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法国汉学成果

法国汉学成果

发布时间:2021-09-18 08:06:22

⑴ 法国艺术什么时期 受中国文化印象

中国文化的确影响了法国的学术界以及艺术,虽然影响并不算巨大。比如18世纪的“中国热”以及中国风格的古玩的流行;在19世纪一些中国的才子佳人小说传入欧洲,并被译介、改编,对欧洲的文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诚然,中国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或多或少影响了汉学家对中国的看法。但是,我感觉那些真正的汉学家真正专注的是如何成为中国文化某一领域的专家以及如何传道授业。此外,汉学家的研究应本着客观精神,而不应受中国政治或经济实力的影响。
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美文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一套丛书——“中国书房”。这套丛书主要是中国古代经典作品,由程艾兰和马克负责编纂。它的出现绝不是受到中国现今国力增强的直接影响,而是法国汉学一直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成果。出版社和研究机构没有理由只因如今中国经济腾飞就将精力都放到现代中国国情以及文学上。

⑵ 虞万里的简历与成果

虞万里,男,浙江绍兴人,1956年5月生于上海。
1980年底应聘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辑工作,被录取进汉大任编纂工作。
1982年7月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词典进修班进修一年。
1997年调入上海辞书出版社语辞室,修订《古汉语大词典》,主持99版《辞海》审音工作,并策划音序版编排。前后编纂《汉语大词典》《辞海》等大型语文工具书达二十年之久。
2001年10月调入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科院院学术委员、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传统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传统中国研究集刊》主编,“经学与文献”特色学科带头人,上海社科院、华东师范大学双聘教授。
2013年7月调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任特聘教授。 1996年6月至8月赴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任访问学者。期间曾去法国巴黎汉学研究所作学术交流。
2007年10月至12月赴台湾静宜大学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古代注疏学。期间受邀至十余所大学、研究机构作演讲。
2011年10月至11月赴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作特约访问学人。期间至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主持会议和演讲交流十多次。
自1993年起赴香港、台湾及各地演讲四十余场次。 论著
《榆枋斋学术论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65万字。
《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53万字。
《榆枋斋学林》,16开,上、下精装二册,120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古籍与近人著作整理:
《南宋杂事诗》(22万字)清厉鹗等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马一浮集》(承担第一册和第三册部分,约80万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2011年新版。
《经义述闻》(70万字,与傅杰等合作)清王引之著,传世藏书之一,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癸巳存稿》(41万字,合作)清俞正燮著,新万有文库,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姜亮夫全集》第十五卷《中国声韵学》《古汉语语音学》(40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孙诒让全集》中《东欧金石志》整理,中华书局2014年版。
词典编写与改编:
《汉语大词典》(主要编写人员),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年~1993年。
《多功能汉语大词典索引》(实际主持者),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700万字。
《中华古代文化辞典》(语言部分撰写),齐鲁书社,1996年,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新版。
《古汉语大词典》(实际主要改编者),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典故小词典》(第一作者),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责编文史书籍: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年。
谢启昆《小学考》,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辞海》199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论文目録:
1、《清代的两部小尔雅义证》,《字词天地》创刊号,1983年,4千字。
2、《〈尔雅义疏〉及其作者郝懿行》,《辞书研究》,1984年第1期,7千字。
3、《段玉裁〈诗经小学〉研究》,《辞书研究》1985年第5、第6期连载,1.5万字。
4、《歌支韵部字探赜》,《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1万字。
5、《文献中的山东古方音》,《古汉语研究》1988年创刊号,1万字。
6、《“自诒伊戚”“自诒伊阻”考》,《语文研究》1988年第3期,6千字。
7、《黄庭经新证》,《文史》二十九辑,中华书局,1988年,3万字。
8、《官奴考辨》,《温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4.5千字。
9、《王羲之与黄庭经帖》,《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1.5万字。
10、《避讳与古音研究》(与杨蓉蓉合作)《1991年武汉汉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集》,1991年,3. 5万字。
11、《金文对扬历史观》,《语言研究》,1992年第1期,1.4万字。
12、《郝懿行评传》,《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版,1992年,8千字。
13、《吐鲁番雅尔湖旧城出土毛诗残纸考释》,《孔子研究》,1993年第1期,9千字。
14、《唐五代字韵书所反映之唐代避讳与字形》(与杨蓉蓉合作),《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3期,3万字。
15、《唐写文选集注残本中陆善经行事考略》,《文献》1994年第1期,5千字。
16、《正续清经解述略》,台湾林庆彰主编《经学研究论丛》第一辑,1994年,2.8万字。
17、《经典释文单行单刊考略》,《语言研究》,1994年增刊,2.2万字。
18、《从古方音看歌支关系及其演变》,《音韵学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94年,3. 5万字。
19、《三国志裴注引书新考》,《温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5千字。
20、《桃符风俗源流考》,《中国民间文化》,1995年第1期,2万字。
21、《春秋释例谥法篇辑说》,《学术集林》第八辑,1996年,1.5万。
22、《敦煌摩尼教下部赞写本年代新探》,《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一辑,1996年,1万字。
23、《斯坦因黑城所获单疏本春秋正义残叶考释与复原》,台湾《敦煌学》第二十辑。1996年,1.3万字。
24、《尹湾汉简神乌赋笺释》,台湾《第一届国际暨第三届全国训诂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又《学术集林》第十二卷,1998年,1.4万字。
25、《东汉肥致碑考释》,《中原文物》,1997年第4期,1万字。
26、《照子说略》,《辞书研究》1998年5期,3千字。
27、《三礼汉读异文及其古音系统》,《语言研究》1997年第二期,1999年,7. 5万字。
28、《美柯蔚南东汉音注手册三礼资料订补》刊《国际汉学》第五辑,大象出版社1999年,3.6万字。
29、《陆善经行历索隐》(增订稿),《中华文史论丛》六十四辑,1999年,1万字。
30、《黑城出土辽希麟续一切经音义残叶考释与复原》刊《吴其昱先生八秩华诞敦煌学特刊》台湾1999年,1万字。
31、《先秦讳礼析论》,《文史》第四十九辑中华书局1999年,1.8万字。
32、《先秦动态称谓发覆》,《中国文字研究》第一辑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2.2万字。
33、《从十驾斋说到钱大昕及其全集》,《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3期,7千字。
34、《黄庭经用韵时代新考》,台湾《第十八届中国声韵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2.2万字。
35、《先秦名字、爵号、谥号、庙号与避讳论略》,《国学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2000年,2万字。
36、《由甲骨刻辞多字结构说到多诸之音义及其民族与时地》,《中国文字研究》第二辑,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4万字。
37、《上博简、郭店简〈缁衣〉与传本合校拾遗》,《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1万字。
38、《上博简〈诗论〉“七歌绅而荡”臆解》《新出楚简与儒学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辅仁大学文学院合编,2002年,5千字。
39、《从汉文古籍看古代西域(新疆)的人种问题》(与徐文堪合作)《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3千字。
40、《上博简、郭店简〈缁衣〉与传本合校补证(上)》,《史林》2002年第2期,3.1万字。
41、《正续清经解编纂考》,《学术集林》第四卷,1995年。《经学研究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增订稿(5万字),《二十世纪中国文史考据文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作为《正续清经解》影印本序言,江苏凤凰出版社,2005年,置第一册前(全书共十三册)。
42、《黑城文书〈新编待问〉残叶考释与复原》,台湾《汉学研究》2003年第二期。2.8万字。
43、《上博简、郭店简〈缁衣〉与传本合校补证(中)》,《史林》,2003年3期,2.5万字。
44、《吕祖谦与〈近思录〉》,《温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1万字。
45、《上博简〈缁衣〉与郭店简本及传本异同疏证(下)》,《史林》2004年第1期,2.4万字
46、《献古文尚书者梅颐名氏地望辨证》,《文史》2004年第四辑(总第69辑),5千字。
47、《由〈诗论〉“常常者华”说到“常”字的隶定》,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九辑,2004年10月,1.5万字
48、《桃和鬼》,刊《趣味考据》(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1.6万字。
49、《天理本〈庄子音义〉与碧虚子所录景德本比较研究》,刊《音史新论——庆祝邵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5月,2.4万字。
50、《〈缁衣〉正文与孔子关系》,台湾国立师范大学《第二届儒道国际学术研讨会——两汉论文集》,2005年10月,3.2万字。
51、《〈缁衣〉与先秦君臣、君民关系索隐》,上海《社会科学》2005年10期,2.1万字。
52、《〈缁衣〉简本与传本章次文字错简异同考征》,北京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第一辑,2005年11月,4万字。
53、《三礼郑注“字之误”类征》,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第十六卷,2005年12月,6万字。
54、《有关永乐大典几个问题的辨证》,《史林》2005年第6期,3.8万字。
55、《正统道藏编纂刊刻年代新考》,中华书局《文史》,2006年第四辑,总七十七辑,4万字。
56、《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上海社科院传统中国研究中心《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2006年,10.3万字。
57、《从〈诗经〉授受、运用历史看〈缁衣〉引〈诗〉》,上海社科院传统中国研究中心《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二辑,2006年,2.3万字。
58、《从先秦礼制中的爵、服与德数字一体诠释〈缁衣〉有关章旨》,《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庆祝沈文倬先生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2万字。
