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苹果最光辉的一刻就是砸在牛顿头上!
传言: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时被掉下的苹果砸到了脑袋,于是想出了万内有引力定律。
在容眨眼之间因为一起偶然的事件诞生了一个伟大发现,这种事自然令人感慨万千。我们感慨,如果不是一个正确的人出现在一个正确的时间和一个正确的地点,人类将会丧失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基于这样的想法,大家深信因为一个苹果砸中了他的脑袋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是事实上,第一次把一个苹果和牛顿扯到一起还是在他死了60年以后的事情:“1666年,他再次离开了剑桥大学,回到了住在林肯郡的母亲身边。当他在一座花园中沉思散步时,他突然想到重力(它的作用让一颗苹果从树上掉到地上)不会仅局限于地球周围的有限距离里,而会延伸到比平常认为的更远的地方。”(约翰·康杜特,牛顿在皇家造币厂时的助理及牛顿外甥女的丈夫,在回忆牛顿的传记中这样写道。)有趣的事实:虽然他以热爱科学闻名于世,但《圣经》才是艾萨克·牛顿爵士的信仰。他致力于经文研究的时间比科学多得多。他还说:“我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圣经》作为上帝的启示,是那些信奉者所写。我日夜研究《圣经》。”他花了大量的时间试图去破解隐藏在《圣经》中的秘密启示。
㈡ 乔布斯的成就
主要在电脑和手机上有巨大成就。
㈢ 砸在牛顿头上的那个苹果最后送给谁啦
送给了学生。因为牛顿,所以学生才学会了地心引力。如果没有这颗苹果,牛顿是不会知道地心引力这个定义的。所以这个苹果就是成果,牛顿的成果就给了天下间各位学生。
㈣ 苹果摄像头被网友调侃为浴霸,为何现在的手机都争相在摄像头上做文章
昨天苹果发布来了新款源iphone,而这个苹果的后置摄像头也被网友调侃为浴霸,从一个摄像头到双摄,三摄,甚至四摄,为何现在的手机都争相在摄像头上做文章。其实主要和人们对手机的照相需求来发展的。
我们经常说这是一个美颜的时代,在摄像头上下功夫也是很正常的,毕竟拍照对于现代人已经是新刚需,是基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需求。
㈤ 怎么来描写苹果
1、苹果圆圆的,象小皮球一样大小,遍身平滑光亮。苹果皮有的是青青的,有的又红又青,也有的红透了。只要你剥掉皮,就能看见那白里带点黄的果肉。再尝一尝果肉,果肉又甜又脆,让你吃了一口,一定还想吃完苹果上所有的果肉,真叫人越吃越爱吃。
2、苹果圆圆的,和柑桔一样大小,遍身滑溜溜的。没有熟透了的苹果,绿绿的,慢慢地由红色占领了绿色的“领地”。最后苹果熟透了,变得红黄相间。没熟透的苹果,咬上一口,又酸又涩,难吃极了。熟透了,就甜丝丝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3、苹果先是绿的,然后变成深红。摘一个闻一闻,一股清香、清爽的气味沁入心肺,那种感觉,就像在大海边一样,闻着那清新的气味,听着那清脆的海浪,简直无法比喻那种舒服的感觉。
4、苹果的种类有很多,有:金元帅,它是金黄色的,上面有着像梨一般似的斑点。还有红富贵,它是深红色的,看起来几乎变成黑色的了。
5、苹果的形状是圆圆的,上下都凹下去一个个小口,看样子像一个气球。苹果的皮滑溜溜的,如果你在洗苹果的时候,它一不小心就会“逃跑”,并与你玩捉迷藏。苹果的颜色是红通通的,上面还有一颗两颗白点,那可是苹果成熟的标志。它既像弟弟那红扑扑的小脸蛋儿,又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那样子,看的你会忍不住咬它一口。苹果的味道是甜丝丝的,脆生生的,让人吃了还想吃,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苹果的肉水灵灵,吃起来又香又甜,吃上一口,细腻柔软,直沁心脾。每年秋天,苹果便会缀满枝头,调皮的把大树妈妈的腰压弯了。
6、苹果,好象小孩子那红朴朴的脸蛋,它有着各种颜色的苹果皮,例如:黄色的、红色的、绿色的、红绿相间的……五颜六色,好看的很。再看那苹果的果肉,是白色的,从那白色的果肉里,渐渐地流出一种液体,用舌头舔一下,哇!此时你一定会说:“可真甜呀!”
