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家彪的主要成就
1、系统开展中国边缘海地质研究,发展完善动力学演化理论知识
作为“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大资源的关键问题(2000-2005)”和“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油气资源潜力(2007-2011)”两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针对东海、南海两类不同动力(汇聚和离散)控制的边缘海系统开展了形成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等基础问题研究,在揭示中国边缘海岩石圈结构与地壳性质、海盆扩张与俯冲碰撞、中生代俯冲带与海相残留盆地、大陆边缘动力过程与油气资源分布等基础前沿方向上取得重要创新成果。建立了南海新生代渐进式扩张、大陆边缘共轭演化和俯冲带增生楔构造响应等动力模式,发展了基于多波束高分辨率地貌成像的海底构造分析新方法。
出版了《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东海区域地质》、《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地质学》和《南海海洋图集:地质地球物理》等4部专著和图集,主编了5部边缘海形成演化系列研究论文集。推动了中菲越南海联合科考JOMSR-SCS计划、中印尼南海地球动力学联合观测计划、两岸南海海底地震仪三维联合探测和中德南海大陆边缘演化模式研究的RISE计划。
2、实现海底科学和海洋法学的交叉研究,创建我国大陆架划界技术理论体系
作为我国大陆架划界国家专项首席科学家,针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条款和大陆边缘演化特征开展跨领域的交叉联合研究,在系统分析世界划界案例基础上,围绕“典型大陆边缘地质特征与划界法规适用性”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将现代大陆边缘理论与海底探测技术相结合,建立了涵盖全球典型大陆边缘的3类划界地质模型及其适用条件,创建了外大陆架划界技术体系。
联合创办了我国主导的大陆架划界国际高峰论坛——大陆架与区域制度的科学与法律问题国际研讨会,连续4届会议实现了联合国划界相关三大机构及国际著名科学家和法律专家的跨领域对话和理论探讨,推动了国际划界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3、推动我国大洋中脊调查研究的跨越发展,实现国际海底硫化物找矿的重大突破
2005年起担任中国大洋中脊综合调查研究首席科学家,通过全球洋中脊科学调查,推动了我国在洋中脊研究领域的起步和发展,实现了我国洋中脊调查研究与国际洋中脊科学计划的有机结合。
主持完成了全球首次西南印度洋中脊OBS三维地震探测,第一次获得超慢速洋中脊地壳与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获取了超厚地壳、活动岩浆房和基底拆离断层存在的关键证据,构建了首个硫化物资源全球数据库,深化了资源分布规律的认识,有力支撑了西南印度洋我国硫化物矿区选区和申请工作,使我国成为第一个向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提交此类矿种申请的国家。
4、促进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建立完善我国海洋调查的技术标准体系
率先在我国开展多波束探测技术方法学的研究,通过20多年海上实践积累和方法理论研究,建立了基于多传感器和多环境影响的误差控制的勘测方法,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波束数据处理与成图系统,解决了海量数据自动滤波稳健算法和广角度声线折射改正技术等多项难题,形成了从调查标准、数据处理到规范成图的系统性成果。
出版了该领域我国首部多波束勘测技术理论专著《多波束勘测原理、技术与方法》,已被广泛用作高校研究生教材,制订了首部多波束调查国家标准于2007年颁布实施。
面向21世纪现代海洋调查新技术的发展,主持编制的《海洋调查规范》国家标准由11个基础标准组成,实现了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的发展,指导了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订,已在海洋各领域广泛应用。2014年倡导成立的ISO海洋技术分委会获得成功,担任首届主席,成为我国海洋技术标准化工作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从事中国边缘海演化、大洋硫化物成矿及其海底探测技术研究。主持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海洋专项、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目、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专项资金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37项。
主要项目包括: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大资源的关键问题(G20000467)”973项目 首席科学家(2000-2005)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油气资源潜力(2007CB411700)”973项目 首席科学家(2007-201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南海西南次海盆中脊3D地震成像及其构造演化”(91028006,2011-2014) 项目负责人4、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目“海洋调查新标准制定”(2002DEB20068)项目(2003-2005) 项目负责人5、国家海洋专项“我国200海里以外大陆架调查与研究”(2002-2008)专项 首席科学家6、国家大洋专项“中国大洋中脊综合调查与研究”(DYXM-115-02,2006-2011)项目 首席科学家7、国家大洋专项“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资源评价”(2012-2015) 项目负责人8、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珠江口、台湾浅滩地形变化监测管理保障系统”(2011418001,2011-2014) 项目负责人9、国家海洋专项“我国近海海洋基本状况成果集成(908-ZC-Ⅱ-05)”(908专项,2009-2012) 集成项目负责人10、中法“大洋中脊海底地震OBS实验与深海科学联合研究(Mid-Ocean Ridge OBS Experiment and Deep Ocean Scientific Research)”(2010-2012) 项目负责人11、中美“全球海底硫化物数据库和评价及其构造、环境控制因素(Database and Assessment of Global Seafloor Massive Sulfides and Their Tectonic and Oceanic Controlling Factors)”(2008-2010) 项目负责人12、中德“南海北部张裂过程与盆地发展联合研究(RISE计划:Rift Processes and Basin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2007-2009) 项目负责人 在海底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技术研究,及其在我国大陆架划界和国际海底硫化物圈矿工作中,共获得省部级特等奖3次、一等奖7次、二等奖1次,主要包括:1、中国海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2014年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第一完成人
