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戏剧最高的成就应该如何概括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常识艺术篇。
B. 梅兰芳在戏曲艺术上的成就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梅兰芳的艺术造诣正如北大书法史巨匠李志敏的狂草一样耐人回味,可谓炉火纯青、臻入胜境。
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2019年9月25日,梅兰芳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梅兰芳艺术特色
梅兰芳的唱腔醇厚流丽,感情丰富含蓄。由于他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故音色极其纯净饱满,唱功从不矜才使气,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决无气馁音懈之处。他的唱腔基本上是从传统唱法中来,但又无一腔照搬传统,而是以自己的润腔方式和行腔规律。
将其化为具有从容含蓄的梅派韵味的唱腔,旋律优美,顺畅流利。在每一出戏中,均结合表达人物感情和剧情内容的需求,设计出大量新的唱腔,悦耳动听,清丽舒畅,并不以花哨织巧、变化奇特取胜,但无论是柔曼婉转之音抑或昂扬激越之曲,都无不出自心声,感人至深。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梅兰芳
C. 梅兰芳在中国现代戏曲史上的成就
最杰出的就是创造了梅兰芳表演体系,世界三大体系之一
D. 中国的戏剧有哪些成就
中国话剧首先是因了社会变革的需求应运而生的。
清末以来,一浪高过一浪的改良图存呼声撼动着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根基。以戊戌变法为标记,催化民智的需求呼唤着社会价值与人生观念的变革,导致了传统戏曲的改良和“新剧”的创建。1907年春柳社和春阳社在东京和上海先后上演的《黑奴吁天录》,成为中国带有改良痕迹的“新剧”的先驱和模本。春阳社继而编演了《爱国血》、《革命家庭》、《社会阶级》、《秋瑾》、《徐锡麟》等许多带有鼓动性的时事新戏,受到广泛欢迎。在其影响下,一时“新剧”运动蓬勃兴起,众多的戏剧团体如进化团、新剧同志会、上海戏剧联合会、醒世新剧团等开始在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长沙、开封、广州、香港等地频繁演出,“新剧”如新星爆发一般在瞬间耀亮了黑暗中国的天空。
辛亥革命的失败,引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更深入思考,从而导致了一场强悍的新文化运动。在戏剧领域,激进的新文化派提倡用真正的西方话剧而不是改良新剧取代中国戏曲。他们认为,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和表现性使之不能在舞台上毫发毕现地反映人生和社会,改良新剧也由于受到都市商业资本的腐蚀堕落为糜烂色情之物,因而一并遭到新文化派的唾弃。
为了贯彻自己的理论主张,新文化的先锋们一方面大力鼓吹并推动对西方戏剧的翻译工作——据统计全国在短短20年间就译介了欧美剧本约180种;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地模仿西方剧本样式进行创作,例如胡适模仿易卜生《玩偶之家》写了《终身大事》一剧,陈绵创作了《人力车夫》一剧,而一批话剧运动的中坚人物,像郭沫若、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丁西林、陈大悲、汪优游、李健吾、成仿吾等人,都先后开始了他们的话剧创作。他们的作品被全国的剧社四处上演,影响力迅速扩大。众多的欧美戏剧、继而是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话剧在舞台上演,又有北大教授宋春舫等人从理论上对西方话剧不遗余力的推介,极大地推动了话剧的传播。
二、从舶来品到本土艺术
中国话剧导演制度的创立者洪深
一九二四年五月,《少奶奶的扇子》公演,该剧是洪深根据王尔德的四幕剧《温德米特夫人的扇子》改编导演。
以1920年上海新舞台上演肖伯纳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和民众戏剧社的成立为标记,话剧正式走上了中国舞台。20年代初期北京、上海学生“爱美戏剧”(非职业戏剧)和中期北京“国剧运动”的兴起,即是为了对抗商业演剧而体现真正的戏剧艺术精神。一些赴欧美和日本的留学生回国,开始在中国推行真正的欧美戏剧样式和演出方法。田汉、洪深、余上沅、赵太侔、熊佛西、张彭春等人都为中国早期话剧舞台艺术的奠定作出了贡献。1924年洪深为上海戏剧协社执导《少奶奶的扇子》的演出成功,标志着中国话剧舞台艺术走向成熟,也由此确立了话剧的专职导演和正规排演制度。
1918年《新青年》杂志4卷6期推出了“易卜生专号”,新文化派的旗手胡适专门在上面撰文《易卜生主义》,鼓吹和推崇易卜生的精神,在文学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1922年洪深留美回国,在轮船上有人问他:你是要做一个红戏子呢,还是要做莎士比亚?他回答说:我要做易卜生。无独有偶,同年田汉留日回国时,也说了类似的话,他说:我要做中国未来的易卜生。由此可见,易卜生式写实戏剧对于中国话剧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话剧原本是西方舶来品,英语名为Drama,最初中文译名曾用过新剧、文明戏、爱美剧等名称。1928年洪深提议将其定名为话剧,以与西方歌剧(Opera)、舞剧(DanceTheater)相区别,得到公认,从此沿用下来。