7、拿起苹果,情不自禁地深呼吸一次,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须臾间,感到心旷神怡,全身的骨头都酥了。想咬一口,却不忍心伤害它。一翻犹豫后终于下了口。“咔哧”一口咬下去,甜甜的滋味恰到好处:浓一点,嫌太甜;淡一点,嫌无味。溢满口中,回味无穷。再咬一口,汁液宛如甜津津的蜂蜜,溶入了我的血液之中。
8、第三个内容是量苹果的“腰围”和“身高”。我们先把线的一头用手按在苹果的“腰”上,再用另外一只手拿着线围着苹果绕一圈,在线的交接处做一个记号,最后用尺子量出线的长度就算出了苹果的“腰围”。我的苹果的“腰围”是25厘米,“身高”是8厘米。“腰围”最长的是林子入的苹果——31厘米,所以苹果之王就是林子入的苹果。
9、但苹果在还是绿色的时候,就是没有成熟,味道就不那么好,又酸又涩,真不好吃!但苹果成熟后,就从绿装换成了红装,吃起来,又甜又脆,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哦!
10、成熟的苹果看起来鲜艳通红,你轻轻咬开它,新鲜、香甜的滋味就会让蔓延开来,你的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汁水。苹果的果肉就是个白胖胖的小孩;没有熟透的苹果颜色是青色的,咬在嘴里酸酸的还有点涩味。
11、把苹果切开,熟透的苹果,肉是米黄色的,里面的籽是黑色的,新鲜的汁水流出来,整个苹果吃起来甜津津的。没熟透的苹果和熟透的苹果的外形差不多,可是口感较硬,咬起来还会发出声音。
12、苹果圆圆的,像个很小的皮球,一手就可以抓到,苹果遍身又滑又亮。苹果皮有的是青青的,有的是又红又青,还有的是大红大红的。削掉了苹果皮,就能看到那白里带点黄的果肉,一定馋着你们直流口水的。再尝一下果肉,果肉又甜又酸,肯定让你们吃了一口还想吃第二口,吃了第二口还想吃第三口……。苹果有各种各样的吃法,但我最爱吃的是只有切片一种。先把苹果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再拿牙签一叉,就可以吃了。
13、秋天,是利于苹果生长的美好季节。苹果贪婪地吮吸着秋天的甘露,在农民伯伯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很快就长出果子。10月底,南方的苹果成熟了。它的味道,颜色,形状都十分惹人喜爱,圆圆的,像个小皮球一样。有的苹果像圆形的闹钟。苹果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粉红色的,还有的是红红的,娇艳欲滴,有的红得呈黑色。
14、市场上的苹果多种多样,颜色也是各不相同,有红色的、白色的、黄色的、青色的等等。但是以红色的苹果最多。苹果看起来圆圆的,头部较小,尾部较大,两头都熬了下去。后面还长着一根小尾巴呢,据说最大的苹果有足球那么大,最小的只有乒乓球那么大。同样是苹果,差距也是挺大的嘛。
15、我闻着苹果,一阵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闻着闻着我就想咬一大口下来,真是香气迷人啊!我的同桌蔡灵灵被香气迷得用舌头添苹果皮呢!
