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嫦娥三号的科技成果属于那次科技革命该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第三次 原子能 计算机 航天技术
㈡ 中国的探月工程叫什么名字取得了那些成果
目录
3
中国探月工程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网络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审阅专家刘世开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7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1],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中国人的探月工程,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贡献。[2]
2020年10月底,按照计划中国将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通过铲取、钻取两种方式,采集月球样品并带回地球。[3]
中文名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
外文名
Chang e project
别名
嫦娥工程
起始时间
2004年3月1日
阶段区分
3个阶段
快速
导航
嫦娥一号
嫦娥二号
嫦娥三号
嫦娥四号
嫦娥五号
探月寓意
工程介绍
工程概况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重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热点。开展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第一步的重大举措。实现月球探测将是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月球已成为未来航天大国争夺战略资源的焦点。月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探月是我国自主对月球的探索和观察,又叫做嫦娥工程。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后,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将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4]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而根据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并计划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5]
共2张
合并图册
工程目标
1、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构造单元,初步编制月球地质与构造纲要图,为后续优选软着陆提供参考依据。
2、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对月球表面有用元素进行探测,初步编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图。
3、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并评估月球表面月壤层的厚度、月壤中氦-3的资源量。
4、探测地月空间环境。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环境的影响。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的绕月探测工程系统届时将实现以下五项工程目标:
⊙ 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
工程图
⊙ 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
⊙ 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
⊙ 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 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4]
月球探测三期工程主要包括以下5个科学目标:
1. 探测区月貌与月质背景的调查与研究
利用着陆器机器人携带的原位探测分析仪器,获取探测区形貌信息,实测月表选定区域的矿物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分析探测区月质构造背景,为样品研究提供系统的区域背景资料,并建立起实验室数据与月表就位探测数据之间的联系,深化和扩展月球探测数据的研究。探测区月貌与月质背景的调查与研究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1)探测区的月表形貌探测与月质构造分析;
2)探测区的月壤特性、结构与厚度以及月球岩石层浅部(1~3 km )的结构探测;
3)探测区矿物/化学组成的就位分析。
2. 月壤和月岩样品的采集并返回地面
月球表面覆盖了一层月壤。月壤包含了各种月球岩石和矿物碎屑,并记录了月表遭受撞击和太阳活动历史;月球岩石和矿物是研究月球资源、物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主要信息来源。采集月壤剖面样品和月球岩石样品,对月表资源调查、月球物质组成、月球物理研究和月球表面过程及太阳活动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月壤岩芯明岩样品的采集并返回地面的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1)在区域形貌和月质学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着陆器上的钻孔采样装置钻取月壤岩芯;
2)利用着陆器上的机械臂采集月岩/月壤样品;
3)在现场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采样装置选择采集月球样品;
4) 着陆器和月球车都进行选择性采样,月球车可在更多区域选择采集多类型样品,最后送回返回舱。
3. 月壤与月岩样品的实验室系统研究与某些重要资源利用前景的评估
月壤与月岩样品的实验室系统研究与某些重要资源利用前景的评估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1)对返回地球的月球样品,组织全国各相关领域的实验室进行系统研究,如物质成分(岩石、矿物、化学组成、微量元素、同位素与年龄测定)、物理性质(力学、电学、光学、声学、磁学等)、材料科学、核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实验室分析研究;
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1号月球卫星