2、我国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调查与研究,国家海洋局,2009年海洋创新成果奖特等奖,第一完成人3、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测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2011年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4、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找矿与评价研究,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2012年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5、GB/T 12763—2007 海洋调查规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0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❷ 陈立奇的代表性成果
(1) Latitudinal Distributions of Atmospheric MSA and MSA/nss-SO42-Ratios in summer over the High Latitude Regions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Hemispheres,J. Geophys. Res,2012年05月
(2) Ferrel Circulation Variability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nd TheirLinkages with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Journal ofGeophysical Research,2011年06月
(3) Estimation of Monthly Air-Sea CO2 Flux in the Southern Atlantic andIndian Ocean using In-situ and Remotely Sensed Data,Remote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1年05月
(4) Intercomparisons of Air-Sea Heat flux over the Southern Ocean,Journal of Climate,Journal of Climate,2011年01月
(5) Decrease in the CO2 Uptake Capacity in an Ice-Free Arctic OceanBasin,Science,2010年07月
(6) Distributions of N2O and its Air-Sea Fluxes in Seawater along CruiseTracks between 30ºS – 67ºS and in Prydz Bay, Antarctica,J. Geophys. Res.,2009年03月
(7) Persistent toxic substances in remote lake and coastal sedimentsfrom Svalbard, Norwegian Arctic: Levels, sources and fluxes.,EnvironmentalPollution,2009年01月
(8) Export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estimated from 234Th-238U disequilibria, Chinese Journal of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08, 26(4):480-485.,2008年12月
(9) Air-sea carbon fluxes and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in the Prydz Bayin the Antarctic,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08年10月
(10)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fluxes with234Th/238U disequlibria in Prydz Bay, Antarctic Ocean,ActaOceanologica Sinica,2008年07月
(11) Assessment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the Arctic Ocean inreanalysis and IPCC AR4 model simulations with IABP/POLES observations,J. Geophys.Res.,2008年01月
(12) Spatial variability in the partial pressures of CO2 in the northernBering and Chukchi seas ,Deep Sea Research,2007年11月
(13) Distribution of 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in surface seawaters,MarinePollution Bulletin ,2007年08月
(14) Characteristics of pCO2 in surface water of the Bering Basin andtheir effects to the carbon cycling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SCIENCE INCHINA ( Series D ),2004年01月
(15) Comparison of air–sea fluxes of CO2 in the Southern Ocean and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ActaOceanologica Sinica,2004年01月
(16) Characteristics of pCO2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the Bering Basinand effects to the carbon cycling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Science inChina, Ser. D,2004年01月 (1) 海洋二氧化碳测定最优方法指南,海洋出版社,2010年06月,译著
(2) 《南极地区对全球变化响应与反馈作用研究》,海洋出版社,2004年01月,学术专著
(3) 《北极海洋环境与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海洋出版社,2003年01月,学术专著
