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四个无锡,四个无锡的建设给无锡带来了什么进步,人们对四个无锡的看法
省委常委、副省长、市委书记黄莉新在无锡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作了题为《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奋力开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局面》的重要讲话,提出开创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新局面,要加快打造文化特色彰显、生态环境优美的“魅力无锡”,创新动力强劲、体制机制灵活的“创新无锡”,发展环境优越、产业实力雄厚的“创业无锡”和居民生活富足、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无锡”。魅力无锡、创新无锡、创业无锡、幸福无锡,既道出了这座拥有2500年建城史的江南古城的自然禀赋、历史积淀,更指明了这座奔向现代化的率先之城的发展取向。魅力、创新、创业、幸福,这些美好积极向上的词汇,将成为每个无锡人心向往之的家乡新貌、生活感受。近日,一批专家学者就如何建设“四个无锡”展开“头脑风暴”,今日选取部分文稿刊出,以期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到,“四个无锡”,与你,与我,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值得所有人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这一生动实践中去。
为城市注入创业的不竭动力
近代以来的无锡,一直以成功创业闻名于世。近代“实业救国”的呼喊,掀起民族工商业第一波创业浪潮,冲开了早期工业化的闸门,奠定无锡跻身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的起航,激发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创业大潮,广袤的苏南大地办厂、建园区热浪蒸腾,迅速壮大无锡经济的总量规模。新时期的经济转型,催动科技创业春潮涌动,一批批创业人才汇聚、角逐,正构筑无锡新一轮创新发展更强的竞争优势。
打造“创业无锡”,首先要涌现一批创业群体。创业者连同他们的企业、经济实体,是创业的主体,是创业活动的组织者。离开了创业主体,创业就无从进行,再多再好的创业载体也只是摆设。无锡要推动创业,必须依靠创业者引领,加快造就和引进一大批创新创业的领军人物及合作团队,形成攻坚克难、奋力开拓的创业群体。要运用积极的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对创业者的创业活动给予激励和扶持,让创业主体放开手脚自主创业、成功创业。以创业推动新兴产业领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夯实实体经济,构筑起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创业无锡”,尤其要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创业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良好的环境可激励创业,并降低创业成本,减少创业风险。对于创业而言,区位交通、市政设施等硬件条件固然必需,而法制、政策、公共服务等软环境则尤为重要。无锡要推动创业,必须真正消除对创业期中小经济体的轻视和偏见,切实改善政府和社会面向企业和公民、法人的服务,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不仅服务创业项目、创业活动,而且服务作为人的创业者和创业团队;不仅服务企业的顺利创办,而且服务企业从小到大、从眼下到长远的发展。要致力于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健全市场规则,打破垄断,遏制投机,惩治欺诈,强化诚信服务和监管,使投资赢利可以预期,人为的风险得到避免,花大力气扭转假冒伪劣、投机牟利等的逆向激励、逆向淘汰,才能从根本上提振创业者的信心。
打造“创业无锡”,最关键的是要激发民间创业活力。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民间创业热情出现消退趋势。无锡要推动创业,必须以恰当的方式,大力宣传不屈不挠的创业典型,褒扬克难制胜的创业英才,在全社会树立勇于创业、奋发作为的巍然正气。要提高创业者的社会地位,从社会舆论、社会财富分配结构到社会组织,把重心和聚焦点对向劳动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让他们站到舞台中央,以饱满的创业激情演绎当今时代的历史活剧!