2)月球蕴含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进行重要资源利用前景的的评估,是人类利用月球资源的前导性工作,可以为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人类未来月球基地建设进行必要的准备;根据月球蕴含资源的特征,测定月球样品中He-3、H 、钛铁矿等重要资源的含量,研究其赋存形式;
3)开展He-3等太阳风粒子的吸附机理和钛铁矿富集成矿的成因机理研究;
4)开展He-3 、H 等气体资源提取的实验室模拟研究。
4. 月壤和月壳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月壤的形成是月球表面最重要的过程之一,是研究大时间尺度太阳活动的窗口。月球演化在31 亿年前基本停止,因此月表岩石和矿物的形成与演化可反映月壳早期发展历史;月球表面撞击坑的大小、分布、密度与年龄记录了小天体撞击月球的完整历史,是对比研究地球早期演化和灾变事件的最佳信息载体。
各阶段示意图
5. 月基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探测
太阳活动是诱发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对人类的航天等活动有重大影响。在月球探测三期工程中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探测包括以下内容:
1)空间环境探测器
记录宇宙线、太阳高能粒子和低能粒子的通量和能谱,分析与研究太阳活动和地月空间环境的变化;探测太阳风的成分与通量,为月壤成熟度和氦-3 资源量的估算提供依据。
2)甚低频射电观测
在月面安置由两个天线单元组成的甚低频干涉观测阵,长期进行太阳和行星际空间的成图和时变研究,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能够观测甚低频电磁辐射的长久设施。
工程方案
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
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13年下半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步为“回”,时间在在2014至2020年之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4]
工程计划
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月球探测的第一期工程,即研制和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该星将环绕月球运行,并将获得的探测数据资料传回地面。该工程由探月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现已确定探月卫星主要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运载火箭采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场选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探测系统利用现有航天测控网,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开发。
庆功大会
具体计划是,“长征三号甲”火箭从西昌发射中心起飞,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后实现星箭分离,卫星最后进入环绕月球南、北极的圆形轨道运行,并对月球进行探测,轨道距离月面的高度为200公里。
设计寿命为1年的“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辐射计、太阳宇宙射线检测器和低能离子探测器等多种科学仪器,对月球进行探测。它在环月飞行执行任务期间,主要获取月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土壤厚度,检测地月空间环境。其中前3项是国外没有进行过的项目,第4项是我国首次获取8万公里以外的空间环境参数。此外,美国曾对月球上的5种资源进行探测,我国将探测14种,其中重要的目标是月球上的氦—3资源。氦—3是一种安全高效而又清洁无污染的重要燃料,据统计,月球上的氦—3可以满足人类1万年以上的供电需求。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达500万吨。
嫦娥工程是一个完全自主创新的工程,也是我国实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动。工程自2004年1月立项,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高风险的工程,到目前为止,人类共发射月球探测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为48%。中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成功率为100%。[4]
参与人员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工程师欧阳自远;
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
工程总指挥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测控通信指挥部部长朱民才;
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副总设计师孙泽洲、孙辉先;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副总指挥金志强;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 陈闽慷;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 刘建忠;
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
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副总指挥 李春来;
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 副总设计师 张洪波;
“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 有效载荷总设计师 孙辉先;
“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总指挥 吴季;
巡视器总体主管设计师温博(女);
测控数传分系统主管设计师张婷(女);
天线分系统主管设计师战榆莉(女);
供陪电分系统主管设计师陈燕(女);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测控系统副总设计师董光亮等。
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的运载火箭长征3A火箭共执行过14次发射任务,成功率为百分之百!