(4) 《中国南北极考察》,海洋出版社,2000年01月,学术专著
(5) 《中国极地考察大事记》,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1999年01月,学术专著
(6) 《南极洲地名辞典》,海洋出版社,1998年01月,学术专著
获奖、专利和发明:
(1) 台湾海峡西部上空气溶胶化学研究1999年海洋三所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科研奖,1999年12月,国家海洋局,等级:3
(2) 南极区域保护与管理研究,省部级科研奖,2011年06月,国家海洋局,等级:2
(3) 南极地区对全球变化响应与反馈作用研究,2002年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奖一等奖,省部级科研奖,2002年11月,国家海洋局,等级:1
(4)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2003年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省部级科研奖,2004年02月,国家海洋局,等级:1
(5) 北冰洋海洋碳循环观测工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省部级科研奖,2011年12月,中国海洋工程技术咨询协会,等级:2
❸ 陆小兰的成果
1. 胶州湾海水中一氧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40606023)2007-2009,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30万,主持。
2. 利用微藻生物标志物研究有机物在中国沿海缺氧环境海水-沉积物界面的降解,(ZR 2010 DM001)2010-201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第二位。
3. 海水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来源及海-气通量研究(40776039)2008-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三位。
4. 海洋中二甲基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及海—气界面过程研究(40476034)2005-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二位。
5. 胶州湾中挥发性卤代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Z2005E01)2005-2007,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第二位。
6. 齐格勒-纳塔胶体催化丁二烯聚合立构控制机理的研究(20203011)2002-2004,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第三位。
7. 中国东海和黄海中生源硫的生产、分布、迁移转化与环境效应(41030858)2011-2014,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参加。
8. 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JS200510016)2006-2015,参加。
9. 北黄海区块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2006-2009,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项目),908-01-ST02,参加)
10. 山东省近岸海域生物生态和化学调查(2006-2009,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项目),参加。 1. 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第二获奖人
2. 国家海洋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2005),第三获奖人
3.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005年),第三获奖人 1. Yang G.-P, Ren C.-Y, Lu X.-L, Liu C.-Y. Ding H.-B. Distribution, flux and photoproction of carbon monoxide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Yellow Sea in spring.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2011, 116, C02001, 14 PP. doi:10.1029/2010JC006300 (SCI)
2. Xiao-Lan Lu, Gui-Peng Yang, Gui-Sheng Song, Liang Zhang, 2010. Distributions and fluxes of methyl chloride and methyl bromide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in Autumn. Marine Chemistry, 118: 75-84. (SCI)
3.YANG Gui-Peng, LU Xiao-Lan, SONG Gui-Sheng, WANG Xiao-Meng, 2010. Purge-and-Trap Gas Chromatography Method for Analysis of Methyl Chloride and Methyl Bromide in Seawater.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38(5), 719–722. (SCI)
4. Gui-Peng Yang, Wei-Lei Wang, Xiao-Lan Lu, Chun-Yan Ren, 2010. Distribution, flux and biological consumption of carbon monoxide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Marine Chemistry, 122: 74-82. (SCI)
5. Gui-Peng Yang, Yan-Ping Zhang, Xiao-Lan Lu, Hai-Bing Ding, 2010. Distributions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dissolved carbohydrates in Jiaozhou Bay, China.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88: 12-20. (SCI)
6. 陆小兰,杨桂朋,王晓蒙,王为磊,任春艳,2010。顶空法测定海水中一氧化碳的研究。分析化学,38(3): 352-356。(SCI)
7.杨斌,陆小兰,杨桂朋,任春艳,张亮,宋贵生,2010。北黄海海水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与海-气通量研究。海洋学报, 32(1):47-55。
8. 任春艳,陆小兰,杨桂朋,田畕畾,王为磊,2010。胶州湾海水中溶解有色物质的光脱色对光致生成一氧化碳速率的影响。海洋学报,32(2):66-72.
