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詹成的主要科研立项/教学成果
1)数字化口译教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2007年9月立项 参加
2)国家级精品课程“英语口译(课程系列)” 教育部2007年11月 主讲教师
3)口译研究方法论 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08年1月立项 参加(排名第三)
4)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2008年6月 参加(排名第三)
5)立体化英语教学平台(Computerized English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latform)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与广州蓝鸽科技公司横向科研项目 2009年3月立项 参加(排名第三)
6)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0年2月 参加(排名第三)
7)国家级教学团队“英语口译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7月 核心成员
8)口译规范描写及其在口译教学与评估中的应用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10年12月立项 参加(排名第二)
9)翻译专业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模式改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教学研究课题重点项目 2011年3月立项 主持
10)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1年度国家人文社科项目 2011年6月立项 参加(排名第三)
11)政治会谈口译中的译员角色 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基地招标项目 2012年12月立项 主持
12)强化实践教学体系,造就高水平翻译人才 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2013年1月 参加(排名第二)
13)翻译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2013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2013年12月立项 主持
14)强化实践教学体系,造就高水平翻译人才 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4年2月 参加(排名第二)
B. 张德鹏的获奖情况
(1)2000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
(2)2012年获广东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3)2011年获全国总工会“2010年度全国工会理论研究优秀论文和调研报告评选二等奖(排名第一);
(4)2001、2003年均获广东工业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排名第一);
(5)2010年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6)2011年广东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7)2014年第七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C. 钱扬义的研究成果概述
在 Asia-Pacific Ecation Researcher(SSCI)、《化学通报》、《课程·教材·教法》、《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杂志》等(CSSCI杂志)和《中国考试》、《化学教育》等核心期刊以及大学学报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2项排名第一,2项第2),在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等出版社出版教材与著作10部(独著或第一作者),著作于2004、2006年获得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颁发的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优秀资源”奖和“推荐使用资源”奖。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下,科学出版社)在全国15省发行150万册。课题“数字化手持技术理科探究实验室建设” 已在全国10余所大学、50余所中小学建立实验研究基地。自主开发的“我爱你化学网”包括10个网站。学术交流方面已与美国、新加坡和以色列有关专家建立了学术交流渠道,2008年访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09年成功承办了“第四届全国化学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并做大会报告;培养的研究生来自四川大学、华南师大、安徽师大、湖南师大、四川师大、河北师大和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招收的本科专业除了化学(教育)外,还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以及“材料科学”专业;在读的研究生有的获得“南粤优秀研究生”和“曾永裕奖学金”,有的出国继续深造,就业优良。
D. 广东省教育厅发教学成果奖要不要扣税
看奖学金额,一般不要扣的
E. 程焕文的获奖情况
(一)、教学奖
1. 1991年12月21日,获“中山大学1991年度纪念马应彪奖励金”
1994年9月6日,被评为广东省1994年“南粤教坛新秀”
2. 1999年11月,获“中山大学黄桂清奖教金”
3. 2004年7月,“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获中山大学第五届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人署名第二)。
4. 2005年3月“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获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本人署名第二)
5. 2005年6月,“信息资源共享”课程,被评为中山大学2005年精品课程。
6. 2005年8月,“信息资源共享”课程,被教育部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参评国家级精品课程。
(二)、科研奖
1. 1989年4月,论文《藏而致用 流通开放——中国古代私人藏书的本质和主流》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学术论文青年奖”(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2. 1989年10月,论文《藏而致用 流通开放——中国古代私人藏书的本质和主流》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10周年“图书馆学、情报学特别奖”(中国图书馆学会)
3. 1989年10月,论文《中华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术史序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40周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10周年“图书馆学、情报学优秀论文奖”(中国图书馆学会)
4. 1992年6月,论文《世界书目控制:现状、趋势与策略》获广东省优秀自然
科学研究成果“优秀论文三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技术协会)
5. 1995年5月,著作《中国图书文化导论》获广东省高等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出版基金“一等资助”
6. 1998年9月,著作《中国图书文化导论》获广东省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著作三等奖”(广东省高等教育厅)
7. 1998年12月,著作《中国图书文化导论》获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著作三等奖”(教育部,)
8. 1998年9月,获1991至1997年度“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优秀工作者”奖
9. 1998年12月,获1991至1997年度“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著作桐山奖励证书和奖励金”
10. 1999年9月,著作《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沈祖荣评传》获广东省第六次社会科学成果“著作三等奖”(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11. 2004年10月,《裘开明图书馆学论文选集》,获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奖著作二等奖。
(三)、其他奖励
1. 2000年7月1日,获“中山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 2004年12月,被评为“教育部200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F. 彭胜权的成果奖项
彭教授从事中医教学、医疗、科研工作40余年,成绩斐然,桃李芬芳,于1998年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尤其注重临床,主持总结“大胆改革,回归临床,首创温病学教、医、研三位一体新体制”教研项目,获1993年“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2004年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5年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03年在广州抗击“非典”战役中贡献卓著,先后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抗“非典”一等功、中共广东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抗非典模范”、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奖章。共培养博士15名、硕士生5名。主编、参编出版著作二十六部,包括国家新版规划教材《温病学》、《中医药高级丛书?温病学》、《中医生手册》、《中医急症实用手册》等,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曾多次被邀赴日本及芬兰、港澳台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教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奖,主编《中医内科学》获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教材二等奖;《紫地合剂开发研究》获1998年国家教委三等奖;《血证系列研究》获1998年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医名言录》获1991年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G. 朱义坤的获奖情况
(1)2015,广东省首届特支计划“教学名师”。
