数量建议回避的评价专家,并说明理由。
委托方或受托方根据需要可以在评价前或评价后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评价专家名单,以增强评价专家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接受社会监督。
(三)更换原则。委托方或受托方组建的常设评价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应定期换届,其成员连选连任一般不得超过两届,并应当保持一定的更换比例。
第二十条 评价专家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要求,恪守职业道德,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和科学的原则,并自觉接受有关方面的监督。
第二十一条 在保障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对于无保密要求的重大科学技术计划的制定,优先资助领域的遴选,重大项目与重要“非共识”项目、重要研究与发展机构和人员等的评价,应邀请一定比例的境外专家参与。
第四章 科学技术计划评价
第二十二条 科学技术计划评价应以满足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以及科学技术前沿重大问题的突破和解决为评价重点。
第二十三条 科学技术计划评价主要是针对国家或地方重大科学技术计划(含“工程”和“专项”)的设立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改进科学技术计划的决策与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第二十四条 科学技术计划评价包括前期评价、中期评估和绩效评价。
(一)前期评价主要是对拟设立的科学技术计划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定位、目标、任务、投入、组织管理等进行评价,为战略决策、计划设计和组织实施提供依据。
(二)中期评估主要是对科学技术计划执行中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为科学技术计划的后续安排和调整提供依据。
(三)绩效评价主要是对科学技术计划目标的实现程度、完成效果与影响、经费投入的效益、组织管理的有效性等进行评价,为科学技术计划的滚动实施、调整或终止提供依据。
第二十五条 科学技术计划评价一般应选择独立的专业评价机构或评价专家委员会作为受托方。受托方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科学技术计划,遴选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专家参与评价工作。
第二十六条 重大科学技术计划绩效评价周期依据其实施期确定,对于实施期较长的科学技术计划一般每五年左右进行一次。
第五章 科学技术项目评价
第二十七条 科学技术项目评价实行分类评价。根据各类科学技术项目的不同特点,选择确定合理的评价程序、评价标准和方法,注重评价实效。
对重大科学技术项目实行全程评价,包括立项评审、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并可根据需要在项目结题后2至5年内进行后期绩效评价。一般性科学技术项目评价应侧重立项评审和结题验收,实行年度进展报告制度。
第二十八条 战略性基础研究项目评价应以解决经济、社会、国家安全以及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突出国家目标与科学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以科学前沿的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对国家重大需求的潜在贡献以及优秀人才培养为评价重点。
(一)评价专家应当从研究经验丰富、学术眼光敏锐、战略意识强和知识面广的专家中遴选产生,并注重吸纳在一线从事高水平研究、熟悉同类学科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的专家参加。
(二)立项评审应按照相应科学技术计划的目标要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项目的学术创新性、科学和社会价值、研究队伍的创新能力、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等方面作出评价;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应按照项目合同或任务书的要求,针对目标和任务的实施与完成情况作出评价。
(三)后期绩效评价主要对项目的创新性、科学价值及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作出综合评价。
第二十九条 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项目评价应以保障科学研究自由,鼓励科学探索和原始性创新为导向,注重对科学价值和人才培养的评价。
(一)评价专家主要从熟悉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前沿发展、学术眼光敏锐并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专家中遴选产生。
(二)立项评审应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重点从项目的创新性、研究价值、目标设定、研究方案等方面作出评价,不过分强调项目的预期成果等。
(三)应将立项评审作为评价工作重点,一般不组织专门的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但应当提交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和结题报告。
对探索性强或具有明显创新性的“非共识”研究项目,应重点评价被评价方的创新能力与潜力、学术水平及科学严谨性。对争议或分歧较大的,应当将评价专家署名的不同评价意见和被评价方的申辩理由一并提交委托方审定。应加强对此类项目的管理和后期绩效评价,重点评价成果产出的质量和对原始性创新的贡献及潜在价值。
第三十条 应用研究项目评价应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以技术理论、关键技术和核心高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要素为评价重点。
(一)评价专家主要从科学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经济学家、企业技术负责人和潜在用户代表中遴选产生。
(二)立项评审应重点从研究目标和内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技术的创新性与实用性、研究方案的可行性、技术实力与研究基础、预期应用前景等方面作出评价;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重点评价项目合同或任务书所确立的目标实现情况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三)重大应用研究项目的后期绩效评价主要从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关键技术的突破与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技术标准研制、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作出综合评价。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的项目还应考察学术论文的质量。
第三十一条 科学技术产业化项目评价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机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导向,以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评价重点。
(一)评价专家应从科学技术专家、经济学家、管理专家、企业家以及用户代表中遴选产生。
(二)重大科学技术产业化项目评价应当委托专业评价机构进行全程评价。根据需要,评价结果可以提供给其他投资方。
(三)立项评审应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要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重点从带动产业技术升级、引导新兴产业形成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或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配套集成等方面作出评价;中期评估、结题验收应根据项目合同或任务书的要求,对合同目标和考核指标的实现情况作出评价。
(四)对重大科学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后期绩效评价以市场评价为主,采用定性评价法和经济计量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作出评价。
第三十二条 社会公益性研究项目评价应以研究解决国家战略性公益事业发展的共性科学技术问题,增强科学技术为重大社会公益问题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和服务的能力,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技术保障为导向,以技术支撑及服务体系的先进有效性,共享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及潜在的社会效益等作为评价重点。
(一)评价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应由从事社会公益性研究工作的专家、管理专家及用户代表组成。
(二)社会公益性研究项目应充分考虑社会公益性的特点,重点从技术支撑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共享度、社会效益及服务效果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三)应根据社会公益性研究工作的长期性、服务性、共享性特点,对公益性研究工作实行长期跟踪考察,注重社会公益领域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
第三十三条 科学技术条件建设与支撑服务项目评价应以为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等提供科学技术条件支撑和公共服务为导向,以对国民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为评价重点。
(一)评价专家应从主要从事科学技术条件建设工作的专家、经济学家、管理专家和用户代表中遴选产生。
(二)根据科学技术资源和条件的特点,分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条件建设类项目评价应注重科学技术基础条件和资源(包括自然和人文资源、数据、标准、信息、设施等)的准确性、完整性、共享性、应用率、技术的先进有效性、运行与维护的高效性、提供服务的能力等;支撑服务类项目评价应注重科学技术基础条件和资源信息的完整性、开放度、集成度与共享度,服务手段的先进性、有效性、规范性,以及服务的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
(三)对科学技术条件建设和支撑服务项目实行长期跟踪考察,注重社会效益及服务效果,通常不能以发表学术论文或获得专利情况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第六章 研究与发展机构评价
第三十四条 研究与发展机构应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现代研究与发展管理制度为导向,以机构的发展目标与定位、研究与发展能力、人才队伍建设、条件建设与服务水平、运行机制与创新环境建设以及科学技术产出绩效等方面为评价重点。
第三十五条 研究与发展机构评价应委托专业评价机构或评价专家委员会作为受托方进行评价。对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等重要研究与发展机构的评价,应当邀请一定比例的境外专家参与评价。
