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石景山成果

石景山成果

发布时间:2021-09-07 06:47:55

⑴ 李法军的主要成果

Books(3)(著作3部)
1. Zhu Hong, Li Fajun, et al. Physical anthropology[M]. Higher Ecation Press, 2004. 朱泓,李法军,等。《体质人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1. Li Fajun. Biological anthropology[M]. Sun Yat-sen University Press, 2007. 李法军。《生物人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
2. Li Fajun. An Examination of the Human Skeletons at Neolithic Site of Jiangjialiang Yangyuan, Hebei Province, China[M]. Science Press, 2008. 李法军。《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
Papers(17)(论文17篇)
2008 Forthcoming(即将出版)
Li Fajun. The Difference of Distribution of Three Minor Variations of Skull in the Chinese Ancient Groups[J].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李法军。《三项头骨小变异在中国古代人群中的分布差异》,《人类学学报》。
Li Fajun, et al. A study on physical characters of modern Shui of Libo, Qiannan in Guizhou province,China[J].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李法军 等。《贵州荔波现代水族体质研究》,《人类学学报》。
Li Fajun. The new problem on age judging: a case from Jixian; kindred cemetery[J]. 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 李法军。《古人骨年龄鉴定的新问题——以天津蓟县城关镇明代敦典夫妇合葬墓和桃花园墓地为例》,《中原文物》。
Yuan Haibing, Li Fajun, et al. Stature estimation of the human bones, which were unearthed in the Taohuayuan Ming and Qing cemetery in Jixian county ,Tianjin(I) [J].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原海兵,李法军,等。《天津蓟县桃花园明清时期家族墓地人骨的身高推算研究(Ⅰ)》,《人类学学报》。
Li Fajun. The significancy of the human bones from Liyun Neolithic site[A]. In: Wang RX (eds.), Frontier ethnicl archaeology and ethnoarchaeology Colloquium[C], cultural relics Publishing House. 李法军。《鲤鱼墩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出土人骨的研究意义》,见:王仁湘主编:《边疆民族考古与民族考古学集刊》,文物出版社。
Li Fajun, Zhang Jinglei, Yuan Haibing, Zhu Hong. Dental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the Residents of Ming-Qing Dynasty in Jixian, Tianjin[A]. 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DONG Wei (ed).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2008. 145~166. 李法军,张敬雷 等:《天津蓟县明清时期居民牙齿形态特征研究》,董为主编:《第十一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145-166页。
Zhang Jinglei, Li Fajun, Sheng Lishuang, Zhu Hong. A research of the human bones from Taohuayuan cemetery in Tianjin[J]. Cultural Relics Age. 2008,(2):34-38. 张敬雷,李法军,盛立双,朱泓。《天津市蓟县桃花园墓地人骨研究》,《文物春秋》,2008,(2): 34-38。
Li Fajun. Natural human and cultural human[J].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1):87-97. 李法军。《自然的人与文化的人》,《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7-97。
Li Fajun. The Language of the Xiongnu: Clues from Archaeology and Physical Anthropology[J]. 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Research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4):20-25. 李法军。《匈奴的语言属性——来自考古学和人种学的线索》,《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7,(4):20-25。
Li Fajun, Zhu Hong. A Dental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the Human Skeletons at the Neolithic Site of Jiangjialiang, Yangyuan, Hebei Province, China[J].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2006,(2):87-101. 李法军,朱泓。《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人类牙齿形态特征的观察与研究》,《人类学学报》2006,(2):87-101。
Li Fajun. An Examination of the Life-span at the Neolithic Site of Jiangjialiang, Yangyuan, Hebei Province, China[J].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6,(1):62-66,126. 李法军。《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人口寿命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2-66,126。
Li Fajun, et al. The dietary analysis of the Human Skeletons at the Neolithic Site of Jiangjialiang, Yangyuan, Hebei Province, China[J].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Science Edtiion). 2006,(6):1-7. 李法军 等。《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古人类的食谱研究》,《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6):1-7。
Li Fajun, et al. Preliminary Report for 2004 Season: The Longxue Site in Zhongshan City[J]. Sichuan Cultural Relics. 2005,(4):3-9. 广东省中山市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4年中山龙穴遗址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05,(4):3-9。 执笔:李法军,周剑,李光先。
Li Faju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Skeletons at the Daping Cemetery in Wanzhou, Chongqing City[J]. Sichuan Cultural Relics. 2005,(3):79,90. 李法军。《重庆万州大坪墓群人骨鉴定》,《四川文物》2005,(3):79,90。
Center of Frontier Archaeology of Jilin University and the Institute of Archeology of Beijing (No.6 author). Studies on the Skeletal Remains from the Han Tomb at Laoshan in the Western Suburbs of Beijing[J]. Cultural Relics. 2004, (8): 91-86.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第六作者):《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汉墓出土人骨的研究报告》,《文物》2004, (8):91-86.
Li Fajun, Zhu Hong. The Observ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Skulls of Jiangjialiang Neolithic Age Site in Yangyuan, Hebei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Nonmetric Cranial Trait[J]. 李法军,朱泓:《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头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研究》,《人类学学报》2003, (3):206-217.
Li Faju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Skeletons at the Kongbao Cemetery in Badong, Hubei Provience[J]. Sichuan Cultural Relics. 2003,(6):10-11. 李法军:《湖北省巴东县孔包汉墓人骨鉴定》,《四川文物》2003,(6):10-11.
Conference papers(7)(会议论文7篇)
1. Dental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the Residents of Ming-Qing Dynasty in Jixian, Tianjin. The El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Taiyuan, China. 2008. 中国·太原,“第十一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题目:《天津蓟县明清时期居民牙齿形态特征研究》。
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Zhoukoudian site and its actuality. World heritage of human origins Conference, Milra, Australia. 2007. 澳大利亚·米都拉,“人类起源的世界文化遗产会议”,论文题目:《周口店遗址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3. How can we research the healthy status of the group of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 after they have been resettled: a discussion about the relative 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s of cooperation. Fudan University and Harvard-Yenching Cultural and Health Forum: the medical practice and healthy policy in a view of modern anthropology. Shanghai, China. 2007. 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哈佛燕京文化与健康论坛——当代人类学视野中的医学实践和卫生政策”,论文题目:《怎样对非自愿移民群体迁后的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关于相关理论、方法与合作实践的探讨》。
4.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human bones from Liyun Neolithic site. Frontier ethnical archaeology and ethnoarchaeology forum. Guangzhou, China. 2007. 中国·广州,“边疆民族考古与民族考古学论坛论”,论文题目:《鲤鱼墩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出土人骨的研究意义》。
5. Natural Human and Cultural Hum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A Preparatory Conference for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Sciences (ICAES 2008) in China. Guangzhou, China. 2006. 中国·广州,“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迎接2008年国际人类学和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论文题目:《自然的人与文化的人》。
6. Observations of Three Non-metric Traits in Ancient Groups In Northern China. International Archaeological Academic Forum: Physical Anthropology and Molecular Archaeology. Changchun, China. 2005. 中国·长春,“国际考古论坛: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

