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初步

成果初步

发布时间:2021-09-29 19:53:40

⑴ 初步探索有哪些重要的成果及有什么重大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50—53年抗美援朝,51年镇压反革命,专“三反”属、“五反”,反右。
62年对印作战
64年“四清”运动
65年抗美援越
74年反越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三大改造
一五
156
两弹一星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三面红旗
59—61年中苏论战
其实看看过秦论就知道了,思路是一样的。对内惩办豪强,对外维护国土安全,大力建设(工业)打好基础,政治文化上谋求统一和一致。

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有哪些

1)提出马克思主抄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了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XX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

⑶ 主要成果及初步认识

(一)Cu的相态分析成果

Cu的总量与相态分析结果见图4.33~图4.35所示。由图可见,该区Cu的背景主要有两个级次,其中每一级背景属正常背景,其浓度低,变化小。第二级背景属异常背景,浓度较高,变化明显,有一定方向性,多与矿床、岩体、构造及其一特殊层位吻合,详见表4.128。

表4.128 铜地球化学背景特征表

从表4.128可见,Cu异常背景较正常背景在相态上的突出特征是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浓度及其在总量中占有率高,衬度大,从而可体现出正常背景与异常背景的本质区别。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Cu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异常背景较总量的异常背景发生明显变异,突出表现在该区东部Cu全量有两个明显的二级异常背景带(其中北侧带与地层有关)。但在硫化物与氧化物相图中,这两个异常背景带消失,成为一个与Cu矿床分布相吻合的异常背景区或局部异常。说明东部两个Cu异常背景带不存在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异常背景,系由岩性或环境因素形成的以结合相为主,即是由非成矿因素形成的二级背景,一般情况下不应作为Cu的找矿远景带看待。此外,在该区西部Cu氧化物相沿狮子岭闪长岩体呈环形展布,与断裂关系也十分密切。纵观全区Cu的硫化物相、氧化物相较Cu的全量与Cu或含Cu矿床、火成岩、断裂的空间关系更为密切,进一步说明该区Cu的相态分析成果可以更客观地反映Cu矿化分布富集规律。

Cu的硫化物相是反映Cu成矿作用的直接信息,由于Cu在表生作用中属活动元素,Cu原生硫化物易氧化成氧化物,Cu氧化物相也是反映Cu成矿作用的直接信息,因此Cu氧化物相与硫化物相合量与总量比值即

相态分析与地质找矿

式中:w(OCu)为氧化物相铜的质量分数,10-6;w(SCu)为硫化物相Cu 的质量分数,10-6;w(TCu)为全铜的质量分数,10-6

ACu也是反映Cu成矿作用的重要信息,图4.36 即为ACu值图,由图可见ACu高值带(>0.5)与上述Cu异常背景一致,区内已发现的Cu矿床或含Cu矿床均分布在ACu高值带内,且ACu高值带的展布与断裂、火成岩体空间关系也十分密切,从而更清晰地反映出该区Cu的富集规律。

综上可见,Cu的全量结果只能在量上反映出Cu地球化学场变化特征及展布规律,但不能反映其内在特点与性质,而Cu的相态分析结果则可以揭示出Cu地球化学场变化的内在特征和规律,并对其作出深入解释评价,区分出有找矿意义的异常背景带,以更准确地圈定找矿远景区或带。

依据上述对Cu的全量与相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1)Cu的不同级次背景有本质区别,各自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意义。Cu的正常背景硫化相与氧化相浓度低,变化小,定向性差,与成矿控制因素空面关系不明显,应属区域地球化学本底。Cu的异常背景则相反,与成矿作用有关,属成矿区带的地球化学本底,可作为圈定找矿远景区(带)的地球化学依据。

(2)下列地段应作为该区找Cu的主要远景地段:①二台子至大西沟一带,该地带Cu硫化物相有较明显显示;②太白花岗岩体东侧四方台一带,该地带Cu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均有明显显示;③东江口岩体南接触带及西延,该地带Cu全量与Cu氧化物相均明显富集;④狮子岭岩体接触带及外侧,该地段Cu氧化物相有明显显示。但从总体看,该区Cu全量、氧化物相、硫化物相浓度较低,初步认为该区浅表部Cu的找矿远景不很大。

