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土地成果奖

土地成果奖

发布时间:2021-09-22 17:33:53

A.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秦岭造山带结构、演化与成矿

主要完成人:王宗起、闫 臻、闫全人、王 涛、李秋根、陈隽璐、王瑞廷、徐学义、向忠金、高联达、张英利、代军治、覃小锋、吴发富、张宏远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院

秦岭造山带构造单元的重新划分和成矿预测

成果简介:(1)以不同成因类型混杂带构造—岩相剖析建立造山带地层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秦岭关键构造部位系列疑难地层中发现了古生物和同位素相互验证的新时代证据,重建秦岭造山带区域地层时代格架,开创了造山带地层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2)通过古陆缘盆地原型,结合构造相分析,创新造山带结构和演化研究理论与方法,在秦岭造山带鉴别出增生与碰撞造山作用的标志性构造单元,建立秦岭洋双向俯冲、双弧盆体系新模式,重塑秦岭造山作用过程。(3)以矿床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对应性分析创立了区域成矿—构造同带的概念,丰富了区域成矿学和勘查区划部署的理论和方法,总结预测并勘查验证秦岭6条大型构造—成矿带,获得良好的找矿效果。在系列变质哑地层和疑难地层,如宽坪群、陶湾群、西乡群、三化石群、碧口群、横丹群、耀岭河群等17个主要地层单位中发现古生代化石和相应的同位素年龄。

在系列变质哑地层和疑难地层,如宽坪群、陶湾群、西乡群、三化石群、碧口群、横丹群、耀岭河群等17个主要地层单位中发现古生代化石和测得相应的同位素年龄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综合调查与减灾关键支撑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人:殷跃平、张永双、伍法权、王运生、胡新丽、王军、吴树仁、姚鑫、孙萍、邢爱国、李洪涛、唐文清、方慧、苏生瑞、王涛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四川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

成果简介:殷跃平、张永双研究员团队采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手段,开展了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综合调查与减灾关键支撑技术研究,取得如下重要创新性成果:(1)集成创新地面测绘、综合物探和InSAR技术,提出了强震区逆冲型活动断裂和地震破裂安全避让公式,系统调查和总结了地震地质灾害与活动断裂的关系。(2)首次开展斜坡地震动监测和地脉动特征测试,结合大型振动台试验,获得了山体斜坡地震动放大规律,提出了竖向地震力对山体稳定性的放大效应。(3)建立了基于星、空、地一体化应急调查技术的汶川地震灾后快速编图与评估方法,为地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支撑。(4)运用风洞试验和环剪试验揭示了汶川地震滑坡高速远程滑动的气垫效应和液化机理,建立了震后高位泥石流早期识别指标。上述成果及时指导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等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灾后重建,显著提升了我国高山浓雾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

地震破裂垂直位移与影响带宽度的关系

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影响带宽度

大光包滑坡无人机航空三维影像

汶川地震第二时程(40~70s)大光包滑坡模拟结果

无人机航拍绵竹市清平镇文家沟泥石流全貌影像

B. 欧名豪的荣誉及获奖情况

荣誉及获奖情况:
全国土地利用优秀成果一等奖 南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研究
全国土地利用优秀成果二等奖 通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研究
全国土地利用优秀成果三等奖 海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研究
全国土地利用优秀成果三等奖 如皋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研究
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南京市土地资源与利用
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研究
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中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价值核算研究
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江苏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研究—以苏南地区和南京市为例
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课程二等奖 土地利用规划学

C.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是国家级奖项吗

不是。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或者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授予人数每年不超过2名。

D.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主要完成人:王安建、王瑞江、李厚民、王高尚、王勇毅、高 兰、赵汀、李建武、陈其慎、于汶加、孟刚、李瑞萍、高辉、张照志、闫强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成果简介: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2007年部署的规模最大最为系统的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工程。经全国31个省区市3万人5年艰苦努力,耗资22.5亿元,完成油气、铀、铁、铜、铝土矿、煤炭、稀土等28个矿种全部25753个矿区资源储量及其利用现状的核查,摸清了我国矿产资源储量的数量、结构、品质、开发利用及其空间分布现状,发掘出大量新增资源量,挤掉了资源储量水分,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建立了全国矿产资源空间数据库和储量动态管理支持系统,实现了资源储量管理从一维属性数据向二维半空间数据管理的飞跃,为实施“一张图管矿”、提升管理水平搭建了科技平台。项目形成矿区核查报告21540套,省级汇总报告550套,全国单矿种调查报告28套,图集300余册。

