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海过去五年经济发展如何
1月23日上午9点,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在世博中心举行。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应勇做政府工作报告。此次会议会期7天,1月29日闭幕。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要把到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奋力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使全市人民享有共同富裕、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我们要加快建设更有活力、更具竞争力的创新之城,世界级创新人才纷至沓来,高水平创新机构高度集聚,创新活动无处不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们要加快建设更富魅力、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市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包容,人文关怀根植大众,文明美德蔚然成风,中外文化交相辉映,城市记忆深刻隽永。我们要加快建设更加美丽、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绿色产业成为主导,低碳生活成为时尚,蓝天白云、水清岸绿成为常态。
『贰』 上海的发展变化
最近二十年上海的变化
位于兴业路上的“一大”会址纪念馆,这幢房子是上世纪20年代上海市典型民居风格的石库门建筑, 83年前,13位平均只有28岁的革命志士秘密聚集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华民族的命运从此焕然一新。
走进会馆,浓浓的革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了我,对于进去革命的艰辛,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们或许无法体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出现对于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和中国人民有多么重要,但一大12名代表之一的毛泽东主席曾说过的一句话正巧说明了她成立的伟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二楼,“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厅里有一处蜡像群,生动地再现了15位“一大”参加者团团围坐在长桌旁开会的场景,人们眼前仿佛又浮现出80年前那开天辟地的一幕……
1921年7月23日,13位“一大”代表及2位共产国际代表先后到达会场,也就是李汉俊寓所的楼下客厅,房屋的面积不大,陈设布置也很简朴。大会由张国焘主持,毛泽东、周佛海担任记录。
这几年上海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现在整个上海已经有3000多幢高楼拔地而起,我们可以看到我脚下的浦东非常的欣欣向荣。 金茂大厦、国际会议中心等3000多幢高楼如雨后春笋,一批批代表国际大都市面貌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东方明珠"塔上的"景点"连成了"景区","景区"延伸成"新城",今天,520多平方公里的浦东已成为长江龙头上一颗闪亮的明珠。浦东只是上海缔造传奇的一个缩影,近十年来上海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累计超过36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0.7%。
城市在变大,上海人的生活空间也变得宽敞明亮。小阁楼、窄弄堂、亭子间,这些多年以来描绘上海人居住空间狭小的专有词汇,如今已悄然退去。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全市还有30多万户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平方米,其中的3万多户人均居住面积竟不足2.5平方米,小得难以容身。
如今,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13.8平方米,宽敞的居室,优雅的环境,使这座城市的市民近一个世纪以来“为居而忧”的烦恼成为历史。
今天的上海,时刻能感觉到历史和现实、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融合。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人口流动的停滞,上海人的封闭性十分明显,随着现代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上海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汇集海内外华人精英的一代“新上海人”正在诞生,截至去年底,上海市的常住人口达到了1711万人,其中,包括外籍人士的外来常住人口已接近30%。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参观纪念册上,有这样一段话:走进一大会址,我们看到的党领导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艰辛历程,走出“一大”会址,我们感受到的是今天国际性大都市的繁荣。
而当前,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参与国际竞争主力军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与国外著名跨国公司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对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对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极端重要性,对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搞好国有企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按照中央确定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空前活跃,不断解放思想,从中国国情出发,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最突出和最主要的,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在计划与市场关系这个世界性和世纪性难题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如果说90年代上海的城市建设是有形的巨变,那么,无形的工业生产力布局的大调整,则更加蔚为壮观。如果从空中俯瞰,今日上海的城市布局已显示了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宏大气派:以环绕城区的内环线和外环线为界,内环线内主要是商贸、金融等第三产业,展示了新上海的繁荣和繁华;内、外环线之间主要是优良的人居环境;外环线周边是重点工业区和新兴产业区,北边是钢铁基地,南边是石化基地,东边是集成电路基地,西边是汽车工业城。这一崭新的格局,体现了大上海工业经济的不凡实力和水平。
20世纪末,这座中国最大城市在跨入新世纪之时,为自己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GDP连续第九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GDP4180美元,达到世界银行划定的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也就是说,除港澳台地区外,这个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火车头"已经率先进入了全新的站点。