(二)Pb的相态分析成果

Pb的结果如图4.37~图4.39。

由图可见该区Pb的地球化学背景也具有两个明显的级次。

1.Pb的正常背景

全量值为30×10-6,变化范围为3×10-6,以中部、东部最清晰。硫化物相为0~2×10-6,东部与西部有明显差异,东高西低,西部为0,东部为2×10-6。氧化物相为0~7×10-6,西部偏高(5×10-6),东部偏低(0~3×10-6),可见Pb的正常背景也具有硫化物相很低,氧化物相较低,Pb的存在形式以结合相为主(>70%)的特征。

2.Pb的异常背景

全量异常背景浓度一般为40×10-6,衬值为1.3~1.5,走向多与地层一致。但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异常背景较全量发生明显变异,突出表现为:全量异常背景有的消失,有的解体(如西部),有的变大,并出现新的异常背景带。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异常背景展布规律也有明显变化,与火成岩体、构造、铅锌矿床的空间关系更为密切,较全量更为清晰。确切地展示了该区Pb的富集规律。Pb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异常背景基本一致,前者浓度均大于5×10-6,衬值>2.0,后者为5×10-6~10×10-6,衬值一般大于2.0,可见Pb的异常背景,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浓度也明显高于正常背景,衬度也明显高于全量值。

由于Pb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都更确切地反映了Pb的分布富集规律,且二者为正相关(线性相关系数为0.8870,n=212,故APb值:

更好地反映了该区Pb的分布富集规律,如图4.40所示,区内所发现的铅锌矿床均分布于APb异常背景区内,更为清晰确切地展示了该区Pb地球化学场特征,APb二级背景区(带)可以作为该区铅锌矿找矿远景区(带)。

综合上述结果,下述地段在该区铅锌矿找矿工作中应予以注意:①东江口岩体南接触带外侧至二台子一带;②凤太地区狮子岭岩体外接触带;③铅硐山西部至陕甘边界。

(三)Zn的相态分析成果

Zn的地球化学背景也分为两个明显级次,详见图4.41~图4.44。

1.Zn正常背景

全量值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东部(东江口岩体以东)为低Zn正常背景区,一般为85×10-6,西部为高Zn正常背景区,其值一般为100×10-6。Zn硫化物相正常背景在全区均一,稳定,一般为1×10-6~4×10-6,浓度很低;氧化物相正常背景在全区也无明显差异,较均一,浓度较低,一般为4×10-6~8×10-6。可见Zn全量正常背景值在东部与西部差异应与岩性或表生环境因素有关。Zn正常背景同样也具有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浓度很低之特征。

2.Zn异常背景

Zn全量异常背景呈近东西及北东向带状,浓度一般为110×10-6~140×10-6,西高东低,与正常背景具有一定的渐变关系。衬度较低,一般都小于1.5。硫化物相异常背景展布规律与Zn全量相似,但其衬度明显变大,一般大于2.0,较全量更为清晰,与铅锌矿床、断裂,火成岩空间关系更为密切,并出现新的异常背景带或区域异常。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表生作用下Zn活动性强,原生闪锌矿易氧化为Zn2+而迁移分散,因此Zn氧化物相地球化学场呈现出明显的多级次渐变的特征,与Zn地球化学性质一致(见图4.42),其第一级属正常背景,浓度为4×10-6~8×10-6,与前述硫化物相正常背景一致。第二级背景介于正常背景与异常背景之间,浓度为10×10-6~15×10-6。第三级为异常背景,浓度大于15×10-6,梯度变化较大,与硫化物相异常背景基本吻合。并在中部、西部出现新的异常背景。但在全量图中并无显示,因此也应注意研究其找矿意义。可见,考虑到Zn在表生作用下具有活动性强的特点,对Zn氧化物相异常背景更应予以注意。

综合上述Zn的相态分析结果,下列地带在该区Zn的找矿工作中应予以注意:①狮子岭岩体外接触带;②东江口岩体南侧外接触带;③凤镇—山阳大断裂南侧;④大西沟—桐木沟矿带。