中国铁矿矿产资源分布图

全国铁矿吨位—品位模型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

主要完成人:李廷栋、袁学诚、肖庆辉、黄宗理、叶天竺、耿树方、范本贤、高 锐、肖序常、朱介寿、邓晋福、姚伯初、张兴洲、杨文采、路凤香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成果简介:中国大陆和海域岩石圈三维结构多项特征,取得了12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

(1)提出大致以东经105°(南北地震带)为界,我国东、西部的岩石圈和软流圈存在较大差异:西部“层状”结构明显、岩石圈厚、软流圈薄;而东部岩石圈薄、软流圈厚,可达到200~300千米,导致了软流圈物质上涌。

(2)指出中国东部和边缘海地区的莫霍面和岩石圈底界面凹凸不平和不连续,构成了软流圈与岩石圈之间壳—幔物质交换的“过渡层”。

(3)对华北岩石圈减薄动力学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结果确认:太平洋板块俯冲动力对华北岩石圈200千米以上没有影响,在200千米深度之下影响的横向范围局限在大陆边缘200~300千米之内。

信阳—黄骅地震层析剖面图(“过渡层”)

(4)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提出了“东亚型造山作用”的新认识——其成因是深部软流圈物质上涌;其造山作用划分为3个阶段,即初始造山幕、主造山幕、晚期造山幕。

(5)揭示出中国东部岩石圈“下新上老”的年龄结构,即前寒武纪基底的岩石圈被中生代岩石圈(小于200Ma)置换或熔融交代。

(6)初步划分和建立了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模型,总结和划分出了5种岩石圈类型:克拉通型、造山带型、裂谷型、岛弧型和边缘海洋壳型。

(7)提出了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场特征,把中国大陆及海区划分为2个岩石圈构造域和6个岩石圈块体。

(8)揭示了青藏高原存在巨型南北向构造带。航空磁测显示出青藏高原存在巨型南北向构造带,直至深度60~180千米仍很明显,表明其深部结构与表层结构具有不统一的特征。

(9)层析成像研究揭示出印度岩石圈从恒河平原向北俯冲跨过斑公—怒江,在北纬33°附近向深部下插、拆沉,在北纬34°地区形成羌塘地块深部的低速熔融体,在西昆仑山深部呈现出印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直接碰撞,说明了青藏高原地壳加厚的原因。

(10)详细分析研究了深部作用的资源环境效应。提出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其伴随的成矿作用,软流圈物质上涌是主导因素。

(11)揭示了深部地幔流由西向东流动的3条“通道”轨迹,从而导致了中国东部形成巨厚的软流圈层。

(12)揭示出太平洋板块俯冲只对中国东部吉林省珲春地区的深源地震(540千米)起了制约作用。而东部大陆区的浅源地震的动力来源很可能是软流圈物质的高热能量转化为强动力作用的结果。

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分区图

沿AB剖面的印度岩石圈地幔俯冲到西昆仑山的图像

中国东部及周边地区天然地震震中分布图(吉林省珲春地区的深源地震)

E.  国土资源部科技奖励情况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F. 陆现彩的获奖情况

1.徐士进、陆现彩、赵连泽、王汝成、周新民,200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地球科学》多媒体电子教材和课程创新建设(教材)。
2.徐士进、赵连泽、陆现彩、王汝成等,2000,国家优秀电子出版物奖,《地球科学——多媒体电子教材》高教出版社出版
3.徐士进、陆现彩、赵连泽、陈云棠、邵进,2001,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球科学》课程创新建设和多媒体电子教材。
4.陆现彩,胜利油区未熟低熟油成烃机理、判识标志、成藏条件及资源预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11/20,合作单位为胜利油田地质研究院)
5.赵连泽、陆现彩、董少春等,2002,21世纪科学人文素质教育多媒体系列(第一辑)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方正奥思杯”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一等奖
6.中国地质学会第九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04。
7.徐士进、陆现彩、赵连泽、董少春、胡欢。《地球科学》全国精品课程,2004
8.江苏省第二届土地、地质优秀科技工作者,2006。