第三十六条 对研究与发展机构应根据其功能定位、任务目标、运行机制等特点,选择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标准进行分类评价。
(一)基础研究机构评价应以原始性创新能力与国际科学前沿竞争力为评价重点,主要评价学科专业方向设置的科学性、学科带头人及人才群体的整体水平和培养能力、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情况、科研条件共享、成果及论文产出的水平以及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地位和影响等。
(二)社会公益类研究机构评价以其对国计民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和服务能力为评价重点,主要评价其发展方向与国家需求的一致性、科学技术创新与服务能力、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产生的社会效果、科学技术基础条件完善程度、共享水平及服务质量等。
(三)技术开发类机构评价以其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力为重点,主要评价其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和保护能力、对行业科学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贡献以及经济效益等。这类机构的评价应以市场评价为主。
第三十七条 以政府财政资助为主的研究与发展机构,由科学技术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委托评价,评价结果应与政府财政的投入水平相适应。
第三十八条 研究与发展机构的评价应当定期进行,评价周期一般为3至5年。
第七章研究与发展人员评价
第三十九条研究与发展人员评价以促进形成“公平、公开”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导向,以其代表性产出和业绩、创新潜力和职业道德等为评价重点。
第四十条评价专家应从科学技术专家、管理专家中遴选产生,并应当邀请被评价人员所在单位的人员参加。
第四十一条研究与发展人员评价应根据其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岗位,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分类评价。
(一)对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人员评价应重点考察其创新研究能力和潜力、学术水平、工作业绩、学术影响等。
(二)对从事应用研究工作的人员评价应重点考察其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创新与集成能力和潜力、工作业绩、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等。
(三)对从事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作的人员评价应以市场评价为主,重点考察其推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能力,及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一般不以学术论文发表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四)对从事条件保障与实验技术工作的人员评价应重点考察其为研究与发展活动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工作质量、工作责任心、服务的满意度等,一般不以发表学术论文或获得成果、专利为主要评价指标。
第四十二条对研究与发展人员的评价应采取个人评价与群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注重人员在研究群体中所发挥的作用。
人员评价应主要评价带头人的创新能力和潜力、把握研究与发展方向的能力、研究与发展水平、实际贡献、组织协调能力等。群体内部人员的评价可由带头人进行。
第四十三条对研究与发展人员的评价应根据岗位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结合岗位聘用确定评价周期,一般为3至5年。
第八章科学技术成果评价
第四十四条科学技术成果评价以鼓励创新、加快人才培养、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增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为导向,以科学价值或技术水平、市场前景为评价重点。
第四十五条委托方应根据需要委托专业评价机构或评价专家委员会作为受托方对成果进行评价。各级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一般不对被评价方自行提出的要求组织成果评价。
第四十六条委托方应减少直接组织的成果评价数量,特别是面向市场的应用技术类成果的评价数量。一般科学技术项目结题验收后不再对成果另行评价,但重大项目或有重要创新、重大价值的成果应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评价。
采用专家推荐制提交评价的成果,应当由三名以上熟悉该领域的专家联合或分别向委托方署名推荐产生。
第四十七条成果评价应当遴选一定比例的同行专家作为评价专家。在不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前提下,可视情况邀请境外同行专家参与成果评价。
第四十八条成果评价应根据成果的性质和特点确定评价标准,进行分类评价。
(一)基础研究成果应以在基础研究领域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发现和重大创新,以及新发现、新理论等的科学水平、科学价值作为评价重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及被引用情况应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应用技术成果应以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后续开发和应用推广中取得新技术、新产品,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应用技术成果的技术指标、投入产出比和潜在市场经济价值等应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三)软科学研究成果应以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和意义,观点、方法和理论的创新性以及对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的作用和影响作为评价重点。软科学研究成果的研究难度和复杂程度、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应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第四十九条被评价方应当提供完整、齐全的技术资料和相关文档,必要时,应当提供专业检测、检索机构等专门机构出具的检测、检索报告或证明材料。
提供给评价专家的与被评价成果相关的各项资料中应隐去成果完成单位名称和完成人的姓名。
第五十条对申报国家或地方科学技术奖励的成果进行评价,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科学技术奖励法规及其他相关规定。
第五十一条成果评价结果应在充分的国内外对比数据或检索证明材料的基础上,对成果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内涵进行全面分析,不得滥用“国内先进”、“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填补空白”等抽象用语。严禁弄虚作假和搞形式主义。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参与评价工作的有关各方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规定,保证科学技术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建立健全评价机构和评价专家的信誉制度。评价工作结束后,委托方应对受托方评价工作的公正性、客观性等方面作如实记录;受托方应对评价专家在评价工作中的公正性、客观性、评价意见、工作态度等方面作如实记录;委托方应当建立专业评价机构、评价专家的违规和失误记录档案。
第五十三条委托方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科学技术评价监督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成员由管理专家、科学技术专家、法律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等组成。
监督委员会主要负责监督科学技术评价活动,受理并处理对评价过程中发生的重大问题的申诉和举报。
第五十四条任何单位或个人发现科学技术评价活动存在问题的,可以向委托方、科学技术评价监督委员会提出申诉和举报。申诉人、举报人应当提供书面材料,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
委托方、科学技术评价监督委员会应当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对署名举报的,应当对举报人及举报内容保密。在对申诉或举报的问题调查核实、作出处理后,应将核实、处理结果告知申诉人或举报人并听取意见。对匿名举报的材料,有具体事实的,应当进行初步核实,并确定处理办法。对无署名、无联系方式、没有具体事实的举报,委托方或监督委员会不予受理。
第五十五条委托方工作人员在评价工作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干扰评价工作导致评价不公正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受托方在评价工作中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评价结果严重失实的,委托方可分别情况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终止评价委托或取消评价资格。构成违纪的,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七条评价专家在评价工作中违反本办法规定,委托方可以分别情况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取消其参加评价工作的资格;构成违纪的,建议有关单位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八条被评价方在评价过程中提供虚假资料、信息,干扰评价工作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造成评价结果严重失实的,委托方可以分别情况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取消被评价资格、终止项目合同或在一定时期内取消其承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等资格。构成违纪的,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附则
第五十九条各级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管理科学技术活动职责的机构应当根据本办法修改、完善或制定本部门、本地区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机构、人员及成果等科学技术评价活动的具体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现行有关评价的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中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应予修改。
第六十条其他科学技术评价活动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六十一条本办法由科学技术部负责解释。
第六十二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㈣ 钱扬义的研究成果概述

