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结绳成果

结绳成果

发布时间:2021-09-08 02:22:03

A. 关于高中函数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数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那天起,人们便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同时对数学有了逐渐深刻的了解。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原始人“涉猎计数”与“结绳记事”等种种传说。可见,在早期一些古代文明社会中已产生了数学的开端和萌芽。在bc3000年左右巴比伦和埃及数学出现以前,人类在数学上没有取得更多的进展,而在bc600—bc300年间古希腊学者登场后,数学便开始作为一名有组织的、独立的和理性的学科登上了人类发展史的大舞台。
如今,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譬如,人们购物后须记账,以便年终统计查询;去银行办理储蓄业务;查收各住户水电费用等,这些便利用了算术及统计学知识。此外,社区和机关大院门口的“推拉式自动伸缩门”;运动场跑道直道与弯道的平滑连接;底部不能靠近的建筑物高度的计算;隧道双向作业起点的确定;折扇的设计以及黄金分割等,则是平面几何中直线图形的性质及解直角三角形有关知识的应用。
由此可见,古往今来,人类社会都是在不断了解和探究数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进步的。数学对推动人类文明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感受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研究性学习让同学收集和开发自己生活中的素材,感受数学与我们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大家感受生活与数学同在,来体验数学自身价值。

2.领悟数学,思想升华。“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自身有效的知识,使自己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会用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研究性学习让自己学会应用数学,达到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最终目的。

三、研究过程

1.成立课题小组(第一学期第12周)。

2.开题(第一学期第13周)。组织学生做好开题报告,介绍本课题的选题背景、立意、课题论证和实施计划。

3.研究。(第一学期第14周至第二学期第15周)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本课题小组同学积极参与,利用课余、课外时间,通过数学课本、化学资料等对“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课题进行探索、研究和计算,还有部分同学对研究成果通过实验来验证,体现了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有关“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写成小论文。

四、课题:“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研究成果

小论文:不等式、数列、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见附件1)

五、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学会了很多东西,也懂得了很多。以前学数学一般是理论性的比较多,缺乏与实际的联系,学了不知道怎么用。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所得,不在于取得什么成果,而是培养一种思维习惯,一种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问题并进行研究的习惯。当我们在黑板上写字,用力过大而将粉笔折断时,是否想到了粉笔多长才是最优化长度;又当我们去打电话时,是否能够联想到这类似于“函数模型”,从而求出电话费与时间的函数。甚至当我们玩游戏时,能否用离散和概率的思想。不禁一笑后,你会发现,其实这些问题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但是它们的复合与延伸,就可能涉及到今日科学的前沿。

另外感觉自己的知识面还是不够宽,例如老师给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由于我们知识浅薄,最终我们选择了“函数、不等式、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等进行探索、研究。对问题数据计算还可以,但对计出的数据找规律时,就遇到了困难,老师给我们作了指导。在如果平时学习时,多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以致用,做起研究性学习就更能得心手。

研究性学习毕竟是个集体项目,它不仅培养了我们的合作精神,而且也培养了大家的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的精神。所以组成小组后,我们组就常常在一起讨论题目,等到讨论成熟后,就进行计算研究。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家在一起如果做出一些东西来,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也是 研究性学习带给我们的乐趣所在。

研究性学习培养的是一种创新精神,以及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研究性学习小组,也给了我们一次简单的科学研究工作的体验。科学工作所需要的严谨,大胆都在这样活动中有着完整的体现。使我们体会到了科研工作的艰辛,这些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B. 中国古代的高等数学成就

《九章算术》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经过许多人整理而成,大约成书于东汉时期。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并且提供其解法,主要内容包括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各种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关于勾股测量的计算等。在代数方面,《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现在中学讲授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和《九章算术》介绍的方法大体相同。注重实际应用是《九章算术》的一个显著特点。该书的一些知识还传播至印度和阿拉伯,甚至经过这些地区远至欧洲。