面对过去革命的艰辛与今日上海的繁荣,我们不得不感概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是幸运的,所以作为我个人应该加倍努力,在工作中做到仔细不马虎,踏踏实实地工作,每天工作结束后好好的整理一天所做的事,并将明天要做的工作写在本子上,以免忘记,而在学习上,也不应该松懈,当今的社会唯有多学习,使自己拥有更多的才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时至今天,国际商品交换的扩大和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世界博览会这一国际经济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显得举足轻重,除发达国家外,发展中国家也纷纷要求举办世界博览会。在走向新世纪的行列里,中国正以她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在世界政治、经济、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令世人所瞩目。和平与发展、互促与共进,不仅是12亿中国人民的理想和信念,也是全世界的永恒主题。
面对世纪之交,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意义更显得尤为重要。能否成功举办世界博览会,不仅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建设成就和综合国力,更显示出主办国迈向下一世纪的决心和信心。
『叁』 上海今后五年发展如何
上海今后五年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6.5%左右
上海强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强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上海经济的重大支撑,要率先走出制造业高端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之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和技改投入,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智能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推进华大半导体、华为无线通讯、蔚来电动汽车、海尔智谷等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重大产业项目,集聚更多的“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加快培育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肆』 近五年中国发展新成就有哪些
1、载人航天
2017年9月22日18时许,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受控离轨。
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全部完成,阔步迈进“空间站时代”。
近几年来,中国载人航天相继取得了神舟十号应用性首飞、长征七号首飞、天宫二号稳定运行、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中期驻留、神州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天舟一号推进剂顺利补加等一系列成就。
2019年1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突破探测器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技术,2019年年底前后将发射嫦娥五号,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探月工程将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目标。
一次次“中国高度”的刷新,彰显着国家工程的神圣和荣光。
『伍』 中国2017五年变化中的巨大成就
1、经济方面:
2013年中国首次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
中国GDP超10万亿美元,是日本GDP的2倍。
西气东输,保护环境,扫除雾霾。
南水北调,史无前例。西藏天路,世界屋脊上的巨龙。
高铁2万公里,占世界6成。
鸟巢,世界最大的钢结构体育场钢铁产量,世界16亿吨,中国占8亿吨。
2、政治方面:
一带一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
亚洲投行,由中国主导,打破日本美国控制的亚洲开发银行对亚洲基建方面的垄断。
杭州G20峰会,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版TPP。
3、科技方面:
中国天眼,世界最大的望远镜。北斗卫星,世界排名第二位。
神舟飞船,载人航天;我国是世界第三个把飞行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长征系列火箭,发生成功率、有效载荷都是杠杠的!长征五号,大火箭,世界仅有中美俄能造。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太空进行试验两弹一星,国之重器。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
4、军事方面的成就
辽宁航母,大国霸权。东风21D,专打航母的弹道导弹。
中华神盾,数量占世界第二。预警飞机,从进口到出口。四代重歼,世界第二个能造四代重型歼击机的国家。
大型运输机,战略运输。自造航母,百年梦想终成真。
2017年中国的大事件:
事件一:2017年3月9日,中国首型第四代隐身战役机歼-20已正式进入空军序列。这是世界上第三款入列退役的隐身战役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役机之一。
事件二: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并于4月27日胜利完成与天宫二号的初次推进剂在轨补加实验,这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下一步中国将进入空间站建立阶。
事件三:2017年4月26日上午,中国首艘国产航母001A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下水典礼。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自主设计和制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舰。
事件四:2017年5月5日,中国自主研发的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圆满首飞。从此圆了中国人数十年的大飞机梦,不远的未来,中国人也能够乘坐本人的大飞机游览。
『陆』 改革开放的成果
历经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沧桑巨变。在群星闪耀的30年进程中,资本市场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资本市场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经济学家华生在讲这一句话时,平静的语调中透着一份沉甸甸的厚重感。
