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范逢春的著作
1《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研究》,独著,人民出版社,2014.10
2《县级政府社会治理质量测度标准研究》,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2
3《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副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04
4《管理心理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09
5《管理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09
6《管理心理学》,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09
7《薪酬管理》,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06
8《管理学》,副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08
9《公共管理》,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06
10《比较行政学》,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01
11《WTO知识读本》,参编,成都时代出版社,2002
12《教会孩子学习与生活》,译著(第二译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9
1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参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04
14《中国经济新焦点评析》,合著,西苑出版社,1999.09
15《再造金融——中国金融改革新趋势》,参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04
16《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参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02
❷ 陈卫东的已出版的主要科研成果
1.专著:《WTO例外条款解读》,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专著:《美国对中国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案例解析》,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合著:《WTO国际服务贸易成案研究》(与石静霞教授合作,撰写13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主编万鄂湘教授),参编,撰写9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WTO争端解决年度报告(2009-2010)》(主编王军教授),参编,撰写3万字,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6. 《国际经济法》(主编左海聪教授),参编,撰写3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世界贸易组织法教程》(主编沈四宝教授),参编,撰写10万字,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009年第二版,入选北京市精品教材。
8. 独立编著:《国际法学》,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 《国际公法原理》(译著,参与翻译第21章),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 《国际法》(主编曾令良教授),参编,撰写第八章,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11. 《国际经济交往法律问题研究》(主编余劲松教授),参编,撰写第四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成果项目,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1. 《从中美“双反措施案”看外部基准的适用》,载《法学》(CSSCI法学类期刊)2012年第2期,1.4万字。
2. 《条约入宪基本问题研究》,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期刊)2012年第3期,1.7万字。
3. The ‘Specificity’ of Cultural Procts versus the ‘Generality’ of Trade Obligations—-Reflecting on ‘China- Publications and Audiovisual Procts’, Journal of World Trade (SSCI期刊), Volume 45 (2011), No.1, pp.159-186. (第二作者,与石静霞教授合作)
4.《WTO体制下文化政策措施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中美出版物和视听产品案的思考》,载《法商研究》(CSSCI法学类期刊)2010年第4期(第一作者,与石静霞教授合作),1.8万字。
5.《中国诉美国轮胎特保措施案的法律分析——以入世议定书第16条为重点》,载《法学》(CSSCI法学类期刊)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 国际法学》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1.4万字。
6.《论美国对自动执行条约与非自动执行条约的区别》,载《法学评论》(CSSCI法学类期刊)2009年第2期,1.3万字。
7.《论国际法院判决在美国的执行——以涉及<领事关系公约>的判决为重点》,载《当代法学》(CSSCI法学类期刊)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 国际法学》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0.9万字。
8. 《论条约在美国国内适用中的“后法优先规则”》,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CSSCI法学类扩展版期刊)2009年第1期,1.4万字。
9.《论国际习惯法在美国国内法中的地位》,载《东方法学》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 国际法学》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2.5万字。
10. 《从争端解决的实践看WTO体制下国内公共健康政策的实施》,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核心期刊)2006年第11期,0.8万字。
11. Food Safety and Trade: How to Decide the Appropriate Level of Food Safety?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de Dispute Settlement about Food Safety in WTO and EC, The Hagu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Law, Martinus Nijhoff, Leiden and Boston, 2006.
