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苗族语言特点比较以屏边和金平为例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就以个人经验做个总结。仅供各位参考,希望能帮的上大家。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 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八)论文写作的步骤
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差不多就这些,一回生二回熟,写一遍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好累。。。我的胳膊。
⑵ 贵州的“天眼”目前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有一座举世闻名的锅状建筑——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射电望远镜)。
探索未知宇宙,搜寻和发现脉冲星是中国天眼的主要科学目标之一,从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落成以来,就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首次发现距地球约4000光年的毫秒脉冲星。据报道,截止目前,中国天眼已经发现了43颗脉冲星,极大地增加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我国天文学家们正在破解中国天眼获取的海量信息,而西方天文学家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这情形,当真是扬眉吐气啊。
⑶ “黔东南苗族斗牛民俗活动项目”的预期研究成果怎么写
其实 想像一下就好啦 呵呵 不是很严格的话 一定都没有问题的 是吧
.....祝你好运!
⑷ 以苗族芦笙的制作及其发展历程为题目,怎么写提纲或开题报告
你的苗族芦笙的制作及其发展历程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
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论文写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收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越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问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做认真的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通读,选读,研读。通读即对全书全文阅读,选读即对有用部分、有用内容阅读,研读即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在研读过程中积极思考。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竭力产生创见,要眼、手、脑并用,要发挥想象力,开拓创造性思维,进行新的创造。
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对新鲜论点,好的见解,要完完全全摘录;对能说明问题,有说服力的论据、好材料,要不加改动地摘录;对过长的资料,可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对这些资料都要分类整理。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切忌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伯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资料的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考生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内容纲要包括大项 目即大段段旨、中项目即段旨、小项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⑸ 谁说苗族没有文字,典籍和世界级人物
文字:《苗汉词典》足以说明苗族有文字。
书籍:比较有代表性的苗文书籍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永祥(苗族)主编的《苗汉词典》(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5月版),中央民族大学石如金教授(苗族)编著的《苗汉汉苗词典》(岳麓书社1997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向日征教授(汉族)编著的《汉苗词典》(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8月版),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德教授(苗族)编著的《汉苗词典》(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燕宝(苗族)整理译注的一万余行《苗族古歌》(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9月版),云南红河学院教授罗有亮(苗族)的专著《苗语语法》(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2月版),中央民族大学副研究员吴德坤等搜集整理翻译的一万三千余行《苗族理辞》(83万字,2002年10月版)等。
人物:民国总理熊希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滕代远将军、1988年已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不幸辞世的20世纪中国伟大作家沈从文(各类著作共1100万字)、国内外著名钢铁冶炼技术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肖纪美、第二位角逐诺贝尔文学奖并参加竞选台湾总统的杰出作家李敖(各类著作共2000余万字)、唱响国内外世界第一流歌唱家宋祖英博士、北京第29届奥运会世界举重冠军龙清泉、国际著名文学理论大师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女)、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陈求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常务副部长、第十八届中共中央委员)、当今文学作品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第一流作家肖仁福(至今已出版各类文学作品600多万字)、袁隆平最得意的门生杰出的杂交水稻科学家邓华凤博士(其研究成果已产生经济价值几百个亿)等。
⑹ 说起苗族,你对这个少数民族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我就是苗族,我是苗族支系中的大花苗,也就是阿卯,我们族呀很好客很良善友好,我们村里全是苗族,我们这里风景很好,我们热爱花山节🌸热爱生活,很团结,苗族思想很开放,本性活泼,喜欢唱歌跳舞,能歌善舞,一有什么喜庆的日子,便缺少不了歌舞,苗族我见过的,随便一个,唱歌不会跑调,这可能是音乐的一种天赋。很喜欢苗族
⑺ 关于苗族蛊毒和湘西赶尸
