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张庭芳的成果业绩
国家一级编剧;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国家人事部艺术家学部委员会一级艺术委员;国家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特聘书画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廊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编辑委员会特约委员;中国书画研究院理事;中国文联中国书画总网签约书画家;中华台北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客座教授;中国八一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名家网艺委会副主席;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华国礼中心特邀书画名家。被中国艺术名家研究院、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授予“中国艺术大师”荣誉称号,享受“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津贴。其上演、发表、获奖、或搬上屏幕的大型创作剧目有《高山铺》、《医圣辞官》、《猴王与嫦娥》、《红烛情》、《清风辞》、《八一军魂》、《二零三要案》、《二闹天宫》、《魂兮归来》、《女儿国》等30余部;小戏、小品有《知府求医》、《莲花情》、《甜姐辣妹》、《月照心头》、《风雪山神庙》、《神奇的xsn》、《老戏新唱》、《十五的月亮》、《一尘不染》、《毛主席在黄石》系列剧等100余个,另有在报纸、刊物、研讨会上发表的剧评剧论数十篇。其书法作品先后获1997年第三届中国书画篆刻大展赛一等奖;1999年第五届国际书画作品展览金奖;2001年第六届国际书画作品展览银奖;2001年二十一世纪中日韩海峡两岸书画交流大展赛金奖;2001年由国家文化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举办的中国企业文化年文化艺术博览艺术大展赛“国粹奖”;2002年由国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中央中国画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启明星”杯书画篆刻大展赛“最佳作品奖”;2003年由《人民日报》市场报举办的《艺术名家“金杯”奖》大赛银奖;2003年第七届全国书画作品大展赛金奖;2003年全国“五锋杯”书画书评大展赛金奖;2003年由国家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文化艺术城建城五周年的全国艺术大赛“中华国宝”奖;2005年中国书画名家金秋国际大展赛金奖;2005年由国家文化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金鼎奖”全国书法艺术大展赛金奖,并被授予“中国书画百杰”荣誉称号;2010年为中国上海世博会题词被聚焦世博全国艺术名家题贺活动组委会授予“世博中国题贺艺术名家”荣誉称号(全国总共90人);2013年被世界教科文卫组织授予“大不列颠网络艺术家”荣誉称号。诸多作品曾刊于国内外数十部书画藏典;曾由国家邮政部门印制成邮票、邮册和明信片;曾与中国书协前任主席沈鹏合作,由中国诗书画出版社出版了《沈鹏 张庭芳(书法)双人集》一书(印数10000册,海内外发行);与沈鹏、范曾、冯远、欧阳中石、李铎等书画大家联袂,由中国文艺经典出版社出版了《2013中国艺术大师》精品贺岁年历(印数15万套,在45个国家和地区发行);2013年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华国礼中心、中华国礼书画院特邀为“中华国礼中心特邀书画名家”;曾被海内外多个书画机构、旅游景点和艺术博览会收藏、碑刻、拍卖和提名展,还先后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当代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南海钓鱼台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多个重大展区。 另外,在古玩收藏方面,多年从事字画、玉器、瓷器、佛像、紫砂的收藏和鉴定,被2009年首届(武汉)东湖艺术品博览会评为“十大艺术家年度人物”;其歌词创作有作品数百首,其中包括由黄石艺术剧院2007年在中国第八届艺术节上演的大型地方风情歌舞剧《金布银贴》的全剧歌词等。
『贰』 哪位高手知道这是什么款式的紫砂壶呀到本人手上已经有十几年了,有收藏价值吗
看图片这个壶到时挺不错的,造型漂亮大气,上网查一下是不是名家做的,如果做的人有点名气,那就很有价值了
『叁』 紫砂壶艺师名单
高峰,1979年12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同年被分配在景德镇市雕塑瓷厂从事陶瓷雕塑创作工作至今。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景德镇十届政协委员,中国收藏宝典俱乐部会员。
1982年参加大型组雕《一百零八将》创作工作。此作品获景德镇市第一届陶瓷美术“百花奖”一等奖。
1983年作品《鲁智深》获“百花奖”三等奖。
1984年创作作品《少女》获省职美展二等奖。
1987年参与刘远长老师主持的庐山街心花园大型城雕《牯牛》创作与制作工作。
1988年《六个罗汉》获日本恩巴奖,并被日本恩巴“中国现代美术馆”收藏。