在 Asia-Pacific Ecation Researcher(SSCI)、《化学通报》、《课程·教材·教法》、《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杂志》等(CSSCI杂志)和《中国考试》、《化学教育》等核心期刊以及大学学报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2项排名第一,2项第2),在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等出版社出版教材与著作10部(独著或第一作者),著作于2004、2006年获得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颁发的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优秀资源”奖和“推荐使用资源”奖。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下,科学出版社)在全国15省发行150万册。课题“数字化手持技术理科探究实验室建设” 已在全国10余所大学、50余所中小学建立实验研究基地。自主开发的“我爱你化学网”包括10个网站。学术交流方面已与美国、新加坡和以色列有关专家建立了学术交流渠道,2008年访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09年成功承办了“第四届全国化学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并做大会报告;培养的研究生来自四川大学、华南师大、安徽师大、湖南师大、四川师大、河北师大和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招收的本科专业除了化学(教育)外,还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以及“材料科学”专业;在读的研究生有的获得“南粤优秀研究生”和“曾永裕奖学金”,有的出国继续深造,就业优良。

㈤ 科研项目进度报告怎么写

毕业设计设计的写作一般分为开题报告,中期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答辩演示。中期报告是毕业设计写作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主要是向老师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度和已经完成的内容。起到抽查的作用。

