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协调的研究成果

协调的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1-09-19 02:42:48

A. 夏建国的研究成果

1 、1995 年参加“珙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获宜宾地区国土局优秀成果二等奖、四川省国土局土地调查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 3 ;
2 、1995 参加“筠连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获宜宾地区国土局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 4 ;
3、1995 参加“德阳市市级汇总项目”,获四川省国土局土地调查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 3 ;
4 、1995 参加“德阳市土地资源调查及利用研究”,获德阳市人民政府二等奖、四川省国土局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 5 ;
5 、1996 参加“适应社会需求,搞好名山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获四川农业大学校级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 2 ;
6 、2000 年参加“搞好土地信息实验室建设,培养土地资源专业合格人才”,获四川农业大学校级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 2 。
7 、2004 年参加“依托传统专业优势,大力推进新兴专业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 ,获四川农业大学校级优秀成果校级特等和省级二等奖,排名第 4 。

B. 刘凌冰的科研成果

1.“大型控股公司如何进行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伊朗SOGR公司的实践与启示”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1年第1期;
2.“会计信息系统双语课程教学方案研究”,见《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建设和推广》,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72-80;
3.“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研究主要流派及比较”,《现代情报》,2010年第8期;
4.“转轨经济下的辽宁企业管理控制模式现状分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5.“ERP系统软件程序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9年第9期;
6.“ERP提高用户决策效益分析——基于关键使用者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9年第8期;
7.“经管专业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当代经济》,2009年第5期;
8. “电子表决系统在大班型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英国萨里大学的经验与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第1期;
9. “利用平衡记分卡解决ERP系统评价难题——美国S公司的启示与思考”,《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9年第1期;
10. Measure of ERP Users’ Satisfaction, Proceedings of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Operations and Logistics, and Informatics, IEEE/SOLI 2008, 2008, p 1980-1985, Indexed by ISTP and EI;
11. “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研究生综合评价模型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12期;
12.“大班型课堂启用电子决策系统”,《上海教育》,2008年第9期;
13.“信息化项目投资评价模型比较研究:基于可行性视角”,《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第15期;
14. “再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控系统的构建”,《国有资产管理》,2007年第11期;
15. “ERP系统风险分析与规避策略”,《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7年第9期;
16. “装修中的‘困惑’与实物期权理论”,《期货日报》第4版,2007年8月10日;
17.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控系统的构建”,《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年第7期;
18. “莫把“良药”变“毒药”——政府实施平衡记分卡的可行性探析”,《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第12期;
19. “论平衡记分卡的‘不平衡’”,《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4年第10期;
20. “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无偿划拨热潮背后的冷思考”,《时代会计》,2003年第10期;
21. “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冲击”,《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2期;
22. “西部大开发,坚持两手抓”,《决策咨询通讯》,2000年第10期;
23. “老百姓为啥有钱不敢花”,《决策探索》,2000年第10期;
24. “关于事业会计制度两个问题的探讨”,《经济师》,2000年第7期;
25.“‘弱马’怎能‘加鞭’”,《新西部》,2000年第2期; 1.“信息资源会计的信息披露研究”,2010度东北财经大学重点学科科研基金项目,主持人;
2.“地方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管理控制机制的建立与实施”,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C0018),主持人;
3. “双语教学改革研究——案例教学法下互动式教学方案设计”,东北财经大学2008 年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Y08011),主持人;
4. “基于环境变化的企业管理控制模式创新研究”,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8401031),主要完成人/项目协调人;
5. “提高大班型教学质量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7 年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Y07016),主要完成人/项目协调人;
6. “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辽宁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教发[2007]140号),主要完成人;
7.“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辽宁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教发[2007]140号),主要完成人;
8.“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6BJY013),主要完成人;
9.“大连市国有资本经营政策与策略研究”,大连市科技局项目(项目编号2006D10ZC164),主要完成人/项目协调人;
10.“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计划编号J05021),主要完成人; 1.《会计报表阅读与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主编;
2.《会计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和当前问题》(译著),2009年12月,主译;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2月,参著;
4.《会计信息系统》,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参编;