1989年在香港举办作品展。1990年任市“百花奖”评委,被聘为90年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招生考试评分专家。1990年《哈欠罗汉》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二等奖。《情与趣》获首届《景德镇杯》国际大赛一等奖,全国陶瓷艺术评比三等奖。
1991年《卫士》参加全国美展。
1992年被评为市新产品开发能手,并赴澳门举办展览会。
1993年《杜甫》获市评比二等奖,并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展。
1994年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行业优秀人员,并获成果二等奖。
1995年其事迹和作品被景德镇电视台“名家系列”专题报道。
1996年参加中国雕塑论谈会。
1998年与刘远长老师合作深圳市保安区大型浮雕《中华精英》(50米x2米)。
2001年被聘为市中青年陶瓷艺术大奖赛评委。
2002年受市政府委托创作设计大型城市组雕《瓷工颂》(拉坯)。北京制作大型雕塑《四大天王》(5.20米)。
2003年参与景德镇昌南大道旁大型浮雕制作。
2004年为云南大理塑造1.85米《五百罗汉》一百尊。共有50余件作品发表于《中国陶瓷》、《景德镇陶瓷》、《江西画刊》、《工艺美术研究》、《景德镇日报》、《江西日报》、《景德镇陶瓷艺术名人作品集》、《景德镇陶瓷艺术名人作品精选》、《艺苑瑰宝》、《96’中国美术家》等刊物和书籍发表。其事迹被载入报告文学集《瓷的传人》、《瓷都新生代》、《景德镇陶瓷艺术百家等书》。
96年景德镇电视台对其事迹和作品专题报道。
『肆』 紫砂壶工艺师的级别如何划分。
工艺师职称级别
1、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2、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
3、高级工艺美术师(地方)
4、工艺美术师(国家)
5、工艺美术师(地方)
6、助理工艺美术师(国家)
7、助理工艺美术师(地方)
8、工艺美术员(国家)
9、工艺美术员(地方)
10、陶艺艺人
首先要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然后要会做全手工的茶壶,还要会文化知识。先考工艺美术员,两年后可以考助理工艺师,再过四年可考工艺美术师。再过8年可考高级工艺美术师,当然这个据说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
再高就是评大师级别了。去紫砂厂吧,里面有学习班,考什么内容他们会教你的,保证你考上职称。好像要学什么美术画画。
(4)成果紫砂扩展阅读:
紫砂壶并不仅要求工艺精湛,且真正的原因还是产地紫砂质地优良,其含铁量高,烧制成器后,吸水率和排气率好,用来泡茶,色、香、味俱佳。因此,判断一把好壶,首先的标准就是看泥料是否正宗,是否为原矿紫砂。
紫砂壶的成型工艺,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这些工艺范围还包括了烧窑方法、烧成气氛、窑炉结构、燃料等诸多方面,这些外在的因素都会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时代痕迹,因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断代上的重要凭据之一。
晚明期时时大彬创制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已不见指纹,而略留用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处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从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
『伍』 紫砂有怎么样的文化以及价值传承,起源是在哪如何发展起来的,到今天又演变成什么样未来发展趋势
“茗注莫妙于砂壶”,紫砂文化以其古朴典雅的文化内涵和深沉庄重的艺术形态著称于世,在茶文化中独树一帜。
在明代,文人对紫砂壶的评价是极高的。周密《宜都壶记》说:”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阳羡名壶》说:台湾郡人,⋯⋯最重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年。值金一笏。”《桃溪客话》载:“阳羡名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同价。”明代一把好紫砂壶,甚至可抵中人一家之产,常与黄金争价。至今,名家紫砂壶仍然成为一些人一生追求、寻觅的目标。
紫砂壶,集造型艺术与装饰艺术于一身。园器骨肉亭匀,珠圆玉润;方器线面挺括,轮廓分明;筋纹器节奏有序,纹理精巧;塑器肖形状物,理趣兼备,体现了高度的美学法则。特别是在装饰上展现出多体书法的诗词歌赋、花鸟山水及图案人物等等。使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与壶艺融为一体,更增添了无迹而神的韵味,使人饮茶之余,油然产生陶情冶性的美感。
过去的紫砂艺人,他们长期扎根在民间,但尊师重教,尚礼崇仁,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却能把老百姓的许许多多美好的愿望与心愿,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当代紫砂壶,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了空前的发展。以余人陶艺为代表,新一代富有开拓精神的陶艺师在茁壮成长,他们的作品构思新颖、技艺精湛,展现出百品竞艳的时代气息,把紫砂壶艺术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给爱壶者和收藏家更多更美的享受与选择。
了解紫砂文化,就必须了解紫砂的历史,紫砂的历史有六百年之久,期间经过不断发展,经历了六个时期,才有了今天紫砂技艺的高度成熟,跟我一起来了解紫砂历史发展的六个时期。