《九章算术》标志以筹算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正式形成。

中国古代数学在三国及两晋时期侧重于理论研究,其中以赵爽与刘徽为主要代表人物。

赵爽是三国时期吴人,在中国历史上他是最早对数学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的数学家之一,其学术成就体现于对《周髀算经》的阐释。在《勾股圆方图注》中,他还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勾股定理,其实这已经体现“割补原理”的方法。用几何方法求解二次方程也是赵爽对中国古代数学的一大贡献。三国时期魏人刘徽则注释了《九章算术》,其著作《九章算术注》不仅对《九章算术》的方法、公式和定理进行一般的解释和推导,而且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理论体系与数学原理,并且多有创造。其发明的“割圆术”(圆内接正多边形面积无限逼近圆面积),为圆周率的计算奠定了基础,同时刘徽还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3927/1250(3.1416)”。他设计的“牟合方盖”的几何模型为后人寻求球体积公式打下重要基础。在研究多面体体积过程中,刘徽运用极限方法证明了“阳马术”。另外,《海岛算经》也是刘徽编撰的一部数学论著。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数学的蓬勃发展时期,计有《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等算学著作问世。

祖冲之、祖暅父子的工作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他们着重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推理,在前人刘徽《九章算术注》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根据史料记载,其著作《缀术》(已失传)取得如下成就:①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得到3.1415926<π<3.1415927,并求得π的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其中密率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的最佳值;欧洲直到16世纪德国人鄂图(Otto)和荷兰人安托尼兹(Anthonisz)才得出同样结果。②祖暅在刘徽工作的基础上推导出球体体积公式,并提出二立体等高处截面积相等则二体体积相等(“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定理;欧洲17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Cavalieri)才提出同一定理……祖氏父子同时在天文学上也有一定贡献。

隋唐时期的主要成就在于建立中国数学教育制度,这大概主要与国子监设立算学馆及科举制度有关。在当时的算学馆《算经十书》成为专用教材对学生讲授。《算经十书》收集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等10部数学著作。所以当时的数学教育制度对继承古代数学经典是有积极意义的。

公元600年,隋代刘焯在制订《皇极历》时,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唐代僧一行在其《大衍历》中将其发展为不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

从公元11世纪到14世纪的宋、元时期,是以筹算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数学的鼎盛时期,其表现是这一时期涌现许多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著作。中国古代数学以宋、元数学为最高境界。在世界范围内宋、元数学也几乎是与阿拉伯数学一道居于领先集团的。

贾宪在《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中提出开任意高次幂的“增乘开方法”,同样的方法至1819年才由英国人霍纳发现;贾宪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与17世纪欧洲出现的“巴斯加三角”是类似的。遗憾的是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书稿已佚。

秦九韶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1247年,他在《数书九章》中将“增乘开方法”加以推广,论述了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并且例举20多个取材于实践的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为十次方程)。16世纪意大利人菲尔洛才提出三次方程的解法。另外,秦九韶还对一次同余式理论进行过研究。

李冶于1248年发表《测圆海镜》,该书是首部系统论述“天元术”(一元高次方程)的著作,在数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尤其难得的是,在此书的序言中,李冶公开批判轻视科学实践活动,将数学贬为“贱技”、“玩物”等长期存在的士风谬论。

公元1261年,南宋杨辉(生卒年代不详)在《详解九章算法》中用“垛积术”求出几类高阶等差级数之和。公元1274年他在《乘除通变本末》中还叙述了“九归捷法”,介绍了筹算乘除的各种运算法。公元1280年,元代王恂、郭守敬等制订《授时历》时,列出了三次差的内插公式。郭守敬还运用几何方法求出相当于现在球面三角的两个公式。

公元1303年,元代朱世杰(生卒年代不详)著《四元玉鉴》,他把“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四元高次联立方程),并提出消元的解法,欧洲到公元1775年法国人别朱(Bezout)才提出同样的解法。朱世杰还对各有限项级数求和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高次差的内插公式,欧洲到公元1670年英国人格里高利(Gregory)和公元1676一1678年间牛顿(Newton)才提出内插法的一般公式。