59、《上博〈诗论〉简“其歌绅而荡”臆解》,《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4期,4千字。
60、《〈郑风·缁衣〉诗旨与郑国史实、封地索隐》,《史林》2007年第1期,4万字。
61、《黑城文书〈资治通鉴纲目〉残叶考释》,《欧亚学刊》第七辑,180页~202页,中华书局2007年6月。2.8万字。
62、《马一浮与竺可桢》,刊中国艺术学院《中国文化》第二十五、二十六期,2007年。2.6万字。又载《马一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63、《从简本〈缁衣〉论〈都人士〉诗的缀合》,刊《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1.5万字。
64、《康熙字典》总阅官、纂修官行历考实》,海峡两岸《康熙字典》研讨会论文,刊《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四辑,2008年,5.3万字。
65、《马一浮佚诗佚文小笺——马一浮与龙榆生交往因缘剪影》,《大连图书馆百年纪念学术论文集》,万卷出版公司,2007年,1.25万字。
66、孙诒让《广韵姓氏刊误》推阐(卷上),《孙诒让研究论文集》,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2.7万字。
67、《斯坦因三探所获吐峪沟文书字书残片考释》,《语苑撷英——庆祝唐作藩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2007年,1.2万字。
68、《宋太宗旧名匡乂、匡义辨证》,北京大学《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1.3万字。
69、《明戴廷仁夫妇墓志释録补正》,《考古与文物》2008年3期,0.65万字。
70、《孙诒让石刻学成就初探》,《史林》2008年第3期,2.9万字。
71、《北宋本〈通典〉刊刻年代和学术价值》,《文汇报》2008.11.29《学林版》,5600字。
72、《〈倭名类聚抄〉引〈方言〉参证》,载《东亚文化交流与经典诠释》一书319-363页,台大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丛书之一,2008年12月。2.7万字
73、《简本〈缁〉衣引〈诗〉考——兼论前贤以师承和异文区分四家诗之利弊》,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编《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5th论文集》,2009年5月版,3.6万字。
74、《〈广韵〉姓氏来源与郡望音读研究》,《中国语言学》第二辑,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2.1万字。
75、《〈孔子诗论〉应定名为“孔门诗传”论》,《中国经学》第五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年11月,2.25万字。
76、《石彦辞墓志》文句正读和史事索隐,1.8万字(有图),《史林》2009年第6期。
77、《阿斯塔那三三二号墓文书〈春秋经传集解〉残片浅议》,0.6万字,《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78、《从熹平残石和竹简缁衣看清人四家诗研究》,4.2万字,《中国经学》第六辑,2010年6月。
79、《明清以来之姓氏与姓氏书》,1.8万字,《史林》2010年第3期。
80、《先秦至唐宋姓氏书之产生与发展》,1.9万字,《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81、《马一浮与龙榆生》,2.5万字,《中国文化》第31期,2010年春季号。
82、《郭店简缁衣“人苟言之”之“人”旁点号解说——兼论古代涂抹符号之演变》,1.3万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83、《佛典音义和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0.8万字,《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三辑,2010年6月。
84、《追忆沈老凤笙先生》,0.8万字,《中国经学》第七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年12月。
85、《尚书郑王比义序》,0.8万字,《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八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86、《清华简〈尹诰〉“隹尹既﨤汤咸又一悳”解读》,1万字,《史林》2011年第2期。
87、《别集流变论——〈王鸣盛、阮元、钱大昕三家遗文〉序》,2.5万字,《中国文化》2011年夏季号。
88、《〈说文〉“姓”“氏”义重校新释》,1.6万字《中国经学》第八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6月
89、《以丁晏〈尚书余论〉为中心看王肃伪造〈古文尚书传〉说——从肯定到否定后之思考》,2万字,台湾中研院《文哲研究所集刊》,2011年9月。又载《首届国际〈尚书〉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90、《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0.7万字,《史林》2011年第4期。
91、《北宋本〈通典〉刊刻年代、流传踪迹与学术价值》,1万字,《庆祝许嘉璐从教五十周年纪念会论文集》。
92、《先秦至唐宋姓氏书之产生与发展》,1.9万字,《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历史学》2010年第12期。
93、《从儒典“音义”说到佛典之〈一切经音义〉》,2.3万字,《中华字典研究》第二辑,2010年。
94、《小学考弁言》,《小学考》,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95、《从儒典“音义”说到佛典之〈一切经音义〉》,2.3万字,《佛经音义研究——第二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凤凰出版社2011年。
96、《姓氏起源新论》,4万字,中华书局《文史》,2011年第四辑。
97、《上海图书馆藏稿本〈齐鲁韩三家诗释〉初探》,2万字,《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四期。
98、《从夏小正传文体式推论其作者》,2万字,《中国经学》第九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11月。
98、《由清华简〈尹诰〉论〈古文尚书·咸有一德〉之性质》,2.4万字,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保护中心编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史林》2012年第2期。
99、《罗振玉熹平石经研究》,《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九、第十合辑,2.2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1、陈舜俞《庐山记》卷帙辨证,0.3万字,《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1期。
100、《〈咸有一德〉之“一德”新解》,1.7万字,《中国经学》第十辑,2012年3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02、《汉语大词典》编纂琐忆,0.8万字,《辞书研究》,2012年第2期。
103、《王国维东西土文字异同理论之创立与影响》,3.5万字,台湾第廿二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榆枋斋学林》2012年版。
104、《〈汉石经鲁诗残碑校史一则〉辨证并论〈辞通〉之误》,《史林》2012年第1期。
105、《“邺架”补义》,《辞书研究》2012年第6期。
106、《中华姓氏源流大典序》,1.7万字,台湾静宜大学《静宜大学学报》创刊号,2012年6月。《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前,中华书局2014年版。
107、《王国维魏石经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集刊》4、5、6辑,4万字。凤凰出版社2012年。
108、《〈江阴东兴缪氏家集〉序》,1万字,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史林》2013年3期。
109、《由简帛〈老子〉重论其书之形成和篇章分合》,4万字,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化》第三十七辑,2013年5月。
110、《“夺情”补义》,《辞书研究》2013年第4期。
111、《精神与学术的典范——〈裘锡圭学术文集〉读后》,0.6万字,《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年第4期。
112、《六朝〈毛诗〉异文所见经师传承与历史层次──以陆德明〈毛诗音义〉为例》,3.5万字,《出土材料与新视野》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12月。
113、《王念孙读书杂志整理本序》,1万字,《史林》2014年第1期。
114、《〈诗经〉异文与经师训诂文本探赜》,3.3万字,中华书局《文史》2014年第一期。
115、《“洛”、“雒”异文与汉魏二朝之五行忌避》,2万字,《社会科学》2014年第六期。
116、《郑玄所见〈三礼〉传本残阙错简衍夺考》,6万字,《中国经学》第十二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年6月。
承担课题
1、承担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2002年BLS004《上博楚竹书〈缁衣〉与郭店简本及传本的比较研究》,于2004年完成,30万字。
2、原上海市课题(2002年BLS004)后续研究,后作为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伟教授主持的教育部200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03JZD0010)子项目,将出版专著《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约53万字。
3、参与许嘉璐副委员长主编的教育部2002年规划课题《孙诒让全集》,任编委,承担《东瓯金石志》《永嘉瑞安石刻文字记》等的整理与研究。30万字。中华书局已陆续出版。
4、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从石经鲁诗异文看清人四家诗研究》,预计2014年初完成。
5、主编、整理点校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计划。2010-2020古籍出版规划。全书约500万字。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6、主编、整理点校《高邮王氏四种》,约300万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其中《经传释词》已于2013年出版,《读书杂志》预计2014年出书。
7、扬州大学《尚书》研究中心国家重大课题《尚书文献研究集成》(2012)子课题负责人。
8、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儒家石经研究集成》(13&ZD063),预计线装300册,60函。汇集宋已来所有有关石经之拓片、专著、题跋、论文,为石经研究史上前所未有的集大成之作。
获奖情况
☆1993年《避讳与古音研究》(与杨蓉蓉合作),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1986~1993)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7年,《三礼汉读异文及其古音系统》一文(7万字)获上海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
☆1999年,《三礼汉读异文及其古音系统》一文(7万字)获王力语言学奖金二等奖。
☆2001年,获全国第四届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奖。
☆2000-2001年,《由甲骨刻辞多字结构说到多诸之音义及其民族与时地》一文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2-2003年,《上博简、郭店简〈缁衣〉与传本合校补证》(上、中、下)一文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6—2007年,《正统道藏编纂刊刻年代新考》一文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8-2009年,《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一书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3年,《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之一)一书获清华大学首届李学勤中国古史研究三等奖。
☆2013年8月,《榆枋斋学林》获2012年度全国古籍整理与研究二等奖。
☆2013年12月,《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作为《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之一,整套丛书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
整理图书获奖
☆参与整理之《马一浮集》(负责学术著作整理,第一卷和第三卷部分),获浙江省古籍整理一等奖,华东地区1997年古籍整理一等奖。
☆参与整理之《姜亮夫全集》(24卷,云南人民出版社)获第九届云南图书奖荣誉奖(整理第十五卷《中国声韵学》等)
☆参与编纂十七年之《汉语大词典》多次获奖,从略。