C. 黄董良的研究成果

(一)主要论文
[1]多税种所得课税制度的成因和改革初探,《财政与金融》(人大复印资料)1987年第11期。
[2]试论税收管理体制改革,《浙江财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3]亚当·斯密与瓦格纳税收原则论比较与启示,《税务学习》,1989年第1期。
[4]国内避税与防治对策初探,《浙江财经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5]试论税收的重叠度与履盖面,《浙江财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6]略论税收立法规范化,《中国税务》,1989年第8期。
[7]初探税制改革对会计核算的影响,《浙江财税与会计》,1994年第2期。
[8]税收成本刍论,《财经论丛》,1991年第1期。
[9]国内避税与防治对策再探,《财经论丛》,1995年第6期。
[10]税务会计及其准则问题,《财经论丛》,1996年第6期。
[11]改革我国企业所得课税制度的策略思考,《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12]两岸所得税会计之比较,《会计改革问题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13]“税收活动中的寻租问题”,《税务研究》,2002年第4期;
[14]“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选择”,《税务研究》,2002年第8期;
[15]“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定位与风险问题探讨”,《税务研究》,2004年第3期;
[16]“资源流动与税收政策整合”,《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17]“关于会计诚信讨论中若干问题的商榷”,《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年第4期;
[18]“两岸增值税的比较与评价”,《财经论丛》,2001年第6期;
[19]“英国增值税会计准则及其借鉴”,《财经论丛》,2002年第3期;
[20]“基于公共财政框架的若干税收问题探讨”,《财经论丛》,2004年第2期;
[21]“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力研究》,2002年第5期;
[22]“财会人员是否创造价值”,《浙江财税与会计》,2000年第4期;
[23]“税收筹划的理论界定与实践方法”,《浙江财税与会计》,2001年第1期;
[24]“中小企业税务筹划的现状调查分析”,《浙江财税与会计》,2001年第12期;
[25]“WTO规则下的中国税制改革”,《浙江财税与会计》,2002年第10期;
[26]“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的差异及其影响”,《浙江财税与会计》,2003年第5期;
[27]“关于会计诚信讨论中若干问题的商榷”,《浙江财税与会计》,2003年第12期;
[28]“基于公共财政框架的若干税收问题探讨”,《财政与税务》,2004年第7期;
[29]“共同知识、会计信息供求与会计信息质量”,《财经论丛》,2005年第3期;
[30]“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6期。
(二)著作
[1]副主编:税务管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
[2]副主编:税收大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3]副主编:国家税收教程,中国财经出版社,1991年1月;
[4]主编:实用税收检查,电子工业出版社,1992年3月;
[5]副主编:集体商业财务会计,电子工业出版社,1991年4月;
[6]主编:股份制企业财务会计,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2月;
[7]副主编:会计学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1993年4月;
[8]主编:新编国家税收,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1月;
[9]总纂:企业纳税会计,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年11月;
[10] 总纂:税收政策与企业决策,中国税务出版社,1997年8月;
[11]主编:《税务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2月;
[12]副主编:《财务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9月;
[13]副主编:《企业财务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7月;
[14]副主编:《会计诚信与新会计法规(2003)》,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7月;
[15]副主编:《会计基础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7月;
[16]副主编:《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200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7月;
[17]副主编:《小企业会计制度讲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8月;
[18]副主编:《新会计准则 会计制度(200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
(三)主要完成项目
[1]主持“税收筹划与中小企业发展研究”,省社科规划项目M95D23,2000-2001年;
[2]主持“税制设计研究”,省社联项目,1996-2001年;
[3]主持“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的协调机制研究”, 省社联项目03Z24,2003-2004年;
[4]主持“税务会计研究”,2004-2005年;
[5]主持“会计诚信问题研究”,2003-2004年;
[6]主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务会计制度研究”,2004-2005年。
(四)获奖情况
[1]财税实习基地建设初探,浙江省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年;
[2]实用税收检查,国家税务总局,优秀教材中青年奖,1995年;
[3]新编国家税收,国家税务总局,优秀教材成果奖;
[4]企业纳税会计,浙江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6年;
[5]初探税制改革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1995年;
[6]税务会计及其准则问题,浙江省会计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1997年。

