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中国地质调查百项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百项成果

发布时间:2021-09-15 08:52:31

Ⅰ 研究工作进展及成果

2003~2006年,项目投入主要工作量有:1:5万矿产地质填图、1:5万航空物探综合编图等各774km2,1:1万~1:2千地质剖面测量70余千米,1:1万~1:5千地质草测计31km2,1:1万岩石剖面测量150km,1:2.5万高精度磁法测量150km2,1:1万激电剖面20km,激电中梯测量1km2,探槽8000余立方米,水系沉积物测量、地化和岩石基岩样7700余件;各类岩石矿石测试分析样品计1300余件,同位素年龄样品5件(条)。

通过项目的实施和资料的综合研究,特别是1:5万航磁、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遥感技术综合手段的运用,不但极大地提升了调查区地质研究工作程度和资源评价效益,而且也获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和认识,包括调查区部分地层系统的重新厘定、岩浆岩石谱系建立、新的构造格局的划分、一些重要矿产的发现和找矿模型的建立,以及重要致矿地物化异常和找矿靶区的选定等。最终项目成果经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专家评审,为优秀级,主要方面包括:

1.部分地层厘定

(1)依据含红山铁矿层顶部与上覆寒武系西双鹰山组之间普遍存在的一层厚度不大但十分稳定、分布广的震旦系大理岩,并在该大理岩底部发育一层沉积砾岩,砾岩中存在磁铁矿砾石,以及所见含铁矿层下部的镁质碳酸盐岩建造,大体可与东部马鬃山一带含叠层石的蓟县系相对比,故将左国朝等(2005)厘定的青白口系大豁落群改为蓟县系平头山组。

(2)原1:20万牛圈子幅火石山地区的震旦系平头山组,按其内部所夹片理化中基性火山岩,可与东部有U-Pb年龄为421.2Ma的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岩性相对比,故从中部分解为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而其上以推覆体形式产出的厚层白云质灰岩仍归属于蓟县系平头山组。

2.构造-岩浆岩

(1)研究提出以庙庙井-双鹰山断裂为分界,以北归属于东天山古陆系统,以南为塔里木大陆系统的构造格局方案。其中的东天山古陆系统又以近东西向的火石山-牛圈子和北西向勒巴泉-野马街早古生代三大裂谷系、火石山-牛圈子晚古生代坳拉槽及砂井-平头山北西向帚状构造体系为调查区北半部的Ⅲ级构造单元,南半部则为塔里木地块北部陆缘的多旋回裂谷带。到二叠纪末,两陆块才通过陆陆碰撞连接为欧亚大陆的部分。按岩石类型组合、沉积建造、构造岩浆和热变质事件的时间演化序列,提出两古陆系统的成核和克拉通化完成主要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为活动陆缘初始裂解和陆壳增生阶段,早古生代为大陆裂谷和陆壳广泛生长期,晚古生代以岩浆底侵隆升造山为特征,中新生代以陆内演化和大型走滑断裂发育为标志。

(2)提出岩浆作用最早为新元古代南华纪的勒巴泉S型花岗闪长片麻岩套(766±47Ma);加里东期的岩浆作用事件主要以大陆裂谷伸张机制下的双峰式火山构造组合为特征。这既包括寒武-志留纪的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也包括准(同)时代的窑洞努如—野马街一带的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序列的中酸性侵入体;而华力西期的岩浆作用则明显为一种隆升造山过程中由底侵的基性岩浆与地壳重熔型长英质岩浆共同构成的双峰式火山构造组合,其中的怪石山含铜镍矿化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404~386Ma)是这一模式底侵岩浆的典型代表,隶属于塔里木古陆系统中的岩浆作用,在调查区范围内一般不甚发育。除黑山含铜镍矿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可能与加里东期塔里木陆缘裂谷作用有关外,主体以晚古生代大陆裂谷岩浆作用事件为特征,典型的如泥盆纪墩墩山群的火山沉积建造和部分中酸性侵入体。

3.找矿及重要突破

(1)项目新发现矿产地12处,按工业类型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和非金属4类;按成矿类型包括岩浆型、沉积变质型、斑岩-矽卡岩型、热液和构造蚀变型等。其中,岩浆型以新发现的怪石山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岩浆型铜镍矿化为代表。据地磁和激电剖面测量资料,深部有良好的激电异常存在,预测该矿化有成中型规模矿床的潜力条件。沉积变质矿床以新发现的岔路口铁矿点位为代表,该矿点向北可与已知红山铁矿五矿区的磁异常和蓟县系含铁岩系相连,向西同四、三、二矿区也同处于一成矿构造带上。而且,据1:5万航空磁测和γ测量成果揭示,在已知铁矿区之北的砂井—营毛沱一带还有高强度和大范围航磁异常存在,其磁异常强度和特征完全可与已知矿床相对比。按范围和规模,有成超大型规模的资源远景。斑岩-矽卡岩型矿化(点)以星海钨矿为代表,经地物化和地表浅部工程揭露,有成中型矿床的远景规模。热液脉型和构造蚀变岩型以新发现的白石滩金锑矿化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除上述外,新发现的矿点(化)还有拾金滩的铜金矿化和蚀变带、三道梁的铁锌矿化点、一口井银铅锌多金属矿化和铁帽带、独山东铜钨多金属矿化蚀变花岗岩体等。从地表勘查和物化探测量来分析,都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分别建立了它们的找矿模型并进行了资源量预测。

(2)在调查区,共圈定航磁异常22处、γ能谱异常4处,其中与铁矿有关的异常有14处、化探综合异常15处,包括甲类异常5处、乙类异常3处、丙类异常7处,其内属致矿异常有8处。按异常元素组合,以火石山和交瑞口布两断裂为界,可将调查区化探异常分为北、中、南3带。其中火石山以北的北带主要是以长城系古硐井群的绿片岩相变质碎屑岩、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的火山沉积岩系和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为背景的Au,Ag,As,Sb,Hg,Cu,Pb,Zn,W,Mo组合的综合异常带;中带为火石山-交瑞口布两断裂带间以寒武-奥陶系沉积碎屑岩系为背景的Au,Cu为主,Zn,Mo,Pb,Sb综合异常带;南带位于交瑞口布南,以青白口系、震旦系和寒武-奥陶系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和一套黑色岩系为背景的Zn,Cu为主,伴生有Mo,As,Sb,W,Sn,Ni,Co等的综合异常带。

(3)确定了Fe,Au,W,Ni(Cu)为调查区的优势矿种,次为Ag,Pb,Zn,Mn等。铁矿以砂井地区蓟县系平头山组的红山式沉积变质铁矿具有极大找矿潜力;金以白石滩和拾金滩构造-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化为主要找矿靶区;钨以星海钨矿有较好发展前景;铜镍以怪石山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岩浆型铜镍矿化最具找矿远景;银铅锌以一口井银铅锌矿化铁帽有较好的成矿和找矿条件;锰以大红山一带的沉积和构造热液型锰矿具有发现新矿床的潜在条件。

(4)总结提出调查区主要有3种成矿系列的矿产,即同生沉积-变质型的铁、锰、磷、钒、铀和重晶石系列,与基性、超基性岩浆作用有关的岩浆型Cu、Ni系列,与中酸性岩浆作用有关的云英岩型、斑岩-矽卡岩型、构造热液蚀变型的贵金属-多金属成矿系列等。在成矿时空演化上,主要发生在中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3个时段内。其中,中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的成矿作用明显是以沉积-变质黑色岩系型铁、锰、铀、钒、磷和重晶石类矿产为特色,可能还包括花牛山类型铅锌银矿。晚古生代基本以内生型成矿系列为特色,包括岩浆型铜镍矿、斑岩-矽卡岩-热液蚀变型的钨、铜、金、铅锌矿化等。地域上,沉积变质型主要集中分布于火石山断裂带以南的地带,而内生型则普遍同晚古生代或华力西期构造岩浆作用事件密切相关。

Ⅱ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的成果荣誉

建所以来,承担国家和地方各类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项目50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11项。先后有2人次获李四光科学研究奖和侯德封奖,20余人获政府特殊津贴。自2001年以来,连续四年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先进单位,2005年获陕西省“文明单位”称号。

Ⅲ 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成果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西南岩溶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四川、重庆、湖北、广东8个省(区、市),岩溶面积78万平方千米。该岩溶地区存在严重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与岩溶石漠化、地下水质恶化、岩溶塌陷和岩溶内涝等典型资源环境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2009~2011年,西南地区连续发生的严重干旱主要分布于岩溶地区,耕地受旱面积1亿余亩,受灾人口60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亿元,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

2003年起,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领导下,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组织西南8省(区、市)地调院等单位,联合实施了“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计划项目。至2011年底,完成了80个工作项目,包括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44项、地下水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示范13项、地下水动态监测3项和综合研究20项。面上工作覆盖了西南8省(区、市),1:5万水文地质综合调查选择了77个典型岩溶流域。

通过调查与探测,查明了不同岩溶环境类型区地下水分布结构、水循环机理、水质与污染现状、生态环境状况和开发利用与保护条件;通过监测与试验,掌握了岩溶水系统形成演变规律与动态变化趋势;通过科技攻关,进行水质、水量和开发利用潜力评价,制定了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区划;通过开发与治理示范,建立岩溶水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与保护优化模式,为面上推广积累了经验。完成1:5万水文地质调查面积20万平方千米,水文地质钻探52000米,综合地球物理探测60000点,岩溶洞穴探测60千米。本项目调查成果为该区抗旱找水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快速确定了找水靶区和取水水源,使得勘探成井率达到了90%以上。

该项目主要取得了6方面成果:

第一,掌握了西南岩溶区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潜力,为该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对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论证,掌握了岩溶地下水可供有效开发利用的潜力。调查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1762.82亿立方米/年,岩溶水允许开采量615.70亿立方米/年,地下水资源潜力为517.38亿立方米/年。区内有2863条地下河,己开发利用的地下河138条,占4.82%,地下河的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第二,查清了岩溶石漠化的分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掌握了岩溶石漠化形成的主要机理,为正在开展的石漠化治理提供了依据。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为11.35万平方千米,占岩溶区面积的22.7%,年平均增长率为1.86%,岩溶石漠化呈不断恶化的趋势。

第三,查清了典型流域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选择不同类型岩溶区,以流域为单元,开展了1:5万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掌握了岩溶干旱、洪涝、地质灾害状况,制定了流域内岩溶水开发工程方案和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区划。这一基础性调查成果已被多个部门应用于调查区开发治理工作中。

第四,针对不同类型区开发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堵洞蓄水、暗河截流、大泉壅水、钻井等多种方式,开展了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拦截地下河形成地下调节水库6座,钻探成井200余口,解决了100余万人饮用水、50万余亩耕地的灌溉用水问题。在云南泸西盆地边缘建成了皮家寨岩溶大泉束流调压壅水开发示范工程(图1),允许开采量6万立方米/天。解决了25660人的饮水困难和36000亩耕地的灌溉用水问题。在贵州省实施了巨木地下河岩溶水开发示范工程,利用地下空间在地下河出口处筑坝拦蓄地下水成库(图2和图3),建成了库容239.2万立方米地下水库1座、300立方米的高位蓄水池1座,解决了区内12000余人和14000余头大牲畜的饮水、缓解了8000余亩农田缺水灌溉。水稻平均增收150千克/亩、总增收水稻90.0万千克/年、油菜增产8.82万千克/年,实现经济收入145万元/年。在广西黎塘镇谢村桥美示范区,开发表层岩溶系统地下水(图4),建设以蔬菜为主的高效农业基地,使蔬菜总产值达1300多万元,增收20%~30%,萝卜单产由过去的2000千克提高到现在的3500~5000千克,年产值达235万元,增收125万元,人均增收350元。

图1 云南岩溶大泉壅水示范

图2 贵州拦蓄地下河示范

图3 贵州蓄水构造机井开采示范

图4 广西表层岩溶泉开发示范

第五,初步建立了西南岩溶石山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实现了地质调查成果的信息化。建立了具有输入、编辑、查询、空间分析、输出等功能的西南岩溶石山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信息系统,为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保护与管理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六,地调与科研相结合,开展了综合性研究工作,实现了地质调查工作的科技创新。在岩溶水资源形成机理、岩溶水资源定量评价方法、岩溶石漠化形成机理与演变规律、表层岩溶带及其对水资源的调蓄功能、岩溶水自动化监测技术、地下河水变化与土地利用关系、碳酸盐岩岩性地层遥感填图技术和岩溶地下水综合探测技术和示踪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Ⅳ 地质调查项目经济效果评价

一、地质调查项目经济效果的含义

经济效果,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地质调查项目的经济效果是指地质调查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地质成果同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之间的比例关系。投入少,产出多即取得的地质找矿成果好,经济效果就高;反之经济效果就低。地质调查项目经济效果评价就是指运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对地质调查项目取得的地质成果和所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来考察、分析和衡量地质调查项目经济效果的管理活动。