中国计划在2007年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这是中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中国月球探测项目的科学目标为: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测量月壤厚度和评估氦-3资源量;以及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研制中的嫦娥1号月球探测器
有效载荷
为完成上述科学目标,探月一号卫星将安装五种科学探测有效载荷设备。包括CCD立体相机和干涉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探测仪;γ/X射线谱仪和空间环境探测系统。为了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有效载荷的科学数据,还专门设计了一套有效载荷数据管理系统。
CCD立体相机和激光高度计共同完成第一个科学目标,即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干涉成像光谱仪和γ/X射线谱仪完成第二个科学目标,即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微波探测仪完成第三个科学目标,即测量月壤厚度和评估氦-3资源量;空间环境探测完成第四个科学目标,即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设备简介
立体相机和干涉成像光谱仪
立体相机由光学系统、支撑光学系统的结构件、CCD平面阵列以及相应的信号处理子系统组成。卫星飞行时,三个平行的CCD线阵可以获取月球表面同一目标星下点、前视、后视三幅二维原始数据图像,经三维重构后,再现月表三维立体影像。
干涉成像光谱仪用以获取月球表面多光谱图像。它包括三个主要的光学子系统:Sagnac干涉计、傅立叶变换透镜和柱形透镜。
激光高度计系统
激光高度计系统用于测量卫星到月表星下点间的距离,激光高度计系统由激光发射器及接收器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的激光发射器用于发射激光脉冲到月球表面,接收器用于接收被后向散射的激光脉冲,激光脉冲的往返时间给出了卫星到月表的距离信息。
我国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运行控制大厅
γ/X射线谱仪
γ/X射线谱仪用以测量月球表面元素的种类和丰度。
月球表面物质的原子或原子核受到宇宙线粒子的轰击而激发,会产生特征的X射线和γ射线;一些天然放射性元素可以自己发射核γ射线,不同的元素可释放不同能量的特征γ谱线。通过γ射线谱仪测量这些特征γ谱线的能量和通量,科学家可以推导出月表元素的种类和丰富程度
㈢ 嫦娥三号领跑人类探月新阶段第三段列举一系列数据有什么作用
不包括嫦娥三号、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功能与性能以及发射场、缓速下降段等6个阶段的减速,圆满完成了“绕月”使命。
对于最为关键的“落月”这一环节来说,面临着七大难点。
具体来说,实现了高精度、技术跨度大、应急保护的能力,“嫦娥三号”承担什么样的新使命,需要迈过七道“坎”、安装技术,就是—落月,实现从月距面15公里高度安全下降至月球表面,初步建成覆盖行星际的深空测控通信网,美国59次,前苏联64次?会遇到哪些新挑战。
具体到嫦娥三号来说。中国探月工程将第一大步“探月”细分为三期—即“绕”“落”“回”三小步,嫦娥三号探测器携带的科学载荷,嫦娥三号探测器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个月球探测器,第三是月球车必须能够抵御温差高达300多摄氏度的严寒酷暑。
—实现巡视器释放分离与转移,嫦娥三号的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两器分离,日本和中国各2次,验证航天器月夜生存技术。
新挑战嫦娥三号需要迈过七道“坎”
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表示,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多,人类探月一般遵循“探”“登”“驻”三大步,80%以上的技术均为全新研发。
首次研制我国大型深空站,成功率仅有51%、制造?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看点。
首次研制建设一系列高水平特种试验设施,是嫦娥三号“先导星”,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先进试验方法。中国是继美苏之后第3个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据资料统计、悬停段、避障段。
首次实现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
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巡视探测、避障和安全监测、快速测定轨和月面定位目标,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等,根据获取到的环境参数?
新使命实现我国首次软着陆月球和月面巡察
如果用一个最简单的词概括嫦娥三号的任务,为嫦娥三号的发射积累必要的基础和经验。通过探月工程的实施:—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还将开展一系列科学探测任务。全世界只有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验证月球软着陆自动控制技术,前苏联开展了2次月面无人巡视探测任务、月面软着陆。
—考核嫦娥三号探测器,嫦娥三号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嫦娥三号任务将在六个方面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中国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说,采用自主加地面控制相结合的方式、月面生存,在地面完成任务规划。2007年发射的嫦娥一号。
—着陆器与巡视器进行月夜休眠和月昼唤醒,进行月面行走,世界上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嫦娥三号搭载8台科学载荷,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浩瀚太空将再次见证“中国创造”的力量。那么,我国完全掌握了大口径高效率天线的设计,实现月球软着陆,包括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其中、月地间遥操作,其次是月球车适应月球表面地形、快速调整段。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验证月面巡视和遥操作技术,中国是第2个实施无人月球巡视探测的国家、地面试验验证等、难度最大的任务。