循序渐进至巨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层面,GDP翻了几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更大变化则在于人们的社会观念、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改变。“而且这种转变具有不可逆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这30年几乎超过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社会进步。”华生道出了所有中国人的感受。
经过这30年发展,中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了中期,并奠定了城市化的基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迅速提升,经济实力已进入全球前四,中国近代几百年以来的强国梦已开始实现。但是,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也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少风波。华生说,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几乎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怀疑与批评的声音。“其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对中国改革国内批评的声音多,而国际上则往往是肯定的多,外部反而比内部看得更清楚。”
华生认为,正确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是为了今后30年走得更好,因为今后30年发展任务更伟大、更艰巨。目前我国人均收入接近2000美元,从东亚和拉美一些国家发展情况看,在人均收入达到2000美元后都遇到了发展瓶颈,甚至出现停滞和倒退。“今后30年,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非常巨大。”华生说。
他认为,过去30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首先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方向选对了。“即改革坚持了市场化方向,开放坚持了国际化方向。”其次,改革开放的基本战略正确。在中国历史上,方向对的改革却屡屡挫败,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到戊戌变法等基本都以失败而告终。而现代中国改革开放30年第一次打破了这一怪圈,其中重要原因是选择了正确战略——“转化存量、发展增量”。即坚持“双轨战略”循序渐进,通过累积效应引发巨变,使发展又稳又快。“这使在每个阶段的推进中,支持改革的力量都能胜出。”
中国经济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因为当时农村最穷最落后,变革的要求最强烈,改革阻力也最小;后来再到城市改革,包括价格改革等逐步推进。开放也是从个别特区开始,再到部分特区,然后在全国分梯度开放。
“中国改革始自经济改革,自从中央提出‘以人为本’以来,实际上进入社会改革阶段。现在要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改革,都是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后中国还会进入政治改革阶段,这种安排也是坚持了循序渐进原则。”华生表示。
资本市场是重要成果
“资本市场是中国改革开放非常重要的成就之一。”华生总结说。改革开放已经30周年,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到20年。资本市场发展历史虽然比较短,然而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我国股市规模、市值占GDP比重、交易量、交易系统的先进性等,都出现大幅跃升。“中国资本市场短短十几年时间,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国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
资本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是上世纪80年代股份制改革成果的推进。尽管改革开放前10年没有股票市场,但是前10年的改革为其出现打下了基础。“当年公司制改革、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等,为股市打下了基础。”华生说。
另外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又对国企改革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当初单纯的股份制改造阻力重重,而且监管体系不健全,价值很难体现。“而资本市场出现以后,大家看到了上市的好处,看到了资本市场的魅力,这推动了大型国企的股份制改造,并推动了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建立。”
过去中国经济“血液系统”完全靠银行,因此金融风险非常大,累计的金融坏账数以万亿计。资本市场出现以后,逐步发展直接金融,减少了间接金融,降低了整个金融风险。“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开始发挥,有力地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应对新问题要有高超艺术
华生认为,经过30年改革开放,现在我国面临着高速发展后出现的许多新问题。这其中一部分是原来经济体制改革本身没有完成的,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如价格体制尤其是要素价格改革,以及能源、资源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改革等,就是价格双轨制改革没有完成的地方。“另一部分是新出现的问题,比如当前的通胀、人民币升值压力、国际收支双顺差、收入差距扩大、城市化、环境污染等,这些都是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新问题。”
应对上述问题,华生认为一方面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另一方面也需要宏观经济管理的高超艺术。“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改革进行解决,有些问题则并非单纯改革就能解决。如对于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问题,不能简单地市场化、自由浮动就解决问题了,这样反而会出大问题。”
华生表示,在经济领域近年来出现两种问题交织,即经济改革的继续推进与宏观经济管理艺术的问题。“尤其是后一方面问题,即使将来经济改革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经济管理艺术的问题也将永远存在,就如当前的美国、欧洲国家等同样面临头疼的宏观经济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中的国家,对宏观经济管理艺术要求更高。”华生坦言
『柒』 浦东改革的巨变及发展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
春天的阳光照亮了浦江之东的土地,也照亮了上海的锦绣未来。
浦东从此沧桑巨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张王牌,一张面向世界的王牌。
