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熊猫的详细介绍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动物,是被全世界公认的自然遗产和活化石,从其祖先出现到现在至少有八、回九百万年。研究大答熊猫对研究整个生物进化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大熊猫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内,主要以竹茎、竹叶和竹笋为食,偶尔也捕食小动物。无固定巢穴,边走边吃,喜单独活动,四处游荡。
(1)成果熊猫扩展阅读: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
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小,体毛也较前者为细,腹毛棕色不明显,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
㈡ 大熊猫科研野化放归取得阶段性成果了吗
据介绍,我国建成了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为主体的圈养大熊猫种群繁育发展体系。通过几十年努力,成功攻克了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存活难三大难题,并进一步加强大熊猫遗传学研究与管理,推动种群单位间的基因交流,种群发展的重点从单纯的数量增长向提高遗传质量转变。
“将人工圈养繁殖的野生动物野化训练后放归自然、补充野外种群、增加野外种群遗传多样性,是濒危野生动物繁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恢复和重建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和民说,大熊猫成功放归自然需通过3个阶段来判断:一是具备野外生存能力;二是在野外找到配偶;三是在野外有后代。只有3个阶段都成功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放归自然。
㈢ 关于熊猫的详细资料
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大熊猫的标准中文名称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一样的熊”。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3)成果熊猫扩展阅读
保护级别:
1、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2、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8年 ver 3.1————濒危(EN)。
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4、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
因为大熊猫是世界上极其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其生存和保护现状,为世人所关注。
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促进野外和饲养大熊猫的繁殖,完善和强化管理手段,采取科学的方法,为大熊猫的生存创造必需的条件,稳定进而发展大熊猫种群数量,发展和恢复大熊猫的潜在栖息。
㈣ 大熊猫“成就”患病现状如何
3月4日,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获悉,2016年9月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经过国家林业局审批后去到杭州动物园参与科普教育展示的大熊猫“成就”最近患病了。
据了解,“成就”最终被确诊为急性胃扩张伴胃大量积食潴留。在收到“成就”患病的消息后,成都大熊猫基地专家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在2月27日赶赴杭州,与当地邵逸夫医院、杭州动物园三方一起合力对“成就”进行救治。
据介绍,结合本次手术特点和大熊猫习性,术后7天内必须禁食,所有营养物质完全依靠静脉输入,且必须在全身麻醉状态下完成,更为严重的是:其一,大熊猫麻醉清醒后,随时可能撕开腹部缝合线,引起腹部缝合口裂开,导致手术失败;其二,胃切开术可能面临缝合瘘,导致胃内液体漏入腹腔引发腹膜炎;其三,急性胃扩张后的胃麻痹随时可能出现胃液返流,导致吸入性肺炎引发呼吸窒息。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发生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动物的死亡,这给医疗和护理团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尽管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杭州动物园组成的联合抢救团队24小时昼夜不停的抢救治疗和精心护理,但手术后48小时内,大熊猫“成就”已经出现3次非常严重的胃液返流。尽管3次胃液返流被成功化解,但目前“成就”的生命危险警报仍未被解除。接下来的时间里,是否还会出现胃切口缝合瘘以及其它术后并发症都还很难判断。
大熊猫的急性胃扩张伴胃内大量积食潴留在圈养大熊猫历史上国内外尚无文献报道,对于该病的诊疗尚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尽管面对诸多困难,联合医疗护理团队依然24小时昼夜不停地密切关注“成就”术后病情发展变化,并根据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医疗支持和护理措施调整,期待“成就”尽快脱离危险期并早日康复。
㈤ 大熊猫有多少只
截止到2020年11月份,大熊猫的数量还没有官方进行统计。以2019年为例,2019年共繁殖大熊猫37胎60只,存活57只,全球圈养大熊猫数量达到600只。同比2018年,圈养大熊猫数量净增52只,增长率为9.31%。
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再创新高,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圈养种群已基本形成。以此为基础,为促进野生种群复壮的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工作也正稳步开展。
(5)成果熊猫扩展阅读:
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为主体的圈养大熊猫科研繁育机构,深入推动技术创新,建立了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与数十家国际保护机构和组织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累计取得了近百项国家专利和重大科技成果。
攻克了大熊猫配种、繁殖、育幼方面的难题,并通过全国大熊猫繁育配对,推动基因交流,进一步加强了大熊猫遗传学研究与管理。
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身体不同部分的皮肤厚度也不一样,体背部厚于腹侧,体外侧厚于体内侧,皮肤的平均厚度约为5毫米,并且色白而富有弹性和韧性。
㈥ 南京熊猫电子有限公司的科技成果
项目名称及型号 获奖级别 新一代农村卫星电视安全接收系统 部 级 地铁清分和自动售检票系统 部 级 37L06型大力神液晶电视软件 市 级 PE54750X型示波器校准仪自动测量系统 部 级 CM-7彩色分析仪 国家教委 调频广播副载波信息服务系统 省级 MCJ—18型彩电生产线 信息产业部 熊猫3201型数字卫星电视接收机(DVB—S) 信息产业部 数字卫星接收系统控制软件 市级 兼具外语教学功能的DVD视盘机 省级 熊猫牌3801型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接收机顶盒 市级 熊猫OA系统软件 市级 陶瓷片/振子自动分选系统软件 市级 熊猫牌PM828 GSM/ GPRSPCMCIA卡 市级 熊猫卡口系统软件 市级 片式压电陶瓷及其器件网络自动分选仪 市级 SMD石英晶片自动分选系统 市级
㈦ 我国对大熊猫进行的保护措施及成果