近代中国孕育了一批出色的创业群体和创业精神,而无锡的民族工商实业家就是其典型代表。今天,继承并弘扬前辈的创业精神,再一次掀起现代化建设的壮阔波澜,必将会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的进取动力。
增创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
无锡“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城市间的发展竞争越来越集中在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创新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战略选择。无锡要在新一轮科学发展中增创优势,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发展前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无锡”是必由之路。
以自主创新引领转型升级,走出无锡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多年的率先发展、创新发展方略的实施为无锡建设内生发展和自主创新示范城市成为可能。要进一步完善“创意-创业-创新”的内生发展机制,探索“创新-孵化-集群”的内生增长路径,以创新引领无锡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构建起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全面优化升级,着力增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形成创新驱动经济、城市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适合无锡城市功能定位和资源特点的城市发展道路。
围绕“东方硅谷”目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无锡要突破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障碍,实施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的“双轮驱动”战略,注重促进知识、科技等创新要素在研发机构、企业、中介机构之间的有效流动,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形成创新合力。一是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带动性强和一定产业规模的新兴高新技术企业,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二是深化完善“530”计划,大力引进国内外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完善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使人才竞争力成为无锡的“第一竞争力”。三是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一批新型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产业技术联盟。四是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突破更多重大关键技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加快产业化。五是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投入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投资风险机制,使无锡成为科技创新创业的“东方硅谷”。
从“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跨越,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级。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研发转化基地、孵化器和人才培养基地,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领先、产业特色明显、竞争优势突出的高技术企业群体;要创新经济业态、开发新型经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总部经济,积极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战略增长点,着力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同时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支撑无锡城市建设和管理,建设一个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商务、创意设计、创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端功能城市。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全社会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联动的整体创新。全面推进理念、体制、政策、服务创新,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完善服务环境、优化居住环境、提升人文环境、夯实法律环境,持续提升整个城市的创新环境水平,使无锡成为创新氛围浓、创新环境优、创新实力强的创新型城市。
“魅力无锡”塑造独特品格气质
不久前闭幕的无锡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省委常委、副省长、市委书记黄莉新作了题为《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奋力开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局面》的重要讲话。讲话指出,要加快打造文化特色彰显、生态环境优美的“魅力无锡”。
城市的魅力,是自然环境、人文气息与城市功能和宜居特性的综合体现。无锡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还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江南名城,是吴文化、民族工商文化、乡镇企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对地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近年来,无锡主动调整经济架构,致力于转型发展,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而机智的履印。经济高位发展的今天,无锡该如何走好下一步,实现可持续和谐发展,该怎样建立形象、打响品牌?省委常委、副省长、市委书记黄莉新在报告中强调,无锡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通过高标准的规划建设,形成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以大气而不乏精致的手笔来凸显城市个性,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把无锡打造成为充满活力、具有魅力的现代化城市,增强无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这些提法,很好诠释了无锡未来的发展愿景,既有目标高度,也很切合实际,合乎城市个性和广大市民的期待。
无锡未来经济发展必须注重产业选择、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绝不能以牺牲青山绿水为代价。经济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发展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正像省委常委、副省长、市委书记黄莉新说的那样“既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又要保证生态水平不断提升,早日让太湖重现碧波美景,保护好优美的生态环境,使之成为无锡可持续发展最宝贵的资源。”
“魅力无锡”的打造,还必须继续注重文化内涵和品牌建设,注重城市灵魂的塑造。漫漫历史长河孕育了绚丽多彩的吴地文化,丰富厚重的文化积淀养育了灵动而务实的人民,近现代工商业的发展更使无锡经济迅速崛起、城市地位快速提升。步入新世纪以来,无锡城市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山水美誉度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历史的积欠得以补偿,在今天党中央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无锡当抓住前所未有的文化发展契机,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城市不是纯粹的钢筋、混凝土堆砌物,而是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文化是这个生命体的灵魂。一座城市究竟是什么引人流连忘返、离开后又久久难忘?城市的魅力是城市实力和形象的综合体现。魅力城市,是人类进步的体现,是“新城市主义”的发展和延伸,它遵循以人为本、环境为本原则,注重营造美好自然宜人的城市环境,强调城市功能,强调精神美感。有人用“形神兼备”来诠释魅力城市的特质。“形”指建筑、街道、景观构筑的城市外在风貌,“神”则是蕴含于城市历史和现
实中的文化内涵,闪耀着一座城市独有的品格和气质。一座城市必须“形神兼备”,才能具有不竭的魅力。“魅力无锡”的打造,既需要呵护好美丽的环境,也需要尊重和珍惜城市的历史文脉,彰显独有的文化韵味,让城市风貌和文化精神完美融合一体,才能构建起特色鲜明、神采独具的城市形象,才能让无锡生动地矗立于城市之林。(
让“幸福无锡”人人向往
今年是我市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最近省委常委、副省长、市委书记黄莉新提出:“开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局面,必须加快打造居民生活富足、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无锡’。”“使无锡的基本现代化是人民认同的、成果共享的基本现代化,让‘幸福无锡’人人向往。”人民幸福是科学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衡量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突出“幸福无锡”建设并以此引导发展、激发活力、凝聚人心,对于开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幸福无锡”,须突出抓住三个主要环节。
