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汉风般若成果

汉风般若成果

发布时间:2021-09-07 00:46:28

1. 佛说: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的意思是说 所有的有相的东西,都是自性中的妄念所变现出来的,本质还是自性。
虚妄和真实都是“心”的一部分,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就像一部分细胞转成了正常的身体,而另外一部分细胞转成了癌症,他们都是身体的细胞,本质上没有区别。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把癌症细胞让他再转回成正常的体细胞,同时不要让正常的体细胞再转成癌细胞,中间只存在一个转的问题而不是割掉一部分身体的问题。
也就是说,从究竟的角度讲,烦恼和菩提是一体的。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断烦恼,而是转烦恼。转烦恼为菩提。只要会转,那么一切时都是好时,一切事都是好事,一切人都是好人,一切境都是好境,你也就得大自在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青青翠竹,郁郁黄花,都是虚妄,虚妄就是妄念,就是迷惑了的自性。自性迷惑了就表现为种种世间的东西,而自性清净了就表现为佛国净土。
翠竹黄花是这样,土石砖瓦也是一样。
所以说觉悟了随处都是净土,而迷惑了随处都是秽土。就是这个意思。

2. 般若的由来

般若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高僧支娄迦谶所译的《道行般若经》。般若在中国多指为智慧,《世说新语·文学》载:“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初视《维摩诘》,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佛教徒认为,般若智慧跟世间的智慧不同,“智慧轻薄,故不能称于般若”,是经由内观所产生的正见。般若在中国没有相当的名词可以代替,虽意为智慧,乃不足以表显般若的含义,所以译经家不直接汉译为“智慧”,而以音译。《大智度论》所说:“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浅薄,是故不能称。”一般法会中大多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即是大智慧。波罗译为“彼岸”,蜜多译为“到”,应为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多即是“究竟圆满之智慧”,佛教称之为胜义智或实相智,如佛祖在菩提树下体验真理的智慧。科学家之智是不究竟的、不完满的智慧,佛教称之为方便智。

般若的思想可归纳为“假有性空”,所谓:“无明离欲而生明,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

3. 般若心经的原文和解释

般若心经的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心经的解释:

观自在菩萨,修行深般若法门,当其功行圆满之时,心中如明镜照亮,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身心无我,本然清净。于是自觉而觉地,度化众生脱离苦海,同登觉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离不开空之本质,而这本质离不开表象,它们不是两件对立的事物。色本来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来面目。

感受、动机、判断的精神现象与空相同,这与物质现象之色与空的等同是一样的道理。舍利子:世间一切事物本来的性质,皆同一不二,平常无差别,既没有产生,也没有灭失,即无所谓污染,也便无所谓清净,既不会增长,也不会消减。

所以观自在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到的这个五蕴皆空的境界中,没有物质色身,也没有感觉、知觉、意志、判断,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维器官,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应的感觉除去烦恼,没有"六根","六境","六识",没有烦恼,也没有除去烦恼的菩提,乃至没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缘系列,也没有涅槃没有世间一切皆苦的念头,没有世间苦及其原因的说法,没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没有修行而脱离苦痛的方法。

总之,没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么也不会得到。修行般若法门由本来"无所得"的缘故,因而无所不得。诸菩萨依靠般若智慧到达彼岸,证得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由于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便没有生死恐惧的心理不安,便没有世俗之人颠倒的梦想和痴迷的欲望。

因此而最终达到涅槃。十方三世的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所以,于是宣说般若法门的总持咒,咒说: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词汇详解:

观:心之觉,以自心照自心为观,以自明化自愚为观,以自心悟真空为观。

自在:并不是自由自在,或逍遥自在。是自心理体如如不动,不住於法,不住於相,一无所住,自性本空为自在。起心即是妄,自性本来清净,也没有来,也没有去,即是自在。

菩萨:菩萨是梵语,译成汉语,「菩」意为觉,「萨」意为性,人能觉悟本性,这个「人」即是菩萨。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的总称,即是蒙在珠宝上的尘垢,理明透彻一尘不染,复本性之圆明,心空无物,一物不迷,万有皆空,即是五蕴皆空。