1、功能 科研进度报告是科研课题的执行人在科研过程中向科研主管部门汇报课题研究工作进度的情况及阶段性成果的书面材料。如年度报告(定期),进展汇报(不定期)。

科研进度报告的主要功能有:

①课题执行人总结前一段研究工作的成绩和经验;

②向主管部和协作单位通报信息,以便检查研究进度,安排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接下来谈谈中期报告的结构和格式

2、结构 科研进度报告由课题名称;课题概述(课题来源,起止时间,支持的经费等);本阶段研究工作的内容、情况和存在问题;对本阶段研究进度的评价;下阶段研究工作的计划;参加这段工作的人员名单和报告时间等六部分构成。

然后就是中期报告的写作方法,我们怎么样才能把中期报告写好。

1、课题概述 一般第一次进度报告中写,后续的进度报告可以不写。主要写明课题来源,起止时间,支持经费以课题要求等。

2、本阶段研究工作的内容,情况和存在问题 写法上应按工作计划上规定本阶段任务条款或按上一次进度报“下一阶段工作的计划”的内容,逐条检查落实,注意写明完成情况,也同时写明存在问题,分析存问题的原因,如果不具备研究条件而未完成任务应作出说明。这部分写得如何,是衡量进度报告的质量关键所在。

3、下阶段研究工作计划 这部分写作既要参照课题工作计划写出下一阶段将进行的研究,又要针对上阶段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将未完成的任务移至下一阶段去完成。如果研究工作计划有变动,应写明变动原因并作出新的安排。

4、科研进度报告的编写方法 对单一课题,可采用时序式编写,按任务完成时间的先后写。但重点放在本阶段研究工作的进展和结果上,避免写流水账。对项目比较多的课题,如分有多个子课题,可采用任务分项式编写,一项一项地写。也可把时序或任务分项式结合起来编写。

5、内容真实,把握分寸 科研进度报告写作的重点应放在"研究计划完成情况"和"未能按计划完成的工作"两部分上。写作中应如实反映研究的客观实际,正确估价取得的成果;写成绩不要过分夸大,同时要写明存在困难和问题。

㈥ 《生物技术通报》是不是全国核心期刊

《生物技术通报》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及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农业应用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刊物。2006年首批进入中国农业核心期刊。
是不是核心期刊看它的主办单位在某一方面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声誉。

