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师近年来主要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怎么写
教师来近年来主要教育教学和源科研成果怎么写法如下:
先做一个概括,近年来主要的教育教育和研究成果都怎么样,比如说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话者和创造者。
然后分几条列举以下近年来教育教学的转变:
一、转变观念,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二、健全科研机构和制度,建立有效的保证措施
三、结合实际,以本校教学中的最大问题为科研选题的契入点
四、加强学习,培养本校研究教师
五、研究实践与课堂教学、常规教研紧密结合,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开展系列活动。
最后总结以下科研成果。
⑵ 教科研成果(如课题研究)指什么
教育科学复研究成果是教育科学研究工制作者以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文字加工和理论分析产生出来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的增值知识。理解:
1、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必须以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为基础。
2、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是一个再创造的结果。它是在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已取得一定资料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文字加工和理论分析的再创造过程才得出的。
3、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是一项增值的知识产品。教育科研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它的创造性,其成果必须是创新的结果,具有新颖性、增值性。
⑶ 教科研成果的特点
1)具有研究价值。
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回师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答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2)具有科学性。
主要体现在课题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明确,理论科学合理,事实真实充分,有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3)具有创新性。
课题反映新的内容,反映时代特点,反映新的视角,应用新的研究方法,是没有做过或做过却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具有可行性。
课题是否具备进行研究的主观与客观的条件。
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本人所具有的理论水平、知识、能力、专长、经验、基础,对课题的理解程度、兴趣、资料掌握的是否深入和广泛。
客观条件是指课题研究所必须的资料、设备、人员、时间、经费以及领导支持程度等因素。
⑷ 教师近年来主要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怎么写
围绕课堂教学 加强教育科研
河北联校河北学校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话者和创造者。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学改革。近年来,我校结合农村小学实际,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重点环节,采取分层推进、滚动发展的办法,扎扎实实地进行教育科研,教师们投身科研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转变,一批教学骨干迅速成长,教师队伍正向专业化迈进,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也发生了积极变化。下面是我校开展教育科研的一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首先,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教育科研摆在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要有开展教育科研的责任感、紧迫感,并且将这种责任感、紧迫感传递给广大教师,引导大家从“教书匠型”走向“研究型”。领导要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跳出来,带头进行教育科研,在抓好科研骨干培养的同时,引领全体教师走上科研兴校的“阳光大道”,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二、健全科研机构和制度,建立有效的保证措施
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应该用在刀刃上,教育科研就是学校发展的利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给予保证:一是由教导处牵头,精选本校有研究热情的骨干教师组成校教科室,负责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二是健全教育科研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育科研奖惩制度》、《理论学习制度》等;三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考核,并纳入教师教育工作考核,给予奖惩;四是在研究经费上给以优先,保证研究工作的各项费用开支。
三、结合实际,以本校教学中的最大问题为科研选题的契入点
作为研究基础薄弱的农村小学,教育科研应以学科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因此,我们在认真调查研究本校师资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坚持教育科研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确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并积极制定方案步入发展的正轨。
四、加强学习,培养本校研究教师
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意识普遍不高,因此,加强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培训显得非常迫切。教科室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开展了两方面的学习培训:一为教育科研操作层面的知识培训,如教育科研的含义、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教育科研的写作知识等,破除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帮助教师克服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是学习与本校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理论储备。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培训要坚持贯彻研究活动的始终,为科研保驾护航。