16、我喜欢苹果,因为它的颜色、形状、味道都很吸引人。苹果有红色、绿色、黄色的。但皮里面是黄色的,里面还有黑色的籽。苹果的颜色不像桔子那么灿烂,也不像葡萄那么浓郁,苹果的颜色很朴素。
17、在我这家的瓷盘里摆着一个个水灵灵的苹果,像一盏盏小红灯笼似的,红里透黄,青里透红,真像一张张小妹妹的笑脸。苹果的表皮被奶奶洗得晶莹透亮,红色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十分逗人喜爱。
18、这是一只普普通通的苹果。一面是红色,红里透黄;一面是黄色,黄里带红。在它黄色的皮肤上,有几个大小不一,星星点点的“雀斑”;在红彤彤的脸庞上,有一条长约1、5厘米的疤痕,加上一处深红色的被摔坏的地方,在这只苹果上,大煞风景。短短的柄藏在苹果上方凹进去的地方,好像陷进泥潭中的可怜人儿,又像是羞羞答答,不愿见人的少女。
㈥ 苹果lightning和type-c 有啥区别
苹果lightning和type-c 区别如下:
1、充电本领有差别
Type-C优于Lightning,数据传输的技能原理都是SerialCommunication,充电通讯的技能原理上,Type-C有分外的CC线举行充电的协议。
2、市场有差别
如今Apple手机采取Lightning,而采取Type-C的手机很少。将来Type-C市场会更大,终究USB是行业标准。除却手机市场外,其他电子产品(比如电脑,电视和汽车)都可以采取Type-C的充电成果和其他协议(比如DisplayPort协议)的兼容成果。
3、技术原理有差别
lightning里面有芯片,是连接器,type-c是连接线。
在Type-C接口定义诞生之前,USB接口家族已经有了Type-A、Type-B、Mini-A、Mini-B、Micro-A和Micro-B几种形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相对比较熟悉是Type-A(广泛应用于电脑、充电器等)和Micro-B(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
USB标准是对数据传输协议所做的规范,由于USB的标准化组织USB-IF的命名方式较为混乱(如USB 3.0又被称为USB 3.1 Gen 1),给消费者造成了比较大的困扰,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最高传输速率进行区别。
最高数据传输速率是USB标准最重要的参数指标,目前最新一代标准USB 3.1 Gen 2可以达到10Gbps。
㈦ 作文:苹果的开头结束语
议论文的构思步骤和文体训练方法
福建省连城一中 吴 健
许多考生写议论文时,或无从下笔,或中途滞涩,或无法兼顾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这都属于构思不明、文体不清的问题,可按下面的构思步骤和文体训练方法进行有效的训练。
一、构思步骤
叶圣陶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考生行文前的审题构思应从中得到启示。有些考生看完题目,提笔就写,是“乱走”,不符合思维规律。正确的构思应以中心为定点,然后辐射,添加,完善。
如图所示: 开头 结尾
四个步骤依次展开如下:
第一、定点:确立中心——你的看法态度;
第二、辐射:想好分论点——准备从哪几个不同角度或侧面或层次或阶段展开;
第三、添加:举例引用——准备为各分论点举哪个典型事例引哪句切合名言;
第四、完善:提炼开头结尾——行文前先拟好总领全文的开头和收束点旨的结尾。
这样,行文就简化为有条不紊地把上面的思维表述出来,用语言加以美化。
二、文体训练方法
学生审清话题把握题意拟好题目后,用类似于填空的方式将文章的中心、开头、论点、事例、名言、结尾一一想好列出。如下表:
题目:
中心:
开头:
论点①:
事例:
名言:
论点②:
事例:
名言:
论点③:
事例:
名言:
结尾:
这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学生列出上面各项内容,就等于为全文搭好了架,铺好了路,胸有成竹。行文便简化为步步整合,层层美化,有利于发展等级分数的追求。为了设置亮点,中途停下,进行细细的修饰、润色、包装,也不会影响思路、气势。
值得注意的是:1、开头段要明快、简洁,三句内点题。让阅卷教师一看就能明了你的作文符合题意,中心明确,能做到“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接下去的工作主要是看看这篇作文发展等级情况,有多少亮点可以增加多少分。2、若同一题目大家一起做,因所定中心所列论点所举事例所引名言不同,还会起到同题换写互通有无交流积累的作用。
叔本华说:“谁想得清楚,谁就说得清楚。”这话很有道理。考场上,谁想得清楚,谁就写得清楚;谁写得清楚,谁就能得高分。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5.3)
议论文写作技巧
作者:浪漫妍风 来源:作文网 访问次数:1320 时间:2006-06-03 【字体:大 中 小】【双击滚屏】【关闭窗口】
学学“一句话开头”
文章开头勉强,写起来就会觉得没劲,议论文的定作尤其如此。