E. 陈遇乾在戏曲上有什么成就
陈遇乾,清乾隆、嘉庆年间苏州弹词艺人,江苏吴县人。初为昆曲演员,后改唱弹词,以演唱《玉蜻蜓》、《白蛇传》等著名。对《玉蜻蜓》一书曾作较大的增饰,改名为《芙蓉洞》,有刊本传世。他与姚豫章、俞秀山、陆士珍并称为评弹前四家。其唱腔受昆曲、苏滩影响较大,被称做“陈调”。
F. 清初的戏曲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清初的戏曲小说,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得以发展,艺术精神有所变化,并取得相当的成绩。戏剧方面,明末清初的作家中,李渔的剧作同其小说一样是偏重娱乐性的,在重视戏剧结构和舞台演出效果方面,他继承和发展了吴炳戏剧的特点;他在《闲情偶寄》中所提出的戏剧理论,也比前人更为清楚和系统地总结了戏剧艺术的特点和要求。但他的作品很少反映深刻的社会矛盾与热烈的人生追求。明末清初,苏州地区一批戏剧作家形成地域性流派,他们有组织地进行带有集体创作性质的剧作活动。他们的剧作,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舞台实际,受到欢迎。其代表作家是李玉,他的《一棒雪》歌颂忠仆,表彰奴隶道德;他与其他人合作的《清忠谱》,歌颂忠臣,思想陈腐,是反映明末市民同宦官斗争的历史剧。反映市民的政治斗争,这是过去戏曲史上从未有过的。康熙时期,洪日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继承了明末传奇的优秀传统,通过写历史故事,抒写了国家兴亡之感,曲折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民族情感。这两位作者也都因其创作触犯忌讳受到贬谪。《长生殿》、《桃花扇》不仅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剧作,也是清朝最杰出的戏剧作品。《桃花扇》作为一部通过儿女之情反映朝代兴亡的历史剧,其杰出之处在于表现了剧烈的历史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失落感与悲凉情绪,但作者对晚明历史的解释,其实还是正统的和官方化的。
G. 戏曲电视剧的成就是什么
从这一时期优秀的戏曲电视剧来看,已经不同程度地做到了上述几对矛盾在剧中的巧专妙解决。越剧属电视剧《秦淮梦》中虚拟的布景与真实自然风光浑然一体,倍添魅力。所有这一切标志着戏曲电视剧作为中国的一种民族化的电视剧样式,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
H. 转媒体艺术关于传统戏曲艺术的教学成果有哪些
上海戏抄剧学院杨青青教袭授带领学生在课程中参与了纹样图饰在中国传统戏曲(京剧)服饰中的结构布局研究实践,拍摄了整体与局部3000例以上中国传统纹样,建设了学校这个方向的资料库基础。带领学生在课程中参与《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纹样图饰之色彩字典》,完成实现了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纹样图饰矢量色彩纹样1000例,对研究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纹样图饰之色彩构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杨青青教授带领学生在课程中参与了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纹样图饰之矢量线描造型研究实践,建设了素材库基础。完成实现了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纹样图饰造型设计1000矢量纹样,这是目前国内唯一在进行矢量造型设计研究的成果;带领学生在课程中参与了并完成中国戏曲服饰纹样图饰之当代设计应用实践。实现了中国戏曲服饰纹样图饰之当代设计图案800例。完成实现了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纹样图饰造型设计手法之“具象形的设计” 400例;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纹样图饰造型设计手法之“意象形的设计” 400例;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纹样图饰造型设计手法之“抽象形的设计” 400例。
I. 戏剧戏曲学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科研动态
最新科研成果,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有放射性
J. 明清戏曲哪些主要成就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社会进入它的晚期。商业经济相对发达,社会生活奢靡腐化,加上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阶层追求享乐社会思潮的兴起,戏曲获得了更为便利的生存发展条件。
戏曲与民众生活的紧密结合,造成各类戏曲文物的大量出现。明清时期戏曲文物与宋元显著有别的特点是:宋元戏曲文物大多与墓葬结合,保存于地下,作为陪葬品或冥世生活环境的装饰而出现。明清则大多与人民生活结合,传存于地上,作为世俗生活的装饰品而出现。当我们看到遍布全国各地民间的明清屋舍中镶饰的众多华丽而精美的戏曲砖雕、木雕、石刻、壁画,看到大量平素用于生活装饰的明清瓷器、年画、剪纸、织绣、泥塑里的戏曲内容,我们不是深刻感受到了戏曲对于社会生活渗透力之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