當今不少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苗族是最早發明兵器、刑法、巫術的民族。其中趕屍、情蠱毒、巫儺絕技更是苗族巫術三絕。 湘西趕屍是一項被稱為世界上最為恐怖的職業。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今,香港拍攝了許多部以趕屍為題材的電影。電影中,道士法師貼符、唸咒就可讓屍體站立起來行走。但吉首大學民俗倫理學專家鄭英傑接受記者的採訪時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觀點,所謂趕屍其實就是揹著已遭肢解的屍體行走。此說甫出立即遭到湘西眾多研究者質疑。反對者認為,趕屍人為完成自己的職務毫不顧及的踐踏倫理道德,把屍體剁碎,這是絕不可能被死者親屬允許的。真相到底如何,記者近日深入湘西民間進行尋訪調查。 趕屍現象有官方記錄今年九月十五日,記者趕至湘西自治州宣傳部查詢趕屍現象的歷史記載。但目前湘西官方提供唯一有據可查的記載是一九五○年兩位解放軍戰士對趕屍現象的調查。據記載,一九五○年的一個傍晚,幾個神秘行人裝束古怪且行動詭異引起了兩位到湘西當地的警察分駐所協助工作的解放軍戰士注意。那時各種反新中國政府的勢力都在進行自己的陰謀活動。經過連續三天的跟蹤調查,原來這夥神秘的行人竟然是兩名趕屍匠師徒,當時兩位解放軍戰士還對趕屍者進行了審訊。但遺憾的是,或因當時不宜公布,亦或由於記錄者的疏忽,沒有留下對趕屍技巧的詳細記載。屍體究竟是怎麼邁開腳步仍是一個難解的謎團。 聲稱目睹趕屍的老人根據知情者提供的線索,次日記者在湘西沅陵城、七江坪兩地的偏僻村落尋訪到了三名聲稱曾親眼目睹趕屍的老人。記者在整理這三位目擊者口述時發現,其目睹的真實趕屍與香港電影中所表演的趕殭屍形象出入頗大。據稱,趕屍屍體並非跳著行走,而是與活人正常行走並無二致,屍體上肢保持不動。趕屍隊伍少者兩人,多者三人,前行者持響鑼開道,警告路人迴避,中間法師趕屍,後者斷後。但對於記者提出的已失去身體機能的屍體如何能站立行走的疑問,這三位老人均表示沒法解答。 記者就此詢問了吉首大學民俗倫理學專家鄭英傑。鄭英傑表示,這與自己的觀點不違背,趕屍先將屍體肢解放在背簍裡,在外形布置得異常詭秘,裝扮成屍體,同時又是夜間趕路,讓人難以分辨。鄭英傑還向記者提供佐證。根據民間目前流傳的傳說,當趕屍學徒務必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身高力大,一米七以上;二是膽大氣豪,無所畏懼;三是相貌醜陋,讓人懼怕。鄭教授認為,身高力大,就是為了便於揹屍,相貌醜陋則讓人不敢靠近,便於保密。但趕屍匠又如何能在親人面前瞞天過海,這不禁讓記者滿懷疑竇。 「趕屍」實為運輸屍體經人引薦,記者找到了對趕屍頗有研究的湘西巫儺絕技表演藝術團團長田鐵武。田鐵武認為貼符打鑼,僅僅是趕屍的儀式。田鐵武說,真正的趕屍是捆綁屍體,用肩膀的力量把屍體托起,兩個趕屍匠一個推一個拉就可以行走了,同時利用一種神秘的藥水,軟化屍體的關節部位,當屍體在外力作用下移動時,從外表看來似乎是像活人一樣行走。但上坡的時候,則需揹著屍體行走。但是,關於這種神秘藥水,至今沒有得到科學的論證。 儘管最終記者未能找到一個完全解答趕屍之謎的真相,有關研究者亦提出諸多說法不一而足。但是這些調查研究最終均指向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湘西趕屍是借助外力運輸屍體,而非傳聞中用符咒驅使行走。 在交通閉塞的解放前,湘西地處十萬大山之中,道路崎嶇險峻,重落葉歸根的湘西人一旦客死他鄉若要抬棺而回幾近不可能,趕屍這一古老的行業應運而生。但由於諸多原因,加之影視深入人心的殭屍形象渲染,湘西趕屍被賦予了驚悚神秘的色彩,成千年之謎。
⑻ 出名的苗族流行明星
1、沈从文(1902—1988)20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杰出的文学评论家、文物考古学家。苗族,湖南凤凰县人。小学学历,自学成才。早年曾在暨南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任教。1938年后历任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教授。1950年起历任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著有1100多万字《沈从文全集》,是世界文明史上作品创作数量最多的文化巨人之一,被译成英、法、德、俄等世界几十种文字。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已决定授予沈从文,可惜该奖未颁发他就辞世于北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阿丽思中国游记》《长河》,中篇小说《边城》《八骏图》,短篇小说《萧萧》《月下小景》《柏子》,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其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享誉全球的世界名著;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被誉为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三大经典著作之一。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主持编写的国家级重点大学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等已将沈从文列入大师级作家进行重点讲授和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因研究沈从文的作品获得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2、李敖(1935—)20世纪中国杰出的作家、历史学家、政论家。苗族。远籍贵州威宁,生于哈尔滨。少年时代跟随家人住过北京、太原和上海,1949年移居台湾。高二时写成《李敖札记》;高三时休学创作《李敖诗集》。1954年考入台湾大学法律系,不久自动退学,1955年再次考入台湾大学历史系,1959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参军。1962年考入台湾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1963年肄业.。一生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曾任台湾东吴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迄今已出版各类作品100多部,共2000多万字,是世界文明史上作品创作数量最多的文化巨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白话文作家”。其主要作品有《传统下的独白》、《胡适研究》《李敖回忆录》《李敖全集》等。2000年以长篇小说杰作《北京法源寺》进入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其文学成就已被国内外高校写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等多部大学教材。2005年9月,已是70岁高龄的李敖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高校演讲访问,各大电视台均作了报道,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3、肖纪美(1920—)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杰出的金属材料科学家;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苗族,湖南湘西凤凰县人。1933年考入长沙私立明德中学;1938年考入江苏省立银行专科学校;1939年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唐山交通大学,1943年本科毕业后在湖南国立第八中学、湖南省立第十三中学等单位任教。1946年到南京民国中央标准局工作。1948年赴美国密苏里大学留学,仅两年就拿到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57年回国,任教于北京科技大学。