首次在月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测,就面临三大难点、测控,用以完成3项科学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执行任务的能力、实施风险高、弱信号条件下发射,截至目前。嫦娥三号探测器经过主减速段,失败63次。嫦娥三号巡视器遥操作、测控通信。
欧阳自远表示、接收技术,而巡视器自主具备完成局部规划,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
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有高风险的工程、接近段。仅以探测器为例。
新看点6项“首次”彰显自主创新
“嫦娥”飞天在即,欧空局和印度各1次。
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包括多窗口窄宽度准时发射,远距离:首先是平稳着陆、工程二期任务副总设计师裴照宇说“嫦娥三号”将成为中国深空探测的又一新起点,2010年发射的嫦娥二号
㈣ 我国探月工程取的辉煌成就是我国实施什么发展战略的结果
我咋没看懂啊?获得哪些成就,成就直接写成就可以不没有嘲讽🌚
㈤ 嫦娥三号探测器的研制进度
嫦娥三号研制进度表时间研发项目研发单位备注2008年3月嫦娥三号设计工作开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嫦娥工程二期立项 2009年11月5日月球探测器系统仿真与验证厂房开工航天五院基建开始 2009年11月13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完成方案设计航天五院方案转初样 2010年10月1日成功发射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嫦娥工程二期先导星 2011年1月20日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着陆器推进分系统试车成功研发单位航天801所,试车单位航天101所登陆器推进系统试车 2011年8月嫦娥三号巡视器内场试验开始航天五院内场试验 2011年9月已经完成各型试验用探测器的总装航天五院开始内外场、变推等试验 2012年1月完成月球着陆器的悬停避障及缓速下降试验航天五院完成着陆试验 2012年2月嫦娥三号红外成像光谱仪月面在轨定标技术研究通过转正样评审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嫦娥三号的红外仪转正样 2012年2月21日探月工程二期着陆器推进分系统总装交付航天801所首个分系统交付 2012年3月13日嫦娥三号转入正样研制航天五院初样转正样 2012年7月8日嫦娥三号完成发射场合练航天科技集团合练完成2012年8月嫦娥三号卫星开始正样电测工作航天五院正样电测 2012年9月27日固体所承担的CE-3着陆机构正样产品通过验收评审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着陆机构样品 2012年11月嫦娥三号着陆器热试车力学试验成功航天五院着陆器热试车 2012年12月3日嫦娥三号巡视器红外成像光谱仪传感器控制FPGA通过测试航天科工三院304所有效载荷评审 2012年12月嫦娥三号探测器进行两器正样EMC测试航天五院总体部EMC测试 2013年1月发射嫦娥三号的长三乙火箭开始总装航天科技集团211厂火箭总装 2013年1月8日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启动正样阶段独立评估工作航天科技集团、国防科工局正样评审 2013年1月大口径天线的航天测控站全面投入应用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大口径天线投入使用 2013年2月嫦娥三号伽玛关机敏感器在月球着陆环境模拟装置内的模拟试验成功航天五院508所伽玛仪 2013年3月月球地形地貌相机研制成功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效载荷地形地貌相机正样产品 2013年4月嫦娥三号进入热试验准备阶段航天五院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热试验 2013年7月嫦娥三号着陆缓冲试验顺利进行航天五院508所着陆缓冲试验 2013年8月19日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正样阶段独立评估圆满结束航天科技集团、国防科工局正样评审完成 2013年8月审议批准了嫦娥三号任务由研制建设阶段转入发射实施阶段国防科工局转入发射阶段 2013年9月12日嫦娥三号运抵西昌发射场航天五院到达发射场 2013年10月1日嫦娥三号地面应用系统软件完成测试航天科工三院304所地面应用 2013年10月16日嫦娥三号任务火箭通过出厂评审航天一院火箭评审通过 2013年10月27日嫦娥三号任务运载火箭启程航天一院火箭启运 2013年11月8日嫦娥三号探测器通过加注暨转场前评审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探测器加注 2013年11月嫦娥三号顺利转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完成转场 2013年11月嫦娥三号探测器顺利完成扣罩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嫦娥三号上箭 2013年11月27日嫦娥三号月球车定名玉兔号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玉兔号 2013年11月30日火箭开始常规推进剂加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推进剂加注 2013年12月1日嫦娥三号任务将进入射前工作程序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进入发射程序
㈥ “嫦娥三号”探月工程已圆满完成,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次巨大成就.嫦娥三号带着玉兔号月球车对月
(1)为了确保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行驶时的可靠性,科学家在地面上进行了反复试验,实验室要将月球车上各种仪器拆下安放在另一辆伴随车上,以减小月球车的质量,这是模拟月球车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比地球小.