第一期:
16世纪以前,即从北宋中期到明代万历年间。宜兴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残片复原的器皿,是所见最早的紫砂壶实物标本。明代正德年间的作品多为自然形的树瘿壶,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金沙寺僧和供春。
第二期:
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初期,即从万历年间道明代末年。这时期名家辈出,壶式千姿万态,特别注意筋纹器的制作,这种风气延续到18世纪以后。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时大彬和徐友泉。
第三期:
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末,即从清康熙到乾隆晚期。自然形壶、几何形壶、筋纹器和小圆壶(即水平壶的前身)这四类壶形都有烧制,筋纹形壶已开始被自然形壶所取代,自然形壶收到欢迎。同时较注意壶面的装饰,更多在壶面施釉或加彩绘装饰。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陈鸣远。
第四期:
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即从清嘉庆到光绪年间。这个时期文士与紫砂艺人交往甚密,出现了在壶上篆刻书画的风尚。紫砂壶造型比较简单,为在壶的平面上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陈曼生和杨彭年。cms第五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紫砂壶生产更为商业化,壶上开始印有店号标记。自然形、几何形、筋纹器和水平壶四类茶壶大量畅销,精心制作的艺术性高的壶在减少,但也不乏佳作的出现。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程寿珍和冯桂林。
第六期:
20世纪中叶至今,即现当代。战乱多年以后,紫砂壶生产逐步恢复。四类壶形续有生产,新的品种日渐增多,仿古和创新兼备,在装饰上出现金丝银线镶嵌等新工艺,紫砂壶创作保持传统,推陈出新。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顾景舟和蒋蓉。
未来的发展趋势肯定是越来越正规,越来越理性,市场会越来越净化。
『陆』 求宜兴紫砂壶或者制作紫砂壶老照片~有文字说明更好
报春壶
提梁紫砂壶
镂空紫砂壶
宜兴,古名荆溪,因荆溪河得名。秦始皇灭楚,改名阳羡。晋惠帝为表彰周[王己],改阳羡为义兴。北宋时,为避太宗赵光义讳,改称宜兴迄今沿用。宜兴盛产陶土,颜色多为绛紫,通称紫砂,亦有红、绿、黄、白等色,故又被誉为“五色土”。所做茶器具,多通称紫砂器。紫砂器的创始,有文字的记载,始见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名:“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器泛春华”(《宛陵集》)。其次,欧阳修也有“喜若紫瓯呤且,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欧阳文忠公集》)。1976年,在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址发掘出大量紫砂陶片,其断代时间为北宋中期,这也是紫砂器始于北宋时期的佐证。
初期的紫砂,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可考。但紫砂器真正兴起在明代中期,这些不但有实物遗存,而且还有较可靠的文字记载。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对紫砂器的记载始见万历十五年许次纡的《茶疏》:“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所作,颇极精之。”其后,在各时期的茶书中对紫砂顺的专门描述和记载陆续增多,并有系统阐述紫砂器的专著问世,明代周高起《阳羡名壶系》和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是其中最著名的二种。
紫砂器兴起于宜兴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茶文化大环境陶冶下的突出成果,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变革的必然产物。宜兴是中国古代名茶产地之一,所产“国山[艹舛]茶”始于三国孙吴时期,著称于江南。唐代上元年部,阳羡茶更为“芬芳冠入他境”名列贡茶。诗人卢仝有诗为赞:“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全唐诗》)饮茶须好水,宜兴金沙泉在唐代就是与贡茶同时上贡的煎茶良泉。同时,据考古表明,自母系氏族社会起,宜兴就有制陶业存世,并一直延续到唐、宋、元、明时期的大规模生产。正是这种“绝无仅有”的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紫砂资源,造就出紫砂技艺,随着明代茶饮之风的变革,掀开了中国茶文化新的篇章,赋予茶饮艺术新的文化情趣。
明代初期,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鉴于连年战乱、泰世初平,为体恤民情、减轻贡役出发,下诏废除团茶,改制叶茶(散茶)。朱元璋的这措施不但减轻了广大茶农为造团茶所付出的繁重苦役,也带动了整个茶文化系统的演变,茶的品饮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茶器具的构造也应运变异,使紫砂器异军突起,发展达到高潮,奠定了以后数百年至今不变的茶饮文化程式。