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第一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苗族人;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进步一等奖。在国内外发表科学论文450多篇;出版专著《合金能量学》等15部,近600万字。肖纪美精通英语,许多科学论文均用英文写成,是20世纪苗族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4、熊希龄(1870—1937)中国现代杰出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苗族,湖南湘西凤凰县人。1894年考取进士。曾到日本、德国考察。历任东北三省清理财政部部长,中华民国财政总长,民国国务院总理兼财政部部长,中华教育改进社董事长,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等职。1937年病逝于香港,终年67岁。著有300多万字《熊希龄先生遗稿》。
5、滕代远(1904—1974)20世纪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国家重要领导人。苗族,湖南麻阳县人。早年任红五军、红一军、红三军政委。1931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3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委武装部部长,同年获二等红星奖章。1935年到苏联列宁学院留学。1937年回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八路军参谋长,中共中央委员,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华北军区副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总司令兼政委。1950年出任铁道部部长;1954年兼任国防委员;1964年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滕代远一生为党为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6、朱早观(1903—1955)中国现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苗族、湖南湘西凤凰县人。15岁参军,1922年到湖南讲武堂学习。早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干部团团长、中央独立三师参谋长兼旅长。1937年赴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八路军总部高级参议。1945年任中原军区参谋长兼中央中原局统战部副部长;1946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参谋长;1947年任西北军区副参谋长。1949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第五局局长,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等职。
7、钟哲明(1932—)中国当代杰出的政论家,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苗族,湖南武冈县人。“苗族钟氏兄弟三杰”之一。1952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留校,1956年到中国人民大学进修硕士研究生课程一年。历任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北大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发表论文《马克思的主要历史功绩:关于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的几个问题》等60多篇;出版专著《科学社会主义专题讲座》;参加编写大学教材《邓小平理论专题讲座》等多部。
8、钟优民(1936—)著名魏晋文学研究专家、文学史家。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吉林大学教授。苗族,湖南武冈县人。“苗族钟氏兄弟三杰”之一。1954年于湖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长春市第一中学任教。1957年报送到吉林大学中文系深造,1962年本科毕业,并在该校进修研究生课程一年。1963年至1972年曾在国家教育部、吉林省高等教育局工作。1973年后长期在吉林省社科院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文学史方法论及其实践》《陶学发展史》等10余部,共500多万字。被誉为“中国陶学大师”。
9、钟良明(1943—)著名英语教育家、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苗族,湖南武冈县人。“苗族钟氏兄弟三杰”之一。1959年考入长沙雅礼中学高中部,1962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1966年本科毕业。时值“文革”被下放农村10年。1981年起先后在中南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任教。历任北京交通大学外语系主任,《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板)编委等。
10、滕久明(1944—)正部级高级领导,著名政治活动家、理论家。苗族,贵州松桃县人。1962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66年本科毕业后当过战士和重庆市第96中学教师。1973年5月后任重庆市大渡口区团委书记,区革委办公室主任;1979年2月后任大渡口区革委会副主任,区委副书记、副区长;1982年8月后任大渡口区委代书记、书记。1983年到中央党校研究生班进修二年。1985年8月后任重庆市北碚区委副书记、书记;1987年4月任重庆市委常委、秘书长。1988年8月兼任重庆市级机关党工委书记;1988年12月任重庆市委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1993年4月任重庆市委副书记; 1997年重庆划为中央直辖市后,历任重庆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以及中共中央纪委委员。1996年调往中央,任中央纪委、中组部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巡视组组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共十五大代表。出版理论集《灯下漫笔》《征程言》《滕久明作品选》等。
11、宋祖英(女,1966—)中国当代著名歌唱家。苗族,湖南湘西古丈县人。1981年入古丈县歌舞团;1984年调湘西州歌舞团。1985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1988年毕业;1989年到中国音乐学院进修。1991年调入解放军海政部文工团。1998年到中国音乐学院攻读音乐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2009年攻读中国音乐学院声乐学博士学位。历任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为海政部文工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有实力的歌唱家之一”“中国当今最负盛名的女高音歌唱家”。2008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上,与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多明戈共同登台演唱,其演唱水平受到全世界上亿观众的高度赞扬。曾到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和举行个人演唱会。演唱歌曲录制成磁带、VCD向全国和世界出版发行,主要专辑有《宋祖英演唱歌曲精选》《中国百年电影歌曲经典:宋祖英百年留声》等。多次获国内外音乐大奖,宋祖英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最杰出的歌唱家之一。