⑵ 物化探手段在北京应用的突出成果

卢惠华钱佩娟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

在2009年第21届地质学史学术年会上,卢惠华曾发表“科学技术深刻改变了北京地勘工作的面貌”一文。文中讲述了十大地质科技对北京地勘工作产生的重大影响。这十大地质科技是:①物化探技术显威力;②探矿技术有大突破;③遥感技术令人耳目一新;④电脑在各方面工作中起大作用;⑤综合方法在区调中发挥大效益;⑥采用新学说提高地质研究水平;⑦水工环地质工作拓宽了地质工作的领域;⑧地下热水勘查开发效益好;⑨浅层地热能和热泵技术正大力推广;⑩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开创新局面。

2009年的文章,只是十大地质科技的概略介绍。本文将重点介绍第一项,物化探技术在北京应用的突出成果。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地勘事业十分落后,仅有少数人员从事地质工作。工作方法和手段十分简单,地质工作就靠那三大件(铁锤、罗盘和放大镜),别的就没有什么了。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物化探是一片空白的局面;故此,物化探方法的采用给地质工作带来了新的勘探手段。

北京很重视物化探新技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地矿、石油、冶金、水电、煤炭、航空航天、建设、核工业、武警黄金、国家地震局、河北地质局、北京市地质局等约几十个部门和单位,都在北京地区投入了物化探工作。北京市地质局还成立了专业的物化探队,承担了其中的大部分工作。

北京地区的物化探工作由7个方面组成:①区域性物探(包括航空物探、区域重力测量、区域电测深测量、区域地面磁法测量、区域地质调查中的物化探);②矿产物探;③水文物探;④地热物探;⑤考古物探、工程物探和环境物探;⑥井中物探;⑦深部构造物探。

60年的地质工作,物化探手段在北京得到广泛应用,效果突出,现分十大方面阐述如下。

一、促进了区调工作的发展和变化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北京开展了第一轮大面积的1:5万区调。当时,只有地质观测一种手段,方法单一,一般用4年时间完成一个图幅。80年代,第二轮1:5万区调较广泛采用了物化探技术,获得大量的、多方面的地质信息。特别是遥感技术,使多幅联测可行,扩大了工作区域(一般2~3幅),加快了工作进度。据报道,北京市地勘局物探队先后在青龙桥、清水、沿河城、周口店、昌平等11个图幅进行工作,收集整理前人物化探资料,对图幅内航磁异常及区域化探进行了踏勘检查和评价,补做了必要的工作,编绘了物化探成果图,并提交独立的物化探报告。

据查,第二轮区调最初的双图幅联测(昌平、小汤山图幅),平均2~5年完成一个图幅。有了经验后,图幅联测速度加快,完成一个图幅,平均只要一年多;3个图幅联测,平均半年多就完成一图幅。联测大大地改变了区调工作的慢节奏,做到了又好又快又多地完成任务。

进入21世纪,地质调查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2003~2007年,由北京市地勘局下属单位(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市地质勘查技术院、市地质研究所)共同承担《北京市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由国土资源部与北京市政府共同出资进行。以北京面临和亟待解决的城市地质问题为工作主要内容,其目的是为首都可持续发展服务。以地学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工作,在充分研究和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各种勘查技术(包括地质、水工环地质、钻探、物化探等),特别是大量采用钻探和各种物化探手段(表1至表3)进行工作,从而获得大量多方面的地质信息。

表1 北京地区地质调查工作演化

表2 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使用钻探工作量表

表3 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使用物探手段和工作量表

续表

项目组提出北京平原区“三圈三层”三维地质结构的调查思路。所谓“三圈三层”三维地质结构,“三圈”是指面上工作区分为一般区、六环路以内区和重点区,“三层”是指垂直方向上分为新生界层、工程建设层(0~50m)和基岩层。通过这样的调研,查明了不同尺度下北京平原区地层结构的空间展布规律。利用数字可视化技术,采用地质钻孔与地质剖面结合的方法,建立前新生代地层、新生代地层和工程建设层的地层三维结构数字模型。