地质调查工作与国民经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作不同,有其工作的特殊性。地质调查工作是国家的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处于超前期的位置,而且具有投资周期长、风险高、探索性强、流动性大和地质成果(产品)的不确定性,地质成果难以用数值进行量化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对地质调查项目经济效果评价方法,应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地质调查项目投入是国家的财政资金。国家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和社会长远发展规划对地质工作的需要,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矿产资源储备、战略性的矿产资源等来安排的财政资金,每一个地质项目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都是根据地质调查工作任务目标和地质设计方案进行事先预计的,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同的地质调查项目的投入不能进行比较。

其次,项目投资风险大,地质调查成果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地质工作具有探索性、地质规律的客观性和人们认识地质规律的局限性,地质调查项目的投入具有很大的风险。

第三,地质调查成果是一种提供给国家和社会使用的信息载体(产品),地质成果的占有者和使用者是国家和社会。地质成果报告是信息的载体不能直接为物质生产部门所使用,即使能够为物质生产部门使用还要做进一步的地质勘查工作(如普查、勘探等)。只能用定性的指标而不能用定量指标来表达地质调查成果的价值量。因此,地质成果只能提交国家和社会有关部门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由于地质工作规律的特殊性,地质规律的客观性、地质成果(产品)的不确定性,它与一般其他物质生产部门项目有所不同,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地质调查工作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目前,在我国地质调查项目的经济效果评价还没有可参考的资料,因此,评价地质调查项目的经济效果只能从满足国家宏观经济需要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用定性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和从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实际支出的角度来衡量地质调查项目的经济效果。

对地质调查项目经济效果评价可从3个层次上进行。第一要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来进行经济效果评价,因地质成果用价值量指标衡量有一定难度,目前多数用定性指标考核;第二个层次要从地质调查项目的工作任务和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的角度来进行经济效果评价,主要依据应是任务书中确定的各项工作指标;第三要从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的角度来考核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主要依据应是项目预算执行情况,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投入情况、项目经费结余等几项指标来评价项目的经济效果。

二、地质调查项目经济效果的评价指标

1.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经济效果评价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评价,也可称为“项目目标评价”。评定地质调查项目立项时的目的和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国家、社会、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地质成果的应用情况,应用的结果如何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和社会对地质成果的认可程度,地质成果的社会影响度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如社会影响、经济影响、环境影响、资源利用影响、可持续发展影响等。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任务书中已明确了地质调查项目的任务目标、主要实物工作量、经费控制数以及取得的预期成果。因此,地质调查项目经济效果评价要对照原定目标完成的主要指标,检查项目实际实现的情况和变化,分析实际发生改变的原因,以判断目标的实现程度。判断项目目标的指标应在项目立项时就确定了,一般包括宏观目标,即对地区、行业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影响和作用。

2.根据项目设计预算执行情况评价项目的经济效果

经济效果既然是地质调查工作耗费与劳动所得的比例关系,那么,衡量经济效果的尺度就是劳动消耗的投入量同地质成果的产出量之比,它可以用“调查成本”或“储量成本”来近似地反映地质调查的投入量与实物产出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1)基础地质调查经济效果 如: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

(2)矿产资源评价经济效果: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

3.从项目工作单位的地质调查项目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主要是从工作单位地质调查项目劳动消耗方面评价项目的经济效果

(1)反映活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指标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

(2)反映物化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指标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

(3)反映劳动占用的经济效益指标

它反映实现的货币工作量所占用的固定资金、流动资金的比例关系,其中:

a.固定资产利用率,包括: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

b.流动资金利用率,包括: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

三、项目后评价的基本知识

对项目进行后评价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项目后评价的方法,通过实践,有一整套比较系统完整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工作程序。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我国在项目管理评价方面的有关基本知识,对于地质调查项目的评价有借鉴作用。

1.项目后评价的概念

(1)项目后评价的概念

项目后评价是对已完成项目(或规划)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对项目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确定项目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或规划是否合理有效,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新项目的决策和提高完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同时也为后评价项目实施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2)项目后评价与项目前评估的主要区别

项目后评价与项目前期准备阶段的评估,在评价原则和方法上没有太大区别,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但是,由于评价的时点不同,目的也不完全相同,因此,也存在一些区别。前期评估的目的是确定项目是否可以立项,它是站在项目的起点,主要应用预测技术来分析评价项目未来的效益,以确定项目投资是否值得并可行。后评价则是在项目建成之后,总结项目的准备、实施、完工和运营,并通过预测对项目的未来进行新的分析评价,其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为改进决策和管理服务。所以,后评价要同时进行项目的回顾总结和前景预测。

前期评估的重要判别标准是投资者要求获得的收益率或基准收益率(社会折现率),而后评价的判别标准则重点是前评估的结论,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这就是后评价与前期评估的主要区别。

2.项目后评价的项目分类

项目后评价是以项目前期所确定的目标和各方面指标与项目实际实施的结果之间的对比为基础的。因此,项目后评价的内容范围和项目分类大体上与前评估的范围和分类相同。

项目后评价的范围包括经济、环境、社会和机构发展等4个方面。国外评价项目的分类一般是按项目的效益评价方法和创造效益的资金来源划分,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类:

(1)生产类:如工业和农业。此类项目一般有直接的物质产品产出,通过投入产生并增加产出,其产出可提供更多的税收和财务收入,为社会提供直接的积累。当然,农业是与工业有所不同的生产行业,不少国家把农业另作一类,即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水利灌溉等。

(2)基础设施类:如能源、交通、通讯等行业。此类项目为生产类行业提供生产所必需的服务和条件,一般没有直接的产品产出。这类项目主要依靠社会生产的积累来投入,项目评价的要点是项目的经济分析和社会影响的效果。这类投入主要根据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发展规划来确定。地质调查项目应该属于此类评价。

(3)社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开发类: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社会服务和福利事业、环境保护、人员培训和技能开发等。这类项目由社会的公共积累来开支,一般以生产行业无直接的服务关系,为社会税收的花费行业。一些国家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社会最重要、最根本的投入,这类项目的效益和影响最大最深远,也有单独作为一类项目进行评价的。

3.项目后评估的基本内容

(1)项目目标评价

评定项目的目的和目标的实现程度,是项目后评价所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项目后评价要对照原定目标完成的主要指标,检查项目实际实现的情况和变化,分析实际发生改变的原因,以判断目标的实现程度。判断项目目标的指标应在项目立项时就确定了,一般包括宏观目标,即对地区、行业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影响和作用。有些项目原定的目标不明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如政策性变化或市场变化等,项目后评价要给予重新分析和评价。

(2)项目实施过程评价

项目的过程评价应对照立项评估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时所预计的情况和实际执行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差别,分析原因。过程评价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项目的立项、准备和评估;

②项目内容和建设规模;

③工程进度和实施情况;

④配套设施和服务条件;

⑤受益者范围及其反映;

⑥项目的管理和机制;

⑦财务执行情况。

(3)项目效益评价

项目的效益评价即财务评价和经济评价,其评价的主要内容与项目前评估无大的差别,主要分析指标还是内部收益率、净现值和贷款偿还期等项目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指标。但项目后评价时有以下几点需要加以说明。

①项目前评估采用的是预测值,项目后评价则对已发生的财务现金流量和经济流量采用实际值。并按统计学原理加以处理;对后评价时点以后的流量作出新的预测。

②当财务现金流量来自财务报表时,对应收而未收到的债权和非货币资金都不可计入现金流入,只有实际收到时才作为现金流入;同理,应付而实际未付的债务资金不能计为现金流出,只有实际支付时才作为现金流出。必要时,要对实际财务数据作出调整。

③实际发生的财务会计数据都含有物价通货膨胀的因素,而通常采用的盈余能力指标是不含通货膨胀水分的。因此,对项目后评价采用的财务数据要剔除物价上涨的因素,以实现前后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4)项目影响评价

项目的影响评价内容包括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a.经济影响评价 主要分析评价项目对所在地区、所属行业和国家所产生的经济方面的影响。经济影响评价要注意项目效益评价中的经济分析区别开来,以免重复计算。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分配、就业、国内资源成本、技术进步等。由于经济影响评价的部分因素难以量化,一般只能作定性分析,一些国家和组织把这部分内容并入社会影响评价范畴。

b.环境影响评价 由于各国环保法的规定细则不尽相同,评价的内容也有区别。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包括项目的污染控制、地区环境质量、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

c.社会影响评价 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是对项目在社会的经济、发展方面的有形和无形的效益和结果的一种分析,重点评价项目对所在地区和社区的影响。社会影响评价一般包括贫困、平等、参与、妇女和持续性等内容。

(5)项目持续性评价

项目持续性评价是指在项目的建设资金投入完成以后,项目的既定目标是否还能继续,项目是否可以持续地发展下去,接受投资的项目业主是否愿意并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去实现既定的目标,项目是否具有可重复性,即是否可在未来以同样的方式建设同类项目。

项目持续性的影响因素一般包括:本国政府的政策;管理、组织和地方参与;财务因素;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环境和生态因素;外部因素等。

4.项目后评价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项目后评价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效益评价、社会和环境效益评价,项目可持续分析和综合分析评价等。项目后评价的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指项目的财务评价和经济评价(或国民经济评价),其主要原理与项目前评估一样,只是评价的目的和数据取值不同。项目前评估以预测数据为基础,后评价以实际发生数为依据。

(1)项目后评价的财务分析

项目后评价的财务分析包括盈利能力分析、清偿能力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指标为财务内部收益率和财务净现值。清偿能力分析在后评价阶段主要用于鉴别项目是否具有财务上的持续能力。评价者可从项目的损益与利润分配和资产负债表中考查负债资产比、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重要的工作是按项目的实际偿还能力来计算借款的偿还期。敏感性分析是指在后评价时点以后的敏感性分析,主要用来评价项目的持续性,后评价时项目的投资、开工时间和建设期已经确定,因此,敏感性分析主要是对成本和销售收入两个因素分析。

(2)项目后评价的经济分析

后评价中的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家或地区的整体角度考查项目的费用和效益,采用国际市场价格、价格转换系数、实际汇率和贴现率等参数对后评价时点以前各年度项目实际发生的效益和费用加以核实,并对后评价时点以后的效益和费用进行重新预测,计算出主要评价指标,即经济内部收益率。它的作用在于:与前评估的结论相比较,分析项目的决策质量;以实际的数据和更现实的预测数据对项目的效益作出评价,以指明项目的持续性和重复性的可能性。

(3)经济效益评价的对比指标

1)项目经济效益对比分析指标

项目后评价效益分析一般应对比项目前后和无项目的主要指标,用以分析原因。主要指标如表5-1。表中“前评估预测值”为项目前期评估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数据;“后评价计算值”是以实际发生值为基础,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而得到的数据;“无项目假定预测值”可取项目前期的有无对比数据,或“参照区”的数据。为了使不同时点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号所标的后评价时点的总投资值、成本和销售收入通常可以前评估时点为基准年,剔除物价影响,用以说明真实变化的幅度。

采用该方法可以分析项目后评价效益与前评估效益指标的偏离程度并找出原因。一般表述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及其影响程度的指标有:

——项目实施周期变化率;

——投资总额变化率;

——产品(或服务)产量和价格变化率;

——主要原材料或动力价格变化率;

——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的变化;

——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率的变化。

除了作以上对比外,应将项目的财务收益率与行业基准收益率或银行同期贷款的平均利率相比较,分析其财务效益;还应将项目的经济收益率与社会折现率或银行同期的贴现率相比较,分析其经济效益。

表5-1 效益指标对比示意表

2)企业经济效益指标

由于有些项目后评价时点处于项目投产以后,项目的固定资产已经转交,此时评价项目的效益测算就比较复杂。在可能的情况下,后评价不仅要分析项目的效益指标,而且应分析企业的效益状况。因此,项目相关的企业效益评价往往成为项目后评价的一项重要工作。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考核企业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

5.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方法

(1)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后评价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照项目前评估时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重新审查项目环境影响的实际结果,审核项目环境管理的决策、规定、规范、参数的可靠性和实际效果。实施环境影响后评价应遵循国家环保法的规定,根据国家和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相关产业部门的环保规定。在审核已实施的环评报告和评价环境影响现状的同时,要对未来进行预测。

环境影响后评价一般包括五部分内容:项目的污染控制、区域的环境质量、自然资源的利用、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环境管理能力。

1)污染控制

多数生产性工业项目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控制污染。检查和评价项目污染的主要内容有:项目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及噪音是否在总量和浓度上都达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发的标准;项目选用的设备和装置在经济和环保效益方面是否合理;项目环保的管理和检测是否有效。

2)对地区环境质量的影响

环境质量评价要分析对当地环境影响较大的若干种污染物,这些物质与环境背景值相关,并于项目的三废排放有关。

3)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其中包括水、海洋、土地、森林、草原、矿产、渔业、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保护和再生增值。资源利用分析的重点是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土地利用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等。

4)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项目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其内容包括:人类;植物和动物种群,特别是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重要水源涵养区;具有重大科教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冰山、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和景观及人文遗迹;气候;可能引起或加剧的自然灾害和危害,如土壤退化、植被破坏、洪水和地震等。