抓住“幸福无锡”建设的关键。其关键就是要在市场化和保障化基础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市场化带来的效率提高是人们幸福的基础,而社会保障的完善化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则是缓和社会分化程度,抵御社会风险的制度体系。“幸福无锡”建设活动中,既要利用市场手段妥善处理有关人民群众的各类切身利益问题,又要将住房、医疗和教育等准公益性产品纳入政府公共政策范畴,通过增加有效供给,在促进市场提高效率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构建有利于不同群体幸福的社会政策。按照中央的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政府既要加大对社会再分配的力度,提供普惠型的社会政策,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又要对社会政策的重点和取向有所选择。首先,对外来人口群体建立融入型社会政策。如,逐步淡化户籍制度的“社会管理”功能,更多地发挥文凭、技能、产权、诚信等条件作为筛选机制作用,逐步让外来人员享有普通市民的待遇。其次,针对白领群体建立发展型社会政策。如,为他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表达诉求搭建平台,形成吸纳其它社会能量的机制;发展文化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为他们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和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性住房政策应向引进人才倾斜,可探索单位租赁房等形式降低创业、创新者的生活成本。再次,针对老年人群体建立保护型社会政策。建立各种社会资源的社会政策,构建一些平台和基金,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护和帮助老年人实现福利养老。只有通过对不同群体制定出相应的社会政策,才能使“幸福无锡”建设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生活在无锡的幸福。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主体的地位。从影响建设“幸福无锡”的体制难题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如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以及实现它们的创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如何协调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混合所有制社会格局下政府如何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和调控;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统一劳动市场等领域存在哪些体制性障碍。这些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制约无锡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运行效率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人们幸福生活的感受,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但最重要的还是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主体的到位问题。从社会结构的基本框架和“幸福无锡”建设的目标来讲,政府的职能定位不仅要在经济领域里划清政府与市场、企业的边界,促使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更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各个领域内明确其自身定位,并妥善处理好不同领域之间的职能分工,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要求,有效培养社会组织及其成员的自治能力,进而实现政府与社会全体人员的良性互动,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② 成果出生无锡哪个区
成果个人资料
姓名:成果
出生地:江苏无锡
微博昵称:成果成果成狗
所在地:北京
性别:女
生日:1995年5月23日
学校: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个人资料中没有注明哪个区
③ 无锡市南长街小学的办学成果
学校以“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学生工作。依托学生动漫、游泳、阅读、舞蹈、合唱等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南小走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如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原上海市长宁区区委书记李仁杰、著名医学教授施锡恩、著名美籍华人文学家、出版家朱宗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华黎等。
④ 关于四个无锡建设的成果,北塘的新变化,展望党的十八大描绘的美好情景的手抄报谁会
参观雄伟气魄大剧院 感受“四个无锡”建设成果
2012年6月12日中午,无锡旅游商贸学校财会金融系党支部16名党员和1名入党积极分子以及旅游系党支部的党员同志,一同前往了刚刚落成的、具有无锡地标性建筑地位的无锡大剧院参观。本次活动由财会金融系陆钰主任和旅游系吕东主任带领,各支部党员同志们一起积极参加。通过实地的参观活动,党员同志们无不为无锡拥有如此雄伟、气魄、现代的大剧院而感到自豪和高兴。
通过大剧院现场讲解员耐心细致的讲解,我们了解到无锡大剧院位于无锡太湖新城蠡湖大道东侧、五里河南岸,隶属于无锡市太湖新城,由无锡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负责代建,现由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代为管理。无锡大剧院占地面积约6.76万平米,为地上七层、地下一层建筑。总建筑面积约7.8万平米,高度超过50米。大剧院建筑由主观演厅、综合观演厅和相关配套设施组成。2009年4月20日隆重奠基的无锡大剧院设计新颖、造型独特、外型美观壮丽。作为无锡市打造文化产业的旗舰举措,无锡大剧院启建于2009年,邀芬兰设计师佩卡·萨米宁设计,总投资达到17亿元,历时3年完工。大剧院形态新颖独特,俯瞰下的八片“翅膀”如同蝴蝶落于城市水畔。从外观到室内装饰均采用了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材料,为同时保证视听效果和环保节能,剧院大量运用玻璃幕墙,从地面、座椅、墙面均采用了竹替代木头。舞台、音响、灯光等技术手段目前属于国际一流。
“四个无锡”建设的精神:
创业无锡——无锡大剧院的建成,一是丰富了无锡的精神文化产业,同时无锡大剧院以其一流的设计、一流的建造水平、一流的管理带来了锡城建筑业的一朵奇葩;
创新无锡——无锡大剧院外观新颖,造型独特,节能环保,技术先进,实乃无锡建筑业的一大创新之作;
魅力无锡——无锡大剧院犹如一幅精美的艺术经典画卷,这样的艺术殿堂与无锡特有的源源流长的精湛的“太湖美”江南文化,与美丽浩瀚的太湖相呼应,真是无与伦比、美不胜收,堪与世界著名的悉尼歌剧院相媲美,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无锡这座城市的魅力,同时无锡大剧院的落成,将进一步加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无锡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提升和扩大无锡的国际影响,将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幸福无锡——无锡大剧院的落成必将为锡城百姓带来更多更好的、适合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文艺活动,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我们锡城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给锡城百姓带来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感受幸福无锡。
⑤ 改革开放30周年前后的无锡变化
我的家乡是太湖之滨的一颗明珠——无锡。他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东邻上海,西望南京,南接浙皖,北临长江,中抱太湖,全市总面积4788平方公里,人口近440万,其中市区面积1659平方公里,人口215.9万。现辖江阴、宜兴两个县级市和崇安、南长、北塘、锡山、惠山、滨湖、新区七个区。
无锡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5C,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全年无霜期23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 小时左右,水美土肥,物产丰富,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无锡是著名旅游胜地,无锡犹如太湖之滨一颗璀灿的明珠,著名的旅游胜地美不胜收。碧波荡漾太湖水,悠悠流淌古运河,太湖佳绝、人文荟萃,浓缩成“无锡旅游十八景”: 鼋渚春涛、寄畅清韵、灵山胜境、锡山晴云、中视影城、运河古风、二泉映月、泰伯遗迹、善卷洞天、霞客故里、蠡湖烟绿、鹅鼻揽江、梅园香雪、宜兴竹海、薛家花园、太湖仙岛、东林书院、龙头马迹等。
无锡是江南历史名城,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孕育了众多文化名人和艺术巨匠,有晋代大画家顾恺之、唐代大诗人李绅、元代大画家倪瓒、明代旅游家徐霞客,近代有外交家、思想家薛福成,科学家徐寿、徐建寅父子,现代有科学家周培源、钱伟长,经济学家孙冶方、薛暮桥,国学大师钱钟书,美术大师徐悲鸿,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等。目前无锡籍两院院士有近70名,在全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