课题包括3项专题、8个子课题。

3项专题是:①北京城市活动断裂及地壳稳定性调查;②奥运公园地区专项地质调查;③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

8个子课题是:①北京市平原区新生界立体地质调查;②北京市平原区工程建设层立体地质调查;③北京市平原区基岩立体地质调查;④北京市平原区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调查;⑤北京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现状及选址地质环境调查;⑥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环境地球化学调查;⑦北京市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⑧北京市地热资源潜力评价。

工作结束后提交了项目报告,专家评审给《北京市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报告高度评价:总体达国际水平,部分达国际领先水平,并认为项目起到示范作用。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是地质调查工作的新发展。

回顾地质调查工作的历程,20世纪50~60年代,是工作手段比简较单的地质调查过程,仅仅是地表面的观察研究,重点是基础地质和找矿;20世纪后期,研究对象不局限于地质和找矿,领域向外有所延伸;进入21世纪,手段多了,视域宽了,观察深度大了,主要研究的是城市地质问题,地质调查已发展到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阶段,这是客观的需要,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地质与各种科技手段密切结合的结果。

二、在找铁矿中贡献巨大

磁法(包括航空磁法和地面磁法)找铁矿是有效的方法手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共做过6次系统航空物探测量,覆盖了北京全区,包括1:2.5万、1:5万和1:10万航磁。自1958年开始至20世纪70年代末,在北京开展了系统性的地磁测量,山区共完成了1:5万磁法5500km2,还有其他1:2.5万、1:1万、1:5000、1:2000比例尺的大量地面磁法测量。圈出矿异常265处,涉及铁、铬、钒、钛等黑色金属矿。划分了3个磁场区,11个磁异常区,81个磁异常群,257个局部磁异常。其中,28个磁异常已作过勘探或钻探验证,占总异常数的 10.9%;作过面积性详查的 22个,占异常数的8.5%;作过踏勘检查的64个,占总异常数的24.9%;其余143个磁异常未能作查验。

磁测作用十分明显,找矿线索突出,在图上有清晰的异常表现,对找矿帮助很大。至今,北京地区的铁矿分布、产状、规模已基本查明,探明储量10×108(大型矿1个,中型22个,小型20个)。多年来,探明储量位居全国第11位。磁法资料不但给出明确的找矿线索,而且还显示出铁矿本身的许多信息。

以密云沙厂铁矿为例,①该矿均有航磁、地磁异常显示;②磁异常资料显示矿区为向斜构造;③Ⅱ号异常带显示有隐伏矿。经钻孔验证,这些信息都是正确的,沙厂铁矿区构造确实是向斜构造,Ⅱ号异常确实有隐伏矿。矿区储量由此大幅增加,由3000 多万吨(中型)猛增至1.4×108t(大型)。

三、在找金矿中立大功

20世纪60~70年代,北京开展大规模金矿普查,尽管花了很大的力气,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效果不显著,只找到了一些小矿,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来,通过总结找矿经验教训,从找矿指导思想、找矿理论、找矿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反思。端正了思想,坚定了信心,在工作中大力采用综合手段和综合方法,特别是化探方法,从而打开了找矿的新局面。

1.怀柔杨树底下金矿的发现

1987年,北京市地质调查所区调队在开展1:5万区测过程中,在杨树底下开展化探测量,在已控制的钼矿坑道中进行检查取样,发现金矿品位较高,从而发现此区铁帽是以含金为主的金矿体。紧接着,该所正式在此地开展勘查工作,1989年底,查明该矿黄金储量4.8t(接近中型矿)。

2.怀柔德田沟金矿的发现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地质调查所101队与北京市地勘局物化探队联合组成普查队,对德田沟至崎峰茶一带的物化探异常开展普查。采化探样232件,进行地表揭露,大致圈定了矿化范围,并初步圈定了Ⅱ号矿体的规模。后来又开展化探次生晕、原生晕剖面测量及激电剖面、电测井、井中物探试验工作。地质与物化探的密切结合,终于查明了一个中型金矿,黄金储量达5.09t。

这两个金矿的发现,是北京地区金矿找矿的重大突破,是区调与找矿相结合和地质与物化探相结合的成果,物化探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在找水中显威力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全国各地都在努力打井找水。多年的工作证明,水文物探已成为地球物理勘探的一种重要方法。目前,这种方法已在全国各地找水中普遍应用,效果显著。水文地质与水文物探方法相结合在北京找到了大量地下水(1982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开展水资源计算评价。结果,可采地下水资源量均为26.33×108m3),为保障首都供水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

20世纪60~70年代,水文物探主要为郊区农田抗旱供水服务,在昌平、门头沟、通县等地开展大比例尺(1:2000或1:1000)水文物探工作。进入80年代,以开展1:5万水文物探为主,主要方法是电剖面、电测深和电磁测深等。

例如,1982年3月至1990年5月,北京市地勘局先后对北京平原6422km2进行了电剖面和电测深工作。此项工作,重新编绘了平原区基岩地质图,不但提高了北京平原区的基础地质研究,而且依据第四系电性的特征,圈定了测区第四系的富水区。如永定河冲积扇及古河道富水区、大石河冲积扇及古河道富水区、错河冲积扇及古河道富水区、潮白河古河道富水区等等,还划分了冲洪积扇、洪积扇裙及古河道,编制了北京平原区第四系(10~100m)涌水量分布图。这些成果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农田水利建设、水井位置选择及计算涌水量等提供了依据。