5)环境管理

对项目环境管理的评价是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环境监测管理、“三同时”和其他环保法令和条例的执行;环保资金、设备及仪器仪表的管理;环保制度和机构、政策和规定的评价;环保的技术管理和人员培训等。

(2)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

从社会发展的观点来看,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是要分析项目对国家(或地方)社会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包括项目本身和项目对周围地区社会的影响。社会影响评价一般定义为对项目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产生的有形和无形的效益和结果所进行的一种方法。评价的内容有持续性、机构发展、参与、妇女、平等和贫困等六要素。然而,根据项目后评价社会影响分析的需要和各国的现状,应区别不同情况分类进行重点的要素评价。

1)评价的要素及方法

①就业影响 这里主要指项目就业的直接影响。项目的就业评价,可用某个同类于被评项目而又采用了影子价格的已评项目进行对比,其就业率指标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

注:新增就业人数包括项目及其相关的新增就业人数;项目总投资包括直接和间接的投资。

②地区收入分配影响 这里主要是指不同地区的收入分配的影响,即项目对公平分配和扶贫政策的影响。

③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 居民的生活水平包括收入的变化;人口和计划生育;住房条件和服务设施;教育和卫生;营养和体育活动;文化、历史和娱乐等。

④收益者范围及其反映 相关的问题包括;对照原定的收益者,分析谁是真正的收益者;

投入和服务是否达到了原定的对象;实际项目收益者的人数占原定目标的比例;受益组人群的收益程度如何;受益者范围是否合理等。

⑤地方社区的发展 项目对当地城镇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未来发展的影响;社区的社会安定;社区的福利;社区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等。

⑥妇女、民族和宗教信仰 包括妇女的社会地位;少数民族和民族团结;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

社会影响评价的方法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性为主。在诸要素评价分析的基础上,社会影响评价要作综合评价。

6.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在项目投资完成时,进行持续性评价,主要应采用预测的方法,即以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为基础,预测项目的未来。在此基本方法中,实用的分析手段是设计一个“逻辑框架”,用以建立并说明未来的长远目标、效益、产出、措施和投入及其相关的条件和风险。这种分析的前提是项目外部的投资已经结束。

四、地质调查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方法

地质调查项目属于国家经常性财政支出和公益性投资,因此,对地质调查项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是地质调查项目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所谓国民经济评价,就是从国家和社会需求的角度,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采用影子价格、社会折现率等经济评价参数,计算和分析投资与效益情况,以评价投资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

1.评价对象

由于经济效果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分析评价工作,我国规定只对如下几个项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

(1)涉及国民经济若干部门的重大工业、技改投资项目;

(2)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投资项目;

(3)有关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项目;

(4)产品或原材料进出口或替代进出口的投资项目;

(5)技术引进、中外合资、合营项目。

2.基本目标

国民经济评价主要从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两个方面就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进行评价,其基本目标是:

(1)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正常年份所获得的国民收入净值和社会净效益以及与整个投资额的比率,这些指标用来衡量项目对国家和社会的实际贡献;

(2)项目整个寿命周期内获得的总国民收入净值和社会净收入及其与现总投资的比率,这些指标用来衡量项目对国家和社会的总贡献;

(3)投资回收期的计算,衡量项目的投资回收能力;

(4)客观因素变化对项目盈利的影响;

(5)劳动就业目标、收入分配目标、环境保护目标、创汇节汇等社会效果目标。

3.评价程序

一般情况下按图5-7所示的6个步骤进行计算、分析和评价。

图5-7 国民经济评价程序图

4.评价参数

(1)社会折现率(Social Discount Rate)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中重要的通用参数,是资金的影子价格,代表了项目占用资金获得的最低投资收益率。社会折现率的高低取决于项目投资资金量和社会资源的多少。一般地,投资资金量越小,社会折现率越高,投资资金量越大,社会折现率就越低(图5-8),我国规定现阶段社会折现率的取值为12%。

图5-8 社会折现率与总投资关系图

社会折现率的计算,是根据现行价格下的投资收益率的统计值来测定的,其计算公式为: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

式中:B——年收益额;D——年提取的折旧额和无形资产推销额;I——总投资额;i——平均投资收益率(所求的社会折现率);m——所有项目的平均建设期;n——项目平均生产经营期。

(2)影子价格 当社会处于某种最优市场状态下,能够反映社会劳动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产品需求程度的价格。一般而言,影子价格就是项目投入品的机会成本,即资源用于该项目而不能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边际收益。

Ⅳ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应用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需求已经由单一的矿产需求向包括生态地质、农业地质、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等在内的多专业、多学科的需求扩展,与国际地学和全球经济的融合以及地质事业发展的需要,对地质调查成果管理工作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使得市场对地质调查成果的评价、鉴定机制日趋显现,在市场的检验下,其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应用的社会经济效果如何,成为评价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地质调查成果管理工作需要在更高层次、更深内涵方面下工夫。

一、项目成果应用的领域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可以说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会使用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因此,地质调查工作是一个国家非常基础的一项为社会经济服务的专业工作。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主要应用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各级政府的规划、决策和制定相关政策所使用的地质调查成果。如为农业规划服务的农业地质调查成果、为城市规划服务的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为大型重点工程建设服务的稳定性评价、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的资源潜力评价等等。

(2)为企业的投资、开发、经营等提供的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如矿业公司对资源储量的需求、勘查公司对基本地质情况的掌握、旅游公司对旅游资源调查成果的需求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地质调查成果在企业的应用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

(3)为公众了解地学知识提供科普资料的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掌握与地学相关的科普知识的需求增加,从大众媒体增加的地学栏目以及公众的收视率可以印证这一点。提高公众对地学科普知识的了解和对地球环境的关注,认识自然规律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自觉地规范人类的开发活动和人的日常行为,对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4)为地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所使用的地质调查基础资料成果。如围绕认识地质规律、创新地质理论、解释地质现象、研究地质成因等重大地学研究所开展的地质调查项目。地学研究从来就不是孤立进行的,因此,地学研究与地质调查的有机结合,是地质工作的永恒主题。

二、项目成果应用的层次与形式

有需求,才会有应用;注重了应用,才会促进需求。因此,应用与需求是辩证统一的。相对于地质调查成果而言,需求强调的是成果的使用者,应用强调的是成果的生产者,但是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使地质调查成果发挥应有的效果。服务的层次与对象不同,成果应用的层次与形式亦有不同,在这一点上,成果应用的层次与形式,与地质调查的需求层次是一致的。大致可以确定为4个层次,并且不同层次的应用,其形式有所不同。

(1)国家层面的应用:服务对象以国家部委和国家级的社会团体为主,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依据和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举措、重大工程和法律法规。因此,国家层面的应用,要求地质调查成果是区域性、全国性乃至是全球性的综合和集成,具有战略性的高度,提出决断性的建议。这个层次的应用,满足的是国家需求,体现在国家机关的各个部门,因此,其形式以“国家订货”为主。即由国家机关的各部门提出需求,由地质调查部门根据需求提出满足需求的可能与方案,双方签订使用协议,项目完成后,由使用方组织验收。

(2)地方层面的应用:服务对象以省(直辖市)、跨省域的经济发展带为主,应用于流域、县域、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寻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总体的协调。要求地质调查成果具体、明确、适用,针对性强。这个层面的成果应用以省级地质调查队伍为主,对于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在满足国家对地质调查成果需要的同时,可以结合地方的具体需求,由地方政府出资,采取“合作协议”的方式,共同出资,实现国家与地方需求的有机结合。

(3)企业层面的应用(包括社会团体):服务对象以企业、社会团体为主,应用于企业的具体需求,如矿业公司需要寻求新的资源基地,为了降低投资风险,需要获取基础的地质调查成果。企业层面对地质调查成果的需求面大,成果要求单一、具体,有的可能就是一组数据或一个结论,如天津建地铁在什么位置可以过海河。应用于企业层面的成果,特殊的可以采取“合同订货”的方式进行;一般地,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系统服务手段,完善服务功能,建立服务网络,全方位地为企业提供公益服务。

(4)公众层面的应用:服务对象为公众,服务内容以科普为主,通俗易懂,服务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公众媒体都是宣传地学科普知识的载体。

综上所述,地质调查成果的应用领域广泛,应用形式多样。不难看出,从应用的角度讲,地质调查成果的表达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报告和论文,其内容也不应该是单一的技术表述,而应该是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需求对象,提供不同内容和表达的成果。

三、项目成果应用的途径

地质调查最直接的成果是向社会提供公正、客观、科学的系统数据,由使用者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评价结论或判断。同样的数据,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应用的领域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或判断。同样的,由于应用领域的不同,在同一地区重复调查、采样、分析,在经济上也不是最佳的方案。因此,现代地质调查项目的成果应该注重原始数据的收集,保证原始数据的客观、公正。

1.多渠道、多手段宣传和发布地质调查成果

(1)采用成果公报形式及时宣传每年取得的成果。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大区地质调查中心,应采取成果公报形式,向相关部委、厅、局及工作所在地人民政府,及时通报取得的成果,以便当地政府制定规划和决策。

(2)采用网络形式及时公布取得的成果。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以及时查询等优越条件,在网上及时发布本地区的地质调查成果;对于重大项目,还应通报阶段取得的重要进展。

(3)利用报纸、杂志和电视等媒体及时公布成果。利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国土资源报和各类专业期刊、杂志,及时公布有关成果,并对有关地质、矿产、水工环等问题进行探讨,形成共识,促进问题的解决,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

(4)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及时与地方政府沟通和联系。通过与地方政府、人大代表、规划设计部门和相关协会的及时交流,宣传取得的成果,征求他们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以便在将来立项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取得更多能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成果。

2.推广与应用

地质调查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是一项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工作,是成果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各级成果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

(1)积极推广和应用地质新理论和新认识,推广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和水工环等调查成果。通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和水工环地质调查与评价,取得了对一个地区地质特征的基本认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地质资料,总结出地质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方法和武器,所以,应当及时推广和应用这些新理论和新成果,指导地质找矿、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

(2)普及与推广地质施工过程中的新工艺和新流程。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新工艺和新流程的出现,给地质调查工作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有必要及时普及与推广。例如,深穿透地球化学与隐伏区矿产勘查技术,由于出露区经历了人类肉眼上千年的找矿历史和一个多世纪的系统地质勘查,找到新的矿产地的可能性越来越少。寻找新的大型矿床的最大机遇在隐伏区。国际勘查界正聚集于占陆地面积一半的隐伏区矿产勘查。这是进入获取深部直接信息找矿时代所面临的真正挑战。要解决外来运积物覆盖区的地球化学调查与矿产评价问题,首先就必须发展一整套从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分析测试、质量监控、数据处理到图件制作的新方法。在地质大调查中使用这一整套战略性与战术性深穿透地球化学调查方法,可大大减少在隐伏区特别是在西部沙漠、黄土及冲积扇地区找矿的盲目性。而在大调查中及时应用这些研究成果,其成败又可进一步推进深穿透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使之更好地为隐伏区的矿产勘查服务。

(3)及时转化矿产普查过程中形成的矿业权。近年来,我国矿业权交易的市场化获得了蓬勃发展,矿业权交易的市场化不仅符合我国加入WTO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有效避免矿业权行政审批中各种腐败现象的产生。而在地质大调查和资源补偿费项目工作过程中,已经不断形成自己本单位的探矿权或采矿权。每个单位,要根据国家对于矿权管理规定,及时对矿业权进行转让、开发或拍卖,为单位和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4)为地区和城市建设规划提供依据。地质大调查工作获取了许多现时性很好的成果,对政府制定国土资源规划、编制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指导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极大的帮助,可以帮助政府工作人员更好地按照地质规律来制定有关政策。目前,长江三峡地质灾害和环境保护地质调查工作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在地质调查机构内设立专门的成果应用部门,根据不同的需求,将专业的地质调查成果“翻译”成非地质专业人员可以使用的、针对需求的成果表达,连接需求与生产,传递需求信息。

Ⅵ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区域地质调查及成果

刘 松

陈宝国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摘 要: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 ( 1916 ~ 1950,简称地调所) 在新中国成立前总领和规划全国的地质调查工作,在中国的地质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地调所进行了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地质人才的培养方面,为新中国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地质学者。本文从地调所所处的社会环境入手,介绍了其区调概况、在地质理论方面及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 地质调查所 区域地质调查 地质学 科学技术史

一、地调所成立背景及发展沿革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 ( 其前身是 1912 年初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矿政司地质科)由民国北京政府工商部矿政司于 1913 年 9 月设立,因专业人才缺乏,1916 年 7 月才真正开始了全面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该所先后由北京政府农商部,南京国民政府农矿部、实业部、经济部直辖。1950 年全国地质科学机构进行了调整重组,地质调查所之名从此成为历史。

二、地质调查所区域地质调查概况

1. 准备时期 ( 1913 ~ 1915)

1913 ~ 1915 年,这段时期可称为中国早期区域地质调查的准备时期。由于缺少地质调查人员,这一时期的地质调查主要是丁文江、翁文灏、章鸿钊等几位奠基人及其地质研究所学员进行的野外调查。此期间简单区域地质调查情况见表 1。