㈦ 吴冲龙的科研项目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油气成藏过程定量评价系统研制”,2009-2011。
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三维空间数据管理系统与分析组件研发”,2009-2011。
国家重大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设计信息系统研制”,2009-2010。
1. 2005年9月-2006年5月,《紫金山矿区点源数据库及三维可视化系统》,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
2.2005年5月-2006年12月,《水电工程地质三维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
3.2005年2月-2006年3月,《泉州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泉州市城乡规划局项目。
4. 2004-2005年,主持了国家攻关项目:“南方海相构造、原型盆地演化及其与油气藏保存关系”,编号:2004B616A-06-01。
5. 2004-2005年,主持了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勘探项目管理部“胶莱盆地原型恢复与构造地热演化分析”项目。
6. 2004-2006年,主持了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中国南方区域构造与海相盆地原型演化”。
7. 2004-2006年,主持了中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中国南方海相下组合成藏条件及造区评价”,编号:2004-26。
8. 2004-2006年,主持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中国南方东部构造与海相原型盆地演化”,编号:P04002。
9.2003-2005,《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查》,中石化国家级重点攻关项目,项目经费为280万。
10.2003-2004,《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体三维可视化分析系统》,三峡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项目。
11.2002-2003,《长江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重点科技项目。
12.2002-2003,《遥感地质信息提取与处理软件》,国家863高科技项目。
13.1996-2000,《计算机辅助1∶5万区域地质填图系统》,地矿部九·五重大攻关项目。
14.1998-2001,《南海北部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与评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攻关项目二级课题。
15.1996-1999,《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评价系统研制》,中国海洋石油开发总公司九·五重点攻关项目。
16.1989-1997,《地质矿产点源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地矿部项目。
17.1996-1998,《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坝区工程地质信息系统》,水利部长江委员会重点项目。
18.1996-1998,《中小型陆相断陷盆地超厚煤层聚集的动力学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9.1995-1996,《华南钨矿资源信息系统》,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福州公司项目。
20.1994-1996,《全国煤炭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软件》,中国煤田地质总局项目。
21.1994-1995,《中国煤变质作用的热动力学分析》,地矿部重点基础项目子课题。
22.1994-1995,《煤矿地质数据库系统》,中国华能精煤公司神木分公司项目。
23.1991-1994,《典型盆地(或凹陷)天然气运移、聚集的数学模式》国家八·五重大攻关项目二级专题。
24.1991-1994,《典型含气(油)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国家八·五重大攻关项目二级专题。
25.1992-199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地质信息系统》,水利部长江委员会八.五重点项目。
26.1991-1992,《浙、闽、粤东部火山岩基底沉积岩系的油气地质条件研究》,中国石油总公司项目。
27.1989-1993,《桐柏银洞坡金矿形成条件研究》,地矿部八·五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
28.1987-1992,《煤炭资源勘探区点源数据库系统》,煤炭工业部一类项目。
29.1987-1991,《中国东部优质液化用煤形成的构造与沉积条件》,中日国际合作项目子课题。
30.1986-1990,《盆地地质信息计算机处理及成图研究》,地矿部七·五攻关项目二级课题。
31.1986-1990,《松辽深部断陷的构造演化》,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四级专题。
32.1986-1987,《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国家标准)的应用研究及煤田地质术语代码》,地矿部和国家标准 33.1985-1986,《PC-1500袖珍计算机地质常用程序》,地矿部项目。
34.1981-1985,《中国东北部晚中生代盆地的构造演化》,地矿部项目子课题。
35.1976-1977,《用于地震预测预报的土地电干扰因素识别与排除》四川省地震局项目。 1. Wu Chong-long,Li Shao-hu,Wang Gen-fa,Liu Gang,Kong Chun-fang. Allochthonous Genesis Model About The Extra-Thick and High Quality Coalbed in Xianfeng Basin,YunnanProvince of China.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2007,1⑴:97-105.
2.Gang Liu,Chonglong Wu,Junqi Liu,Weizhong Li,Xialin Zhang,Yiping Tian,Zhenwen He and Zhengping Weng. Computer-Aided Parametric Design of Dividable Borehole Histogram,Proceedings of IAMG’06: Quantitative Geology from Multiple Sources,2006,S14-17.
3. Gang Liu,Li Yu,Chonglong Wu,Keqiang Cui,Ka Sun,Shengwei Li,Yong Wu and Xinsheng Niu. A New Type of Field Geological Sketch System Based on GIS and Electronic Ink Techniques,Proceedings of IAMG’06: Quantitative Geology from Multiple Sources,2006,S11-26.
4. 李伟忠、吴冲龙、谭照华.面向勘察与管理的三峡库区地灾勘察点源信息系统.《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5。
5. WU CHONG-LONG,LIU GANG,WENG ZHENGPING,ET AL,Discussion on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proceeding of iamg2006 conference,proceeding of iamg2006 conference,2006,liege,belgium,2006,s11-33.
6.WU CHONG-LONG,LI WEI-ZHONG,CHENG WEN-MING,ET AL,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eohazard: a geological hazard explor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proceeding of iamg2006 conference,2006,liege,belgium,2006,s09-30.
7. 吴冲龙,谭照华,李伟忠等,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勘察点源信息系统的研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⑵: 123-128。
8. 吴冲龙,张善文,毛小平等,苏鲁造山带北侧构造演化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地球科学,2006,31⑹: 817-822。
9. 吴冲龙,李绍虎,王根发,刘刚,孔春芳.先锋盆地超厚优质煤层的异地成因模式.沉积学报,2006,24⑴:1-9(EI)。
10. 吴冲龙,杜远生,梅廉夫,周江羽,孔春芳. 中国南方印支—燕山期复合盆山体系与盆地原型改造.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⑶:305-315 (EI)。
11. Xu kai,Kong chunfang,Wu chonglong,Liu gang,Liujin. Ident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of the Faults Base on Object Driven in Image Understanding. Geoinformatics 2006.
12. 孔春芳,吴冲龙,徐凯,李绍虎.土地信息系统教学实习课程研究. 测绘通报,2006⑷:74-76。
13. KONG Chunfang,WU Chonglong,XU Kai. Class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of Urban Land-Use Information from High-Resolution Image Based on Object Multi-features. Journal of China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6,17⑵:151-157.
14. KONG Chunfang,WU Chonglong,XU Kai. The Study on Automatic Extracting the Urban-use Information from High Resolution Image Based on the Multi-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age Object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athematical Geology(IAMG2005) (ISTP).