⑶ 如何评价法国已故汉学家谢和耐的学术思想和成果

引言:对于外国名著,作为初中生在校期间对名著格外关照同时也深受高中生的喜爱。外国著名作家有很多,比如奥斯特洛夫斯基,雨果,谢和耐等著名作家他们在生前在作家学界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像那些法国汉学家,对论著表现逊色而相对于古文化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谢和耐不仅继承了前辈的功底,同时对自身也进行了突破。用客观真实话语对系统进行评判,使法国的社会更加进步为后来的文学专业者开辟了道路。

学术水平上

在学界高度重视的书籍中研究中,学习并借鉴外国文化中国人对其他国家的教育的反应,并总结一些观点加以概述。通过他的思想方法以及世界观,在他的范畴之内得出相应的评论他的思想为后人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他也是理性主义的爱国者。

⑷ 汉学的汉学简介

汉学的产生发展,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有联系,又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普遍发展相关联。一般认为,汉学萌芽于16~17世纪来华传教的教士的著述中。 400 余年里,汉学经历了发轫期、确立期、发展期和繁荣期4个阶段。
发轫期(16世纪末~17世纪末) 西方对于中国的了解早在古希腊就已开始。但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则始于16世纪末。第一本专门讲述中国的书是1585年在罗马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门萨多著)。该书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 。有影响的早期著作还有《中华帝国志》、《中国改朝及中国基督教现状》、《中国度量衡考》等。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对中国的研究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性。
确立期(18世纪初~19世纪初) 18世纪初清王朝和罗马教皇有“仪礼”之争,刺激西方各派传教士对中国礼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科学院派来的优秀传教士,拟定了具体而系统的中国研究项目:中国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史;中国古今通史;汉字的起源;中国的动植物和医学等自然科学史;中国各门艺术的历史;中国现状 ,国家治安、政局和习俗,矿产和物产等。其结果出现了一批汉学成果:《中国仪礼论》(李明)、《鞑靼史》(刘应)、《书经以前之时代与中国神话之关系》(马约瑟)、《中国通史》(冯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荣)、《大唐史纲》(宋君荣)。而作为18世纪汉学双璧的是杜赫德编著的《中华帝国史全志》(共 4 卷)、当时北京教士研究中国成果汇集《中国杂纂》(共16册)。在18世纪法国教士汉学 成果的 基础上,19世纪初出 现了法国雷慕沙(1788~1832)和德国克拉勃罗德(1788~1830)两位博学多才的汉学大师。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历史、语言、文学、宗教、地理学等众多领域。两人于1818年联合发起成立亚洲协会 ,发行期刊《亚洲学报》,主要刊发汉学研究成果。随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1823),刊《皇家亚洲学会会报》。以此为标志,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
发展期(19世纪中后期) 这一时期正是西方试图将中国殖民化,与中国政府发生政治、军事冲突的时期。西方各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研究,改变了法国垄断汉学的局面 。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奥地利、俄国都有一批卓有成绩的汉学家:法国继雷慕沙之后有儒莲、毕瓯、巴参,荷兰有霍夫门、施古德,德国有奚伯尔特、晓特、甲柏连,英国有理雅格、毕尔、卫烈亚力,俄国有萨哈诺夫、帕底雷阿斯 、白莱脱胥乃德、伊凡诺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乔玛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国天文学,晓特的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仍有价值,毕尔开中国佛教文献学的先河,乔玛成为公认的藏学创始人。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不少汉学家集中毕生精力翻译中国古代典籍,译文水平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理雅格以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求准确地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书经》、《诗经》、《孟子》、《 春秋左传 》、《 易经》、《孝经》、《道德经》和《离骚》,成为汉籍西译大家。
繁荣期(20世纪) 20世纪近百年的汉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世纪初期,甘肃敦煌石窟藏经洞被发现,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汉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写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汉学家来到敦煌考察,并掠走大批文物文献。这批珍贵的文物文献令汉学界震惊。以此为契机,促进汉学研究的新发展。西方一些大学纷纷设立汉学课程,成立专门的汉学研究机构,出版专门的汉学研究期刊。如法国巴黎大学高等中国研究所、荷兰汉学研究会、莱顿大学中国研究所、法兰克福中国学院、美国中国研究所、美国中国学会、美国汉学促进委员会、日本支那学社、日本中国研究所、日本中国学会,前苏联中国学家协会等。此外还有藏学和敦煌学的一些专门组织、机构,这些汉学机构或团体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门汉学杂志。还有研究东方或亚洲的学术刊物也是发表汉学成果的重要阵地。