舍利子:也可比喻为自我之心性,此言心之本质。

(3)汉风般若成果扩展阅读:

《心经》是一本佛教徒必读,必知的一本经典佛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本处所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4. 般若汉服绝版了吗

原店家没有链接大概就是了
可以问下客服啊

5. 般若汉服是一片式的吗

两片吧


6. 什么是“般若”

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为过去翻译佛经的原则是观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宁可译音再加以注解。就像现在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译气字(气功的气,修道的气)就不能翻,因为不能译成瓦斯,也不能译成空气,或其他的气。由于外文每一个气都有一个专有的字,而中国字欲不同,气字上面多加一个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气、煤气、电气,就是人发脾气,都是气字上面加字不同而有异,所以单独一个气字只好翻音,然后再加注解。当时般若不译成大智慧,也是这个原因。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也是一个名称,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像的范围。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的。大家要注意!他并没有说不能思议啊!
‘不可’是遮法,遮住,挡住,不准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推测、去思想道是什么。假如实相道体能够用思想得到的话,那还是属于妄想意识的范围。所以说不可思议,并不是说不能思议;因为这是修持求证的境界,不是思议的境界。
到了后世禅宗,讲一个道字,无所在,无所不在,很难表达。如果讲一个佛字,又带了一个佛的观念。虽然有时侯佛法里头,佛字就代表了这个道体,但是一般人一听到佛,脑子里马上想到大殿上那个塑得发亮发光的佛像,不免又着相了。所以,唐宋以后,禅宗干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这个,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反正都是代名辞而已。华严经上说: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盘也可以,说了一大堆,一百多个名辞,反正这些都是代号,代表实相般若道体。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这个东西,找到了这个东西才认识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实相般若是属于般若中最根本的。

境界般若

这些年来,有许多外国同学研究如何翻译境界两个字,我说假使翻成外文的话,勉勉强强可翻译成现象,但是那仍属于自然界的观念。境界就是境界,只能加注解,很难翻译。譬如修道见道的境界,药山禅师就讲:‘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云在飘,水在瓶子里,摆在桌上,一个那么高远,一个那么浅近,这就是个境界。又譬如唐人诗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我们常在讲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时,就会引用到这两句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照到地上的千万条江河,每条河里都有一个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的晴空,如果没有一点云的话,整个的天空,处处都是无际的晴天,所以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一很好的境界,很多禅师们因这些境界而悟道。
有一个和尚住茅蓬的时侯,就写了一副很好的对子:‘万里青天开笑口,三间白屋竖拳头’。
像弥勒菩萨一样,哈哈大笑,就是我们喜欢塑的一个咧嘴笑,大肚子的和尚,悟了道,什么都空掉,什么都喜欢。三间白屋就是三间空空洞洞的白屋,自己在那里海阔天空。像这一类的文字,就描写一种境界,但也并不足以代表悟道那个境界。我们的人生随时有境界,痛苦的时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还没有来的时侯,脑海中又随时出现痛苦的威胁,这是苦恼的境界。高兴的时侯,又越想越得意。尤其年纪大的人,不大喜欢想未来,因为前面的路程太远了,没有力气走了,专门回头想少年时代的事。有时侯自己坐在那里想起来,还摇个头笑一下,回味那个境界。这些都属于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
此外,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是他做水泥工时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至于我们没有修道的人,有什么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众生所有的苦恼境界。如古人诗中所讲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这是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烦恼,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头发白了,这就是人生苦恼境界。所以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因为他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境界从那里来呢?从实相般若而来,是道体上所产生的,自然而来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