D. 研究结论与成果

矿产资源的开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矿业城市来说,矿山开采引起的土地破坏已经成为影响区域土地安全格局的制约因素。因此,探索丘陵矿区土地利用演变机理和驱动机制,构建土地利用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模式,对指导今后矿区土地利用意义重大。本书综合运用系统论、生态学、景观分析、规划设计、管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对矿业用地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不同尺度的矿业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特征与演变。与矿山的生命周期一样,矿区用地也经历了楔入、扩张、稳定、转用或恢复、荒芜等阶段,相应矿区周围土地也由辅助转为他用;传统矿区土地利用是松散型向外扩散,废弃地多,土地利用外部负效应严重。生态矿业节约用地,矿业用地走向内涵式发展,内部开放与对外共生相协调,紧凑度明显上升。

首先,对矿业城市河北省武安市用地情况分析,表明十年间耕地、未利用地、河流用地总体呈减少趋势,城市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林地呈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变化率最大的是独立工矿用地。1996年、2006年各景观要素的百分比表明,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及居住用地景观要素优势度比较明显,独立工矿斑块优势度增加变化率最大,说明独立工矿景观要素在研究区中所起的作用在增加。

其次,从土地利用景观特征看,武安市景观的破碎程度与异质性提高,斑块边界总长度增加;从斑块规模上看,耕地、未利用地、林地占景观百分比大,是市域内优势景观;景观集聚程度低,受采矿等人为干扰,使景观斑块分解、离散,斑块形状规则化;景观多样性增加,斑块分散程度增加,斑块规模减少;原有的优势景观类型发生变化,最显著的是林地与居住用地增加、耕地减少;原有斑块被分割,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原有各类景观斑块仅被廊道及新的斑块分割,新楔入的景观斑块规模较小,总体景观格局离散程度与变化幅度有限。

再次,通过分析矿业用地变化趋势,十年间总量趋于减少。从2000年以后矿业发展高峰期已过,通过土地复垦恢复了大量被破坏的土地,矿山用地以小型为主。丘陵矿区的矿业用地斑块形状复杂,采矿边界不规则;矿业用地虽然近年来略有分离,但总体上集聚性较强,与矿产资源的集中分布相一致,小矿山逐渐被大矿山所替代。

通过典型矿区西石门矿区土地利用变化表明,经过20年的开采,矿区未利用地较多,主要是采矿产生废弃地,其次是居住用地和工矿用地,没有林业用地。土地复垦以增加耕地为主要目的。根据矿区内地貌形态、土壤条件和原生植被类型等,矿区土地利用格局调整后,工矿用地将减少52.2%,转为其他居住用地;工矿废弃地(未利用地)则转为耕地或林地,保留利用重要的矿业遗迹。

经分析认为,矿区土地利用受多种驱动力影响,矿业用地空间进化的过程是内部、外部各种驱动力相互作用在物质空间的反映。

(2)本书在对生态安全、土地利用安全内涵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矿区生态安全、矿区土地利用安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对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思想演变进行分析,认为矿区土地利用安全应以人与自然相平等的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自然演进的需求为基线,以自然演进过程为发展依据,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格局。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是建立在区域安全格局基础上,包含矿业用地内部安全和对外共生协调安全,表现为矿业用地土地利用与区域的协调。

根据矿区PSR指标体系,构建了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安全分级标准,对武安市、西石门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格局总体安全状态处于下降趋势,矿业用地整体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分析PSR指标说明,矿业用地总体“压力”下降,“状态”趋于向好的方向转变,通过矿山环境治理、矿区土地复垦使“响应”机制对土地安全格局贡献程度增加。但“响应”程度尚不足以使矿业用地达到安全状态,局部得到改进但总体趋势恶化的状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必须从根本上采取措施构建矿业用地安全格局,加大投入,修复被破坏的环境,使矿区土地利用处于安全“状态”。

(3)将生态伦理思想、土地自然演进、“反规划”思想体系运用于土地利用中,构建武安市域“红绿黄蓝灰和谐,建田网矿集约”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根据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理想状态的要求,对处于临界安全武安市矿业用地格局进行修复和整合。

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的要求,针对安全性能不佳的矿区,提出废弃地农田生态元修复、废弃地林牧生态元修复方法,村落、矿山生产区、矿山生活区等建设用地生态单元利用方式,以及矿山景观恢复与利用措施和矿山公园景观规划方案。