9. 王为磊,陆小兰,杨桂朋,任春艳,王晓蒙,2010。胶州湾海水中一氧化碳的分布与海-气通量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40(6):121~126。
10. 杨桂朋,张亮,陆小兰,尹士序,2009。黄海海水微表层和次表层中挥发性卤代烃的浓度和分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9(5):1077-1086。
11. 陆小兰,杨桂朋,宋贵生,张亮,2008。碘甲烷的海洋化学研究进展。海洋通报,2:103-110。
12. 杨桂朋,尹士序,陆小兰,宋贵生.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海水中挥发性卤代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7,37 (2) :299-304
13. 张芳, 张前前, 陆小兰,江涛, 王修林,2007。铜( Ⅱ)-天冬氨酸-咪唑类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DNA 作用的光谱研究与比较。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7(2): 302-305. (SCI)
14. Xiao-Lan Lu, Wen-Zhao Bi, Yu-Qing Shang, Liang-Zhong Xu, Guan-Ping Yu, 2006. 4-(2-Nitrobenzylideneamino)-3-(1H-1,2,4-triazol-1-ylmethyl)-1H-1,2,4-triazole-5(4H)-thione. Acta Crystallographica, E62, o3189-o3190. (SCI)
15. 陆小兰,杨桂朋,高先池,2006。氯甲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36(6):868-874
16. 杨桂朋,王晓蒙,陆小兰,2006。海洋中CO的研究进展。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6 :530-534
17. Gui-Peng Yang,Yu-Hui Zhao,Xiao-Lan Lu,Gao Xian Chi. 2005. Adsorption of methomyl on marine sediments.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08,179-186. (SCI)
18. Gui-Peng Yang, Xue-Kun Zhao, Xiao-Jing Sun, Xiao-Lan Lu. 2005. Oxidative degradation of diethyl phthalate by photochemically-enhanced Fenton reaction.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12-118. (SCI)
19. 陆小兰,杨桂朋,高先池,2004。海洋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天然来源及其产生机理。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4(sup.):127- 131
20. Quanbin Zhang, Ning Li, Gefei Zhou, Xiaolan Lu, Zuhong Xu, Zhien Li, 2003. In vivo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polysaccharide fraction from Porphytra haitanesis (Rhodephyta) in aging mice. Pharmacologic Research , 48:151-155. (SCI)
21. 许良忠,陆小兰,张书圣,焦奎,2002,含芳硫基的新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3(3):419-421。(SCI)
22. 陈宗淇,陆小兰,马晓梅等,1996。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所组成微乳液的增溶性研究。青岛化工学院学报,17(2):103-109。 1. 陆小兰,唐洪杰,高先池.有机化学设计实验的教学探索和效果,化学教育,2006,27 (10):51-52。
2. 陆小兰,唐洪杰,张桂玲,杨桂朋.有机波谱分析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化工高等教育, 2006,23 (5):104-105(公开出版)。
3. 张桂玲,任景玲,陆小兰,张传松,陈洪涛,基于问题学习法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应用初探,大学化学, 2004,19(4):23-26
4. 高先池,陆小兰,有机化学中的启发教育,高教研究,2001,1
❹ 陈吉祥的科技成果
1.海水鱼类主要致病弧菌的病原学及发生机制, 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2008,第一位
2.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的多元统计分析及细菌鉴定系统的开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兴检奖”三等奖,2009,第三位
3.中国海洋大学第十届“天泰优秀人才奖”二等奖,2008。
❺ 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奖属于什么级别奖项
是由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共同设立海洋科学技术奖,是为了奖励在海洋科学技术创新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充分调动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我国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❻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导师陈守刚这个人怎么样
陈守刚,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环境纳米材料、材料腐蚀与防护、功能复合材料
学习与工作简历:
1994.09-2001.07, 山东师范大学学士和硕士;
2001.09-2004.06, 山东大学 工学博士;
2004.07-2009.12, 中国海洋大学,讲师/副教授;
2009.12-2010.12,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访问学者;
