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创新科研成果

创新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2021-09-01 19:21:55

⑴ 张创新的科研成果

1.《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下册)(二人合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2.《世界谋略大典·卷一》,海天出版社,1993年4月。
3.《治国谋略学》,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年12月。
4.《中国古代政府论纲》(第一版),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5.《中国行政史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6.《中国古代政府论纲》(修订本),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7.《行政管理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8.《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9.《中国现代政府行政制度比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10.《中国行政问责制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1.《“闯市场”指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9月。
2.《世界经济管理通鉴》(副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12月。
3.《中国帝王文化名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
4.《现代管理学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5.《美国中学生必读书导读本》(副主编),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
6.《最新公文写作教程》,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1月。
7.《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8.《现代管理学概论》(修订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2006年7月再次印刷)。
9.《中国当代政府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1.《中国现代思想宝库·阶级篇》,吉林人民出版社, l991年12月。
2.《中国文化大网络全书》,主编:朱自强(本人系历史文化名词、学说、学派篇和制度法律篇负责人),长春出版杜,1994年1月。
3.《中国党派百年风云录》,主编:朱建华(本人撰写10篇文章,共计6.5万字),华文出版社,1996年8月。
4.《行政机构透析——中国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研究》,主编:赵宝煦(本人撰写0.4万字),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5.《办公室工作管理》,主编:房志文(本人撰写6万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6.《办公室管理大纲》,主编:房志文(本人撰写1万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7.《办公室工作管理辅导材料》,主编:房志文(本人撰写4万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8.《公务员必读》,主编:吴文昌(本人撰写2万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9月。 1.《智囊团来历小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1期。
2.《金朝致仕制度浅议》,《史学集刊》,1986年第3期。
3.《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简介》,《中国行政管理》,1986年第4期。
4.《中国古代官吏六十致仕始于何时》,《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4期。
5.《古代“致仕”制度浅述》,《政治学研究》,1986年第6期。
6.《中国古代官吏致仕制度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1期。
7.《中国古代国家元首称谓小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2期。
8.《简论阿骨打在女真民族形成中的作用》,《北方文物》,1988年第2期。
9.《秦朝选才标准浅议》,《知识与人才》,1988年第5期。
10.《试论战国时期对话的历史作用》,《吉林社会科学》,1988年第5-6期。
11.《社会协商的一种制度——从战国时魏文侯与李克对话谈起》,《知识与人才》,1989年第2期。
12.《简论历史上中国国家元首》,《社会科学探索》,1989年第3期。
13.《企业劳动管理述要》,《劳动世界》,1989年第3期。
14.《五四与民主》,《长春日报·理论版》,1989年5月5日。
15.《发扬“五四”精神,超越“五四”精神》,《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增刊。
16.《关于中国古代智囊团的几个问题》,《政治学研究》,1989年第6期。
17.《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述要》,《吉林日报·理论版》,1990年1月11日。
18.《秦朝人事制度初探》,《社会科学探索》,1990年第2 期。
19.《谈马克思的调查研究方法》,《劳动世界》,1990年第6期。
20.《试论金朝开国者——完颜阿骨打的历史作用》,《社会科学探索》,1990年第3期。
2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比较研究》,《吉林省行政学会论文集》1990年3月。
22.《内外相制,轻重相权——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演变及其影响》,《中国机构与编制》,1990年第9期。
23.《先秦税收浅论》,《吉林税务》1990年第10期。
24.《简论毛泽东的调查方法》,《社会科学探索》,1990年第5期。
25.《中国古代廉洁腐败论》,《立国之本》(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26.《简论阿骨打在反辽斗争中的作用》,《北方民族》,1991年第1期。
27.《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比较研究》,《行政学刊》,1991年第1期。
28.《朱元璋重儒治天下》,《吉林日报》,1991年2月22日。
29.《两汉税收制度浅议》,《吉林税务》,1991年第2期。
30.《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唐朝政府官吏管理》,《中国机构与编制》,1991年第5期。
31.《试论秦汉时期的皇帝制度》,《社会科学探索》,1991年第3期。