⑸ 有关汉学历史

汉学的产生发展,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有联系,又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普遍发展相关联。一般认为,汉学萌芽于16~17世纪来华传教的教士的著述中。 400 余年里,汉学经历了发轫期、确立期、发展期和繁荣期4个阶段。发轫期(16世纪末~17世纪末) 西方对于中国的了解早在古希腊就已开始。但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则始于16世纪末。第一本专门讲述中国的书是1585年在罗马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门萨多著)。该书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 。有影响的早期著作还有《中华帝国志》、《中国改朝及中国基督教现状》、《中国度量衡考》等。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对中国的研究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性。确立期(18世纪初~19世纪初) 18世纪初清王朝和罗马教皇有“仪礼”之争,刺激西方各派传教士对中国礼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科学院派来的优秀传教士,拟定了具体而系统的中国研究项目:中国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史;中国古今通史;汉字的起源;中国的动植物和医学等自然科学史;中国各门艺术的历史;中国现状 ,国家治安、政局和习俗,矿产和物产等。其结果出现了一批汉学成果:《中国仪礼论》(李明)、《鞑靼史》(刘应)、《书经以前之时代与中国神话之关系》(马约瑟)、《中国通史》(冯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荣)、《大唐史纲》(宋君荣)。而作为18世纪汉学双璧的是杜赫德编著的《中华帝国史全志》(共 4 卷)、当时北京教士研究中国成果汇集《中国杂纂》(共16册)。在18世纪法国教士汉学 成果的 基础上,19世纪初出 现了法国雷慕沙(1788~1832)和德国克拉勃罗德(1788~1830)两位博学多才的汉学大师。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历史、语言、文学、宗教、地理学等众多领域。两人于1818年联合发起成立亚洲协会 ,发行期刊《亚洲学报》,主要刊发汉学研究成果。随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1823),刊《皇家亚洲学会会报》。以此为标志,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发展期(19世纪中后期) 这一时期正是西方试图将中国殖民化,与中国政府发生政治、军事冲突的时期。西方各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研究,改变了法国垄断汉学的局面 。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奥地利、俄国都有一批卓有成绩的汉学家:法国继雷慕沙之后有儒莲、毕瓯、巴参,荷兰有霍夫门、施古德,德国有奚伯尔特、晓特、甲柏连,英国有理雅格、毕尔、卫烈亚力,俄国有萨哈诺夫、帕底雷阿斯 、白莱脱胥乃德、伊凡诺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乔玛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国天文学,晓特的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仍有价值,毕尔开中国佛教文献学的先河,乔玛成为公认的藏学创始人。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不少汉学家集中毕生精力翻译中国古代典籍,译文水平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理雅格以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求准确地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书经》、《诗经》、《孟子》、《 春秋左传 》、《 易经》、《孝经》、《道德经》和《离骚》,成为汉籍西译大家。[6]繁荣期(20世纪) 20世纪近百年的汉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世纪初期,甘肃敦煌石窟藏经洞被发现,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汉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写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汉学家来到敦煌考察,并掠走大批文物文献。这批珍贵的文物文献令汉学界震惊。以此为契机,促进汉学研究的新发展。西方一些大学纷纷设立汉学课程,成立专门的汉学研究机构,出版专门的汉学研究期刊。如法国巴黎大学高等中国研究所、荷兰汉学研究会、莱顿大学中国研究所、法兰克福中国学院、美国中国研究所、美国中国学会、美国汉学促进委员会、日本支那学社、日本中国研究所、日本中国学会,前苏联中国学家协会等。此外还有藏学和敦煌学的一些专门组织、机构,这些汉学机构或团体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门汉学杂志。还有研究东方或亚洲的学术刊物也是发表汉学成果的重要阵地。以上答案来自网络

