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⑹ 我一篇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论文,被别人私自发到了网上,他的行为构成什么后果
因为文章没有发表,而对方私自公布于网上,这侵犯了你的发表权。其次,如果对方并回未答对文章予以署名,或者署他人姓名,则侵犯你的署名权。此外,如果对方还因此而获取相应利益,会侵犯你的其他著作财产权。
总而言之,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对你的著作权的侵犯,你有权要求他停止侵害,然而,发表权是一次性的权利,一经行使就不复存在,所以无法恢复原状,你可以要求行为人赔偿。
如果你因此而受到损失,那么有权要求他赔偿相应损失,如果损失不好计算,而对方因此得利的,你可以要求他返还所得利益,如果难以计算的,那么著作权法规定可以提出50万元以下的赔偿额,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请求。当然,由于署名,发表一类的权利属于著作人身权,你也可以要求行为承担赔礼道歉这类精神抚慰性质的责任。
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如果有疑问可以提出,有不妥之处还望指正
⑺ 研究成果发表时,哪些人有资格在论文上署名
参与研究的人员 。看论文期刊有没有要求必须几个作者,有第一第二作者。
署名者只限于那些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论文撰写并能对内容负责,同时对论文具有答辩能力的人员。
仅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任务的承担者,以及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应署名,但署名者可以将他们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一一列入"致谢"段,或注于篇首页地脚处。
个人的研究成果,个人署名;集体的研究成果,集体署名(一般应署作者姓名,不宜只署课题组名称)。

(7)成果发布人扩展阅读:
论文发表在署名上的要求:
论文的署名必须是真是,即真名,是不能够用笔名的,并且要将工作单位与邮编标明,以便于联系或者供读者进行咨询。一般的排版顺序为工作单位,邮编,作者。
如果是集体创作的应在文章的后面标注清楚执笔人或者是整理者的姓名,以便用来明确责任与查询考证。
论文署名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且不可过多。原则上凡是参加全部或者部分主要的工作,参与文章撰写,能够对文章负部分或者全部责任,可以进行答辩的人, 都要署名。
在署名的次序上应该按照其所作出的贡献的多寡进行排序,主要的人物排在前面,其他依次往下排。
而且从目前各省的晋升要求及实际情况上看,署名过 多也没什么意义,一般来说三到五人即可,参与协作的,做指导工作的,可以根据情况列在书名中或者在文章末尾致谢中写出。
不要出现一篇短文或者临床报道出现 多个甚至十几个作者的情况。
署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其科学性很强,但是由于近些年来社会上的某些风气也对学术界有一定的冲击,所以在 某些作者署名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署名过多,杂乱,还有一些挂名的。
医学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必须对文章负责的,要讲求原则,不能胡乱署名,尤其是与本文无 关的就更不能写上,不可以用署名来达到帮助别人创造晋升条件的目的。
发表论文时的注意事项:
一、基本要求
1、独立撰写申报人员可以提交为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专门撰写的论文,也可以使用在技术业务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但必须是由申报人员本人独立撰写,不能是与他人合作撰写,更不能抄袭、拼凑,甚至请他人代笔。
宣传报道、会议发言稿、简报、资料介绍、考察报告、项目报告、教材、毕业论文、译文,参与编写的工作计划、章程、办法以及事务性、操作性的具体工作方案等材料均不属申报论文范畴。
论文要论述完整、独立成篇,不能是文章的摘要或其中部分章节。
2、专业一致申报人员提交论文的专业内容必须与本人申报的专业类别一致,也必须和本人现任工作岗位的专业相一致。
3、内容以阐述个人工作成果为主题撰写论文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应有具体详实的材料基础,论文应体现申报人员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技术水平。
重点阐述本人在其中发现、分析、解决较复杂问题或新技术应用、创新的过程。
4、时限要求;申报人员提交的论文要反映出近几年取得的专业技术工作的成绩,论文必须是参加工作以后撰写的。
二、编写要求
1、论文正文字数在3000字左右,摘要字数在400至500字之间。
2、论文中引用的文字、数据应采取加注的方式,并在参考文献表中注明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
3、论文中引用的表格应在表格下面注释原作者、原文章名称、页码、日期。
4、申报论文须用A4规格的纸打印(可双面打印)3份,并按照编写格式中的项目顺序装订。
三、编写格式
论文应包含:
1、封面(包括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课题的专业方向)。
2、摘要。
3、关键词。
4、目录。
5、绪论(说明研究背景、动机、意义和目的)。
6、论文主体。
7、结论及建议。
8、参考文献(应与正文中的加注对应)。
9、附录部分(包括正文部分没有使用、只使用了部分的与论文有关的重要数据和资料。诸如各类统计表、较复杂的公式推导、计算机打印输出件、术语符号的说明等,都可作为说明论文的有用信息置于附录中)。
10、封底。
撰写论文应避免以下现象:
1、论文的题目太大,论文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只是泛泛的议论一些观点和问题,或是讲述众所周知的一些道理 。
2、论文以介绍本人接触到的一些新知识、新概念、新方法为主,缺少对有关问题亲自实践和深入研究。
3、论文写成工作总结,简单罗列几年的工作项目。
4、把教材上、报刊上的文章或别人写过的东西大篇幅地抄袭、拼凑成一篇文章,在文章中看不到个人的实践成果和观点。