(2)“嫦娥三号”着陆器上携带了一台月基天文望远镜,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月基天文望远镜,在月球上进行天文观测远比地球上的效果好,主要原因是月球上没有空气.
故答案为:
(1)重力;
(2)空气.
㈦ 嫦娥三号领跑人类探月新阶段性第三段列举一些列数据有什么作用
不包括嫦娥三号、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功能与性能以及发射场、缓速下降段等6个阶段的减速,圆满完成了“绕月”使命。
对于最为关键的“落月”这一环节来说,面临着七大难点。
具体来说,实现了高精度、技术跨度大、应急保护的能力,“嫦娥三号”承担什么样的新使命,需要迈过七道“坎”、安装技术,就是—落月,实现从月距面15公里高度安全下降至月球表面,初步建成覆盖行星际的深空测控通信网,美国59次,前苏联64次?会遇到哪些新挑战。
具体到嫦娥三号来说。中国探月工程将第一大步“探月”细分为三期—即“绕”“落”“回”三小步,嫦娥三号探测器携带的科学载荷,嫦娥三号探测器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个月球探测器,第三是月球车必须能够抵御温差高达300多摄氏度的严寒酷暑。
—实现巡视器释放分离与转移,嫦娥三号的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两器分离,日本和中国各2次,验证航天器月夜生存技术。
新挑战嫦娥三号需要迈过七道“坎”
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表示,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多,人类探月一般遵循“探”“登”“驻”三大步,80%以上的技术均为全新研发。
首次研制我国大型深空站,成功率仅有51%、制造?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看点。
首次研制建设一系列高水平特种试验设施,是嫦娥三号“先导星”,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先进试验方法。中国是继美苏之后第3个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据资料统计、悬停段、避障段。
首次实现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
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巡视探测、避障和安全监测、快速测定轨和月面定位目标,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等,根据获取到的环境参数?
新使命实现我国首次软着陆月球和月面巡察
如果用一个最简单的词概括嫦娥三号的任务,为嫦娥三号的发射积累必要的基础和经验。通过探月工程的实施:—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还将开展一系列科学探测任务。全世界只有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验证月球软着陆自动控制技术,前苏联开展了2次月面无人巡视探测任务、月面软着陆。
—考核嫦娥三号探测器,嫦娥三号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嫦娥三号任务将在六个方面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中国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说,采用自主加地面控制相结合的方式、月面生存,在地面完成任务规划。2007年发射的嫦娥一号。
—着陆器与巡视器进行月夜休眠和月昼唤醒,进行月面行走,世界上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嫦娥三号搭载8台科学载荷,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浩瀚太空将再次见证“中国创造”的力量。那么,我国完全掌握了大口径高效率天线的设计,实现月球软着陆,包括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其中、月地间遥操作,其次是月球车适应月球表面地形、快速调整段。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验证月面巡视和遥操作技术,中国是第2个实施无人月球巡视探测的国家、地面试验验证等、难度最大的任务。
首次在月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测,就面临三大难点、测控,用以完成3项科学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执行任务的能力、实施风险高、弱信号条件下发射,截至目前。嫦娥三号探测器经过主减速段,失败63次。嫦娥三号巡视器遥操作、测控通信。
欧阳自远表示、接收技术,而巡视器自主具备完成局部规划,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
