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心理学在护患关系中的应用有什么事例吗
护士与病人通过特定的护理与被护理而形成的人际关系 称为护患关系,它是护理实践中众多人际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人们文化水准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患者及家属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期望在住院过程中得到护理人员全方位的服务。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职责范围的不断扩展,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护 理工作是融洽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所以,在护理工作中通过寻找和分析影响医患护患关系的成因,提出解决 医患护患关系紧张的办法,这种过程就是归因理论。
l 归因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归因理论”是说明和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归因”即“原因归属”,即将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通俗地说,归因就是寻求结果的原因。心理学将 “归因”理解为一种过程,即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 、思维、推断等过程确诊原因的认知过程,亦可看成是一种决策过程。
2 归因理论在护患关系中的应用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病人往往只关心 自己的疾病起因及治疗效果,希望护士能够时刻满足他的各种要求。病人评价护理工作时,不单是评价护理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更多的是评价 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建立在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基础之上的。而影响医患护患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因主要有下列几点。
2.1 护士因素
2.1.1 工作责任心不强 护理工作繁杂、琐碎,若心不在焉和有不耐烦情绪,护患纠纷就不可避免。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接错药水、发错药,把青霉素打错到有青霉素过敏的邻床病号身上。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擅 自离岗或人虽在岗但心思却想着家里的琐细事,都会分散其工作注意力,导致医疗事故或护患纠纷的发生。如我科一位护士由于与丈夫经常闹矛盾 ,上班时心不在焉,交接班不清楚 ,把一患者 400ml血液忘记输给患者,导致血液变质而浪费,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病人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延误了病情。
2.1.2 业务技术老化 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护理技术的要求就不是打针、发药这么简单 ,各种医疗新设备、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临床 ,光靠在护校学的这点老本 ,远远不能适应今天临床护理的要求。例如我科在近几年来新购进了呼吸机、亚低温治疗仪、除颤仪等设备,如果护士对这些仪器使用操作不熟练,使用呼吸机时报警也不知道如何处理,使用亚低温治疗仪时病人出现寒颤以为是输液反应 ,病人心跳呼吸骤停时需要使用除颤仪却不知所措,耽误了病人的抢救。
2.1.3 服务态度不好 少数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过于生硬,使得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纠纷仍然发生。我科为颅脑外科 ,很多病人入院时病情重且危急,家属往往没有心理准备,如果护士在病人人院时说话不注意,很容易与家属发生争吵。患者住院时问长,花钱多,期望值高,有可能人财两空,如果护士解释工作做不好,也很容易与病人或家属发生争吵。虽然护理工作琐碎繁忙,终 日劳碌,但面对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仍应保持有 良好的服务态度,不厌其烦地解释病情及相关治疗方案和治疗措施,尽可能使得患者和家属获得充分的知情权,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并配合护士做各种治疗,以求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2.2 患者因素 因患者来 自不同地区,不 同层次,其生活环境、民族习俗、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等有较大差异,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思想、经济及家庭情况,尊重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护患交流中出现信任可以使护患沟通进入良性循环,良好的护患交流可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促进 良好护患关系的形成。影响患者“归因”的主要因素有:文化素养、医学知识、患病的历史等。Marby[2 J研究调查了市区和乡村居民对疾病产生原因的看法,发现市区居民更经常地用工作场所、环境污染之类的外部因素来解释他们的头痛、普通感冒、心脏病等;乡村居民则更经常地将他们的心脏病归因于遗传 ,而把感冒归因于细菌和病毒感染。这种差异一般被解释为这两类患者所接受的文化教养和生活经历不同所致,生活经历和文化教养程度限制了他们对疾病的理解和解释。人们对疾病的解释还受他们处理应激事件的习惯方式的影响,Band等对 100例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有许多人因 自己的疾病而责备他人,这似乎更多地反映了他们处理情绪 紧张的方式和一般的人格特点,或者 说 ,患者的人格特点和对疾病的情绪反应影响或限定了他们对所患疾病原因的认识。通过调适患者的心理状态来帮助治疗其躯体疾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引导患者对其疾病作出适当的归因是一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归因”是客观存在的,护士不仅要从 自身寻找原因,加强工作责任心,学习新技术,服务态度要好,而且要根据病人的生理、心理、身体素质,引导病人把疾病因素归结到有利于治疗的方面上来 ,调节病人的情绪来积极配合治疗 ;把“归因理论”和整体护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应用“归因理论”的重点L4 J。“归因理论”的应用可化鳃患者“归因”造成的矛盾 ,调动患者自身积极性,配合治疗以获得更佳效果、减少并发症和意外事故发生,这就是“归因理论”运用到护患关系中的最终目的。
