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东营养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成果
近几年来,公司逐年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公司承担科研项目逐年增加,已承担国家、省、市各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国家级星火计划各1项,省科技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承担市科技局、农业局和经贸委科研项目多项;近几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专利6项目。科研成果获得山东省、济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有2项科研成果被认定为济南市创新型产品,2项专利获得了济南市专利奖三等奖,其中有8项科研成果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和济南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突出成果
在众多院校中,江南大学的学科建设尤为成熟,在发酵食品及粮油方面都极具特色:原郑州粮食学院(现河南工业大学)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粮油食品工业高等学院;同处一地的郑州轻工院则被同行誉为培养烟草专业人才的“黄埔”。华南理工在制糖工程方面独占鳌头。此外,西南农业大学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为全国重点学科,而云南农业大学在蜂学方面独树一帜,建有专门的“蜂学研究所”。因此,偏爱于食品专业某一方面的同学可按自己的“口味”选择合适的学校。
目睹食品专业的成长与壮大,做出最大的贡献的教育工作者和学术带头人。正是他们将科学的火种一代代延传下去,为中国食品行业不断输送着大量“新鲜血液”,像致力于“食品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及其工程化技术”研究的前无锡轻院校长丁智霖教授,在“食品亲水胶体和食品多糖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许时婴教授等等。纵观中国食品专业的发展,“教”与“学”的成果都是喜人的。但作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食品工业仍面临着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远远不足。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食品工业专门人才仅占职工总数的3—4%,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食品科技人才更是奇缺。同时,全国各地食品人才不平衡,许多县级小厂甚至没有专门的食品技术人员。上述种种都与在全国各工业部门总产值排行榜中高居榜首的第一大工业的地位极不相称。而放眼海外,西方发达国家食品专门人才在职工总数中的比例可达20%以上。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食品人才的培养,几乎所有的知名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NIT)、威史康逊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均设有食品科学与营养科学系。因此,中国大力发展高等食品专业教育,培养该行业科技人才已是形势所迫、不容忽视。
3. 科技成果转化:谁知道科技成果在哪里查最好是农林食品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
全国科技总管是科技部,其他各部也有自己领域内的科技活动,比如说交通部科技司回,某个厅局科答技处之类的,你要查科技成果可以去科技部的网站或者各部、司专管科技的部门网站,比如你说的农业部,有些每年会做些成果推广的材料,但大多数只是一个简介,还有就是每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通知文件,里面有很多获奖项目信息,你可以去看看,各省各行业都有自己的科学技术奖,你去找找那些获奖项目,基本每年的核心成果就是那些了。你找到项目名称后根据项目名称就可以搜索项目信息了嘛,一步一步来,都找得到,纯手打,忘采纳。
4.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的科研成果
学院的科研工作走在学校的前列,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国家“863”课题、国家“973”课题和国际重大合作项目20余项,纵向科研项目累计达90余项,横向项目累计达5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超百亿元。
学院先后获得近2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朱蓓薇教授主持的“海参自溶酶技术及其应用”获得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5.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著名成功人士有谁,成就怎样
我这几天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人物新周刊>>,是一期关于食品安全的节目.嘉宾就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胡小松.他的大学专业就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看他谈话的样子就能看出他对专业的热爱程度,我本身就是学这个专业的,听他一席话后信心倍增.现在到网上搜索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到关于这期节目的内容了(感觉他活得很气派)我找了他的资料:
学历: 研究生 所在地区: 中国/北京
技术职称: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方向: 食品加工理论与应用、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果蔬深加工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农业与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
职 务: 果蔬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所在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胡小松教授,男,汉族,中国党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A
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学院注重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课题382项,总经费7100多万元,其中,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西部专项、农业部跨越计划项目等60项;陕西省攻关、基金、地方委托及横向合作项目230项。先后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各级科技进步奖16项,技术转让40多项。学院持续增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办学特色。