⑹ 世界汉学的世界汉学

世界汉学——《世界汉学》是目前国内汉学方面唯一有正式刊号的学术刊物。她的编辑部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主编刘梦溪,副主编任大援。《世界汉学》是世界各国汉学家的园地,她同德、英、俄、美、日、荷兰、瑞典、葡萄牙、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汉学机构,有广泛联系,并有许多资深汉学家出任国际编委。
《世界汉学》——办刊及其目的:是给关切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事实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各国汉学家,提供一个自由演说的园地,祈望以汉语的方式建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沟通与对话,建构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桥梁,为实现在21世纪的共同梦想而尽绵薄之力。世界汉学的刊首语是:“为了中国、为了过去与未来,为了东方与西方。”
《世界汉学》是研究世界各国汉学的历史和传统,交流汉学研究的经验,传递汉学研究最新讯息的资讯性、知识性、研究性、国际性的学术刊物。选题包括:
l、研究与介绍世界各国汉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梳理传统,总结经验;
2、介绍世界各国主要的汉学机构、汉学期刊和相关的出版物;
3、推介世界各国著名的汉学家,包括介绍其生平、履历和学术成就;
4、介绍和推荐不同历史时期具代表性的汉学著作、研究论文;
5、介绍和交流各国汉学研究的最新资讯、学术动态;
6、对世界各国汉学的传统、资源、观念、方法作比较研究;
7、探讨世界汉学在21世纪的走向及发展前景展望;
8、刊载与汉学相关的文物及机构、人物、刊物、著作的图版和书影。
《世界汉学》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0028
国内刊号为CN11-2604/G2
国际大16开本
每年出版2期,每期约30万字
分别于5月、11月出版
北京新源里西一楼B座《世界汉学》杂志社
编辑者: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出版发行:世界汉学杂志社
地 址: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美术设计:吕敬人梁毅凡
排版制作:世界汉学编辑部
世界汉学-创刊号-目录:
世界汉学(第一期)
World Sinology?( Contents of First Issue)
【汉学新视域】
本土经验的全球意义——为《世界汉学》创刊访杜维明教授 (周勤)
汉学与社会人类学—研究范式变异的概观与评价(王铭铭)
【日本汉学专页】
汉学的临界点——日本汉学引发的思考 (孙歌)
论竹内好——关于他的思想、方法、态度 [日]代田知明
日本文坛三闻人——近代日本儒学史主流派学者述评 (严绍璗)
日本的现代中国研究与现代中国学部
——访日本爱知大学加加美光行教授 (张萍 )
【法国汉学】
法国对中国哲学史和儒教的研究 [法]汪德迈 程艾兰
法国20世纪对中国史的研究 [法]鲁林
法国战后对中国占卜的研究 [法]马克
法国对汉传佛教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法]郭立英
【美国与中国】
中国史大师费正清 [美]钱金保
理解过去的三个途径:
——作为事件、经验和神化的义和团 [美]柯文
【汉学史研究】
古代汉学的萌芽时期——葡萄牙人对中国的论述 (万明)
十六世纪葡萄牙的中国观 [澳门]吴志良
【汉学家】
安特生在中国华北的考古活动 (张静河)
艾兰博士的汉学研究 (张海燕)
【人物与书评】
关于“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一些断想 (黄平)
东西方汉学和《东西方汉学思想史》 (余英时)
《东西方汉学思想史》寄语 [日]三浦国雄
为了法国与中国的文化因缘----译坛骁将耿升 (谢方)
【汉学机构掠影】
法国汉学研究所 (戴仁)
海德堡大学汉学系 (萧瑟)
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及其汉学研究(杨慧林)
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在国古籍藏书 (沈津)
日本与中国学有关的学会和研究会 [日]代田智明
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 [日]绪形康
【汉学研究动态】
“现代中国文学场”国际研讨会 (荷兰)贺麦晓
“中西文化关键词”计划 (任可)
“海外汉学研究现状及其对策研讨会 (张西平)
80年代以来国内汉学出版物一瞥 (任大援)
(二)、世界汉学
世界汉学,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又称中国学。世界汉学,与汉学研究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汉代人研究经学注重名物、训诂,因而后世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中国学,也称“中国研究”、“汉学”。国外对中国研究的统称。有广狭两义。广义指研究中国的哲学、宗教、历史、政治、经济、艺术、语言等各门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指研究中国的文献、语言和文学。在现阶段,中国学的研究重心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世界汉学,研究对象:从世界汉学发展的历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实际上是研究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整个中国的学问。由于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而且世界汉学最初发轫于汉语文领域,因而学术界一直将世界汉学的名称沿用下来。也有学者用中国学来称呼传统的汉学。世界汉学以整个中国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世界汉学,包括了中国的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的世界汉学,只涉及哲学、宗教、历史、语言文字等部分社会科学,诸如传统的版本、目录、校勘、音韵、训诂、考证等。从课题方面看,世界汉学,已涉及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发生和将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态,从学科体系看,世界汉学已经囊括了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所有知识形态。
世界汉学,学科历史:汉学的产生发展,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有联系,又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普遍发展相关联。一般认为,汉学萌芽于16~17世纪来华传教的教士的著述中。400余年里,汉学经历了发轫期、确立期、发展期和繁荣期4个阶段:
(1)世界汉学发轫期(16世纪末-17世纪末) 西方对于中国的了解早在古希腊就已开始。但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则始于16世纪末。第一本专门讲述中国的书是1585年在罗马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门萨多著)。该书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有影响的早期著作还有《中华帝国志》、《中国改朝及中国基督教现状》、《中国度量衡考》等。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对中国的研究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性。
(2)世界汉学确立期(18世纪初-19世纪初) 18世纪初清王朝和罗马教皇有“仪礼”之争,刺激西方各派传教士对中国礼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科学院派来的优秀传教士,拟定了具体而系统的中国研究项目:中国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史;中国古今通史;汉字的起源;中国的动植物和医学等自然科学史;中国各门艺术的历史;中国现状 ,国家治安、政局和习俗,矿产和物产等。其结果出现了一批汉学成果:《中国仪礼论》(李明)、《鞑靼史》(刘应)、《书经以前之时代与中国神话之关系》(马约瑟)、《中国通史》(冯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荣)、《大唐史纲》(宋君荣)。而作为18世纪汉学双璧的是杜赫德编著的《中华帝国史全志》(共 4 卷)、当时北京教士研究中国成果汇集《中国杂纂》(共16册)。在18世纪法国教士汉学 成果的 基础上,19世纪初出 现了法国雷慕沙(1788~1832)和德国克拉勃罗德(1788~1830)两位博学多才的汉学大师。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历史、语言、文学、宗教、地理学等众多领域。两人于1818年联合发起成立亚洲协会 ,发行期刊《亚洲学报》,主要刊发汉学研究成果。随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立(1823),刊《皇家亚洲学会会报》。以此为标志,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
(3)世界汉学发展期(19世纪中后期) 这一时期正是西方试图将中国殖民化,与中国政府发生政治、军事冲突的时期。西方各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研究,改变了法国垄断汉学的局面。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奥地利、俄国都有一批卓有成绩的汉学家:法国继雷慕沙之后有儒莲、毕瓯、巴参,荷兰有霍夫门、施古德,德国有奚伯尔特、晓特、甲柏连,英国有理雅格、毕尔、卫烈亚力,俄国有萨哈诺夫、帕底雷阿斯 、白莱脱胥乃德、伊凡诺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乔玛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国天文学,晓特的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仍有价值,毕尔开中国佛教文献学的先河,乔玛成为公认的藏学创始人。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不少汉学家集中毕生精力翻译中国古代典籍,译文水平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理雅格以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求准确地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书经》、《诗经》、《孟子》、《 春秋左传 》、《 易经 》、《孝经》、《道德经》和《离骚》,成为汉籍西译大家。
(4)世界汉学繁荣期(20世纪-现在) 20世纪近百年的汉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世纪初期,甘肃敦煌石窟藏经洞被发现,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汉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写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汉学家来到敦煌考察,并掠走大批文物文献。这批珍贵的文物文献令汉学界震惊。以此为契机,促进汉学研究的新发展。西方一些大学纷纷设立汉学课程,成立专门的汉学研究机构,出版专门的汉学研究期刊。如法国巴黎大学高等中国研究所、荷兰汉学研究会、莱顿大学中国研究所、法兰克福中国学院、美国中国研究所、美国中国学会、美国汉学促进委员会、日本支那学社、日本中国研究所、日本中国学会,前苏联中国学家协会等。此外还有藏学和敦煌学的一些专门组织、机构,这些汉学机构或团体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门汉学杂志。还有研究东方或亚洲的学术刊物也是发表汉学成果的重要阵地。
世界汉学概况: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
(1)、周边国家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就日本文学来说,它接受中国较早,不仅借用中国的语言符号,而且刻意模仿中国古典诗文的内容和形式:袭取意匠,因承手法,摹拟题目,采撷成句。这种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被称作汉文学,后来才有了以假名创作的文学——和文学。所以,日本的学术也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发展史为特色。
(2)、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注重发展该国的汉学研究。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
(3)、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有如下数端: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或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程;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
相关词汇链接:
国学:该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国学,又称国故,可译“ GuoXue ”(音译)、“ Sinology ”(意译,指中国学, 汉学 ,因无别于汉族学而有争议)。狭义的是指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广义主要是根据胡适:“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说法而拓展外延和内涵,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 、 (魏晋)玄学 、(隋唐)道学、 (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 、 (元曲)与(明清)小说 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 、学术体系。因此,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文化和学术成就,包括 历史 、 思想 、 哲学 、 地理 、 政治 、 经济 乃至书画 、 音乐 、 术数 、 医学 、 星相 、 建筑 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另外国学还指学府 ,如太学、国子监。国学也是一门学问,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20年代 始盛。简而言之,国学,就是中国学,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明。此后朝代更替,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
国故学:相对于洋学,而有国学,国故学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中国学、汉学。国学一个特点是概念模糊性。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是国学的外延。国学又可称国故,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中国学、汉学、汉族学)。狭义: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广义:“中国皠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说法而拓展外延和内涵,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 、 (魏晋)玄学 、(隋唐)道学、 (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 、 (元曲)与(明清)小说 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 、学术体系。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标化和学术成就,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都是国学范畴。国学严格定义,目前为止,学界没统一界定。
汉族学: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正面临着严峻的双重挑战:一方面要恢复和弘扬本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有本民族特色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还要追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早日融入国际社会。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汉族自身存在着诸多问题,人口太多,生活太差,在世界范围内,无论在经济或是文化上,汉族仍然属于弱势民族。不少汉人缺乏民族意识,对历史知之甚少,再加上当前社会思想衰微,学术陵夷,所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是不绝如缕。因此提议,创建一门全新的学科——汉族学。汉族学的任务旨在研究汉族的过去、现状和将来。这将是一门涉及多个学术领域的交叉学科。大体可分三部分:汉族文化学:汉族社会学汉族未来学。文化学研究汉人的历史与文化,继承并利用先人的文化遗产,塑造当代汉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学专门研究汉人的身体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展示汉族的生存状况,指出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未来学给合国际形势,探讨汉族今后的发展走向以及在世界的地位等。
中学:清末称中国传统的学术(区别于“西学”)。西学亦称“新学”。与“中学”相对。泛指西方文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特指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文化,成为当时先进人士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根据。