北京山区面积大,许多地方水资源缺乏,人畜饮水困难,北京地勘局所属各单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不断派人深入山区开展技术指导,为乡村找水、定井位、凿井数百眼。其中,水文物探同样是重要的勘查方法手段。

五、在地热勘查中功效独特

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和确定地热井位中发挥极其重要作用。

历史上北京城区没有地热开采利用的记录。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水文地质工程公司在李四光部长的指导下进行地热普查。一炮打响,在北京氧气厂、天坛公园、北京火车站先后打出了30~50℃的地下热水,初步圈出约30km2的地热异常区。

之后,经过40年的勘查,目前已查明平原区隐伏4个地热异常远景带,包括10个地热田,总面积已超1400km2。计算地热能源远景储量(E级),折合标准煤89326.213×104t。

地热资源深埋地下,肉眼观察的功能受到很大的限制。地热普查的主要方法是地热物探,包括物化探多种方法手段,利用它们圈定地热带和热储层隆起区。

至今,北京地区地热开发利用成效显著,已打成地热井约160眼,正常开采井110多眼。地下热水开采量控制在1000×104m3以下,主要用于采暖、洗浴、医疗、水产、养殖、温室种植、康乐保健、饮用矿泉水、旅游等方面,这些对招商引资和创汇起到很好的作用。

近年来地热勘查采用微动测深技术,即瑞雷波法(测深3000m),克服了电测深法(测深1600m)可探深度较浅的缺陷。此方法的一大优点是可应用于大城市的环境,解决了因人口过密、建筑物密集、交通繁忙、工业干扰严重,以致常规物探手段难以施工的问题,为城市地热勘查提供了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

微动测深技术(1992年)首先在丰台世界公园应用。当时,该地区没有地热井资料参考,采用电测深法只能测1600m,此深度不足以确定热储层埋深。后采用瑞雷波法,推测蓟县系埋深为2000m左右。钻孔证实,该地层顶板为1940m,与瑞雷波法预测结果十分吻合。最后打成一个孔深2500m、出水温度69℃的地热井。

2001年,北京市地质勘察院开展“综合物探系统(组合)在北京市进行深部地热勘探研究”。调研表明:“重力、磁法、直流电阻率测深、微动测深、可控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以及大地电磁测深(MT)等方法适合北京地区地热勘查,应用效果较好”。

六、在探测北京深部地壳构造中发挥关键作用

唐山地震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等单位在华北地区开展了大量的人工地震测深工作。这项工作,首次揭示出北京地区地壳上地幔深部结构构造具有纵向分层和横向分块的基本特征。北京及其邻区,地壳速度结构大致可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两大部分(徐锡伟,2002)。上地壳包括沉积盖层及其下的结晶基底,厚度变化不大,总的趋势是东南薄西北厚。在三河、宝坻一带为20~21km,北京附近为22km,张家口一带加厚至23~24km。下地壳也由两层组成,其厚度也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在东南部的天津附近,下地壳厚10km,到西北部张家口一带最厚达19km。

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和莫霍面的三维构造形态分析,均显示在横向上北京及其邻区的不同地质构造单元速度结构有明显的差异,可以划分出华北断陷、燕山断块、太行山断块、山西断陷盆地等不同的速度块体,不同块体之间的接触带常常是各种地球物理资料(如地壳厚度、重磁场特征)的变异带。其中,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和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是区内两条最明显的深部构造变异带。这两条深部构造变异带均与现今地震活动关系密切。

地壳结构构造与地震活动息息相关。在北京及其邻区,地震活动和主要地震带的空间展布与地壳厚度变化和区域重磁场所反映的构造带走向、构造分区边界的延伸是一致的。如北西向的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北东向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以及华北平原内的若干北东向构造带等。据研究,在这些带内,地震多发生在重、磁异常梯级带附近,正负异常的交界处,以及不同方向重、磁异常带交会处或异常带的转折处等部位。这些地方往往是地壳磁性基底与弱磁性基底的接触带,或基底隆起与凹陷的变化过渡带,或地壳厚度的变异处,并伴有深大断裂的发育。

七、给土壤进行全面“体检”为首都现代化农业腾飞“把脉”

几十年来,首都许多单位的地质工作者配合区调或矿产勘查开展地球化学勘查。20世纪80年代,地矿局物化探队开展了山区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与地矿部地化勘查研究所共同开展了北京市1:5万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定量分析了铜、砷、铅、镉、锌、铬、镍、汞、氟等22项元素及指标,查明了土壤养分和营养元素丰缺状况及主要农作物中有害元素的富集规律,发现并圈定了一些有重要意义的异常区,评价了土壤综合肥力等级和主要农作物的安全性,为农业种植规划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还对延庆县、大兴区生态农业地质进行了调查评价。

平原区的农业是全市农业的关键地区。2006~2007年,北京市地质勘查技术院首次对其进行了大规模(6400km2)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基本查明了平原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对其进行了分级和安全性评价,总结出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变化情况及演化趋势,为城市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农作物合理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八、进行国土资源调查 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