以恢复生态学为依据,在对武安市的山、水、路、林、城、镇、村、矿、园等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武安市生态网络修复建设方案:即河流蓝线、山脊灰线、道路棕线、生态绿线修复及整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连续完整的网络,保持城乡的整体性。

按照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标准,提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耦合方案。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引入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建立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标准,并对西石门矿区生态服务价值、矿山公园建设后的生态服务价值、居住用地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说明传统采矿用地对区域生态服务价值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而经过环境治理、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后矿业用地对区域生态服务价值有正的影响。

以建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矿区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结构与生态网络优化和用地整合,形成以林业、河流用地为核心区,耕地为缓冲区,向矿业用地、居住用地过渡的格局;生态网络优化包括外部生态网络连接和内部生态网络融通、内部绿地斑块镶嵌。

(4)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实现,需要通过调控与管制手段,达到排除人类这一强烈干扰源影响。调控行为主体为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政府通过各相关部门组织协调,矿山企业通过自控与负责,公众通过参与和监督实现。

政府通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出独立工矿区,在矿业用地区内通过“五线”(建设用地红线、林地绿线、河流蓝线、矿业用地灰线、耕地黄线)管控;运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环境治理、开采规划分区方式达到矿业用地集约化、规模化利用的目的。矿山企业基于生态重构规则约束,通过矿山勘探、矿山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开发、闭矿、后续土地利用与监测、采矿废弃地可持续利用、矿业遗迹保护等矿山生命周期的全程自控为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实现负责。当地居民、科技人员、专业公司的参与和监督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调控的实现。

综上所述,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1996年、2006年全市与典型矿区西石门矿的工矿用地利用格局分析,揭示了丘陵地区矿业用地的时空特征及演变机理。

(2)构建了矿区土地利用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安全分级标准,并对武安市、西石门矿区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矿区土地利用安全存在的不足。

(3)按照土地利用安全框架,建立起丘陵矿区的“五色空间和谐,建田网矿集约”的土地安全格局模式;对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显化,并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度为依据,对矿区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结构优化和生态网络优化。

(4)基于人地和谐的整体性修复整合方略,提出废弃地农林牧生态元修复、村落与矿山生产生活区生态单元再利用、矿业遗迹保护与再利用等修复工艺及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整合技术。