我们晓得,文字本身就具备了智慧,文字也就是言语;因为把我们言语记录下来,就变成了文字。中国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叫做中文,英语系统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是英文,其他法文、德文、俄文,都是代表他们的思想、言语的记号。文字有它的境界,我们大家都读过书,都认得字,可是很少有人变成真正的文学家;因为优美的句子出不来,没有文字的般若。有的人出语成章,话一讲出来就是文章,每一句话都很优美,很漂亮,因为他有文学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金刚经在中国,为什么那么吃得开呢?是鸠摩罗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他翻译了很多经典,其中金刚经以及法华经,影响中国文化极大。尤其它文字的格调,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优美、感人的佛教文学。此外还有维摩经的文字,也都很特别,是另创一格的文字意境。后来玄奘法师等人的翻译,在文学境界上,始终没有办法超过鸠摩罗什,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原故。
所以同样的读书学文字,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家。同样的修道,有些只能够成为修行人,而不能够成佛,这与文字般若是绝对相关的。清朝有位历史学家赵翼,也是大诗人,大文豪,他晚年写了三首有名的诗,其中有一首说:

少时学语苦难圆 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他说,年轻的时侯学讲话,讲不圆满,自己以为学问功夫还没有到家。到年纪老了才知道,学死了也没有用,因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过这是指普通人而言,据我所知所见,有几位大和尚,并没有读过书,也没有上过一天学,一个字也不认识,悟道以后,诗好、文好、样样都好,那真是不可想像。
八十年前我的老师见过一个和尚,本来是一个剃头师傅,挑个担子在乡下到处走,在满清的时侯,剃头的孩子不准参加考试,限制极严。可是这位剃头的大禅师悟了道,什么都懂,无所不知。他也有一个庙子,是方丈圆寂时侯,护法给他的。有人叫他杨和尚,有人叫他杨剃头。一般读书人去考他:杨和尚我有句话忘掉了,你看是出在那本书里?他说:这在第几页那一本书嘛!我老师年轻的时侯很调皮,故意去问他红楼梦上一句话,他都能回答得不错,那怪极了。有一个很有钱的人抽鸦片,想戒也戒不掉,后来只有去求这个杨和尚,杨师父啊,你来帮我剃个头。剃头的时侯鸦片烟瘾发了,鼻涕、
眼泪直流,很痛苦,这位杨剃头在他背上拍了一下说:‘脱了!’就是解脱,头也帮他剃好了。从此以后,这个人也再不抽鸦片了。
这些是讲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后自然发生,不是凭我们的聪明来的。聪明是想出来的,想出来的没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记忆力也特别高,不光是年轻的事想得起来,前一辈子读的书都知道。这个话,你们诸位听了,大概觉得很稀奇,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所以苏东坡有一首诗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要读书要早读,这一辈子的书是为来生读的。悟道的时侯,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了。学问好的人记忆力强,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字一个字抠。有人看书,眼睛一瞄,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这就是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

佛经上经常讲方便,假使我手里没有纸,请你给我一张方便方便,这可不是佛学的方便。东汉的霍光大将军,是大元帅,也是大宰相,东汉一代的天下,是他扶正的。可是历史批评他四个字:‘不学无术’,说他读书太少,处理国家大事,在知识见解上,没有恰当的方法,所以是‘不学无术’。
术,不是手段,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别人,自然有他无师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艺术。譬如说看佛经,他能够用特殊的一种方法,把难懂的立刻就懂进去,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我们都看到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千只手,每一只手中有一只眼睛,头上有三只眼睛。这位菩萨代表什么呢?一个人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睛,你说这个人办法多不多?当然很多。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备有千手千眼那么多的方便方法才行。像一个会魔术的人,随手抓一个东西,都可以变一个魔术,这就是方便般若。