⑺ 徐来的研究成果

1,英汉对照《两千年前的哲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月。(英译者之一)
2,《古籍英译的起始性原则——纪念“信达雅”提出100周年》,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作者之一)
3,《法国汉学家巴斯蒂夫人》,载《汉学研究》2000年第5期。
4,《中外文化交流(上)》,载许光华主编《中国文化概况》,汉语大字典出版社,2001年3月
5,《容易用错的词语》,贺国伟、纪晓静主编,文汇出版社,2002年6月。(作者之一)
6,《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新成果——评〈比较诗学丛书〉》,载《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4期。
7,《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载《中国翻译》2004年第3期。
8,《伦勃朗》,(世界经典画家珍藏系列丛书)(英译汉),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年9月。
9,《〈诗经·国风〉比兴手法英译初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学林出版社2006年7月。
10,《英译〈庄子〉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11,《对外汉语写作教材的编写原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二作者)。

⑻ 国外著名的汉学家有哪些呢

姓名 中文译名 国籍 生卒年月 研究领域
Ferdinand Verbiest 南怀仁,字敦伯,又字勋卿 比利时 1623-1688 西学东渐(天文历法、铸炮等)
Philippe Couplet 柏应理 比利时 1623-1693 中国经典思想译介
Michel Boym 卜弥格 波兰 1612—1659 中国动植物学、医药学、地图学等
Herbert Franke 福赫伯 德国 1914- 中国古代史,重点是宋元史和蒙古史,兼及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和边疆民族史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汤若望,字道未 德国 1592-1666 西学东渐——天文历算
Otto Franke 奥托·福兰阁 德国 1863-1946 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出版了巨著《中国通史》。
Richard Wilhelm 卫礼贤 德国 1873—1930 翻译中国古典经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Wilhelm Grube 顾路柏(又译顾威廉) 德国 1855-1908 中国文化与文学
Wolfgang Bauer 鲍吾刚 德国 1930.2.23-1997.1.14 中国哲学史、思想史
Wolfgang Franke 傅吾康 德国 1912— 明清史;中国近代史;近代东南亚华人碑刻史籍
Алексей Леонтьевич Леонтиев 阿列克谢·列昂季耶维奇·列昂季耶夫 俄国 1716-1786 汉语
Василий Павлович Васильев 瓦西里·巴甫洛维奇·瓦西里耶夫(王西里,魏西里夫) 俄国 1818.2-1900.4 佛教,中国历史、地理、语言、文学
Илларион Калинович Разсохин (Россохин,Рассохин) 伊拉里昂·卡利诺维奇·罗索欣 俄国 1707-1761 汉语
Константин Андрионович Скачков 康斯坦丁·安德列亚诺维奇·斯卡奇科夫(孙琪庭,孔气,孔琪) 俄国 1821-1883 收藏,天文、气象,农业、手工业
Никита Яковлевич Бичурин(Пичуринский) 尼基塔·雅科夫列维奇·比丘林(法号雅金夫,亚金甫) 俄国 1777.8-1853.5 汉语、中国边疆民族史地、中国传统文化
Павел Иванович Каменский 巴维尔·伊万诺维奇·卡缅斯基 俄国 1765-1845 满学,汉语
Павел Степанович Попов(Мао Линь) 巴维尔·斯捷巴诺维奇·波波夫(柏百福,茂陵) 俄国 1842.8-1913.12 汉语、中国政治
Петр Иванович Кафароф 彼得·伊万诺维奇·卡法罗夫(法号鲍乃迪,巴拉第) 俄国 1817.9-1878.12 宗教、汉语、中国边疆史地
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Георгиевский 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格奥尔基耶夫斯基 俄国 1851.10-1893.7 汉语,中国古代史
Борис Львович Рифтин 鲍利斯·李沃维奇·里弗京(李福清) 俄罗斯 1932.9- 中国文学
Владимир Степанович Мясников 弗拉基米尔·斯捷潘诺维奇·米亚斯尼科夫 俄罗斯 1931.5- 俄罗斯汉学史,俄中关系史
Владислав Федо ович Сорокин 弗拉季斯拉夫·费德罗维奇·索罗金 俄罗斯 1927- 中国文学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Меньшиков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缅希科夫(孟列夫) 俄罗斯 1926.2-2005.10 中国古典文学,敦煌写本
Леонард Сергеевич Переломов 列奥纳德·谢尔盖耶维奇·贝列罗莫夫(嵇辽拉) 俄罗斯 1928.12- 中国古代政治史,儒学
Михаил Леонтьевич Титаренко 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季塔连科 俄罗斯 1934.4- 中国哲学、中国政治
Николай Трофимович Федоренко 尼古拉·特拉菲莫维奇·费德林 俄罗斯 1912.10-2000.10 中国文学
Рудольф Всеволодович Вяткин 鲁道夫·弗谢沃洛多维奇·维亚特金 俄罗斯 1910.3-1998.9 中国历史
Сергей Леонидович Тихвинский 谢尔盖·列奥尼多维奇·齐赫文斯基(齐赫文) 俄罗斯 1918.9- 中国近代现代史、俄中关系、苏中关系、日本近现代史
Donald Holzman 侯思孟 法国 1926- 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思想等许多方面,文学方面尤其以中国魏晋南北朝诗与乐府最为突出,同时对于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Edouard Chavannes 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 法国 1865-1918 沙畹一生治学谨严,涉猎广泛,研究中国佛教,考察文物、碑帖,钻研古文字、西域史、突厥史、中国地理、道教、中外关系史等诸多方面。
Grosier 格鲁贤 法国
中国的历史、美术和文学。
Henri Maspero 马伯乐 法国 1883—1945 中国古代史、中国佛教史、道教史、安南语、安南史。
Jacques Gernet 谢和耐 法国 1921- 中国社会和文化史研究
Jean Francoise Foucquet 让·弗朗索瓦·富凯 法国 1665-1741 傅圣泽在中国22—1721),可谓博览群籍,儒、道、诸子,古代经典,近人注疏,都有研究,尤其是协助白晋对《易经》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Jean Pierre Abel Rémusat 雷慕沙 法国 1788—1832 对古代中国的哲学理论、汉语语言、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小说领域,成就更为突出。
Joachim Bouvet 白晋 法国 1656-1730 白晋是一位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对中国《易经》的系统研究。
Joseph de Premare 马若瑟 法国 1666-1736 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学。
Joseph-Francois –Marie-Anne de Moyriac de Mailla 冯秉正 法国 1669-1748 精通满、汉语言,主要研究中国历史、文学,《中国通史》就是其在历史研究方面的成果。
Marcel Granet 葛兰言 法国 1884-1940 葛兰言运用社会学理论及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礼俗,而且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宗教的研究。
Nicolas Trigault 金尼阁 法国 1577-1629 涉及中国政治、历史、教育、宗教、汉语语音等方面。
Paul Demiéville 戴密微 法国 1894—1979 戴密微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兴趣广泛,在佛教、道教、敦煌学、语言学、中国古典文学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他从研究敦煌经卷始,继之及于禅宗、禅意诗、文人诗。尤其是评介中国古典诗歌深入细致,推动了法国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