❷ 简述:护患关系的模式
护患关系的三种基本模式:
(1)主动-被动型
此模式的特点是“护士为患者做治疗”,模式关系的原型为母亲与婴儿的关系。在此模式中,护士常以“保护者”的形象出现,处于专业知识的优势地位和治疗护理的主动地位,而患者则处于服从护士处置和安排的被动地位。此模式过分强调护士的权威性,忽略了患者的主动性,因而不能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严重影响护理质量。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此模式主要适用于不能表达主观意愿、不能与护士进行沟通交流的患者,如神志不清、休克、痴呆以及某些精神病患者。
(2)指导-合作型
此模式的特点是“护士告诉患者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模式关系的原型为母亲与儿童的关系。在此模式中,护士常以“指导者”的形象出现,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护理方案和措施,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患者处于“满足护士需要”的被动配合地位,根据自己对护士的信任程度有选择地接受护士的指导并与其合作。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此模式主要适用于急性患者和外科手术后恢复期的患者。
(3)共同参与型
此模式的特点是“护士积极协助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模式关系的原型为成人与成人的关系。在此模式中,护士常以“同盟者”的形象出现,为患者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方案,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护理,积极参与护理活动,双方共同分担风险,共享护理成果。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此模式主要适用于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慢性疾病患者。
以上三种护患关系模式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不是固定不变的,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患病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护患关系模式,以达到满足患者需要、提高护理水平、确保护理服务质量的目的。
(2)护患关系的研究成果扩展阅读
护患关系模式特点:
第一,护患关系是在患者就医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短期的护理与被护理关系。护患关系的实质是满足患者的需求,一旦患者的这种护理需求结束了,护患关系也就暂时终结了。
第二,在护患关系形成过程中,护士处于相对主动地位,护士的态度和行为对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护士在护患关系中应扮演主导作用。
第三,护患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减轻痛苦,保持、恢复和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在不同医疗机构中,护患关系的紧张状况差异显著。护患双方是在特定医疗机构中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由于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医疗机构医疗条件、医院文化、诊治范围和能力差异很大,相应地护理人员的构成、护理服务的内容和质量要求以及患者类型也差异较大。
因此,不同医疗机构中的护患关系的紧张状况也呈现较大的差异。在同一家医疗机构内部的不同临床科室中,护患关系的紧张状况也有较大的差异。通常急诊科室、外科和精神病科室护患关系相对紧张。
参考资料网络——护患关系
❸ 护患关系的概述
长期以来,医患关系的考察重点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较少考虑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西方学者对护患关系的系统考察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在护理实践中,护患关系是如何构建的?护患双方分别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护患双方良性互动的机制是什么?对于这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不断探索,就促进了西方对当代护患关系研究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护患关系方面的内容开始成为护理伦理学教材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学者们关注较多的护患关系问题有:护患关系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引发护患关系紧张的诱因有哪些?如何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士职业的要求,护士与患者的交往是一种职业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护理人员都应努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护患关系是一种信任关系。护患之间相互尊重、设身处地和彼此信赖。患者为了医治疾病出于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将自己的发病史甚至个人生活方式和隐私毫不保留地告诉医护人员,同样,医护人员也尊重、信任患者,以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为准则,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护患关系是一种治疗关系。人际关系的这种双重作用,在患者这一特殊群体中影响更为明显。许多调查研究表明,良好的护患关系,能有效地减轻或消除患者来自环境、诊疗过程及疾病本身的压力,有助于治疗和加速疾病的康复进程。护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应该谨慎执行的治疗性关系。由于治疗性关系是以患者的需要为中心的.除了一般生活经验等因素外.护士的素质、专业知识和技术也将影响到治疗性关系的发展。因此,要学习和倡导“人性化护理”的精神和理念。护患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护患双方都是具有各自权利和利益的独立人格,是以尊重彼此的权利与履行各自的义务为前提的,在法律的框架下以契约的方式忠实于彼此的承诺。