无锡是区域性交通枢纽, 境内京沪铁路、新长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沪宜高速公路、宁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等纵横交错,是上海到成都、黑龙江至海南、上海到北京三条高速公路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节点。京杭大运河在无锡穿城而过。江阴港是长江出海口的重要换装港之一。随着无锡机场的通航,宁杭、沿江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无锡的交通枢纽地位将更为明显。
无锡是经济中心城市,19世纪中期无锡已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也是闻名遐迩的“丝市”、“布码头”。20世纪初,无锡诞生了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一批工商业巨子,成为我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获得了“小上海”的美称。七十年代初,无锡的乡镇工业在全国率先崛起。改革开放后,无锡的经济总量始终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十位,成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和13个较大城市之一。目前,无锡以约占全国万分之五的土地、千分之四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6%的经济总量。
无锡更是对外开放的先行区,1985年无锡就被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对外开放起步早、进展快,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无锡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一批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无锡投资兴业。 “日资高地”、“韩资板块”、 “台资团队”、“港资群体”竞相涌现。
无锡原何有如此之盛况呢?
纵观近几年,不难发现,无锡市的各级党政领导,在党中央的正确决策指引下,鉴往事,策来兹。团结人民大众,群策群力,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昌其所善,兴其所宜,创其所无,奔其所向,才之所以谱写出了无锡如此壮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一.关于环境
大家都知道,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环境,且核心是水环境。水是环境的核心,水是环境的灵魂。而我们无锡人更是以太湖水为傲,一曲《太湖美》更是唱遍了大江南北。
然而,上世纪60年代末,一场围湖造田运动无情地改变了它的模样。围湖,围出了土地,产出了粮食和鲜鱼,代价却是大量积聚淤泥,抬高了湖底,减少了水容量,降低了湖水自净能力,造成湖水的二次污染,加之工业的发展,又接纳入湖河道的大量污水,湖水水质长年劣于五类,太湖水一度发出阵阵恶臭,鱼虾差不多绝迹了。水环境恶化让无锡经济和社会发展蒙受了巨大损失。由于水污染,无锡水源地梅园和五里湖取水口被迫关闭。梅梁湖每次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造成经济损失都在数十亿元,水环境恶化,还大大降低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严重影响了旅游环境、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外地的客人和客商来到“江南水城”,无锡人竟羞于带他们到河畔、湖边。
针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水利局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规律、人水和谐”的治水新理念,把水环境整治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蠡湖综合整治工程、城市防洪及调水工程、城区河道整治工程等项目的一步步实施,城乡水环境面貌大为改观。现在人们可以在河里钓鱼、可以在水边休闲场所闲庭漫步……正如诗中所写:“长长的柳堤,一年一度春风,芳菲总是绿色的相思;满湖的火树银花,在洗涤后的红雨中绽放……”
太湖水变清了,锡城之魂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净化,给这座湖滨之城增添了不少灵气。无锡人眉头开始舒展了,自豪的微笑又回来了,今年“五一黄金周”竟出现了日均4万人争睹五里湖美景的场面。
无锡人更是坚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水利建设要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规律、人水和谐”的治水新理念,立足防洪保安、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三大基本任务,从根本上解决水多、水少、水脏三大问题,确保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生产用水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的需求,为全市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良好水服务,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水环境。
二.经济建设发展方面
二十多年来,无锡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下,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抢抓机遇,创新发展,使无锡城乡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综合实力实现重大跃升。1978年至2003年二十五年间,全市经济总量翻了6番,2003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901.2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9位,人均达到5200美元,总体发展水平正率先向着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对外开放取得突破进展。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三外”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具开放活力的地区之一。全市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8300多项,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49亿美元。体制机制活力得到根本增强。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焕发新的活力,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城乡建设展示全新形象。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迅速提高,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得到增强,初步形成了梯度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有了根本改善,教育、就业、医疗等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647元和6329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达到2.4万元。
详细的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有四次认识上的飞跃和实践上的突破:
第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和实践上的突破,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开创了一条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新路。无锡是我国乡镇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无锡的干部群众大胆冲破“两个凡是”束缚,破除传统计划经济框框,以“农民办工业”这一伟大创举,推动我市乡镇企业实现了异军突起。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我市乡镇企业进入了“跳跃式”、“超常规”的快速发展阶段,以超乎寻常的发展速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涌现出了华西、阳光、红豆、远东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成为支撑农村乃至全市工业化的主导力量,也带动了上个世纪整个无锡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不仅成功地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而且通过“以工建农”、“以工建镇”,使得大批小城镇迅速崛起,农村区域竞争力迅速增强。依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无锡农村经济长时期保持快速发展,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区域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次认识上的飞跃和实践上的突破,是积极呼应浦东开发开放和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了无锡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一项基本国策,要“抓住机遇,利用国际和平环境,更多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在对外开放思想理论指导下,无锡人民始终把扩大对外开放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紧紧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发展机遇,牢牢把握国际资本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一步步推动对外开放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市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迅速提升。目前,无锡利用外资已进入质量、水平、规模、效益同步发展的新阶段,许多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纷纷落户无锡,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58家在无锡投资兴业。
