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中国30年改革成果

中国30年改革成果

发布时间:2021-09-18 19:12:34

Ⅰ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取得的成就有些什么

一、经济建设方面:

改革开放中,我们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也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在此体制下,中国经济平均以9.75%的速度快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00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7年的24.66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8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了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的GDP仍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并赶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人均GDP也由1978年不足100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200美元以上,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发展模式也越来越有吸引力。

二、民主法治建设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始终奉行“以人为本”的作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新局面。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缺乏基本自由,只能奉旨“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单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户籍制度、票证制度、计划经济制度把人民牢牢地束缚起来;那时没有法治,宪法不能保护国家主席,更不能保护平民百姓。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民逐渐获得了经济自由以及部分的政治自由、社会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言论自由、迁徙自由,绝大多数国民的公民权利获得保障;中国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民主政治有所进展,集体领导取代了个人专断;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事业在曲折中前行,物权法、监督法、行政许可法、反垄断法等得以实施;新闻媒体摆脱了全盘歌功颂德的局面,舆论监督、网络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人大、政协、司法、监察、审计等的独立作用越来越明显。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社会渐趋稳定和谐。

三、文化体育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稳步发展。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也使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二位;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51金21银28铜,获金牌榜第一名。2010年亚运会,我国更是以199枚的金牌总数,稳居第一。刚结束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38金27银22铜,仅次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一切都是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见证,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辉煌。

四、民生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脱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占农村总人口的30.7%下降到2007年的1.6%。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过去25年全球脱贫事业成就的67%来自中国,联合国2008年发展目标报告中称,中国通过深入有效的扶贫措施,已经提前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和饥饿人口减半的目的,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人男女寿命分别达到71岁和74岁,比1978年提高了4岁多。中国在社会保障方面也取得了进展。2006年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293亿、1.405亿和1.035亿(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9月27日报道);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2007年在全国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农村的新农合制度也发展的如火如荼。

Ⅱ 改革30年来有什么变化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我们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Ⅲ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全面认识,结合30年来的成就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目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Ⅳ 中国改革30年的变化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成立时,人们的衣服上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板书)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Ⅳ 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

1、一五建设时期:到1957年,一五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一五”计划建设项目主要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这些重要项目都主要在东北地区,究其原因是东北地区原有工业基础好,当时接受苏联的技术等方面的援助方便,所以集中于东北。结果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交通运输业成就很大,新建宝成、鹰厦等三十多条铁路,建成武汉长江大桥,使南北铁路贯通,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沟通了西藏和各地的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当时还涌现了工业劳动模范王崇伦、赵梦桃;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等。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就:建成大中型项目五百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建设起来,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到1965年,石油已经全部自给,电力工业增长很快,十年中,农村用电量增长了近70倍。新建铁路八千多公里,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尖端科技方面,成功试验了第一个原子弹,研制成功了结晶牛胰岛素,并涌现出了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英雄模范人物。

3、“文革”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总计约5000亿元,但仍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成昆铁路,湘黔铁路等。

4、改革开放之后的成就有: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如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近年的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也打开了新局面,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还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也都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有记者问我,30年来让我最满意或者我认为是最成功的改革有哪三个?我看有这么三个:

第一个是农村的家庭承包制。在当时条件下它要通过农民的积极性调动来促进农民的生产,打破从前人民公社下大一统农业的情况。

安徽凤阳小岗村我去看过,在展览室里还陈列着当初十八户农民摁了手印签的协议,协议上有一句话,如果谁被抓了,其他各家有义务把他们家的孩子抚养成人,也就是说,是冒着危险来搞的,但推广之后,几年之内中国市场的东西就多了,多年不见的香油、花生米、鸡蛋、猪肉全有了。

第二个大成绩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由于股份制改革的推进,中国有了证券市场。尽管在当时它还是很不完善的,但毕竟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和证券市场开辟了道路。

第三个大成绩是民营经济的兴起。当初也是冒着各种责难发展起来的,一直到民营企业不断成长以后,大家才感到民营企业的确至关重要。就业是谁帮助解决得最多?是民营企业,7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岗位是在民营企业中,很多城市中的税收是民营企业提供的,我们的出口很多是民营企业起的作用。改革开放30年虽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第一个问题就是城乡二元体制基本上没有触动,因为农村家庭承包制还在承认城乡二元体制的前提下推进。正因为城乡二元体制没有大的触动,所以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化速度比较慢,还产生一些权利不平等,像农民工这样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行业垄断还没有消除。要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这种行业垄断,特别是跟行政垄断难分的情况,就需要进一步改革。

第三个问题,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由于种种原因,推行得极慢,很多问题没有解决。现在条件好了,所以要关注民生问题,这个要下一步再改。

正如有的同志所说的,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既然是新的起点,就需要对未来有更好的展望。

从国家的层面来说,我认为当前最要紧的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同时对人民关心的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就业保障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广大城乡人民同样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从企业方面来说,应该尽自己更大的社会责任:一方面要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因为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我们才能有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应该更多地尽到自己帮助社区、帮助贫困地区、帮助周围的穷人的责任。

对个人来说,我认为应该加强信用教育、信用建设,因为如果一个社会处在信任危机中,这个社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在当前的这种形势下,停滞和倒退是没出路的,应反复去思考怎么做。在此基础上应该看到,前进过程中总有困难,总有阻力,但只要是符合正确方向的,就应该努力去做,坚持下去就行了。

我们大家都是探索者,谁也不可能先知先觉。大家都在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学习、提高与成长。

Ⅵ 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表现在

以前有人问过的:

据商务部《2004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显示,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中,跨国公司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己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据《中国产业地图》(中国并购研究中心)一书指出,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外资公司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啤酒行业:60多家大中型企业只剩下青岛和燕京两个民族品牌,其余全部合资;玻璃行业: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资;电梯行业:最大的5家均为外商控股,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家电行业:18家国家定点企业中11家合资;化妆品: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医药行业:20%为外商控制;汽车工业:外国品牌占销售额90%!在感光材料行业,美国柯达于1998年仅出资 3.75亿美元就实行在华全行业并购,2003年又收购了乐凯20%国有股,已占有中国感光材料市场至少50%的份额,富士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5%。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美国微软占有中国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95%,瑞典利乐公司占有中国软包装产品市场的95%,法国米其林占有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在手机行业、电脑行业、IA服务器、网络设备行业、计算机处理器等行业,跨国公司均在中国市场占有绝对垄断地位。在高科技领域:如手机行业,由于本土企业上游技术、关键零部件乃至生产线大部分从跨国公司购买,跨国公司早已从中赚够了。近期跨国公司开始采用低价策略,挤压国内手机厂商的利润空间,意在赶尽杀绝。国内手机行业除了自有品牌外没有核心部件的核心技术,2005年以来全部亏损,市场占有率严重萎缩,纷纷退出市场。在流通领域,占有主导份额的大型超市领域,外资控制的比例已高达80%以上,中国零售企业只能在中低端市场经营。随着外资的延伸,低端市场也将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零售业是最能吸纳劳动就业人口的领域,竟然也任由外国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前来掌控,真是走火入魔。业内有人指出:流通渠道可以控制工业命脉,如果放任外资企业占领我国的流通渠道,中国的企业终将沦为国外流通企业贴牌产品的加工车间。所剩无几的国有大中型橡胶轮胎企业,还在谈合资!橡胶工业与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密不可分,除了为国防、航天、舰船、机器、电子、家电及建筑提供必不可少的密封件及橡胶制品之外,作为橡胶工业代表产品的轮胎企业肩负着为汽车、工程车、飞机、火炮、装甲车提供必不可少的轮胎。国家没有这个东西,要紧时刻,汽车不能跑,飞机不能飞,大炮火箭不能移动,装甲车不能前进。美、英、日、法、德等发达国家在积极发展自己的汽车、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同时,不遗余力地发展本国自己的轮胎工业,并控有相当实力的与其紧密配套的各种战略物资的生产与储备。解放初,橡胶是列为禁运的战略物资。新中国从无接薪�⑵鹄吹模�诶弦槐擦斓既说墓鼗诚拢�轮泄�鸾汗?lt;BR> 业从无到有,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较苦创业、发奋图强方针指引下,通过科研、开发、生产与引进技术、引进装备和消化吸收创新,不断发展壮大。到2000年,我国的生胶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轮胎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年生产规模达8000余万套,曾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积累。

Ⅶ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们站起来了。
【1951年】年西藏和平解放。
【1964年】核弹爆炸成功。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着《东方红》飞出地球,进入了太空。
【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后成为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
【1976年】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中国的10年动乱。
【1980年】 向太平洋海域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985年】南极考察队成立。
【1995年】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1998年】1、全国人民抗击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
【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中国金牌数位居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2001年】中国北京获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主办权。
【2002年】上海市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
【2003年】三峡大坝发电。
【2003年】全民抗击非典;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2004年】1、我国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32枚金牌,63枚奖牌,实现历史性突破。 2、禽流感肆虐亚洲10个国家和地区。 3、印度洋地震和海啸造成20余万人丧生。
【2005年】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2006年】1、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2、中国大陆农民告别有2600年历史的“皇粮国税”。
【2007年】1、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十周年。 2、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2008年】 1、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中国51金首登金牌榜首。 2、全国众志成城抗冻灾;四川汶川5•12强烈地震。

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十项巨大成就

1、改革开放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

2、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迈进。

3、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

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面貌带来的历史性变化,还不仅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那种单调、统一的带有个人崇拜和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

4、文学艺术日益繁荣

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文学艺术创作观念的可喜变化,创作活跃,成就斐然,在小说、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电影、曲艺、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领域,都留下了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优秀作品。

5、公共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三十年来,从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计划性的文化产品供应到尊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自主性和选择权,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6、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迈上新台阶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鉴于十年浩劫严重破坏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刻教训,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工作。以1982年出台并于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为基础,我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和工作体系。

7、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喜人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三十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建设的经济政策,使长期困扰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资金短缺的难题得到缓解。

8、对外文化交流步伐加快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走出封闭,融入世界。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形成了全方位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

9、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从局部到整体,从机制改革到体制创新,经过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到党的十六大之后,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逐步实现由行政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多种管理手段的转变。

10、中国的发展为占世界人口3/4的发展中国家探寻到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发展为与中国有着类似经历的民族和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讲,即为“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道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8)中国30年改革成果扩展阅读:

张健雄表示,中国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这其中的开放,就是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国的开放政策就是打开国门,扩大国际贸易、引进外资,我们的改革是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这个政策为我们融入世界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初期,中国是全球化运动中的一个被动的参与者。但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情况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从一个被动的参与者,逐渐向主动的参与者转变,中国的企业也在成长壮大,也开始走出国门。

阅读全文

与中国30年改革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
设计创作版权合作合同范本 浏览:482
省知识产权局侯社教 浏览:51
道闸3C证书 浏览:820
土地使用权期满地上建筑物 浏览:455
武汉圆通快递投诉电话 浏览:33
马鞍山到开原 浏览:797
版权标记放在哪里 浏览:441
创造与魔法陪配方 浏览: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