(四)对成果的初步认识

综合上述区域样品Cu、Pb、Zn的相态分析结果可见,相态分析结果既能反映出全量结果的主要地球化学特征,又较全量结果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

(1)能更清晰地区分出地球化学场不同级次,提高了异常场的地球化学衬度,更确切地展示元素分布富集规律,区内已发现的多金属矿床均分布于相态分析异常中。

(2)相态分析结果具体体现了元素产出模式,可对全量地球化学场做出较深入的评价,揭示其内在特征。尤其能区分出可能由岩性或环境因素产生的异常背景(即非矿信息)和可能由成矿作用产生的异常背景,从而使成矿地球化学区(带)乃至成矿远景区(带)圈定更为准确,以减少失误,还能圈出全量结果未能圈出的有找矿意义的异常背景区(带)及区域异常,避免漏掉有意义的找矿地段。此外,还增强了某些弱异常,起到了强化异常的作用。这就使化探工作由量的研究转入到质的研究。

(3)对不同级次地球化学背景及其找矿意义的本质区别了更深入的认识:①正常背景,以结合相为主,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浓度很低,在总量中占有率低,反映出其基本未受矿化影响。②异常背景,以硫化物相与氧化物相为主,反映出其受到成矿作用影响。

(4)Zn、Cu在表生作用中属活动性强易分散元素,应注意氧化物相研究。

(5)该区Cu、Pb、Zn异常背景与断裂火成岩、多金属矿床空间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应注意构造、火成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⑷ 我国发展“绿色建材”取得的初步成果有哪些

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这个概念有点广义。环保回收废物利用也是绿色一部分,

健康也是绿色一部分。

就涂料来说一直在报各种对人体有害的东西,不过也有取得进步的,但是价格较高,通常一千块一桶还只能刷六、七、十、平米。

另外就是管道的成果,航天科技民用化的较为突出。

⑸ 初步成果和

你说什么?

⑹ 勘测成果及初步解译

(一)塔中公路沿线剖面

1.总体特征

图5-7是沿塔中沙漠公路的EH-4勘测剖面成果。图5-8是根据图5-7解译出的地下水TDS分布略图。由该图可以看出,沙漠公路沿线基本没有较深层淡水或微咸水,但局部100~200m深度内显示有微咸水(TDS为1~3g/L)。

据图5-7,在垂向上,地层视电阻率值总体上由浅到深逐渐升高,反映了地下水上咸下淡的特点。而水平方向上,20号测点附近出现一个稍向北倾斜的垂向电性界面,界面附近地层视电阻率为3~3.5Ωm,而两侧地层电性有较大不同。界面以南至昆仑山前平原地下水溢出带,200m以下地层的视电阻率值高于4Ωm;界面以北至现代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区,地层的视电阻率值均小于3Ωm。图5-8解译结果表明,垂向电性界面附近,自上而下地下水的TDS均为5g/L左右;界面南侧200m深度之下为3~5g/L,200m以浅局部地段小于3g/L;界面北侧均大于6g/L,浅部最大可达20g/L以上。这清楚地表明,界面两侧分属两个不同的沉积区及与之对应的水文地质单元,南部是昆仑山北麓冲(湖)积平原区水文地质单元,北部是天山南麓冲(湖)积平原区水文地质单元,界面附近是两大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的交汇带(图5-9)。界面南侧地表到埋深500m的上宽下窄的禊形体,推测是远古塔里木河演化中形成的冲积层,说明古塔里木河在此通过了较长的历史时期,而且水平摆动的幅度逐渐加大(详见后述)。

20号测点以北古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区100m深度以下,没有古河道特征的反映,进一步说明古塔里木河冲积层的深度较小,形成的淡水带深度非常有限,下部为北部冲湖积平原区的湖积层。