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在中国刚刚起步,学科分化不细,受经费紧张、技术落后、地质人才缺乏等条件限制,地质调查所没有条件开展系统的、大规模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因此,地质调查所开展地质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勘探矿产资源和积累地质资料。

表 1 1913 ~1915 年区域地质调查简表

2. 草创时期 ( 1916 ~ 1927)

1916 ~ 1927 年是地质调查所区域地质调查的创业阶段。这一时期是北洋军阀统治中国最黑暗的时期。地质调查所几经改制,勉强维持,地质资料一片空白,此时期野外地质调查规模很小,每年有 2 ~5 个地质调查队在野外工作,每个调查队由 2 ~3 名地质学者组成。野外调查队一般是由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带领一两位年轻的学者,或是几位年轻学者组成调查队到各调查区域调查地质矿产情况。其调查任务主要是应工商部、省实业厅及一些煤矿公司的要求来进行。其调查区域和内容大多在华北、华南和东北各地考察矿产资源和地震灾害情况,且以煤田地质调查为主。主要区域地质调查见表 2。

表 2 1916 ~1927 年区域地质调查简表

3. 大发展时期 ( 1928 ~ 1945)

1928 ~ 1945 年是中国早期地质调查的大发展阶段。

进入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地质调查所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研究和调查能力最强的地质调查机构。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技术上都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进入30 年代后,地质调查所经济情况开始好转,不但政府的拨款增加,基金会和社会的资助明显增多。同时随着地质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进入地质学领域,涌现出一批新的地质学家,如李春昱、孙健初、王曰伦、尹赞勋、赵亚曾、田奇隽、计森荣、潘钟祥、杨钟健、谢家荣、王竹泉、裴文中、贾兰坡、李善邦、侯光炯、马溶之等。他们为促进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5 年地调所迁到南京,所内环境优美,学术氛围良好,组织机构完善,科技人员不断充实加强,各学科涌现的权威专家和周口店 “北京人”的发掘,为地调所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随着人才储备和科研能力的增强,这一时期地调所小规模的区域地质调查明显增多,同时也开始组织大规模的野外考察活动。如翁文灏、黄汲清、朱森、李春昱、杨曾威调查热河北票附近地质构造 ( 1928) ; 赵亚曾、侯德封、李春昱调查开平盆地及其附近地质( 1928) ; 王竹泉、黄汲清调查热河阜新煤田地质 ( 1928) ; 丁文江领导的西南地区地质调查 ( 1929 ~1931) ; 赵亚曾、侯德封、李春昱调查开平盆地及其附近地质 ( 1929) ; 谭锡畴、李春昱调查四川地质 ( 1929 ~ 1931) ; 王竹泉、潘钟祥调查陕北石油地质 ( 1932 ~1933) ; 孙健初调查绥远及察哈尔西南地质 ( 1930 ~ 1933) ; 黄汲清、王曰伦领导的南岭地区地质调查 ( 1936 ~1937) ; 叶连俊、关士聪1940 ~1941 年到甘肃西秦岭进行的地质矿产调查; 1941 年程裕淇等在西康开展区域地质调查; 1942 ~1943 年黄汲清、杨钟健、程裕淇、周宗浚等到甘肃、新疆进行油田调查等。这些比较重要的野外地质调查成为当时区域地质调查发展的标志。

此期间地质调查所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地质调查———西南地质大调查和南岭地区地质调查。这两次调查称之为旧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两次野外考察。1929 年,由丁文江领导的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地质考察工作,几乎动用了所中的全部骨干力量、配置了良好的野外考察设备。历时一年的野外考察成果丰富,考察队采集了大量地质标本,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1943 年建立西北分所后,由王曰伦领导有计划地开展西北地质矿产的调查。首先开始甘肃省比例尺 1∶ 20 万的地质填图,同时路兆洽、陈梦熊进行了靖远、景泰地区的煤田调查; 毕庆昌、何春荪等进行了陇东地区的煤田调查; 1945 年,组织了以王曰伦为队长的祁连山地质矿产考察队,主要有李树勋、黄劭显、陈梦熊、刘增乾等,自西宁经门源、俄博等地进入河西走廊,成为我国第一个横跨祁连山的地质调查队。

当时外有战争的困扰,内有所长的数度更换,经费紧张,生活艰苦,野外治安险恶,要冒着生命危险去考察。在这种情况下,地质调查所的学者们仍励精图治,积极组织野外调查。调查主要局限于西南、西北各省,地质调查工作还是取得了较大发展。表明地质学者的爱国主义笃诚与艰苦奋斗的作风,对于发展地质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停顿时期 ( 1946 ~ 1950)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这时北平分所恢复了工作,接收中国台湾地质调查所,设立了长春办事处,地调所又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刘东生、楚旭春、姜达权、李广源、张咸恭、沈永和、周慕林、刘秉俊、章元龙、沈其韩、朱福湘、程伯容、张瑞锡等在这一时期入所。因内战爆发,经费困难,野外地质调查几乎陷于停顿,不得已转入以室内研究为主。这一时期所中学者只做了为数不多的小规模野外调查,主要对北京和西北地区进行了局部的地质考察,主要的区域地质调查有: 1946 年 4 ~ 11 月刘增乾、张尔道、刘乃隆、乔作栻调查酒泉、张掖、高台间祁连山、合黎山地质矿产 ( 与玉门油矿合作) ; 1946 年 12 月黄劭显、乔作栻测绘甘肃成县黑峪乡银洞湾重晶石矿区地形地质图; 1947 年 4 月至 1948 年 2 月乔作栻、靳毓贵、王瑗负责开采银洞湾重晶石矿,并调查矿区外围地质 ( 与玉门油矿合作) ; 1948 年 5 ~11 月王曰伦、乔作栻、靳毓贵、王瑗调查青海东北部地质矿产。

三、地调所在地质制图及地质理论方面取得成果

从 1913 年成立到 1950 年结束的近 40 年间,地质调查所在地质学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重要成果。

( 一) 地质图的绘制

1. 分区地质填图

分省或分区地质图多见于地质调查报告中,是全国地质总图填制的基础,尤其是中比例尺 ( 1∶ 20 万、1∶ 25 万) 地质图的覆盖程度与工作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地质工作总体水平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地位。

1913 年底由丁文江与梭尔格绘制的 《1∶ 10 万井陉煤田地质图》、《正太铁路沿线部分地质图》,是中国人进行系统的地质填图的开端。在大比例尺地质图绘制方面有特殊意义。

中国测制第一幅详细地质图件是 1∶ 10 万北京西山地质图,附在 1920 年出版的由叶良辅主编的 《北京西山地质志》中。

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详尽、准确,而且采用了科学的绘图程序的地质图,是由丁文江率领地质调查队填绘的 1∶ 20 万地质图。还有王竹泉的 1∶ 10 万大青山全区地质图; 正太铁路沿线地质图 ( 王曰伦,1∶ 40 万) ; 胶济铁路沿线地质图 ( 谭锡畴,1∶ 10 万) ; 浙江西部十一县地质图 ( 赵亚曾、刘季辰,1∶ 50 万) ,等等。

2. 全国地质总图绘制———1∶ 100 万与 1∶ 300 万地质图

编制大区域小比例尺地质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大比例尺地质图是绘制小比例尺地质图的基础。地质调查所始终把绘制 1∶ 100 万地质图作为主要的工作,并制订计划实施。

但由于地质资料缺乏、人员少、技术落后等各种原因,1∶ 100 万地质图的编制十分缓慢。1924 年谭锡畴主编完成了 《北京—济南幅地质图》; 1926 年王竹泉等编制完成了《太原—榆林幅地质图》; 1928 年李捷等编制完成了 《南京—开封幅地质图》。

为了加快制图进度,1936 年,专门成立了由翁文灏、黄汲清负责的中国地质图编撰委员会。主要任务是编制 1∶ 100 万小比例尺的地质图。因战争的爆发制图工作不得不中断。

1945 年春,地质调查所继续 1936 年制定的地质图绘制计划。利用长期积累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资料,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先后有朱夏、王超翔、秦鼐、姚瑞开、陈梦熊、楚旭春、宫景光、曾鼎乾等人参加制图工作。

经过数十年不懈的努力,地质调查所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完成了 1∶ 100 万的区域地质图和 1∶ 300 万的中国地质总图的编绘,这不仅填补了国际地质学界的空白,而且为以后的研究和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更为 1949 年以后大面积地质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 二) 矿产资源勘探

中国近代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矿产资源的调查,也是中国地质学者开始最早、投入最多的一项研究工作,因此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最多。地质调查所在煤、铁、石油以及其他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调查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重视煤、铁等矿产资源的勘测。仅在 1916 ~1921 年,这 5 年间所发现的铁矿就有 1 万 t 之多。地质调查所对所有北方的重要煤田做了科学的调查研究,第一次对中国煤铁储量做出了比较可靠的估计。据统计,仅经地质调查所调查过的煤田就有 200 余处,其中新发现的有10 多处,1949 年以前全国开采的煤矿中,有 80% ~ 90% 都是经地质调查所的学者调查勘定的。其中既有 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翁文灏、谢家荣等人的矿产地质理论研究成果,更有对玉门油田及白云鄂博、攀枝花、淮南煤田等许多重要矿藏的发现。特别是在 40 年代初期,地质调查所的学者通过对西北部进行的多次石油地质调查,提出了陆相地层生油论。在铁矿资源调查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发现有六七处铁矿。地质调查所 1923 年印行的翁文灏的 《中国铁矿志》,反映了对中国铁矿生成年代和开采利用情况的综合性调查研究成果。所中先后 7 次编印了 《中国矿业纪要》,对江西的钨矿,湖南的锑、铅、锌和汞,贵州的汞、锑均有专题报告,详述了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的储量、地理分布以及矿业情况,是中国近代第一套详细系统的矿产资源分布资料。此外,在云南昆明、昆阳、呈贡等地发现丰富的磷矿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其意义不只是找到一个大型的磷矿床,而是为此后在其他地区沿着同样的地层层位———寒武系下部寻找磷矿,提供了一条线索。

( 三) 地层、古生物及古人类学研究

在地层研究方面,由于古生物学的发展,中国古生界各系地层的存在及其在中国东部的大致分布得到确认,在生物地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划分和对比。1920 年叶良辅发表 《北京西山地质志》,建立了北京西山的地层系统; 1924 年刘季辰发表 《江苏地质志》与 《浙江西部之地质》,建立了江苏与浙江两省的地层系统; 1931 年赵亚曾、黄汲清合著 《秦岭山及四川之地质》,建立了秦岭及大巴山的地层系统; 高平、徐克勤所著《江西西部地质志》,谭锡畴、李春昱所著 《四川西康地质志》,及叶连俊、关士聪的 《甘肃中南部地质志》,多对该区的地层、古生物进行了深入研究。

由于丁文江等人的重视,地质调查所从 20 世纪 20 年代即开始了古生物学研究。为了弥补古生物学研究的不足,1920 年地质调查所邀请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葛利普( A. W. Grabau,1870 ~1946) 来华领导古生物及地层研究。丁文江请他担任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并兼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实践证明这种智力引进的方式是十分有效的。不仅加强了与西方学者的合作,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古生物学者。古生物学研究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十多年的时间里发展很快,尤其是杨钟健、孙云铸等人的脊椎与无脊椎古动物学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并在短期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裴文中、贾兰坡等古人类学的研究更是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周口店 “北京人”的发掘与研究工作成为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被誉为中国科学界获得的第一枚世界金牌, “北京人”的研究 “划地成方,记石具数,搜罗鸿博,记载精详,其工作之精细,为世界所少见,故其记录之成绩,殆可为世人研究之模范。”

“北京人”的发现使 “现在国际科学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中国地质调查所工作的重要。”

( 四) 造山运动与大地构造理论

章鸿钊、翁文灏、丁文江都十分重视造山运动的研究,完成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1926 年,翁文灏先生分析研究了当时所知的中外地质学者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成果,对中国东部、盘山以东的华北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和构造运动时代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其中他所创立的 “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纠正了李希霍芬等人的错误之处,“是对中国地质学的重大贡献,其影响是深远的”。燕山运动的发现是 20 世纪中国和太平洋区域地质学的重大成果,它使 “环太平洋构造”这个全球概念,获得了完整而现实的内涵。“燕山运动”一词为国际地质学界接受和认可,至今沿用。1929 年,丁文江在 《中国造山运动》一文中首次引进 “造山旋回”概念。1936 年章鸿钊提出震旦运动,并发表 《中生代晚期地壳运动之动向与动力之探讨并震旦方向之新认识》的论文,把构造作用与地质动力联系起来。

黄汲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 1945 年发表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采用地槽 -地台说,对中国大地构造特征进行初步总结,提出多旋回构造理论,并编绘了一系列大地构造 - 古地理图。他的这一理论,在有关中国地质构造领域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 五) 土壤调查与研究