眷属般若

眷属般若是跟着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辞叫行愿,用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是属于行为方面的。也就是说,自然发起道德行为,一个人自然就成为至善的人。所谓眷属就是亲戚、朋友、家人等亲眷。
般若的眷属又是什么呢?我们都晓得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一个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禅定的修证功夫,然后才能大彻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这五个相关的眷属,也就是五个行愿,称为眷属般若。关于这方面,我暂时不作详细的报告,因为金刚经的本身内容,就提到了这五样事。
现在我们已经晓得般若所包涵的内容这样多,没有适当的字可以翻译,所以只能译音了。般若的内容,包含了悟道之愿,换句话说,这个修道的道愿,本身就具备了这么多的内容。

无坚不摧

现在我们手里的这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为什么在般若上面加了金刚两个字呢?金刚,在金属之中最坚固,就像金刚钻一样,能破一切法。也可以说,能建一切法,而且无坚不摧,所以叫金刚般若波罗密。金刚经有五六种不同的翻译,我们惯用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一种。有的翻译,上面加‘能断’两个字,意思是能断世间一切苦痛、一切烦恼,而成圣成佛。所以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可能鸠摩罗什认为,这种能断的精神,已经包含在经文里了,所以经名不需要特别再加上去。
所谓‘波罗密’,一般的翻译就是到彼岸,有些最后加一个多字,成为般若波罗密‘多’。这个‘多’字是尾音,现在的音来念,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拿古代的梵音念,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密‘达’。‘多’就是‘达’的音。我们大家惯念的二百六十个字的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常常有人把它称为‘多心经’,因为西游记上,把这两个字与上面切断了,变成多心经。
现在我们讲的这一本经,如果照含意来说明经名,就是: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脱离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经典。如果我们照旧式庙子里的讲经方法,这个经的题目,一天讲两个钟头,连续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事实上,那一种讲经的方法非常好,解释得非常详尽,由文字教育开始,什么叫经?这个经字就可以讲一个礼拜。什么叫金刚?又可以讲上一个礼拜,因此一个题目讲完了,个把月过了,金刚经的边在那里啊?那叫做无量无边。现在我们不采用那个办法,我个人的个性,也是不大适合那种讲法,所以我们采取简单明了的解释。

7. 般若如何解释 这是佛法中的关键词吗

所谓般若,就是【真理的智慧】的代词。以与世间小聪明分开

佛知道后人与魔头会乱来,乱立概念,乱改定义,所以专门造出这个词。

般若的就是能度人出生死之海的法船,智慧之船。是无为法,是清净法,

不是世间的【世智辩聪】,不是贪财的小聪明,这对超越生死并没有作用。

说关键不关键,假名而已,说关键也关键,智慧为成佛根本。无智则无以灭烦恼,伏心魔。

8. 般若心经出于哪一年

佛说《心经》的缘起,是在灵鹫山中部,为诸菩萨声闻弟子所围绕,当时观自在菩萨正在观修般若波罗密多、专注思惟观修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心经主要内涵是舍利子与观自在菩萨有关空性的问答。佛出定后,认可菩萨所说,欢喜赞叹。
[日本法隆寺藏两片贝叶经钞本]

日本法隆寺藏两片贝叶经钞本
[3]
日本法隆寺贝叶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经》,原本现收藏于东京博物馆。相传此本原为迦叶尊者手写,后由菩提达摩传给慧思禅师,再经由小野妹子于推古天皇十七年(西元609年)传入日本[4]。净严和尚于1694年以梵文悉昙体手写抄录。穆勒(Max Muller)于1884年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传至欧美国家。1957年及1967年,孔睿校订梵文本。

[伯希和收集的梵文心经]