如果文章的开头是没有经过思考,顺水推舟的,对议论的对象、论证的方法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目标方向不明确,议论也就会不着边际,文章的随意开头还会造成写作中缺少自信。
这种“随意开头”的情况常常出现在限时命题作文中,教师要求当堂交卷,“写不出来也得写”、“不喜欢的题目也得写”,于是有的同学就省却了审题思考的时间,“先坐上船再说”,然后在“游动中寻找目标”,这个“游动”,往往就形成了无话找话。譬如写《谈习惯》,他就这样接:“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习惯有两种:好习惯与坏习惯……,当然,也有不好不坏的习惯……”;写《苦与乐》,则写:“世界上的事,有苦就有乐,苦,就是指……,乐,就是指……,人们一般都喜欢乐而不喜欢苦……”——看起来,“接话”似乎很通畅,但这些话都是可有可无的话,800字的文章,写到一半还不见观点,这是文章的一种常见病。
治这种“游动中寻找目标”的毛病,办法是有的,如学会剖析材料,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拓展联想思维等等,也就是说,要练好基本功。但有没有更直接一些的训练方法呢?有的。“先上船再说”最明显的毛病,就是开头罗嗦,这里介绍一种开头的方法,即“一句话开头法”,即,不管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自己逼自己,只用一句话作开头。
这样做,对纠正文章开头言不及意的毛病大有好处。由于只能用一句话,那就一定要考虑明确地亮出自己的观点,逼使自己从对题目的思考中选取最有份量的话作开头,促使自己对思考的内容作出比较筛选,这样的开头,既简洁,又明确。一句话开头,有利于尽早进入议论,使中心部分突出。
一句话开头,也能使人产生一种写作激情,如有位同学在写《读〈祝福〉》一文时,以一句“太不公平了!”开头,这样的启动,犹如找准了感情的闸口,能有一泄千里之势。
经常能想到以最简洁的语言开头,对克服“游击”的毛病是大有好处的。
铸炼你的语言
同样的命题,比较接近的观点,类似的论证结构,文章为什么还会有高下,有的中看,有的不中看(放在考试中则出现较大的得分差距)?这主要是语言问题。时下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中,不重视提高语言水平几乎成了一种痼疾。
议论文语言先求平实,这个原则是不错的,前提是要论述清楚。一种观点,一个道理,希望人家能接受,“说清”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这个观点这个道理并不深奥,是浅显乃至尽人皆知的,这时候的“平实”就有可能变成“寡淡无味”。用朴素的语言宣传一个朴素真理固然很好,但能用精彩的语言宣传一个朴素的真理将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有些同学的议论文,观点是明晰的,结构是严谨的,但习惯于用极幼稚的语言去论述,打个未必恰当的比方:很像成人穿了件小孩子的衣服。更有一种常见病,就是盲目模仿报告腔,高调官腔,靠标语口号、假话空话虚张声势,明明是请他谈观点,发议论,他却要在那里自作多情地空喊,休说读者讨厌,认为他没有自己的思想,他自己也有可能认为言不由衷。自己空喊一阵倒罢了,教师看这样的文章,连看七八篇,必然会头脑发昏。
议论文写作中,要有铸炼语言的意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说清”。“说清”是基本要求,“说好”、“说透”是高标准要求,不力争达到高要求,满足于“说清”,这样永远不要想提高语言水平,甚至连“说清”的要求也达不到。
一句平常的句话,能不能换个引人入胜的说法?一件事,能不能描述得形象一些?一个传统的说法,能不能用个新颖生动一些的表达方式?一组既定的句子,能不能调动一下顺序?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可不可以用一用铺陈渲染的手法?可不可以用排比的方法不增强文章的气势?可不可以借用口语俗语来陈说?可不可以考虑来一个有力的反问?……
只要常常能有这种铸炼语言的意识,提高语言水平就不是一件难事。写文章也`如同烹饪,一样的材料,怎样能把它做得“有味儿 ”,自己不给自己提点要求是不行的。这个道理并不深奥。我们不少同学的“味觉”很好,但往往只用于品味人家的手艺,唯独自己下手的时候,就马虎了事了。铸炼语言非一日之功,但不行动起来就永远不会有长进。
举例要清楚明白
议论文的举例,为的是证明观点,增加说服力。例子是否与观点吻合,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力求“鲜活”,不要“陈芝麻烂谷子”,一论“勤奋”就是“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一论“发现”就是“瓦特的水壶盖”、“牛顿的苹果”,--这些,也已经是基本道理,这里就不多说了。