32.《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约机制浅论》,《社会科学信息报》,1991年8月25日。
33.《宋朝科举取士方法改革浅析》,《行政学刊》,1991年第3期。
34.《小议上计制》,《地方政治与行政》(武汉),1991年第4期。
35.《简论列宁社会调查中的量化方法》,《社会信息报》,1991年11月25日。
36.《小议册命制》,《人事导报》,1992年第1期。
37.《中国古代廉政史鉴》,《新长征》,1992年第3期。
38.《试论中国奴隶社会国家元首继承制度》,《社会科学探索》,1992年第3期。
39.《颇具特色的唐朝县级政府行政建制》,《中国机构与编制》,1992年第9期。
40.《说辩六术》,《新长征》,1993年第1期。
41.《历史上谋略原则和艺术述论》,《社会科学探索》,1993年第2期。
42.《历史谋略走向世界现代化的轨迹》,《长白论丛》,1993年第2期。
43.《也论“稷下学宫”——兼论中国古代智囊团的产生》,《长白学刊》,1993年第3期。
44.《中国历代行政权力与君主权力制约》,《人大月刊》,1993年第7期。
45.《中国古代行政协调方法初探》,《行政学刊》,1993年第2期。
46.《经济谋略论要》,《经济纵横》,1993年第7期。
47.《秦国官吏选任法简论》,《当代法学》,1993年第4期。
48.《中国古代宰相源头考》,《开创与探索》(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9.《盛唐州级政府行政编制述介》,《中国机构与编制》,1993年第12期。
50.《中国古代政治谋略论要》,《社会科学探索》,1994年第1期。
51.《再论历史上中国国家元首》,《行政与法》,1994年第1期。
52.《秦朝人事行政论》,《长白学刊》,1994年第2期。
53.《唐朝地方政府行政编制论要》,《史学集刊》,1994年第2期。
54.《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研究综述》,《当代学术信息》,1994年第3期。
55.《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体制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2期。
56.《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研究再述》,《社会科学探索》,1996年第1期。
57.《秦汉时期独相制论纲》,《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
58.《“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新发展》,《社会科学探索》,1997年第5期。
59.《国外公务员制度概说》,《社会科学探索》,1998年第5期。
60.《唐朝群相发展五段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
61.《办公室管理职能初探》,《办公室业务》,2001年第2期。
62.《领导本质论》,《政治学论丛》(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63.《行政责任制度设计理论原则初探》,《中国政府管理创新》(论文集),《中国行政管理》(增刊)(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
64.《依法问责多元困境》,《社会科学报》,2004年9月2日。
65.《行政责任概念的比较分析》,《行政与法》,2004年第9 期。
66.《公共行政治理模式的理论分析》,《“建设法治政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吉林省建设法治政府理论研讨会,2004年)。
67.《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初始构建与效能提升》,《探索》2004年第5期。
68.《从行政道德到依法问责——对我国高官问责建制的若干思考》,《福建论坛》,2004年第10期。
69.《从“新制”到“良制”:我国行政问责的制度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70.《关于发展社会保障型民间公益组织的若干思考》,《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71.《行政决策权力体制的效率分析》,《行政与法》,2005年第7期。
72.《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初探》,《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3期。
73.《行政问责的制度理性——一种基于制度变迁的成本效应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
74.《科学发展观与公正行政》,《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75.《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中州学刊》,2006年第6期。
76. 《社会资本理论与社会公正问题》,《理论探索》,2006年第6期。
77. “三合一”型政府管理模式:现实与理论的解读, 《服务型责任型法制型政府建设文集》, 2006年11月 张创新 叶勇 1.《值得一读的认识社会的专著》,《社会科学探索》,1991年第3期。
2.《社会调查原理和方法重点问题解答》,《自学通讯》,1991年第3期。
3.《教师节谈尊师》,《吉林日报》,1991年9月10日。
4.《一部颇具特色的法史专著——评〈秦国法制建设〉》,社科信息报,1992年4月25日。
5.《公文写作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创新改革与实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6.《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体系创新及其教学内容改革》,《高教研究与实践》,2006年第4期。 1.《社会公平与政府责任研究》(04JZD00017),教育部,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2004.10—2008.10,子项目负责人。
2.《吉林省农村行政管理法制化改革研究》(2005010),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05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5.05—2006.05,课题负责人。
3.《中小型城市政府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357041351408),讷河市人民政府,2004.12—2006.12,课题负责人。
4.《吉林省大型综合性医院管理模式优化研究》(20040163-5),吉林省科技厅,2004.10—2005.12,项目组成员。
5.《中国地方政府学研究》(357062051408),齐齐哈尔市龙河区人民政府,2006.09—2008.09,课题负责人。
6.《中国古代政府研究》(9922018),吉林大学社科处,1999.06—2001.02,课题负责人。
7.《机关公文写作教学课件》,吉林大学教务处,2001.01—2006,第一作者。
8.《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吉林大学教务处,2001.09—2002.12,主编。
9.《中国古代政府论纲》,吉林大学研究生院,2002.05—2003.12,唯一作者。