Paul Pelliot 保罗·伯希和 法国 1878—1945 伯希和精通汉、满、蒙、藏、阿拉伯、伊朗语和其他东方语言,主要研究方面为中亚史、蒙古史、中西交通史尤其是明末清初西洋文化东渐史等方面。
René Etiemble 艾田蒲 法国 1909- 中西文化交流与比较研究
Rolf Alfred Stein 石泰安 法国 1911-1999 不仅包括西藏学,而且还包括汉学与东方学各个方面。他在西藏学研究领域中的研究涉及民间文学、宗教、语言、历史、文化、地理、民族、社会、艺术、建筑、神话和风俗等。
Stanislas Julien 儒莲(茹理安) 法国 1797-1873 研究范围很广泛,他还介绍了有关中国农业、蚕桑、陶瓷方面的汉学书籍,并把一些中国小说、戏曲等译成了法文。
车柱环 车柱环 韩国 1920- 中国古典文学及道教
Robert Hans VAN GULIK 高罗佩 荷兰 1910-1967 中国古代侦探小说创作;中国琴艺与书法;文物收藏与鉴赏
Jaroslav Prusek 雅罗斯拉夫·普实克 捷克斯洛伐克伐克 1906-1980 普实克对汉学的研究涉猎很广,他从一般地对文学材料和文学史的研究,到对一些问题的归纳与提出,涉及到了文学最本质的东西;他能够从亚洲的主流甚至世界的主流看中国文学;他对现代文学的主体性和个性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对传统的叙事性文学的艺术性与读者的关系问题
Benjamin I. Schwartz 史华兹 美国 1916-1999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先秦思想史
Ezra Vogel 傅高义 美国 1930- 当代中国、日本
John King Fairbank 费正清 美国 1907—1991 近现代中国问题研究,涉及中国政治制度、中国外交史及美国的对华政策等
Lawrence J. Lau 刘遵义 美国 1944- 经济学
Patrick Hanan 韩南 美国 1927- 中国古代文学
Paul A. Cohen 柯文 美国 1934- 中国近代史
Philip Alden Kuhn 孔飞力 美国 1933- 晚清中国近代史、海外华人移民史
Robert G. Henricks 韩禄伯 美国 1943- 中国宗教与思想文化
Samuel Wells Williams 卫三畏 美国 1812—1884 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宗教、经济、文学、文字等诸多领域)
Sarah Allan 艾兰 美国 1945- 中国神话,思想史及考古文化
TuWeiming 杜维明 美国 1940- 中国历史、哲学与儒家研究
波多野太郎 波多野太郎 日本 1912- 中国哲学、语言、文学、戏曲。
仓石武四郎 仓石武四郎 日本 1897-1975 汉语研究、汉语教育及辞典编纂
赤冢忠 赤冢忠 日本 1913- 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哲学
渡辺欣 渡边欣雄 日本 1947- 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风水学
福井康顺 福井康顺 日本 1898-1991 中国哲学思想史
荒川清秀 荒川清秀 日本 1949- 汉语言学
吉川幸次郎 吉川幸次郎 日本 1904-1980 中国文学、历史
井上靖 井上靖 日本 1907-1991 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
鹿地亘 鹿地亘 日本 1903-1982 中国近现代政治、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翻译。
内藤湖南 内藤湖南 日本 1866-1934 内藤湖南在中国学方面,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从对中国稀见古籍史料的搜求、考证、编辑、出版,到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划分,对中国文化发展趋势的论证,对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的分析、评论,以及在中国史学史、美术史、目录学史、敦煌学、满蒙史地等领域,也都卓有建树。
青木正儿 青木正儿 日本 1887-1964 中国文学、中国戏曲、中国风俗
狩野直喜 狩野直喜 日本 1868-1947 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戏曲
松枝茂夫 松枝茂夫 日本 1905-1995 中国文学研究、《红楼梦》研究、中国文学翻译
藤堂明保 藤堂明保 日本 1915- 中国语学研究、汉语教育
田中谦二 田中谦二 日本 1911- 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戏曲
武内义雄 武内义雄 日本 1886—1966 中国古代哲学
新岛淳良 新岛淳良 日本 1928- 中国现代史
盐谷温 盐谷温 日本 1878-1962 中国文学、中国戏曲。
伊藤漱平 伊藤漱平 日本 1925- 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翻译与研究
竹内好 竹内好 日本 1908—1977 中国现代文学、鲁迅研究
Goran Malmqvist 马悦然 瑞典 1924- 马悦然在中国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从古汉语语法和音韵分析到四川方言调查,从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到当代朦胧诗的译介,他的学术研究涉猎了中国语言学与中国文学的众多领域。
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高本汉 瑞典 1889—1978 汉语音韵学;方言学;词典学;文献学;考古学
Torbjorn Loden 罗多弼 瑞典 1947- 侧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国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他又专攻朱熹和戴震哲学。
Алексей Петрович Рогачев 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罗加乔夫(罗高寿) 苏联 1900.1-1981.4 中国古代文学史,汉语
Васи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Алексеев 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阿列克谢耶夫(阿理克) 苏联 1881.1-1951.5 中国文学(文学翻译和文学史),中国民间文化(书法、年画、古币、民俗等),汉语(研究与教学)
Francois Xavier 方济各·沙勿略 西班牙 1506-1552 沙勿略作为“教皇特使”前往东方传教,其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在东方的宣教活动能使“适应”策略系统化并突出其可实施性。而沙勿略的历史功绩也就在于为“适应”策略确立了一系列的原则。
Mendoza Juan Gonzalez De 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 西班牙 1545-1618 中国文化史
Harold Zvi-Schifferin 哈罗德·史扶邻 以色列 1922- 史扶邻教授的专业兴趣始终是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他主要通过研究孙中山来研究中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发展之路和治国的经验。
Giuseppe Castiglione 郎世宁 意大利 1688-1766 西洋绘画
Martino Martini 卫匡国 意大利 1614—1661 中国历史、地理和文化
Matteo Ricci 利玛窦 意大利 1552—1610 中西文化交流,主要涉及数学、地理学、天文学、语言学等
Michele Ruggleri 罗明坚 意大利 1543-1607 传教士汉学
Paolo Santangelo 史华罗 意大利 1943- 史华罗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明清史的研究,他从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进入明清文学史领域,但并不仅仅从经济基础研究中国,而是从“情感”变化研究入手,进入上层建筑的核心“文化”意识,力求论证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意识的变化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Alexander Wylie 伟烈亚力 英国 1815-1887 向西方介绍中国历史、文化与科技;将西方近代高等数学等科学知识传入中国。
Arthur David Waley 阿瑟·戴维·韦利 英国 1889-1966 中国历史文化翻译与研究
David Hawkes 戴维·霍克思 英国 1923- 中国古典文学译介
David N. Keightley 吉德炜 英国 1932- 中国古代史研究
Herbert Allen Giles 翟理思 英国 1845-1935 中国语言、文化、文学研究及翻译
James Legge 理雅格 英国 1815-1897 中国历史与文化,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翻译
Joseph Needham 李约瑟 英国 1900—1995 中国科学文化史
Robert Morrison 马礼逊 英国 1782—1834 汉语研究及辞书编纂

