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世纪初期以前中国近代化探索取得哪些成就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端.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某些有识之士,如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改变了夜郎自大的态度.他们试图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于是,从十九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师夷长技”,大张旗鼓地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军和海军.他们开矿山、筑铁路、设邮电、办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掀起了一股办洋务的热潮.他们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冲破了窒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风气,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军用企业与民用企业,使用新式机器生产,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了发展.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未能也不可能提上议事日程.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又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戊戌变法:十九世纪70年代,中国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甲午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在十九世纪末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顺应时代潮流,主张维新变法.他们办学堂、设报馆、译西书,上书光绪帝,组织强学会,大力引进和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闭塞心理和狭隘守旧的状态,否定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神圣地位,因而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向西方学习的自发状态和被动局面.维新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也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给中国的未来以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的破产.从此,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兴起.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了中国同盟会,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他顺应世界潮流,从中国自身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的武昌起义,得到全国响应.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奖励和保护工商业等措施,为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工业化获得了长足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获得了重大突破.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提倡资产阶级的公民道德等,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也有了发展,但未能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辛亥革命失败后,面对袁世凯文化上的倒行逆施,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以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个性解放为思想武器,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资产阶级新文化对中国封建主义旧文化展开了一次最猛烈的冲击,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后期,它发展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最终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土地上,使中国革命有了最先进的指导思想.
这些都是中国人在国家危难关头时探索中国救国救民之路的尝试,从开始的只学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这些尝试使得中国人逐渐开始认识世界,世界也开始看到中国(最后的新文化运动世界上也很有名),也使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开始进入世界,让中国人的思想开始开放,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也培养了一批批的著名学者,伟人领袖等
❷ 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给我们的启示
1,农业是基础: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
提供支撑.
2,政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
前提.
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实践证明, 闭关自守
导致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真正实现现代化.
4,知识,人才是关键:欧美等国凭借三次科技革命为工业化提供了强
大的推动力,我们要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 国,这是中国实现现代
化的科学决策.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才
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近代生
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进步的社会思想推动了社会
变革.要摆脱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程.
❸ 历史: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你好,个人认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后边的和其他人回答的一样了。
❹ 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从洋务运动的器物(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的思想)到维新变法的学习制度(维新变法推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行民主共和),再到学习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体现了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特点。
❺ 1、中国近代化探索,表现为哪些近代化各近代化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阶段及特征:
一 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
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 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
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其次,政治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则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以其为指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三 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地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关税主权”,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者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影响了政治民主化的正常发展。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庭官僚资本相结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1)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
(2)各阶级都参与了探索:农民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3)道路曲折: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先后都以失败告终.
(4)各阶级的探索都借鉴了外国成果.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遇到的问题:
(一) 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二) 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三) 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们源于同一单词“modernization”,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❻ 关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
1、经济:洋务运动。 积极作用:向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刺激了中国近代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戊戌变法。 积极作用: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2、特点:
(1)各阶级都参与了探索:农民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2)道路曲折: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先后都以失败告终
(3)各阶级的探索都借鉴了外国成果。
3、感想:
(1)近代化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经历曲折的磨难。也不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长期探索才能成功。
(2)光靠借鉴别人的成果,照搬别人近代化的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近代化之路。
❼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是什么
一、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
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
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中国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地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关税主权”,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者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影响了政治民主化的正常发展。
中国近代化的启迪
1、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消除它的影响任重而道远。
❽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有什么特点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具有的特点:
1、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
2、各阶级都参与了探索:农民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3、道路曲折: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先后都以失败告终。
4、各阶级的探索都借鉴了外国成果。
(8)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成果扩展阅读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①起步阶段(1840~1895):主要是洋务运动。
②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包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③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近代化有所发展;抗战时期,近代化进程被打断;解放战争时期,近代化被推入绝境。
④近代化发展的新时期(1949年以后)。
联系:
①都是先进中国人为探索救国道路的努力;
②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新文化运动是在学习西方技术和政治制度以后又一个层次的学习,即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❾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发生了哪些重大
亲:(1)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经济技术。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2)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戊戌维新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3)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4)根源:中国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再加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中国近代化屡遭挫折而没有真正实现。!四件大事就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