写议论文举例,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能把个人特有的经历当成人所周知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都有自己的阅读积累,都存在于不同的环境之中(尤其是不同的教学环境之中),因此写文章举例时,就不能认为自己知道的东西别人一定知道。这种疏忽一般较多地反映在“略说”上,--因为误认为人所周知,就一笔带出,结果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教师甲上课说过的一件事,学生写作时不加细述,在教师甲看,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是让教师乙看,很可能莫明所以,认作语焉不详。尤其是在运用典故时,由于个人的阅读经历的局限,如果不加说明就会形成理解上的障碍,如“这就和没买到鞋子的郑国人一样了”、“锯了竹竿进城门式的自作聪明”,是化用“郑人买履”、“鲁人锯竿”两则寓言,由于都只有一句话,让读者在理解上产生了障碍。其实,如果能稍稍加上一两句话,甚至加上几个短语,就能把例子叙述得比较清楚。
这“郑人买履”和“鲁人锯竿”是典故,尚有据可考,稍加说明便可理解,有些事例不细说清楚则根本让人不知所云。例如,“像二十四桥的设计,就显得很单调”,“袁隆平学的就不是屠龙之计”,--离开了一定的生活环境,这样简略的例子就无济于事,因为非但让人理解吃力,而且有可能产生歧义,其实这里说的“二十四桥”不是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是近年南京人对新建的二十四座人行天桥的戏称;而著名农学家袁隆平(杂交水稻发明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南京师大附中校友,对南京师大附中的同学而言,他的大名可能是如雷贯耳,但是离开这个环境,读者可能一时就反应不过来了。
不但是这一类的例子,如果是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在用于举例说明时也要表述清楚,因为你注意到的,感兴趣的东西,别人不一定注意到或是感兴趣。近年以来,有些同学常在议论文中写进一些歌词,借用流行歌曲歌词,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最好能点明是歌词,如果加上一句“有首歌中这样唱道……”,则可以让读者知道这是在引用。有位同学曾在文章中写道“一想到‘我在阳光下辛勤地劳动’,我就激动无比”,教师怎么也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搞不懂为什么这里要加引号,也不理解这句极平淡的话为什么会让自己的学生激动成那样,后来才知道这是那个月最流行的一首台湾歌手演唱的歌曲,但不是每个学生都熟悉,而教师就更加莫名其妙了。
有鉴于此,行文举例时须要三思。
结尾不要装腔作势
以前听高谈阔论的大报告,我们判断报告是否快结束,有几种方法。一是依据内容,如他一开始就说要谈四个问题,一如我们作文立提纲,谈完了,即使要补充几句,时间也会有限;二是看时间,犹如我们写作文定字数,说了两个小时,到了吃饭时间或是下班时间,不结束也得结束了;比较麻烦的是提纲不明,又不肯受时间限制,那就只有看情绪,报告即将结束,如文章收尾,应有规律,但是如果偏偏报告人的情绪混乱,没有规律,就很难判断了。比如,他忽然出语铿锵,挥手有力,众人以为他即将激昂地结束自己的呼喊,于是在他每一次的喊话式的话语之后都使劲地鼓掌,哪知他呼喊之后又用舒缓的语调说起另一个话题;你正捉摸不透时,他又振臂高呼起来“让我们…… 吧!”--这一回你以为无论如何也要结束了,哪知道他又会婉转出下一个“但是”出来……
这种滑稽的情景谁想进来都会觉得好笑,但是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结尾如果拖泥带水,装腔作势,也会让人感到啼笑皆非,进而生厌的。
这里要指出的,是有些同学写议论文,特别爱拉开一个“功架”,很想造出一点气势来,但由于底功有限,于是不得不在结尾虚张声势,或是采用标语口号来呼喊,或是模仿伟人作深谋远虑状,动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吧”或是“争取作出更大贡献吧”--这些话,偶一用之,或许还会有一点激情,倘若只会用这样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谈话,未免有点技穷了。这种“尾大不掉”是一种恶习。我们提倡利索的结尾:分析阐述完了,结论水到渠成,还有什么可以唠叨的?写议论文,不是作报告,热情与号召力不是靠空喊就能代替的。其实“热情激荡”不过是结尾的风格一种,而结尾本可以是多样的。
结尾处要冷静。是否需要强调一下自己的观点,是否需要补充一点什么意见,是否需要说明一下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否有必要提醒读者对某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这些,在列提纲时就应有所考虑。
结尾处要冷静,不同于骤然冷却,要注意语言的节奏。可以小结一下自己的观点,但不可作过多的重复,写文章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引起人家的重视,这时候行文语言要注意“打动”人。