2003年,外资工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已达到25%,成为无锡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令人欣喜的是,自1992年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始建设以来,无锡各类重点开发开放园区蓬勃兴起,成为全市最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和平台,最富吸引力的产业集聚地和科技成果“孵化器”。目前,全市85%的利用外资落户在开发开放园区,三分之一的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来自园区,园区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批骨干企业走出了跨国经营新路。
第三次认识上的飞跃和实践上的突破,是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不断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在邓小平同志这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论断的鼓舞和指导下,无锡人民大胆冲破姓“公”姓“私”、姓“社”姓“资”的束缚,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从本地实际出发,大力推进所有制改革,极大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在农村,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制度创新,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努力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在推动乡镇企业“二次改制”、增强活力和竞争力的同时,率先进行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促进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辟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在城市,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加快国有企业体制创新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使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形成了新的发展竞争优势。大力开拓资本经营,威孚、小天鹅、阳光、三房巷等一批企业先后成功上市,形成了在资本市场有较大影响的“无锡板块”。
在加快国有、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六放”方针,毫不动摇地支持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去年,民营经济所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已上升到31.2%。城乡企业的改革深化和制度创新,极大地释放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活力,推动无锡经济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个新的台阶,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机制条件。
第四次认识上的飞跃和实践上的突破,是紧紧抓住新世纪初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突出新型工业化、国际化、城市化互动并进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进程。党的十六大作出了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对于我们无锡来说,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关键是要针对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新情况新要求,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创新发展动力,提升发展水平,推动无锡经济社会在更高层次上加快发展。党中央对东部地区的发展高度关注,寄予殷切期望。中央两任总书记明确提出江苏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无锡作为江苏的重要板块、苏南的重要一极,为全省“两个率先”勇挑重担责无旁贷。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和要求,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的奋斗目标,力争在全省率先建成高标准、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制订实施了《无锡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行动纲要》,全面推进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相继推出“三化互动”、“三沿开发”、“三个集中”等重大举措,“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近两年来,全市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开放型经济、民营经济齐头并进,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整体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功能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得到加强,整个城市的环境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富民工程得到有力推进,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完善保障的各项措施得到较好落实,城乡人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富民成效日益显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我市相继荣获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四连冠”,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前景喜人。
实践证明,强烈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争先意识和实干意识,是我们二十多年改革发展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最重要的精神动力。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不断地强化这个重要的思想共识。大家始终坚持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生机和活力。二十多年来,无锡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前进,不断研究新情况,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依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束缚,赢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先优势。
三.科教文卫方面
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2003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761所,在校学生77.03万人,增加1.04万人。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全市拥有卫生医疗机构1387个,其中综合医院37家,专科医院18家,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6家,乡镇卫生院114家,疗养院5家。文化设施继续完善,2003年,艺术、文化馆(站)127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文化系统内)5个。文化事业精彩纷呈。成功承办首届“中国无锡•太湖国际民乐展”,举办各类广场文艺140场,组织公益演出50多场等等。
综上所述,改革以来,无锡日新月异,我们亲眼看到了,也深刻感受到了,体会到了。我们感谢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这一切巨变,我们更体会到了党的伟大。
所以在今后的日子,我们更要坚持改革的步伐,提高无锡市城市综合实力:
我们要以提高人口素质为突破口,高效开发人力资源;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大幅度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为目标;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夯实综合实力崛起的基础;还要完善社会发展体系,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我们坚信,无锡的明天会更美好.