❹ 您如何理解护士与病人的关系,能否谈谈两者之间的关系模式及特点
护患关系的三种基本模式:
(1)主动-被动型
此模式的特点是“护士为患者做治疗”,模式关系的原型为母亲与婴儿的关系。在此模式中,护士常以“保护者”的形象出现,处于专业知识的优势地位和治疗护理的主动地位,而患者则处于服从护士处置和安排的被动地位。此模式过分强调护士的权威性,忽略了患者的主动性,因而不能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严重影响护理质量。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此模式主要适用于不能表达主观意愿、不能与护士进行沟通交流的患者,如神志不清、休克、痴呆以及某些精神病患者。
(2)指导-合作型
此模式的特点是“护士告诉患者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模式关系的原型为母亲与儿童的关系。在此模式中,护士常以“指导者”的形象出现,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护理方案和措施,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患者处于“满足护士需要”的被动配合地位,根据自己对护士的信任程度有选择地接受护士的指导并与其合作。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此模式主要适用于急性患者和外科手术后恢复期的患者。
(3)共同参与型
此模式的特点是“护士积极协助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模式关系的原型为成人与成人的关系。在此模式中,护士常以“同盟者”的形象出现,为患者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方案,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护理,积极参与护理活动,双方共同分担风险,共享护理成果。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此模式主要适用于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慢性疾病患者。
以上三种护患关系模式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不是固定不变的,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患病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护患关系模式,以达到满足患者需要、提高护理水平、确保护理服务质量的目的。
(4)护患关系的研究成果扩展阅读
护患关系模式特点:
第一,护患关系是在患者就医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短期的护理与被护理关系。护患关系的实质是满足患者的需求,一旦患者的这种护理需求结束了,护患关系也就暂时终结了。
第二,在护患关系形成过程中,护士处于相对主动地位,护士的态度和行为对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护士在护患关系中应扮演主导作用。
第三,护患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减轻痛苦,保持、恢复和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在不同医疗机构中,护患关系的紧张状况差异显著。护患双方是在特定医疗机构中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由于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医疗机构医疗条件、医院文化、诊治范围和能力差异很大,相应地护理人员的构成、护理服务的内容和质量要求以及患者类型也差异较大。
因此,不同医疗机构中的护患关系的紧张状况也呈现较大的差异。在同一家医疗机构内部的不同临床科室中,护患关系的紧张状况也有较大的差异。通常急诊科室、外科和精神病科室护患关系相对紧张
❺ 目前护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国外
第一位从事护理研究的学者是南丁格尔女士(1820~1910)。约在1854年英、法、俄三国爆发克里米亚战争时,南丁格尔女士到军中服务,她从病人的身体舒适和心理安慰等方面着手,改善病人的居住条件,使病房通风、清洁明亮,并增加对病人的巡视,解决病人的困难而使伤病员得到较好的护理,死亡率大大减少,获得病人的感激和赞赏。当时南丁格尔女士主要通过观察和记录所看到的现象作为改善护理工作的依据,这就是护理研究的开始。1860年在伦敦圣汤姆院(ST.Thomas Hopital)建立了第一所南丁格尔护士学校,开始有系统地进行护理教育,对护理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护理研究的发展主要是以20世纪初美国护理教育战线的领导者开始。1906年M.A.Nutting发表了一份护理教育调查报告,这是最早的一份护理研究资料。以后相继有许多医学专家和护理学者进行护理方面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以美国为例,大致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1)20~30年代(1920~1939年):早期的护理研究大都是关于护理教育方面,侧重如何加强护理教育。研究成果促成1923年耶鲁大学成立护理系,这是世界护理教育设立学士学位的开始。在临床护理研究方面重点在改进护理工作的程序和护理间的分配。如1922年纽带约医学院对其附属医院的护理工作研究题目“时间的研究”(Time study),结果发现医生开处方过多,必须增加护理人员才能有效执行。1932年Ryan and miller发表有关体温计的研究(A Thermometer study)1938年Wheeler发表有关结核病护理研究(A study of Tuberculosis Nursingcare)等。
(2)40年代(1940~1949年):此期研究重点仍在护理教育方面,研究内容和水平都有了很大发展,探讨对护理人员的合理安排,医院环境的问题,护理功能、护士的角色、在职教育、护患关系等方面问题,如1948年E.L.Brown发表‘护理的未来“(Nursing for thd Future)和“护理职业的程序”(A Program for the Nursing profession).