图5-7塔中沙漠公路沿线EH-4高频勘测剖面

图5-8塔中沙漠公路沿线地下水TDS(g/L)分布略图

图5-9沙漠公路沿线EH-4勘测结果沉积特征解译

另外,图5-7中南部昆仑山北麓冲(湖)积平原内,700m以下地层视电阻率值较上部有降低的趋势,可能已属第三系,水质变差。

2.塔里木河早期古河道探讨

图5-7中,垂向电性界面北侧22号点至52号点之间,100~250m深度内存在两个上下叠置的透镜体状的电性高值带。最显著地段位于30号点附近(沙漠公路200km里程碑附近,北纬39°44'),宽度在50km以上,视电阻率值达8Ωm以上,表明地下水的TDS小于2.5g/L,而200km里程碑处的单点反演视电阻率视值大于10Ωm,预示着局部地下水的TDS可能更低(小于2g/L)。

剖面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视电阻率等值线的圈闭特征表明了古河道的存在;从电性高值带的规模看,应是大型河流的古河道;从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和近代的地理学研究,可以肯定第四纪以来塔里木河逐渐由南向北迁移,但由于勘探程度的限制,最初的塔里木河究竟在什么位置、何时向北迁移等都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一般仅笼统地认为在盆地的中部。在没有更有力的证据之前,根据上述几点,笔者认为,30号点附近的电性高值带应是早期的塔里木河古河道,它北距现代塔里木河河道150km以上(图5-9)。按这一推断,在塔中沙漠公路沿线地带250m深度之内,塔克拉玛干沙漠内部南北两大沉积区(昆仑山水系影响区和塔里木河水系影响区)的界限起码应推移到该远古塔里木河道区,即北纬39°44'以南附近。

另外,50号点附近也存在两个上下叠置的小型透镜体状相对电性高值带,中心部位的视电阻率大于7Ωm,它们与30号点处的电性高值带相对应且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深度稍浅,最大视电阻率值也较低,推测是当时塔里木河的分支河道或塔里木河短期摆动造成的。28号点至48号点之间,400m深度左右存在一个不很明显的相对电性高值带,视电阻率大于4Ωm,底部呈封闭特征,上部与30号点处的电性高值带相接,限于勘探程度,仅推测是第四纪以来塔里木河最早期的古河道,其底界深埋为500m左右,大致是第四系的底界,这就说明塔里木河从第四纪早期就从此通过。

如果上述推断是正确的,这将是塔里木盆地第四纪研究的重大发现。它对塔里木盆地古地理环境的变迁、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地下水流系统的演化和沙漠腹地供水等都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因物探测点点距较大,且采用低频工作方式,没有得到100m以上勘探资料,今后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综合勘探研究,追索古河道的分布、迁移、埋藏规律和水质变化特征。

3.南部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沙漠地下水的启示

在图5-7和图5-8中,剖面南端至60号点左右的区段内,自上而下存在多个呈舌状向沙漠腹地延伸的相对高阻值带,这预示着地下水的相对淡化带。

图5-7中南端83~90号测点,浅部100~200m深度内,视电阻率的最大值可达6Ωm以上,解译地下水的TDS<3g/L。该相对淡化带延伸距离较短,距剖面南端约35km,距尼雅河冲洪积扇溢出带约60km。根据尼雅河溢出带附近钻孔揭露的情况,推测是溢出带相应深度承压含水层向沙漠腹地的延伸。反映了与图5-7南端相接的尼雅河溢出带及下游EH-4高频勘测剖面的图5-10,很好地证明了上述推测。

200~700m深度内,相对淡化带的地层视电阻率为4.5~5.0Ωm,地下水的TDS为3.5~4.0g/L。弱淡化带向沙漠腹地的延伸距离随深度增加而增大,距尼雅河溢出带最远达150km。这与西北干旱区冲洪积扇前缘承压含水层普遍具有的分布埋藏特点一致,即越向深部,向下游延伸越远,赋存其中的地下水也相对较淡。

图5-10塔中沙漠公路民丰段EH-4勘测剖面

上述相对淡化带的意义还在于为笔者提供的下述信息:如果不考虑水的因素,地层视电阻率越高,岩石颗粒一般越粗,因此弱淡化带内地层一般具有相对较好的渗透性能,它们构成了昆仑山前冲洪积平原地下水侧向补给沙漠地下水的主要通道,也正因为地下水径流条件相对较好,在地下水的长期淋滤溶解作用下,形成相对难溶的地球化学环境,所以赋存其中的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好。