紫砂器受到人们珍视,还在于它具有与品饮散茶相适应的物理特性和实用的艺术价值。近人南海“百壶山馆”主人李景康和顺德“碧山壶馆”主人张虹在其合著的《阳羡砂壶图考》中总结了紫砂器的这一独有特性:“茗壶为日用必需之品,阳羡砂制,端宜论茗,无铜锡之败味,无金银之奢靡,而善蕴茗香,适于实用,一也。名工代出,探古索奇,或仿商周,或摹汉魏,旁及花果,偶肖动物,或匠心独运,韵致怡人,几案陈之,令人意远,二也。历人文人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镌以花卉,或锓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书法不群,别饶韵格,虽景德名瓷价逾钜万,然每出以匠工之手,响鲜文翰习观,乏斯雅趣,也。”紫砂器的蕴香特征,至今没有任务物品能够替代。它的外形艺术创作,也至今不衰,仍然保持着蓬勃的创造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我家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器的外在鉴赏价值。这样,也就使一些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艺匠同时成为制作紫砂精器的大家,象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等都是兼具文人艺匠双重身份的紫砂制作大师。文人对紫创作的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识的交融。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紫砂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了精神的外延空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壶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紫砂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壶艺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 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宜兴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关极大的推动力。
紫砂器是中国茶文化的骄傲,它永远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史上闪烁光芒的灿烂明珠。转自 http://www.b-tea.com
『柒』 紫砂壶适合泡什么茶
紫砂壶适合泡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黄茶、白茶。
1.绿茶
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存下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间茶多酚、咖啡碱保存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存50%左右,维生素丢失也较少,然后构成了绿茶"清汤绿叶,味道收敛性强"的特色。
2.红茶
红茶能够协助胃肠消化、推进胃口,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健壮心肌功用,红茶的抗菌力强,用红茶漱口刻防滤过性病毒导致的伤风,并防止蛀牙与食物中毒,下降血糖值与高血压,长时刻饮用红茶也能下降新血管疾病的发作。
3.乌龙茶
防止蛀牙、消除损害美容与安康的活性氧、改进皮肤过敏、瘦身瘦身、抗肿瘤、防止老化成效。
黑茶归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出产前史悠长,以制成紧压茶边为主,黑茶有弥补膳食养分、助消化、解油腻、顺肠胃、降脂、瘦身、软化人体血管、防止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推迟变老、延年益寿、抗癌、抗骤变、降血压、改进糖类新代、降血糖、防治糖尿病、灭菌、消炎、利尿解毒、下降烟酒毒害多重成效。
5.黄茶
黄茶最芽叶细嫩,显豪,香味鲜醇,黄茶的根本制造工艺近似绿茶,但在制茶进程中加以闪黄,因而具有黄汤黄叶的特色,这是制茶进程中进行闷堆的成果。
6.白茶
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成效,防癌,抗癌,防暑,解毒,治牙疼,由其是陈年的白毫。
(7)成果紫砂扩展阅读:
紫砂壶泡茶的好处:
1.紫砂壶泡茶味香色浓,绝不会有煮锅水的味道,这是其它任何茶具都无法相比的,而且,即使是酷暑亦可保持数日不变味。
2.紫砂是从砂锤炼出来的,既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蕴。
3.便于洗涤,日久不用,难免异味,可用开水泡烫两三遍,然后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变。
4.冷热急变适应性强,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急变而胀裂;而且砂质传热缓慢,无论提抚握拿均不烫手。
5.长期使用,紫砂杯不仅不会出现磨损和划痕,相反会因为吸收了茶汤中的茶油而变得光润似玉,让人爱不释手。
6.紫砂泥中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
7.紫砂陶质耐烧,冬天置于温火烧茶,杯子也不易爆裂。当年苏东坡用紫砂陶提梁壶烹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也决非偶然。
人民网-紫砂壶还能用来泡哪些茶?