2011.01-至今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主持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友好型纳米氧化钛/功能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海洋防污机制研究 ,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纳微米氧化钛基陶瓷膜的制备及与微生物膜相互作用的电子结构研究, 主持
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材料腐蚀与防护;
4.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功能碳纳米管/壳聚糖海洋防腐防污涂层的关键制备技术
5.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项目,海水中Fe-Al/陶瓷复合材料的微生物腐蚀电化学特性及界面反应研究,主持
6.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制备、表面超疏水膜设计及抗微生物腐蚀研究,主持
7.中央高校研究经费,纳米银/碳纳米管复合涂层的制备及防污性能研究,主持
获奖和荣誉:
1.海洋腐蚀防护功能涂层的设计及应用基础研究,2011年度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第1位;
2.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表面改性、生长机制及在海水中的腐蚀研究,2009年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第1位;
3.2011年第十届青岛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第1位;
4.“陶瓷基复合材料体系的设计及界面反应研究”,2005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第3位;
5.“铁铝金属间化合物/氧化锆(ZrO2(3Y))陶瓷复合材料设计与制备工艺,2005年教育部科技发明一等奖,第四位;
6.“基于陶瓷特性的复合材料制备及体系设计”,2005年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位
7.第八届青岛市青年科技奖和中国海洋大学五四青年奖。
既然是博导那肯定是不错的,要不怎么会评为博导呢,从这个老师科研情况和获奖情况来看还是不错的。
❼ 张士璀的研究获奖
(*示通讯作者)
1. Yeqing Chao, Chunxin Fan, Yujun Liang, Bei Gao, Shicui Zhang*. A Novel Serpin with Antithrombin-Like Activity in Branchiostoma japonicum: Implications for the Presence of a Primitive Coagulation System. PLoS ONE: Research Article, published 12 Mar 2012 10.1371/journal.pone.0032392.
2. Wang S, Wang Y, Ma J, Ding Y, Zhang S*.Phosviti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Immunity of Zebrafish Embryos via Acting as a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and an Antimicrobial Effector.J Biol Chem. 2011 Jun 24;286 (25):22653-64.
3. Liu M, Zhang S* Amphioxus IGF-like peptide inces mouse muscle cell development via binding to IGF receptors and activating MAPK and 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s. Mol Cell Endocrinol. 2011 Aug 22;343(1-2):45-54.
4. Wang S, *Zhang S, Zhao B, Lun L. Up-regulation of C/EBP by thyroid hormones: a case demonstrating the vertebrate-like thyroid hormone signaling pathway in amphioxus. Mol Cell Endocrinol. 2009 Dec 10;313(1-2):57-63.
5. Wang Y, Zhang S*.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of liver-specific genes after LPS challenge in amphioxus: the hepatic cecum as liver-like organ and pre-hepatic acute phase response.Funct Integr Genomics. 2011 Mar;11(1):111-8.
6. Fan C, *Zhang S, Liu Z, Li L, Luan J, Saren G. 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of a novel class of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from amphioxus Branchiostoma belcheri with implications to the origin of vertebrate liver. Int J Biochem Cell Biol. 2007;39(2):450-61.
7. Zhang S*, Wang S, Li H, Li L.Vitellogenin, a multivalent sensor and an antimicrobial effector.Int J Biochem Cell Biol. 2011 Mar;43(3):303-5.
8. Li Z, *Zhang S, Liu Q. Vitellogenin functions as a multivalent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with an opsonic activity. PLoS ONE: Research Article, published 09 Apr 2008 10.1371/journal.pone.0001940.
9. Wang Z, *Zhang S, Tong Z, Li L, Wang G. Maternal transfer and protective role of the alternative complement components in zebrafish Danio rerio. PLoS ONE: Research Article, published 18 Feb 2009 10.1371/journal.pone.0004498.