14世纪中、后叶明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奉行以八股文为特征的科举制度,在国家科举考试中大幅度消减数学内容,于是自此中国古代数学便开始呈现全面衰退之势。

明代珠算开始普及于中国。1592年程大位编撰的《直指算法统宗》是一部集珠算理论之大成的著作。但是有人认为,珠算的普及是抑制建立在筹算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数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演算天文历法的需要,自16世纪末开始,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便将西方一些数学知识传入中国。数学家徐光启向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学习西方数学知识,而且他们还合译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1607年完成)。徐光启应用西方的逻辑推理方法论证了中国的勾股测望术,因此而撰写了《测量异同》和《勾股义》两篇著作。邓玉函编译的《大测》[2卷]、《割圆八线表》[6卷]和罗雅谷的《测量全义》[10卷]是介绍西方三角学的著作。

C. 试述河谷文明与早期数学成就!

历史学家往往把兴起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和印度等地域的古代文明称为“河谷文明”。
早期数学,就是在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黄河与长江、印度河与恒河等河谷地带首先发展起来的。从可以考证的史料看,古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在年代上更为久远,只是在公元前均告衰微,崛起稍晚的中国与印度数学则延续到纪元之后并在中世纪臻于高潮。

1、数与形概念的产生。
记数法:手指计数,石头记数,结绳记数,刻痕记数,书写记数。
早期的记数系统:古埃及的象形数字,巴比伦楔形数字,中国甲骨文数字(最早的十进位制),希腊阿提卡数字,中国筹算数字,印度婆罗门数字,玛雅数字。
几何学的起源 古埃及:丈量土地 古印度:宗教实践 古中国:天文观测

2、美索不达米亚数学(巴比伦数学) 主要成就:60进制的位值记数法,数学用表(平方、开方),面积和体积计算,联立方程组,够股数。

3、埃及数学 古文字有3种:象形文字,僧侣文,通俗文。莱因德纸草书(84个问题) 莫斯科纸草书(25个问题)
算数与代数种有特色的成果:记数符号、单位分数、倍乘法、除法、二次方程组、几何级数(有限项)、算术级数。
几何成果:历法、面积(三角形、梯形、矩形)与体积公式

4、中国古代数学 算筹记数:十进位制、四则运算、高位算起
甲骨文记载:序数概念,用一到十、百、千、万共13个单字记10万以内数(河南安阳出土)
《周易》即《易经》 河图(1~10)洛书(1~9)二进制
《墨经》:点、线、面、体、圆的描述与部分性质,分数——半数、少半、多半
《庄子 天下篇》极限思想 “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史记》运筹思想“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孙子兵法》运筹观念运用 “田忌赛马”

D. 古代各时期文学体裁的成就

中国是伟大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们的先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不能不成为其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文学形式不断地创造和融合、更新与超越,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演变的主要原因和线索之一。所以,研究古代文学体裁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我国古代的文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就其每一种形式而言,都是有它独特的发展历程的。从上古时代的结绳记事,到文字的长生,再到最早的文学样式——原始诗歌的出现,及至后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产生与爆炸式的发展,形成中国古代文学林林总总、汪洋澎湃的景象,可以说,某种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史也是一部文学形式的演变史。自魏晋以来,文体研究历来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许多文学批评其实也就是文体批评,如《文心雕龙》实际上就是一部文体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在《文心雕龙 ·体性篇》中提到了八体,实际上是文章的八种风格。

文学体裁,是指一切文学作品的种类和样式。这是当代比较普遍承认的一种观点。但这也只是一个简明概括的说法,还不能完全说清这个概念。因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是古代的文学样式的发展,所以采用此说。

(二)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一般认为是以原始歌谣的产生为标志。例如有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原始生产和生活的再现。可以认为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篇之作。另外,早期的诗歌还有《周易》中的卦爻辞,都是我国诗歌的早期形式。