中国政府早已意识到大熊猫处境的严峻,所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大熊猫进行保护。
1.通过立法对大熊猫进行保护,在立法方面已作了大量工作,先后制定了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多种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中规定:"国家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大熊猫列为一类保护动物",而且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作了详细的规定。《森林法》和《环境保护法》也有明确规定,为了有效的打击和制裁不法分子猎杀和走私大熊猫的违法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7年通过的刑法补充案进一步强调,对走私、捕杀大熊猫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将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可并处罚款和没收财产、情节严重的可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并没收全部财产 "。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为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大熊猫的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中国政府自1963年以来,在秦岭、岷山、大相岭、小相岭等6大山系,先后建立了14个大熊猫" 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对大熊猫密集的地区和栖息地实施有效的保护。在保护区内,坚持常年巡逻检查,抢救生病和挨饿的大熊猫,制止和惩处危害大熊猫的犯罪行为。同时进行治山治水,恢复植被,防治各种自然灾害,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野外生息的干扰,为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大熊猫的未来前景
从已经发现的化石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熊猫的发展经历了始发期,成长期,鼎盛期,现在已开始进入衰败期。
目前正以极为稀少的数量侥幸存世的局面而引起了人们的深切忧虑和关注,对它未来的命运也就牵动着亿万人们的心弦。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科学团体和科学家们都在积极地投入对大熊猫的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以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方法,开拓出新的局面,使大熊猫能摆脱濒危的境地,得以永续繁衍,与人类存。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的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有的保护区的种群数量还略有增长。大熊猫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熊猫种群生殖率大于1就意味着种群将继续缓慢地发展。这一研究成果激励了科学家以更大的努力,从各个方面去推动这个良性的进程。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的实施,对大熊猫野生种群的延续,即可发挥重大作用。大熊猫异地保护工程,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进展,饲养繁殖大熊猫的成活率已有显著的提高,由以前平均成活率的31.8% 提高到1998年以后平均成活率的67.74%这就证明现有人工饲养的大熊猫种群是能够得到维持和发展的。大熊猫异地保护工程的实施,还可有力的推动人工饲养种群数量的增长。
从全局看,中国的大熊猫就地保护工作和异地保护工作都正在扎扎实实地向深度进军,作为保护大熊猫的系统工程,正在逐步形成其综合性、科学性和连续性。人们保护大熊猫和生态环境的意识也在不断深入和普及。这一切都在加强我们保护大熊猫的信心和决心,推动保护大熊猫事业的发展。
㈧ 谁知道有关大熊猫的资料(图片)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熊猫从分类上讲属於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熊猫这种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却是长期自然历史选择适应的结果。野生熊猫生活在人迹罕见的高山深谷密林之中,并且过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这里所讲熊猫的活动,是从生态学研究范畴这个角度出发,探讨研究熊猫的巢域与核域、活动节律与作息制度、活动与能量消耗及采取的对策。
野生熊猫栖息於密林之中,它们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熊猫平时孤居,到了繁殖季节,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唱出一曲曲恋歌,由此开始进行各种求爱活动。熊猫是属於多雄争配制。它们一生中产仔数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於熊猫生殖能力和育幼行为两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熊猫的种群增长十分缓慢,如保护管理跟不上,则数量日趋减少。
大熊猫主食竹子,也嗜爱饮水,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大熊猫每天至少饮水一次,有的地方虽然食物很丰富,缺了水,也难以找到大熊猫的身影。到了冬季,当高山流水被冰冻结以后,有的大熊猫也可能因为留恋自己家园的隐蔽条件和食物基地而不惜长途跋涉,沿沟而下,到谷中去饮水,然后返回家园。大熊猫取水总是求近舍远,日复一日地走出一条明显的饮水路径。它们到了溪边,以舔吸的方式饮水,若溪水结薄冰或被砂砾填没,则用前掌将冰击碎或用爪挖一个大约25x20米的浅坑舔饮。大熊猫以竹类为主要食物,而竹类却难以消化、吸收。由此,使大熊猫的能量摄入受到极大的限制,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考虑到尽量多地摄入能量,尽量少地消耗能量。
大熊猫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它动物。当大熊猫听到异常响声时,常常是立即逃避,当逃不掉时,就会像深闺的淑女一般,用前掌蒙面,把头低下,深深地埋在两个前掌中间,并把背脊高高地拱起来。大熊猫的这种姿式,是一种害怕或生气的表现,但它们不主动出击,但是产仔当妈妈的大熊猫,为了下一代的生命安全,却一改过去的温顺脾气,戒备心很重,不允许任何动物(包括人)接近它那神圣不可侵犯的小宝贝。
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这是由於大熊猫长期生活於密密的竹林里,光线很暗,障碍物又多,致使其目光变得十分短浅。此外由於它的瞳孔像猫一样是纵裂的。因此,当夜幕降临的傍晚,它们还能活动
㈨ 大熊猫的种类
大熊猫抄是我国特产动物,袭是被全世界公认的自然遗产和活化石,从其祖先出现到现在至少有八、九百万年。研究大熊猫对研究整个生物进化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大熊猫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内,主要以竹茎、竹叶和竹笋为食,偶尔也捕食小动物。无固定巢穴,边走边吃,喜单独活动,四处游荡。
(9)成果熊猫扩展阅读: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
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小,体毛也较前者为细,腹毛棕色不明显,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