写文章,尤其是议论和记叙,写出来的话要像是人说出来的话--这样说好像是在骂人了,但确实有些文章的语言不像是人在说话,而像没有生命的机器。首先是不顺,读也读不通,既没有书面语的谨严,也没有口语的那种流畅。二是没有活气,冷冰冰的,文章是要给人看的,见其文如见其人,一点生气也没有,这像什么呢?三是生硬,有些同学尽爱写些让人听不懂的话;有的盲目模仿,喜欢用欧化的句子,有的喜欢模仿港台腔,动不动“我好开心好开心哇”;还有就是堆砌词藻,满纸形容词;而有的同学写文章语言贫乏,一下笔就是“十分”、“非常”,一篇短文中能用七八个;也有人背过成语词典,不用足了就好像对不住词典一样,每说两三句话就来一个成语,弄得佶屈聱牙,结果读者的注意力全用于对付文章的成语中去了。我们平时看同学的议论文,在论点的设立正确、论证方法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文章的语言表达是否畅达是区分“好”或“一般”的重要标准。有些同学只会简单地模仿别人的语言,而且顽固不化,诸如“做四有新人”、“经过顽强拼搏”、“ 为四化贡献力量”之类的语言,几乎是不要动什么脑筋的。--不是说这样的话不能学,但是如果只会这样说话、总是这样说话,谁愿意听你的?
前人评说前秦诸子文章,称赞其“深于比兴”、“深于取象”。孔子、孟子和庄子即使论说最抽象的道理,也注意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比喻。《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让学生各言其志,曾晰说的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你看,他用几句话就形象地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治世才会有的图景,这比说“国泰民安”、“繁荣兴旺”、“小康社会”更容易让人接受。这幅图景,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要令人向往,因为只有在治世,读书人才有可能在春风中纵情地歌咏徜徉,故而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论说治世时则有一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道路上不再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人用背背东西、用头顶着东西步履沉重地赶路了,这说明什么呢?这就比说“生活富裕”、“民风淳朴”要形象得多。
记得上海有一年选“上海小姐”,最后一轮仅剩下两位选手,得分一样,因而加试一题,题目是:“对上海,你最想看到的一幕是什么?”有一位的回答是:“在白天上班的时候,准时来了一辆公交车,车上人不多,每个人都有座位。”--话一出便赢得满堂喝彩。上海面临的困难当然不止是公交问题,但是公交车拥挤是尽人皆知的事,这位小姐为大家描绘出了理想的图景,一下子打动了所有的评委,倘若她说“希望上海变得越来越美丽”、“希望上海的公交状况得到改善”,“发展公交事业,争取更大胜利”,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要想让我们的作文语言有活气,就要多注意学习这一类的表达方式。
言之有物,不说废话
请看下文:
某省考优拔,题系“日本宪法与英国宪法比较论”。其冠军一卷有云:“宪法有二种,一曰日本宪法,一曰英国宪法。日本法为东洋人所作,英国法为西洋人所作。日本法多用‘挨、伊、阿、哀’,英国法多用‘哀、皮、西、提’。日本法文系直行,英国法文系横行。日本法其条文系七十九条,英国法其条文共六十三条”云云。阅卷者评曰:“考据详明,日英两国宪法条文,能列举其数,足征于东西洋政治学,研究有素。”
文题要求“论”,作者倒底“论”出了些什么呢?摇头晃脑说了一通,该说的一点也没说出,看了觉得可笑。其实这并不一定是编派出来的笑话,反观我们一些同学所写的议论文,也不难发现这种言之无物连篇废话的毛病。
一篇好的文章,要说到“好”,可以好得没有止境,通俗地说,就是没有“上限”,进入那种境界,不是容易的事。但是达到基本要求,则不应很难,最起码的,是做到言之有物,让人读了之后,能知道你想说些什么,说出了些什么,多多少少能留下一点印象。你的观点,你的分析,你的结论,你的表达方式,你的语言……一句话,要有“你的”。
造成“言之无物”毛病的原因很多,除开作文态度暂不论,最主要的,是不会动脑筋。常见的,是对论题不作任何思考分析,只作简单的解说。如给他一个题目《习惯》,他就不知道去想如何用这个题目来介绍一些新的思想成果,如何选择一个恰当的表现形式,而是一下便循着旧有的模式发起议论来:“什么叫‘习惯’?习惯就是……。习惯有两种:一种是好习惯,一种是坏习惯。……我们要保持好的习惯,改掉坏的习惯。……”--就文字来看,他说的这些话,一句也没有错,但是都没什么用。因为他没说出什么来,没有他自己的东西,他重复的不过是最简单的“1+1=2”之类的公理。不动脑筋,就只好重复或照猫画虎地演绎人家的观点,罗列人家说滥了的例子,引用人家看腻了的“名言”……,而他就是没有力量拿出一个货真价实的“我认为”!