我国古代诗歌体裁形成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当属《诗经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因为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叫做《诗经》。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而且,这些对于《诗经》的价值没有丝毫的影响。所以这里不进行讨论了。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 “ 赋 ” ,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 “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 比 ” ,用朱熹的解释,是 “ 以彼物比此物 ” ,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等等,都是《诗经》中用 “ 比 ” 的佳例。进一步, “ 兴 ” 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 “ 兴 ” 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诗经》中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对于后代的诗歌有着极大的启发,也是后代诗歌在形式上的鲜明借鉴,对整个诗歌的发展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过 《诗经》,我们该说说和它并提的楚辞。

楚辞脱胎于楚地歌谣 , 是楚文化的集中表现之一。楚辞创作的代表人物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如果说《诗经》是先秦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那么楚辞则是作家自觉创作的开始。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了灿烂。屈原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 “ 骚体诗 ” ,这对后来的歌行体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继 《诗经》和楚辞之后,汉代的乐府诗又为古代诗歌史描绘了亮丽的一笔。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是非主流的存在。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相比之下,汉乐府诗歌有以下特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第三,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不少作品表现了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

汉乐府诗歌在形式上的突出特点是:打破了《诗经》的四言为主和楚辞的杂言为主的形式,形成了五言体和杂言体,而其整个趋势,则是整齐的五言体越来越占优势。这为后来魏晋以及隋唐诗歌的形式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峰,也是诗歌体裁形成和完善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一律诗、绝句为代表的“近体诗”和以歌行体为代表的“古体诗”。

唐诗体裁的大功臣当首推“沈宋”。宋之问与沈佺期的主要贡献,在于完成律诗的体制和扩大律诗的影响。他们倾大力于律体的写作,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了五七言近体的形式规范。一方面,他们完全避免了五律中的拗涩之病,另一方面,他们又进一步推进了七言歌行体律化的过程,截长挈短,使之趋于凝炼和完整,脱胎为较为严格的七律。沈佺期早在武后时期,便已写出全无失粘现象的七律,他的为数甚多的七律,在合乎规范方面堪称宫廷诸诗人之首。

沈、宋以后,律诗的规范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创作中去,促成律诗形式的成熟。律诗创作成就最大的诗人应推老杜。

杜甫在律诗形式方面的成就,对中国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亦平缓无力,而在这以外,佳作也为数不多。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重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七律同五律一样,是固定的诗型。但杜甫利用它比五律稍大的篇幅,使之能包含相当大的容量;在语言节奏方面,虽然七律每句只比五律多二字,但经过杜甫的精心调节,却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于是,七律成为一种既工丽严整,又开合动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诗型。

唐诗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是歌行体。包括五言歌行、七言歌行、杂言歌行。五言歌行代表作如杜甫的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北征》,李白的《侠客行》等。 七言歌行如杜甫的 《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等。而最具特色的当属李白的杂言歌行。

李白的性格决定了他诗歌的形式的特点。当诗人的澎湃诗情无法为寻常的形象所容纳时,诗人就展开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和幻想,以气骋词,来实现艺术的变形。这种变形的依据是诗人感情的强度,它使形象突破常规而染上了奇幻的色彩。于是,随心所欲的杂言歌行体在李白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例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全诗仅十二句,可是诗人的情感活动却出现了几度跌宕起落。

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E. 印加人有什么数学成就

破解印加帝国书写之谜 与计算机语言惊人类似

科学家乌尔顿在讲解奇谱是如何表达信息的。
古印加结绳记录5500公里帝国的信息。

科学家正在采用最新的勘测技术来测量马丘比丘印加古城遗迹

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崇山峻岭上有座神秘古城———马丘比丘印加古城遗迹,隐藏着消失了的印加帝国的神秘世界。据史料记载,印加帝国在15世纪末达到鼎盛时期,曾控制南美洲广大土地。后来,西班牙入侵者来到美洲四处掠夺屠杀,印加帝国于1533年在腥风血雨中消亡,印加末代国王图帕克•阿马鲁被斩首。印加人留下了不朽的建筑和谜一般的绳结,日前,科学家对上百个系有不同的绳结的绳束进行分析,发现了古印加人书写的秘密。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就对这些绳结困惑不已———大多数文明早期都使用象形文字或图像,然而印加人(古代秘鲁土著人)留下的却是棉线和绳结,难道印加帝国没有任何形式的书写方式?若是这样,那国家大量的数据信息将如何保存和传递?这些绳节仅仅是算盘一样的计算工具还是用来记数的,或者具有比记数形式更加复杂的书写形式———绳索的三维空间书写方式?