12.《从国际法角度论多边贸易自由化与国内公共健康政策的冲突与协调》,载《当代法学》(CSSCI法学类期刊)2006年第2期,1.1万字。
13. 《东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法律框架初探》,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学科学版)》(核心期刊)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 国际法学》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1.1万字。
14. 《美国禁止通过互联网提供赌博服务的贸易争端评述》,载《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0.8万字。
15. 《美国对中国特保措施立法与实践初探》,载《国际经济法学刊》2005年第2期,2.0万字。
16. 《区域贸易协定中的保障措施的若干问题及中国的对策》,载《国际商务》2004年增刊。
17. 《中国对外缔结区域贸易协定的法律框架初探》,载沈四宝等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规则评析》,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 《穿越特保措施的迷雾——美国对华纺织品与服装特保措施规则》,载《国际商报》2004年8月2日第4版。
19. 《关注我国保障措施法律规定新变化》(第二作者,与沈四宝教授合作),载《国际商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2004年5月24日第4版。
20. 《评美国ITC对中国产品“市场扰乱”的认定标准》,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
21. 《服务贸易领域能实施保障措施吗?——围绕GATS第10条的争论及中国的对策》,载《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22.《论WTO保障措施制度与我国保障措施立法的完善》(第二作者,与曾令良教授合作),《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成立大会研究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23. 《论WTO协议的直接效力》,《中国国际法学会“展望21世纪国际法发展”武汉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版。
24. 《WTO<政府采购协议>初探》,载《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5. 《论WTO一般例外条款(GATT第20条)与我国应有的对策》(第二作者,与曾令良教授合作),载《法学论坛》2001年第4期。
26. 《WTO保障措施适用条件的新发展及中国的对策》,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7. 《欧共体围绕WTO协定直接效力问题的争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二)》(第二作者,与余敏友教授合作),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3期、第4期。
28. 《从国际法角度谈WTO协定的实施》,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
29. 《“世纪之交”中国的法律变革模式》,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5期。
30. 《从欧共体看21世纪区域一体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第二作者,与曾令良教授合作),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31. 《从国际法角度评欧共体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政策与实践》,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
❸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书可以看么
就是文科的书,
当然可以看的,
一般来说,是比较新的,例如建国以来
❹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三阶教史怎么样,国家
总结抄之作。细地探讨了自北袭朝至隋代三阶教创立与初禁的史实,分析了唐代三阶教屡禁屡起的现象和原因。其间,纠正了一些前人研究中的讹误,补充了许多新发现的史料,提出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作者的独到见解,有些对当今佛教的发展也具有借鉴的意义。
❺ 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排名
根据2021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586位。
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人民大学排名世界第601-700位。
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国人民大学位列世界第501–600位。
2021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人民大学排名世界第581-590位。
2020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中国人民大学位列世界第624名。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人大”,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211工程”、“985工程”,为世界大学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亚太国际教育协会、京港大学联盟成员;
入选国家“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科研成果
2016年,学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项;[49]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5项,其中重点项目8项、一般项目25项、青年项目12项,立项总数自2003年以来第11次位居中国高校榜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7项、获资助金额(直接经费)为3221.2万元。
自2004至2014年,学校论文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数量连续11年保持中国高校第一位。自2010年起,学校共有32部学术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位居中国高校第一。
2016年,学校教授撰写的《社会偏好理论与社会合作机制研究》、《金融分析的制度范式——制度金融学导论》、《后乡土中国》等3部学术专著入选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总数在中国高校中排名第一。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国人民大学
❻ 钟志清的简介
钟志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并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2005年获得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博士学位,中国第一位在以色列获希伯来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的学者。曾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1995-1997)、英国学术院(2008)、美国哈佛燕京学社(2011-2012)访问学者。主要专著有:
《变革中的20世纪希伯来文学》(入选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当代以色列作家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把手指放在伤口上”:阅读希伯来文学与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译著:《现代希伯来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我的米海尔》(译林出版社,1998, 2007,2012年版;台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黑匣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爱与黑暗的故事》(译林出版社,2007,2013年版;台湾缪思出版,2012年版)、《咏叹生死》(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地下室里的黑豹》(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忽至森林深处》(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等。主要论文有:1. 《现代希伯来文学对“以撒受缚”模式的再阐释》,《圣经文学研究》2004年第八辑。2. 《比阿里克的<在屠城>与希伯来圣经传统》,《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第2期。3. 《阿佩费尔德笔下旧式犹太人的世界》,《犹太研究》第10辑。4. 《大屠杀与犹太复国主义》,《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12期。5. 《希伯来语复兴与犹太民族国家建立》,《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6. 《解构犹太复国主义神话:阅读伊兹哈尔富有争议的两个短篇》,《犹太研究》第9辑。7. 黛沃拉·巴伦:把情感与温柔带入干巴巴的希伯来语》,《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4期。8. 《身份与记忆:论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中的英雄主义》,《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9. 《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与幸存者作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10. 《旧式犹太人与新型希伯来人》,《读书》,2007年第7期。