(3)50年代(1950~1959年)自1950年后是护理研究快速发展时期,如1952年6月美国“护理研究”(Nursing Research)杂志创刊,促进了护理科研成果的发表。同时大学护理系和护理研究硕士班开设护理研究方法的课程,195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首先开办“护理教育研究所”,1955年美国护士协会成立了美国护士基金会,刺激了护理研究工作的蓬勃发展。在此时期内,研究重点是探讨护士是什么?护理是什么?理想的护士特性是什么等一些概念性问题。
(4)60~80年代(1960~1980年):由于各工知学院校护理系陆续开办了研究所,使护理研究论文大增,并发表了不少护理硕士、博士论文,提高了研究水平,尤其是各大学高等护理教育增设了护理研究方法或护理研究概论的过程,使更多的护理工作者具备护理研究的概念和能力,为从事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1960年后护理教育研究已进一步比较不同学制的护理教育。护理研究与护理概念、模式和护理理论结合起来,重点是临床护理问题和改进护理方法等,并认识到要想提高护理研究水平,必须加强护理教育工作,70年代成果最多,同时出现了更多的护理杂志,如“护理科学进展”(Advance in Nursing Science),“西部护理研究杂志”(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等。到1980年美国已有100多所护理学院培养护理硕士生,20多所学院培养护理博士生。
❻ 护患关系有几种类型
1、主动与被动型:也叫作支配服从型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护患关系模式。此模式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将患者视为简单的生物体,忽视了人的心理、社会属性,将治疗疾病的重点置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方面。
2、指导与合作型:这是在护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也是目前护患关系的主要模式。此模式将患者视为具有生物、心理、社会属性的有机整体。
3、共同参与型:是一种双向、平等、新型的护患关系模式。此模式以护患间平等合作为基础,强调护患双方具有平等权利,共同参与决策和治疗护理过程。
(6)护患关系的研究成果扩展阅读:
护患关系的特点:
1、护患关系是在患者就医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短期的护理与被护理关系。护患关系的实质是满足患者的需求,一旦患者的这种护理需求结束了,护患关系也就暂时终结了。
2、在护患关系形成过程中,护士处于相对主动地位,护士的态度和行为对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护士在护患关系中应扮演主导作用。
3、护患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减轻痛苦,保持、恢复和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4、在不同医疗机构中,护患关系的紧张状况差异显著。护患双方是在特定医疗机构中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由于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医疗机构医疗条件、医院文化、诊治范围和能力差异很大,相应地护理人员的构成、护理服务的内容和质量要求以及患者类型也差异较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护患关系
❼ 护患关系的技术方面包括哪些n
技术合同的类型:1、 技术开发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就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所订立的合同。包括委托开发合同和合作开发合同。技术开发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之间就具有产业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实施转化,可参...