12、张超伦(1918—)医学博士。著名社会活动家、正部级高级领导。苗族,贵州威宁县人。早年在“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贵州石门坎就读小学;初中到云南昭通宣道中学完成。1932年赴成都华西协和高级中学就读;1935年高中毕业因家境贫困无法考大学,被迫回家乡。1936年得到教会资助考入华西协和大学,经过七年的刻苦攻读,1943年获本校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现代史上获得博士学位几位苗族人之一。1944年回贵州石门坎初级中学任教;1945年到云南昭通福滇医院任医师。1949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1950年被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任命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1951年被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为贵州省卫生厅厅长。“文革”时被迫害多年。1978年复出,当选为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直到1997年。1983年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是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农工党贵州省主任委员、第十届中国农工党中央常委。
13、姚绍斌(1956—)杰出的私营企业家,湖北八峰集团公司董事长。苗族,湖北鹤峰县人。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第七届至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八峰村在姚绍斌的带领下艰苦创业,从人均收入只有40元上升到2007年人均收入8000多元。目前公司年销售额达20多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氨基酸生产企业集团。他创造性地在苗族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其产品远销国内外,使八峰苗族人民彻底改变了贫困,看到自己的未来,增强了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曾荣获“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等称号。
14、龙咸灵(1911—1993)20世纪中国著名空间物理学。武汉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苗族,贵州锦屏县人。1935年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1940年本科毕业留校任教。1947年在物理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引起世界物理学界的关注。1954年任武汉大学物理系副主任;1956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武汉高空物理研究所所长;其科学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78年领衔创建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目前该系空间物理学已成为全国高校最强的学科。曾兼任中国科委电子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侧地及地理物理联盟秘书长。龙咸灵是20世纪苗族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15、潘爱华(1958—)中国杰出的生物技术科学家、企业家。苗族,湖南道通县人。1984年于湖南医科大学本科毕业;1986年考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攻读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攻读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提前毕业留校。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最大的生物工程集团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公司董事长(潘爱华是该集团主要创始人,2007年销售额达100多个亿),兼任深圳市北大高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等。1997年被美国名人协会评为“世界500位最有影响力的领袖之一”;1998年荣获第三届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业奖及北京大学科技产业杰出贡献金奖;1999年被中国科技部评为第五届“中国十大杰出跨世纪科技人才”;2001年获深圳市彭年科技奖一等奖(获奖金50万元)。
16、李振军(1920—2008)著名政治活动家,正部级高级领导。苗族,湖南湘西凤凰县人。1936年参军,1937年投入抗日战争。40年代初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任团、旅、师政委及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1985年后历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湖南省军区副政委,湖南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公安部党组成员,中国人民武警部总队政委等职。
17、侯钰鑫(1946—)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书法家、画家。笔名杨岩。苗族,贵州毕节地区黔西县人,少年时代在河南辉县长大。1965年高二时因家境贫寒而失学,靠绘画帮助父母维持家庭生活。197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大路歌》,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1980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1984年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进修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现为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河南太行书画院院长,河南大学兼职教授,河南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等。著有长篇小说15部、中短篇小说50多篇(部)、影视剧本50多部(集),共1500多万字,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苗族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其长篇小说《好爹好娘》被国家列为建党80周年十部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拍成电视剧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多次获全国文学大奖。