科学家发现奇谱的记数方式,并成功破译了第一个印加文字—印加的宫殿所在地

神秘的绳结被印加人称为奇谱,是用棉线、骆驼或羊驼毛线制成的。它是在一根主绳上串着上千根副绳组成。主绳通常直径为0.5-0.7厘米,上面系着很多细一些的副绳,一般都超过100条,有时甚至多达2000条。每根副绳上都结有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绳结,副绳上又挂着第二层或第三层更多的绳索,编织形式类似古代中国人用于防雨的蓑衣。在目前所发现的700个左右奇谱中,大多数都是公元前1400年到1500年间打的结。不过,其中还有一部分只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

一直以来,科学家拒绝承认奇谱是一种书面文件,而认为这些绳子是一种保存记忆的设备,即一种个人化的记忆辅助工具,顶多是一种纺织品算盘,而没有任何统一的含义。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学者越来越怀疑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哈佛大学的考古学家格里•乌尔顿及其同事、数学家兼编织专家凯利•布热利通过电脑对这些绳索的各种元素进行长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奇谱代表的数字记录方式,并成功破译了第一个印加文字———印加的宫殿所在地:普鲁楚柯城。此发现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奇谱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三维立体的书写体系,记载着5500公里帝国的信息。科学家为每一块“奇谱”都创建了相应的数据库,详细记录了它们的各种情况:绳索的大小、长度与颜色,垂挂的穗的数量,绳结数目,每股绳的旋转方向与次数、年代等,第一次系统地对奇谱进行分解与分析。他希望通过数据分析找到某些规律。
在现存700个左右奇谱中,科学家目前共收录有300件奇谱的目录。当他们在这个数据库中搜寻1956年在印加重要的政治中心普鲁楚柯发现的21个奇谱绳结的共同点时,结果令人震惊,他们发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数学联系———在某些奇谱的副绳上的绳结结合起来后,正好和另一个更为复杂的奇谱上的数字相同。这表明,奇谱曾被用来记录这个纵宽达5500公里的帝国的信息。

乌尔顿说,奇谱代表的数字通常有三种:8字结代表1;长结依据其扭转的次数依次代表数字2至9;单结代表10 、100和1000等等。0结当然就简单了,根本不用打节,只在绳索上留一空段绳子就行。单根绳子代表几个数字,可能是小计或总和。假设一根绳子从上到下有一个4个单结串,再有一个5个单结串,还有一个扭了两圈的长结,这一绳子将表示数字452。

每一个当地的会计师将从下级得来的账目总和通过绳结的形式表现在奇谱上,并将这些数据汇总在一根主绳上,然后层层上递。这种交流可能曾被用在国家最重要的信息记录上,包括农作物的产量、国库的收入账目以及其他与人口、财政和军事相关的数据。经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他们还成功破译了第一个用“奇谱”记载的印加文字。他们认为既然不同的奇谱表示从不同区域收集到的数据,那么,一个单一的绳结位于其他结之上就可能是一个单词,表示的是这个地方自身或财政数据。其中,一种绳结的组合模式可能表示印加的宫殿所在地就是普鲁楚柯城,这很可能是从印加的奇谱上认出的第一个文字。