如今,求学在外,每有家乡人谈及当地建设发展的情况,间或在报上读到有关的消息报道,都使我兴奋,倍感亲切。我衷心祝愿无锡凭借有利的主、客观条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取得新成绩,谱写新篇章,开创新天地!
⑥ 无锡市第一中学的办学成果
高考成绩 2015年,该校二本以上达线率95.1%。
2014年,该校二本以上达线率线率为91%。
2013年,该校一本达线率76%,二本达线率为95%,在全省前100名中,无锡一中有4人。 学科竞赛 时间学生竞赛名称获奖情况2015年朱毅敏等29人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江苏赛区)省一等奖2015年朱一凡等14人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江苏赛区)省二等奖2014年黄世悦、陈劭源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一等奖2014年陈奕霖、赵天忻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省一等奖2014年李永箭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全国一等奖2014年鲁心义等21人第28届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省一等奖2013年张子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国家一等奖2013年李永箭等16人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省一等奖参考资料: 锡惠山下运河旁,
校园书声驻春光。
良师益友心相连
全面发展情趣高尚。
日日新,又日新,
读书明理求进向上。
中华腾飞为己任,
努力奋发求富强。
春风化雨映朝霞,
桃李代代遍四方! 读书,明理,求进
⑦ 无锡主要盛产什么
1、油面筋
含有很高的维生素与蛋白质。油面筋以无锡产的最知名的生产始于清乾隆时代(18世纪中叶),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
油面筋是江苏无锡的特产,饭店用它配料可翻多种菜肴,家常用于佐饭、做菜、烧汤均宜。无锡民间还有个习俗,逢到节日合家团聚,饭桌上少不了一碗肉酿油面筋,以示团团圆圆,增加快乐气氛。
2、无锡惠山泥人
地处中国大运河之畔的无锡惠山泥人,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中,记有泥人在店铺中出售的情况。
清乾隆南巡时,惠山名艺人王春林制作泥孩数盘进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称赞。由此可见,在清中期以前,惠山泥人已有相当高的技艺水平,并且名重一时。
3、阳山水蜜桃
阳山水蜜桃,江苏省无锡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阳山水蜜桃已有近七十年的栽培历史,产于中国著名桃乡江苏无锡市阳山镇。水蜜桃果形大、色泽美,皮韧易剥、香气浓郁,汁多味甜,入口即化,有“水做的骨肉”美誉。
4、无锡排骨
无锡排骨是江苏省无锡地区特色传统名菜之一,也是具有地方风味,名闻中外的旅游食品。无锡排骨,传统名称叫“无锡肉骨头”。无锡排骨(肉骨头)兴起于清朝的光绪年间(1872-1909年)。20世纪80年代,为了方便作为旅游食品来推广而改名“无锡排骨”。
5、大浮杨梅
江南是杨梅的发源地。大浮杨梅肉厚核小,酸甜可口,有乌梅、白荔枝、大叶细蒂等10多个品种。成果有止渴开胃、益气生津等功效。无锡人还喜食“酒浸杨梅”。
无锡大浮的杨梅。那里为丘陵山地,又处太湖、五里湖之间,温暖湿润,砂质土壤,适合杨梅生长,所产杨梅质量上乘。以前无锡有民谚“大浮杨梅只吃不袋”。
⑧ 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医疗成果
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大力推进科技兴院,近三年获省、市级科技成果17项,省、市级新技术引进奖45项,发表核心期刊327篇,其中SCI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承办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24项。为加快肿瘤学建设与发展,该院于2007年成立了乳腺癌、肺癌、大肠癌、胃癌等12个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开展多学科综合治疗技术,与国内外先进诊治水平接轨。
⑨ 无锡市60个批复项目对无锡的改变是什么吗
展开全部
省委常委、副省长、市委书记黄莉新在无锡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作了题为《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奋力开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局面》的重要讲话,提出开创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新局面,要加快打造文化特色彰显、生态环境优美的“魅力无锡”,创新动力强劲、体制机制灵活的“创新无锡”,发展环境优越、产业实力雄厚的“创业无锡”和居民生活富足、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无锡”。魅力无锡、创新无锡、创业无锡、幸福无锡,既道出了这座拥有2500年建城史的江南古城的自然禀赋、历史积淀,更指明了这座奔向现代化的率先之城的发展取向。魅力、创新、创业、幸福,这些美好积极向上的词汇,将成为每个无锡人心向往之的家乡新貌、生活感受。近日,一批专家学者就如何建设“四个无锡”展开“头脑风暴”,今日选取部分文稿刊出,以期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到,“四个无锡”,与你,与我,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值得所有人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这一生动实践中去。
为城市注入创业的不竭动力
近代以来的无锡,一直以成功创业闻名于世。近代“实业救国”的呼喊,掀起民族工商业第一波创业浪潮,冲开了早期工业化的闸门,奠定无锡跻身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的起航,激发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创业大潮,广袤的苏南大地办厂、建园区热浪蒸腾,迅速壮大无锡经济的总量规模。新时期的经济转型,催动科技创业春潮涌动,一批批创业人才汇聚、角逐,正构筑无锡新一轮创新发展更强的竞争优势。
打造“创业无锡”,首先要涌现一批创业群体。创业者连同他们的企业、经济实体,是创业的主体,是创业活动的组织者。离开了创业主体,创业就无从进行,再多再好的创业载体也只是摆设。无锡要推动创业,必须依靠创业者引领,加快造就和引进一大批创新创业的领军人物及合作团队,形成攻坚克难、奋力开拓的创业群体。要运用积极的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对创业者的创业活动给予激励和扶持,让创业主体放开手脚自主创业、成功创业。以创业推动新兴产业领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夯实实体经济,构筑起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创业无锡”,尤其要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创业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良好的环境可激励创业,并降低创业成本,减少创业风险。对于创业而言,区位交通、市政设施等硬件条件固然必需,而法制、政策、公共服务等软环境则尤为重要。无锡要推动创业,必须真正消除对创业期中小经济体的轻视和偏见,切实改善政府和社会面向企业和公民、法人的服务,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不仅服务创业项目、创业活动,而且服务作为人的创业者和创业团队;不仅服务企业的顺利创办,而且服务企业从小到大、从眼下到长远的发展。要致力于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健全市场规则,打破垄断,遏制投机,惩治欺诈,强化诚信服务和监管,使投资赢利可以预期,人为的风险得到避免,花大力气扭转假冒伪劣、投机牟利等的逆向激励、逆向淘汰,才能从根本上提振创业者的信心。