G.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康玉柱、王宗秀、周新桂、康志宏、文志刚、李 涛、李会军、杨欣德、徐耀辉、鄢犀利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成果简介:(1)系统划分了中国西北地区发育的主要构造体系(纬向系、西域系、河西系、歹字型、山字型、经向系),详细论述了各构造体系组成、形态、分布范围、规模、发展演化史及其六种基本特征(阶段性、继承性、迁移性、差异性、转换性、复杂性),进一步总结了构造体系复合、联合的六种关系(斜接、反接、截接、重叠、包容、改造);(2)首次恢复了古构造体系控制下的盆地原型,探讨了西北地区主要盆地构造应力场特点,论述了构造体系控盆、控油气源区、控含油气体系、控油气聚集带规律,建立了六种低序次扭动构造控油气田模式(帚状、旋扭、雁列、反S型、入字型、叠瓦构造);(3)查证中国西北地区古生界未发生区域变质,首次报道了柴达木盆地发现石炭系液体油苗,结合对其他成藏条件的分析,认为西北地区目前勘探程度较低的石炭系-二叠系油气潜力巨大;(4)以构造体系控油为主线,进行了西北地区主要盆地油气资源前景评价,指出了油气聚集有利区。评价优选的一级区内发现10多个油气田,对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德令哈旺尕秀煤矿剖面石炭系油苗

亚洲地下水系列图

主要完成人:张发旺、程彦培、董华、黄志兴、田廷山、倪增石、高昀、唐宏才、刘坤、张健康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成果简介:“亚洲地下水系列图”属于地质调查项目“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编图”的成果,项目周期是2008~2010年。该成果创新性地开展了亚洲地下水系统的划分;揭示了亚洲地下水循环规律;创建了跨界含水层和谐度定量评价数学模型;拓展了多模式时空综合认知的地下水空间信息技术,构建了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空间信息系统,实现了洲际地下水编图与研究技术方法的创新。该成果填补了洲际地下水资源及环境地质系列图件亚洲地区的空白,建立了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信息平台,为亚洲各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规划、地质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成果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广泛适用性。这一重大国际性成果对亚洲乃至世界水资源研究将起到重要作用,对解决国际资源环境矛盾的战略需求具有深远的科学与政治意义。

亚洲地下水系列图

亚洲水文地质图

亚洲地下水资源图

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规划方法研究

主要完成人:郝美英、赵军伟、鞠建华、郭 敏、何凯涛、崔丽琼、李 亮、顾洪枢、王文利、袁俊宏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中国矿业联合会

成果简介:该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的“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所属工作项目(2006~2010年)。“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研究报告”成果已应用于《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也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编制奠定了基础;“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和“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及说明(手册)”为全面推进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形成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并由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发〔2010〕146号”文发布,为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依据,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完成“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并形成了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土资发〔2011〕137号)。编辑出版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汇编》和《实施节约能源资源应鼓励地质勘查新技术及应用》论文专集,为从事地质勘查和研究工作,正确选择和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测试手段,获得高质量的准确数据,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出版专著

微区和非传统同位素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李延河、侯可军、秦燕、刘锋、万德芳、范昌福、段超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成果简介:瞄准国际前沿,研发我国第一个硝酸盐和硫酸盐三氧同位素分析方法、第一个LA-MC-ICPMS微区原位原地B同位素分析方法,建立LA-MCICPMS锆石微区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方法,建立Fe、Cu、Zn等非传统同位素分析方法,分析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达到国际同类实验室先进水平。首次在新疆吐哈内陆盆地硝酸盐矿床中发现氧同位素非质量效应,证明硝酸盐为大气成因,揭示了硝酸盐迁移演化轨迹,建立大气成因硝酸盐矿床成矿模型。根据Fe、Si、O同位素和S同位素非质量效应提出,前寒武纪条带状硅铁建造是由海底热液喷气作用形成的,一套韵律层代表一次海底热液活动,阿尔戈马型和苏必利尔型铁矿为同期异相关系,两者可互为过渡,建立BI F成矿模型和硅铁韵律层形成新机制。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H. 新华联科技奖

2014年,评选出13位第三届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获得者,其中杨经绥、赵一鸣、杨振宇、董树文4人获得杰出成就奖,奖金每人10万元;王登红、姚建新、张勤、张兆吉、章程、肖克炎、张永双、杨永亮、郝梓国9人获得突出贡献奖,每人奖金5万元。

国土资源部相关司局、新华联集团和院领导为第三届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获奖者颁奖

1.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

杨经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和造山带的岩石学和大地构造学研究。在青藏高原的地体边界、蛇绿岩、活动陆缘板块体制、地幔岩、周缘造山带隆升和建立青藏高原地体构造格架以及中国超高压变质带等方面取得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并有诸多重要发现:建立和厘定中国西部柴北缘和东秦岭两条超高压变质带,提出沿中央造山带存在巨型超高压变质带和两期超高压变质事件的重要认识;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中新发现二叠纪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带,改变了青藏高原地体格架认识,提出古特提斯洋盆深俯冲的新认识;在西藏、俄罗斯乌拉尔和缅甸等地发现金刚石等深部矿物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金刚石产出类型,将其命名为蛇绿岩型金刚石。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于2011年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和美国矿物学会会士。