E. 对称协调博弈的成果评述

(1)可变突变率的理论研究成果
首次对不变突变率假定提出挑战的是James Bergin and Lipman(BL 1996),他们认为系统在不同状态突变率应该是不同的。特别是:如果突变来自于试验,那么有理由认为在帕累托占优的博弈中,处于帕累托状态均衡会比其他均衡状态的突变率更少;如果突变来自于参与经验的不足,那么重复次数更多的参与人犯错误概率就应该少于一次性博弈;如果突变来自于环境的约束,那么随着博弈的进行,参与人对环境的熟悉程度会不断增加,因此,犯错误的概率也会应该越来越少。只有深入到突变产生的过程中去才能更好地研究协调博弈中的随机稳定性。通过研究他们得到:随机系统的稳定性不仅依赖于博弈的支付,而且依赖于突变产生的过程,不同的突变率决定了不同的随机稳定状态。因而,要准确地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就必须深入到系统突变产生的过程中去。
Jack Robles(JR 1998) 认为增加不变突变率使系统得到唯一的随机稳定均衡是前面三篇文章的共同点,他们并没有把突变产生的原因加入到模型中去,因而与现实是不相符合的。实验证据表明随着博弈重复次数的增加,策略选择中的随机因素的影响会不断地减少;随着博弈的重复,参与人更为熟悉他们所处的环境并能够更准备地预期对手未来的行为而减少试验与错误的次数。因此,只有把把突变产生的原因即突变过程引入到博弈模型中去才可以更为准确地描述参与人的行为,即假定突变率随时间而减少是合理的,突变率应该是内生性的。他们考察了突变率随系统演化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认为突变率趋于零的速度不同就会使动态系统不满足遍历性要求。因而,难以通过已知的方法来求系统的随机稳定状态。他得到如下结论:如果随机动态满足遍历性要求,那么突变率趋于零时系统就会达到长期均衡,其结果与小的常突变率的极限行为是一样。然而,突变率趋于零的速度不同而使得遍历性这一要求很难满足,因此考察突变率趋于零的不同的速度对协调博弈均衡选择问题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由突变率下降速度不同而导致遍历分布不存在时,他采用非平稳马尔可夫链来进行分析,并用了历史依赖的弱遍历性与强遍历性两个概念来描述其结论。他们并没有得出均衡与突变率收敛零的速度之间的具体关系,只证明了突变率并不能决定系统的最终状态,随机稳定状态是依赖于系统的初始条件的。
Sandholm, H.W. and Pauzner, A. (SP 1998)研究了既有群体增长也有个体突变的情形。他认为KMR与PY等假定固定群体与现实是不相符的,现实中群体的规模随着时间的演化是不断增长的,要更现实地研究协调博弈中的均衡选择问题就必须把群体增长率纳入到模型中来。在演化过程中增加群体增长率会产生两种效应:第一个效应是直接的,群体增长使得在均衡之间跳跃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得越来越少,因此,当群体增长足够快时,跳跃的可能性就会慢慢地消失;第二个效应是相对的,当群体的增长率足够大时,通过突变从风险占优均衡跳到支付占优均衡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大,当群体为无穷大时,这种效应就会非常明显。群体的快速增长使得进化过程变得非平稳,因此,无法保证平稳分布的存在性。他们通过引入伯努利动态来描述参与人修进自己的策略过程,并且假定群体按照对数增长率来增长,在此条件下他们证明了系统的均衡选择是历史依赖的。
Bhaskar, V. and Vega-Redondo, F. (BV 2004)考察了多个有局部互动的地点的情况下协调博弈中均衡选择问题。他们引入了两种动态:一是同一地点内个体之间按模仿者动态进行选择,二是地点之间个体按向高支付的地点迁移而引入迁移动态。并分别引入了突变率 与迁移率 ,最后他们证明了在这种情况下,动态系统长期均衡于效率均衡即支付占优均衡。其实他们结论的道理很简单,因为迁移的存在使得无效率均衡变得不稳定,这与博弈前交流的作用是一样的。
(2)可变突变率理论研究的评述
尽管可变突变率模型更现实地考察了参与人的行为,但也存在固有的缺陷:一是这些模型都没有区分突变率与错误率,把突变率与错误率混为一谈,突变是无目的性的,假定在任何状态下任何时间都不变有一定道理,但错误率就能这样假定;二是与可变突变率模型都没有结合到现实中参与人行为,没有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成果,仅仅从数学理论上给予描述,难以应用于描述现实人的行为,难以很好地应用于研究协调博弈的随机稳定性。

F. 王雄元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在《会计研究》等专业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监管理论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策略研究》,批准号:05cjy007),并参与导师魏明海教授主持的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重点课题《会计准则制定: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的研究,参著《我国会计协调测定及政策研究》(魏明海等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代表成果如下:
[1]审计回扣、审计质量与审计监管[J].会计研究,2004.6.
[2]自愿性信息披露:信息租金与管制[J].会计研究,2005.4.
[3]会计回归与会计外部化[J].会计研究,2002.5.
[4]论强制性信息披露的适度问题[J].会计研究,2003.2.
[5]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政府导向及其改进[J].投资研究,2003.4.
[6]利益相关者责任与公司财务治理[J].会计研究,2004.3.
[7]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责任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1.
[8]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济视角[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10.
[9]试论产权基础会计的俱乐部模式[J].财会月刊,2003.4.
[10]论会计信息供求矛盾的协调[J].四川会计,2003.3.
[11]会计研究方法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财会通讯,2003.1.
[12]人力资源价值思想的演变历程[J].当代财经,2003.3.
[13]论资产的流动性[J].会计之友,2003.3.
[14]论强制性信息披露的适度理性[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1.
[15]论成本控制目标[J].电子财会,2002.10.
[16]政府主导型财务管理及其改进[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4.
[17]应付账项: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筹资方式[J].湖北财税,2003.13.
[18]试论企业相关者目标[J].财会月刊,2003.11A.
[19]论适度会计管制[J].特区财会,2003.11.
[20]论适度强制性信息披露[J].上海会计,2003.12.
[21]基于程序的审计形式独立性[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
[22]审计判例与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J].财会月刊,2004.8.
[23]审计判例与审计职业责任[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7.
[24]审计报告的不同解读[J].对外经贸财会,2005.2.
[25]关于长城电脑信息披露策略的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8.
[26]经济后果、选择性与信息披露管理[J].会计论坛,2005.2.
[27]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6.4期.
[28]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策略的理论基础[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2期.
[29]风险及其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06.4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监管理论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策略研究”(主持,2005年下达)