18、钱东(1967—)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纳米材料研究专家。苗族,湖南泸溪县人。1999年于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赴丹麦科技大学物理系做访问学者一年。曾先后到德国、瑞典等国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2004年在中石化长岭分公司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助剂的研发、纳米材料、催化与化工分离研究。
19、姜穆(1929—2003)20世纪苗族杰出的作家,著名文学评论家和编辑家。苗族,贵州锦屏县人。早年参军。1949年移居台湾。六十年代初于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历任《今日中国》杂志主编,源成文化图书供应社总编辑等。一生著有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2000多万字,是20世纪苗族文学史上作品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恰梦》,长篇小说《浩浩东流》《王安石全传》,中篇小说《奴隶们的怒吼》、《决堤》,短篇小说集《早落的太阳》、《不归鸟》,散文集《人生探索》、《寻梦》等。
20、杨汉先(1913—1998)副部级高级领导、著名学者。苗族,贵州威宁县石门坎人。小学和初中分别就读于威宁石门坎光华小学和云南昭通宣道中学;高中就读于成都华西协和高级中学。1933年考入华西协和大学社会学系,1934年因家庭困难休学,1935年返校,1938年大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随后曾在贵阳大厦大学、华西协合大学、四川省博物馆、云南昭通明城中学、省立昭通女子师范学校、贵州大学等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50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1951年任贵州省民委副主任兼贵州民族学院院长,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大学校长的苗族人;1959年任贵州大学副校长兼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长;“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3年起历任第三届至第五届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是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苗族史述略》《黔西苗族调查报告》等。
21、王佳敏(女,1957—)著名舞蹈家,国家一级编导。国家级有突出贡献艺术家,文化部特殊津贴获得者。苗族,生于云南个旧市,籍贯云南富民县。高等自考大专学历。1990年到中央民族大学进修一年。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历任云南省红河州歌舞团团长,中国少数民族歌舞团艺术总监,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云南省第七届青联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等。是云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开幕式总导演。其舞蹈《看看》1998年获中国舞蹈界最高奖荷花杯银奖。曾应邀到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22、徐新建(1955—)中国当代杰出的文化人类学家,著名文学理论家。苗族,贵阳市人。1971年进贵阳市歌舞团任演奏员。1979年考入贵州大学中文系,1983年本科毕业,分配到贵阳市委宣传部,1985年调入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92年赴南京大学进修一年。1998年调入四川大学,不久在四川大学攻读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该校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2002年曾到美国哈佛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至今已发表和出版论文、专著、编著等400多万字,出版专著《从文学到文化》《西南研究论》《苗疆考察记》等多部。先后获全国第四届民族文学“骏马奖”、全国第七届庄重文文学奖、贵州省第三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四川大学成果奖等。被誉为中国三位最杰出的文化人类学家之一。
23、向本贵(1947—)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苗族,湖南沅陵县人。1967年高中毕业因“文革”爆发停止高考而回家务农,做过农村生产队队长、乡文化站辅导员、县文化馆文学专干等。198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发表和出版10余部长篇小说,40多部中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和散文,共600多万字,是文学湘军重镇之一。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湖南怀化市作家协会主席,湖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盘龙埠》、《苍山如海》,中篇小说《有病流行》、《这方水土》等。其中《苍山如海》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第六届文学“骏马奖”,被列为国庆50周年全国最优秀的10部长篇小说之一;《这方水土》获中国作协全国第七届文学“骏马奖”等。
24、周基堃(1917—2000)著名外国历史研究家、翻译家。南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苗族,湖北宣恩县人。从小随父母在武汉长大。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3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昆明美军顾问团任翻译。1946年被北京大学聘用,途径天津被南开大学外语系留用。一生发表和出版论文、专著、译著等共200多万字。主要译著有《美利坚合众国的成长》、《唯物主义历史观》等。周基堃精通英、德、俄、西班牙等四种外国语言文字。