(2)2014年,“CEPA条件下跨境法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获广东省第七届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
(3)2013年,《董事会结构性偏见的心理学机理及问责路径》获第六届中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三等奖。
(4)2011年,入选教育部2010年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NCET-10-0122)。
(5)2011年,《论董事问责的诚信路径》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6)2015年,《董事问责标准的重构》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7)2010年,获“第五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8)2010年,“中国法全英教材系列”获广东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9)2009年,《商法学:原理·图解·实例》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教材奖一等奖。
(10)2010年,“尽快制定人口国际化条件下的外国人管理与服务地方性法规”的提案获广东省政协优秀提案奖。
(11)2006年,《简明中国法》(英文版)获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优秀作品奖。
(12)1998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经济发展与法制转型》获广东省第二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3)1996年,《海峡两岸经贸关系与两岸关系立法》获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证书。
H. 陈六平的科研和成绩
化学反应动力学,流体分子动力学,高压化学,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其应用。
讲授的主要课程:
本科生课程:《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物理化学实验》,《化学动力学》,《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
研究生课程:《现代物理化学专题》,《试验研究方法》,《统计热力学等》。 教学成果奖
(1)“‘开放式、研究性'实验与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荣获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0),成果完成人:陈六平,谢天尧,刘鹏,杨洋溢,瞿俊雄。(2)“化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荣获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0),成果完成人:童叶翔,陈六平,毛宗万,符若文,陈小明。(3)“高等化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荣获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5年9月),成果完成人:程鹏,车云霞,高占先,张新祥,刘志广,叶汝强,李炳瑞,马玉龙,沈文霞,李士雨,陈六平,裴伟伟,孙宏伟,张宝申等;成果完成单位: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等。(4) “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荣获中山大学2004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7月),成果完成人:陈小明,童叶翔,毛宗万,陈六平,张仁俊。2004年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4年12月,广东省教育厅)。(5)“结合科研,自主研发新型仪器装置用于实验教学的实践” 荣获中山大学2004年实验教学研究改革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5月),成果完成人:邹世春,陈六平,谢天尧,余小岚,童叶翔,张仁俊。(6)“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成果充实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荣获中山大学2004年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4年7月),成果完成人:谢天尧,蔡沛祥,张仁俊,童叶翔,陈六平。(7)“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创新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与研究实践获得2002中山大学“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奖”(2002年12月),成果完成人:陈六平,毛宗万,石建新,张仁俊,童叶翔,许遵乐。(8)“‘物理化学’教学、实验和实习三位一体化的改革与实践”获中山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1月),成果完成人:童叶翔、陈六平、刘冠昆、余小岚、黄钟奇。 荣获第五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0年3月10日),广东省教育厅荣获2009年“芙兰突出贡献奖”,2009年11月,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荣获2007年宝钢优秀教师奖(2007年12月),宝钢教育基金会。
荣获中山大学第二届校级教学名师奖(2006年4月),中山大学。
被评为广东省 2004年南粤优秀教师(2004年9月),广东省教育厅。
荣获中山大学2003年度蔡冠深奖教金(2003年12月),中山大学。
荣获化学学院“53奖教金”奖励(2003年11月),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被评为中山大学2002年度本科教学优秀信息员(2003年6月),中山大学教务处。
被评为中山大学2002年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2002年12月),中山大学。
·被评为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师德建设积极分子”(2001年11月),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1. 陈六平,余小岚,古喜兰,杨薇,李瑞英,方北龙,“开设研究型实验,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化学教学成果撷英》──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六届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选集,西北大学化学系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303-304
2. 陈六平,童叶翔,刘冠昆,黄钟奇,“物理化学课堂教学与基地实习相结合的尝试”, 《高
校化学教学成果撷英》──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六届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选集,西北大学化学系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305-306
3. 郑俊曦,胡宇芬,陈六平,童叶翔,余向阳,“‘物理化学与实验’网络多媒体教学系
统”,现代计算机,2000,(10),67-69
4. 郑俊曦,余小岚,陈六平,李瑞英,杨薇,余向阳,“计算机自动控制燃烧热测定”,现
代计算机,2000,(10),88-89
5. 陈六平,刘冠昆,童叶翔,黄钟奇,古喜兰,余小岚,方北龙,洪惠婵,“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 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改革与实践》──中山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论文集 (七),中山大学教务处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p. 29-37
6. 陈六平,沈玉栋,林盛陈六平,沈玉栋,林盛煜,胡宇芬,“亚临界液体萃取实验”,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化学专刊,2001,47,153-155
7. 陈六平,童叶翔,张仁俊,“现代化学技术实验室的创建及其特色”,《实验教学改革与
探索(二)》,邱仲兴主编;卓光炳常务副主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8,p. 168-171
8. 张仁俊,童叶翔,陈六平,构建“‘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创新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的探索“,《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三)》,林明河主编;邱仲兴常务副主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6,p. 26-30
9. 余小岚,陈六平,李瑞英,杨薇,曾兰珍,“微机控制燃烧热测定仪的研究”,大学化学,
2002,17(2),39-40
10. 陈六平,古喜兰,余小岚,方北龙,沙励嫦,李瑞英,杨薇,等七人“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化学人才”,《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山大学教务处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8,p.20-27
I. 徐小明的获奖情况
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多足步行机器人运动规划与控制的研究”(2005)排名第11
获第二届广东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2006)指导教师
获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废弃塑料用气泡膜成套设备”(2009年) 排名3
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008年) 指导教师
获第三届广东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008年)指导教师
获第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10年)指导教师
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地方工科院校实验课程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009年)排名3
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0年) 排名3
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0年) 排名3
J. 省级教学成果奖项有何用途
一封我的老母亲的来信,
译者:陈黎张芬龄
苦闷,苦闷是我的遗产,
这里连钟乳的分秒也停止了滴落。
以及他们分量极微的不相似。
透是别离;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