⑵ 科研成果的价值意义和创新点 怎么写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普遍不超过10%。10%这一数字是否意味着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林金桐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具备转化为现实产品的条件。在高校,许多教师和学生有很多奇思妙想,但是这些想法和实践得出的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市场才是关键。科研成果需要十分契合市场的需求,有突出的竞争优势才能够吸引投资,得以转化,但是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在这些方面往往很难完全符合市场的要求,从而很难将投资者的目光吸引过来。因此,创新的概念变为现实生产力本身就很难超过10%。

“科研成果应该并且必须得到转化,放在架子上的科研成果是没有意义的。科研成果只有进行有效转化,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林金桐认为,科研成果得以转化是鼓励高校教师进行自主创新的最好激励方式,“鼓励知识分子自主创新单靠金钱和名誉是行不通的,只有让他们看到自己辛苦研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才能对他们形成有效的激励。”在此过程中,林金桐表示,中外大学校长大多认为高校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责任。

1∶10∶100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研究、开发、投产过程中所需投资额的比率。“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林金桐认为,在基础研究开发阶段,政府的投资是主体,“当然,承担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重要职能的大型国有企业或者跨国公司也可以参与到这个环节中”。到了科研成果开发阶段,就是风险投资参与的时期了,“风险投资参与的成功率可能不是很高,但恰恰是成功的那部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等到完成科研成果的开发,接下来就是各界投资商积极参与的时刻,在看到市场前景之后,投资商可以进行选择性的投资,完成科研成果的最终投产。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尽管成功率只是近10%,但是它们为社会带来的收益是成百上千倍的。”林金桐呼吁国内金融系统和风险投资资金积极参与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为什么风险投资资金不愿意流向高校?为什么银行系统的资金不投入到高校科研转化上?说到底,还是缺乏创新意识的体现。”针对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科研开发上,银行不敢也不愿将资金投入高校科研的现状,林金桐认为归根结底还是整个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国外的信息通信高科技公司可以留出18%的利润额用于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以其企业规模和利润总额来看,国内目前很少有几家企业在科研上花费如此重金的”。

除了企业和银行系统缺乏创新意识之外,林金桐还表示,高校知识分子和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缺乏也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的学生在学业完成之后,更多的是选择当个白领或者其他形式的打工者,很少有人会考虑自主创业。林金桐认为这也和我国目前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中淡漠的创新意识有关。

据林金桐介绍,目前,北京邮电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将科研成果的专利权许可给企业,高校获取技术转让费。二是高校的科研成果发明人利用自己的发明自筹资金创办公司。三是将高校的科研成果与社会风险投资资金相结合,这也是目前北邮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最成功的模式。东信北邮就是以这种模式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

⑶ 2019年中国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2019年,国家发展起得了重要成就。主要成就有克隆杂交稻种子、盾构机穿海工程、国际顶尖机场、海射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人造太阳”等。

1 、造福世界 我科学家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

1月,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克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首次实现杂交稻性状稳定遗传到下一代。该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

4 、超级装备 最聪明盾构机挑战穿海工程

离大连市中心不远,有个梭鱼湾,大连地铁5号线要穿过这个海湾,考虑到巨轮出入,不能架设跨海桥梁,因此采用海底隧道。而这项工程催生出一台超级装备。

1月18日,海宏号盾构机在大连始发,它堪称中国研发的最聪明的盾构机。海宏号盾构机是中国中铁专门为该工程研发、也是世界上现有功能最全的盾构机,核心部件设计全球领先。

5、 时速600公里 国产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

“高速磁浮列车”成为2019年点击率颇高的关键词。5月23日,我国首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实现了我国在高速磁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6、 中标ITER 中国企业为“人造太阳”装“心脏”

7月16日,中核集团收到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俗称“人造太阳”)组织中标通知书,由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工程)牵头,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参与,携手法国法马通公司等单位组成国际联合体,以工程总承包形式正式中标在法国建设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TAC1安装标段。

⑷ 十八大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创新取得哪些成果

1、我国TD-LTE产业链日趋成熟,2015年末4G用户数超过3.8亿;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世界领先,高铁运营总里程达1.9万公里,占世界的60%以上,并进军海外市场;

2、ARJ支线飞机成功实现商业销售和交付运营;油气开发专项再造一个西部大庆;半导体照明技术加快应用推广,2015年半导体照明产业整体规模达4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1%;