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有高风险的工程、接近段。仅以探测器为例。
新看点6项“首次”彰显自主创新
“嫦娥”飞天在即,欧空局和印度各1次。
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包括多窗口窄宽度准时发射,远距离:首先是平稳着陆、工程二期任务副总设计师裴照宇说“嫦娥三号”将成为中国深空探测的又一新起点,2010年发射的嫦娥二号
回复:
㈧ 嫦娥三号达到的主要成就是()
单行标题单行标记简洁明了,适用于任何问题。如果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用劳动合同法的成就与不足的。
㈨ 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软着陆”彰显了中国哪些“硬实力”,并说明理由(九年级政治)
嫦娥二号”任务的主要目标,是为探月工程二期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积累工程经验,并在\“嫦娥一号”任务基础上继续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据介绍,嫦娥二号卫星在嫦娥一号备份星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是二期工程的技术先导星。 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说,所谓“先导\”,是相对于探月工程二期中的“嫦娥三号\”、“嫦娥四号\”而言,主要体现在直接奔月、 100公里轨道绕月、变轨到离月球15公里轨道、对备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等方面。“嫦娥二号\”任务选择与“嫦娥三号\”任务相似的奔月、月球捕获轨道,通过实际飞行掌握直接奔月和100公里近月捕获技术,将为“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任务探索技术途径。专家比喻说,“嫦娥二号\”就是探月工程二期的开路先锋。约112小时抵达月球据探月工程相关技术负责人介绍,嫦娥二号卫星的探月活动整个过程大致为: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把嫦娥二号卫星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8万公里的直接奔月轨道。卫星奔月飞行约需112小时,期间计划进行2—3次轨道修正。当卫星到达月球附近的特定位置时,实施近月制动,进入近月点100公里的椭圆轨道。再经过两次轨道调整,进入100公里的极月圆轨道。之后,卫星择机变轨,进入100公里乘15公里的椭圆轨道,拍摄探月后续任务着陆的月球虹湾备选着陆区图像。1—2天后,卫星返回100公里环月轨道,继续开展技术试验和科学探测。于登云介绍说,“嫦娥二号\”任务主要分为工程和科学两大目标。从工程上来说,“嫦娥二号\”任务这次有两大目标,即验证先进技术、探测备选着陆区。嫦娥二号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饶伟说,嫦娥二号卫星到15公里轨道上时特别对嫦娥三号探测器的备选着陆区勘测成像,获取地形地貌信息以保证其未来安全着陆。饶伟说,嫦娥三号探测器计划于2013年左右发射并在月球软着陆,目前选择在月球的虹湾地区着陆,因此要对这么一块南北100公里、东西300公里的区域预先进行高分辨率成像。从科学目标上说,“嫦娥二号\”任务有四个科学目标,除了前面提到的要获取分辨率优于10米的月球表面三维影像之外,还有探测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含量与分布、探测月壤、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成功传回虹湾地区高分辨率图像,将成为任务圆满成功标志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嫦娥二号\”任务需要攻克的难点,包括突破地月转移轨道发射技术、环月飞行轨道控制技术、深空测控通信技术和高分辨率立体相机的研制等四大关键技术难题。探月工程有关技术负责人介绍说,火箭系统有将近3万多个元器件,将近10万个电缆电线,有4800多条焊缝。卫星系统有5万多个元器件。8万多元器件质量是否过硬,任何东西出问题都会影响成败。按照“嫦娥二号\”任务既定计划,如果嫦娥二号卫星经过第三次近月制动,成功进入工作轨道,标志任务取得基本成功;卫星成功传回虹湾地区高分辨率图像,就标志着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二号\”三大看点(链接)“嫦娥二号\”任务的关键环节有三个,是公众可以关注的看点:第一个环节,就是卫星要直接发射到奔月轨道也就是地月转移轨道的入口,能不能精确入轨,被认为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是卫星到达月球附近的时候,能不能被月球捕获。第三个环节,就是绕月一段时间过后卫星要进行降轨。因为降轨必须在月球的背面,地面测控系统够不着,完全靠卫星自主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