10. Wang Z, *Zhang S, Wang G, An Y. Complement activity in the egg cytosol of zebrafish Danio rerio: evidence for the defense role of maternal complement components. PLoS ONE: Research Article, published 23 Jan 2008 10.1371/journal.pone.0001463. 的“泰山学者”
张士璀博士,现任教育部生物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是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主持“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8项科研项目,国际权威刊物《Marine Biotechnology》编委。荣获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第一名)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一名)。1999年荣获青岛市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称号,2000年获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2004年再度获此殊荣。2005年度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由他主持的“模拟动物文昌鱼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课题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6年度他与同事合作的“鱼类种质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的建立与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张士璀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文昌鱼的发育、生殖和保护。他不但深入开展文昌鱼发育与进化创新性研究,而且率先在国际上开展全人工条件下文昌鱼繁殖生物学研究,科研成果位于国际领先水平,为保护这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奠定了基础。目前,他已发表有关论文8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40篇。此外,他首次在室内把文昌鱼受精卵培育成成体文昌鱼,使文昌鱼的人工培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由张士璀主持完成的“模拟动物文昌鱼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课题,从分子、亚细胞、细胞和组织多层次交叉水平开始,重点研究文昌鱼胚胎发育分化及其组织结构与功能,以进化生物学观点推测文昌鱼和脊椎动物起源的关系。该课题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酚氧化酶参与文昌鱼胚胎免疫作用的观点,发现了文昌鱼体液存在类似脊椎动物替代途径激活的溶血活性以及凝集素与酚氧化酶;首次报道了文昌鱼染色体带型以及性染色体的存在,发现了文昌鱼基因(组)具有脊椎动物祖先基因(组)的原始特征,同时又兼具自身特有的特征。基于此,提出了“文昌鱼是由棘皮动物样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中间体类型 (脊椎动物始祖)的代表,兼具特化特征”这一富有新意的假设。这一成果丰富和加深了人类对文昌鱼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认识,有助于揭示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脊椎动物起源这一难解之谜。 的优秀导师
作为山东省首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张士璀教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学生们的严谨学风和创新精神。每届新生的入学教育,他都要对学生讲,一个人首先要先做人才能干成事。他常对学生说,纯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是清贫而又枯燥的,然而,却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纯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者要时刻把祖国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只要深入下去,就能从中体会到独特的乐趣。当成果鉴定时,当论文发表时,将体会到勤恳付出之后收获的幸福,体会到饱含汗水与艰辛的幸福,这是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最值得骄傲的幸福!
张士璀教授在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同时,积极探索人才的培养规律。他注重用自己治学上的严谨、工作上的勤奋来感染和影响学生,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他认为,一个学科的发展,不能只靠简单的人、财、物的累积,而是需要一种精神和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团队。作为发育与进化生物学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张教授首先要求自己的研究室年轻教师和学生要有一种团队精神,一种“和谐互助、善于创新”的科研氛围,学会并做到创造性地工作。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一个学生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张士璀教授更像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和敦厚的兄长,关心着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健康。对于学生,他无私地承担着父母般关怀孩子的义务,他春风化雨式的关怀无声地滋润了每个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无微不至的体贴与情真意切的关爱。
十年弹指一挥间,热爱教育事业的张士璀教授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他先后指导了博士生30名(包括外籍学生2名)、硕士生30名、博士后1名。他输送的大批优秀毕业生有的已成为有关单位的技术骨干,有的已经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近年来,他培养的研究生有8名被评为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部的“十佳科技创新之星”,4名博士生的论文连续4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的民革党员
作为民革青岛市委副主委,张士璀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之余,对民革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2007年,在民革青岛市委的机关建设活动中,他对机关文化理念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创新性的建议,极大地推动了民革机关建设的顺利开展。虽然他不是驻会副主委,但只要民革工作有需要,他都会尽心尽力地参与和奉献。
他曾任第八届和第九届山东省政协委员,现任山东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在参政议政、履行代表和政协委员职责、反映人民呼声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1年,他在省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提出了《推广利用太阳能取暖工程的建议》,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对太阳能取暖进行调研,适当给予政策优惠,并指导建筑开发商协调好一次投资与其长远效益的关系,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省建设厅专门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对这项技术进行了论证调研、对比分析,制定了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
2005年,在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他提出,政协委员要增强机遇意识,不断提高认识机遇、抢抓机遇的能力,议政建言,献计出力。2006年在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他提出的《节约型社会要从儿童抓起》,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如今,张士璀教授正以其严谨的治学理念、勤奋的科研学风,在科研工作和民革事业中不断前行。我们相信,他必将创造出更多的辉煌业绩!