地质调查所自 1930 年开始接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委托,从事中国土壤调查与研究,并成立了土壤研究室。在此之前, “就现代土壤科学来说,在我国不论是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和专业人才都还是空白”。

所里从美国聘请了潘德顿 ( R. L. Pendleton) 和梭颇 ( J. Thorp) 等土壤学家来华协助土壤调查工作。先后在山东、河北、陕西、甘肃、广西、广东及江西等省展开展了我国近代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壤资源分布调查,发表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出版了《土壤季刊》、 《土壤专报》和 《土壤特刊》等杂志,发表了大量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为中国早期的土壤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仅 《土壤专报》上就刊出了 2000 多个土系和 18 个土类的分类系统,同时还编制了土壤图上百幅、采集土壤标本上万个、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上百篇。在此基础上,1935 年,梭颇编制了 1∶ 750 万的 《中国土壤概图》,1936 年他编写的 《中国土壤地理》 一书集中反映了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的成绩。对很多土壤科学问题,作了有创建性和开拓性的研究,且培养造就出中国第一代土壤学家,为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 六) 地震考察与研究

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地质调查所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1920 年,翁文灏关于甘肃地震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将断层与地震灾害联系起来,开辟了地震地质研究的方向。在考察与研究地震的同时,还向社会普及地震知识,1929 年翁文灏出版了《地震》一书。该所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地震考察工作,并建立了当时世界一流水平的地震研究室──鹫峰地震台。作为当时东亚唯一的地震观测机构,其成立之初就备受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四、地调所在地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地质调查所在中国地质学界,乃至中国学术界的声望,使它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地质人才,堪称是中国地质学界高层次的科研机构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人才是科学发展的首要条件,与那些具体的科研成果相媲美,甚至价值和影响远超过这些成果的是,地质调查所不仅聚集了当时中国地质学界最杰出专家的绝大部分,还不断地培养造就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中国地质学四大奠基人中,除李四光外,其余三人均是地质调查所的创办者。被当时中国学术界誉为地质学界 “领袖人才”的谢家荣、王竹泉、叶良辅、李捷、谭锡畴、朱庭祜、李学清等人,是地质调查所自己培养的学者,并长期在地质调查所工作。

我们还可以从所中人员的社会任职和获得的学术荣誉上见到其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

1949 年以前,中国地质学会 25 届会长中有 18 任曾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如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谢家荣、叶良辅、杨钟健、尹赞勋、孙云铸、黄汲清、李春昱等。在1948 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中,地质学领域有 6 人,其中有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健、谢家荣 4 人正在或曾在地质调查所工作过。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地质调查所工作过的科研人员当中,就有 49 人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地质调查所为新中国的地质事业培养了基本的研究队伍。

五、结束语

中国早期较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基本上是由地质调查所完成的。地质调查所不但组织了几百次的地质考察、绘制了中国东部地区的地质图、出版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区域地质专著和矿产资源的考察报告,还开拓了许多地质科学的基础工作。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区域地质调查虽取得了丰硕成果,代表着当时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水平。但在区调发展史上其工作仍是开创时期,为新中国的区调工作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地质学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其在人才培养、科学工作管理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不仅对地质学,对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都很有意义。相信其区域地质调查历程,也是其他成功的科学曾经经历的,对其他科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 考 文 献

[1]李星学 . 难忘的中央地质调查所 . 见: 程裕淇、陈梦熊主编 .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 ( 1916 ~ 1950) 的历史回顾: 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 .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6,182 ~183

[2] 李庆逵 . 前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的工作回顾 . 见: 程裕淇、陈梦熊主编 .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 ( 1916 ~1950) 的历史回顾: 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 .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6,151 ~153

[3] 丁文江 . 我所知道的翁讠永霓 . 独立评论,97 号,1934

[4] 黄汲清 . 一百万分之一中国地质图出版了 . 科学通报,1951,2 ( 5)

[5] 翁文灏序 . 中央地质调查所概况———二十五周年纪念,1941

[6] 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二十五周年纪念记略 . 地质论评,1942,6 ( 1 ~3) : 87 ~98

[7] 翁文灏 . 抗战时期几种地质工作的商榷 . 地质论评,1940,5 ( 4) : 271 ~276

[8] 丁文江 . 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 . 申报,1935 年 12 月 6 日

[9] 章鸿钊 . 中华地质调查私议 . 地学杂志,1912 ( 1,3,4)

[10] 章鸿钊 . 中国地质学发展小史 .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6

[11] 孙圭荣 . 地质科学史纲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2]《中国区域地质志》丛书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3] 程裕淇 .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 .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4,9

Ⅶ 十二年地质大调查成果回顾“十二五”期间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部署建议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

一、十二年地质大调查成果回顾

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以来,水工环地质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广泛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

1.水文地质调查

完成了全国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按省区评价了地下水资源量和质量状况,为国家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在鄂尔多斯盆地、华北平原、松嫩平原等我国北方11个主要平原(盆地)开展了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进一步查明了含水层结构和地下水循环规律,初步掌握了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以及环境效应,为我国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含水层保护提供了科学的技术平台。

基本查明了西南8省(区、市)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特征及石漠化状况,完成了1:5万重点岩溶流域水文地质调查15万平方千米,建立了380处地下水开发和石漠化综合整治示范工程,解决了30余万人饮用水、20余万亩耕地的灌溉用水问题,为2010年西南抗旱提供了地下水开发基础资料和示范经验,为国家实施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图1)。

启动了全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初步完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淮河流域平原区、华北平原区及下辽河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基本查明了调查区的区域地下水质量与污染状况,为制定《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开展西部干旱区、西南红层区严重缺水地区和地方病严重地区地下水勘查,在西部干旱和地方病严重地区成井470眼,为330万人解决了饮水困难问题,通过省部合作,在四川红层丘陵山区实施小口径浅井180万眼,解决了700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图1 皮家寨岩溶大泉束流调压壅水开发示范工程

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区、市)、地(市)三级地下水监测网络。目前共有各类地下水监测点23800余个,其中国家级点1422个,控制国土面积近100万平方千米,在北京、济南、乌鲁木齐等地下水监测示范区和华北平原共有300余个地下水监测点实现了自动监测、无线传输与网上发布。近年来,通过中国地下水信息网每年向社会公开发布地下水监测信息,为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提供了基础资料。

2.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

完成了1640个山区丘陵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覆盖面积约650万平方千米,涉及人口约7.9亿,调查并确定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隐患点10余万处,基本摸清了我国山区丘陵区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发育分布现状;针对查出的重要隐患点,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责任制的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为国家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黄土高原区、秦巴山区、川滇山地区、湘鄂桂山地区、新疆伊犁谷地等地质灾害高发区完成127个县近40万平方千米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初步建立了四川雅安、重庆巫山、云南哀牢山等8个代表不同突发性地质灾害类型的监测预警示范区,为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

初步完成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重点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调查10万平方千米,基本建立以基岩标、分层标和GPS、水准测量为主的区域地面沉降立体监测网络,为我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提供了基础依据。

全国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成效显著。2003年以来,成功避让地质灾害近5000起,安全转移20余万人,避免财产损失近30亿元。

3.环境地质调查

完成全国1:50万以地质灾害为主要调查内容的环境地质调查,基本查明了我国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以及危害程度,进行了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易发区的分区,获得了区域环境地质基础资料,为国土资源宏观规划管理提供了技术资料。

开展了环渤海、东南沿海等沿海地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查明了区域地壳稳定性、海岸侵蚀和淤积、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状况,并对重点港口和城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为制定该地区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了地质依据。

开展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流域环境地质调查,初步查明上游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变化状况和中下游地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为我国大江大河源区生态环境治理和中下游地区水患和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了基础资料。完成了181个地级以上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基本摸清了这些城市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分布状况,对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措施,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完成了全国以省(区、市)为单元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共调查矿山11万余个,调查矿山面积580余万公顷,初步摸清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基本查明了我国主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为国家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宏观决策提供了基本依据。开展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区活动断裂调查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为国家重大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安全运营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4.应急救灾和应对气候变化

近年来,我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和极端干旱频繁发生,在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领导下,广大地质工作者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和打井找水工作。

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玉树地震发生后,全国地质系统迅速开展航空遥感解译、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及评估、灾后重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积极服务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在重庆武隆、贵州关岭、甘肃舟曲等特大突发性地质灾害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抢险救灾、灾害排查评估、应急处置等。

2010年春夏,云南、贵州、广西部分地区遭受百年罕见干旱,国土资源系统紧急动员抗旱找水打井人员上万名,钻机上千台,物探设备上百套。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完成勘探钻孔2703口,成井2348口,总出水量36万立方米/日,解决了520余万人的饮水困难。

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全面估算了我国地热资源潜力,分析了开发利用前景,完成了北京、天津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规划,全面启动全国省会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工作。全国陆域沉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估算初步完成,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进展顺利。与神华集团合作在鄂尔多斯能源基地成功实施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建设,首次在中国建立了深部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监测体系。地质碳汇调查研究得出新的岩溶和矿物碳汇能力估算数据。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研究取得新认识。编制完成了中国国土资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报告,为中国政府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供了基础资料。

二、“十二五”期间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围绕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按照“夯实基础,强化应用,着力构建以服务为导向的水工环地质工作新格局”的基本要求,统筹部署国家水文地质、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综合研究,构建区域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平台,进一步增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和提高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平,为国土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撑服务。主要工作目标如下:

(1)重点加强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地下水主要开发利用区、重要经济区等地区中比例尺基础水工环地质调查,显著提高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程度;

(2)积极推进城市地质、地热资源调查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响应研究,进一步拓展水工环地质服务领域;

(3)完善国家地下水和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综合集成水工环地质调查和监测资料,构建数字地质环境信息平台,进一步提升水工环地质工作对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重点工作部署建议

1.重点地区基础水文地质调查

在我国主要平原(盆地)、岩溶石山地区和国家大型能源基地,开展区域水文地质基础调查,查明区域含水层系统的空间分布与结构及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提出含水层保护建议,构建区域水文地质基础资料信息平台,为国土资源规划以及含水层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决策支撑服务。

2.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

在我国东部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完成中西部和东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查明平原(盆地)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综合评价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为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资源保护以及保障饮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3.严重缺水和劣质水地区水文地质勘查示范

在以往严重缺水地区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北方缺水区、饮水型地方病区、南方红层缺水区及水污染区水文地质勘查示范,解决450万~5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为不同缺水类型地区提供找水方向与勘查经验,探索地质环境与地方病关系,提出解决缺水区人畜饮用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为推进解决群众安全饮水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4.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

基本建成较完善的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网、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动态评价体系和国家地下水监测试验与科学研究基地,有效提升国家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满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对地下水环境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提供支撑。

5.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在我国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查清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基础地质条件,阐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评价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结合防灾规划,推荐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建设适宜性初步评估;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和完善的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

6.全国地面沉降、岩溶塌陷调查

继续进行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地面沉降监测,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强化InSAR监测技术应用,优化基岩标、分层标和地下水分层监测孔等设施。开展珠江三角洲、东北平原等地区地面沉降调查。开展高速铁路沿线地面沉降与地裂缝详细调查与监测。继续开展武汉、广州等重点地区岩溶地面塌陷调查和监测示范。

7.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发与预警示范区建设

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仪器研发和防治关键技术研发工作,选择辽东南中低山泥石流区、浙东南低山丘陵滑坡泥石流区、陇中黄土高原滑坡泥石流区、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区、滇南哀牢山滑坡泥石流区、新疆伊犁河谷滑坡泥石流区,藏东南高山峡谷区开展地质灾害早期预警区建设。

8.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

选择我国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开展环境地质调查,查明区域构造格架和地壳稳定性以及城市群核心区断裂带活动性、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重点城市环境地质安全评价,开展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专题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建立环境地质可视化信息平台,为我国主要城市群规划、建设和安全运行等提供决策支持。

9.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开展我国重要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和潜在的矿业基地或重要成矿区(带)的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与评价,开展重点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示范,监测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及闭坑后所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建立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信息系统,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10.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响应研究

继续实施地热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工程、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调查与示范工程、地质碳汇潜力评价与固碳示范工程和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研究,摸清国土资源领域节能减排潜力,提高气候变化规律认识,提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服务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战略。

Ⅷ 对成果地质调查资料接收和验收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于华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

摘要 成果地质调查资料管理经历了六年多的历程,本文就接收、验收工作中的情况,谈了一些体会,并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关键词 成果地质调查资料;体会;建议

自1999年开展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在1:5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1:5万和1:20万化探、1:20万区域重力、异常查证、技术方法、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地质环境评价、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遥感地质、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形成了大量的成果地质调查资料。

1 2002年以来成果地质调查资料接收和验收现状与体会

全国地质资料馆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沈阳、南京、宜昌、成都、西安地质资料馆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料管理单位,对地质调查项目形成的成果地质调查资料,根据工作地区分属,进行接收以及验收、转交、保管、服务工作。

图1 大区成果地质调查资料接收、验收流程

近六年工作以来,笔者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先后对不同专业的资料状况有了深刻的了解;对现代资料工作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也已形成基本的接收、验收工作程序(图1)。