乌尔顿表示,这一发现有助于理解那些绳子中所蕴含的文字信息。乌尔顿先前的研究还发现,在陵墓中发现的奇谱还用作日历。有730根绳子吊在24个位置上,表示两年中的月份和日子。乌尔顿说:“可以充分相信“奇谱”是印加人的三维书写系统。如果它们只是为了帮助主人记住数字,是不必要那么复杂的。”在乌尔顿看来,奇谱这一书写体系应包括:所用材料的类型(棉线或毛线),绳索的缠绕方向和结的方向(向前或向后)等。利用奇谱记录,印加统治者凭借广大的道路系统和政府体制就可以将食物、人力和原料从安第斯山脉的首都库斯本运送到其他众多下级城市。印加人的“奇谱”属于“会意文字”。

至今我们所知道的所有用于日常交流的文字体系都是书写、绘制或者雕刻在平面上,而奇谱与这些文字完全不同,是由一些三维立体的绳结组成的。如果乌尔顿他们是对的,那么奇谱将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三维立体的“文字”。除此之外,它还可能属于少数几种“会意文字”。会意文字中的字就像数字或者舞蹈符号,表示意思,而不像英文一样表示读音,比如玛雅文字和中文。虽然在我们看来,用结绳进行交流非常陌生,但是在安第斯文化中却有很深的根源。在安第斯文化中,纺织品从固定式样的包和束腰外套,到弹弓投掷的炮弹以及吊桥,都是“人们交流各种信息和制造工具”的方式。

乌尔顿说,破解奇谱密码对于了解在16世纪统治当时地球上最大的、至今还是谜一样的印加帝国,可能是一个“获得内幕的巨大的潜在资源”。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其他更令人信服的证据去证明“奇谱”的文字功能。乌尔顿说,对奇谱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揭开其生活细节,他们希望根据奇谱能告诉科学家这是否是骆驼、劳工或其他贡品。不过,要破解印加人在“奇谱”中保存的信息,需要付出类似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一样的努力。

F. 伏羲的主要成就

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伏羲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
二、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
三、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四、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
五、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
六、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G. 从结绳、刻契到文字记载,我国古代的“档案工作”是如何发展的

我国古代各朝代利用档案修史的成果及各自特点如下文:

易代修史,即新兴王朝为已灭亡的前朝纂修史书,所谓“兴朝而修胜国史”,是中国古代社会流传千古、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传统。

追溯源流,易代修史是史学发展的产物,是史书体裁、体例不断完善以适应时代变化和封建王朝统治需求的反映。就确保信史流传的原则而言,易代修史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时间与空间的冷却、沉淀、隔离作用,给史家提供了冷静分析和客观评判的平台,有益于把握历史的本质和真相。同时,易代修史代代相传,连绵不断,为中华民族传承文明、保存文化遗产、维护和发展民族团结统一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修前朝之史

尊重、强调并传承易代修史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提倡纂修和研究当代史并无矛盾。应该承认,与易代修史相比,当代史的纂修与研究无疑需要更加认真负责、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扎实稳健的史学修养,以及博古通今、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光。我们相信,二者的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会促进中国史学向纵深处飞跃发展。

H. 发现的印加人谜一样的绳结,隐藏着哪样的秘密

在美洲历史上,曾经有三大辉煌的人类文明,即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前两类文明想必很多读者都耳熟能详,但对于印加文明却知之甚少。上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古文明遗址中出土了一件神秘的印加绳结,后来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破译,发现其中竟然有特殊的意思。究竟绳结代表了什么呢?

印加文明是美洲大陆伟大的文明,希望考古学家们能发现更多的文物,破解奇普中的奥秘,或许它也像古埃及的楔形文字,或者我国的甲骨文一样都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只要能破解其中的含义,我们对印加文明也能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I. 通过读书成功的人的事例有什么

一、事例

1、贾逵是东汉时的著名学者,从小就聪颖过人。他非常喜欢读书,但由于家贫而上不起学。有一天,姐姐正带着贾逵玩耍,对面学堂传来了老先生给学生们讲课的声音。姐姐灵机一动,带着贾逵悄悄来到了学堂旁边,想让弟弟在学堂外面偷听。学堂外边有道篱笆墙,贾逵个子小,姐姐就把他抱起来,站在篱笆外听讲。回家后,小贾逵就用借来的笔墨把学到的内容记在自己制作的木片上,反复温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他也记在木片上,主动请教别人。就这样,贾逵到十多岁的时候,就成了名闻乡里的小先生了。