15. KONG Chunfang,WU Chonglong,XU Kai. Class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of the Urban Vegetation Information from High Resolution Imag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age Objects.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spectral Image Process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MIPPR05)(EI).
16. 吴冲龙、孔春芳、李绍虎等,浅谈资源勘查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建设,大学教学思想与教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 XU Kai,WU Chonglong,KONG Chun-fang. Extraction of the fault information in recognizing and partition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basin group in the south of north of China.MIPPR05(EI).
18. XU Kai,WU Chonglong,KONG Chun-fang. The Study on Technology of Extracting Fault Information in Recognizing and Partition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Basin Group in the South of North of China. Map Asia 2004.
19.吴冲龙、李绍虎、王根发,罗映娟,陆相断陷盆地超厚煤层异地堆积的新模式,2003⑶,地球科学。
20.吴冲龙,牛瑞卿,刘刚,孔春芳,雷世泰,刘丕德,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与解决方案,2003⑴,地质科技情报。
21.吴冲龙、刘刚,中国数字国土工程的方法论研究,2002,Vol27⑸,地球科学。
22.吴冲龙、汪新庆、刘刚,Study on dynamics of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Fushun Basin,2001,Vol44⑿,Science in China。
23.吴冲龙、王燮培、毛小平,三维油气成藏动力学建模与软件开发,2001,Vol23⑶,石油实验地质。
24.吴冲龙、李星,多热源叠加的岩层有机质成熟度动态模拟方法,2001,Vol22⑵,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5.吴冲龙、汪新庆、刘刚,抚顺盆地构造演化动力学研究,2001,Vol31⑹,中国科学。
26.吴冲龙、何光玉、刘海滨、王燮培,油气运移、聚集模拟的系统动力学方法,2001,《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应用与进展》第二集。
27.吴冲龙、李星、李绍虎,抚顺盆地下断上拗结构形成的动力学机制,2001,中国石油学会《油气盆地研究新进展》。
28.吴冲龙、刘海滨、毛小平,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人工神经网络模拟,2001,Vol23⑵,石油实验地质,。
29.吴冲龙、王燮培、何光玉、李绍虎、毛小平、杨甲明、吴景富,2000⑹,论油气系统与油气系统动力学,地球科学。
30.李绍虎、吴冲龙、吴景富、何大伟,2000⑵,一种新的压实校正法,石油实验地质。
31.吴冲龙、杨起、刘刚、李星,2000,Thermodynamic Analasis and Simulation of Coal Metamorphism In Fushun Bas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32. 吴冲龙、李星、刘刚、田宜平,盆地地热场模拟的若干问题探讨,石油实验地质,1999,21 ⑴:1~7。
33.吴冲龙、王燮培、毛小平等,1998,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概念模型与方法原理,石油实验地质,20 ⑷:319~327。
34.吴冲龙,1998,地质矿产点源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3 ⑵:193~198。
35.吴冲龙、李绍虎、黄凤鸣等,1997,抚顺盆地超厚煤层的沉积条件分析,煤田地质与勘探,25 ⑵: 1~6。
36.吴冲龙、王燮培、周江羽、吴景富,油气系统概念与研究方法,地质科技情报,1997,16 ⑵:43~50。
37.吴冲龙、杨起、刘刚、汪新庆、韩志军、梁雄兵,1997,煤变质作用热动力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探讨,煤炭学报,22⑶:225~229。
38.吴冲龙、周辉、周江羽、李绍虎,1997,鄂尔多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应变场及其与中部大气田的成因联系,石油天然气地质,18⑷, 267~275。
39.Wu Chonglong,1995,Genetic model for slump coalbad and extrathick coalbed from Fushun Basin,Northeast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0⑶,236~238.
40.Wu Chonglong,Zhou Jiangyu,Wang Genfa,Liu Pide and Li Shaohu.,1995,Tectono-Sdimentary History of Southeastern Coast Region,China: a Synthesis.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6 ⑵:154~169.
41.吴冲龙、汪新庆、周江羽、刘刚、李绍虎、韩志军,1995,大陆构造系统动力学与构造应力叠加场探讨,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⑴,P.1~9。
42.吴冲龙,1994,抚顺盆地超厚煤层中的滑积相及成因模式,科学通报,39 (23):2175~2177。
43.吴冲龙,张洪年,周江羽,1993,盆地模拟的系统观与方法论,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6期。
44.Wu Chonglong,Li Sitian and Cheng Shoutian,1992,Humid-type alluvial-fan deposits and associated coal seams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Haizhou Formation,Fuxin Basin of Northeastern China,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 267:269~286.
45.Wu Chonglong,Li Sitian and Cheng Shoutian,1991,The statistical prediction of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and study of the ancient geothermal field in Songliao Basin,China,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⑴ : 91~101.
46.吴冲龙,1984,阜新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研究,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0 ⑵:43~52。
代表性专著
1.《地质矿产点源信息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吴冲龙》汪新庆、刘刚等,1996,,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PC-1500袖珍计算机地质常用程序集》,吴冲龙、刘天佑等1987,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
3.《聚煤盆地地质信息计算机处理的途径与方法》,吴冲龙、金友渔、王仁铎、陈建国、汪新庆1992,地质出版社。
4.杨起、吴冲龙、汤达祯等,《中国煤变质作用》,1996,煤炭工业出版社。
5.《地热场和有机质演化动态模拟原理、方法与实践》 李星,吴冲龙,姚书振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9-11出版)
6.《盆地原型与盆地动力学分析》 吴冲龙、张善文、毛小平、 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9-11出版)
7.《地质信息技术导论》 吴冲龙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07出版)
8.《南方下古生界油气地质异常分析与评价》 赵鹏大、吴冲龙、郭彤楼、 等 科学出版社 (2010-05出版)
9.《信息系统教程》 吴冲龙、汪新应、刘刚 地质出版社 (2004-07出版)
获奖情况
1.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序第一。
2.2005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序第一。
3.2005年,获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序第一。
4.2005年长江水利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测绘科技进步三等奖。
5.2001年入选湖北科技精英。
6.2000年地质矿产点源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7.1998年论文抚顺盆地的滑积煤及超厚煤层的成因模式被评为湖北省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
8.1998年银洞坡金矿床的成矿条件研究获国家地质矿产部地质科技进步三等奖。
9.1997年典型盆地(凹陷)天然气运移、聚集的数学模式获国家地质矿产部地质科技进步三等奖。
10.1997年中国煤变质作用获国家地矿部地质科技进步一等奖。
11.1996年浙、粤、闽东部火山岩基地沉积岩油气地质条件研究获国家地质矿产部地质科技进步三等奖。
12.199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
13.1994年聚煤盆地地质信息计算机处理的途径与方法获国家地质矿产部地质科技进步三等奖。
14.1993年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高岭土矿地质特征形成条件及初步评价获国家地质矿产部地质科技进步三等奖。
15.1992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6.1992年中国东北部晚中生代断陷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和能源预测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地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7.1990年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国家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地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8.1988年PC-1500袖珍计算机地质常用程序获国家地质矿产部地质科技进步三等奖。