已与美国康奈尔大学、马里兰大学、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等4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4年,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建立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合作创办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继续实施“人才强院、国际化办学”的发展战略,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7. 近年来在微生物的食品上的应用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微生物用于食品工业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食醋、酱油、啤酒、泡菜、面包等传统发酵食品均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随着食品工业的兴起以及微生物研究技术的飞速发展,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研究热点进行了综述。
1、现代微生物技术在食品上的进步
与传统微生物发酵技术相比,现代微生物技术无论从应用范围还是生产效率上都有极大的进步。 首先在对生产菌种的认识上,现代微生物技术有了更加科学的了解。传统自然发酵中的微生物体系成分复杂,单一菌种发酵活力较低,不适合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而随着微生物科学的发展进步,人类对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有了科学的认识,能够采用纯种的菌株进行发酵,大大提高了产率,同时还运用基因工程技术选育新的菌种,利用辐射等理化因素进行诱变育种以及菌株杂交等手段来产生形状更加优良的菌种。 在发酵技术上,现代微生物食品加工一般在发酵罐等发酵设备中,连续自动地进行,发酵的全部参数,如温度、pH、罐压、溶解氧、空气流量、二氧化碳含量等均可自动记录控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食品加工过程都有着良好生产操作规范,在容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环节上,建立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充分保证产品的安全性。 同时现代发酵技术在获取发酵产物的同时,还开始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来生产食品,这也是较传统发酵食品的一大进步。如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已被广泛应用于苏打饼干、面包、蛋品、奶酪等各类食品的生产。
2、微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1)益生菌,是指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而对宿主动物的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体微生物。益生菌具有可以控制肠道感染,减缓乳糖不耐症,抗腹泻降低血浆胆固醇的含量,增强免疫力,防癌抑癌等功效。目前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地衣芽胞杆菌、酵母菌等。在这些益生菌当中研究最多的要属乳酸杆菌属和双岐杆菌属等。对于芽孢杆菌属的研究相对较少。有研究表明芽孢杆菌属有着很强的营养特性, 并且具有耐高温, 耐酸碱的良好稳定性和优良的产酸、产酶、产维生素等性能, 能保持较高活菌数, 并且能够较好地发挥生理生化作用。
(2)微生物风味剂,酵母抽提物被誉为第三代调味剂,是以新鲜的酵母为原料,采用生物酶解技术,将酵母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等进行生物降解精制而成的复合型天然调味料。其富含多种氨基酸、肽类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工业。国内在酵母抽提物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其口感好,鲜度高,营养丰富等多方面的优点,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3)微生物防腐剂,防腐剂是食品工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添加剂之一,添加剂的安全性始终是一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对微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天然防腐剂相继发现,这类防腐剂不仅安全无毒甚至对人体有保健作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用微生物防腐剂代替化学防腐剂已成为食品保藏技术的发展趋势,对各种微生物防腐剂抑菌物质的鉴定,抗菌谱的确立,食品毒理学分析等将成为研究的重点。另外,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对抑菌物质的遗传调控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应用微生物防腐剂时可以同时使用几种或与来自动植物的防腐剂配合使用,利用他们之间的协同效应增强效果。
3、有害微生物的预防及食品的保藏
在食品贮藏过程中,会发生微生物滋生使食品变质的现象。可以通过微生物学知识结合数学模型对食品产品中的微生物危害,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情况进行预测。 除了食品的保藏,食品安全问题也已成为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工商企业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和目前研究的热点。各国政府有权采取强制性卫生措施保护本国人民健康、免受进口食品的危害,同时要求各国政府采取的卫生措施必须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因此,风险评估是各国制定食品卫生标准和实施食品安全管理的基础。开展食源性微生物风险评估,对有效管理食品的安全问题,保护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食品风险评估技术近年来也得到充分发展。
4、微生物学在食品领域应用的展望
从微生物食品的发展来看,可食用微生物作为未来开发的食源,尚处于“幼稚”期,但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巨大,具有产业化发展前景。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对微生物进行菌种改造从根本上解决发酵食品生产工艺中的问题,已在食品工业中开展试用。功能性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等各方面的生产都将与微生物紧密相连,微生物将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开辟更广泛的前景。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也远远不仅如此,今后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8. 最新科技成果有哪些 科技新成果有哪些