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浦东从一开始就大胆探索,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首先进行改革。浦东在全国最早进行了“小政府,大社会”模式的实践。1993年1月1日,浦东新区政府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大部门制度,党政机构所有职能局仅有10个,全部人员编制800名,是上海其他区机构的1/3,人员的2/3。后来由于发展需要,适当增加了一些部门,南汇划入浦东前也仅有13个部门,1000名公务员,政府机构和行政人员是全国最精简的。与浦东的局长们交谈,常听他们说“换频道”一词,因为他们一个局长往往对接市政府几个部门,有时候一天内向几个部门领导汇报工作,报告内容、对话方式、言语风格都要相应调整。
“小政府、大社会”,还意味着,不需要政府干预的事,减;不需要政府掌的“权”,放;不需要政府管理的事务,转。浦东的社会组织是中国最发达的。比如乐群社工服务社是中国第一个民间社工组织,罗山市民会馆是中国第一个市民会馆。此外,浦东还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了第一套社工职业标准。
开放现代服务业
1995年3月,一批专家、学者30余人在浦东川沙一家宾馆里,“头脑风暴”三天三夜,最终形成了一份报告,提交中央,请求浦东在服务贸易领域对外资先行先试开放。
其时浦东开发开放建设者们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浦东的下一轮开发的重点是什么?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杨周彝回忆道,“专家们讨论认为,应该发展以金融业为首的现代服务业。”但那时,中国改革开放最初只是制造业对外开放,服务业不对外开放,浦东如能率先开放,这将是一个突破。
1995年4月18日,朱 镕基到浦东来视察,看到了那份经过三天三夜讨论出来的请示报告,极为满意,当即作了批示,便形成了后来的国务院“61号文件”。
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建议中央允许浦东新区在服务贸易等领域对外资开放,先行先试。包括:一、允许外资银行在浦东试营人民币业务;二、允许在浦东建立中外合资外贸公司;三、允许在浦东设立中外合资的保险公司;四、允许内地其他省份的外贸公司到浦东设立子公司;五、在外高桥保税区实行某些自由港的政策。
这个文件奠定了浦东发展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浦东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的大幕也随之掀起。
当时有关部门规定外资银行不能经营人民币业务,“61号文件”出台后,允许外资银行在浦东进行经营人民币试点,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杨周彝认为,致力于服务业的改革与开放,这是浦东开发开放最成功的经验之一,是我国加入世贸前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的一次重要探索,对全国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
发生在浦东的先行先试,也是中国进入WTO前夜的预演。而这场预演让浦东再—次站在了新一轮改革开放前沿。
试点综合配套改革
2005年6月21日,一个平常的星期二。新华社一则电讯稿使浦东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浦东将在中国改革进程中三个最艰难的地方实现“三个变”——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
那时,向中央申请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的不止浦东一家,还有深圳、天津滨海新区等。但中央又一次把机遇给了浦东。2005年的初夏,国务院总理温 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上海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这年正好是浦东开发开放走过15年之后,浦东以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特殊身份开始了下一个15年。与以往以政策优惠为主不同的是,国家这次更重视浦东自己体制创新的作用——浦东要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问题结合起来,把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结合起来,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结合起来,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全国改革起示范作用。
随后,一系列重大改革事项陆续出台。国家外汇局批准浦东首家试点美元、欧元、英镑等15个币种的特许兑换业务;率先设立成长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率先建立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自主创新的投资体制;率先探索“以设计公司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新模式”、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视同为生产性企业对待;率先试点生物医药材料检验检疫新模式、缩短审批时间、缩减审批范围;率先出台海关新十条;率先试点进口无纸化通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整合、强化口岸中转功能……
记得当年浦东向中央申请成为试点区时的理由是,积累经验,以点促面,为有效解决改革中的共性问题提供范本;另一方面,把改革风险和试错成本控制在区域范围内。而现在,浦东的许多的改革举措都已成为样本推广到全市乃至全国。
开辟“两个中心”主战场
2009年4月,走过近20年的浦东要再创辉煌。于是,党中央、国务院把目光投向浦东——宣布批准上海建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浦东是核心功能区。随后,又批准上海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浦东的区域面积整整扩大了一倍。
“两区合并”后,浦东不仅拥有着陆家嘴、外高桥、金桥、张江四大传统国家级开发区,又增加了洋山保税港区、上海临港新城等正在快速发展的新的国家重要产业集聚区,如虎添翼。
改革创新,再次成为浦东的主旋律。南汇划入浦东前,原浦东计入机构个数的政府工作部门为13个,是上海其他区县的二分之一左右。新浦东到底应该设置多少个政府部门?在区级机构改革方案制订之初,浦东首先考虑的就是要适应大区域特点,坚决守住两条线:一条是水平线,政府尽可能地小;一条是垂直线,管理层面尽可能地扁平。在对机构进行设置时,曾有过若干备选方案,一类备选方案中委办局的数量少于20个,一类备选方案则超过20。现在的方案是19个,体现了浦东坚持“小政府”管理体制的决心。
浦东的区级机构改革的核心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型。机构有增有减,增加的是需要政府更多承担起的责任,不能简单地看数字多少。而且改革是一个过程,一些领导班子的人选在今后适当机会通过公开选拔、内部竞争上岗等方式,选人用人,择优配强。
更远的目标已经提出,围绕建设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战略定位,计划用10年时间到2020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之际,地区生产总值占上海市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真正成为联系国内外经济的重要枢纽。
时间正在实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当年的战略:“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捌』 上海近三年来的变化