五、研究实践与课堂教学、常规教研紧密结合,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开展系列活动
在研究的核心阶段即研究实践阶段,必须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常规教研为载体,把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融入教师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日常的教学、教研和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推进科研的深入开展,使课题研究得到良性发展。
1.定期开展现状分析。教育科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开展研究,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是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的,随时都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及时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就显得很重要。为全面、准确掌握当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研究工作做到对症下药,通过学校领导与主研人员的随机听课、访问等形式了解现状;同时,建立研究个案(个别教师、班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然后汇总,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及时总结,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2.结合研究课题开展优秀研究课教案展评活动。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进行课题研究更是如此。所以我们特别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除了按常规要求超前备课、写好教案、每日一签字上课外,我们还特别规定教案要突出研究主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体现,即看是否科学、创造性地设计了学生活动的内容、时间、方法等,每学期开展全体研究人员参与的教案展评活动,评出优秀教案供大家学习、借鉴。
3.组织示范课、观摩课活动。示范课、观摩课能有效地促进广大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学校规定每期均要提供几节示范课或观摩课供大家学习。①委派教师外出参加县、市、省级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并要求结合我们的研究课题认真学习、思考,回校交流传达(一是上示范课,二是汇报心得体会)。②组织指导本校骨干教师在校内上课题研究示范课。抓两点:一是示范课的把关,由教导处牵头,课题主研人员负责质量,确保示范性;二是示范课后的研讨、学习,做到结合研究专题开展实实在在的讨论,并找出特点,找到差距,落实改进措施。
4.周期性的开展全员课题研究公开课活动。这是有效促进群众性研究的必要手段。可以在过去每位教师每期上一节校级常规公开课的基础上,赋予它新的活力,即将公开课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让公开课注重体现本人在课题研究中的经验,并把这一要求落实到说课、上课以及课后教研组的评课等环节中。
5.引入激励机制,开展课题研究赛课活动。我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师赛课活动,近年,我们将赛课同课题研究相结合,实行“一课三议”或“三课一评”活动,听课后教师们结合课题和自身实际认真研讨,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可以说教育科研的氛围是越来越浓。通过赛课,提高了教育科研水平,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探索热情,一些青年教师在赛课活动中脱颖而出,缩短了青年教师的培训周期。
6.举办课题研究实验班。为搞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我们确定四(1)为实验班级,抽调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主要学科的教学,相关研究人员要及时做好实验的记录,进行分析、比较,总结经验和教训。实验班的举办将有力地推进课题研究的开展。
7.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一方面是教导处的总结,每次大型的研究实践活动完后,教导处都应会同主研人员根据事前的活动目的,针对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另一方面是教师在研究工作中的经验总结,教师们在每天的教学研究实践活动中,随时可能出现“闪光点”,我们鼓励大家运用理论知识,大胆探索,及时提炼总结,每期围绕研究课题撰写经验论文一篇以上,学校每年组织一次经验交流,并且进行论文评选,将优秀的论文汇编成册。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大家又一起站在了起跑线上,作为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小学,只有抓住课改这个契机,加强教育科研,落实管理,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才能在新的机遇和挑战前立于不败之地。
⑸ 张利华的教研科研成果
油画作品《淮北农家》。1984年10月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油画(沈阳),获安徽省二等奖。
油画《恢宏的石窟》1994年12月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获安徽省二等奖。
油画《乡韵——女孩·羊群·林荫道》1999年10月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上海),获省二等奖。
油画《热土——建设中的田湾核电站》2004年10月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获浙江省优秀奖。
油画《亘古系列之一》1987年12月入选首届《中国油画展》(北京),1992年6月15日入选《首届中国油画年展》(香港)。
油画《老人与苹果》1993年9月入选《中国油画双年展》并获“提名奖”(北京)。
油画《青年女教师》1994年9月入选《第二届全国教师优秀美术作品汇展》获省一等奖(北京)。
油画《佛像》1994年4月入选《中日佛教书画艺术大展》获大奖(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油画《正阳》1998年12月入选《时代风采——全国写生画展》(北京)。
水墨画《国画1》1996年11月入选《世界和平友好国际书画艺术大赛》获优秀奖(长春)。
油画《恢宏的城之一》1996年6月在《第二届世界化人艺术大奖》评选中获《国际金奖》(泰国)。
油画《昔日的恢宏》2001年9月入选首届《中国油画大展》(杭州)。
油画《104画室》2002年5月入选《延安文艺讲话60周年全国美展》,并发表于《中国油画》2001年第2期。
油画《潮》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展》,2003年9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发表于《美术》杂志2003年第12期。
油画《赶海的人-》2006年入选《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并发表于《美术》杂志2006年第12期。
油画《赶海的人之一》2008年入选《2008.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奥运期间将在北京展出。