5、论文缺乏时效性,论文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理论、技术、数据等已被更新、替代,不再有参考价值,不能解释或不适用于目前行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⑻ 某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成员由11个美国人、4个法国人和5个中国人组成,现从中随机选出两位作为成果发布人,则
⑼ 董慧的发表成果
(一)学术著作
《社会活力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专著,25万字。
(二)发表论文
1“现代空间维度的后现代想象-大卫·哈维的后现代思想”,《哲学动态》,2009年第8期。
2“怀特海对现代科学的反思及其启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6期。
3“人的活力之科学探索与哲学反思”,《山东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
4“后现代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力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4期。
5“社会活力:中国道路的动力机制”,《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3期。
6Postmodern Agriculture is Possible, Process Perspectives, Vol. 31, No. 3, 2009.
7“从经济城市到城市正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后现代农业是可能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5期。
9“中西活力思想的历史性考察与述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0“国外精神家园研究概述及其启示”,《理论月刊》,2008年第6期。
11“大卫·哈维的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述评”,《哲学动态》,2008年第5期。
12“浅析和谐社会下的教育公正”,《吉首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13“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社会活力思想”,《山东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
14On Marx's Concept of Being-in-the-Wor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Field-Being, Vol. 6, No. 1, 2007.
. 15“实践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现实化”,《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6“结束唐吉诃德式的追求-评阿尔斯顿的《超越“辩护”-知识评价的维度》”,《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7“论吉登斯的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理论月刊》, 2005年第10期。
18“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建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三)研究报告
“全球资本主义的空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年》,人民出版社,2007年。
(四)发表译文
1“生态文明的形式”,科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1 期。
2“失败的制度: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世界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福斯特,《哲学动态》2009年第4期。
(四)学术交流
1 2009年11月13日—16日,参加在湖北武汉举办的第四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提交论文“时空动力学视角下资本与权力的空间交错”,并作大会发言。
2 2009年11月6日—9日,参加在湖南宁乡举办的“两型”农村与生态农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农业现代化比较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Oriented Rural Society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提交论文“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t View of Agriculture and Its Signification”,翻译C. Dean Freudenberger博士的论文“Agribusiness or Agro-ecology: the Challeng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并作大会发言。
3 2009年4月8日,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研究生大学神学院过程中心作主题讲座,题目为“Whitehead’s Reflection on Modern Science and Its Relevance to China”。
4 2009年4月4日—9日,受美国俄勒冈大学社会学系教授John Bellamy Foster的邀请,前往座谈交流。
5 2009年3月30日,受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经济系教授Michael Perelman的邀请,做主题演讲,题目为“China: its Environment, its Future”。