杨经绥在俄罗斯极地乌拉尔蛇绿岩和铬铁矿区开展野外调查

赵一鸣: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是我国铁矿床和矽卡岩矿床学科带头人。通过对十余个典型铁矿床解剖研究,并和程裕淇先生等多次合作对中国铁矿床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研究,把我国铁矿研究提高到国际水平。对我国数十个矽卡岩矿床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首次在湖北大冶铁矿内接触带发现广泛的钠交代现象,提出钠交代现象是矽卡岩铁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发现了岩浆期镁矽卡岩;首创锰质矽卡岩和碱质矽卡岩两类新的交代建造;在我国首次发现了铝透辉石、含水枪晶石、镁铁矿、锰热臭石等十余种罕见的交代矿物。主编出版Fe、Cu、Pb-Zn等单矿种资源图八幅。近年来,在内蒙古正蓝旗主持发现、勘查和研究了一个新类型大型锐钛矿矿床。有关成果获5项地矿部科技成果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优秀图书奖。曾获“全国地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赵一鸣(右)在内蒙古正蓝旗磨石山锐钛矿矿床勘探现场

杨振宇在俄罗斯Norilsk考察西伯利亚二叠纪大火成岩省

杨振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大地构造与古地磁学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973预)科研项目等。对亚洲东部和东南亚三大地块(中国华北、华南地块、印度支那地块)的构造迁移、碰撞和拼合过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挤压过程中印支地块早第三纪向东南方向滑移等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从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及部分奥陶纪磁性地层学研究,对华北和华南地块的起源及与冈瓦纳大陆的关系进行研究;从下侏罗统磁性地层研究,分析古地磁场倒转频率的周期性变化和地核/下地幔的耦合作用等,获得大量科研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国外核心期刊论文68篇。曾获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董树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德国艾尔福特科学院院士,美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时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博导,院科技委副主任、学术委副主任;兼任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执委、执行局司库;国际IGCP科学执行局委员、中国IGCP全委会秘书长、《地球学报》主编等。揭示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控矿规律,指导了深部找矿并取得重大突破;系统提出晚侏罗纪板块汇聚观点,重新诠释“燕山运动”概念;将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密切结合,探测造山带深部结构,揭示深部过程;发起并主持深部探测计划,开启我国入地计划;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在国际上为中国赢得荣誉和地位。共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71篇,出版专著4部。先后获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奖、安徽省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等。

董树文在祁连山野外

2.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

王登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批人选。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工作。较为系统地厘定了中国的矿床成矿系列,与课题组同志一起在国内率先系统研究并建立了“中国成矿体系”。出版《地幔柱及其成矿作用》等专著10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0多篇。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等。

王登红在云南会泽铅锌矿考察

姚建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研究,在牙形石生物相及地层对比、青藏与华南高精度定量地层对比、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地质事件与生物大规模更替关系、二叠纪—三叠纪不同相区地层对比、三叠纪地层建阶以及造山带地层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曾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姚建新在西昆仑考察

张勤研发新型全自动气体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

张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分析仪器研发、标准物质研制、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工作。研制了勘查地球化学样品中76种元素的配套分析方案及分析质量监控系统,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等大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成果被全国多家地质实验室推广采用。发表论文90余篇,参加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张兆吉: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形成和演化、土地与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演化、地下水污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均取得了新进展,部分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被评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进展,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同,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河北省科技技术二等奖各1项。

张兆吉在雅安震区现场勘查

章程: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岩溶碳循环与全球变化、岩溶地球化学和岩溶作用对比研究等,提出岩溶作用是一种参与短时间尺度碳循环的特殊地质作用;论证了植被恢复(石漠化治理)可显著改善表层岩溶动力系统条件,为可干预岩溶碳汇潜力估算奠定科学基础;证实岩溶区地表河流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是岩溶碳汇的重要组成。获多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和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

章程考察西班牙南部岩溶

肖克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研究。发展了成矿系列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方法体系,有效指导西藏甲玛、东天山彩霞山找矿突破;研制了矿产预测评价方法指南和技术要求,指导完成了全国25种矿产潜力预测评价;开发了国内领先矿产预测评价系统,成为矿产预测科技人员和学生标准软件工具。获多项国家和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及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等奖项和荣誉。