25、杨占清(1951—)济南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兼第三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医学家。苗族,湖北宣恩县人。1969高中毕业后参军,在部队期间被保送到山东淄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深造,大专毕业后到济南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2002年51岁时考入第一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2005年以论文《山东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和流行病学研究》获医学博士学位。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26、吴廷桢(1924—)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兼兰州大学教授。苗族,湖南花垣县人。1951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历史系。1953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历任西北师大马列教研室主任、历史系主任等。有各类学术著作400余万字,主要编著有《西北史研究》、《河西开发研究》等。
27、滕久祥(1949—)著名中医学家。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69年考入湖南中医药大学,1973年本科毕业,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中医内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中医消化系疾病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发明新药“九气拈痛交囊”等。曾兼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
28、田渠(1900—1957)20世纪中国著名物理学家。苗族,湖南麻阳县人。1922年于北京中法大学本科毕业后到法国里昂大学留学,1927年获法国国家天文学博士学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博士学位的苗族人。1937年回国后在云南大学从事科学研究。四十年代历任西南联合大学、贵州大学、湖南大学教授;五十年代历任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其重要著作《狭义相对论》自民国出版以来至今还不断重印出版,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物理相对论大学教材。
29、李必雨(1936—2009)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苗族,生于贵阳。1959年于云南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在昆明第八中任教。1969年去缅甸,1979年回国。历任昆明师专讲师,昆明文学院院长,昆明市文联主席,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野玫瑰与黑郡主》、《红衣女》(发行10万册)、《亡命异邦》,中篇小说《在遥远的大江彼岸》,学术专著《小说技法》等300多万字。其文学成就已写入我国部分大学教材。
30、龙庄伟(1956—)副部级高级领导。河北省副省长兼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汉语语言学家、政治活动家。中国民盟中央常委。苗族,湖北恩施县人。1971年下乡当知青。1974年进恩施师范学校读书,1976年中师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978年考入恩施师专中文系,1981年大专毕业后到恩施教育局工作。1983年考入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毕业留校。1995年兼任中国民盟河北省委副主任委员。1996年该校与河北师范大学合并,继任河北师大西校区中文系主任、教授。1998年调任石家庄市副市长;2002年兼任中国民盟河北省委主任委员。2003年1月当选为河北省副省长;2005年兼任中国民盟中央常务、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2008年1月再次当选河北省副省长。
⑼ 梁辉的主要成果
1987—1990年红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农作物遗传育种工作,参与“小麦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课题,1991年新品种“84—420”获州人民政府科学进步二等奖,主持“早地麦新品种引种示范研究”课题,1993年新品种“872—232(71)”获州人民政府科学进步三等奖;1990年至今,红河州风景园林(旅游)管理处从事园林、绿化、旅游业、历史文化名城(名村)、风景名胜区(国外称国家公园)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一直致力于“山水城市”建设和大地景观和人类生存空间的研究,探讨风景园林理论及学科体系建设。1994-1998年间还从事植物生长调节剂ABT生根粉系列推广与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司和林业部科学技术司的推广特等奖和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林业部科学技术司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林科院二等奖,两篇论文获中国林科院三等奖,一篇获中国林科院ABT生根粉综合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优秀奖。1998年7月被中共红河州委、红河州人民政府评为群团工作先进个人。2000年分别被建设部和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评为先进个人。2001年被中国科协和国家经贸委评为先进个人。《红河州城市绿化美化园林病虫防治的对策及措施》一文,1998年11月被中国园林学会植物保护学术专业委员会评为二等奖,被世界文化名人成就金像奖评委会常设机构、中国国际名人院评审委员会、中国国际名人协会评审委员会、北京市名人文化研究中心授予“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撰写的《风景园林师体系建构初探》(载于《中国市容报》1998.3.11)已录入《世纪论典——当代中国领导干部文选》、《世界学术文库·华人卷》和《中国当代战略文典》等书籍,《现代风景园林科学的学科建设》已录入《中国改革发展文库》一书,《红河州旅游业发展战略及对策》(州“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分课题)已录入《呼唤新的朝阳》一书,《园林风景名胜CI战略》(载于《经济地理》1997年旅游专集)已录入《中国社会科学文库·十四大以来中国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和《中国世纪发展文论大系》等书籍,《红河州草(坪)业发展的地位及作用》(载于《经济地理》)已录入《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文选》和《面向21世纪的中国草坪科学与草坪业》(中国农业出版社)等书籍,《刍议红河州花卉产业的地位及作用》(载于《中国花卉报》主办的《中国园林花卉信息》等)已录入《中国农业发展文库》一书,《盘活集镇土地,加速乡村城市化建设》(载于《云南土地》1998.2)一文被评为州土地局、《红河日报》社征文三等奖,已由中央电视台-7改编拍摄成电视纪实片,并录入《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研究文库》和《中国改革与建设研究文库》等书籍,《红河州风景名胜产业发展问题及措施建议》(《城乡建设》1999.3),已被收录《中国当代兴国战略研究》、《中国新世纪理论文献》、《世纪文典》、《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典范文献》等多部大型典籍,还撰写了《红河州风景园林事业发展研究》(《中国建筑科技与经济管理》2006.8),《云南屏边大围山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开远南洞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泸西县逸圃乡农业发展问题研究》(原载《红河州委党校学报》并被红河州科协评为1996-1999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云南石屏历史文化名城调查报告》。