(二)KT1孔南侧剖面

KT1孔425.00~528.54m试段揭露地下水的TDS为2.279g/L,是塔中地区目前已探明的水质最好的勘探孔段。于孔旁验证EH-4勘测效果的同时,在地下水形成演化模式假说的理论指导下(见后叙),笔者向西南方向进行了3km的追索性勘测,结果如图5—11。该剖面清晰地反映出,400m深度以下南部地段高阻层的视电阻率绝对值和厚度均比KT1孔处要大(KT1孔在剖面0点附近)。南端视电阻率最大值约8.5Ωm,表明地下水的TDS接近或小于2g/L,而视电阻率高于8Ωm的最大厚度达450~750m。由该图还可看出淡水或微咸水含水层由南向北的舌状延伸特点,而KT1孔正好位于500m深度舌状淡水体的末端附近。因此,可以推测,如果当初KT1孔的孔位向南移动3km,其水质和水量均可能比现在的KT1孔更理想,很有可能达到饮用水的标准,而且长期使用,水质也不易变化。这一结果的重大意义还在于指明了塔中一带淡水的补给来源和下一步进行勘探找水的方向。

(三)安迪尔河下游剖面

受交通条件限制,仅对安迪尔河溢出带下游地段进行了勘测。勘测采用高频工作方式,剖面从安迪尔河末端处的安迪尔牧场开始,向南沿简易公路至315国道附近安迪尔河冲洪积扇溢出带,共布设8个测点。因剖面基本上顺河流走向布置,为避免河流影响,保持测线距河流500以上。在达到勘查目的同时,结合当地牧场少数民族的饮水问题(目前仍饮用不卫生的涝坝水),于安迪尔牧场南北两侧进行了加密勘测,因此前4个点点距较小,后4个点点距较大,起控制作用。

图5-11塔中KT1孔西南方向EH-4勘测剖面

图5-12是该剖面的勘测结果,除南端表层视电阻率小于10Ωm外,整个剖面呈现高阻特征。特别是北部安迪尔牧场区(图中5~15km之间)有一个明显的高阻淡化带,深度为50~250m,视电阻率达30~50Ωm,地下水的TDS小于1g/L。

该剖面从南到北的电性特征看似反常,实质上恰好反映了本地新构造和水文地质特征。从卫星影像可明显地看出,安迪尔河道和牙通古孜河道环抱315国道的现象,正是两河道间民丰北隆起的反映,此新构造隆起的不断抬上,加剧洪水期两河道的下切侵蚀,地下水在河道溢出,即溢出带演变成沿河道的线状溢出为主,使地下水的溢出带上移。由于该隆起的阻水作用,其北侧形成了地下水滞流区,地下水矿化度增高。北部视电阻率的圈闭特征,正好反映了古安迪尔河向北西运动而形成的河床型冲积层,其中赋存地下淡水。距安迪尔25km的电性圈闭特征也是安迪尔古河道的反映。10~15km地表高阻值是现代河道的淡化带。不难看出,从上下两个圈闭体反映的淡化带规模来看,现代安迪尔河的径流量已大为减少。

(四)塔里木河勘测剖面和肖塘供水井附近勘测剖面

为了解塔里木河对地下水的影响,在河床两侧及肖塘布置了高频探测剖面,结果如图5-6和图5-13,塔里木河位于图中的35.5km处,肖塘位于该河南约30km。由两图中可得到如下认识。

图5-12安迪尔河下游EH-4勘测剖面

图5-13塔里木河EH-4勘测剖面

(1)该剖面清楚地反映出塔里木河淡化影响深度仅100m左右,其两侧的宽度不超过1.5km。

(2)勘测剖面视电阻率等值线具有明显的上下两个圈闭体,而且下者明显大于上者,这表明在形成两个圈闭体之间有一个短暂时期,塔里木河游荡它地,形成了短期的沉积间断;塔里木河重返此地后冲积物的规模和展布范围大为减小,说明随着气候变干,河水径流量大为减小,这可能发生在全新世早期。