❽ 如何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贯穿于护理工作的每个步骤。护患冲突是在护患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冲突。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护理模式由生物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以及人们对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就医过程中注重维护自身利益,对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护理服务要求,是广大护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首要而艰巨的任务。据调查研究表明,临床上80%的护患冲突纠纷、护理服务满意度低下是由于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所致。下面就工作中如何减少护患冲突纠纷发生,提高护患沟通技巧,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明确职责。长期以来,护士在以治愈疾病为主的思想指导下,按照医生的支配执行医嘱完成治疗计划,是从属型医护关系。护士对病人态度大多不善交流,是服从型护患关系,这样下去将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终将被社会所淘汰。作为新形势下的护理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明确自己的职责。照顾病人、执行治疗、健康指导、沟通协调,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是我们的职责。明确自己的职责,是干好任何工作的前提,也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避免护患冲突的前提。
二、护士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护理是一门特殊的职业。护士的服务对象是在生理或心理处于非健康状态下的特殊群体,这要求护士主动热情、极端负责,一丝不苟地为患者服务。护士应以真诚、热情、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尊重患者的权利和人格,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使护患关系更加密切,增加护患之间的亲和力。
三、注重角色置换。护士应主动与患者进行角色置换,假设自己是患者或患者家属,以充分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情感,抚慰患者的病痛,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了解和满足患者的基本需要,同时,护士还应提供让患者了解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对护士的工作性质、特点有所了解和熟悉。当患者感到护士能与他们自己进行推心置腹的沟通和交流时,将有助于增加患者在护患交往中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体谅护士的处境,甚至站在护士的角度考虑一些问题。有了护患之间的充分沟通和深入了解,必将大大减少护患冲突发生,有利于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
四、开展微笑服务,营造温馨环境。拥有微笑的人是自信的、善良的、从容的、快乐的。护士们亲切而温暖的微笑好比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炼狱中的一粒镇静剂,能温暖病人的心,化解病人的愁,解除病人的痛。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即使因忙碌或一时疏忽,病人对我们工作有了些许意见,善良友好的微笑也能缓解矛盾,化干戈为玉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英国的斯提德曾说,微笑无需成本,却对创造许多价值微笑是一种魅力。因而我们在工作中要学会恰到好处地运用微笑的力量增进护患感情,营造温馨环境,和谐护患关系,提高病人满意度。当然,提倡工作中面带微笑并不是不分场合、时间、地点的微笑,得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面对急、危、临终病人时则需要严肃表情,认真的工作态度。把握好微笑与沉稳的度,定能建立和谐护患关系。
五、加强交流沟通。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护士做得更多的是“七分治疗,三分护理”。此现象固然与治疗工作量大,护士人手紧张有关,但也与护士未完全转变服务态度不无关系。多年来的传统护理模式使许多临床护士养成了只要完成治疗工作任务就行的观念,未养成或者不肖与病人或陪伴沟通交流,以为自己已经很忙碌了,哪有时间再与他们交谈。其实交流沟通无处不在,不一定要抽出专门时间进行,它可以贯穿于工作中的任何环节。比如可以利用入院、床旁交接班、巡查病房时进行。护士们主动的一声问候,就会令病人及其家属倍感亲切与温暖,由此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为治疗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为病人做治疗时,我们一边操作,一边告知病人操作目的、注意事项,进行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利用好这些时机均可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明显提高病人满意度,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六、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注意语言的艺术性。把握沟通技巧和沟通的灵活性。在调控护患冲突时,保持情绪稳定,镇定自若的你会使你在患者面前产生威信,当你处于激动状态时,可行深呼吸或暂时由他人代为处理。病人感受到伤害,可能是我们的原因,也可能是病人的误解。是我们的原因时,要勇于承担,诚恳道歉。是病人的误解时,一定要耐心解释,避免矛盾激化。护患冲突并非完全来自医方,由于有些患者不切实际的要求,少数患者的无理取闹等也可能造成护患冲突。而护士由于职业的需要,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全身心的投入,以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灵活的思维方式,灵活的沟通技巧,灵活的处事能力,从而控制好局面、化解矛盾、停止冲突。
七、要具备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术水平。无论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多么高超,若没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高超的技能为支撑,最终都不可能赢得病人的信任与尊重,这是护患关系的土壤,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在培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患者会根据一个专业技术不强的护士联想推断该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差,一旦出现不满意的问题,将成为护患冲突的导火索。医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万不可停止继续学习的步伐,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在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看到自身价值,增加职业自豪感,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与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得到结论:观念变则态度变,态度变则行为变,行为变则结果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