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技创新
●典型区域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及持续利用应用示范
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执行期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项目以满足土地管理从单纯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转变需求为目标,选取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区、中部粮食主产区、西部生态环境敏感地区、西南统筹城乡实验区等6个试点,应用“3S”、计算机网络、信息通信等技术,开展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与持续利用野外科研基地建设,进行关键技术研发、试验与示范应用,研发集野外长期监测、研究与示范为一体的国家级监测与管护服务平台。促进土地资源领域产、学、研、用的结合,培养基层土地科技队伍,推进土地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目前,项目已建立了6个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与持续利用野外科研基地,形成了《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建设规定(试行)》;提出了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综合监测数据库指标体系,建成了6个基地年度数据库;在完成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优质耕地划定与持续利用、时空多级网格数据管理与平台建设等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监测信息服务系统和优质耕地识别与划定系统,取得软件著作权1项,并于2013年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中期评估。
项目通过实施,补充和创新了现有土地利用监测技术体系,提升了土地资源监测多源、多类型、多尺度数据信息的综合集成度,部分技术已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为我国未来全面开展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调查监测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区域尺度生态用地网格化管护预研究与示范
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执行期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项目旨在构建生态用地分类体系和标准,为在全国实施生态用地网格化管护奠定技术基础。
项目拟开展生态用地分类标准研究,生态用地遥感信息网格划分与编码,多源、多类型、多尺度生态用地信息网格化综合集成,以及生态用地网格化管护服务系统框架和原型构建等研究,并进行应用与示范。项目实施以来,梳理界定了生态用地的概念,初步建立了生态用地分类体系和生态用地网格化管护服务系统总体框架,完成了示范区的遴选并开展了资料收集和数据库建设工作,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项目将现有土地利用分类有机结合,推进了生态用地管理理念从理论探讨向实践管理的巨大转变,不仅促进了土地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推进土地学科发展,而且在优化农业布局、确保粮食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边际土地上种植能源作物的潜力评价及效应研究
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执行期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项目旨在通过科学认识我国利用边际土地种植非粮能源作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能源生产潜力,揭示农民在边际土地种植能源作物的真实意愿,全面了解我国在边际土地上种植能源作物可能引起的自然、社会、经济效应,研究提出我国未来生物能源发展战略建议。
目前,项目完成了能源作物种植的自然适宜性评价工作,确定了我国可用于能源作物种植的边际土地数量及时空分布。
通过项目实施,能够解答我国利用边际土地种植能源作物的可行性和种植规模,对于全面认清当前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前沿问题,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及未来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供了依据和研究基础。
●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质量指标遥感信息提取与土地质量评价
该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面上)项目,执行期为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
项目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不同的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取高光谱技术和数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提取土地质量指标,建立草地生态系统类型识别模型、草地覆盖度和生物量的估算模型,开展区域土地质量评价,为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目前,项目已经完成了研究地点设定和相关基础资料收集,并开展了13个样地、109个样方主要生态生物学特征调查以及农户问卷调查,实测了群落高光谱曲线,并完成了初步的数据分析工作。
项目首次对高光谱模型应用于航空高光谱影像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对各种草地质量指标进行了监测,实现了监测信息由“点”到“面”的扩展,为地方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和土地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项目成果将为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开展大范围精细化监测、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和土地质量评价提供科技手段。
●发展生物能源引发的土地利用问题及其内在作用机理研究
该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执行期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项目拟通过分析国内外生物能源发展引发的土地利用问题,评价我国发展生物能源的生产潜力,探讨我国未来生物能源发展趋势,并揭示经济驱动背景下生物能源对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内在影响机制,为我国未来生物能源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目前,项目已经完成国内外生物能源发展历程和现状、对土地利用影响的系统梳理,开展了我国能源作物种植、发展生物能源的生产潜力评价。项目采取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应用地理学、农户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等多学科方法,充实了研究内容,创新了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对认清生物能源未来发展趋势、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的机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典型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变化(遥感)分析项目
该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面上)项目子课题,执行期为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项目旨在应用遥感技术、外业调查和历史土地调查资料,对典型农村居民点样点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查,总结分析农村居民点的不同功能,分析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而对典型的农村功能演化和筛选分类因子提供支持。
目前,项目已完成试验区的选定,资料的搜集、整理、遥感数据的处理和野外调查与复核等工作,后续研究也在有序开展。项目形成的成果将对分析农村居民点类型变化和功能分异,构建农村居民点分类系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国土空间综合分区智能化与规划实施综合评估关键技术
该项目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土空间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执行期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项目以省级国土规划中国土空间综合分区需求为导向,以多主题国土空间分区集成技术、综合分区智能化技术、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综合评估指标识别技术为研究对象,开展国土空间综合分区和国土规划实施综合评估技术指南、省级国土规划编制技术规程研究,开发国土空间综合分区和国土规划实施评估信息系统并进行应用示范。