(3)肖塘供水井位于现代河道南30km,其附近的EH-4勘测剖面(图5-6)表明塔里木河以南,20号测点以北的冲积平原区古河道及地下相对淡水的深度不过40m,仅分布废弃河道或古河道附近的较浅部位。

⑺ 五四运动取得的初步胜利成果是什么

五四运动取得的初步成果是北洋军阀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免去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巴黎的代表没有在合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发生于辛亥革之后,所以工业革命正在迅速的发展中,与此同时工业阶级的队伍也在壮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五四运动有着与别的运动不一样的风气。五四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革命性质,五四运动的革命性质是抵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而五四运动就是征服这两座大山的运动,因为五四运动的性质是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五四运动最后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在这样的胜利下无产阶级走上了舞台,中国人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

⑻ DB剖面MT 成果初步解释

DB06剖面总体东西方向,但因交通所限,在同江和前进农场之间向北拐了一个弯,在20点号和29点号之间改为南北方向。此剖面共27个MT测点,剖面长约220km。因该剖面较长,故分为两张图(图6-6)。

该剖面位于三江盆地内,地质构造比较简单,除三个隆起地段有稍高电阻率外,其余大片地区均为低阻,反映了盆地的特点。整个剖面被四条断裂分割为五个地块,从西到东它们是:富锦隆起、大兴坳陷、前锋隆起、东三江盆地以及抓吉隆起。

富锦隆起:位于F1以西(图中为F1左侧),在此剖面的宽约20km,它与DB05剖面的富锦隆起应属于同一隆起,但它比DB05剖面的富锦隆起要窄。顶部有不连续的低阻,推测为新近系砂岩、粉砂岩,底部为高阻,推测为古生界花岗岩。

西三江盆地:位于F1和F2之间,宽约80km,整体为低阻。从5km深的剖面图看,分为二层。上层为低阻,几十欧姆米,可能为新近系砂砾岩。下层为中阻,几百欧姆米,推断为白垩系火山角砾岩或侏罗纪煤系。从20km深的剖面图看,下部又为几十欧姆米的低阻。

前锋隆起(因前锋农场位于其中故暂称前锋隆起):位于F2和F3之间,宽约60km。从电性看,很零乱,看来此处曾经历过复杂的构造运动。在5km以上,总体分为两层,上层为低阻,下层为中高阻,低阻为新近系砂岩、白垩系砂岩,中高阻为石炭纪—二叠纪的石英斑岩、灰岩和元古宇花岗片麻岩。可能与DB05剖面的胜利隆起属一个隆起。

东三江盆地:位于F3和F4之间,宽约60km。此段的剖面方向为南北方向,其电性特征与西三江盆地十分类似。其实,西三江盆地、东三江盆地实属一个盆地,只不过被前锋隆起所隔,分成了两个。其岩性与西三江盆地岩性一致。

抓吉隆起(因抓吉镇位于其中,故暂称抓吉隆起):位于F4以东(图中为F4右侧),此段范围很窄,再往东就是俄罗斯。此段出现了高阻。高阻的岩性推断为元古宇花岗岩。

⑼ 科学研究的初步成果和改进成果

教育科研成果是研究者对所从事的教育研究过程和结果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的产物。包括教育研究报告、教育科研论文、教育专著和教育科研成品。

⑽ XB剖面MT 成果初步解释

参考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XB03剖面大地构造分区从西向东可分为额尔古纳兴凯地槽褶皱带(Ⅲ1)、三河复向斜(Ⅲ13)、喜桂图镇复背斜(Ⅲ23)以及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区(Ⅵ)。

从图6-10看,额尔古纳兴凯地槽褶皱带只有在莫尔道嘎断裂(两个F1之间)形成的地堑区充填有局部中阻(500Ω·m),除此之外,其余地区均为高阻区。进入根河盆地内,构造分区以两个坳陷(或称地堑)夹一个隆起(又称地垒区)为特点。隆起区为高阻,两侧坳陷视电阻率值也不一样,以中低阻为主。进入兴安地槽区,又表现为高阻。但在大的高阻背景上,有局部分块的特征。

