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校企之间的合作方式有哪些
校企之间的合作方式有4种:
一、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二、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
三、校企互动式模式。
四、"订单"式合作。
B.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的简介
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是中国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第一个全国性奖项,以奖励在促进产学研合作及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充分调动各方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努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向高层次发展。
该年度荣誉奖设立于2009年,分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中国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奖4个奖项,其中后两个奖项是今年获批新增的两个全国性奖。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每次评选不超过100名,授予在产学研合作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企业、高校、院所等单位(60家)及个人(40名),要求申报者在产学研合作创新工作中成果显著,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本行业、本领域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每次评选不超过100名,授予在产学研合作工作中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的管理部门及金融、中介等单位(60家)及个人(40名),要求申报者在积极推动、促进产学研合作,营造产学研合作的良好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创新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实际作为。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每次评选不超过100项,授予在产学研合作中涌现的突出创新成果,凡在中国境内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形成对地区、行业、技术领域等具有突出影响力的创新成果的承担企业、高校、院所等单位和个人,均可申报。
中国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奖,每次评选不超过10名,授予在产学研合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的个人。
C.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创新奖怎么样
挺好的,是一种蛮大的肯定,继续努力。
D. 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哪些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实现与经济融合的必由之路,是保障高职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关键要素。
一、校企合作的七种模式
1、“企业引入”模式。由学院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将企业引入学校,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得到了学校在厂房、技术及技术工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学校获得了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参与技术开发等机会,取得了生产与教学双赢的效果。
2、“设备共享”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提供设备,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进行生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使双方的设备兼具教学和生产功能,大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3、“技术推广”模式。由企业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企业产品),以学院教师为主体针对本院学生及社会人员开展的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培训。通过这种合作,学生获得了最新的技术培训,掌握了先进设备的操作技能,而企业则达到了发展潜在客户的目的。
4、“岗位承包”模式。学院承接企业生产流程外包业务,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开展生产活动,教师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学生交替进行顶岗工作。通过这种合作,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而学院的师生都得到了真实生产的锻炼。
5、“校企共训”模式。将企业的内训机构引入到学院,学院免费提供场地和设备,双方共同组建“捆绑”式培训团队,为企业员工和学院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这种直接引入企业培训课程和培训师资的模式,使学院的课程能紧跟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同时扩充了兼职教师队伍。
6、“培训移植”模式。移植跨国公司的员工培训项目,由企业提供设备及教师培训,教师取得企业的资格证书后,为企业培训员工,同时面向学生实施“订单式”培训。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校不仅在设备、技术上获益,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7、“实训承包”模式。由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师资,在校内建设仿真实习场所,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同时承包学院的相关实训课程。
二、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点
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通过合作和“订单”培养,优先获得适用的高职毕业生;利用学校的设备、师资和场地,进行员工培训,降低内训成本;借助学校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工艺的改造;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在学校里推广企业的产品(新设备),培养潜在的客户等。 高职院校要善于分析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在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开拓渠道,充分挖掘学校在场地、技术、设备、人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以赢得企业对于教学工作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实现利益“双赢”的合作才是长久的、稳定的。
三、深化校企合作的着力点
一是寻求更为全面的校企合作。二是寻求更为深入的校企合作。三是寻求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建立。
E. 产学研合作方式有哪几种
产学研合作按合作主体的关系可分为: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
1.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
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是高校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筹措教育经费,利用校内自身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自己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创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并将经营实体与教学实习基地合二为一,以达到人才培养、科研发展与经营效益并举的目的。
2.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
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是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与高校合作,校外企业获得了人才、成果与技术的有力支撑,提高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促进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市场份额的拓宽。
3.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
有些成果、特别是大型项目,尽管有市场,但因投资大,而双方合作无法解决,于是就出现以三主体为主要形式的多向合作模式。三向包括:技术成果方(高校)、出资方(金融机构或个体资本投资者)与生产经营企业。
4.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
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是以中介机构为纽带的合作模式。中介机构有政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校产业推广服务中心、社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以及一些媒体附属的科技成果传播机构等。
【(5)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教学成果奖扩展阅读】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随着高校功能从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的延伸,高等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大学将被推向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F.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的介绍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1由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设立。
G. 产学研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按合作主体的关系可分为: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
1.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
高校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筹措教育经费,利用校内自身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自己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创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并将经营实体与教学实习基地合二为一,以达到人才培养、科研发展与经营效益并举的目的。
该模式的优势在于,便于学校统一有效地管理和规划;能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能促进学校主动进行市场定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能快速地获得收益,为学校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缓解人事体制改革带来的人力资源闲置的压力;能较好协调教学、科研与产业间的关系。但该模式由于学校既是企业的创办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因而自己的优势不在商品的生产与经营,而是人才、科研与技术,把精力花在合作的经营上,就势必偏离教学与科研的中心。
2.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市场化的经营与生产不是高校的优势,学校市场开发能力弱,校内企业资产薄弱。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产学研有必要与校外企业结合。通过与高校合作,校外企业获得了人才、成果与技术的有力支撑,提高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促进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市场份额的拓宽。
该模式的特点是迅速直接,合作多以单个项目或成果为主,优势互补明显,主要侧重一次性操作,技术转让、项目转让、服务咨询、人员培训是其主要形式,转让或项目履行完成,合作终止,学校无须再投资,不承担什么风险。然而,这种合作模式由于是限于直接利益双方,因行业差异导致各自不同的出发点,引发诸如观念与认识上、权益与利益上、信息与沟通上、经费与政策上等的分歧难以调和,致使合作成功率不高。
3.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
市场是有风险的,谁都想把风险化解到最低程度。有的成果、特别是大型项目,尽管有市场,因投资大,是双方合作无法解决的,于是就出现以三主体为主要形式的多向合作模式。三向包括:技术成果方(高校)、出资方(金融机构或个体资本投资者)与生产经营企业。
其特点是:合作紧凑规范,风险低,合作期限长潜力大,收益明显。由于投资需求大,出资方非常谨慎,合作前期的谈判颇费周折,有的技术成果方涉及到多所高校,几方同样存在着权益与利益的问题,故成功率较低。该模式追求的是规模效益,大市场。
4.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
由于前几种合作主体都是直接利益方,在合作的整个过程中,有的分歧难以消除,如技术成果的成熟度问题、资金投入是否到位、产品开发与市场进入是否有效、权益与利益的拥有与分配标准等。另外,经常因为信息交流渠道不畅导致校方成果价值与企业方的市场机会流失。于是,近年出现了以中介机构为纽带的合作模式。中介机构有政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校产业推广服务中心、社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以及一些媒体附属的科技成果传播机构等。
其特点是:广泛收集产学研合作的供需信息,多形式传播信息,主动牵线搭桥,以中介人的身份协调各方分歧,并提供某种形式的担保,负责信息真实性的调查与利益分割等,可潜意识地降低供需多方的风险程度,促进合作成功。
H.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奖金多少
目前比较流行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有三种:
项目纽带合作模式,它是比较松散的合专作模式,属主要特点是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以具体项目为纽带,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关系,项目完成,合作即解散。这种合作模式主要由三种具体形式:技术转让模式、项目委托模式、联合研发模式。
建设平台合作模式,这是一种关系比较紧密的合作模式,其特点是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共同投入资源建立平台,以平台为主体进行科学研究。具体形式有共建科研基地模式和衍生企业模式。
产业技术联盟合作模式,他由企业和科研机构围绕创新技术创制、共性技术攻关组建相应的产业技术联盟,集中优势力量实现产业技术创新,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具体模式有契约产业技术联盟方式和实体产业技术联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