3、第四期“超级稻”创造百亩连片平均亩产1026.7公斤的新纪录;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以及阿帕替尼、西达本胺等抗肿瘤新药成功上市。

(4)创新科研成果扩展阅读:

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北京、上海积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初见成效,区域创新改革试验全面启动。

2015年江苏、广东、山东和北京等地区研发经费超过1000亿元,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陕西等地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013-2014年,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44%、39.8%、37.9%和26.3%,天津、江苏、浙江、广东、陕西等地区位居前列。你追我赶、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⑸ 中国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全球首对体细胞克隆猴姐妹“中中”“华华”诞生

2018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宣布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诞生;12月5日第二个克隆猴“华华”诞生。多年来,与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一直没有解决,成为世界性难题。该成果标志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实现了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由国际“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2、“慧眼”卫星填补我国空间X射线探测卫星空白

2018年1月30日,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其进入科学成果产出的新阶段。据介绍,“慧眼”卫星已多次参加了国际空间和地面的联测,获得了银道面扫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阳耀发等的大量观测数据,发布了30多个伽马射线暴的观测结果,直接测量到了目前最强的中子星磁场回旋吸收线,完成了国内最高精度的脉冲星导航试验。

3、我国科学家实现全球首例人类肺脏再生

从患者支气管刷取出的几十个干细胞,在体外扩增数千万倍之后,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经过3至6个月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这些干细胞逐渐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气管结构,进而完成了对患者肺部损伤组织的修复替代——同济大学医学院左为教授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利用成年人体肺干细胞移植技术,在临床上成功实现了人类肺脏再生。

4、“301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揭示水稻遗传信息密码

2018年4月25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长文刊登了“301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研究成果。研究人员用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机平台,对这些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基因组重测序和大数据分析,解析了水稻种群基因组多样性本质。

5、“天鲲号”海试成功中国疏浚事业迈向深蓝

“天鲲号”于2018年6月8日-11日进行海上试航,期间,“天鲲号”完成多项考验,如航速测定、停船试验、回转试验、抛锚试验、操舵装置试验、船舶动力系统功能试验及其他辅助系统功能试验。除了航行时需要进行慢车、停车、全回转、溺水救生等一系列紧急动作外,还要对雷达、电罗经、磁罗经等助航辅助设备进行调试校正,返航后开始为后期挖泥试验做准备。

⑹ 我国近年来科技创新成就

1、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中国基础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国际论文总数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国际论文检索系统(SCI,EI,ISTP)论文总数中占7%,进入世界第二方阵,与英国、德国、日本相当;

纳米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二。前沿技术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2、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

近年来,中国在基础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钢铁、船舶、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技术等领域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整体技术素质迈上新台阶。

3、科技走进千家万户、惠及亿万人民。

近年来中国政府把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社会事业放在突出位置,科技进步为人口健康、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杂交水稻的培育和应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为解决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能源领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设备、大型水电设备、先进核电等关键技术,攻克一批燃料电池、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关键技术,为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础。

4、知识产权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

五年来,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快速增长,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到2006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从3.97万件增长到12.2万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从0. 58万件增长到2.5万件。

5、科技投入规模和强度持续提高。

2006年,全社会科技支出经费总额4500亿元,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3003.1亿元,居世界第5位;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升,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2%。

近5年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17%的较快增长,其中2006年中央财政科技拨款达1009.7亿元,比上年增加25.0%。

6、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人力资源大国。

2005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达150万人/年;一支充满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正在迅速成长,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人员总数的80%。

⑺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本书紧抓学科前沿及我国东部中生代盆地群研究热点,以黑龙江东部中生代鸡西盆地的研究为切入点,取得了以下成果:

(1)通过利用最新所获古生物、磁性地层年代新资料,以及煤田地质、露头、测井、岩心等资料,运用盆地湖(海)平面升降曲线与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线对比、基准面旋回对比等技术手段,对鸡西盆地早白垩世地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构造层序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了盆地尺度的层序地层等时对比格架。将鸡西群时代确定为早白垩世(凡兰吟—阿尔布期);滴道组形成时间为130.9~128.3Ma之间,相当于凡兰吟早中期;城子河组形成时间为125.1~116Ma,相当于凡兰吟早期—巴列姆早期;穆棱组形成时间为116~106.9Ma,相当于巴列姆中期—阿尔布早期;东山组形成时间为106.9~101.7Ma,相当于阿尔布早中期。植物化石以R-O植物群组合为特征,由下至上表现为由早期组合向晚期组合演化特点。除东山组外,均发育沟鞭藻化石组合,表现为由下至上非典型海相或淡水相-海相特点。城子河组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穆棱组孢粉组合中蕨类植物占绝对优势。