遥感技术是航空物探的一种重要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大力推广遥感技术在各方面地质工作中的应用,成果十分突出。有关遥感的成果,特别要提及“8301工程”。“8301工程”是“北京市航空遥感综合调查”项目,是由地质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组织的重大工程,有41项课题。工作从1983年起至1986年,由地质部遥感中心和北京市地勘局共同负责完成。项目获丰硕成果,有23项成果填补了空白,2项达国际先进水平,7项达国际同等水平,14项达国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其中的“航空遥感在昌平县山区农业建设规划中的应用”项目,首先在昌平区黑山寨试点,进而在全区开展,取得了很好效果。基本查明了农、林、土地、果木等各类资源的状况,取得了山川水系、坡度、土地利用等大量资料,研究了各类野生资源以及果木的生长条件,为昌平进行农业建设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该项目受到当地政府好评,获地矿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此后,遥感技术进一步在平谷、延庆等区、县农业建设规划中推广应用,均取得好效果。

2002年3月至2004年12月,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又进行了一次“北京市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工作,完成1:25万地土利用现状、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地质旅游遥感解译,面积1.68×104km2;1:10万环境地质现状解释,面积3514km2;1:5万环城绿化现状解译,面积km2;1:2.5万奥运主场区综合环境的遥感解译,面积156km2。上述成果,已提供给北京市有关部门为城市规划利用。

九、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效果显著

地质灾害是北京自然灾害中的一种重要的灾害,古今都给北京造成过大灾害。

1)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应用遥感技术对首都的地质灾害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1989~1991年,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开展了“北京地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该项工作对北京历年发生的自然灾害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利用航片进行解译并配合地面调查,初步查明北京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现状及发育特征。山区以泥石流和矿山地面塌陷为严重;平原区则以地面沉降最为突出。调查表明,崩塌、滑塌、泥石流北山比西山发育。通过工作,提交了“北京地区地质灾害调查报告”,预测了灾害可能发生的地区。

1991年6月10日,京北山区发生暴雨,在预测区内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怀柔北部山区有113条沟发生泥石流,死亡28人,重伤8人,直接经济损失2.65亿元。随后,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又对其他的山区县进行了调研,编写了报告(表4)。

表4 应用遥感技术调查地质灾害成果

2)一系列的调研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北京市政府于1993年制定了北山地区险村“久安”搬迁计划,由市政府拨出专款,自1993年开始实施,用3年时间搬迁了危险村374处、18422户、60451人。此后,山区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明显减少。

3)北京市地勘局制定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了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应急调查队),由正、副局长担任组长。突发灾害发生后,应急调查队在30min内集结,1h内完成准备工作,并奔赴现场开展调查工作。

4)配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03~2004年,北京市地勘局与气象局合作制定了《北京市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实施方案》。2004~2007年期间,北京市地勘局完成汛期预警预报值班500余班次,制作预警产品12期,发布预警信息11次,向各区县国土局转达临时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数十次。预警预报信息的发布,使北京市人民群众增强了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有利于防灾和抗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十、在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中广泛应用,效果突出

物化探在地质环境调研中应用广泛,特别是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如:

1)北京市区重要水源地综合地质环境调查,由北京市地质研究所承担,2002年初开始工作,2003年6月提交报告。重点应用遥感技术,进行1:1万~1:10万遥感解译3514km2;1:10万水土流失调查,3514km2;1:5万综合地质环境调查,3514km2;1:5万矿山环境调查63个矿区3000km2;1:1万重点矿山环境调查4个矿区。这些工作,为地方政府制定矿山规划、矿山整顿、环境治理提供了依据。

2)北京市密云水库及其上游地区地质环境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由北京市地质工程设计研究院承担,主要应用遥感技术。2002年3月开始,2004年12月提交报告。主要调查密云水库及其上游的地质环境,查明了区内矿山数量、采选状况、污染情况;调查了河流与水库的水质、地质灾害,人类不合理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对有关的环境影响因素提出了实际可行的防治措施。

3)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城市化发展的结果是,市区的温度比郊区高,低温的郊区包围着高温的城区,气象学称此为“热岛效应”。据气象部门近40多年的统计,北京城区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出2.77℃。这个平均数据,气象学称其为“热岛强度”。热岛强度分为3种类型,即弱热岛型(城区较郊区地表温度高2.5~4.5℃)、较强热岛型(城区较郊区地表温度高4.5~6.5℃)、强热岛型(城区较郊区地表温度高6.5℃以上)。

“热岛效应”明显影响市区气温,它使京城气温一般比郊区高,而且使季节变更提前。据气象部门资料,2000年以前,北京入春的时间(平原区)大多在4月3~5日之前(山区在4月中旬);2000年之后,入春时间多数提前至3月下旬,2006年、2007年、2009这3年,甚至提前到3月中旬。

从历史资料看,京城入夏的时间一般在5月27~29日。进入夏天的物候学标志是“刺槐进入盛开期”。2010年,由于“热岛效应”,北京入夏提前到5月中旬(5月19日)。

据报道,2010年7月全球平均气温再创新高,7月是历史上有气温纪录最高的一个月。本市热环境遥感监测显示,7月京城六区形成明显热岛效应,且大部地区已达强“热岛”状态。7月5日13时58分卫星遥感图示,本市大部分平原区地表温度都在48℃以上,其中,城区、丰台大部、石景山中南部、房山东部、大兴西北部以及除延庆之外的其他区县在城镇及其周边地区,地表温度都超过了50℃,少部地区超过了54℃。但是,大部分山区地表温度都在43℃以下。由于郊区大部农田收获小麦后种上了玉米,植被覆盖率较低,导致平均地表温度较高,大部分在48℃左右。

高温酷暑,空调运行,导致2010年(7月)北京电网负荷频创历史纪录(1666×104kW)。据统计,电网负荷的1/3为空调负荷。

以上10个方面的突出成果,说明物化探是一种十分独特的勘探工作手段,其方法多种多样,应用广泛,效果明显,成果突出。它促进了地质勘查工作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与其他勘探手段密切配合,提高了地质勘探方法的整体探测能力,为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