油画作品《淮北女子》发表于北京中国星星出版公司1998年8月(海外版)出版的《中国当代人体艺术》。
油画《冬雪》、《舂》、《田野》发表于中国当代美术系列《古典风油画》(漓江出版社1988年出版)
油画《乡韵》、《恒古系列之一——无》、《祥云》、《亘古系列之一——不朽之城》、《104画室》发表《中国油画》 2001年第2期,作重点介绍并发表评介文章《平常的心境、胸中的现实——张利华印象》。
油画《夏——祥和的阳光》发表于《中国油画》1998年第2期。
油画《饮》发表于中国美院主办《美术报》(1995年7月17日),并发表评介文章《恢宏的对话——画家张利华作品读后》。
油画作品《潮》系列作品七幅发表画集《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封面、排名第一)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
油画作品《港湾》等五幅发表《艺术百家》杂志2005年第4期(封面、封三),并有文字介绍。
油画作品《潮》等三幅发表《艺术百家》杂志2006年第5期(封面、封三),并有文字介绍。
油画作品《乌龙潭》等三幅发表《艺术百家》杂志2007年第7期(封面、封三),并有文字介绍。
油画《赛珍珠》2007年10月中国美术馆展出、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宿州市委、市政府主办
美术作品十多幅入选省级美术作品展并获奖。 书籍封面设计《捣蛋生肖》2003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书籍封面设计《蓝绫河》2004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书籍封面设计《浮沉之路》2004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所撰论文《毕加索作品质心原理的剖析》1994年发表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美术史论》第3期,并在1998年4月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研优秀成果评审中获三等奖,1996年8月在首届安徽省美术理论成果奖评奖中获三等奖。
论文《数学与艺术空间》发表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报《装饰》1996年第3期。
论文《画家个人风格的形成》发表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美术观察》1996年第6期。
论文《线在中西绘画中的应用和意义》发表于《美术观察》1997年第4期。
论文《永乐宫三清殿壁画设计特征》发表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报《装饰》1997年第3期,1998年8月获安徽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论文《绘画与数学》(合作)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学报《世界美术》1998年第3期,在1999年4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首届全国美术学(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全国26个奖)。获安徽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论文《高校素描教学窥探》发表于《艺术百家》杂志2006年第5期。
论文《文备其人其画》发表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2007年第1期。
论文《谈美术教学的质量评估》,1996年9月在安徽省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
论文《明确高师美术办学方向》发表于1998年7月13日《美术报》。
“高师美术学(师范)色彩课的教学与实践”2001年3月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编“21世纪高校美术统编教材《素描》、《油画》”,2003年在全国出版发行。
参编“安徽省高中美术统编教材《高中美术欣赏》上、下册、《高中美术教材教师参考书》上、下册”,从1999——2003年在全省中学使用。
参编“安徽省中学美术统编教材《美术欣赏》上、下册”,从2003年开始在全省使用。
重点学科“美术学”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负责人。
主持省级重点课程“色彩画”。
主持多项省级教研、科研项目,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
⑹ 教育教学成果和教科研成果有什么区别
它们表现形式不同:
教育教学成果指的是:如:学生成绩、学生及个人荣誉证书、某一研究所获奖项 等。
教育科研成果是指教育科研人员(包括教师、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对某一教育科研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实验、行动研究和思维等一系列研究活动,获得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成果的基本表现形式为论文、科研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等等。
拓展资料:
科学研究成果
指科研人员在他所从事的某一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或课题研究范围内,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等一系列脑力、体力劳动所取得的、并经过评审或鉴定,确认具有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
它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生产力,也是衡量科学研究任务完成与否,质量优劣,以及科研人员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的财富、智力的资源。科研成果应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条件:
(1)科研成果应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创造性是指前人所没有或国内外所没有的.理论上有新的创见,技术上有新的提高。先进性应该在成果的技术价值和技术水平上有所提高;
(2)科研成果必须具有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初经济价值),并得到社会的公认。既要有实用性,又要符合科学规律,具备实施条件,满足社会要求,经济价值高。
(3)科研成果必需经过技术鉴定或评审。鉴定或评审应实行同行专家评议。认为合格,才能算作成果。
⑺ 什么是教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转化广义上是指从各类科技成果的创造形成到转化为现实生回产力的过程,既包括自然科答学成果的转化,也应该包括社会科学成果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科研成果的转化。狭义上是指应用开发类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其定义为:“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转化就是科技成果作为商品通过供需双方的谈判达成交易,被消费后形成一种新的产品或是物化到其他产品中去。
希望采纳并点评
⑻ 教师科研成果包括哪些内容
第一、科研意识
科研意识是指人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心向,潜心捕捉和发现科研课题的求知欲。它是科研活动的内在动力,主要包括自身角色意识、问题意识、信息意识、合作意识。