伯希和收集的梵文心经
[5]
巴黎,菲尔(H. L. Feer)校订之梵文本。原本现藏于法国巴黎帝国图书馆,Catalogue No.967,为梵藏汉蒙满五本对照本,其梵文为兰札(lan-dza)字体。
汉译本
中国历史上,至宋朝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汉译,现存9本。
《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 吴·支谦译 缺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402-413年)略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译(649年)略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那经》 唐·菩提流志译(693年)缺
《摩诃般若髓心经》 唐·实叉难陀译(695-710年)缺
《佛说波罗蜜多心经》 唐·义净译(695-713年)略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别本 唐·法月译(初译)(738年)广本 存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法月译(重译)(738年)广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般若共利言等译(790年)广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智慧轮译(847-859年)广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法成译(敦煌石室本)广本 存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宋·施护译(980-1000年)广本 存

9. 汉服般若好看还是花神祭好看

汉服班若好看,汉服是祖国的文化遗产,汉服的样式很多,汉服穿起来,飘飘欲仙,更显大汉文化的悠远,如同一颗璀璨的星星,汉服在现在的中国人心中掀起一股热潮

10. 什么叫般若境界

【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这里称佛说而不称如来说,何也?佛是觉悟的人,则从事相上讲的,如来是从性体上说的。此经文称佛说,则是说人证果,是由修般若而证,指给我们这些修行的人,也必须走这条路,必须明般若之理。般若是众生本性具足的,它是如来智,称佛乃性相全彰之名。如果称如来,乃性德之称也。“佛说”的说字,说什么?说般若非般若,两边不著,这即是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修行亦然,是在生活的五欲六尘相中修,非灭掉相、远离生活而修行。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此三句,是本经的纲领,大藏经之精要,是佛祖心肝,圣凡脑髓。三教五宗,无量妙义,尽在于兹。三昧经曰:“心无心相,不取虚空,不依佛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妙理。”般若之法,心法也。不可立说也。 世尊恐后人误会而偏空,所以不说如来说,而曰佛说,乃指般若则非般若,即名字以离名字也,明了虽不坏相,仍应会归于性。令一切众生开佛知见耳,开佛知见者,令知性本无相,须离相修持,而后方可见性也。故曰般若非般若。若不明此理,心中有般若波罗蜜名字相,便取法相,怎么能说是我奉持般若波罗蜜呢?为什么?因为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寿者故。 众生不取法相,以修持一切法,则法法无不是般若。总而言之,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若有所说,即是毁佛谤法。 佛是应机施教。如药材无论贵贱,能疗愈疾苦的便是好药。如来大医王方便有多门,不但能疗色身疾病,还演说各种境界,示现种种方便与修行之方法:对悭贪心,方便示现施舍的法门;对放逸心,方便示现戒律、约束心的法门;对于盲动、冲激心,方便示现安忍的法门;对于怯退、不坚信者,方便示现勇进的法门;对无明妄动心,方便示现休止的法门;对于烦恼、迷惑心,方便示现觉照的法门;对于污浊境界,方便示现洁净的净土境界;对于烦热境界,方便示现清凉的法门;对于急迫境界,方便示现和缓的法门;对于浓艳、欲念等涨心,方便示现恬淡的法门;对于束缚境界,方便示现解脱的法门……为了多方救济众生,如来在苦海中放着八万四千(无量)种方便筏子,为接引人们度登彼岸。但世间人迷者多、悟者少,聪明反被聪明悟,“机关算尽太无情,反算了卿卿性命”。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世上的危险,大半是从失却了眼目,失却了正当主张来的,故佛在迦兰精舍,演说般若波罗蜜多,认般若为一切菩萨道的根本。荷担如来大法,亦非难事,只要在大觉如来无量法门中,任你选取一个与自己根机适合的法门,按信愿行证去修、去证,终有登峰造极之日。 古人曰:十围大木始于幼芽,百尺高台筑于寸土,万里行程起自脚下,千秋大业造自现在。古来多少成功的人,都从勇猛精进中来,不从因循观望中出。须从信愿行证,逐级不懈地努力

阅读全文

与汉风般若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
设计创作版权合作合同范本 浏览:482
省知识产权局侯社教 浏览:51
道闸3C证书 浏览: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