2、邴源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这使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更加艰难。邴源是个求知欲很强的孩子,可是家里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

邴家附近有一所私塾,每天他都能听到从里面传来的读书声。一天,他从私塾门口路过,想起读书的事情,鼻子一酸,不禁大哭起来。私塾先生听到他的哭声,走过来问他怎么了,邴源抽噎着说:“我真羡慕那些能读书的孩子,我的家里很穷,没有能力供我读书,因此我的心里很难过,就哭了起来。”私塾先生听后,觉得象邴源这样渴望读书的孩子很难得,就对他说:“孩子,你要是真想读书,就到我这里来吧,我不收你学费。”邴源一听,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连连向老先生表示感谢。

邴源天资聪颖,再加上读书很用功,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学会了其他孩子几年才能学会的东西。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汲取知识。长大后的邴源依然很爱读书,经常到各地去拜师求学,后来他的学问日益增多,向他求学的人也多了起来。

3、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 ,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记。虽然他很坚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因为他看不见,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有时候,课文很长,他凭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先生讲的内容,只好学古人用结绳记事。他还喜欢上了诗歌,因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体味到。经过不懈努力,唐汝洵终于成为了明朝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4、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名儒。顾炎武从小就勤奋学习,对待学问非常认真。长大后,每当外出旅行时,他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游历中,顾炎武还非常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如果他走到某地,发现那里的地理、风俗等情况与自己以往知道的不同,就会打开相关的书本进行核对、校正。顾炎武就这样手不释卷,刻苦攻读,终于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顾炎武凭着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众多学术领域成就非凡,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

5、路温舒是西汉时人。他幼年时家里非常贫穷,靠放羊为生。他很有志向,虽然买不起书,但经常从别人那里借书来看。可借阅的书总是要归还的,路温舒常想:要是能有一册书带在身边,一边放羊一边读书,那该多好啊。有一天,路温舒去放羊,偶然发现蒲草的叶子很宽。他灵机一动,心想:蒲草的叶子这么宽,要是把它们编成席子,这样不就可以在上面写字、抄书了吗?于是,路温舒趁着放羊的时候割草、编席,然后再把借来的书抄在编好的席上。通过这种方法,他积累了很多知识,最终成为西汉有名的法官。

二、名人名言

01、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罗曼·罗兰

02、要是童年的日子能重新回来,那我一定不再浪费光阴,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来读书。——泰戈尔

03、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04、我读书总是以少为贵,从不贪多。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05、读书要玩味。——程颢

06、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则可造就一个准确的人。——培根

07、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叔本华

08、自得读书乐,不邀为善名。——王永彬

0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10、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孙中山

1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2、她应该增进知识。对安托瓦内特来说,的确到了认真读书的时候了。一天两小时不算太多,这会使她机灵些,让她在一天二十四个时的其余二十二小时中更有头脑。——茨威格

13、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张月楼

14、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15、读书名人名言: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之推

J. 结组什么词

兵连祸结 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瞠目结舌 瞪: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

成群结队 成:成为,变成。一群群人集合在一起。

短褐穿结 短褐:粗布短衣;穿:破;结:打结。形容衣衫褴褛。

广结良缘 多做善事,以得到众人的赞赏。

归根结蒂 归结到根本上。

祸结兵连 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缄口结舌 闭口不说话。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也指慑于淫威不敢讲话。

结结巴巴 形容说话不流利。也比喻凑合,勉强。

结不解缘 形容男女热恋,不能分开。也指两者有不可分开的缘分。

结草衔环 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结党营私 坏人集结在一起,谋求私利,专干坏事。