『捌』 紫砂壶李剑强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紫砂壶李剑强老师所创作品线条和畅,表现手法新颖,刻划细致,深受陶艺爱好者及收藏家的喜爱,多件作品在国内外各种大型展览会上摘金夺银,被多部权威大型典集收录入编,人民日报收藏版等和多家电视媒体曾报导其艺术成果。
『玖』 陈曼生与紫砂壶如何结缘其成果
这个问题如果回答的话,几乎可以写一本书了,简单回答你一下吧。
陈曼生(陈鸿寿)是一个中国传统文人,擅长古诗词,篆刻、隶书,西泠八大之一,钱塘人,字颂,又字子恭生,号曼生,又号老曼,夹谷亭长,胥溪渔隐,恭寿,种榆仙客,种榆道人,洮湖长,曼陀罗馆主,翼盦等。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死于道光2年(1822年)。年幼丧母,其父与人合作铜矿生意失败,导致家贫,曼生与弟弟陈鸿豫寄居舅舅家中读书识字,后来以最基础的书记员的职务作为幕僚,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年)11月6日阮元接任浙江学正,曼生被阮元延揽入幕,从此否极泰来,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结缘:
嘉庆六年(辛酉1801年),曼生拔贡,做宰溧阳(很多人认为是宜兴,错),任期三年,三年期间,经常往来宜兴(水路半天即可到达),结交杨彭年等制壶名手,设计壶型并篆刻(也有很多是由其幕僚刻)。
成果:
曼生在溧阳做官期间参与设计了不少壶型(一部分可参考《陶冶性灵》),至于现在人认为的曼生十八式,“十八”只是一个“虚数”而已,就好像我们经常说的“十八罗汉”一样,不是准确的数字,据我几年来的关注,我见过的、能够得到我认可的,大概有四十种左右的曼生壶。
至于数量,无法考证,很多人从他的某些壶铭中的数字来看,好像做了几千把,但这是不可能的,比如“曼生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为犀泉清玩”,这里面的数字四千六百十四也是虚数,随便说说的,曼生在溧阳做官三年,一千多天,如果做了四千六百多把,那一天也要做四五把,这是不可能的,据我的记忆(很久没在曼生壶上下功夫了),这种铭文中带数字的壶,大多是送人的,而且多是送给自己的亲戚。(这点纯属个人臆断)。
写的很乱,全是凭着记忆乱写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PS:忘记是那一本书了,我很认可他对曼生的分析,曼生参与制壶,有盈利的目的,这点无可厚非,首先,曼生一直到四十多岁才入仕,此前家贫,靠接济度日,负债累累,这点有诗为证,还有,曼生结交了不少文人,组成了一个文人组织,少不了需要接济他们,这点没有经济来源是做不到的,曼生清廉,唯有开辟第二产业,至于现在无法考证,是因为当时政府是不允许官员经商的。
『拾』 列举三位文人墨客和紫砂结缘的事例他们采取何种载体和形式结缘说出结缘过程、成果、意义。
1、梅尧臣曾在闲暇之时去过几回宜兴,在那里,他将南岭的活泉水用来烹北园之茶,用紫砂器来装已经泡好的茶。固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流传千古。文人煮茶,多了一些文艺的气息,饮茶吟诗,让所用之壶,所饮之茶因诗人的接触而更添文化韵味。
2、在郁郁不得志之时,苏东坡弃官来到蜀山山脚的凤凰村,只因这里有好茶、好水、好壶,在这里品茗游玩不失为一大乐事。让苏东坡仍感遗憾的就是紫砂壶太小了,该怎么办呢?于是就萌发了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大一点的紫砂壶。某一天夜里,书童提着灯笼来送点心,苏东坡在看到灯笼的那一刻立刻就有了想法:何不照着灯笼的样式来做一把壶?于是世间从此就多了一把名壶——东坡提梁壶。
3、陈曼生对于紫砂壶的迷恋程度远远超出了赏玩的范围,曾亲自参与制作紫砂壶。同时也与杨彭年展开合作,他们的相互配合让壶更加具有价值。陈曼生设计出了“十八式壶“,让杨彭年制作,最后陈曼生在壶上题诗铭文,于是流传下来的”曼生壶“备受追捧,人人以得此壶为荣。此壶,寄托了诗人的情怀,让人记住了壶。在紫砂壶上题刻之风,由曼生开创,后人不断继承。
4、明代制壶大师——时大彬,结识了许多文人,他根据文人品茶的理论和对茶具大小深浅的要求,开始改制小壶,他制造的紫砂壶,不只大小适应品茶的需求,而且造型质朴,迎合这些文人雅士的审美品味,文人墨客们对大彬壶倍加赞誉,于是有“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的佳句。
(10)成果紫砂扩展阅读: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大概没有不喜欢茶与紫砂壶的。据奥玄宝《茗壶图录》:紫砂壶质地古朴淳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文人玩壶,视为"雅趣",参与其事,成为"风雅之举"。
紫砂器的构造拥有自由和灵性,可以暖手温心,可以成全一种委托生命想象的大美,于是品呷香茗、把玩砂壶渐渐成为的文人们的爱宠,人生感情寄寓其中,枕石醉陶已经足矣。若果既能诗书立世,双能游戏人生,在一把紫砂壶上寻找入世与出世的平衡点,那岂不妙塔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