❼ 高鸿钧的学术成果
(一)著作(含编著)
1. 《现代法治的出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伊斯兰法——传统与现代化》(修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法治:理念与制度》(合著第一作者),中国政法大学,2002。(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4. 《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2000修订版。
5. 《外国法制史》(合著,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商谈法哲学与民主法治国》(第一作者),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社会理论之法:解读与评析》(第一编者),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法理学阅读文献》(第一编者),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比较法学读本》(第一编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10.《英美法原论》(上、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11.《法律全球化:中国与世界》(与鲁楠、余盛峰合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2.《新编外国法制史》(上、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3.《新编西方法律思想史》(两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4.《全球视野的比较法与法律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5.《新寄治邦——法理学论集》,法律出版社,2015。
16.《新编外国法制史》(上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7. 《新编西方法律思想史》(两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8.《法律文化读本》(第一编者),,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19.《清华法治论衡》(1~24辑),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016。
(二)译著
1.《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增订版),主编之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合译),清华大学初版社,2002年中文版。
3.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合译),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3。
4.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合译),法律出版社,2002。
5.格兰顿等:《比较法律传统》(合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
6.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合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 奈尔肯(编):《比较法律文化论》(合译),清华大学出版,2003。
8.弗里德曼:《选择的共和国:法律、权威与文化》(合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9. 奈尔肯、菲斯特(编):《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0.马修·德夫林(编):《哈贝马斯、现代性与法》(独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1.《欧洲法律之路——欧洲法律社会学视角》(合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2.奥斯汀·萨拉特(编):《布莱克维尔法律与社会指南》(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3.贡塔·托依布纳:《魔阵·剥削·异化—托依布纳法律社会学文集》(合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4. 詹姆斯·J.赫克曼等:《全球视野下的法治》(合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三)主要论文
1.“论西方两大法系对伊斯兰法的影响”,《西亚·非洲》,1984年第6期。
2.“伊斯兰法及其当代影响”,《西亚·非洲》,1985年第4期。
3. “伊斯兰法的主要特征及伊斯兰法系的现状与前景”,《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4 期。
4.“当代西方两大法系主要渊源比较研究”(合作),《比较法研究,》1987年第3期。
5.“英国法的域外移植——兼论普通法法系形成的特点及原因”,《比较法研究》,1990年第3期。
6.“英国法的主要特征——一个比较观察”,《比较法研究》,1991年第4期。
7.“论法系划分的方法与标准”,《外国法译评》,1993年第2期。
8.“论伊斯兰法复兴”,《外国法译评》,1994年第1期。
9.“伊斯兰宪政理论与实践”,《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1期。
10.“伊斯兰人权观”,《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3期。
11.“发展中国家与基本经济权利”(英文),载赛义德主编《基本经济权利》,巴基斯坦弗伦兹出版社,1995年英文版。
12.“伊斯兰法学及主要流派”,《外国法译评》,1996年第1期。
13.“法治与公共权力制约”,载《清华法律评论》,1999年第2辑。
14. “现代西方法治冲突与整合”,载《清华法治论衡》,第1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15. “市场经济、纠纷解决与理性法律:变化中中国集权社团”(合作),载《公法》第2卷。
16. “21世纪中国法治瞻望”,《清华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7. “冲突与抉择:伊斯兰世界法律现代化”,《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4期。
18. “法范式与合法性:哈贝马斯法现代性理论评析”,《中外法学》,2002年第6期。
19. “现代法治的困境与出路”,《法学研究》,2003年第2期。
20. “先秦和秦朝法治的现代省思》,《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
21. “法律成长的精神向度”,《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第6期。
22. “法治背景下的民权”(合作),《清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3. “法治与宪政四题”,《美中法律评论》,2005年8月号。
24. “关于传统法研究的几点思考”,《法学家》2007年第5期。
25.“法学研究的大视野——社会理论之法”,载高鸿钧、马剑银编:《社会理论之法:解读与评析》,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6.“无话可说与有话可说之间——评张伟仁先生的《中国传统的司法和法学》,《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
27.《中国文化复兴宣言》,《清华法治论衡》第7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8. “通过民主和法治获得解放”,《政法论坛》,2007年第5期。
29. “法律文化的语义、语境及其中国问题”,《中国法学》4期。
30. “法律移植:隐喻、范式与全球化时代的新趋向”,《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31. “走向交往理性的政治哲学与法学理论》((上下),《政法论坛》,2008年第5、6 期。
32. “法律文化与法律移植:中西古今之间”,《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5期。
33.“文化与法律移植:理论之争与范式重构”,《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5期。
34.“权利源于主体间商谈”,《清华法学》2008年第2期。
35. “美国法律文化的自由及其限制”,《清华法学》,2009年第1期。
36. “比较法研究的反思:当代挑战与范式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37.“法理学研究:法律的多棱镜”,载高鸿钧等编:《法理学阅读文献》,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8.“美国法全球化:典型例证与法理分析”,《中国法学》,2011年第1期。
39.“英国法的主要特征—与大陆法相比较”(上、中、下), 《比较法研究》2012年第3、4、5期。
40. “比较法律文化视域中的英美法”, 《中外法学》2012.3。
41.“规制与解放之间读《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 《政法论坛》2012.4,《人大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1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42. “中国与WTO:全球化视野的回顾与展望”(与鲁楠合作,第二作者),《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43.“古代印度法的主要内容与特征——以《摩奴法论》为视角”,《法律科学》,2013.5。
44.“法律全球化的理论与实践”,《求是学刊》2014.3(《高校文摘》,2014.4),2014.3.