另一种言之无物,是说空话说大话。题目大,他不懂得把口子缩小去开掘;题目小了,他又不懂得触类旁通地“说开去”。不管什么题目,他一开首便来上一通空话套话,好象不这样就不是一篇好文章。这番且大且空的套话看上去“气势”很大,从形势说到意义,从政策说到方针,要求800字的文章,他一个开场白便写去二三百字。接着还没有对论题作一点具体的分析,便又开始了盛气凌人的结束语:描绘宏伟目标,展望壮丽远景,提出更高要求,动不动“青年朋友们,让我们………… 吧!”--读这种文章,常常象听一组空洞无物的口号,根本无法揣摩作者倒底想说些什么。
这类言之无物、用废话堆砌起来的“文章”,读者生厌,我想作者也未必就没有苦恼。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言之有物呢?我认为首先是于思考,努力地建立自己的观点,即使是对真理的解说,每个人结合具体的生活实践,也会有独特的感受,尽量地把这种感受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使文章有“物”,先做到这一点,大概还不算很难的事。
㈧ 华为的成果
我们都知道,阿里巴巴、网络、腾讯这些互联网巨头,背后其实是大量的外国资本,但华为不仅是一家百分之百的中国民营企业,还是一家没有上市圈钱的公司,并已成为全球通信产业龙头。
现状:全球已经有超过20亿人每天使用华为的设备通信,即使在4G技术领先的欧洲,华为也有过半的市占率。它在150多个国家拥有5百多名客户,营收7成来自海外!
下面是华为同BAT的营收对比:
华为2882亿,腾讯789亿,阿里708亿,网络490.5亿;华为超过BAT的总和800亿;
在纳税方面,华为纳税337亿,阿里纳税109亿,网络22亿,腾讯70多亿,华为超过BAT的总和130亿;
华为累积利润、累积纳税均超过2000亿!
在任正非眼中,搞金融的人光靠数字游戏就能赚进大笔财富,真正卷起袖子苦干的人却只能赚取微薄的工资,这是全世界最不合理的事。所以他坚决不让华为上市,宁可选择把利润分享给员工。这造就了华为的向心力。
这一条,华为足以让中国所有的企业无地自容,因为华为有1万名博士,几十名俄罗斯数学家。而中国的企业从来不注重研发,而是以短平快著称。华为用它今天的成果向我们证明,只有静下心来做研发企业才有长远前途!
华为注重研发的最直接结果,是它已经拥有了3万项专利技术,其中有4成是国际标准组织或欧美国家的专利。因此在100多家各种标准组织中担任了主席、副主席、董事、各子工作组组长、报告人、技术编辑等至少90个职务。
如今,华为收完苹果专利费后,甚至开始起诉三星!
去年华为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769件,苹果公司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这意味华为开始向苹果公司收取专利许可使用费。
华为在诉讼中要求三星公司就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对华为进行赔偿,这些知识产权包括涉及通信技术的高价值专利和三星手机使用的软件。
华为是国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