承担编制了《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红河州部分)》,参与编制了《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规划》,参与编辑出版《红河建设大观·风景园林篇》、《华夏城市之花》和《锦绣中华万里行》等大型画册,组织《植物立体扦插育苗试验》并获1998年红河州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和1998年云南省建设厅科技成果三等奖。事迹已被上级有关单位(部门)推荐编录入《中国当代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大辞典》、《世界名人录》、《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中国人才辞典》、《华夏英杰》、《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当代学者风采录》、《国魂——跨世纪中华兴国精英大典》等辞书典籍。
⑽ 李永宪的研究成果
1.《昂仁县文物志》(李永宪霍巍尼玛),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
2.《阿里地区文物志》(李永宪霍巍更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3.《吉隆县文物志》(霍巍李永宪尼玛),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4.《错那、隆子、加查、曲松县文物志》(霍巍李永宪更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5.《西藏石窟遗迹》(中国四川连合大学霍巍李永宪チベット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专著,日本株式会社集英社出版,1997年11月30日。6.李永宪:《西藏原始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二次印刷。7.霍巍、李永宪:《西藏西部佛教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8.《西藏古近代交通史》(第一、二章执笔),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8月版。9.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四川大学考古系、陕西省考古所:《青藏铁路西藏段田野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10.霍巍、李永宪主编:《西藏考古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1.《盐边县岩门公社僳僳族调查》(李永宪马云喜),研究报告,载《四川省苗族、僳僳族、傣族、白族、满族历史调查》,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4年。
2.《陈列设计中的形与色》(李永宪),论文,载《中国博物馆》第三期,1985年。
3.《川大博物馆的陈列形式设计》(李永宪),论文,载《博物馆工作》第二期,1986年。
4.《大汶口文化的骨牙雕筒不是斧柄尾饰》(李永宪霍巍),论文,载《中国文物报》1988年10月14日第三版。
5.《我国史前时期的人体装饰品》(李永宪霍巍),论文,载《考古》1990年3期。
6.《西藏记原新发现旧石器》(李永宪霍巍),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0年10月4日第一版。
7.《藏族先民的人体装饰品》(霍巍李永宪),论文,载《雪域文化》1990年第3期。
8.《西藏壁画中的藏族古代体育史料》(霍巍李永宪),论文,载《文史杂志》1990年6期。
9.《藏南吉隆崖葬习俗的调查与初步研究》(霍巍李永宪),论文,载《南方民族考古》第3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0年。
10.《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原始文化》(霍巍李永宪),论文,载《西藏研究》1991年3期。
11.《西藏拉萨曲贡村新石器时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报告,载《考古》1991年10期。
12.《西藏史前时期的骨器》(李永宪霍巍),论文,载《雪域文化》1991年第1期。
13.《西藏史前考古的新收获》(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1年12月6日第三版。
14.《略论西藏的细石器》(李永宪),论文,载《西藏研究》1992年1期。
15.《关于琮、璧的两点刍议》(霍巍李永宪),论文,载《考古与文物》1992年1期。
16.《西藏吉隆罗垄沟石器地点》(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17.《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石器遗存──兼论西藏细石器的相关问题》(李永宪),论文,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18.《西藏昂仁古墓葬的调查与试掘》(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19.《西藏昂仁日吾其寺的调查》(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20.《叶村的玛尼石刻》(李永宪),论文,载《邦锦花》1992年2期。
21.《略论鲁日朗卡岩画的狩猎场面》(李永宪),论文,载《雪域文化》1992年第3期。
22.《西藏高原西部发现石器遗存》(李永宪),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3年3月7日第1版。
23.《西藏山南拉加里宫殿勘察报告》(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文物》1993年2期。
24.《漫话拉加里》(李永宪),论文,载《雪域文化》1993年第2期。
25.《吉隆贡塘王城及卓玛拉康遗址的调查与阿里贡塘王国若干问题的初步研究》(索朗旺堆霍巍李永宪),论文,载《西藏研究论丛?5》,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
26.《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曲松、加查两县古墓葬的调查与发掘》(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5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3年12月。
27.《西藏岩画述略》(李永宪),论文,载《中国文物报》1994年3月13日第3版。
28. The present Archaeology of the Neolithic period in Tibet,
Current Issues in Sino-Tibetan Linguistics,1994,Osaka,Japan.