⑶ 石景山万达核酸阳性女子居家时,为何多次破坏报警器外出

按照该女子自己的说法,她是因为出于特殊情况、想要保胎,才多次破坏报警器外出的。但是她在怀孕期间又是闹跳楼,又是闹离婚,明知道自己是病毒携带者还是去万达消费,所以说保胎绝对不会是该女子多次破坏报警器外出的真正原因。我反而觉得她是因为害怕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确认自己是否患病,或者说她始终都不相信自己是病患才会多次破坏报警器外出。

该女子是一个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一个病患来说,她是幸运的,她不会受到病情发作的折磨。但对于防控疫情的人来说,这也是一大不幸,因为该女子始终存在着她自己没有患病的幻想。所以在她身上采取的一切防控措施,都成了阻碍她自由的枷锁,甚至会被认为是侵犯她自由的权利。多次破坏报警器的行为可视作一种怄气。

⑷ 北京市石景山区爱乐实验小学的办学成果

2009年6月与中央音乐学院达成共建全国首家音乐教育实验基地,由中央音乐学院配备师资力量进行教学。教学采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发展艺术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艺术文化素养,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学校重视课程建设,除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开设了书画、黑白世界、小小数学家、中华传统武术、跆拳道、轮滑、趣味英语等十几门校本课程,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学校面向石景山重聚园、聚兴园(馨领域)、重兴家园、重兴园、京汉旭城、天和景园以及北重西厂宿舍地区招收年满6周岁,具有本市正式常住户口的适龄儿童;外地来京务工人员的适龄子女。

⑸ 石景山公园的介绍

珠海石景山公园成立于1987年,面积约50万平方米,地处珠海市旅游中心地段。东接海滨北路,南连石景山旅游中心,北靠香洲闹市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景山公园依山傍水面海,风景精致迷人,是珠海市区内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十分优良的公园,是集观赏石景,登高望远,儿童游乐,体育极限远动和娱乐高科技成果展示为一体的花园式公园。