1.1 接收方面

目前地质调查项目的承担单位是由不同行业的地质部门的项目组承担,其对资料汇交规定不熟悉,资料岗位人员不健全,许多都是兼职,只能少部分精力用在资料管理上,无暇顾及新形式下资料管理的新任务及业务水平的提高,导致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料管理单位接收工作产生许多障碍。如电子文件拷贝错误、输出错误、装订错漏页等。

1.2 验收方面

附图的验收:除特殊专业外,目前大部分都是使用MAPGIS制作的,很少部分是用AUTOCAD、CORELDRAW等制图软件制作的。对于用MAPGIS制作的图,在验收时,首先要搞清楚其对应的系统库、汉字库,在正确设置其目录路径情况下,打开其工程文件,才能保证点、线、面文件是正确使用的,否则图面上显示的点、线、面内容是不正确的。现资料部门普遍注重系统库的配套,经常忽视汉字库。其实与其制作时所用的汉字库配套也挺重要的,MAP GIS作图时用到的汉字库基本有两类,一是适量字库(即大家通常所说的MAPGIS自带字库),另一种是Truetype字库(即Windows下的字体)。有许多情况是在电子文件中未将其制作时所用的汉字库附上,只说明其用的是MAPGIS自带的汉字库,这只说明其使用的不是Truetype字库(即Windows下的字体),殊不知MAP GIS自带的字库也有几种,不是唯一的,曾经就出现过在验收时,在用其说明中所注明的相同MAP GIS版本字库配套的情况下,打开文件后发现其文字显示有叠加现象,重新配套上其制作时所用的MAP GIS汉字库后,一切正常。因此验收时,在按电子文件的说明、注明正确配套的情况下,当发现图面内容不正确时,首先对其系统库、汉字库的正确性进行确定,其次是对其点、线、面文件的正确性的确定。一定不能笼统认为都是点、线、面文件本身的错误。在这个确认的过程中对验收人员来说,就要有一定的地质专业基础,不然是很难做出正确的结论的。对于验收用AUTOCAD、CORELDRAW软件制作的图时也同样需要关注类似上述方面的问题,只是配套方式不同罢了。还有对于用MAP GIS制作的图件,在用比制作时的版本高的软件进行验收,发现多个图中某类线型有同样的异常,且没有其他问题时,重新用其制作时的版本进行检查,若正常的话,这是版本的差异,不是错误。另外还要注意在检查矢量图时要选择还原显示状态。

上述所说的不正常情况有几种:①矢量电子文件图面显示大批或个别图式,与正常的纸介质和栅格图像文件不同,是由提交的电子配套系统库不正确导致。②栅格图像文件和矢量电子文件图面显示大批或个别图式,与正常的纸介质不同,是输出栅格图像文件时所用的和提交的电子配套系统库不正确导致。③矢量电子文件图面显示缺失部分文字内容或部分字体、字间距与纸介质和栅格图像文件的不同,是提交的汉字库不正确导致。④栅格图像文件和矢量电子文件图面显示缺失部分文字内容或部分字体、字间距与纸介质不同,是在输出栅格图像文件时所用的和提交的电子配套汉字库不正确导致。⑤纸介质和两种电子文件完全一致,但都不正常,大批或个别图式不正常,纸介质和两种电子文件完全一致,但都不正常,缺图名、图中部分注释等文字内容,一是由于在输出纸介质、栅格文件时所用的系统库及提交的电子配套系统库都不正确,不是制作电子文件时所用的。二是由于在输出纸介质、栅格文件时所用的汉字库及提交的电子配套汉字库都不正确,不是制作电子文件时所用的。

数据库的验收:数据库产品有多种形式,要视成果地质资料的情况而定,是空间数据库就一定是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并举。资料人员通常根据其文字报告中基本数据信息的描述进行核对,如空间数据的文件格式、文件数量,各类外部属性信息的记录数、内部属性有无等数量性、存在性检查。对于纯数据库项目成果检查要复杂许多,形式也多样;总之因具体情况而进行基本数量性、存在性检查。对于镶嵌在系统中的数据库,则要通过其软件中的一些功能来实现对信息的检查。

2 对成果地质调查资料接收和验收的建议

2.1 提交和接收方式的建议

成果地质调查资料提交单位向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料管理单位提交评委审查认定稿1份,包括盖审查认定章的纸介质文件,专家认可的成果所有内容的电子文件;以及与之对应的资料报送单。该单类同现在的电子文件登记表或评审意见书中的提交技术文件目录中的成果部分的细化。

2.2 成果资料制作的建议

集中制作电子文档,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料管理单位组建制作团队,按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及服务需求,承担成果地质调查资料的电子文件及纸介质的制作、复制任务。制作、复制费由资料提交单位。每份成果要在合格后90天内完成制作、复制。

2.3 执行建议后大区成果地质调查资料接收、验收流程(图2)

2.4 执行上述建议的优点

减轻项目承担单位的负担;解决提交单位资料管理人力资源不足问题;消除了接收单位与提交单位在成果制作与提交之间的摩擦;提高制作效率;避免了转手制作产生的错误;能达到服务的及时性,便于服务;不用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料管理部门与成果认定技术管理部门之间的不衔接问题,因提交与接收之间消除了审查认定后重制作过程;提交期限可由现在的180天大大缩短;避免了目前反复制作修改、提交的现象,减少了成果地质调查资料的接收、验收工作量,缩短了提交到合格的周期;提供服务的成果整齐划一,同时便于成果资料制作质量的提高;资料接收单位的电子文件(集中)制作团队,通过制作工作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在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可承担下绝大部分电子文件的制作工作,个别特殊专业的可适当采取委托方式。十年大调查下来,积累了各个专业的资料,但制作成果资料的软件在飞速发展,低版本软件制作的成果电子文件急需进行升级迁移,才能保证其能正常使用,提供服务,不然现状延续下去,到使用时,版本相差太大,低版本软件或可迁移(转换)软件早已消失,那会将一些电子成果变成废品,无法使用。

图2 建议的成果资料接收、验收流程

Ⅸ 矿产测勘处的区域地质调查及成果

葛 旭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一、矿产测勘处成立背景及发展沿革

矿产测勘处的全名为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成立的目的是为测勘全国矿产,以应对抗日战争的需要。它成立于 1942 年 10 月,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资源委员会江华矿务局。1940 年 10 月 1 日,资源委员会将设在云南昭通的叙昆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改建为西南矿产测勘处,工作范围限黔滇康三省。1942 年 10 月 1 日,西南矿产测勘处改组为全国性机构,去掉 “西南”两字,改为全国性的矿产测勘处,测勘范围不受省区的限制。1943 年6 月,矿产测勘处因交通过于偏僻,迁至贵州贵阳。1945 年底,矿产测勘处奉命回南京。当时的地址在峨眉路 21 号,即原中国地质学会会所旧址。1949 年后,第二野战军的万里同志奉命前来接管矿产测勘处。将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改名为南京军管会矿产测勘处,任命谢家荣为处长。后来又隶属华东工业部。1950 年,矿产测勘处再改隶属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亦由谢家荣任处长。1951 年,矿产测勘处成为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组成部分,6 月改为地委会地质矿产勘探局南京办事处。1952 年 8 月地质部成立,它就成为地质部的南京办事处。

二、矿产测勘处区域地质调查概况

1. 准备时期 ( 1940. 10. 1 ~ 1942. 10. 1)

这段时间为区域地质调查的准备时期,简单区域地质调查情况如下:

1940 年

派出 10 队,叙昆铁路沿线昆明至威宁段,个旧、保山、腾冲、兰坪。完成了叙昆铁路沿线昆明至威宁段间 1∶ 10 万地质矿产图,详测威宁、德卓、铜厂河、稻田坝铜矿,宣威倘塘查格煤田,沾益卡居煤田,曲靖茨营褐煤,宣威打锁坡煤田,寻甸县麦浪煤田,叙昆沿线铜铅锌银矿,个旧花岗岩深度之物理探测,兰坪油田,滇西保山、腾冲间地质矿产。

1941 年

测绘地形图面积为 90km2,地质图 60 幅,矿区图 30 幅,云南省三份共 543 幅,贵州省 1 份共 150 幅,西康省1 份74 幅,四川省1 份262 幅,1∶ 50000 昆明附近共8 幅。共派出测勘队 19 队,工作范围涉及滇东和滇西等处共 24 县,镇雄、威信、盐津、大关、彝良、威宁、昭通、鲁甸、水城、会泽、巧家、昆明、文山、祥云、弥度、宾川、蒙化、龙陵、镇康、云县、猛勇,测绘面积 20000km2。详测昭通褐炭、威宁水城煤铁矿、乐马厂铅银矿、文山钨矿,滇西矿产概测,昆明铝土矿。

1942 年

测绘地形图面积为 145km2,云南 1∶ 10 万者 3 份,各 181 幅,1∶ 5 万者 2 份,各 309幅。贵州省 1∶ 10 万者共 150 幅。筑渝间地形图 1∶ 5 万者 2 份,各 77 幅。西康省 1∶ 10 万者共 74 幅。四川省 1∶ 10 万者 1 份,共 262 幅。昆明附近 1∶ 5 万地形图共 8 幅。共派出测勘队 18 队,工作范围除滇东、滇西及黔西外,又扩展至湘南各县。湖南桂杨、常宁、临武,贵州遵义、金沙、黔西、修文、贵筑、大定、毕节,云南师宗、罗平、永善、巧家、东川、禄劝、武定、富民、嵩明、易门、玉溪、峨山,测绘面积 40000km2。详测了水城大河边煤田、水城小河边煤田、威宁二堂拱桥间煤田、水城其他煤田、禄劝寻甸县境煤田、盘县普安县煤田、平彝罗平师宗县境煤田。水城观音山铁矿、赫章铁矿山铁矿、易门铁矿、罗次武定县境铁矿、平彝罗平间铁矿、禄劝县境铁矿、修文金沙黔西县境铁矿。罗平富乐镇老君台铅锌矿、巧家茂租铅银矿、巧家白马厂及万发铜铅银矿、安南花贡铅银矿、彬县保和墟板壁领银矿、禄劝寻甸县境之铅银矿。巧家渭姑铜矿、巧家鱼坪铜矿、永善巧家昭通玄武式铜矿、湖南彬县、桂阳禄紫、禄劝巧家崇明境铜矿。平彝余家老厂锑矿、平彝大核桃冲锑矿、师宗南崖锑矿、安南小场锑矿、缅宁邦卖油榨房锑矿、兴仁县属之下山锑矿。兴仁滥木厂汞矿、普安小屯汞矿、金沙大龙井汞矿。彬县安源锡钨矿、临武香花岭锡钨矿、桂阳常宁大义山锡钨矿、宜章廊村锡矿。

2. 草创时期 ( 1942. 10 ~ 1945)

1942 年 10 月 1 日由谢家荣任处长,指导工作。全处设处长 1 人,共设五课,分股办事,下分总务、测绘、地质、工程、会计五课。22 人到 31 人不等,工友 11 人到 16 人。测勘工作可分三类: 矿产调查、区域地质调查和其他调查。矿产调查以详测矿区为主,路线及区域地质调查为辅。

区域地质调查情况如下:

1943 年

完成西康南部 1∶ 10 万区域地质矿产图,年共派出 11 队,湖南资水流域、常宁、永兴、新田、宁远、祁阳、江华、湘黔边境,贵州都匀、独山间、贵阳、修文,云南彝良、昭通、鲁甸水城、东川、昆明,西康南部。完成云南会泽铜铅锌矿区的物理探矿,贵州水城观音山探矿,钻探昭通褐煤,西康矿产调查、湖南锡钨矿的继续测勘。勘定水城煤田钻眼及调查耐火材料,黔桂铁路沿线都匀独山间煤矿、贵筑修文铝矿的采样,昆明附近铝矿的测勘、湘黔边境汞矿初勘、资水沿线水力地质的测勘。

1944 年

1∶ 2500 贵州贵筑县云雾山铝土矿地形图 1 幅。共派 9 队,贵州修文、开阳、贵阳、平越、平坝、都匀、独山间煤田。详测了平越猫猫营铝土矿、贵阳林东煤田、贵州贵筑县云雾山铝土矿、贵州修文王官区铝土矿、贵州平坝清镇区的初勘、贵筑县中曹司矿、贵州都匀独山煤矿。

1945 年

实测1∶ 5000 贵阳华家山煤田地形地质图1 幅,1∶1 万云南富民老煤山地形地质图1 幅,1∶ 1 万云南安宁草铺铝土矿地形图 1 幅,1∶ 5000 云南昆明马街子地形图 1 幅,1∶ 5000 云南昆明柴村铝土矿地形图 1 幅,1∶ 5000 云南昆明小石坪铝土矿地形图 1 幅,1∶ 2. 5 万四川简阳龙泉驿油田地质图及构造图各 1 幅。共派出 9 队,测绘了四川长寿、巴县、简阳、隆昌,贵州都匀、修文、贵筑,云南富民、个旧,台湾省。详测了四川长寿油田、云南铝矿、云南富民煤矿,派出四川简阳油矿队、贵州贵筑采铝队、贵州都匀煤矿队。