29.《西藏仲巴县城北石器地点》(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考古》1994年7期。
30.《西藏山南隆子县石棺墓的调查与清理》(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考古》1994年7期。
31.《西藏吉隆县发现唐显庆三年〔大唐天竺使出铭〕》(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考古》1994年7期。
32.《西藏仲巴县城北石器遗存及相关问题的初步分析》(李永宪),论文,载《考古》1994年7期。
33.《西藏岩画艺术》(李永宪霍巍),论文,载《西藏岩画艺术》(图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1994年8月。
34.《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几个问题》(李永宪),论文,载《中国西南的古代交通与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35.《塔博寺壁画》(美托玛斯原著,李永宪译),译文,载《西藏考古》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36.《西藏西部佛教考古新收获──阿里高原皮央?东嘎石窟考古调查记》(霍巍李永宪),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5年9月3日第3版。
37.《西藏西部皮央?东嘎佛教石窟群遗迹调查记》(霍巍李永宪徐朝龙),综述,载日本《茨城大学教养部集刊》29期,1995年12月。
38.《西藏石器时代文化的新发现》(李永宪),论文,载《中国西藏》1995年5期。
39.《吉隆的崖葬习俗》(李永宪),论文,载《西藏民俗》1996年2期。
40.《略论四川地区的细石器》(李永宪),论文,载《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
41.《西藏阿里东嘎?皮央石窟考古调查简报》(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四川联合大学考古专业),考古报告,载《文物》1997年9期。
42.《试论中国西南地区的细石器》(李永宪),论文,载《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
43.《西藏原始艺术》(李永宪),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44.《四川云阳县李家坝遗址1994~1995年考古发掘》(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考古报告,载《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35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45.《西藏岩画初考》(李永宪),论文,《中国西南文化研究》第3辑,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12月。
46.《西藏岩画之旅》(李永宪),论文,《西藏旅游》19988年3、4期合刊、1999年1、2期单刊(连载)。
47.《三峡库区李家坝遗址发掘获重大成果》(黄伟、李永宪、白彬),报道,《中国文物报》1999年2月21日头版头条。48.李永宪:《中国西南细石器与石器时代文化的几个问题》,《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49.李永宪(执笔):《西藏日土县塔康巴岩画的调查》,《考古》2001年第6期。50.李永宪(执笔):《西藏札达县格布赛鲁墓地调查简报》,《考古》2001年第6期。51.李永宪(执笔者之一):《西藏札达县皮央-东嘎遗址1997年调查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1年第3期。52.李永宪、姚 军:《云阳东洋子遗址考古勘探发掘报告》,《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53.李永宪:《初论西藏岩画》,《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版。54.李永宪:《细石器与中国西南的石器时代文化》,《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巴蜀书社,2002年10月版。55.王华、李永宪、冯玉梅、涂林玲、张会领:《西藏昌都热底垄石棺墓人骨年代的研究》,《地球学报》2003年12期。56.李永宪:《在5000米高度生存》,《文物天地》2003年第12期。57、李永宪:《札达盆地岩画的发现及对西藏岩画的几点认识》,《西藏考古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58、李永宪、霍巍:《西藏阿里噶尔县“琼隆银城”遗址》,《中国重要考古发现》(2004),文物出版社,2005年5月。59、李永宪:《考古西藏》,《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第5期。60、李永宪:《田野考古的教学实践与检视》,《四川大学2004~2006年本科教学实习交流文集》,四川大学教务处编辑出版(内部交流文集),2006年8月。61、李永宪:《聆听天路的远古銎音》,《西藏人文地理》2006年第7期。62、李永宪:《略论四川的细石器》,《川大史学·考古学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63、李永宪:《再论吐蕃的“赭面”习俗》,《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报》25期,2006年12月。64、李永宪:《略论吐蕃的“赭面”习俗》,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藏学学刊》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65、李永宪译、姜源校:[美]托玛斯。J。普瑞兹克尔:《塔波寺壁画》,《越过喜马拉雅——西藏西部佛教艺术与考古译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66、李永宪:《卡若遗址动物遗存与生业模式分析》,《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2008年:(2)67.李永宪:《略论西藏考古发现的史前栽培作物》(1.66万字,西藏史前研究中期成果之一),《中国考古学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68.赵德云、吕红亮、代鹂娟,冷文娜、李永宪:《四川昭觉县好谷村古墓群的调查和清理》(报告,约1.2万字),《考古》2009年第4期,页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