(2)根据区域性断裂构造及盆地内各级构造界面、组内大的岩相转换界面,对盆地划分了1个Ⅰ级层序,代表整个盆地充填序列;2个Ⅱ级层序,即早期断陷沉积的鸡西群Ⅱ1和晚期坳陷沉积的桦山群Ⅱ2;在盆地Ⅱ1层序内划分6个Ⅲ三级构造层序,分别对应滴道组Ⅱ1、城子河组下部含煤岩系Ⅱ2和上部含煤岩系Ⅱ3、穆棱组下部含煤岩系Ⅱ4和中上部含煤岩系Ⅱ5及穆棱组顶部和东山组Ⅱ6。各级层序分别由相应级别的不整合面及整合面限定,各级别不整合面及整合面由不同级别的构造运动所形成。

(3)在大量研究露头、剖面、岩心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考虑到构造运动、沉积物供应、气候和湖平面变化等,对鸡西群进行了长期、中期、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进而对鸡西征群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的划分:

1)根据重要的构造不整合面、岩性突变面、最大洪泛面(大型的侵蚀-冲刷界面)等,将鸡西群划分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滴道组代表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据城子河组内部发育的1个大型侵蚀—冲刷界面将城子河组分割成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据穆棱组内部发育的2个大型侵蚀—冲刷界面将穆棱组分成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

2)根据区域可对比性的主要冲刷面、洪泛面及煤层等,划分出1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共识别出12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滴道组内分为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出了1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城子河组的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内划分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第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内划分出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整个城子河组识别出了51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穆棱组内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可分成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第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可划分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第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由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组成,整个穆棱组内共识别出6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

3)短期基准面旋回是划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成因地层单元和层序分析的基础,通过岩心、露头剖面等的研究,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类型包括3类,即非对称型短期基准面旋回和对称型短期基准面旋回。长期基准面旋回和中期基准面旋回在全盆地具可对比性,而短期基准面旋回在全盆地不具可对比性,不同区域划分的短期基准面旋回的数量和特征各不相同。

4)以野外露头剖面、单井沉积相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精细分析作为划分各级别基准面旋回层序的依据,选择长期旋回层序的二分时间单元分界线为等时地层对比的优选位置,以最具等时对比意义的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在对鸡西群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的基础上,进行了等时对比,并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

(4)鸡西群底界和顶界为区域等时性构造界面,顶、底界面限定的鸡西盆地二级构造层序在横向上表现为弧形透镜状,内部次级层序也具形态的相似性。二级构造层序内部发育一个平行不整合面和一个相当于整合的最大湖泛面,此两个界面在盆地内分别具有等时性,将该二级层序分割成代表高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低水位体系域的上、中、下三部分。滴道组为加积—退积型地层结构构成了鸡西盆地Ⅱ级层序的低水位体系域,主要分布于盆地底部;城子河组为退积型地层结构构成了鸡西盆地Ⅱ级层序的湖侵体系域,覆盖了整个盆地;穆棱组、东山组为进积—加积型地层结构构成了鸡西盆地二级层序高水位体系域,沉积范围变小,晚期东山组火山沉积岩分布较零星,横向变化较大。由此,建立了鸡西盆地的构造层序构架。

(5)根据野外实测剖面、露头、钻孔等资料,以层序地层学和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多学科结合,包括对沉积构造、岩矿特征及岩石地球化学、岩相特征、生物化石及粒度分析、沉积序列标志等的综合分析,对鸡西群进行了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识别和划分。将鸡西群沉积划分为冲积扇、三角洲、湖泊、河流沉积沉积体系,详细讨论了各种相、亚相的特征信其空间展布,以及各种相在层序地层序列中的位置和控制机制。研究了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的聚煤作用。冲积扇形成于强氧化环境中,缺乏化石,层理不发育,其形成主要受盆地边界断裂的活动方式及强度控制,分布局限,形成的沉积厚度较大,因沉积冲刷作用强,不发育煤层。河流沉积体系是鸡西盆地中主要沉积类型之一,鸡西群各组均有河流沉积体系,可划分为辫状河相和曲流河相,辫状河沉积形式以垂向加积为主,层理发育,沉积层序表现为向上变细单元结构型,各组底部的厚层砂体,都属于辫状河沉积,基本不发育煤层;曲流河相层理发育,沉积层序表现为向上变细二元结构型,各组下部多发育有曲流河相厚层砂体,常见有不稳定煤层。鸡西盆地湖泊沉积作用十分活跃,是发生沉积作用的重要场所,根据沉积岩形成时水深、层厚、分布范围及沉积相标志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滨湖和浅湖沉积两个亚相,滨湖沉积水动力较强,基本不发育工业煤层,局部滨湖沼泽地带见有不稳定薄煤层;浅湖沉积水体能量及水动力条件较弱,植物化石、陆相和海相动物化石极其发育,浅湖沉积晚期泥炭沼泽发育,形成多层大面积可对比的工业煤层。鸡西盆地中三角洲沉积体系在时间上往往出现在湖泊沉积体系演化的晚期,发育煤线,局部煤层厚度较大,但稳定性较差。