打造“创业无锡”,最关键的是要激发民间创业活力。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民间创业热情出现消退趋势。无锡要推动创业,必须以恰当的方式,大力宣传不屈不挠的创业典型,褒扬克难制胜的创业英才,在全社会树立勇于创业、奋发作为的巍然正气。要提高创业者的社会地位,从社会舆论、社会财富分配结构到社会组织,把重心和聚焦点对向劳动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让他们站到舞台中央,以饱满的创业激情演绎当今时代的历史活剧!
近代中国孕育了一批出色的创业群体和创业精神,而无锡的民族工商实业家就是其典型代表。今天,继承并弘扬前辈的创业精神,再一次掀起现代化建设的壮阔波澜,必将会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的进取动力。
增创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
无锡“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城市间的发展竞争越来越集中在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创新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战略选择。无锡要在新一轮科学发展中增创优势,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发展前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无锡”是必由之路。
以自主创新引领转型升级,走出无锡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多年的率先发展、创新发展方略的实施为无锡建设内生发展和自主创新示范城市成为可能。要进一步完善“创意-创业-创新”的内生发展机制,探索“创新-孵化-集群”的内生增长路径,以创新引领无锡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构建起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全面优化升级,着力增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形成创新驱动经济、城市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适合无锡城市功能定位和资源特点的城市发展道路。
围绕“东方硅谷”目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无锡要突破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障碍,实施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的“双轮驱动”战略,注重促进知识、科技等创新要素在研发机构、企业、中介机构之间的有效流动,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形成创新合力。一是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带动性强和一定产业规模的新兴高新技术企业,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二是深化完善“530”计划,大力引进国内外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完善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使人才竞争力成为无锡的“第一竞争力”。三是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一批新型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产业技术联盟。四是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突破更多重大关键技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加快产业化。五是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投入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投资风险机制,使无锡成为科技创新创业的“东方硅谷”。
从“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跨越,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级。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研发转化基地、孵化器和人才培养基地,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领先、产业特色明显、竞争优势突出的高技术企业群体;要创新经济业态、开发新型经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总部经济,积极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战略增长点,着力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同时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支撑无锡城市建设和管理,建设一个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商务、创意设计、创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端功能城市。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全社会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联动的整体创新。全面推进理念、体制、政策、服务创新,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完善服务环境、优化居住环境、提升人文环境、夯实法律环境,持续提升整个城市的创新环境水平,使无锡成为创新氛围浓、创新环境优、创新实力强的创新型城市。
“魅力无锡”塑造独特品格气质
不久前闭幕的无锡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省委常委、副省长、市委书记黄莉新作了题为《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奋力开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局面》的重要讲话。讲话指出,要加快打造文化特色彰显、生态环境优美的“魅力无锡”。
城市的魅力,是自然环境、人文气息与城市功能和宜居特性的综合体现。无锡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还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江南名城,是吴文化、民族工商文化、乡镇企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对地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近年来,无锡主动调整经济架构,致力于转型发展,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而机智的履印。经济高位发展的今天,无锡该如何走好下一步,实现可持续和谐发展,该怎样建立形象、打响品牌?省委常委、副省长、市委书记黄莉新在报告中强调,无锡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通过高标准的规划建设,形成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以大气而不乏精致的手笔来凸显城市个性,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把无锡打造成为充满活力、具有魅力的现代化城市,增强无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这些提法,很好诠释了无锡未来的发展愿景,既有目标高度,也很切合实际,合乎城市个性和广大市民的期待。