根据视电阻率剖面图可划分出14条断裂,这些断裂有的是基底断裂,有的是超壳深大断裂或区域构造的分界线。具体有:莫尔道嘎断裂(F1)、F2断裂、得耳布干断裂(F4)、F6断裂、F8断裂、F11断裂、F12断裂、F13断裂、F14断裂、大兴安岭主脊-林西深断裂(F15)、甘河断裂(F17)、F18断裂、F20断裂以及大兴安岭断裂(F21)。

构造分区主要依据图6-10中视电阻率分布形态,再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中的构造分区,XB03剖面可划分如下构造分区:

太平林场隆起:以F1断裂为界,位于研究区西北端。该分区地形相对平缓。视电阻率以高值(上万欧姆米)为主。

莫尔道嘎断陷:以莫尔道嘎河为中心区,两侧均以F1(有两个F1)为界。由于F1较宽,中间破碎带含有一定水分,造成视电阻率降低(平均只有几百欧姆米)。另一种可能是该断裂为张性断裂,之间充填有中阻沉积物。

莫尔道嘎隆起:以F1与F4为界,莫尔道嘎镇位于中间。地形表现从西北向东南缓慢抬升。该隆起位于高阻岩体上面,以F2为界,西北向岩体大而深,视电阻率高达上万欧姆米,而东南侧岩体小而浅,视电阻率平均几个欧姆米。

以上三个构造分区,即太平林场隆起、莫尔道嘎断陷及莫尔道嘎隆起均属额尔古纳兴凯地槽褶皱带构造内。

得耳布尔断陷:又称根河盆地西部坳陷。位于F4与F6之间。得耳布尔镇位于断陷中部。地形上反应两山夹一凹陷,两山高程平均1000m,凹陷为800m。电性资料表现出典型的地堑构造(图6-10)。地堑深度大于20km。地堑本身两侧视电阻率低,平均70~100Ω·m;中间高,平均500Ω·m。另一特点是地堑西北部低阻范围和深度明显大于东南部。几欧姆米的低阻体在西北侧平均深度10km,而东南侧只有5km,且低阻体的规模东南侧明显小于西北侧。

根河-伊图里河隆起(又称根河盆地中部隆起):位于F6与F12之间。地形平缓,平均800m,但在根河市两侧出现局部突起,高程可达870m。伊图里河正下方高阻岩体大而深,视电阻率可达上万欧姆米。而两侧中高阻岩体小而浅,平均只有几千欧姆米。有中间高阻为核部,两侧较低电阻为两翼的构造格局。另外,中间高阻延深大于20km;而两翼中高阻规模小,延深只有10km左右。

库布春坳陷:又称根河盆地东部坳陷,库布春林场位于其中部。断裂F12与F15分别是它的西界和东界。地形表现西高(平均860m),向东逐渐降低(平均700m)的特点。电性分三层:第一层约300Ω·m;第二层约5000Ω·m;第三层约500Ω·m。但三层的厚度,以F14为界,东西两侧明显不同。西侧:第一层较薄,只有1km;第二层厚约10km;第三层从11~20km以下。东侧:第一层厚约3km;第二层厚约15km;第三层从18km向下直到20km以下。

以上三构造分区,即得耳布尔断陷、根河-伊图里河隆起及库布春坳陷均属根河盆地,又称三河复向斜构造。

喜桂图旗复背斜(又称甘河隆起带):位于F15与F21之间。地形从西680m向东逐渐减小到400m。以F17和F18为界,两侧各存在一个规模埋深相当大的高阻体,视电阻率最大可达50000Ω·m,东侧埋深近20km,西侧18km左右。F17、F18两断裂之间形成两个高阻体的鞍部,电性层分为三层。上层电阻(几百欧姆米)只有0.8km厚;中层高阻厚约12km,视电阻率上万欧姆米;下层为中高阻,平均5000Ω·m,厚度约7km。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区(又称加格达奇隆起):地形出现两高两低的特点,高的平均580m,低的只有380m。以F21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区。西区电性分两层,上层厚约1km,视电阻率平均200Ω·m;下层高阻,视电阻率20000Ω·m,厚度大于20km。东区一层,视电阻率平均50000Ω·m。

阅读全文

与成果初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