⑼ 中国汉学界和海外汉学各有什么特点

汉学,西文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又称中国学。 研究对象从汉学发展的历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实际上是研究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整个中国的学问。由于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而且汉学最初发轫于汉语文领域,因而学术界一直将汉学的名称沿用下来。也有学者用中国学来称呼传统的汉学。汉学以整个中国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汉学包括了中国的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的汉学只涉及哲学、宗教、历史、语言文字等部分社会科学,诸如传统的版本、目录、校勘、音韵、训诂、考证等。从课题方面看,汉学已涉及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发生和将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态,从学科体系看,汉学已经囊括了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所有知识形态。 学科历史汉学的产生发展,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有联系,又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普遍发展相关联。一般认为,汉学萌芽于16~17世纪来华传教的教士的著述中。 400 余年里,汉学经历了发轫期、确立期、发展期和繁荣期4个阶段。 发轫期(16世纪末~17世纪末) 西方对于中国的了解早在古希腊就已开始。但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则始于16世纪末。第一本专门讲述中国的书是1585年在罗马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门萨多著)。该书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 。有影响的早期著作还有《中华帝国志》、《中国改朝及中国基督教现状》、《中国度量衡考》等。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对中国的研究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性。 确立期(18世纪初~19世纪初) 18世纪初清王朝和罗马教皇有“仪礼”之争,刺激西方各派传教士对中国礼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科学院派来的优秀传教士,拟定了具体而系统的中国研究项目:中国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史;中国古今通史;汉字的起源;中国的动植物和医学等自然科学史;中国各门艺术的历史;中国现状 ,国家治安、政局和习俗,矿产和物产等。其结果出现了一批汉学成果:《中国仪礼论》(李明)、《鞑靼史》(刘应)、《书经以前之时代与中国神话之关系》(马约瑟)、《中国通史》(冯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荣)、《大唐史纲》(宋君荣)。而作为18世纪汉学双璧的是杜赫德编著的《中华帝国史全志》(共 4 卷)、当时北京教士研究中国成果汇集《中国杂纂》(共16册)。在18世纪法国教士汉学 成果的 基础上,19世纪初出 现了法国雷慕沙(1788~1832)和德国克拉勃罗德(1788~1830)两位博学多才的汉学大师。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历史、语言、文学、宗教、地理学等众多领域。两人于1818年联合发起成立亚洲协会 ,发行期刊《亚洲学报》,主要刊发汉学研究成果。随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1823),刊《皇家亚洲学会会报》。以此为标志,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 发展期(19世纪中后期) 这一时期正是西方试图将中国殖民化,与中国政府发生政治、军事冲突的时期。西方各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研究,改变了法国垄断汉学的局面 。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奥地利、俄国都有一批卓有成绩的汉学家:法国继雷慕沙之后有儒莲、毕瓯、巴参,荷兰有霍夫门、施古德,德国有奚伯尔特、晓特、甲柏连,英国有理雅格、毕尔、卫烈亚力,俄国有萨哈诺夫、帕底雷阿斯 、白莱脱胥乃德、伊凡诺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乔玛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国天文学,晓特的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仍有价值,毕尔开中国佛教文献学的先河,乔玛成为公认的藏学创始人。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不少汉学家集中毕生精力翻译中国古代典籍,译文水平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理雅格以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求准确地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书经》、《诗经》、《孟子》、《 春秋左传 》、《 易经 》、《孝经》、《道德经》和《离骚》,成为汉籍西译大家。 繁荣期(20世纪) 20世纪近百年的汉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世纪初期,甘肃敦煌石窟藏经洞被发现,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汉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写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汉学家来到敦煌考察,并掠走大批文物文献。这批珍贵的文物文献令汉学界震惊。以此为契机,促进汉学研究的新发展。西方一些大学纷纷设立汉学课程,成立专门的汉学研究机构,出版专门的汉学研究期刊。如法国巴黎大学高等中国研究所、荷兰汉学研究会、莱顿大学中国研究所、法兰克福中国学院、美国中国研究所、美国中国学会、美国汉学促进委员会、日本支那学社、日本中国研究所、日本中国学会,前苏联中国学家协会等。此外还有藏学和敦煌学的一些专门组织、机构,这些汉学机构或团体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门汉学杂志。还有研究东方或亚洲的学术刊物也是发表汉学成果的重要阵地。

海外汉学:

世界汉学概况: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

周边国家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就日本文学来说,它接受中国较早,不仅借用中国的语言符号,而且刻意模仿中国古典诗文的内容和形式:袭取意匠,因承手法,摹拟题目,采撷成句。这种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被称作汉文学,后来才有了以假名创作的文学——和文学。所以,日本的学术也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发展史为特色。

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注重发展本国的汉学研究。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

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有如下数端:(1) 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或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程;(2) 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3) 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

汉学与汉学研究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

②汉代人研究经学注重名物、训诂,因而后世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

~~

⑽ 法国远东学院的学院成果

法国远东学院有两项成果最引人注目。
1. 对柬埔寨吴哥窟的研究和考察
1907年起法国远东学院开始对吴哥窟作系统性的调查,这项工作曾长期因柬埔寨政局动荡而停止,于1990年代重新展开。
2. 汉学方面的成果
法国汉学研究的成果,和法国远东学院是密不可分的。很多著名的法国汉学家,例如沙畹、伯希和、马伯乐等,都曾长期供职于该学院。伯希和於1908年找到一大批敦煌文献,更加是汉学史上一件重要大事。此批文献运回河内,其後转运至法国,此批文献促使了法国敦煌学的蓬勃发展,也使法国於该领域中一直走在世界前沿。
此外,法国远东学院在越南研究、东南亚研究、日本学研究、印度学研究等多方面皆有卓越建树。

阅读全文

与法国汉学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
设计创作版权合作合同范本 浏览:482
省知识产权局侯社教 浏览:51
道闸3C证书 浏览:820
土地使用权期满地上建筑物 浏览:455
武汉圆通快递投诉电话 浏览:33
马鞍山到开原 浏览:797
版权标记放在哪里 浏览:441
创造与魔法陪配方 浏览: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