位于兴业路上的“一大”会址纪念馆,这幢房子是上世纪20年代上海市典型民居风格的石库门建筑, 83年前,13位平均只有28岁的革命志士秘密聚集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华民族的命运从此焕然一新。 走进会馆,浓浓的革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了我,对于进去革命的艰辛,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们或许无法体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出现对于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和中国人民有多么重要,但一大12名代表之一的毛泽东主席曾说过的一句话正巧说明了她成立的伟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二楼,“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厅里有一处蜡像群,生动地再现了15位“一大”参加者团团围坐在长桌旁开会的场景,人们眼前仿佛又浮现出80年前那开天辟地的一幕……
1921年7月23日,13位“一大”代表及2位共产国际代表先后到达会场,也就是李汉俊寓所的楼下客厅,房屋的面积不大,陈设布置也很简朴。大会由张国焘主持,毛泽东、周佛海担任记录。
这几年上海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现在整个上海已经有3000多幢高楼拔地而起,我们可以看到我脚下的浦东非常的欣欣向荣。 金茂大厦、国际会议中心等3000多幢高楼如雨后春笋,一批批代表国际大都市面貌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东方明珠"塔上的"景点"连成了"景区","景区"延伸成"新城",今天,520多平方公里的浦东已成为长江龙头上一颗闪亮的明珠。浦东只是上海缔造传奇的一个缩影,近十年来上海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累计超过36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0.7%。
城市在变大,上海人的生活空间也变得宽敞明亮。小阁楼、窄弄堂、亭子间,这些多年以来描绘上海人居住空间狭小的专有词汇,如今已悄然退去。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全市还有30多万户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平方米,其中的3万多户人均居住面积竟不足2.5平方米,小得难以容身。
如今,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13.8平方米,宽敞的居室,优雅的环境,使这座城市的市民近一个世纪以来“为居而忧”的烦恼成为历史。
今天的上海,时刻能感觉到历史和现实、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融合。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人口流动的停滞,上海人的封闭性十分明显,随着现代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上海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汇集海内外华人精英的一代“新上海人”正在诞生,截至去年底,上海市的常住人口达到了1711万人,其中,包括外籍人士的外来常住人口已接近30%。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参观纪念册上,有这样一段话:走进一大会址,我们看到的党领导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艰辛历程,走出“一大”会址,我们感受到的是今天国际性大都市的繁荣。
而当前,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参与国际竞争主力军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与国外著名跨国公司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对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对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极端重要性,对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搞好国有企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按照中央确定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空前活跃,不断解放思想,从中国国情出发,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最突出和最主要的,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在计划与市场关系这个世界性和世纪性难题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如果说90年代上海的城市建设是有形的巨变,那么,无形的工业生产力布局的大调整,则更加蔚为壮观。如果从空中俯瞰,今日上海的城市布局已显示了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宏大气派:以环绕城区的内环线和外环线为界,内环线内主要是商贸、金融等第三产业,展示了新上海的繁荣和繁华;内、外环线之间主要是优良的人居环境;外环线周边是重点工业区和新兴产业区,北边是钢铁基地,南边是石化基地,东边是集成电路基地,西边是汽车工业城。这一崭新的格局,体现了大上海工业经济的不凡实力和水平。
20世纪末,这座中国最大城市在跨入新世纪之时,为自己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GDP连续第九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GDP4180美元,达到世界银行划定的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也就是说,除港澳台地区外,这个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火车头"已经率先进入了全新的站点。
面对过去革命的艰辛与今日上海的繁荣,我们不得不感概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是幸运的,所以作为我个人应该加倍努力,在工作中做到仔细不马虎,踏踏实实地工作,每天工作结束后好好的整理一天所做的事,并将明天要做的工作写在本子上,以免忘记,而在学习上,也不应该松懈,当今的社会唯有多学习,使自己拥有更多的才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时至今天,国际商品交换的扩大和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世界博览会这一国际经济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显得举足轻重,除发达国家外,发展中国家也纷纷要求举办世界博览会。在走向新世纪的行列里,中国正以她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在世界政治、经济、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令世人所瞩目。和平与发展、互促与共进,不仅是12亿中国人民的理想和信念,也是全世界的永恒主题。
面对世纪之交,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意义更显得尤为重要。能否成功举办世界博览会,不仅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建设成就和综合国力,更显示出主办国迈向下一世纪的决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