G. 唐志红的学术研究成果

近二十年来,致力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产业经济研究、区域经济规划及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工作。其代表作有《管理者综合素质培训教程》、《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招聘·培训·考核》、《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能本管理》、《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一般理论及在中国的应用》、《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等独著和合著专著、工具书多部、发表论文二十篇,共计有一百多万字著述。在区域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方面做出了大量创新性的工作,多年从事经济学和管理学类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在区域经济学研究方面卓有成效,是地方经济建设的规划专家。

H. 尚永丰的研究成果

尚永丰主要从事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及性激素相关妇科肿瘤分子机理的研究。
提出、验证并从分子机理上诠释了雌激素受体转录起始复合体在靶基因启动子上循环反复结合的假说以及雌激素受体所介导的基因转录具有“双相性”和“两维性”的特点,为基因转录调控的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揭示了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三苯氧胺诱发子宫内膜癌的分子机理,克隆了多个肿瘤相关基因,为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
揭示了组蛋白去乙酰化和组蛋白去甲基化在染色质重塑中协调作用的机理,对认识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意义;
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哺乳动物细胞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IP),为研究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Cell》、《Nature》和《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
尚永丰教授所领导的课题组对雌激素和三氧苯胺诱发子宫内膜癌的分子机理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尚永丰教授的研究成果以Article形式发表于2005年的一期《Nature》中(Nature 438: 981-987, 2005,影响因子为32.182),论文题目为《Hypomethylation-linked PAX2 Activation Mediates Tamoxifen-stimulated Endometrial Carcinogenesis》。该研究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及“973”计划等科学基金资助。

I. 论文中研究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有几种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系统科学方法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J. 王慧的研究成果

1、《陕西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战略研究》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主编 2005.10
2、《金融市场学》中山大学出版社 第一副主编 2004.8
3、《国际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主编 2010年9月 1、主持陕西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经济结构研究》,主持人,编号:SJW11.513,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2004.3-2004.10;
2、主持西安财经学院课题《生态创新发展产业发展研究》,主持人,编号:04XCK080,西安财经学院2004.12-2005.6;
3、主持西安财经学院重点课题《陕西城市群发展研究》,主持人,编号:05ZB02 2005.12-2006.12
4、主持《陕西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产业融资机制研究》编号:QHGS05-10 2005.11-2006.10(横向课题)
5、主持《城镇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SGH0902219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9.9
6、 主持《关中—天水空间经济协调发展统计研究》2009LY073国家统计局规划课题2009.12 1、《浅浅淡淡话核算》发表“中国统计”2004年第7期(核心期刊);
2、《农村金融发展的改革初探》发表“理论界”2004年第5期(核心期刊);
3、《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发表“经济问题”2005年第3期(核心期刊);
4、《陕西调整空间结构综合评价分析》发表“统计与决策”2005第10期(核心期刊)
5、《陕甘宁老区生态脱贫途径研究》发表“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核心期刊);
6、《协调西部开发秩序和调整西部经济结构》发表“理论月刊”2005年第12期(核心期刊);
7、《陕西调整空间结构战略目标》发表“特区经济”2005年第10期(核心期刊)。
8、《我国生态创新产业的发展问题探讨》发表“生态经济”2005年第11期(核心期刊);
9、《我国生态产业发展的思路对策》发表“经济纵横”2005年第11期(核心期刊)
10、构建我国黄金市场体系的初步探索》.发表“商业时代”2009年第12期(核心期刊)

阅读全文

与协调的研究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
设计创作版权合作合同范本 浏览:482
省知识产权局侯社教 浏览:51
道闸3C证书 浏览:820
土地使用权期满地上建筑物 浏览:455
武汉圆通快递投诉电话 浏览:33
马鞍山到开原 浏览:797
版权标记放在哪里 浏览:441
创造与魔法陪配方 浏览: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