(6)通过对不同旋回沉积体系的对比研究,展示了鸡西盆地沉积环境、充填和演化的历程。总体看,鸡西盆地在长期基准面旋回早期,沉积物堆积速率快,往往发育冲积扇或辫状河沉积,但分布范围局限;在长期基准面旋回中期,随着构造活动进入相对稳定期,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

(7)通过对鸡西群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的研究,总体反映了活动陆缘复杂源区特点,同时也有被动大陆边缘特征,构造背景的双重性说明鸡西盆地的形成是在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挤压构造背景下的走滑拉分过程中的伸展构造背景。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诱发先前加厚的岩石圈拆沉减薄伸展构造机制是中生代盆地形成的主要因素,在这个大前提下,鸡西盆地是敦密断裂在早白垩世走滑剪切拉分作用形成的陆内裂谷盆地,具下断上坳双层结构。断裂的间歇性活动,控制了不同层序的生长和发育,Ⅱ1层序(鸡西群)代表了鸡西盆地断陷期经历由早期断裂剪切拉分、走滑拉分和晚期走滑伸展、走滑剪切的一个完整的盆地构造沉积旋回;之后的构造反转作用,在断陷盆地基础上形成坳陷盆地,形成了Ⅱ2层序(桦山群)。

(8)区域性展布的厚煤层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构造背景、沉积环境和物质基础。通过构造层序构架和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研究了煤层分布演化规律。鸡西盆地煤层主要发育在城子河组的中下部和穆棱组的中下部,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地带,在走向上向两侧逐渐变薄,数量减少到尖灭,并由盆缘向盆内减少。在垂向上,城子河组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中上部和下降半旋回、第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半旋回以及穆棱组的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半旋回的上部和下降半旋回均有较好的聚煤条件,工业煤层发育。煤层总体分布于长周期基准面旋回(长期、中期)上升半旋回的中上部—下降半旋回的中下部,在长期基准面旋回中聚煤作用较好的半旋回内,中期基准面旋回和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聚煤作用也相应较好。从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看,与聚煤作用关系密切的环境为三角洲、滨浅湖平原,工业煤层主要形成于湖侵体系域的中期-晚期和高位体系域早-中期,靠近湖泛面附近。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1)通过将构造层序格架、年代层序格架与沉积体系、沉积相分析有机结合的综合分析法,首次对鸡西盆地早白垩世地层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共划分出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1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2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

(2)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建立和详细的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对鸡西盆地早白垩世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及其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的聚煤作用和煤层分布演化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对提高煤层预测精度,扩大煤炭资源远景具有重要意义。

⑻ 科技创新小发明成果

科技复小制作肯定要制有一定的科学含量的。所以我建议你做一个简易验电器:
1.我们知道通常我们的抽屉里会发现一些旧电池,但是我们也不知道还有没有电,如果放进用电器来检验很麻烦而且无法知道它电剩余量。所以,你可以做一个小验电器。
方法简单如下:使用一个小灯泡,很小的那种(像挂坠或玩具灯上的,五金店都有卖)。然后用两根细漆包线分别连接灯上。两根线的另一端分别用于接你要检验的电池的正负极。根据小灯泡的亮度,就可以判断电池的电量了。

⑼ 科技创新成果

有校科技创新和校级挑战杯

阅读全文

与创新科研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
2014纳税申报期限 浏览: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肤 浏览:48
陕西房地产估价师证书领取地点 浏览:140
证书小知识 浏览:431
马鞍山何兵 浏览:376
设计创作版权合作合同范本 浏览: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