肖克炎考察新疆库姆塔格钼矿

张永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结合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重大工程规划和建设,提出了区域构造尺度的地壳稳定性与工程尺度的工程地质稳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提出的工程判别指标得到推广应用。近年来,探索了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成灾机理,对高烈度山区防灾减灾理论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曾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并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荣誉称号。

张永双在龙门山地区野外考察

杨永亮: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海洋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首次在国内开展中国近海海洋环境中二A英类、多溴联苯醚和多氯萘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态地球化学研究以及东亚季风区宇宙射线成因核素7Be和10Be地球化学示踪方法研究,提出末次冰期时黑潮仍流经冲绳海槽的10Be同位素证据以及东亚季风区近地表大气气溶胶中7Be浓度年平均值的纬度分布呈现正态分布模式,且在我国中纬度地区达到极大值的观点。

杨永亮在四川巴郎山高海拔地区采集水样品

郝梓国: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地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管理工作,所办刊物《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先后荣获国家期刊奖、建国60年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等荣誉称号20余项;开创性地建成了《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站》,带动了我国一批单学科网站的建设,为推动我国地学科技期刊国际化、精品化、网络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闻出版总署第五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建国60年有影响的期刊人和新闻出版行业第二批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郝梓国在阿斯哈图石林考察

I. 胡建的主要科研成果

(一)论文
1.《土地市场化视阙中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改造》,《求实》2014第6期;2.《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改革的路径与法制保障》,《中州学刊》2014年第5期;3.《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风险与防范》,《现代经济探讨》2014年第4期;4.《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立法问题探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5.《欧洲大陆法国家的死亡损害赔偿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以死亡损害赔偿请求权为中心》,《河北法学》2014年第5期;6. 《冲突与缓和:市民社会语境中市民和国家——以集体土地征收补偿立法为维度》,《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7.《死亡损害赔偿额的算定——以法经济学的分析为视角》,《学术论坛》2012年第11期(合撰);8.《我国台湾地区公众在参与立法活动中的角色》,《行政法学研究》2012年第4期(合撰);9.《新时期居住权立法问题探讨》,《理论月刊》2012年第8期;10.《市民社会的理论演变与民法的角色选择》,《东方法学》2012年第5期;
(二)课题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农村土地融资担保法律问题研究》(编号13CFX076)。2.主持安徽教育厅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应对》(编号2010SQRW053),已结项。3.参加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西部项目)《死亡损害赔偿研究——‘同命同价’的价值与历史追问》(编号:09XJA820010),已结项。4.参加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立法制度研究》(编号:09YJC820001),已结项。
(三)获奖
1.2010年安徽财经大学“十一五”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2011年荣获安徽财经大学青年骨干教师称号;3.2011年荣获安徽财经大学优秀教师称号;4.2011年荣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办的“全国民商法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并获优秀论文三等奖;5.2012年荣获安徽财经大学“教坛新秀”称号;6.2012年10月荣获“鲁豫皖民商法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7. 2013年11月荣获“鲁豫皖民商法研究会2013年年会暨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

J. 夏建国的研究成果

1 、1995 年参加“珙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获宜宾地区国土局优秀成果二等奖、四川省国土局土地调查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 3 ;
2 、1995 参加“筠连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获宜宾地区国土局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 4 ;
3、1995 参加“德阳市市级汇总项目”,获四川省国土局土地调查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 3 ;
4 、1995 参加“德阳市土地资源调查及利用研究”,获德阳市人民政府二等奖、四川省国土局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 5 ;
5 、1996 参加“适应社会需求,搞好名山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获四川农业大学校级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 2 ;
6 、2000 年参加“搞好土地信息实验室建设,培养土地资源专业合格人才”,获四川农业大学校级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 2 。
7 、2004 年参加“依托传统专业优势,大力推进新兴专业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 ,获四川农业大学校级优秀成果校级特等和省级二等奖,排名第 4 。

阅读全文

与土地成果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
设计创作版权合作合同范本 浏览:482
省知识产权局侯社教 浏览:51
道闸3C证书 浏览:820
土地使用权期满地上建筑物 浏览:455
武汉圆通快递投诉电话 浏览:33
马鞍山到开原 浏览:797
版权标记放在哪里 浏览:441
创造与魔法陪配方 浏览:724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感悟 浏览:944
定融债权转让 浏览:41
安徽二手塔吊转让信息 浏览:413
土地买卖使用权协议 浏览:54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竞赛 浏览: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