6 2009年1月,参加在苏州举办的全球化时代的资本批判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ritique on Capital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翻译John Bellamy Foster教授的论文“A Failed System: The World Crisis of Capitalist Global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7 2008年10月,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stmodernism and Marxism),提交论文“on David Harvey's Postmodernism Thought”,并作大会发言。
8 2007年11月23-24号,参加在湖北孝感举行的湖北省教育公正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伦理学学会2007年年会,提交论文“浅析和谐社会下的考试公正”,并作大会发言。
9 2006年8月21-26号,参加在加拿大Brock university, St, Catherines举行的“the 9th symposium on field-being and the non-susbstantialistic turn”,提交论文“On Marx's Concept of Being-in-the-World”,并作大会发言。
10 2004年7月,参加在湖北武汉举行的全球化和民族精神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lobalization and National Spirit),提交论文“The Spirit of Christianity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National Spirit”。
(五)访问培训
1 2009年9月15日—28日,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员。
2 2009年2月-2009年4月,美国加利福利亚州克莱蒙研究生大学神学院访问学者。
3 2006年2月-2007年2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哲学系访问学者。
(六)获奖情况
1 2009年9月获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培训班优秀学员。
2 2004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二等奖。
3 200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二等奖。

⑽ 科研成果怎么发表
笔者不是生物学家,不敢对成果的真实性和价值意义妄加质疑。但是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克隆,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难点,也涉及伦理道德,这样的成果是不是应该等待更多的检验和更权威的鉴定后再公布?千锤百炼始到金,科学家更应该有审慎的态度和谨慎的作风。
在这一事件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科研成果应该在何时、由何人、采取何种方式公布?
其实,通过大众媒体宣传科研成果是科技工作的组成部分。重大科研成果的告知,不仅能极大地鼓舞国人,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也是科学家必须承担的科普义务。而且,大部分基础研究的科研经费都来自于纳税人,纳税人有权知道钱是不是用在了刀刃上,花得值不值得。
但是,科研成果的公布必须要谨慎。记得非典期间,有关非典科技成果的信息发布出现了一定的混乱状况。某些科研机构一心想藉此抢占“科研高地”,匆忙公布了一些还未经检验和证实的所谓“成果”。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给公众带来了很多困扰,也给科学研究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种情况导致科技部在2003年7月出台的《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成果管理的暂行规定》中,对SARS成果的发布作出了特别说明:《规定》要求国家科技计划重大成果由科技部统一发布及管理,项目承担单位不得擅自发布。
其实,向公众公布研究成果也有约定俗成的章法。科研成果只有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后,才会由所在科研机构、主管单位或相关机构出面组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对外公布。
一定要等到学术期刊发表之后,是因为学术期刊都有由专家组成的审稿人团队,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也就意味该项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这就好比要了解一个人是好是坏,主要还得听别人的评价。若只是当事人自说自话,即便是好话说尽,大概听者最多也不过是将信将疑吧。
然而,学术期刊也分等级,有个衡量术语叫影响因子。影响因子越高,期刊越权威;越权威的学术期刊,审稿人的水平越高,要求也越严格。相对应的,科研成果在何等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项成果的重要性和可信度。大众媒体并不具备专业知识,在科技报道中主要也是依靠成果发表在何处来判断其重要性和可信度。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自然》、《科学》是学术期刊中的翘楚,若论文登于其上,就是成果重要性、原创性的最佳诠释,也更能令公众信服。
一般说来,在我国,科研成果的发布者往往是研究机构或权威科技部门,而非科学家本人。这是因为我国的科研机构大多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因此所得成果大多为职务性成果,由所在单位出面才名正言顺。为了维护科学的尊严,防止个别人炒作,很多科研机构也曾经出台相关规定,禁止个人向媒体发布科研成果。
这其中当然也有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国人的印象中,知识分子应该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笔者接触过很多科技工作者,他们似乎认为对大众媒体公布成果多少有点自吹自擂的嫌疑,往往避之不及。
笔者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希望我国科学家能够研发出更多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但是面对着公众,科技工作者理应更加谨慎一些。