从 1940 ~1945 年的抗日胜利,矿产测勘处在日货弥漫,生活费高涨的困难情况下,顽强生存,完成各项工作。其中包括水城威宁煤铁矿床的详勘,昭通褐炭的钻探和滇黔高级铝土矿的发现及详勘,此外还有西康及滇西的概测,川中各地石油的探测。

3. 大发展时期 ( 1945 ~ 1950)

日本投降后,进入一个更为辉煌的阶段,矿产测勘处已由过去在西南后方的面或线的概测,进而达到后来的点的详测,从地面的地质观察进而达到地腹的工程钻探。在这期间,谢家荣还首先在中国开创了地质调查、勘探承包的先例,在那几年中一个接着一个的胜利,发现淮南新煤田,又发现安徽凤台的磷矿和福建漳浦的三水型铝土矿等。1945 ~1949 年,找矿手段又有了新变化,除了肉眼观察外,还采用了机械钻探,订购了一批为国内其他地质机构所不大设置的钻机,用汽油发动,装金刚石钻头的岩心钻,从 200 ~500m 一共有十余架,自此使经济地质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发生质的变化。

区域地质调查情况如下:

1946 年

共 15 队,河北开滦,安徽淮南盆地、当涂,江苏东海、南京附近,湖北大冶,福建漳浦,江西大余,湖南新化,广东乳源、乐昌、曲江,广西富川、苍梧、宾阳,四川绵阳、遂宁、巴县、隆昌,云南个旧。详测开滦煤田,东海磷矿,福建漳浦铝矿,大冶铁矿,广东广西钨矿,四川中部油田,钻探淮南新煤田,发现淮南八公山新煤田。

1947 年

共 24 队,辽宁海城,河北临榆、唐山、开滦,江苏铜山、东海、六合、江浦,安徽滁县、蚌埠,江西庐山、宜春萍乡间,台湾新竹,福建漳浦,湖南新化、安化,广西钟山、河池南丹间、田东、田阳、西林、西隆,广东云浮、新会、阳春、阳江,河南英豪,四川巴县、遂宁、南川、绵阳、江油、荣昌、永川、隆昌、威远、自流井、灌县,西沙群岛。详测了东北铀矿,台湾新竹煤田,广西铀矿钻探,湖南新化锑矿,湘江煤田,淮南煤田,详测四川中部煤田,打井总进尺 3000 余米,发现凤台磷矿,福建漳浦铝矿,凤台山金家煤田。

1948 年

共 24 队,南京镇江、江阴、无锡,浙江吴兴、杭州、绍兴、江山,安徽宣城、凤台、淮南,江西万年、丰城、分宜、萍乡、永新、泰和、瑞昌、湖口,广东英德,海南雷州半岛,广西富贺钟区、右江,四川巴县、中江,湖北武昌。详测了台湾地下水,江西鄱乐煤田、丰城余干间煤田,广西稀有金属,钻探土地堂煤田,凤台磷矿、西湾煤田,打钻总进尺 4877m。

1949 年

共 9 队,江苏江宁、栖霞山、宁镇山脉,安徽当涂、大淮南、铜陵,山东招远、莱阳。完成鲁中南区域地质矿产图,大淮南盆地地质矿产,详测玲珑金矿、山东粉子山菱镁矿、莱阳石墨矿、铜官山铜矿,槽探栖霞山铅矿。

1950 年

共 12 队,东北鞍山、本溪、夹皮沟、老牛沟,淮南八公山、定远,鲁南新蒙、安庆以北、胶东东西、南京附近、钻探八公山煤田、定远理想煤田、金岭镇铁矿、铜官山铜矿、栖霞山铅矿。完成各区域路线地质图,矿区地形地质详图,共钻探 7900m。探明八公山新煤田储量可达10 亿 t,发现铁岭镇北金召铁金,栖霞山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南京附近磷矿、沥青矿,杭州西湖磷矿。

4. 停顿时期 ( 1950 ~ 1952)

1950 年,矿产测勘处再改隶属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1952 年 8 月成为地质部的南京办事处。由于机构的改制,这一段时间只有很少的区域地质调查。

三、矿产测勘处所取得的成果

在谢家荣处长的带领下,短短的 12 年的时间里,矿产测勘处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重要的成果。

发现 1000 万 t 以上的黔滇一水型铝土矿,10 亿 t 的淮南八公山新煤田,260 万 t 的凤台磷矿,60 万 t 的漳浦三水型铝土矿,以及矿量当时还没有确定的栖霞山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和安庆以北的许多铜矿,又发现了金岭镇北金召的铁矿。证明叶家集砂铁矿的来源是大别山脉中的含磁铁矿花岗岩。在滁县发现了寒武纪和奥陶纪化石。还有一些小发现,当涂大黄山的矾石矿、桂西的菱铁矿,南京附近的磷矿和沥青矿、山东南墅的蛭石矿,等等。共钻探 1. 2 万 m,是当时中国人在中国境内打钻所完成的最高纪录。

( 一) 矿产方面

1. 煤田 ( 云南昭通褐煤)

1941 年矿产测勘处迁到昭通后,颜祯调查煤田,同年还派顾功叙、张鸿吉、王子昌对其进行了电法勘探,这是经过以电阻系数法测探并以班加钻机钻探加以证实的。这些工作得出褐煤储量估计为 1 亿 t 左右。1943 年派马祖望、江镜涛负责对此褐煤进行两个月的钻探工作,获得总计 1. 4 亿 t 的褐煤储量。这是中国首次使用钻探设备勘探煤田并获得成功的历史记录。贵州水城、威宁的烟煤,当时经过几度详测,储量估计可达 2 亿 t。

1947 年 Junior Straitline 新钻机运到湘中煤田,在湘江公司的磨石塘及湖湘公司的史家坳附近同时开钻,1947 年底,磨石塘钻眼已深达 120m。曾经穿过好几层炭质页岩及砾岩三层,还有一层淡水石灰岩。

其中轰动中国地质界、矿冶界,最突出的为安徽淮南新煤田的发现。1946 年,抗战胜利,淮南煤田告急,亟待开辟新的煤田。1946 年 6 月淮南矿务局邀请谢家荣前往考察,从舜耕山及八公山的弧形构造以及八公山脚下有奥陶纪石灰岩的出露,谢家荣推想八公山附近的平原地带有赋存煤层的可能。以后又发现距离煤层更近的石炭、二叠纪灰岩隐约出露于平原之中。虽然为冲积层覆盖,并无露头。他认为除非有断层或褶皱等意外情况,煤层存在应该没有问题。1946 年 8 月初至 10 月底,地形勘测及地质调查,大致竣工。淮南新煤田可大规模开采。不到 1 年的时间估计储量 4 亿 t。1950 年,在八公山打 500m 的深井 3 个,以供建设新井的准备,新煤田的储量达 10 亿 t 以上。新中国成立后,淮南煤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煤炭基地。淮南煤田是地质学理论和钻探而获得的最好的例子。

除淮南外,经过调查与钻探的尚有湖南中湘煤矿、南京附近煤矿、河南英豪煤田、湘赣铁路宜春一带的煤田、开滦煤矿区东南部及西北部国营矿区,安徽宣城、怀远、大通煤田,江苏镇江煤田及徐州贾汪煤田还有台湾新竹煤田。1950 年,在山东淄川煤田,为建设新井而打,共钻 200 余米,已经打到大煤层,完成任务。

2. 铜矿

铜矿 1944 年被发现在安徽省铜陵县,表面俱为铁矿,厚约 20cm,在铁矿下发现铜矿,厚 50cm,长约 100cm,宽 80cm,成囊袋状,矿石为黄铜矿,矿产概算约 200 万 t。1950 年 6 月起陆续派人前往该区调查钻探,除扩大了铅矿区范围外,还发现了铜的指示植物———海州香薷,即俗称所谓铜草。1952 年正式成立了 321 地质队。40 年来的勘探证明,铜陵是中国重要的铜的冶炼基地之一。

3. 磷矿 ( 安徽凤台磷矿的发现)

中国是农业国家,农业的增产和持续,大部分靠肥料,磷肥是基本而重要的肥料。1946 年,从苏北、皖北到江西中部,不断试验,除了在结晶片岩系及第三纪湖成层中发现若干含磷层外,1947 年 3 月赵家骧、燕树檀、李庆远在安徽凤台无意发现了磷矿,这是矿产测勘处的又一重要发现,这与云南昆阳磷矿同属一式而产于寒武系底部的水成磷矿层。详测的结果,证明它平均层厚1m,平均含五氧化二磷20% 的磷矿石共有259 万 t,露头明显,开采容易,地处淮海之滨,运输尤为便利。虽然含磷成分在当时尚不能加以利用,可还有若干优点,如能用去氟法制炼磷肥,与东海的富矿相掺和,就可得到合格的和满意的料剂。同时指出了昆阳式磷矿可东延达数公里,并且是有远景地区。

江苏东海磷灰石矿山地质结构较为简单,全区是一个向西北倒转的背斜层,含矿层150m,测量的剖面 15 个,绘制了 1∶ 5000 地质地形图。

4. 铝矿

矿产测勘处应用系统的科学方法,发现了低矽高铝的富矿层,并经过各种分析方法确定了滇黔所产之富矿均属硬水铝石,有一部分为软水铝石,从而提供了冶炼的参考和研究途径。根据当时粗略估计,两省铝矿储量可达数亿吨。其中福建漳浦铝矿的新发现,最为突出。1945 年南延宗在云南中部发现了铝土矿,但未宣布地点,后来昆明炼铜厂炼铝,认为这种黄色多孔的矿是 Boehmite,与贵州是不同型,后发现了白色高级铝土矿,并证明黄色者系由白色矿风化而成。铝矿在中国当时一直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抗战以前山东博山的铝矿以及抗战期间滇黔两省的铝矿都一时难以应用最经济的拜尔法处理。福建漳浦铝矿,是福建省土壤地质调查所宋达泉、俞震豫于 1942 年调查闽南土壤时,首先发现,并经著文论述,但仅仅是红土中的几颗结核状的物质,并且成分优劣不等。1946 年 9 月,殷维翰、沙光文赴闽南漳浦一带,进行初步测勘,他们采集了大量样品,含二氧化硅仅7% ,氧化铝则高达 59% 。经研究以后,果然证实的确是三水铝石,这是在中国第一次发现用拜尔法处理的铝矿,当时随即开采 200t 矿石运交中国台湾铝业公司。漳浦铝矿的发现,不仅可以解决中国台湾铝的需要,节省外汇的消耗,而且在以后认识华南铝土矿的产状,指出探测铝矿的方针等方面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5. 地下水

1948 年秋,中国台湾调查地下水。郭文魁、刘汉及钻探顾问戴维斯前往中国台湾钻研地下水地质及协助钻探水井,在两个月的时间共调查了台南台中及屏东一带。中国台湾西部沿海一带冲积层和台地砾石层分布很广,其中蓄水很多,普通浅井数十尺就可得水,100 ~ 200m 以下常为喷水井。台南高雄区是沿海平原,为喷水泉。

6. 铅锌矿

南京栖霞山铅锌矿发现于 1948 年,谢家荣在锰矿废石堆里发现黄绿色六方柱状的晶体,为含铅的矿物,确定为磷氯铅矿,打了 4877m 钻眼,发现栖霞山铅矿、下蜀的钼和桂西的菱铁矿。钻井尺度 1800m。1950 年 8 月 9 日打到铅矿,证明为铅锌矿。大约有4000 余吨的可以炼的氧化铅矿,栖霞山铅锌矿床的发现看来并不轻松,经历了三四年的探索和研究,这是一个以谢家荣为代表的多人智慧而发现一个矿床的最好例子。

7. 石油

石油为国防重要资源,矿产测勘处在抗战刚刚胜利的时候去中国台湾勘察过一次油矿外,还在四川重庆沙坪坝一带测绘 1∶ 5000 地质图,派了 3 个调查队去遂宁、绵阳一带详测地质构造图并拟定各处的钻眼位置。1948 年在遂宁缓背斜下钻,一台钻机,在白垩系红层中见到少量轻油,以气为主。此区的钻探工作后来转移。1948 年在简阳龙泉驿背斜下钻,见气,此区工作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同年在绵阳江油构造区测图,下钻较晚。

1945 年谢家荣调查了一些含油地区,并编写出版了 《四川赤盆地及其中所含之油、气、卤、盐矿床》和 《再论四川赤盆地中之油气矿床》两篇文章。他提出高背斜与低背斜及行列背斜理论,认为两大背斜所夹持的大向斜中又有低小背斜隆起,此低背斜轴部所在,常为白垩系、侏罗系岩层发育之地区,是含油最有希望的地区。

1945 年 12 月,对中国台湾的石油和天然气进行了调查。认为中国台湾虽有适合于积聚油气的构造约 35 个之多,但历来产油气数量很少,原因是第三纪 ( 古、新近纪) 时,中国台湾造山运动过于剧烈,地层倾角陡峻,褶皱断裂强烈,油气多已散失。