㈧ 国土资源部决定建部省两级地质勘查成果通报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引导和调控地质勘查投资方向和布局,近日国土资源部发布 《关于建立地质勘查成果通报制度的通知》( 国土资发 [2007] 52 号) ,决定建立部省两级地质勘查成果年度通报制度。

地质勘查成果通报的主要内容包括: 各类投资主体等开展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完成的实物工作量、投入资金、成果信息; 地质工作社会化服务进展; 各地质勘查单位、科研院校、矿山企业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中取得的新发现、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果等。

通知对省级地质勘查成果通报提纲及编写要求 ( 试行) 、境外矿产资源勘查重要成果应符合下列条件或条件之一: 一是属于煤、油页岩、铁、铜、铝、锌、锰、镍、钨、锑、钼、银、金、钾盐等对国民经济建设有重大的矿种。勘查成果为新增矿产资源储量 ( 333 及以上类别) ,且矿床规模属于大型下限以上的勘查项目。二是矿产资源远景调查成果显示调查区内具备寻找规模为大型以上矿床潜力的找矿勘查靶区。三是矿床类型或找矿方向取得新的突破,并对于区域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勘查成果。四是其他矿产资源勘查取得重大进展的成果。

建立地质勘查成果通报制度,是当前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一个有力举措,是开展地质勘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是通过向社会发布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成果信息,促进地质勘查行业的交流与联系,引导和调控地质勘查投资方向和布局,促进地质勘查行业健康发展。