45.“德沃金法律思想评析”,《清华法学》,2015.2。
46.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中国法律解释”,《政法论坛》2015年第2期。
(四)主要译文
1.[英] 约瑟夫·莎赫:“伊斯兰法的性质”,《比较法研究》,1989.3-4。
2. [美]梅里曼:“‘法律与发展研究’的特征”,《比较法研究》,1990.2。
3. [美]本杰明·史华兹:“论中国的法律观”,《中外法学》1991.3。
4. [英]奥·凯恩-弗伦德:“作为一个学术科目的比较法”,《比较法研究》,1991.3。
5. [美]T. M.本迪特:“论先例原则”,《法学译丛》,1991.3。
6. [美]H. J.伯尔曼:“西方法律传统的主要特征”,《法学译丛》,1991.4。
7. [美]阿兰·沃森:“作为一个学科的比较法”,《法学译丛》,1991.5。
8. ,[美]B. G.拉姆查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权的国际保护战略”,《法学译丛》,1991.6。
9. [美]高道蕴:“中国早期法治比较观”,《法学译丛》,1992.1。
10. [意]D.奈尔肯:“法律适应的社会学探讨”,载《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1. [日]棚濑孝雄:“日本法律话语中的现代性缺位”(与李敬合译),载《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2. [英]A. 哈丁:“东南亚的比较法与法律移植:“习俗杂音”的意蕴”,载《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3. [英]J.弗拉德:“兀鹫东飞:不良债务市场的创设与全球化”,载《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4. [德]贡特尔·托依布纳:“‘全球是布科维纳’:世界社会的法律多元主义”,《清华法治论衡》,第12辑。
15. [美]邓肯·肯尼迪:“法律与法律思想的三次全球化:1800-2000”,《清华法治论衡》,第10辑。
❽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资助额度是多少
你好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申请账号方法介绍 国内大部分高校都会购买中国知网的服务,因此在校园内,使用学校IP地址一般可以免费下载
❾ 张海波的科研获奖
2014,《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2013,《基于中国问题的灾害管理分析框架》获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五届行政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2012,《柔性社会管理:可能与可为》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1,《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11,《公共危机治理与问责制》获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0,南京大学首届“中行奖”教学奖
2010,《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理论模型与本土经验》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0,《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理论模型与本土经验》获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9,《应急能力评估的理论框架》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2008,南京大学“五四”奖章
2007,《风险社会与公共危机》获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2006,《“边缘人”抑或“过渡人”: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实证研究》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❿ 何宗美的学术成就
明代文学研究多有开拓,特别是明代文人结社研究著力尤夥,填补了学术空白,推动了明代及清初文学的相关研究。公安派研究在前人基础上获得新的突破,将明代这一重要文学流派的研究推上了新阶段。在学术方法上,将以考据为特色的实学方法运用于文学研究,从文人结社的角度切入明代至清初政治、思想、学术和文学等研究,建立了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个性,其中明代文人结社、复社与文学、公安派、清初遗民与流人文学、《四库总目》明代文学批评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著有《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公安派结社考论》(重庆出版社2004)、《古代文学散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中华书局2006)、《袁宏道诗文系年考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上下编(人民出版社2011),并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光明日报》、《社会科学战线》、《南开学报》、《国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篇被《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光明日报》《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文摘报》《文艺理论文摘卡》《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等转载、转摘或收录。学术代表作《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受到学界高度评价,认为“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补充和修正了一些文学史以及思想史、政治史上的传统观点,很有价值”,“允为一篇学术价值甚高的经意论作”,是“当前文学史乃至文化史研究上的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所具有的开创性,对明末清初的文学研究、政治研究和思想研究都具有启示作用和促进作用”,“二十世纪以来还从未有学者作过如此全面系统的研究,更无论著有过这样深入而又富于新意的阐析。这对深化我国社会史、思想史、文学史的研究,必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论文在学术上的开拓之功,是不言而喻的”。百余万字的新著《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包括上编《明代文人结社现象与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研究》和下编《明代文人结社编年辑考》)入选“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造力”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全国首批入选该文库的六十二项成果之一。国内专家高度评价该著是“迄今所见有关明代文人社团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将明代文人结社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以其鲜明的创新思维,丰厚的研究成果和扎实的文献考辨,为这两个领域(文学史与文化史)的研究进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硕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构成一个切实的研究范式,具有典范意义和理论价值”,而且“由于该成果在文献考辨与研究范式两方面的创新”,“便足以破除陈见,独创新意,得出一系列卓有建树的学术见解,推进了明代文学与明代文化的研究”,“其分析认识能触及深刻的社会根源,并非一般考辨事实者可比”,“为后来者铺平了一条客观、科学地研究明代文人结社的道路”,“对于研究明代史乃至中国文化史,都很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