结发夫妻 结发:束发,意即年轻时。年轻时结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

结绳而治 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

结驷连骑 随从、车马众多。形容排场阔绰。

精诚团结 精诚:真诚。一心一意,团结一致。

开花结果 比喻工作有进展,并取得了成果。

累瓦结绳 比喻没有用的言词。

凭轼结辙 凭轼:靠着车前扶手;结辙:车轮的辙迹相迭,形容车马络绎。驾车奔走,不绝于道。

钳口结舌 钳口:闭口。闭口不说话。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也指慑于淫威不敢讲话。

柔肠百结 柔和的心肠打了无数的结;形容心中郁结着许多愁苦。

悬灯结彩 悬:挂;彩:彩球,彩带。挂着灯笼,系着彩球。形容节日、喜庆的景象。

张灯结彩 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张口结舌 结舌:舌头不能转动。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

巴巴结结 ①勉强,凑合。②勤恳;辛劳。③形容说话不流利。

百结愁肠 指愁绪如结无法解开。

百结悬鹑 比喻衣衫破烂。鹑鸟尾秃,像补缀百结,故云。

闭口结舌 闭着嘴不说话。犹言闭口藏舌。

兵拏祸结 战争、灾祸连续不断。同“兵连祸结”。

成群结党 指一部分人结成小团体。

成群结伙 众多人物聚集在一起。亦作“成群结队”。

成帮结队 犹成群结队。众多的人或动物结成一群群、一队队。

寸草衔结 比喻虽然力薄,亦当感恩图报。

蹙金结绣 形容文章精美,结构严密。

弹冠结绶 朋友之间互相援引出仕。

瞪目结舌 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

杜口结舌 犹言杜口吞声。

根结盘固 比喻关系错综牢固。

根结盘据 形容基础牢固,势力强大。盘,通“磐”。

根盘蒂结 犹言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根深蒂结 犹根深蒂固。指根基深厚牢固。

根株结盘 树木的根与干盘曲相结。比喻关系错综牢固。

挂灯结彩 悬挂红灯,系结彩绸。表示喜庆。

归根结底 归结到根本上。同“归根结蒂”。

呼群结党 指招引同伙,聚集成帮。

结舌杜口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子,动弹不得。杜:堵塞。保持缄默,闭口不言。形容因恐惧而不敢说话。

开花结实 比喻修养、学习、工作等有了成绩,取得效果。同“开华结果”。

开华结果 比喻修养、学习、工作等有了成绩,取得效果。

拉帮结派 拉:拉拢;结:组织。组织帮派,搞小集团活动。

劳逸结合 逸:安乐、休息。工作与休息相结合。

龙蟠虬结 犹言旋绕纠结。

目瞪口结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

攀高结贵 指攀附结交高贵的人。同“攀高接贵”。

千里结言 指与远方朋友相约之言。

深根蟠结 犹盘根错节。比喻恶势力根基深厚,勾结紧密。

施衿结褵 本指古代女子出嫁,母亲将五彩丝绳和佩巾结于其身。后比喻父母对子女的教训。

收因结果 指了却前缘,得到结果。旧有因果报应之说,指前有因缘则必有相对的后果。

收园结果 旧有因果报应之说,指前有因缘则必有相对的后果。同“收因结果”。

收缘结果 指了却前缘,得到结果。旧有因果报应之说,指前有因缘则必有相对的后果。同“收因结果”。

束带结发 束系衣带,挽起发髻。指出仕。

土洋结合 把简单的设备或技术同现代化的设备或技术结合起来。

魏颗结草 表示受恩深重,竭力报效之意。

衔环结草 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义结金兰 结交很投合的朋友。

造因结果 指无论制造何种因缘,必得相应之后果。

张灯结采 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同“张灯结彩”。

安定团结 指形势、秩序、生活安稳,民众气氛和睦。

阅读全文

与结绳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
设计创作版权合作合同范本 浏览:482
省知识产权局侯社教 浏览:51
道闸3C证书 浏览:820
土地使用权期满地上建筑物 浏览: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