㈨ 林琪的科研情况

(一)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起止时间 项目来源 项目编号 经费总额 主持/参加 位次)
⒈ 旱地超高产小麦节水高效生理生态机制的研究,2009.01-200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万元,主持。
2、胶东丘陵小麦玉米高产稳产节本增效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2006.01-2010.1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70万元,主持。
3、旱地小麦新品种“青麦6号”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2008.05-2010.05,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50万元,主持。
4、花生优质安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子课题,2007.01-2010.1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0万元,主持。
5、环境协调型旱作节水农作制度研究,2007.01-2010.1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万元,主持。
6、华东北部井灌区节水农业技术研究,2003.01-2006.06,国家863计划子课题,60万元,主持。
7、抗逆小麦品种选育,2005.01-2010.12,山东省良种产业化工程课题 ,125万元,主持。
8、利用分子标记研究抗旱小麦种质遗传多样性,2006.11-2008.09,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5万元,主持。
9、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抗旱性及碳氮代谢的影响,2005.01-2007.01,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10万元,主持。
10、小麦幼苗期不同生理生化指标鉴定抗旱性研究,2002.12-2004.12 省教育厅,4.5万元,主持。
11、旱地超高产小麦综合节水增效技术集成及其机制研究,2004.01-2006.01 教育部,2万元,主持。
(二)获奖科技成果
1、旱地小麦肥料早施深施节水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省部级二等奖,第一位,教育部,2008.01
2、冬小麦旱作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省部级二等奖,第一位,山东省科技厅,2007.04
3、冬小麦旱作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地厅级一等奖,第一位,青岛市科技局,2007.08
4、“青麦6号”小麦品种培育,省级动物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第一位,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7.09
5、“青麦7号”小麦品种培育,省级动物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第一位,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9.08
6、冬小麦旱作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国际领先水平,第一位,山东省科技厅,2005.12
7、小麦幼苗期不同生理生化指标鉴定抗旱性的研究,国际先进水平,第一位,山东省教育厅,2005.12
8、高产旱稻花后衰老及调控的研究,国内领先水平,第二位,山东省教育厅,2004.12
9、南方型草莓优质高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地厅级一等奖,第二位,山东省农业厅,2006.04
(三)科研论文
1,Effect of Endogenous Plant Hormones on Grain Filling under 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 in Wheat,As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1/5,2007.08
2,不同肥力土壤下施氮量对小麦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4,2004.11
3,氮素对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TX/5,2008.09
4,施氮量对超高产小麦开花期旗叶光合功能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TX/5,2009.04
5,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响应曲线的影响,生态学报,TX/5,2009.03
6,冬小麦农田暂时水分胁迫状况下水、热通量日变化,生态学报,3/5,2006.01
7,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生态学报,4/7,2008.09
8,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生态学报,5/5,2008.1
9,氮磷配施对超高产小麦花后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华北农学报,TX/6,2009.04
10,不同补灌次数对旱地高产小麦生育后期旗叶衰老及产量的影响,华北农学报,1/5,2009.04
11,不同施氮量对超高产小麦灌浆期光合日变化的影响,华北农学报,TX/6,2008.02
12,不同土壤水分对强、弱筋小麦烘焙品质的影响,华北农学报,TX/5,2008.06
13,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花后旗叶生化特性的研究,华北农学报,TX/4,2006.08
14,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后期根系衰老和产量的影响,华北农学报,TX/5,2007.1
15,氮磷配施对济麦22花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麦类作物学报,TX/6,2009.04
16,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麦类作物学报,TX/5,2009.03
17,施氮量对开花期超高产小麦旗叶CO_2响应曲线的影响,麦类作物学报,TX/5,2009.02
18,部分旱地小麦品种(系)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麦类作物学报,TX/4,2008.07
19,渗透胁迫条件下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萌发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麦类作物学报,TX/4,2006.11
20,秸秆还田与氮肥耦合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TX/5,2007.01
21,不同补灌次数对旱地高产小麦氮素运转及产量的影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TX/5,2009.05
22,限量补灌对旱地高产田小麦光合和产量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TX/4,2008.02
23,限量控制灌水对小麦光合作用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莱阳农学院学报,1/5,2004.09
24,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旗叶衰老及粒重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4/4,2008.11
25,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氮代谢特性和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4/4,2008.12
26,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强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及品质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4/5,2008.09
27,利用胚芽鞘长度法鉴定冬小麦抗旱性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3/3,2009.02
28,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光合性状及产量的影响,青岛农业大学学报,TX/5,2008.03
29,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生育后期旗叶衰老性状的影响,青岛农业大学学报,TX/5,2007.04
(四)主编、参编学术著作
1、中国专用小麦育种与栽培,副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09
2、玉米小麦谷子杂种优势,副主编,中国科技出版社,2005.08

㈩ 论文造假违规会对涉事人做出什么处罚

论文造假实质就是诈骗行为,经过调查证实后教育部会进行严厉的处罚。针对论文造假行为的处罚会因为涉事人的身份而有所不同,但绝不姑息,必定严惩。

对于学术不作为,行为不端的现象,仅有严厉打击是完全不足够的,这还需学校加强学风建设,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提高学生的学术道德修养。除此之外,学术人员也应该明确自身的定位,从事学术科研事业就必须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十年磨一剑,否则还是不要来掺和科研事业。还有要严格执行相关对学术造假行为进行打击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的力量警惕科研人员规范行为,道德行事,尊重他人研究成果,以真材实料展示自身科研成果。

阅读全文

与科研成果通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