名列榜首的是纳米电子学。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科学家 们发现,传统上以硅为基础的电路存在极限。于是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想方设法突破这一极限,利用分子和小化学物质组合来制造出纳米(十亿分之一米)级的装置。2001年,美国哈佛大学、IBM公司和朗讯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分别在纳米电子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美国IBM公司科学家制造出了第一批纳米碳管晶体管,发明了利用电子的波性来传递信息的“导线”;美国朗讯贝尔实验室则用一个单一的有机分子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纳米晶体管。这些成就为制造体积更小、运算更快、功能更强的电脑铺平了道路。《科学》杂志的主编唐纳德·肯尼迪评价说,开发新一代分子电脑也许还需许多年,研究人员面临一条“漫长而不平坦的路”,但“未来成功的可能性极大”。《科学》杂志称,纳米电子学是世界电脑业的未来,新技术一旦全面成功,世界科技无疑会实现新的飞跃。 多项生物科学入选 处于第二位的是对RNA(核糖核酸)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RNA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它与DNA、蛋白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框架。但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RNA仅仅是传递遗传信息的“信使”。前几年,科学家们发现,其中一些RNA小片段能够使特定的植物基因处于关闭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作“RNA干扰”(RNAInterference简称RNAi)。今年,分子生物学家发现RNAi在老鼠和人体细胞中也可以“停止基因活动”。此外,生物学家还发现有关“信使RNA”(mRNA)生产过程的许多新信息,以及RNA与蛋白质间的关系。 基因测序是又一亮点,名列第四位。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和美国塞莱拉公司2001年同时公布进一步完善后的人类基因组图谱,提前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此外,科学家们还破译了60多种生物的基因密码。 排名第六的是科学家在发育中的神经系统中发现了分子信号如何诱导和压制神经轴突的生长,这将有助于科学家找到修复受损成年神经的方法。 排名第七的是用于临床医学的“智能炸弹”式药物。它可以对付导致癌症的某些明确生化缺陷,使人类征服癌症病魔的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此类药物中的一种被命名为“格力维克”,是某种白血病的克星,今年已获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并开始上市。 环境科学受关注 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的揭开名列第三。科学家早就从理论上推断,在太阳核心的热核反应中,会产生大量的中微子(一种质量极小,没有电性,穿透力极强的基本粒子)。然而实测到的太阳中微子的数目远远小于理论值,大量的太阳中微子失踪了。这就是困扰科学家多年的“中微子失踪之谜”。2001年6月,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的科学家证实了1998年一些科学家的分析:中微子事实上没有失踪,只是在游离太阳的旅途中本身特性发生了变化,从一种形态(如电子中微子)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如缪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据专家称,这一最新发现对目前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提出了质疑,因为该标准模型认为,中微子在通过大量物质时不发生变化。 超导研究取得新进展,列第五位。日本科学家发现,二硼化镁在零下234摄氏度成为超导材料,超过了此前金属化合物创下的超导临界温度。美国科学家将氯仿和溴仿搀入碳60分子,使碳60分子的超导临界温度从零下221摄氏度上升到了零下156摄氏度。 冷原子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名列第八。“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高度重视,有3位科学家因此而荣获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今年,这一领域的研究继续深入,两个法国研究小组首次制造出氦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锂、钾的凝聚态也在今年获得。 令人瞩目的是,《科学》杂志今年首次对环境科学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排名第九与第十位的成就都与环境科学有关。 名列第九位的是,国际气候变化专家调查组正式宣布,过去50年中的全球变暖现象很可能是由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聚集造成的,也就是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人类活动,而非自然。 名列第十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二氧化碳沉降得出了确定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是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树木等植物吸收,转化成其它形态的化合物,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的过程。过去,美国研究人员在沉降程度问题上曾有极大分歧,而2001年,美国两个一直“顶牛”的科研小组终于通过对大气和陆地上二氧化碳沉降的观测而达成一致,找出确切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吸收了美国当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左右,但沉降在今后百年中将可能放慢。
9. 2019年十大科技成果
1“嫦娥四号” 实现人类首次 月背软着陆
等待了数十亿年后,月球永远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终于迎来第一个翩翩降临的地球访客。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2、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
5G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全方位变革,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3、科创板鸣锣开市
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性时刻。7月22日,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中国资本市场由此向科技创新企业开放大门。在未来国际科技实力竞争中,科创板将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持续补充后续能量的“大粮仓”。
4、开发出全球首款类脑芯片
8月1日,清华大学开发出的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该芯片结合了类脑计算和基于计算机科学的机器学习,这种融合技术有望提升各个系统的能力,促进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发展。原则上,一个人工通用智能系统可以执行人类能够完成的绝大多数任务。
5、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
限于通信光纤的损耗和探测器的噪声等原因,量子密钥分发系统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内获得较高成码率。目前最远成码距离是潘建伟团队于2016年实验实现的404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