1947 年 9 月在资源委员会急需石油资源的情况下,谢家荣要求矿产测勘处在找油查气方面多投入力量。当时根据已知油气显示区,在四川石油局和地质调查所已经开展和调查的矿区与远景区之外,初步拟定了两个踏勘区与 3 个普查勘探区。调查了四川华蓥山,江津石油沟、隆昌圣灯山、自贡盐井、峨眉山、遂宁、简阳龙泉驿、绵阳江油、灌县、汶川、茂县等地区的地层与结构。此项工作于 1947 年结束。1948 年 12 月 27 日,召开四川石油地质座谈会,约请中外地质学家勘测,复聘英国 M. W. Strong 入川调查,其结果认为四川有油,值得继续钻探,并指出钻探四川石油必须详细研究红色地层。四川虽未见大量石油,但可继续开展调查工作,四川原油层似有多层,有奥陶纪、泥盆纪、二叠纪、三叠纪的海相沉积,有很好的储油层,决定详细测量,定出钻井位置,调查三叠纪背斜层。右江生油层之踏勘,在广西右江田阳发现油苗,提出第三系 ( 古、新近系) 为可生油层,1948 年结束。

8. 钨锑锡

湖南新化锡矿山锑矿是抗战胜利后矿产测勘处调查的重点之一,虽然之前,已开采10 年,但它的结构,依然不清楚。1947 年先后有两队人员考察,又运去两架新式钻机,第一钻眼在欧家冲东的坝塘山,1947 年 12 月 17 日开工; 第二眼在陶塘于 12 月 28 日开钻,进行顺利。关于该处地质调查钻探计划,矿产测勘处主要地质工程人员论证颇多。

9. 铀矿

铀矿是发展原子能的基本原料,对于国防及将来的经济建设,关系非常重大,所以全世界的地质工作者几乎都在注意这种稀有矿床。矿产测勘处调查了广西钟山黄羌坪和辽宁海城的铀矿。

10. 铁矿

山东金岭镇铁矿 1950 年 5 月钻探队用美国先锋式 200m 的汽油机一架试探,杨庆如、韩金桂、王达舜负责,前中央地质调查所的秦馨菱协助,在 180m 处发现磁铁矿体。186m未见底,金岭铁矿区没有地面矿块的干扰,地形平坦,磁性异常,特别强大,为理想的磁测区。这次勘探为自从中国施行物理探矿以来最重大、最实际的收获。这是磁测与钻探同时进行,也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成果。

11. 磁铁矿和萤石

1948 年调查了浙江绍兴的磁铁矿和江山萤石,赵家骧、马子骥、王宗彝负责,矿体分布于东西两区,矿质纯粹,含铁率为 60% ,西区成脉状,南自李家湾,北达双峰尖仙人洞。全长 1000m,厚 3m,可达五六百万吨。交通方便,矿质极佳,且含萤石,易冶炼。江山南边相距 20km 的上台镇附近,有两条萤石矿脉。全长 1000m,厚半米到两三米不等,脉中除萤石外,可见石英,占 10% ,萤石以白色为主,一部分呈浅紫色和绿色。精确测量,共得确实矿量 843688t,可能矿量 170 万 t。

12. 海南岛的矿产资源

海南岛之矿产资源,国人前往调查者很少,近期马祖望、谢庆辉参考日本人调查报告,编写了海南岛矿产资源调查报告,主要矿产如下。

( 1) 铁矿

铁矿为海南主要资源,产地分布甚广,位于昌江县、保亭县、乐东县、文昌县、乐会县、理善港附近。石碌铁矿: 石碌山位于海南之西岸。田独铁矿: 位于崖县白石岭西端及黄泥岭之北,西距榆林港约 12km 成白色乃至淡黄色砂质粘土。其他铁矿: 大岭铁矿在崖县之西北。雁岭铁矿: 崖县东北 50km。南丁岭铁矿: 田独铁矿西北 5km。玉山附近矿:位于崖县干家东村之北。河头仔坑尾村: 文昌县城之北。迈豆岭: 文昌县之南。西岸岭:烟塘市西北。嘉积市: 海南岛东湖尾村。南牛岭: 嘉积市东 8km。岭上圆: 龙滚市西南1km。万宁童滚间: 万宁童滚间公路。理善港附近: 临东市之东。

( 2) 锰矿

东石碌锰矿: 位于石碌铁山之东,总长度 400m,产量为 82 万 t,铁锰成分不足,硅酸成分过剩。水头圆锰矿: 榆林东北 13km,约有储量 21000t。加茂川锰矿: 加茂川下之南 5. 5km,无大价值。

( 3) 钨矿

南朋岛及舍市两处,位于广东阳江县之东南,宽 15 ~20m,含矿 0. 5% ,被日本人采集尽。

( 4) 锡矿

位于翔岭、西田及军屯等几处,可采面积 4013000m2,含锡石量 986280t。

( 5) 铜矿

不多,位于石碌山之西部。

( 6) 铅银矿

位于九所之东北,相距 10 ~12km。

( 7) 金矿

以砂金为主,分布于各河溪上游,有乐安、石岗栈、新宁坡、纱帽岭及海军市五处。乐安之北,昌化大江沿岸一带,厚 1m,乐安附近砂金,分布区域广,故颇有试探之价值。石岗栈位于陵水上游,无价值。

新宁坡二甲村间砂金,位于北黎东约 25km,品质不佳,纱帽岭附近砂金位于那大市南 19km,品质尚可。澄迈县加乐脉金矿位于牛肠岭西北一带,厚 1 ~2m,好劣不均。昌江大岭脉金矿,延长有 500m,宽 2m。

( 二) 设备方面

矿产测勘处对物理探测工作十分重视,完成电探工作多种,配合全国大规模矿产测勘,1946 年 4 月起,增加人员 6 ~7 人,并拨款千余万元,向美订购设备,并做了设备到达前的准备。

1) 充实设备;

2) 配置电波法探测仪器,正积极进行;

3) 配置磁性探测的校核设备;

4) 地面电探及油井电测设备;

5) 放射性矿物的检测及野外探勘仪器,并试配放射性测井仪;

6) 协助石油探测工作,配置必要的仪器如岩心定向仪;

7) 试配地化法直接探油仪器;

8) 试配自动连续不用电缆的油井电测。

四、结束语

矿产测勘处在成立的短短 12 年里,经历了战乱、经费紧张、交通不便等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但在谢家荣处长的带领下,取得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同时为新中国的区调工作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国地质学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是非常难得、值得敬佩的。

参 考 文 献

[1] 四川盆地及其所含之油气卤盐矿床 . 地质论评,1945

[2] 淮南新煤田及大淮南盆地地质矿产 . 地质论评,1947

[3] 王育麟,石宝珩 . 谢家荣教授对中国石油事业的贡献 . 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 ( 王鸿祯主编)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 郭文魁,殷维翰,谢学锦 . 谢家荣与矿产测勘处———纪念谢家荣教授诞辰 100 周年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9

Ⅹ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管理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管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区地质调查中心和项目承担单位共同负责。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组织,分级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组织计划项目和重大工作项目的成果报告审查;大区地调中心受地质调查局委托组织计划项目的成果报告审查,按规定接收大区内工作项目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实施单位负责组织工作项目成果报告审查,集成、整合工作项目成果,提交计划项目成果报告;承担单位受实施单位委托组织工作项目成果报告审查,汇交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及规定的原始资料,保管地质调查原始资料和实物资料。

一、项目成果报告的评审

1.评审程序

地调项目成果报告评审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程序,目前主要依据中地调发〔2003〕187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具体程序如下:

(1)地质调查项目应按照有关规定、技术标准和要求,编写项目成果报告。

(2)成果报告提交单位在完成项目报告并进行初审后,向组织审查单位填报成果报告审查申请表一式两份,同时附单位初审意见。申请评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全面完成了设计书的任务;

2)通过了野外验收或相关检查;

3)各类技术资料齐全;

4)形成文字报告和各类图件。

(3)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审查工作分为评审和审查两部分。评审形式分函审和会审两种,以函审为主。组织审查单位根据成果报告审查申请及项目情况确定评审形式和评审专家人员组成。会审时评审委员会通过审阅成果报告,查阅各类资料,听取项目组汇报、答辩,并与项目组在交换意见的基础上,由主审专家主笔并汇总其他评委的意见,提出评审意见初稿和报告质量评分建议,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形成最终评审意见。函审时由评审委员分别审阅成果报告、进行报告质量评分、形成书面评审意见,由组织评审单位汇总,形成评审意见。

(4)成果报告评审和审查依据为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评审意见书、设计审批意见书和有关技术标准。报告评审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保证评审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5)评审应形成专家评审意见,组织审查单位据此签署评审意见书,下发项目成果报告提交单位。

(6)成果报告提交单位在收到评审意见书30日内按照评审意见书对成果报告进行修改后,送组织审查单位审查。

(7)评审委员会一般由5~9人组成,经费较少的项目,人数可酌情减少,组成人员应覆盖项目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

(8)组织审查单位在收到修改后的成果报告15日内进行审查,对审查合格的成果报告,由审查单位下发审查意见书,同时报地质调查局业务主管部门和成果资料管理部门各一份。对审查未合格的报告通知成果报告提交单位限期完成修改。

(9)技术方法和研究类成果报告的评审除按本要求进行外,还应参照国家科委下发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办法》执行。

2.评审的主要内容

(1)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准确;

(2)成果和原始资料的吻合程度;

(3)成果是否符合设计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4)项目工作任务和预期成果目标的完成情况;

(5)成果的综合研究水平;

(6)成果报告和综合图件的质量;

(7)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广应用前景;

(8)存在问题及建议。

二、项目成果资料汇交程序及要求

(1)承担单位为地质调查资料汇交单位,各项目承担单位是地调成果的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科技成果的原始档案管理工作,对已归档的科技成果逐步实现社会共享。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区地调中心和发展研究中心为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管理部门。

(2)大区地调中心负责接收辖区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发展研究中心负责接收全国地质调查成果资料。

(3)地质调查资料汇交单位应在成果报告审查意见书下发之日起180日内,按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家资料管理部门汇交地质资料,并向地质调查局成果资料管理部门汇交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纸介质和电子文档资料各一式两套。

(4)汇交的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应当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管理办法要求。

(5)地质调查局成果资料管理部门在每季度开始10日内向地质调查局上报上季度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汇交情况统计报表。

(6)负责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报送本单位需要登记的科技成果有关材料。

三、项目成果的登记

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负责部门的科技成果登记、科技成果数据库管理、科技成果统计分析和国内外科技信息跟踪等。地质调查项目成果也属于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部分,完成成果报告评审和原本档案归档后,应及时到部成果管理办公室进行登记。

各项目承担单位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科技成果的原始档案管理工作,对已归档的科技成果逐步实现社会共享;负责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报送本单位需要登记的科技成果有关材料。

(1)各项目承担单位在科技项目验收之前,必须向本单位的科技成果管理部门汇交科技成果原始档案,然后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办理成果登记手续。

(2)科技成果的原始档案包括各种原始观测记录、野外观测数据、野外记录本、原始分析测试数据、有注释文档的源程序和操作手册、文字报告及有关的电子版本资料。

(3)各项目承担单位在完成科技成果原始档案归档后,方可到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办理登记手续。

(4)各项目承担单位在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办理科技成果登记时,必须提交下列材料:

1)项目合同书或设计书一份;

2)完整的科研报告两份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复印件;

3)科技成果原始资料归档证明;

4)按合同书规定的关键科学数据、技术文件等相应的电子版;

5)《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登记表》两份;

6)文字报告及其附件、附表的规格为:长27cm、宽19cm(标准16开本)或标准的A4版本。附图应按同样规格进行折叠,图签折在外面。正文、附表、附件等应采用线装订,不得用易锈蚀的金属物装订。

(5)凡符合登记要求的科技成果,经正式登记,由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出具《科技成果登记证明书》。

(6)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由其第一承担单位负责,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办理登记手续。

(7)对于已登记的科技成果,如果得到专家、中介机构、应用单位的评价,可在两年内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补交相关证明材料;如果根据验收委员会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对科研报告作重大修改的,应及时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提供新版本的报告。

(8)已登记的科技成果,凡涉及国家机密的,主管部门将按照保密的有关法律法规实行管理。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在组织管理上,科学技术部统一领导全国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主管部门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科技成果和地质调查成果实行分级管理。在管理流程上,科技成果和地质调查成果管理各项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科技成果和地质调查成果管理工作又贯穿于科技活动和地质调查的全过程。在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制定阶段,技术档案、保密及地调成果的统计与分析,为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在地质大调查实施阶段,地质调查成果管理工作为计划的过程管理提供各项职能服务,及时反馈地质大调查计划的进展。

阅读全文

与中国地质调查百项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
设计创作版权合作合同范本 浏览:482
省知识产权局侯社教 浏览:51
道闸3C证书 浏览:820
土地使用权期满地上建筑物 浏览:455
武汉圆通快递投诉电话 浏览:33
马鞍山到开原 浏览: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