⑹ 余胜泉的代表成果

曾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泛在学习的资源组织模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进化研究》;教育部基础二司委托项目《技术革新未来教学的探索研究》、国家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项目《建设面向农村的教育开放学院,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教育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多媒体作业系统研究》、《评价分析和数据挖掘工具》;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多媒体课件点播系统研究》;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的研究项目《国家远程教育支撑系统开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研究》;大型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项目:《佛山市城域教育网络设计与实施》、《东莞市城域教育网络设计与实施》、《广州市荔湾区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其应用方案设计》、《深圳市南山区城域教育网络应用系统总体设计》、《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综合信息平台总体设计》、《北京市石景山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与整合》;大型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项目《高等教育出版社立体化出版技术规范与支持环境研究》、《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基于“一对一”数字终端的未来学习创新》、《平板电脑教学应用及其支持技术研究》、《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远程教育系统开发项目技术咨询》项目;国家“十五”教育发展规划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国家“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一对一环境下的教学效率提升研究》等有影响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在各类杂志与大型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CSSCI收录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60多篇,SSCI/SCI/EI收录论文6篇。部分论文在国内产生过重大影响,具有很高的引用率,出版学术专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技术与新理念》、《教学软件设计指导手册》,参与编写教材5部、出版科普著作4本,多媒体软件光盘4套,主持开发得到广泛应用的教育信息系统6套。著有个人诗集《意像轨迹》,获第四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次,排名第二。
代表性成果包括:(1)自1999年起,设计开发“4A网络教学平台”,截至2012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立体化教学网中注册的学习卡数超过一亿。(2)在学习对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一种能更好的支持非正式学习形态、满足泛在学习需求、更好的支持学习资源的群建共享的新型学习资源描述和封装的机制——“学习元”(Learning Cell),这种新的资源组织形式应当满足可进化发展、认知网络联接与共享、支持随需学习、可协同编辑、具备对环境和用户的适应性等要求。(3)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有效推进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开展有200多所学校参与的教学改革试验,出版了专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4)记录与自然共鸣的个人诗集《意像轨迹》。
主要研究方向:移动教育与泛在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学习平台、区域性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生态等。
讲授课程:《教育技术新发展》(研究生);研究生招生方向:知识媒体、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数字化学习环境与资源;博士生招生方向:计算机教育应用、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主要参与的研究工作
1.2005.12~20010.12:承担中央电教馆规划重点课题《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主管部门中央电教馆,合作单位是诺亚舟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负责人余胜泉;
2.2005.6~2006.7:承担佛山市教育局的《佛山市信息技术课程考试系统设计与开发》,主管部门是佛山市教育局,负责人余胜泉;
3.2005.4~2006.6:承担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的《新课程探究性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是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负责人余胜泉;
4.2005.5~2006.5:承担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的《学科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区域性教育资源整合》,主管部门是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负责人余胜泉;
5.2004.4~2004.12:承担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学资源立体化建设规范的研究与网络课程开发模板的设计》,主管部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人余胜泉;
6.2004.4-2004.12:承担佛山市《佛山市干部在线教育系统设计与开发》(FS40112009D)主管部门是中共佛山市委组织部,负责人余胜泉;
7.2002.7~2004.6: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波谱库总体系统建设及水体波谱分库建设与应用示范项目子项《波谱数据库总体方案设计与技术实现》,主管部门是科技部,负责人余胜泉;
8.2002.4~2003.4:承担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中的子项《评价分析与数据挖掘工具研究》,主管部门是科技部,负责人余胜泉;
9.2003.9-2005.9: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主管部门是教育部,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10.2005.9-2008.9:《广州市荔湾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在小学英语、语文、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跨越式教学法实施研究,实现这三个学科教学的跨越式发展,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11.2003.9-2005.9:《佛山市禅城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在小学英语、语文、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跨越式教学法实施研究,实现这三个学科教学的跨越式发展,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12.2002.12-2008.12:《深圳市南山区信息技术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该项目主要通过在南山区实施信息化教学指导、教育资源整合等措施,整体推动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13.2002.10-2005.10:《广州市东山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在小学英语、语文、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跨越式教学法实施研究,实现这三个学科教学的跨越式发展,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14.2001.12-2002.12:承担国家远程教育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多媒体作业系统研究》,项目主管单位是教育部科技司,该项目已于2003年7月经通过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专家验收,项目负责人为沈复兴、余胜泉。
15.2001. 2-2002.2:承担北京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网络教学研究》,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16.2001. 2-2001.10:承担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17.2001. 6-2001.12:承担学科四结合总课题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综合课例》研究与开发项目,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18.2001.5-2002.4:《东莞地区教育信息网络设计与实施》,该项目主要内容是建设东莞地区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并开发东莞办公自动化系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网络信息系统。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孙波、余胜泉。
19.2002.2-2002.10:《佛山地区教育信息网络二期工程设计与实施》,该项目主要对佛山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硬件设备进行全面升级、统一开发佛山地区学校的教育信息系统、教育行政管理系统、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并对佛山地区的学校主干教师进行全面的教育技术培训,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孙波。
20.2002.4-2002.6:《珠海市教育信息网络总体规划》,设计了整个珠海市全市教育信息网络的规划方案,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21.2000.12-2002.12:承担国家远程教育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多媒体课件点播系统研究》,项目主管单位是教育部科技司,该项目已经通过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项目验收,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22.2000.12-2002.12:主持现代远程教育标准研究项目:《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规范研究(资源、管理系统、课件互换标准)》,项目主管单位是教育部科技司,该项目已经通过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项目验收,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23.2000.4-2001.6:承担国家远程教育工程中的研究项目:《国家远程教育支撑系统开发》的研究,在国内最早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何克抗、余胜泉主持,本人为项目实际负责人,负责总体设计与开发;该项目已经通过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项目验收以及教育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24.1999.9-2001.6:承担国家远程教育工程中的研究项目:《国家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研究,教育部于2000年4月将该项目转为正式研究项目,何克抗、余胜泉主持,本人实际主持编写《国家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已于2000年5月由教育部正式发布;
25.1999.9-2000.9:创办免费的在线学术杂志《教育技术通讯》,目前该在线杂志已成功发布三十多期,并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211建设项目支持。该杂志已在教育技术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赞同,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26.1999.8-1999.11:主持开发《基于WEB的通用题库系统》,采用ASP(Active Server Pages)和COM组件对象模型技术开发,后台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该系统获首届中国互联网络应用程序设计大赛(Intel公司与中国电信主办)教育教学类一等奖。本人负责系统的总体设计,组织与监控整个开发过程。
27.1999.1-2000.9: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佛山地区教育信息网络设计与实施》,该项目有三个重点目标:一是建设覆盖整个佛山地区的教育信息网络,建设佛山教委的信息中心;二是开发佛山教委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三是开发网络教学的支持系统。何克抗、孙波、余胜泉主持,本人负责系统的总体设计,并实际主持教学支持平台的开发。

⑺ 有关北京的辉煌成就

毛泽东

⑻ 石景山 目前及以后的发展规划

石景山的发展理念:“一轴、两带、三园、多支点”,形成的功能布局。

长安街西延线综合发展轴(一轴);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西山八大处文化旅游发展带(两带);中关村石景山园北京保险产业园(三园);多支点先保密哈。

一轴:长安街西延线综合发展轴。

主要作用:

贯穿东西交通,四通八达;

两带:一条绿色生态带+一条文化旅游发展带

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

深度修复永定河水域生态,形成以莲石湖、麻峪湿地、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为一体的永定河滨水生态画廊。

西山八大处文化旅游发展带

深挖本区丰厚历史资源,规划建设以西部浅山区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休闲区,加快西山八大处文化景区建设,综合法海寺、天泰山、田义墓、模式口驼铃古道等文化资源,保护性修复,并逐步开放。

三园:科技+创新+金融

京西硅谷,中关村石景山园

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引领,提升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打造产业高端、创新活跃、设施完善、、生态宜商的中关村特色园区。

首钢涉钢产业的搬迁调整,提供了8.63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2022冬奥组委入驻首钢,重点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海外高端项目。

让保险融入生活,北京保险产业园

加快保险机构聚集不断提升保险产业园影响力。

多支点

京西商务中心、银河商务区、西五环现代娱乐区、苹果园交通枢纽商务区等重点产业功能区,以及衙门口更新改造区、北辛安更新改造区、西部五里坨建设区等区域。

重点介绍以下四个支点:

京西商务中心

按照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重点引进新型金融业态,形成金融街新中心。

银河综合商务区

新兴“总部基地”,重点发展商贸总部、电子商务等产业,建设成为特色总部企业聚集区、

苹果园交通枢纽商务区

京西枢纽型商务区,吸引一批创业创新、高端高效的企业入驻,形成集商务办公、、交通枢纽等功能于一体。


⑼ 石景山公园好玩吗

[编辑本段]公园简介珠海石景山 详细介绍 又叫犀牛望月山。因为山顶有一块巨石很像犀牛的头、而山形就像是犀牛的身形,远看,就像一头翘首望月的 犀牛。与其山峰相连的东北面,叫船底山.船底山是珠海广播电视发射塔,主塔高180米,钢结构,塔重量约610吨。每晚华灯尽放,与市区中的灯光相辉映,给珠海的夜景添加色彩.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石景山公园鸟瞰珠海石景山公园成立于1987年,面积约50万平方米,地处珠海市旅游中心地段。东接海滨北路,南连石景山旅游中心,北靠香洲闹市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景山公园依山傍水面海,风景精致迷人,是珠海市区内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十分优良的公园,是集观赏石景,登高望远,儿童游乐,体育极限远动和娱乐高科技成果展示为一体的花园式公园。 [编辑本段]文化活动公园每年的“五一”节、中秋节、春节的由公园自行策划的大型文化活动及每年一度重阳节登高望远(珠海指定登高地点)已在广大市民中形成了每年必去的传统。景山公园拥有完整的管理机构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公园坚持“守法经营,公平竞争”的原则,以丰富多彩的节假日文化活动和独特的游乐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声誉。景山公园在保持公园特色,紧抓环境美化的前提下,大力引进有益于游客身心健康的、新、奇、险、趣的娱乐项目,使景山公园以全新的面目在珠海旅游业中脱颖而出,她将成为珠海市一颗璀璨明珠,更将为美丽的珠海增加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编辑本段]公园景区景山公园目前有:山顶观景区、山腰石景区、湖畔游憩区、索道滑道区、大型游乐场区。山顶观景区可俯瞰到著名的拥有珠海市标志——“渔女”雕像的美丽香炉湾以及澳门和珠海市的大部分市容,是游人欣赏海景和城市景观的绝好去处;山腰石景区是以千姿百态的石景而独领风骚,比较有特色的石景一共有二十六组,它们分别是:香炉洞、蛤蟆石、观音洞、通天洞、佛石洞、海欧石、鲸鱼含翠石、双象云宝石、海鱼石、猪腰池、南天一柱、水牛石、熊猫石、伏虎石、单峰石驼、一洞天、肥猪石、羊归洞石、熊猫戏竹石、犀牛望月石、飞鹰石、一线天石、海豹石、“福”字石、“寿”字石等。 更有珠海“两绝”:瀑布与异石相结合的水石奇景——“碧潭飘瀑”,在湖水中央共生共存、唇齿相依的一对水杉——“情侣树”。湖畔游憩区以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人工湖——翠湖为中心,环绕大面积斜坡草地,并建成儿童游乐场,水上活动场(游船、钓鱼活动中心),小鸟乐园——逗趣园以及溜索等游乐项目。 船底山东南坡,是石景山索道区,有珠海独一无二的山地冲锋车,世界第一条管轨式滑道,全长650米,平均倾斜度10.2度,平均离地高度0.8米。全套设备引进德国最新产品,其中有5个大弯道和3个小弯道组成,速度全由自己控制,拥有三重保险设施,速度由自己控制,可快可慢,安全舒适。乘观光缆车观景,远眺山海绿岛,近瞰浪漫之城,新鲜快乐,逍遥自得。 [编辑本段]特色石景山上山石嶙峋古怪,酷似各种飞禽走兽,是一个奇特的石头动物园。远眺,满山怪石起 伏错落,仿如一幅天然奔马图。近观则有长鼻垂地的"双象"、振翅欲飞的"苍鹰"、憨厚顽皮的"熊猫"、横卧山涧的"猛虎"、凶相毕露的"鲤鱼"、怒火冲天"野牛"、"望月犀牛"、"双羊奔草"、"镇海雄狮"等景观。并有一线天、通天洞、迎阳洞等幽洞。登高远望,可见九洲洋面波光帆影。山麓是石景山旅游中心,有思凡湖、翠湖。翠湖中心有800平方米的湖心岛、建有水榭、鱼池等,可供游客休息、划船、垂钓及露天歌舞等。园内可乘缆车俯瞰珠澳风物,眺望香港景色,还可驾驶滑道车冲锋,让人玩得心跳。园湖可划船、垂钓。不失为登山、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编辑本段]历史故事相传,在一百多年前,这里有位商人特意请来一位风水先生,想让他帮忙选一块“风水福地”用来安葬自己的老父,祈求日后子孙后代能兴旺发达。他跟着风水先生顺着山脉,沿着海边一直“追龙”,察看地形。最后,他们来到香炉湾附近时,太阳已经下山,一轮明月早以升起,皎洁的月光洒在黑黝黝的峰峦之上,遥看山貌,宛若一头翘首望月的大犀牛。巧舌如簧的风水先生马上就说:“嗯!这座犀牛望月山就是一块能发迹的风水宝地”。商人一听,非常满意。于是,将亡父安葬至此。并且,按照风水先生的话,爬上山顶,面向南海,静静地许下自己的愿望。过了两、三年,商人果然生意兴隆,财运亨通,成了富甲一方的巨贾。[1] [1]

⑽ 石景山模式口贾成果这个人有谁知道,求帮助!

hen tyer gets trst pri



sew是针儿穿着线

阅读全文

与石景山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
设计创作版权合作合同范本 浏览:482
省知识产权局侯社教 浏览:51
道闸3C证书 浏览: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