所谓自身角色意识,即教师对教师职业应进行科研的认识状态,对科研型教师的认同状态以及对自己科研能力、科研优势的认识状态等。意识越清醒,则行动越坚定。在这里我认为其中对科研型教师的认同状态是最为重要的。
所谓问题意识,即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认识状态,对教育成绩与事物的准确判定水平,具体又体现在教师对科研课题的选定上。对教育现象越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其选题的准确度就越高,对新情况、新问题就越敏感。
所谓信息意识,即捕捉科研问题与解决问题资料的能力,思路清晰、准备充分,则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证据与钥匙。
所谓合作意识,即教师借助他人能力或协助他人共同攻关的心理状态。合作意识越强的人,越能集思广益,丰富提高自己。
第二、科研意识
即进行教育科研所必备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由于教育科研对象的特殊性,所需要的知识与方法非常广泛,也非常深入。据介绍,李吉林在情境教育理论的创立过程中,进行了广泛的阅读和学习,涉及教育学、中小学教育史、心理学、大脑科学、美学、语言学、社会学以及文艺作品、少年读物、时事新闻科技信息等,其中属于方法论的书就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系统科学》、《最优化原理》等。
一般教师进行教育科研,除了具备必要的学科知识外,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不可缺少。1、教育科研的基础理论
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等。他对教育科研具有普遍指导价值。2、教育科研的专门理论
教育科研作为一项具体的科学实践,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因而必然有其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形成为一门较为独立的学科,包括教育科研原理与教育科研方法。它是保证教育科研规范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就是教育科研知识运用于教育科研情境解决相应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发现问题能力、预测设计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实施操作能力与书面表述能力能。1、发现问题的能力
科学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能否在教育教学及管理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设计为研究课题,这是整个研究过程开始的关键一步。2、预测设计能力
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信息,预测未来变化,设计整个课题的工作思路与目标。3、信息筛选能力
即对相关信息的获取、识别、分类、编码、评估、使用等。现代社会信息来源多,信息量大,此种能力的价值也越来越重要。4、实施操作能力
即落实、调整课题各工作环节的能力。5、文字表述能力
即把经过潜心研究得出的结论诉诸于文字,通过科研报告、科研论文、著作等表述出来的能力。这是科研工作的最后一环,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我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说过,“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述的人,不算一个真正的科研工作者”。
第四、科研精神
科研精神讲求坚持真理,用于探索、事实求是,发扬民主,全力合作,用于创新。
⑼ 刘晓东的主要科研、教研成果
(一)学术论文
1.“品格证据排除的理论基础探析”,载《五邑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第2期。
2.“规制刑讯逼供的域外法视角”,载《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5期。
3.“刑事二审程序若干突出问题的法经济学解析”,载《审判研究》2011年第2辑,独撰。
4.“简论有效辩护”,载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重点问题研究》,刑诉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2011),独撰。
5.“证人出庭作证的困境与出路”,载《建言献策: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刑诉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2010),独撰。
6.“普通程序简易的通融变异”,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重点问题研究》,刑诉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2009),独撰。
7.“刑事诉讼模式的比较法经济学分析”,载《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6期,独撰。
8.“简论诉讼效率与程序公正之契合”,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独撰。
9.“刑事审判诸原则之经济学解析”,载《审判研究》2008年第4辑,独撰。
10.“刑事诉讼程序价值的成本收益分析”,载《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独撰。
11.“议价买卖的正义——认罪协商制度之经济分析”,载卞建林主编:《中国诉讼法判解》第6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独撰。
12.“简论刑事审判程序成本转嫁政策”,载《法大评论》第4卷,独撰。
13.“酌定不起诉中被害人的‘二元化困境’”,载张鸿巍主编:《刑事被害人保护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3月版。
14.“证据关联性研究”,载《审判研究》2006年第1辑。
15.“未成年人案件取保候审、酌定不起诉问题的实证研究”,载陈光中主编:《中国司法制度基础理论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16.“取保后审保证人制度之探讨”,载《诉讼法理论与实践》(2005年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9月版。
17.“未成年人案件特征的实证分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4期。
18.“有罪推定基本问题研究”,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9.“略论降低刑事审判程序成本的政策”,载《学海》2004年第3期,独撰。
(二)教研论文
1.“法律诊所学生参与法律援助问题研究”,载《法学实践教育论丛》2010年第1卷。
2.“诊所法律教育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⑽ 教科研成果的介绍
教育科研成果抄是指教育科研人员(包括教师、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对某一教育科研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实验、行动研究和思维等一系列研究活动,获得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成果的基本表现形式为论文、科研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等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