❽ 朱伟的科研与教育成果
(1)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综合示范工程《镇江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 2003-2006
(2)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负责《疏浚底泥再生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子子课题研究,2002-2005
(3)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负责《东西五里湖交换条件及其影响评价的数学模型计算研究》的子子课题研究,2002-2005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土中水的转化特征定量研究疏浚泥的固化机理》,2004-2006
(5) 江苏省重点基金——《净化低碳源面源污染、防止淤堵的人工湿地系统研究》,2004-2005
(6) 江苏省社会发展计划——《甪直古镇中心区水生态环境重建工程示范研究》,2004-2005
(7)江苏省社会发展计划——《污泥固化/稳定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2007-2009
(8) 国家火炬计《复合型淤泥固化材料》,2003-2005
(9) 江苏省环保科技计划项目——《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技术开发与示范工程》,2005-2007
(10) 国家高技术应用部门发展项目——《疏浚泥(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2002-2005
(11) 太湖流域管理局项目——《太湖水生态修复技术方案研究》,2003-2004
(12) 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甪直古镇中心区生态环境重建工程示范工程》,2004-2005
(13) 水利部公益项目——《小堆场快速复耕的疏浚淤泥处理新技术》,2007-2009
(14) 国家海洋公益项目——《疏浚泥资源化利用(固化)的中试示范研究》,2007-2010
(15) 深圳市水污染物治理项目——《深圳市河道底泥福永填埋场工程试验研究》,2007-2009
(16) “863”探索导向类项目——《大面积吹填淤泥W-S-S工法》,2007-2009
(17) 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孕育环境灾害与可持续防控的基础研究》负责第四子课题《填埋场渗沥液污染地下环境及防污屏障》,2012-2016(在研)
(18) 江苏省重点基金——《废弃生物质(污水厂污泥)超临界水气化产氢能源利用》,2011-2015(在研)
(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污染淤泥固化后重金属的形态变化及溶出规律》,2010-2012
(20) 国家海洋公益项目——《疏浚泥规模化利用成套技术研究》,负责第三子任务《疏浚泥固化技术深度研究及应用示范》,2011-2014(在研) 201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获奖项目:城市淤泥集中式场地综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排名第一;
201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获奖项目:湖泊环保疏浚关键方法与技术及其应用;
2012年,第四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一等,获奖项目:复杂地质条件下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泥浆及成膜关键技术,排名第二;
2012年,第四届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成果),获奖项目:淤泥污泥综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2009年 《基于水分转化原理的淤泥固化资源化利用技术》,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6年 《疏浚泥(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优秀社员;
2005年 全国归侨优秀个人;
2004年10月,华东七省市水利学会优秀论文奖,同部省级;
2003年1月,河海大学优秀主讲教师,校级;
1998年10月,水分特征曲线的路径的研究,日本土木学会优秀发表论文奖,排名一;
1998年3月,非饱和土坡的稳定性评价研究,日本大学青年教师研究奖励,排名一;
1988年10月,饱和黄土硅化加固研究与应用,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一;
1991年3月,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变形特征,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1990年5月,饱和黄土硅化加固,兰州建筑研究所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一;
1990年5月,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变形特征,兰州建筑研究所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一; [1] Zhu W, Zhang CL, Abraham C. F. Chiu.Soil–Water Transfer Mechanism for Solidified Dredged Materials [J].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 2007. 133(5): 588-598
[2] Wei Zhu, Bo Bian, Lei Li.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of road-deposited sediments in a medium size city of China [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08, 147(1~3):171~181.
[3] G. F. hua,W. zhu, L.F. zhao, J.Y. huang. Clogging pattern in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Insight from a lab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0, 180:668-674.
[4] Zhu Wei, Wan Lei, Zhao Lianfang. Effect of nutrient level o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different water bodie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 22(1):32-39.
[5] C. Dong, W. Zhu, Y.Q. Zhao, M. Gao. Diurnal fluctuations in root oxygen release rate and dissolved oxygen budget in wetland mesocosm [J]. Desalination. 2011-1-14 accepted.
[6] Z.R. Xu, W. Zhu. Influence of moisture content on the direct gasification of dewatered sludge via supercritical wa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Accept.
[7] WANG Yongping, ZHU Wei, XU Zhirong, LI Lei. Applying solubilization treatment on the cell water of sewage sludg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n Chinese). 2011: V, No.6, pp.172-175.
[8] 孙晓辉, 朱伟, 徐志荣. 污泥固化/稳定化处理中强度发生机理研究.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 2011, 06:397-400.