目前,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已基本完成了相关研究,形成了《国土空间综合分区技术指南(初稿)》,并获得1项软件著作权,发表3篇科技论文。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成果将直接为编制省级国土规划及区域规划提供科技支撑。
●村镇区域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因子获取技术及应用示范
该项目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村镇区域发展综合评价技术研究”子课题,执行期为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
项目以村镇区域发展综合评价因子、指标体系构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人地关系系统协调发展的角度,开展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因子获取技术研究,村镇区域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探索,村镇区域发展综合评价因子的识别技术研究,并参与西部典型村镇区域应用示范研究,从而解决了指标快速获取等技术难题。通过项目实施,已构建起村镇区域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甘肃省榆中县作为应用示范区,进行了部分评价指标信息的提取。
●国家耕地资源动态监管系统核心技术引进与合作研究
该项目是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执行期为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项目拟通过合作研究,引进加拿大MDA公司的核心技术和先进解决方案,通过适应性开发和系统集成,解决当前国产卫星数据几何快速配准精度、自动化水平不高,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效率低和基于雷达数据的新增建设用地自动监测困难等难题,实现国土资源遥感应用跨越式发展。
项目通过应用MDA影像处理技术,开展卫星数据预处理技术合作研究,基于地块的多光谱卫星遥感数据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研究,基于SAR的新增建设用地监测技术研究,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技术框架与流程,实现基于雷达新增建设用地有效监测,解决中国大面积多云多雾地区遥感数据获取困难的问题。目前,已形成合作研究成果报告框架,就形成长远合作达成基本共识;设计形成了国产多光谱遥感数据高度自动化的高精度配准算法,开发出遥感影像图快速生产软件系统;完成了基于Gist特征的先验知识约束下变化地块方法研究,开发出影像分割模块、对象级土地覆盖变化监测和分类模块;提出了包括单极化SAR相干斑抑制SDBSF算法和多极化SAR相干斑抑制PTD-SDBSF算法等SAR影像预处理算法。
通过该项目实施,引进的相关技术将有效提高卫星影像的定位及纠正精度,实现SAR新增建设用地的有效提取,提高我国西南地区多云、多雨、多雾和湿润地区卫星遥感数据获取能力,提升国产卫星数据处理与应用水平,增强国土资源监管时效性。
❷ 2019年中国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2019年,国家发展起得了重要成就。主要成就有克隆杂交稻种子、盾构机穿海工程、国际顶尖机场、海射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人造太阳”等。
1 、造福世界 我科学家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
1月,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克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首次实现杂交稻性状稳定遗传到下一代。该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
4 、超级装备 最聪明盾构机挑战穿海工程
离大连市中心不远,有个梭鱼湾,大连地铁5号线要穿过这个海湾,考虑到巨轮出入,不能架设跨海桥梁,因此采用海底隧道。而这项工程催生出一台超级装备。
1月18日,海宏号盾构机在大连始发,它堪称中国研发的最聪明的盾构机。海宏号盾构机是中国中铁专门为该工程研发、也是世界上现有功能最全的盾构机,核心部件设计全球领先。
5、 时速600公里 国产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
“高速磁浮列车”成为2019年点击率颇高的关键词。5月23日,我国首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实现了我国在高速磁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6、 中标ITER 中国企业为“人造太阳”装“心脏”
7月16日,中核集团收到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俗称“人造太阳”)组织中标通知书,由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工程)牵头,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参与,携手法国法马通公司等单位组成国际联合体,以工程总承包形式正式中标在法国建设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TAC1安装标段。
❸ 我国近五年科学技术新成就有哪些
科技方面的成就抄
中国天眼,世界最大的望远镜
北斗卫星,世界排名第二位。
神舟飞船,载人航天;我国是世界第三个把飞行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长征系列火箭,发生成功率、有效载荷都是杠杠的!
长征五号,大火箭,世界仅有中美俄能造。
嫦娥工程,把飞船发射到月球。
天舟货运飞船,为太空站提供补给。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太空进行试验
两弹一星,国之重器
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计算能力世界第一
天河二号计算机,曾经的第一,现在的第二
量子卫星墨子号,世界独一无二
探索一号深海科考探测器船,探寻水下五千米的秘密
大型客机(C919),世界第三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31次赴南极,踏遍世界五大洋。
巨型战略预警雷达,世界仅有中美俄三国可造,探测距离5000公里
铁基超导,新一代常温超导材料
八光子纠缠态,再次刷新了光子纠缠态制备的世界记录。
❹ 中国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全球首对体细胞克隆猴姐妹“中中”“华华”诞生
2018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宣布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诞生;12月5日第二个克隆猴“华华”诞生。多年来,与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一直没有解决,成为世界性难题。该成果标志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实现了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由国际“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2、“慧眼”卫星填补我国空间X射线探测卫星空白
2018年1月30日,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其进入科学成果产出的新阶段。据介绍,“慧眼”卫星已多次参加了国际空间和地面的联测,获得了银道面扫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阳耀发等的大量观测数据,发布了30多个伽马射线暴的观测结果,直接测量到了目前最强的中子星磁场回旋吸收线,完成了国内最高精度的脉冲星导航试验。
3、我国科学家实现全球首例人类肺脏再生
从患者支气管刷取出的几十个干细胞,在体外扩增数千万倍之后,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经过3至6个月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这些干细胞逐渐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气管结构,进而完成了对患者肺部损伤组织的修复替代——同济大学医学院左为教授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利用成年人体肺干细胞移植技术,在临床上成功实现了人类肺脏再生。
4、“301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揭示水稻遗传信息密码
2018年4月25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长文刊登了“301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研究成果。研究人员用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机平台,对这些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基因组重测序和大数据分析,解析了水稻种群基因组多样性本质。
5、“天鲲号”海试成功中国疏浚事业迈向深蓝
“天鲲号”于2018年6月8日-11日进行海上试航,期间,“天鲲号”完成多项考验,如航速测定、停船试验、回转试验、抛锚试验、操舵装置试验、船舶动力系统功能试验及其他辅助系统功能试验。除了航行时需要进行慢车、停车、全回转、溺水救生等一系列紧急动作外,还要对雷达、电罗经、磁罗经等助航辅助设备进行调试校正,返航后开始为后期挖泥试验做准备。
❺ 科技创新成果
有校科技创新和校级挑战杯
❻ 近年来我国取得哪些科技创新成果
神州十一号飞船上天,空间站建立,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