无锡未来经济发展必须注重产业选择、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绝不能以牺牲青山绿水为代价。经济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发展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正像省委常委、副省长、市委书记黄莉新说的那样“既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又要保证生态水平不断提升,早日让太湖重现碧波美景,保护好优美的生态环境,使之成为无锡可持续发展最宝贵的资源。”
“魅力无锡”的打造,还必须继续注重文化内涵和品牌建设,注重城市灵魂的塑造。漫漫历史长河孕育了绚丽多彩的吴地文化,丰富厚重的文化积淀养育了灵动而务实的人民,近现代工商业的发展更使无锡经济迅速崛起、城市地位快速提升。步入新世纪以来,无锡城市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山水美誉度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历史的积欠得以补偿,在今天党中央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无锡当抓住前所未有的文化发展契机,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城市不是纯粹的钢筋、混凝土堆砌物,而是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文化是这个生命体的灵魂。一座城市究竟是什么引人流连忘返、离开后又久久难忘?城市的魅力是城市实力和形象的综合体现。魅力城市,是人类进步的体现,是“新城市主义”的发展和延伸,它遵循以人为本、环境为本原则,注重营造美好自然宜人的城市环境,强调城市功能,强调精神美感。有人用“形神兼备”来诠释魅力城市的特质。“形”指建筑、街道、景观构筑的城市外在风貌,“神”则是蕴含于城市历史和现
实中的文化内涵,闪耀着一座城市独有的品格和气质。一座城市必须“形神兼备”,才能具有不竭的魅力。“魅力无锡”的打造,既需要呵护好美丽的环境,也需要尊重和珍惜城市的历史文脉,彰显独有的文化韵味,让城市风貌和文化精神完美融合一体,才能构建起特色鲜明、神采独具的城市形象,才能让无锡生动地矗立于城市之林。(
让“幸福无锡”人人向往
今年是我市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最近省委常委、副省长、市委书记黄莉新提出:“开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局面,必须加快打造居民生活富足、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无锡’。”“使无锡的基本现代化是人民认同的、成果共享的基本现代化,让‘幸福无锡’人人向往。”人民幸福是科学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衡量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突出“幸福无锡”建设并以此引导发展、激发活力、凝聚人心,对于开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幸福无锡”,须突出抓住三个主要环节。
抓住“幸福无锡”建设的关键。其关键就是要在市场化和保障化基础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市场化带来的效率提高是人们幸福的基础,而社会保障的完善化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则是缓和社会分化程度,抵御社会风险的制度体系。“幸福无锡”建设活动中,既要利用市场手段妥善处理有关人民群众的各类切身利益问题,又要将住房、医疗和教育等准公益性产品纳入政府公共政策范畴,通过增加有效供给,在促进市场提高效率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构建有利于不同群体幸福的社会政策。按照中央的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政府既要加大对社会再分配的力度,提供普惠型的社会政策,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又要对社会政策的重点和取向有所选择。首先,对外来人口群体建立融入型社会政策。如,逐步淡化户籍制度的“社会管理”功能,更多地发挥文凭、技能、产权、诚信等条件作为筛选机制作用,逐步让外来人员享有普通市民的待遇。其次,针对白领群体建立发展型社会政策。如,为他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表达诉求搭建平台,形成吸纳其它社会能量的机制;发展文化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为他们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和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性住房政策应向引进人才倾斜,可探索单位租赁房等形式降低创业、创新者的生活成本。再次,针对老年人群体建立保护型社会政策。建立各种社会资源的社会政策,构建一些平台和基金,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护和帮助老年人实现福利养老。只有通过对不同群体制定出相应的社会政策,才能使“幸福无锡”建设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生活在无锡的幸福。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主体的地位。从影响建设“幸福无锡”的体制难题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如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以及实现它们的创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如何协调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混合所有制社会格局下政府如何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和调控;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统一劳动市场等领域存在哪些体制性障碍。这些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制约无锡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运行效率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人们幸福生活的感受,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但最重要的还是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主体的到位问题。从社会结构的基本框架和“幸福无锡”建设的目标来讲,政府的职能定位不仅要在经济领域里划清政府与市场、企业的边界,促使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更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各个领域内明确其自身定位,并妥善处理好不同领域之间的职能分工,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要求,有效培养社会组织及其成员的自治能力,进而实现政府与社会全体人员的良性互动,提高人们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