[9] 贺敏杰, 朱伟, 徐志荣. 污水厂污泥砂井固结排水试验及数值分析.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2011:1791-1795.
[10] 李磊, 朱伟, 屈阳, 包建平. 低渗透污染土水动力弥散参数试验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8):1308-1312.
[11] Zhirong Xu, Wei Zhu,J.P Bao and J.W Chen. The fate of heavy metal ring sub- and supercritical water gasification of sewage sludg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1, 02:1260-1263.
[12] W. Zhu, Z.R. Xu, L. Li and C. He. The behavior of phosphorus in sub- and super-critical water gasification of sewage sludge.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1, 171(1):190-196.
[13] Z.R. Xu, W. Zhuand S. H. Htar. Partial oxidative gasification of municipal sludge in subcritical and supercritical water.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2011:1-7.
[14] 何洪涛,朱伟,张春雷,王亮. 分层抽取法在泥沙沉积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岩土力学, 2011, 32(8):2371-2378.
[15] 左佳,朱伟,闵凡路. 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材料固结-胶结特性研究. 2011年地球科学与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2011, (5):536-540.
[16] 王永平,朱伟,徐志荣,李磊. 污水厂污泥胞内水溶脱试验研究.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CEE2011.(6): 172-175.
[17] Qu Yang, Zhu Wei, Li Lei, Xu Zhirong. Research on the feasibility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for solidified sludge landfil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 4(1).47-51.
[18] Hua guofen ,zhu wei, zhao lianfang, zhang yunhui. Applying solubilization treatment to reverse clogging in lab-scale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61(6): 1479-1481.
[19] G.F. hua, W. zhu, Y.H. zhang. A conceptual approach based on suspended solids to estimate clogging time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 2010, 45(12): 1519-1525.
[20] Gan Zhao, Wei Zhu, Chun-lei Zhang, Shuncai Wang. Assessment 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reservoir sediments in DongGuan, China. Six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s. 2010.
❾ 张杰的获奖情况
1.2010年,“信息系统技术在海洋中的应用研究”获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2.2009年,“SAR海洋遥感应用”获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3.2008年,“海岛生态系统评价方法研究”获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4.2004年,“赤潮航空高光谱遥感监测技术研究”获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5.2004年,“神舟四号飞船高度计的海况信息提取及应用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❿ 我国有什么海洋的科研成果
1、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该项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我国十大科技基础性工作和十大科技新闻之一;此研究工作进展在当年《Nature》杂志上给予连续追踪报道,为海洋病毒的研究工作开辟新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实用的WSSV快速检测PCR试剂盒,并在福建、辽宁、山东、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等沿海地区推广应用,为该病毒的早期预报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该项目2006年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
2、建立了我国首个深海微生物研究平台,拥有深海高压培养设备,具备深海高压环境模拟实验条件;开展深海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建立了国家海洋微生物资源库,发表近百篇论文,大部分被SCI收录,为我国深海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3、主持勘定福建—广东、广东—广西、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海上边界,并获国务院批准执行。
4、向IPY提交的南北极海区碳通的对比研究被WMO联合委员会评价为是IPY的核心项目,大大提高我国在极地研究方面的国际地位.
5、主持编写和修订了《海洋监测规范》、《海洋污染调查规范》、《海水水质标准》、《海洋生物质量》、《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
6、出版有《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中国海湾志》福建、广东、海南分册,《南极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研究成》、《北极海洋环境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赤潮及其防治对策》、《文昌鱼生殖神经内分泌生理学论文集》、《中华白海豚保护》等几十部专著。
7、主持《南海中部调查图集》、《南海海洋水文气象图集》《南海环境图集整编——生物分册》 、《南海环境图集整编——化学分册》等大型海洋基础资料图集的整编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海洋实测资料。
8、开发建设了基于ArcGIS系统、Oracle数据库组件的台湾海峡及南海的海洋水文、气象数据管理及信息演示系统,是台湾海峡及周边海域等敏感地区首部汇集全面资料的信息系统。
9、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国内数十家高校、院所以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成功组织召开了“海洋极端生物国际研讨会”、 “中法海洋科学双边研讨会”、“南中国海海洋生物多样性研讨会”等多个大型国际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